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

合集下载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摘要】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从原理与方法、诊断应用、比较分析、治疗监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重要性。

其在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关键作用,并能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通过监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诊断和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价值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外周血涂片中各种成分的形态和数量,以及异常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从而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方法。

血液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新型检测技术的不断涌现,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新检测方法的挑战。

我们有必要对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真正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价值分析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学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复核在血液系统疾病诊疗中的价值,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深入探讨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的应用范围、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提高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评估外周血血细胞形态学镜检在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其与其他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比较,以及对血液系统疾病诊疗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1)靶形红细胞
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 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
(2)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 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3)角形红细胞(Keratocyte)
在专业参考书中曾有介绍,近年教科书 很少提到。Wil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 胞分为12类17种,角形红细胞被列为12 类中最后。
单核细胞有的也含有巨大的嗜天青颗 粒。
CHS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白化病、畏光、易发感 染,晚期可合并淋巴瘤而肝、脾、淋 巴结肿大、贫血和有出血倾向。家族 中常有近亲婚配史,男女两性均可患 病。
4、异常结构
(1)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 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 数量不等,已证实它是核残余物。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环
卡玻氏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 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 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现认为系脂 蛋白变性所致。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正常。 由于白细胞空泡不伴有中毒性颗粒,容
易与感染时的白细胞空泡相鉴别。
2、Chediak-Higashi颗粒畸形
1940年 Chediak首先报道1例4岁女孩外 周血和骨髓粒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Higashi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后称为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

外周血细胞形态

外周血细胞形态

泪滴状成熟红细胞:形状像泪
滴状,梨样而得知,被拉长的细丝可 长可短。
泪滴状红细胞增多,一般见于骨髓纤 维化症的血象和骨髓象中。有人认为 红细胞通过骨髓纤维化组织后,使红 细胞拉长呈泪滴状。
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部位染
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 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 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 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 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 红细胞大或正常,但厚度变薄。
染成蓝色。
血涂片镜检
首先,用低倍镜检查,观察涂片及染色是否满意,有核细胞多 少,尤其应注意末端有无异常幼稚细胞。然后用油镜检查,计数 100个白细胞,注意其形态有无异常;如出现幼红细胞,按计数 100个白细胞见到多少个幼红细胞,并记录所属阶段;注意成熟 红细胞大小、形态,包括畸形和碎片红细胞,尚应观察有无嗜多 然红细胞等;血小板多少、有无畸形等。
单核细胞:颗粒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弥散分布于胞质中。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分2-5叶,以3叶为多。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 早幼粒细胞的现象。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 性感染
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以5叶核以上的中性 粒细胞>3%的现象。主要见于巨幼贫。
细胞形态的观察对象
1、红细胞 2、白细胞 :粒细胞(中性、嗜酸、嗜碱)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3、血小板
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呈圆形双凹盘状,中 心稍淡,橘红色。
红细胞形态观察
从成熟红细胞的形态观察,可找出疾病的病因,在观察分 析红细胞形态病理改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小 小红细胞:MCV<82,直径<6μm,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 幼细胞贫血(铁粒贫)、慢性病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 大红细胞:MCV>95,直径>8.5μm,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混合性贫血、红白血病型。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规范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各仪器达到复检规则的样本进行复片检查,给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用于检验程序的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料染色,观察各种细胞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3 性能参数不适用。

4 原始样品系统血液标本详见《血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

5 容器和添加剂类型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 EDTA-K2 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添加剂是EDTA-K2 抗凝剂。

采集方法:准确采集静脉血 2.0ml 于上述容器中,轻轻颠倒混匀或直接取手指血 20μl。

要求量准,采血顺利,不能出现凝块。

取手指血或抗凝血于洁净的玻片上制片。

6 所需设备和试剂6.1 仪器、器材:显微镜或 DM96 自动阅片机、玻片6.2 试剂6.2.1 瑞氏-姬姆萨染色液6.2.2 磷酸盐缓冲液(自配):称取 10 克 KH2PO4,用 10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 KH2PO4 溶液,称取 7 克 NaHPO4,用 700ml 蒸馏水溶解为 1%浓度的2Na2HPO4 溶液,取 900 毫升 1%浓度的 KH2PO4溶液和 600 毫升 1%浓度的Na2HPO4 溶液混匀,再用蒸馏水加至 3000 毫升,充分混匀。

配制的缓冲液的 pH 值范围应该在 6.4-6.8。

7 程序步骤仪器器材/试剂准备→样本编号→制片→染色→镜检→分析测定结果→结果审核签发。

应在取血后4小时内完成血涂片制作。

7.1 样本编号按顺序将样本编号,认真核对检验目的、病人姓名、性别、科室、床号、血液质量,如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如采血量不够、有凝块或有溶血现象等,须申请重留标本。

