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6.肥沃的土壤 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2.3 肥沃的土壤 教案(教学设计)
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学生分小组活动。
思考、实验、讨论、总结
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观察肥沃土壤的因为。
小组活动,交流观察的发现和结果。
通过制作了解腐殖质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
作业布置
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我国土壤分类和分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腐殖质是最肥沃的,掌握了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
2.6肥沃的土壤
腐殖质 改良土壤 制作肥料袋
课堂练习
一、判断。
1.蚯蚓在成肥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保护蚯蚓。( )
2.在制作肥料袋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蔬菜叶或塑料玩具,因为它们最终都会变成腐殖质。( )
二、选择。
将落叶拖入土壤中的动物是( )。
A.小鸟B.蚯蚓C.青蛙D.细菌
课堂巩固练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练习习惯,不断巩固所学。
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土、果皮、菜叶等。
2.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
3. 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注意事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6.肥沃的土壤 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6.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会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阅读资料,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腐殖质,了解土壤贫瘠的原因,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改良土壤的肥力,并试着做一个肥料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蚯蚓、土壤、果皮、菜叶、水等等制作肥料袋的材料。
预习要求: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表层和下层,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是哪三类呢?指生回答: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出示上节课同学们总结归纳得出的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特点的活动报告单。
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适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不过影响植物生长状态的不仅仅是土壤的类型,还有土壤的肥力。
一般来说,肥沃的土壤更适宜植物的生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第6课——肥沃的土壤。
板书课题。
二、比较土壤的表层和下层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我们脚下的土壤,它的表层和下层是不是一样呢?出示课本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全班交流: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是不一样的,在土壤的表层,有很多的腐殖质。
板书:腐殖质出示关于腐殖质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知识:什么是腐殖质: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有什么作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那么腐殖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出示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师小结:腐殖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腐殖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肥沃的土壤》苏教版
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其次单元《争辩土壤》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了解腐殖质及其产生的缘由。
本课的活动由“观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引入至产土壤的表层土有腐殖质”。
教材由四个活动构成:一、探究土壤肥沃的缘由;二、了解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三、说一说土壤贫瘠的缘由和常用的改进土壤肥力的方法;四、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孩子多看一看一一觉察问题: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为什么颜色不同;让孩子多想一想一一争辩猜想:土壤上层变黑和四周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孩子多说一说一一学以至用:土壤贫瘠的缘由,谈谈怎样改进土壤;让孩子多做一做一一试验验证:制作一个肥料袋并坚持观看。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拟娴熟地运用观看、记录等方法进展科学探究,也有了肯定的动手试验的力量,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为本节课的学习供给了学问储藏。
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小学生)来说,种植绿肥掩盖农田、多施农家肥等改进土壤的方法显得比拟“遥远”,并且三年级的学生急躁不够,很难持续观看制作的肥料袋五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但这又是我们科学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缘由和常用的改进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预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小铲子1把、报纸1张、抹布1块,学生预备肥料袋材料(土壤、果皮、菜叶、水、塑料袋)等。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2. 6.肥沃的土壤 教案
课 题有关溶液的计算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有关溶液的计算 教学内容有关溶液计算的复习■基本公式(1)溶液质量 = 溶剂质量 + 溶质质量(2)溶剂质量溶质质量=100s (3)%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注意点:(1)一定温度下(2)饱和状态■质量分数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注意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2)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3)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4)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1)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2)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3)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4)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
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溶解度S 与质量分数C%之间的换算(1)c%=100s s +×100% (2)S =c -100c ×100g 换算前提:温度不变、饱和状态■溶解度曲线(1)曲线上方区域点表示在该温度下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并有溶质析出,即没有全部溶解,如图中点a(2)曲线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没有溶质析出也不能继续溶解,如图中点b(3)曲线下方区域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是不饱和状态,即溶质全部溶解且还能继续溶解,如图中点c【练习题】1.求某温度下,溶解度为20g/100g水的物质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百分含量(物质a与水不反应)2.已知某温度下,物质a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则在该温度下,含a物质30%的200g溶液中,需要加多少克物质a才能达到饱和状态?或者加热蒸发多少克水后,恢复到原温度下达到饱和状态?(物质a与水不反应)3.30℃时,一定量的CuSO4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加入25g胆矾或去掉55g水后均可以得到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_《肥沃的土壤》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三课肥沃的土壤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肥沃的土壤》。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的成分和类型。
本节课设置了一个观察活动,两个阅读活动和一个实验活动。
通过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阅读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认知腐殖质的形成使得土壤具有肥力。
