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只有学好了科学概念并能将之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本文以《运动和力》学习为例,从①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②在纠错中重新构建概念;③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④结合实际,巩固概念等四个方面,结合教学过程,阐述了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科学概念是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只有学好了科学概念并能将之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相比,他们学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在学习科学的进程中,需要逐渐去掌握一些应用更为广泛的概念,因此必然会更为抽象。如果这些概念的建立不能追溯和连接到更为具体的经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会发生困难。下面我谈谈在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

在浙教版初中七(下)科学《运动和力》一章中,有参照

物、匀速直线运动、力、重力、平衡力、摩擦力、压力等概

念,但这些概念都围绕“运动与力的关系”而展开,所以

“运动和力的关系”是这一章的主线,也是这一章的核心概念。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按照教材的顺序,先介绍机械运动,接着学习力的概念和重力,至《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提出“运动与力究竟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进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概念学习中不知这些知识在本章中的地位,更不知它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构建的意义,他们貌似扎扎实实地学习着,得到的却只是孤零零的知识一一这样的结果是只把握局部,不能从全局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即使学生“扎实”、“顺利”地学习重力、平衡力、摩擦力等概念,但等到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节时,面对稍复杂些的问题,他们就会错误百出。

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人的知识常常栖息在某一个整体的领悟上面。因此,我们在本章教学时,可以站在整体的高度统筹安排,让学生在学习局部知识时感知整体,再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整体,建构核心概念,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为此,我在本章内容的教学时,就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教了机械运动后,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举出不同的机械运动,得出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这时再返回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有一个意识:物体的运动可能和力有关,并且在接下来的力的三要素和重力学习时,也结合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使学生的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就能产生“它可能会

做什么运动?”的想法,这样,自然产生了把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

这时,就是建构“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的最好时机。学生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后,在后续几节的学习中,不管是在学习二力平衡,还是在学习摩擦力时,都会自然地将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状态结合起来分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从零碎的局部概念学习转化为整体的核心概念建构,在此过程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初中的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如能围绕核心概念而展开教学,则学生就会沿着有主题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展开学习。

二、在纠错中重新构建概念

概念是对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事件、特性、感知信息进行解释后,然后再抽象出来的知识,使我们能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从婴儿开始,人就有能力组织经验形成概念,但其中有些概念是不正确的,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概念的发展和人类历史上概念的发展十分相似。人对概念的接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在学习过程中概念的更改不大,只是在已有的概念结构上增加一些知识,增加的知识和原来学生持有的概念之间不存在冲突,这种微小的概念变化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不需要将原来的知识

重新建构。第二种情况是需要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建构概念,当学生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概念转移时,就比较困难了,常常经过一、两节课的教学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原概念,或一些想法。这些原概念或想法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要从学生原概念或想法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改善和重新建构新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根据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使学生能理解概念,并能熟练地运用概念,必须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基于事实、事件、特性、感知信息等直观材料抽象出来的知识,但又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进行分类、推理和抽象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学生概念形成的关键一步。要实现这一飞跃,教师就必须精心挑选某些材料,激活学生思维,从学生的原有概念出发,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全面地理解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是简单地记忆定义,而是要学生在处理一些事实时,带着思考去获取一些共性,抽象出本质,从而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地应用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结合实际,巩固概念

我们不应把科学视为一组机械的程序和已经确定建立起来的“正确答案”,而应把科学看做是对世界理解的创新,更能吸引和激励学习者。因此,要掌握概念就要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解释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相关的科学现象,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科学概念的有用性和快乐感,以增强学习科学的动力,使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生在刚形成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还容易和大脑中的原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练习和活动,将形成性测评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理解的目的。

例如,在学过“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后,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弹力吗?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在分析中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而摩擦力的产生除了两物体间产生弹力

外,还要在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并且摩擦

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如传送带传送货物、汽车的驱动力等。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全面理解、巩固概念的同时,还能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