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结节病理学新分类
简述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简述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肿瘤细胞的增生、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
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增生。
肝细胞癌起源于肝细胞,肿瘤细胞在肝实质内迅速增殖,形成肿块。
肿瘤细胞的增生是由于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所致。
正常情况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是相互平衡的,维持着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而在肝细胞癌中,肿瘤细胞的增殖明显超过了凋亡,导致肿瘤的生长。
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还包括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异型性是指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异常,与正常肝细胞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在肝细胞癌中,肿瘤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核染色质的分布都发生了改变。
肿瘤细胞的核大而深染,核质比增加,核分裂像增多,细胞核与胞浆的比例失衡。
这些异型性的改变是肝细胞癌的重要特征,也是进行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还表现为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
肝细胞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即肿瘤细胞可以穿过肝实质的边界,侵入周围组织和血管。
肝细胞癌的浸润性生长给其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是导致肝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使得肝细胞癌早期难以发现,往往到了晚期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肝区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肿瘤细胞的增生、异型性和浸润性生长。
这些病理变化是导致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进行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
对肝细胞癌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与鉴别
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与鉴别肝细胞癌(HCC)和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但它们在病理学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肝细胞癌与肝癌的病理学差异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1. 组织学特征:肝细胞癌主要由肝细胞恶性增生形成,通常以单个或多个肿块的形式出现。
肿瘤细胞呈现大而多形性的特点,细胞核常常呈现不同大小和形状,核分裂象也较常见。
另外,肝细胞癌细胞常具有明显的胶原纤维和胆汁管样结构的形成。
肝癌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肝细胞癌以及其他一些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如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癌等。
这些肝癌的组织学特征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
例如,胆管细胞癌主要由恶性增生的胆管细胞构成,肿瘤细胞通常排列成管状结构,核分裂象较少见。
2. 免疫组化标记:免疫组化标记是一种常用的病理学方法,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
肝细胞癌细胞通常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如肝细胞特异性抗原(HepPar-1)和α-胚胎抗原(AFP)。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如胆管细胞癌,则表达不同的标记物,如CK7和CK19。
3. 影像学表现: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在影像学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肝细胞癌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晰的肿块,肿块内部可见均匀的强化。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如胆管细胞癌,则可能呈现为多发性结节或弥漫性浸润,肿块内部的强化不均匀。
4. 分子生物学特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肝细胞癌通常具有多种分子异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
而其他类型的肝癌则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综上所述,肝细胞癌和其他类型的肝癌在病理学上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标记、影像学表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