通过阅读土壤贫瘠的原因和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知道土壤贫瘠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最后通过制作肥料袋,更加直观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学生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阅读,能够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通过制作肥料袋,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三、学习重点:1.通过观察和阅读,能够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通过制作肥料袋,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四、学习难点:1.通过观察和阅读,能够说出腐殖质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通过制作肥料袋,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每组整块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可密封塑料袋、果皮菜叶、土、蚯蚓)、观察记录单、实验记录单等。
六、学习过程:。
《肥沃的土壤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肥沃的土壤》导学案一、导入肥沃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种类的土壤,每种土壤都有其奇特的特点和用途。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肥沃的土壤》,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土壤的重要性。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
3. 了解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进修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2. 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3.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四、进修重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2. 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五、进修难点1. 掌握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六、进修过程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薄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等组成。
土壤是植物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 砂土: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性较差。
- 淤泥土:颗粒细小,保水性好,但透气性较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透气性和保水性均衡,适合植物发展。
- 黏土:颗粒极细,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
3.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提供植物发展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 珍爱农作物的根系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 增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维持生态平衡。
七、教室练习1. 什么是土壤?它由哪些组成部分构成?2. 简述砂土、淤泥土、壤土和黏土的特点。
3.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哪些?八、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土壤,了解其类型及特点。
2. 钻研一种农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并总结其栽培技术。
3. 思考土壤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九、拓展延伸1. 参观当地农场或农业科技园,了解摩登农业生产中土壤的应用。
2. 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3. 尝试进行土壤实验,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
十、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定义和组成,掌握了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特点,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与反思
《6.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土壤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6肥沃的土壤教案(新版)苏教版
6肥饶的土壤教课目的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乏的原由和一些改进的方法。
3.知道土壤动物在增添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4.能够制作肥料袋。
5.能够坚持长久察看,并认识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6.意识到土壤和生命亲密有关,愿意亲密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认识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课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察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创建情境:我们每日坐在光亮宽阔的教室里面上课,下学回家就能够享受香馥馥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屡见不鲜的生活,关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穷山区,有些小孩子连饱暖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出示西部小孩图片:为何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乏)引出课题:是啊,肥饶土壤里的植物长势优秀,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乏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健壮成长。
我们今日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添土壤肥力,提升粮食产量,我们一同来研究《肥饶的土壤》。
二、讲解新课1.认识土壤在校园里采集一些肥饶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察看。
你察看到土壤里有什么?肥饶的土壤里有好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好多小虫子。
2.认识腐殖质认真察看土壤的表层和基层,你发现了什么?表层土的颜色较深。
什么是腐殖质?腐殖质: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化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饶。
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很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经过吞食和排泄,增添土壤的肥力;经过身体的活动,促使各样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淆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3.认识土壤的分层为何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许多呢?小结:因为动植物生活、生长、生计的主要地区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化在表层土中,因此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4.认识增添肥力的方法回归初始问题:惋惜其实不是全部的表层土都是肥饶的。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单元《肥沃的土壤》的第一课时。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对土壤构成和作用的深入认识。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发现问题,但在解决问题方面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难点: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特性。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现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那么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土壤的外观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土壤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巩固实验结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节《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节《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节《肥沃的土壤》第1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土壤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实验和观察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探索土壤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充满了好奇。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作用,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土壤的组成以及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分析土壤的组成。