7.2 制片采用 SP1000I 自动推片机或手工制片。

将样本混匀后取 5~10ul 滴于玻片上,并在玻片上注明患者姓名、样本编号,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法是一种快速、自动化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方法,通过仪器 自动识别和分类血细胞。
详细描述
自动化血液分析仪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提供大量数据,如白细胞计数 、分类比等。但该方法对异常细胞的识别能力有限,可能漏检或误诊。
流式细胞术
总结词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外周血 细胞形态检验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 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检测。
疾病筛查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辅 助筛查某些潜在疾病,如 肿瘤、感染等。
免疫系统评估
观察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 有助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 能状态,判断个体对疾病 的抵抗力。
04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注 意事项
样本采集和处理
采集时间
样本处理
选择清晨空腹时采集样本,以避免饮 食和日常活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详细描述
流式细胞术能够快速检测大量细胞, 并对细胞表面标记物进行分析,有助 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但该方法 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较高,且数据分 析需要专业人员。
03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应 用

诊断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通过观察红细胞大小、形态和染色情 况,判断贫血的类型和原因,如缺铁 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01
能够自动完成血样的稀释、染色、计数和分类等步骤,提高检
验效率。
智能化识别系统
02
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血细胞形态的自动识别
和分类,减少人为误差。
自动化样本处理
03
利用机器人技术实现样本的自动取样、稀释、染色和检测等操
作,提高检验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临床应用前景
精准医疗
利用计算机算法对显微镜下的血 细胞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它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血液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特征,从而提供有关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的重要信息。

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首先,红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颜色。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颜色应为淡红色。

若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贫血、溶血、骨髓异常等疾病。

其次,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和细胞核染色质分布。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形态应呈现出规则、对称的形状,细胞核形态应符合相应的类型特征,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应均匀。

若白细胞形态异常,如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形态不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匀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白血病、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

最后,血小板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数量应在正常范围内。

若血小板形态异常,如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者数量异常增多或减少,可能提示存在出血、血液病等疾病。

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评估。

例如,对于贫血患者,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是否异常,从而确定贫血的原因是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

对于白血病患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是否异常,帮助确定白血病的类型和分期。

对于感染性疾病,可以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和感染的程度。

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以观察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是否异常,帮助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虽然能够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手段,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检查和病史来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由于血液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的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误差,因此在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时,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外周血常见细胞形态

外周血常见细胞形态
显。
单核细胞形态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是血液 中最大的白细胞。
单核细胞的形态特点是体积较大,形 状不规则,胞质丰富,核呈扭曲的圆 形或肾形,染色质疏松,核仁大而清 晰。
巨核细胞形态
巨核细胞是骨髓内的特有细胞,主要功积较大,胞质丰富,核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 ,核仁清晰。
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数量及体积均增多,形态、染 色无明显异常。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
04
血小板形态
正常血小板形态
血小板大小
正常的血小板大小约为2-4微米 ,呈圆形或椭圆形。
血小板染色
血小板胞质染色为淡蓝色,有 时可见到颗粒物。
血小板边缘
血小板边缘光滑,有时可见到 突起。
血小板核
血小板染色
血小板胞质染色可能较深,颗粒物增 多。
血小板边缘
血小板边缘可能更加粗糙,突起更加 明显。
血小板核
有时可见到核增大或畸形。
谢谢观看
03
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形态
01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8μm,厚约 2μm,中央较薄约1μm,周边较厚约2μm。
02
正常红细胞无核,成熟红细胞偶见少量核碎片。
03
正常红细胞呈淡黄或橘红色,胞质内含大量血红蛋 白,使红细胞具有良好氧合能力。
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变化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体积减小,直径<6μm,中央淡染区 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等。
02
白细胞形态
粒细胞形态
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包括 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是圆 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核呈 圆形或杆状,染色质呈细网状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相关知识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相关知识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巨幼贫、应用抗代谢药 物后
3、棒状小体(Auer) :常出现在髓细胞性白血 病人的外周血中,有Auer 小体者对白血病的诊断 及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5
粒细胞中毒性颗粒,中性杆状核细胞内充满粗大染色深的颗 粒,提示感染。
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见8叶。
棒状小体(Auer )
(Ⅲ)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 2、染色质小体:巨幼贫、溶贫及脾切除后 3、卡波氏环:溶贫、巨幼贫、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溶贫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0
染色质小体(红)卡波氏环(黑)、嗜碱点彩红细胞(绿)
21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两个染色质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内有大量细小淡紫红色颗粒,分布均匀。
图1
图2
M3病人血片中见早幼粒细胞,图1 细胞的胞浆中见两个棒状 小体。图2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上多见柴捆样棒状小体。
慢粒血象
慢粒病人的WBC常>100*109/L,多见杆状以上细胞,嗜酸、嗜碱细胞偏高。
有核红
中幼粒 早幼粒
晚幼粒 有核红
明确病因 临床表现 WBC计数及分类
BASO、EOS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RBC、PLT 骨髓象 中性粒碱性磷酸酶 Ph`染色体
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1-2个 核仁,胞浆蓝色,一般无颗粒,偶有空泡。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Ⅰ型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 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
异淋Ⅱ型
异淋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椭圆形,胞浆多,蓝色,染 色不均匀,无颗粒,可见2个核仁。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文章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细胞在形态、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化,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贫血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1、红细胞: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状,直径为7.2-7.5微米,厚度为2.2-2.5微米,中央凹陷,内有胞质色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诊断贫血有很大的帮助。