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肝脏恶性肿瘤,了解这些差异非常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需要综合运用病理学、免疫组化学、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
肝硬化结节的CT和MRI诊断陈星荣,医学博士,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关键词:肝硬化结节影像学诊断CT MRI肝硬化结节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为CT和MRI,其中部分为小HCC和癌前病变,因它们可以根治,故对其误、漏诊或处理不当将对患者带来巨大不良影响。
一肝硬化结节的命名和分类在1994年世界胃肠病变学术会议提出“结节性肝细胞病灶命名法”(以下简称“命名法”)之前,各家对肝硬化结节的命名颇不一致,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目前大多数有关专家都采用此“命名法”,详见表1。
日本肝癌研究组1992年制订的“肝细胞结节组织学诊断标准和分类法”(简称“日本分类”)将肝细胞结节分为六类,可与“命名法”对应如下(表2)。
铁质沉着结节:在没有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和含铁血色素沉着症(Hemosiderosis)的肝硬化患者,RN和DN中可有铁质沉着,即铁质沉着RN和铁质沉着DN,总称之为铁质沉着结节(Siderotic Nodule)。
铁质沉着结节曾被称之为“铁质沉着再生结节(Sid erotic Regenerative Nodule)”,但约25 %的异形增生结节也为铁质沉着结节,故铁质沉着结节一词不应与铁质沉着RN为同义词。
二再生结节和异形增生结节的转归RN可逐步发展为HCC,即RN发展为LGDN和HGDN,再发展为带亚灶性HCC的DN(DN with Subfocus of HCC),进一步发展为小肝癌(“命名法”规定为小于2 cm,我国传统规定为小于3 cm),最终为肝癌(巨块、弥漫或大于2~3 cm结节)。
此过程也即所谓”多步(Multistep)癌形成过程”。
除多步癌形成过程外,HCC发生的另一途径为新生性(De Novo),即新生性HCC。
肝硬化和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每年有3 %~10 %发生HCC,其中大多数为多步癌形成过程而来。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Liver histology scoring)是一种用于评估慢性肝病程度和预后的标准化方法。
它基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不同等级的分数给予相应的诊断及治疗建议,从而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可以对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及其他肝脏疾病的病情进行评估。
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分为三个等级:肝细胞病理学损害分级、纤维化分级和肝硬化分级。
每个等级都分为多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分数来评估和预测肝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1、肝细胞病理学损害分级肝细胞病理学损害分级是评估肝细胞受损及肝细胞坏死程度的指标。
根据坏死和炎症的程度,将肝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和细胞分裂等因素分为4个分级,得分从0到4分。
1分:肝细胞的坏死小于50%,有肝小叶结构破坏。
3分:典型肝小叶结构大量破坏,呈不均一性坏死,伴有中等密度的淋巴细胞浸润。
4分:中等密度或高密度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明显的新生结缔组织增生。
2、纤维化分级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指标,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纤维化分级指标,旨在反映肝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
根据肝纤维化不同阶段、纤维索形成的数量、直径及相互间距,等因素,将纤维化分为5个不同等级。
F0:肝脏无纤维化,分数为0分。
F2:存在单一纤维形成,并且通常是多个桥接的单纤维包括所谓的裔片。
分数为2分。
F3:存有许多桥接的单纤维(分支样纤维),分数为3分。
F4:存在肝硬化或肝功能失调的再生,分数为4分。
3、肝硬化分级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评估肝硬化程度的肝硬化分级指标,旨在反映肝组织结构的严重程度。
根据肝组织静脉高压、副脾、壁厚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将肝硬化分为4个不同等级。
Stage 1(Child-Pugh A阶段):肝脏细胞功能基本正常,良好代偿,病情较轻。
分数在5~6分。
综上所述,肝脏组织病理学评分是肝病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早期干预,从而避免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有哪些
肝脏组织病理检查的结果有哪些
肝脏组织病理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肝脏组织的方法,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评估病变程度。
以下是肝脏组织病理检查
可能提供的一些结果:
1. 组织结构: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肝脏组织的结构和细胞排列方式。
这可以包括肝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排列等方面的观察。
