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lcs小杉子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 2003-08-16 22:59:43 转载文章搜索

近期热门文章

累计热门文章

中学时期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既有普通人际交往的共同之处外,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有人说学校是象牙塔,又有人说学校像小社会。一方面,学校里的人际交往其目的较社会上单纯,情景因素占较大比例。学生之间一般比较重视心与心的交流,看重每一份真挚的情谊。在学生时代容易产生志同道合的挚友,甚至一生的知己;另一方面,校园的人际关系亦能从某些方面折射出社会上的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对人际关系开始有了更多理智的思考,其中包括人际交往的目的等等。更多学生不愿做书呆子,他们满怀学以致用、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渴求。在向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彼此可能产生更为理智深厚的友情,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社会上的较表面、较功利的交往。人际交往于此展现出了其复杂的一面。

如何正确定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呢?从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体验和经历,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再如何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际关系的奥妙,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完善与调整的。随着人的思维世界的丰富,原来的交往方式并非一定正确可行。于是,人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走进误区。在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时不免觉得有些人不好相处,有时,又会感到自己也有与人难相处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困惑就会加深。以下时从大量不同类型人际交往中提取的典型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

研究能使我们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解。 1 自我中心型

美国社会学家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分析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有三种态度:其一,社会为个人而存在;其二个体应服从社会;其三,社会与个体有机相关,社会需要个体的效用与从属,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以我为中心型”的交往模式即杜威讲的第一种。这类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我”字优先:在生活上“自我中心”式,有的学生对于集体生活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沿袭着在家中当“小皇帝”的习惯,觉得周围的人让着他是应该的,他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不管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有的在学习上“自我中心”,因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看不起一般的同学,不愿与他人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有的在社会活动、集体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小团体的核心或班里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甚至在学校、区、市里都小有名气,总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和想法,总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吩咐”去做;也有的集以上两种或三种毛病于一身。可以想见,这样的人越多,这个生活圈子的人际关系就会越不和谐。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方式最易导致孤立、不受欢迎的局面,给自己、他人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学习伟人的谦虚美德,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养分;而周围的人也应帮助引导他,并怀有适度的宽容精神。 2 自我封闭型

自我封闭型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性格原因造成。这些人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性格内向孤僻,比较害羞,不知如何主动与人相处,只是较为被动地应答他人的行为,内心世界不为他人所了解——虽然他也愿意甚至渴望达到理解;(2)由于独立意识过强造成。这类人认为“事事不求人”或“一两个朋友足矣”。他们觉得自己的个人力量足以处理好一切事务,而不需他人友谊和援助;(3)由于过于看重个性所造成。这类人认为“如果为了使相互之间的关系融洽而彼此适应对方,就是抹煞了自己的“个性。”(4)

由于否定友谊所造成。这类人认为“人心难测,朋友难交”,怀疑朋友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自我封闭型的交往方式与多年前中国闭关自守、眼睛不看国门外,一心只顾埋头搞建设的境况一样,不适合信息交流量日趋增大的现代生活。自我封闭型的学生应该从国家由封闭锁国而改革开放悟出真谛,开阔自己的胸怀,去广交朋友。 3 亦步亦趋型

亦步亦趋型的交往方式指的是老好人般交友方式。持这种方式的人往往人云亦云,而人云亦云的本质是交友无原则。表面上与谁都挺好,实则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前面一个少年犯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揭示的正是这样一种交友无原则、凡事亦步亦趋的交往模式。这种交往模式容易助长坏风气,既使自己失去真正的友情,又不利于集体好风气的形成。事实上,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需坚持原则,有时不妨做诤友,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设,建立真正的、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4 社会功利型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培育于“性恶”论的土壤中。古代希腊人的“个体人格”,近代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都是社会功利型交往者的鼻祖。学生之间的社会功利型交往方式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在学生中的折射。持这一交往方式的人往往把友情看作交易,认为“友谊”无所谓真情实意的情感交流,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利用,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代名词。这类人往往没有目的不做事情,即所谓的“不吃亏”。因此,其“友谊”好时可以“天长地久”、“称兄道弟”,而当利益转移,便可能“移情别恋”,与他人续前缘;常常表面恭恭敬敬,背地里另有打算。虽然这在学生中占少数,但依然污染了校园空气。这样的人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将物质利益看得过重。他们应该一方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将“小我”放到“大我”中,使自己融入集体。自然,对于具体的人际交往现象绝不可以简单武断地归之于哪一种交往类型。人是复杂的,分析人的问题千万不可简单化。正是因为人是复杂的,各人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但就每个人而言,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个人反感的人。

最重要的关系——同学与朋友最重要的关系——同学与朋友——从中学生遇到难题时的交流对象及梦见对象中可以看出,“同学”与“同学外朋友”在中学生的组群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这里,“同学”主要指现在的同学,而“同学外朋友”主要包括了: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孩子、以前的同学、在街上认识的朋友、在活动中认识的朋友、笔友、信友以及网友。老朋友以同龄人或近龄人居多。从调查得出中学生关系亲近程度的大致的由近至疏的顺序表:同学、同学外的朋友、妈妈、爸爸、妹妹、邻居、其他人。在所有可见的指标上,与同学与朋友的关系均可见其不同一般的重要性:

与同学关系是对于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的因素(57.9%的学生做此选择,高于与老师关系——36.7%);与朋友聊天是 37.5%的人获得各种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仅次于电视(85.l%)和报纸(53. 3%),高于杂志(32.4%)和电台(21.3%);在性知识的获得方面,同学及同学外的朋友交往(59.8%)几乎与通过老师/课堂/教科书方面得到的一样多(61.2%);考察中学生与他们的好朋友在一起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主要的活动内容属于沟通性的、娱乐性的,而做作业相对所占比重较小,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是中学生觉得生活最有趣味的时间段了。最亲密的关系——家庭成员最亲密的关系——家庭成员——从难题沟通对象及方式来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属比较亲密,相比较而言,则母亲与孩子的亲密度要相对较高。除了父母以外,妹妹则通常较其他的家庭成员角色与中学生本人更为亲近。但无论如何,从社会关注点、孩子未来职业选择等方面孩子与家长间的意见差异可见,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父母也不可能真正介入孩子的组群。事实上,也只有较少的家庭感到自己与孩子的意见能基本一致,四成家长感到自己与孩子的意思相距较远。在有祖辈的家庭,爷爷的发言权与妈妈接近,但实际影响力要小得多,而奶奶虽然发言权不如爷爷多,实际影响力却要稍高于爷爷。在孩子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