3.了解土壤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4.总结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的组成和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1.提供养分2.保持水分3.调节温度4.保护植物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6《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
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了解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本课的活动由“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引入到“土壤的表层土有腐殖质”。
教材由四个活动构成:一、探究土壤肥沃的原因;二、了解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三、说一说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四、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孩子多看一看——发现问题: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为什么颜色不同;让孩子多想一想——讨论猜测:土壤上层变黑和周围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孩子多说一说——学以至用:土壤贫瘠的原因,谈谈怎样改良土壤;让孩子多做一做——实验验证:制作一个肥料袋并坚持观察。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
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小学生)来说,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多施农家肥等改良土壤的方法显得比较“遥远”,并且三年级的学生耐心不够,很难持续观察制作的肥料袋五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但这又是我们科学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 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小铲子1把、报纸1张、抹布1块,学生准备肥料袋材料(土壤、果皮、菜叶、水、塑料袋)等。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肥沃的土壤》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带领学生体验探索土壤的整个过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能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二)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交流。
《肥沃的土壤》(教案)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6课时肥沃的土壤·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对于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来源。
本课围绕腐殖质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成因,了解改良贫瘠土壤的常用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土壤表层、下层颜色等方面的差异,介绍土壤的剖面结构。
第二部分,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了解土壤动物的活动对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
第四部分,制作一个肥料袋,指导学生观察落叶和果蔬垃圾是怎样一点点变成腐殖质的。
二、教学目标1.知道腐殖质及其作用;2.了解土壤动物对土壤的贡献。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学习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
【教学难点】自制肥料袋,并坚持观察肥料袋中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发现周边新课启航】1.师:仔细观察土壤剖面,你有哪些发现?(学生自由回答)2.师:土壤的颜色均匀吗?(学生自由回答)师:土壤贴近地表的颜色较深,越往下颜色越浅。
3.师:土壤是怎样分层的?(学生自由回答)师:土壤分为岩石层、下土层和表土层。
4.观看视频:土壤剖面结构。
师:心土层和底土层共同组成了下土层。
设计意图:问答互动结合视频讲解,带学生认识土壤的分层与结构,规范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开展新课。
第二板块【学海扬帆新知初探】1.师:落叶下面的土壤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师:落叶下面为表层土,颜色较深,含有大量的腐殖质。
2.观看视频:腐殖质。
师: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腐殖质。
师: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3.师: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4.教师展示并讲解土壤里的小动物5.师:土壤动物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师:土壤动物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土壤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土壤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但他们对土壤的组成、肥沃程度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难点:土壤的组成及肥沃程度的判断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从而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
3.小组合作: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土壤样本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生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颜色等特征,并提问:“你们认为土壤是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壤的基本组成。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样本的微观结构,了解土壤的组成。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土壤肥沃程度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精编】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6.肥沃的土壤(平铺式)教案.doc
6.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土壤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
三年级科学上册《肥沃的土壤》教学案例
《肥沃的土壤》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让学生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小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制作肥料袋”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持久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这一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枯树叶、土壤里生活着蚯蚓和蚂蚁等小动物。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三年级孩子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学习目标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会制作肥料袋,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连续五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透明塑料袋、土壤、水、搅拌棍、果皮、蔬菜叶等。
六、教学过程◎土壤为什么肥沃?(一)观察比较土壤的颜色,探究表层土的形成。
1.师出示土层剖面图:仔细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表层土和下层土颜色不同。
)表层土为什么比下层土的颜色黑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
3.老师带学生到指定地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4.师出示落叶腐烂过程的图片,小结:长年累月的落叶积攒下来,加上雨水的作用,压在最下面的落叶会慢慢腐烂掉,变成土壤的一部分,使得土壤发生改变。
5.明确“腐殖质”的概念: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
1.肥沃的土壤是什么样呢?
活动一:去校园内挖一挖土壤,发现土壤的分层。
a.活动二:了解土壤动物活动
活动三:了解腐殖质的形成和它对土壤的重要性。
b.2.学生活动,老师适当指导。
c.
三、交流完善,点拨深入
d.活动一汇报:学生汇报,教师补充。上层土,下层土,和岩石层。
活动二汇报:学生汇报土壤动物,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展开汇报,其他同学给与补充。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知识链接
腐殖质相关知识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预留汇报,导入新课
1.出示两幅对比图,一个是肥沃土壤图片,一个是贫瘠土壤的图片。通过比对,学生感受肥沃的意思。
2.肥沃的土壤是什么样呢?