2. 炎症:炎症是一种典型的肝脏疾病表现。
病理检查可以确定
肝脏组织中是否存在炎症,并评估其程度和类型。
不同的炎症类型
可能包括慢性炎症、急性炎症、纤维化等。
3. 纤维化:肝脏病变引起的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病理检
查可以评估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帮助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
4. 脂肪变性:脂肪变性是一种发生在肝细胞中的异常脂肪积累。
病理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脂肪变性,评估其严重程度以及可能的
病因。
5. 肿瘤:肝脏肿瘤的病理检查是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临床后
续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组织类型、大小、分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侵袭性生长。
6. 其他病变:除了上述常见病变外,病理检查还可以发现其他
肝脏病变,如坏死、囊肿、血管异常等。
需要注意的是,病理检查的结果需要由专业的病理学家来解读
和分析。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评
估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mr分类标准
肝结节的MR分类标准如下:
1. 肝血管瘤:由于肝血管瘤内缺乏肝脏细胞,使用肝细胞特异的对比剂,肝血管瘤在肝胆期呈低信号。
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病变,T2中高信号,边缘结节状不连续的强化、对比剂滞留都是提示血管瘤的证据。
2. 局灶结节性增生(FNH):FNH为肝细胞不规则增生,可伴中心坏死,好发于年轻女性。
MR诊断FN准确率较高。
平扫很难区分含肝细胞的FNH 与正常肝组织,T1WI呈等信号,T2WI可轻度高信号。
中心的坏死T1WI 可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
增强后,动脉期为均匀强化,门脉期与肝实质等信号,中心坏死可见延迟强化。
FNH不出现对比剂快速流出(washout)。
3. 肝硬化:肝硬化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混合型。
再生结节的大小和脂肪变性程度不同,MRI表现也有所不同。
4. 脂肪肝:脂肪肝的MRI表现包括SE和IR的T1WI呈正常信号,STIR序列和SE的T2WI信号可稍有增高,血管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临床病理
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临床病理周炜洵;梁智勇;刘彤华【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2例肝细胞异型增生病例,总结、分析其病理改变及其临床资料.结果肝细胞异型增生多为肉眼能识辨的结节,以增生的肝细胞密度增加、核/浆比增高为特点,可伴有肝细胞排列紊乱及非配比小动脉的出现.2例病例出现早期肝细胞肝癌的表现.临床随诊7例手术切除后无再发,1例48个月后发生肝癌.结论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病理形态学有其特点,与肝细胞肝癌关系密切,是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03)001【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肝疾病;异型增生;诊断【作者】周炜洵;梁智勇;刘彤华【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R446.8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且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长期以来,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一直不明确,因而影响了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近年来,肝细胞肝癌的发病机制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被认为是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但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病变了解较少。
本研究总结本院12例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病例,分析其病理特点,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材料和方法材料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6月至2011年6月手术切除的肝脏结节状病变,复习病理切片,按照2010版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ration,WHO)肝脏异型增生结节诊断标准[1],筛选出符合肝细胞异型增生诊断病例12例,复习其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学特点。
方法所有切片标本于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
病理学—肝硬化
侧支通路:门静脉分支→脐静脉→脐旁静脉丛→
↗腹壁上静脉→ →上腔静脉 ↘腹壁下静脉→ →下腔静脉
●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1)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
男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 女性:月经不调、不孕 蜘蛛痣:颈、面、上胸部、前臂和 手背等处皮肤小血管呈蜘蛛状扩张。 (2)出血倾向 牙龈、鼻粘膜出血、皮肤淤斑、浆 膜、粘膜出血
3.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坏死可刺激细胞增生,形
成增生结节,后者虽可代偿受损害而 消失的肝细胞,但结节的生长又可压 迫周围的血管,特别是壁薄而无结缔 组织支持的肝静脉分支,进而加重肝 内循环障碍。
(2)病理变化 1.肉眼观:
早中期,肝体积正常稍增大,质地正 常或稍硬晚期,肝体积缩小,硬度增加, 表面和切面均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结节 大小较一致,直径多在0.1~0.5cm之间。
(二) 形态分类:小结节性、大结节性 大小结节混合性及不全 分隔性等
(三) 综合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 淤血性、寄生虫性、色素性
(一)门脉性肝硬变 相当于小结节性肝硬变,是最常见的一
种肝硬变,约占现有肝硬变的50%。 (1)病因及发病机理:
1.病毒性肝炎 2.慢性酒精性中毒 3.营养缺乏 4.毒物中毒 肝硬化的发生,常常不是单一因素引起, 而是各种不同病因长期作用引起肝脏损害的 结果。
(2)在肝细胞坏死和炎症的刺激下,汇 管区纤维细胞增生,形成多量的胶原纤 维,并伸入小叶 形成主动间隔 细胞性硬化。
* 在这个过程中也包括血窦周围储脂细 胞转化为纤维细胞,导致肝细胞周围纤 维化。
**肝纤维化为可复性病变,如果病因消 除,纤维化尚可被逐渐吸收。
双表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双表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姚瑶;范钦和;李红霞;朱岩;宋国新;印永祥;肖璇【期刊名称】《局解手术学杂志》【年(卷),期】2023(32)1【摘要】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
方法收集9例DPH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DPHCC组织的HE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粗梁状、假腺样及团片状,间质伴丰富的血窦样腔隙,纤维间质少;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且嗜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其中3例见微血管侵犯。
免疫表型:9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K19,其中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同时表达CK7;9例患者的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一种或多种肝细胞标记物(Glypican-3、AFP、Hepatocyte-1、Arginase-1)。
7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4例患者确诊后20个月内死亡。
结论 DPHCC组织形态学具有肝细胞癌特征,但免疫表型同时表达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的标记物,与普通型肝细胞癌相比,其侵袭性更强,临床预后更差,准确认识并诊断DPHCC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5页(P79-83)【作者】姚瑶;范钦和;李红霞;朱岩;宋国新;印永祥;肖璇【作者单位】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江南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病理科;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双表型肝细胞癌新亚型的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2.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3.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4.肝细胞癌双期螺旋CT表现特征与VEGF、bFGF表达以及临床、病理的关系研究5.免疫表型异常的DLBCL病理及临床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结节”知多少
“肝结节”知多少肝结节的定义与分类根据1995年国际胃肠病学大会提出的分类标准:将慢性肝病中的各种结节分为再生结节和不典型结节两大类。
其中再生结节包含以下几类:单腺泡再生结节、多腺泡再生结节、硬变结节、段或叶的增生、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将不典型结节分为肝腺瘤、不典型增生灶以及不典型增生结节和肝细胞癌(HCC)。
不典型增生灶指直径<1 mm的病灶,如≧1 mm则称之为不典型增生结节。
肝结节性病变的病理特征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通常伴随着大细胞改变(LCC)和小细胞改变(SCC)。
通常由再生结节进展为不典型增生灶至不典型增生结节,根据异型程度,又可将不典型增生结节分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LGDN)和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结节 (HGDN)。
再生结节是局灶性的肝细胞及间质的增生,逐渐形成肝实质小岛,小岛内有胆小管、Kupffer细胞、肝细胞等正常的肝组织。
增生的肝细胞被其周围的纤维基质分隔,并压迫周围基质,导致假小叶形成,结节的大部分或全部被纤维基质包绕。
小的再生结节直径一般小于3mm,大的再生结节直径一般为5-20mm,当超过20mm时通常为不典型结带。
部分再生结节的肝细胞内有铁沉积,这种结节,特别是直径超过8mm 的结节,癌变几率大于无铁沉积的结节。
再生结节主要由门静脉供血,有少量动脉血供存在,同周围正常肝组织相似。
肝结节演变的血供变化不典型增生结节进展为HCC的重要标志为非配比小动脉的出现及增多,而汇管区逐渐减少。
正常肝细胞由门静脉和肝动脉供氧,HCC生长出许多新生小动脉,由动脉供氧,它们不和小胆管伴行,不是汇管区的组成部分,称为非配比小动脉。