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培养了学生逻辑理解能力】
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观察与记录
【设计意图:积极的回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同学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指名回答
畅所欲言
指名回答
指名总结
师生共同朗读
【设计意图:考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又培养了语言组织能力。师生共同朗读歌谣,增进感情,同时体现了课程整合的目的。】
教 学 设 计
课题
6、肥沃的土壤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知道土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肥沃的土壤
【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
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3. 知道土壤动物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2.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小铲子、塑料袋、易腐烂的菜叶果皮、洒水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土壤
1.创设情境:我们每天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面上课,放学回家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饭菜,有时还有美味的零食点心。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于一些小朋友来说却很遥远。
在我国西部贫困山区,有些小孩子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2.出示西部儿童图片:为什么西部大山里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呢?(土壤贫瘠)
3.出示西部大山和东部良田图片:你发现土壤对植物有什么影响了吗?
4.引出课题:是啊,肥沃土壤里的植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自然高,而贫瘠的土壤植物枯黄,很难茁壮成长。
既然我们原因找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帮当地的农民伯伯研究一下如何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一起来研究《肥沃的土壤》。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贫困山区粮食欠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肥沃的土壤。
]
二、了解腐殖质
1.过渡:在我们校园里有没有肥沃的土壤?
2.采集土壤:待会我们去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3.注意事项:在室外活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①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掉队,不伤害任何物体。
②选择合适的地点,不挑拣里面的东西,采集原始的土壤。
③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再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④记得把坑填好,恢复原样。
4.室外活动:采集肥沃的土壤。
5.分析肥沃的土壤:看看在肥沃的土壤里,都有什么东西?(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残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
6.了解土壤动物。
7.出示教材图片: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8.过渡:其实这些土壤动物不仅仅在活着的时候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们在生命结束后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动植物遗体落到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腐
烂变黑)
9.了解腐殖质: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设计意图:通过采集并观察肥沃的土壤,发现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析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的变化,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
三、了解土壤的分层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刚刚去百果园采集土壤的时候,有没有小组挖的很深的?你有什么发现吗?
2.出示土壤分层图:你看到了什么?(在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岩石逐渐增多。
)
3.引发思考:为什么表层土壤中腐殖质比较多呢?
4.小结: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土壤表层与下层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分层。
通过分析土壤的分层,认识到正是由于动植物生活、生长、生存的主要区域是在地表的表层土上,死后的遗体也腐烂在表层土中,所以腐殖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这也是表层土壤比较肥沃而且颜色更深的原因。
]
四、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1.回归初始问题: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
西部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有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你能不能帮当地的农民伯伯想想,怎么给贫瘠的土壤增肥呢?
2.交流讨论:
①种植绿肥,覆盖农田:像农田那边堆了好多落叶,这些落叶也是用来沤肥的。
当绿肥翻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分解形成腐殖质,从而使土壤疏松、透气、保水保肥力强,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②多施农家肥:在农村生活过的同学会知道,家里会养羊、养猪等,它们的粪便可以用来沤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③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做堆肥:落叶和生活中的果蔬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不仅环保,还可以做堆肥改良土壤的肥力。
[设计意图:在明晰腐殖质的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回归初始问题情境。
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
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
五、实践活动:做一个肥料袋
1.过渡:大家帮助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想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是太厉害了。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帮忙看一看。
2.出示小葱图片:这里有一盆小葱,可是长得不大好,怎样给小葱增加营养的呢?
3.是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帮植物增加营养:做一个肥料袋。
4.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
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蔬菜果皮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
通过持续5个星期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六、畅谈收获
1.过渡: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肥沃的土壤,从西部大山一直到叶卓淏家的小葱,不知不觉中解决了很多问题,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呢?
2.小结:是啊,科学知识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期待同学们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板书设计】
6.肥沃的土壤
动植物遗体
腐殖质
【课后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中的第3课。
在学习
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课以贫困山区小朋友吃饭难的问题情境为导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聚焦到本课的研究主题肥沃的土壤。
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带领学生到校园里采集肥沃的土壤,学生对于室外活动兴致很高。
在采集土壤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真切地观察到在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遗体,而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表层土壤和底层土壤有何不同,也为后续了解土壤的分层做好铺垫。
在探究肥沃的土壤的秘密时,学生能自主发现肥沃土壤的关键物质——腐殖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增加土壤的肥力并运用所学制作一个肥料袋。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制造成就感,体会到科学知识不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