LGDN内可见汇管区,非配比小动脉较为少见,而HGDN非配比小动脉较多,汇管区仍可存在。
LGDN 边界清楚,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肝细胞有微小的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密度增加。
肝结节分级标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肝结节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介绍肝结节分级标准并对其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肝结节是指在肝脏组织中出现的小的局部性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
通过对肝结节进行分类和分级可以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有助于医生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肝结节分级标准。
首先,我们将概述什么是肝结节以及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
然后,我们将重点介绍肝结节分级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影像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的具体分级标准。
接下来,我们将解释各个分级对患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的指导作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肝结节分级标准的应用价值,并展望未来改进和更新这一标准的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讨论肝结节分级标准,在阐明其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同时,提出对其进一步改进和更新的必要性。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对肝结节分类和分级的原理以及临床应用中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且能够意识到肝结节分级标准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可能的展望和方向。
2. 肝结节分级标准概述2.1 什么是肝结节肝结节是指在肝脏组织内形成的一种病变,它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小团块。
肝结节可以有良性或恶性的属性,其中恶性肝结节可能是原发性的(即起源于肝脏)或转移性的(即从其他部位扩散到肝脏)。
因此,对于发现的肝结节进行准确分类和分级非常重要,以指导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2.2 肝结节的分类根据影像学特征和生物学特征,肝结节可以被不同方式分类。
根据影像学特征,常见的分类有:低密度、等密度和高密度三类;根据生物学特征,常见的分类有:良性、可疑良性、恶性-低度活跃、恶性-中度活跃和恶性-高度活跃五类。
这些分类标准基于结节在医学影像技术中显示出来的特点,并且通过观察其形态、大小、边缘清晰度和内部强化/弱化程度等因素来进行判读。
2.3 肝结节分级标准的重要性肝结节分级标准的制定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肝细胞癌分级标准
肝细胞癌分级标准
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可进行分级。
以下是一份肝细胞癌分级标准的示例:
第一级(G1级):肿瘤组织学呈低度分化,细胞呈规则排列,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均匀,核分裂极少见。
第二级(G2级):肿瘤组织学呈中度分化,细胞排列比较规则,细胞核较大,核染色质较浓染,核分裂偶见。
第三级(G3级):肿瘤组织学呈高度分化,细胞排列失去规则性,细胞核明显增大且略呈异型,核染色质不均匀,核分裂频繁。
第四级(G4级):肿瘤组织学呈未分化或少分化,失去细胞排列规律,细胞核严重异型,核染色质不均匀,核分裂显著增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级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肝细胞癌分级还需结合临床病理检查及其他相关指标。
请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以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肝癌的病理学分类和分子分型
肝癌的病理学分类和分子分型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多个因素有关,其中病理学分类和分子分型对于肝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癌的病理学分类和分子分型的相关知识。
一、肝癌的病理学分类根据肝癌的组织形态和细胞类型,可以将肝癌分为以下几种病理学类型:1. 肝细胞型肝癌(HCC)肝细胞型肝癌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占到肝癌的90%以上。
在组织学上,肝细胞型肝癌表现为肿瘤细胞以肝细胞为原型,形成细胞板层、海绵样结构或管状结构,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
在光镜下,肝细胞型肝癌细胞的胞质呈现出明显的酸性染色,常伴有巨核细胞或囊肿形成。
2. 胆管细胞型肝癌(ICC)胆管细胞型肝癌是一种起源于肝内外胆管的恶性肿瘤。
在组织学上,胆管细胞型肝癌表现为肿瘤细胞以胆管上皮细胞为原型,形成胆管样结构,具有胆管上皮的特征,如细胞极性、胆囊形成和粘液分泌。
胆管细胞型肝癌与肝细胞型肝癌相比,其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活跃,胞浆染色性较差。
3. 小细胞肝癌(SCC)小细胞肝癌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肝癌类型,其体积较小,细胞形态比较小巧。
在组织学上,小细胞肝癌细胞的核与胞质比例偏高,呈现出较高的核细胞比,细胞排列较为紧密。
4. 未分化型肝癌(UDC)未分化型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癌类型,细胞学上缺乏明显的分化特征和组织起源迹象。
在组织学上,未分化型肝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活跃,胞质染色性较差。
二、肝癌的分子分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肝癌的分子分型得到了广泛关注。
根据肝癌细胞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肝癌分子分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细胞周期调控型细胞周期调控型肝癌主要包括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突变,如TP53、CTNNB1等的突变。
这类肝癌细胞具有高度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周期的紊乱,易发生侵袭和转移。
2. 脂质代谢型脂质代谢型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脂质代谢酶基因异常等因素有关。
这类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的脂质积累,机制主要是脂质酶、脂质合成酶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
简述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简述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
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肝细胞,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特征是肝细胞的不正常增生和形态学改变。
正常的肝细胞形态应该是一致而规则的,而在肝细胞癌中,肝细胞的形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肝细胞癌细胞通常呈现出多形性,即细胞形态不一致,有的呈现出巨大细胞的形态,有的呈现出小圆细胞的形态。
此外,肝细胞癌细胞的胞质丰富,胞浆呈酸性,核与胞质比例失调。
肝细胞癌的细胞核特征也是其基本病理变化之一。
在肝细胞癌细胞中,细胞核常常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细胞核的形态发生改变,出现核膜不规则、核仁明显增大和核浆比例失调等现象。
此外,肝细胞癌细胞的染色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疏松和聚集。
肝细胞癌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正常肝脏组织由肝细胞和间质组成,而在肝细胞癌中,肝细胞癌细胞的增生导致了肝脏组织结构的破坏和扩散。
肝细胞癌细胞可以形成实性癌灶,癌灶内的肝细胞癌细胞密度较高,排列紧密,与正常肝细胞形成明显的分界。
肝细胞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也是其基本病理变化的重要方面。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肝细胞癌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如α-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9(CK19)等。
AFP是肝细胞癌的特异性标记物,其阳性表达率较高,可用于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CK19是一种肝细胞癌的干细胞标记物,其阳性表达率也较高,可用于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肝细胞癌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肝细胞的不正常增生和形态学改变、细胞核的异型性、组织结构的破坏和扩散,以及免疫组化特征的改变等。
这些病理变化对于肝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于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了解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肝脏结节的分类及检查方法【医学养生常识】
肝脏结节的分类及检查方法
文章导读
肝脏结节,是指肝脏内部的纤维组织出现增生现象,同时,肝小梁的排列开始变得紊乱的一种症状。
肝脏结节按照病情的不同,可分为良性的结节和恶性的结节,想要判断肝脏结节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可以通过做肝脏常规超声检查来进行判断。
下面就给
大家介绍肝脏结节的分类和检查方法。
一、良性的结节
常见的有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
它们一般生长缓慢,对人体健康来讲影响小,无需特殊处理,一般只需要定期随访即可。
但是如果过大的结节产生压迫症状,
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二、恶性的结节
也是我们常称的恶性肿瘤。
主要包括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胃肠道、胆囊、乳腺等转移性肿瘤。
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容易发生转移,对生命危害大。
发现后一定要及早治疗,不能耽误。
三、肝脏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价廉、便捷、无创等优点。
常规超声检查建议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减少胃肠道气体对肝脏图像质量的影响。
常规超声能显示肝脏大小形态,肝内实质结构、管
道系统、血管走向与分布,明确有无肝脏结节、具体的大小与部位、初步鉴别结节的良恶性,适用于常规体检和结节的定期复查。
肝细胞癌CT表现、病理分级与CD34表达的关系研究
肝细胞癌CT表现、病理分级与CD34表达的关系研究聂东雷;陈亚晗;陆玉敏【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CT表现及病理分级与CD34表达的关系.方法搜集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在病理科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50例,所有病例术前行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通过对比癌组织的病理分级、CT表现与CD34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50例HCC患者CT表现中的肝癌大小、动脉期血管强化与CD34表达有关(P<0.01),而肿瘤的边缘、肿瘤内出血坏死、侵袭转移与CD34表达无关(P>0.05).HCC血供类型及Edmondson-Steiner分级与CD34表达无关(P>0.05).结论 HCC患者CT表现中的肝癌大小、动脉期血管强化与CD34表达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6(044)006【总页数】4页(P639-642)【关键词】肝细胞癌;病理分级;CD34【作者】聂东雷;陈亚晗;陆玉敏【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533000;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肝细胞癌(HCC)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肝癌发病率位于肺癌和胃癌后排第三位,而其所致的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仅次于肺癌[1]。
CT是目前肝癌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不仅可以观察肝癌的形态、大小及其对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更能通过增强扫描来观察肝癌的血供状况;对肝癌的检出、定性、分期及治疗后复查具有重要意义[2]。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CD34是肝癌诊断的代表性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之一。
笔者拟通过研究HCC的CT表现与CD34表达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HCC的CT表现与CD34表达的内在关系,为肝癌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搜集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9例,年龄22~74岁,中位年龄51岁。
肝癌的病理学分型与预后
肝癌的病理学分型与预后肝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病理学分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肝癌的预后以及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癌的病理学分型与预后。
一、病理学分型肝癌的病理学分型主要基于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学特点。
根据国际肝癌病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hology Consensus,IHPCC)的最新标准,肝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肝细胞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这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70-90%。
肝细胞型肝癌起源于肝细胞,具有明显的肝细胞特征,如胆上皮样生长模式和假体瘤结构。
2. 胆管细胞型肝癌(cholangiocarcinoma,CCA):这是第二常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10-20%。
胆管细胞型肝癌起源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细胞,具有胆管细胞特征,如胆管样生长模式和明确的胆管上皮特征。
3. 小细胞型肝癌(small cell carcinoma,SCC):这是一种罕见的肝癌类型,约占肝癌的1%以下。
小细胞型肝癌的细胞体积小,核-浆比大,细胞核深染,胞质少。
4. 未分化型肝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肝癌类型,细胞学特征不明确,难以分化为具体的细胞类型。
二、病理学分型与预后的关系病理学分型对肝癌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类型的肝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1. 肝细胞型肝癌(HCC):这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具有较差的预后。
大多数HCC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的机会较少,且易于侵犯周围血管和转移至其他器官。
因此,HCC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
2. 胆管细胞型肝癌(CCA):CCA相对于HCC有着较好的预后。
由于CCA起源于胆管细胞,早期症状较为明显,易于早期诊断。
且CCA对放疗和化疗敏感,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不典型增生结节(DN)
旧名称
• • • • • 大再生结节 增生性结节 不典型大再生结节 再生结节 结节性增生 • • • • • • 腺瘤样增生 普通腺瘤性增生 不典型腺瘤性增生 腺瘤性再生 正常小梁肝细胞癌 肝细胞性假瘤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定义为良性表 现的肝细胞组成的结节,周围肝脏组织 正常或基本正常,病灶由较大的动脉供 血,病灶内含有较多的纤维基质,并常 形成星形瘢痕。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 组织学亚型
– 1.5.1 实质型:内部结构较为均一,除纤维基 质外,主要由肝细胞构成,中心区域供血动 脉较粗。 – 1.5.2 毛细管扩张型:在病灶的中心有多发扩 张的血窦腔,类似于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中 心的供血动脉多而细。
肝硬化结节。
• 当多腺泡再生结节明显大于周围的大多数肝硬化
结节时(直径至少5mm),可称为大再生结节。
1.2 多腺泡再生结节
• 旧名称
• 大再生结节Ⅰ型和Ⅱ型 • 部分性结节性转化 • 腺瘤性增生 • 腺瘤样增生 • 肝硬化性假瘤
1.3 叶性或段性增生
• 肝脏一个叶和肝叶的一部分增大; • 常合并其他肝叶的萎缩、坏死或纤维化; • 增大的肝叶或肝段的组织学往往正常或 基本正常。
金华市2003年学术会议
肝细胞性结节的病理学新分 型及其CT/MRI诊断进展
杨正汉
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 第五临床医学院
背景
• 在肝脏原发性实性局灶病变中,肝细胞 性结节位居第一,约占所有肝脏原发实 性局灶病灶的75%以上。
背景
• 近二十年来,肝脏疾病研究的发展非常迅速。
• 肝病研究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专业名词。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 临床亚型
– 孤立性FNH,常为实质型 – 多发性 FNH 综合症,是指 FNH至少 2 病灶,同时合 并有下列病变中的至少一项
• • • •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结构缺损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脑膜瘤或星形细胞瘤
• 多发性FNH综合症的FNH可以是实质型或毛细 管扩张型,也可同一病例有两种类型的病灶。
2、不典型增生或肿瘤性结节
• 结节中的肝细胞呈现克隆生长
2.1 肝细胞腺瘤
• 发生于正常或基本正常肝脏的由肝细胞组成的 良性肿瘤。
• 肝细胞腺瘤常单发,部分病例可多发甚至形成
所谓的肝细胞腺瘤病。 • 以往的名称如良性肝细胞瘤等不宜继续使用
2.2 不典型增生灶
• 不典型增生是指肝细胞群体表现出异常生长的 组织学特性,而这种生长是由假定存在或确定 存在的细胞遗传特性改变引起的。 • 不典型增生灶是指直径小于1mm的不典型增生 的一簇肝细胞,这种不典型增生未达到恶性肿 瘤的组织学标准。 • 以往的腺瘤性再生和腺瘤样增生等名称不再继 续使用
• 旧名称
• • • • • • • 粟粒性肝细胞腺瘤病 结节性转化 微结节转化 大结节转化 多发结节性增生 非肝硬化结节 多发肝细胞腺瘤病
1.2 多腺泡再生结节
• 定义:含有2个或2个以上门脉束的再生结节。 • 常合并有肝硬化或门静脉、肝静脉及血窦异常。
• 多腺泡再生结节周围绕以纤维间隔时,则相当于
实质增大,边界清楚。
• 多细胞增生的结果
1.1 单腺泡再生结节
• 定义:是指仅含有1个以下门脉束的再生结节。 • 常多发,累及肝脏大部(弥漫性结节增生,DNH) • 亚型
– 1.1.1 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RH):无明显纤维间隔 – 1.1.2 伴有纤维间隔或发生于肝硬化的DNH
1.1 单腺泡再生结节
表1、肝细胞性结节的分类(1995年世界胃肠病学会颁布)
2 不典型增生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
•2.1 肝细胞腺瘤 •2.2 不典型增生灶 •2.3 不典型增生结节 •2.3.1 不典型增生结节,低级 •2.3.2 不典型增生结节,高级 2.4 肝细胞癌
1、再生性结节
• 由坏死、循环改变及其他刺激引起的局部肝
1.4 肝硬化结节
• 定义:由肝细胞组成的再生结节大部分或 整个被纤维性间隔所包绕。
• 亚型:
– 1.4.1 单腺泡肝硬化结节(含1个以下门脉束)
– 1.4.2 多腺泡肝硬化结节(含2个以上门脉束)
1.4 肝硬化结节
• 以往所称的小结节及大结节仍可使用, 但这主要是依据结节的大小划分(以直 径3mm为界) • 与单腺泡肝硬化结节及多腺泡肝硬化结 节的亚型并不等同,后两者是依据门脉 束数目进行分类的。
第一部分
肝细胞性结节的新命名及其旧名称
肝细胞性结节
(1995年世界胃肠病学会颁布)
• 肝细胞结节分类标准:
– 细胞学改变 – 结节组织学结构 – 周围肝脏组织的改变(有无肝细胞坏死、纤 维化等)
• 两大类:
– 肝细胞再生性结节 – 肝细胞不典型增生或肿瘤性增生结节
表1、肝细胞性结节的分类(1995年世界胃肠病学会颁布)
1 再生性病变
1.1 单腺泡再生结节
1.1.1 无纤维间隔的弥漫性结节增生(结节性再生性增生) 1.1.2 有纤维间隔或发生于肝硬化的弥漫性结节增生
1.2 多腺泡增生结节 1.3 叶性或段性增生 1.4 肝硬化结节
1.4.1 单腺泡肝硬化结节 1.4.2 多腺泡肝硬化结节
1.5 局灶性结节增生
1.5.1 局灶性结节增生,实质型 1.5.2 局灶性结节增生,毛细管扩张型
• 这些名称很多也比较混乱。
背景
• 为了标准化肝细胞性结节的命名,并便于国际
交流,1994年世界胃肠病学会组织专家成立一
个国际工作小组,对肝细胞性结节的命名制定 了新的标准,并于1995年颁布。
背景
• 该命名标准仅仅限于肝细胞源性结节或 肿块,不包括间叶组织肿瘤和肝母细胞 瘤。目前国际影像学界都普遍采用了这 一新的命名标准。 • 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2.3 不典型增生结节 (dysplastic nodule,DN)
• 直径大于1mm的不典型增生的肝细胞结节,其 不典型增生未达到恶性肿瘤的组织学标准。 • DN大多发生于肝硬化, • 亚型
– 2.3.1 不典型增生结节低级 – 2.3.2 不典型增生结节高级
• 低级 DN 的细胞和结构异形性比较轻微,而高 级 DN 的细胞和结构异形性至少为中度,但不 足以诊断为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