2、白细胞:正常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00-11000个/μl,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它们的比例和数量来判断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情况。

3、血小板: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0-400×10^3个/μl,它们是无肌肉、无核的小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栓,以保护身体。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1、白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入侵病原体或出现炎症等状况时,白细胞会增加。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但比例不如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增多也可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造成的。

2、白细胞减少: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情时,白细胞会减少。

减少的白细胞包括多种类型,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中性粒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或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

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细菌的种类。

这种情况发生在肺炎、腹腔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中。

4、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中常常发生。

5、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肿瘤疾病等情况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实习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内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实习时间:2023实习单位:XX医院检验科一、实习背景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我选择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作为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并参加了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实习过程1. 学习理论知识在实习开始前,我认真学习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发育过程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形态学改变。

通过学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际操作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实际操作。

首先,我学习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掌握了如何正确采集血液、涂抹玻片、烘干、染色等步骤。

然后,我学会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识别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接下来,我参与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的实践,对患者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和判断。

3. 病例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病例的分析。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讨论,我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疾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征,提高了诊断能力。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将形态学特征与临床症状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掌握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实践能力。

最后,我通过分析病例,提高了自己的诊断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实习体会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

同时,我也认识到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诊断能力。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8/87
空泡
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 常为多个,被认为是 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 着色所致。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9/87
杜勒小体
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 雾状,可能为核浆发 育不平衡所致,为细 胞严重毒性变表现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50/87
核棘突
胞核有各种形态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 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 射损伤等相关。
外周粒血细细胞胞形异态检常验: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呈7叶状58。/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叶
外周血到细2胞叶形为态止检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显著浓缩。
59/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两
外周叶血,细胞核形染态色检验质显著浓缩,如眼镜状。
拖外周鞋血形细胞红形细态胞检验,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41/8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2/87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现 象。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9/87
血涂片染色
● 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经典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现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份: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质有亲和
力(胞 浆),染成兰色; 伊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胞核), 染成紫红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PPT课件

外周血细胞形态PPT课件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点彩红细胞(1)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 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 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 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 (核糖核蛋白)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 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 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 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核右移
空泡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 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
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 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 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分叶过多
核左移
退变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Howell-Jolly 也称染色质微粒,表现为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 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为有核红细胞核碎裂的遗迹。多见于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中。
Cabot环
Cabot环 为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价值
01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情况,有助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
02
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改变,辅助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局限性
要点三
白细胞分类计数
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部位的检查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和形态学检查
03
临床应用
诊断病毒感染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观察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如白细胞数量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等,有助于判断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细菌感染
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与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综合应用价值,并提出了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方法,提高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02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基础知识
红细胞形态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无异常结构。
红细胞计数
男性正常值为5.0-6.0×10^12/L,女性正常值为4.0-5.0×10^12/L
图像分析系统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与细胞形态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细胞恶性转化的风险。
基因检测技术
实验室环境
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安全,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
选用性能稳定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选用符合要求的实验材料,包括抗凝剂、染料、清洗剂等,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白细胞形态异常
要点一
总结词
白细胞形态异常是指白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核形 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白细胞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和核 形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大或 缩小;形态异常表现为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增多 或减少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浅;核形异常表 现为核沟、核泡等改变。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肿瘤等原因所致,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 断。
血小板形态异常
总结词
血小板形态异常是指血小板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等有关。
详细描述
血小板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状异常和染色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大血小板或 血小板减少;形状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呈圆盘状、球状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 浅。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所致,需要结
05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的 注意事项与未来发展
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血样新鲜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需要使用 新鲜血液样本,因此采集后应
尽快进行观察。
避免污染
观察前应确保血样未受到污染 ,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标准化操作
观察时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异常细胞的识别
红细胞体积增大,核分叶过多等。
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总结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在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观察,可以对白血病 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
详细描述
白血病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常出现异常。通 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形态、核分裂象以及细胞群的分 布特征,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例如,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数量增多,以小淋巴细胞 为主,核分裂象活跃;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 数量明显增多,以粒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减少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

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

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
对于ICSH(国际血液学标准化组织)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
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定义清晰的形态特征:制定清晰、具体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标准,以确保不同实验室、医院或地区之间的命名和分级一致性。

2. 建立细胞分类体系:根据不同外周血细胞类型的特点,建立系统的细胞分类体系,例如包括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每个细胞类型应有独立的命名和分级标准。

3. 引入定量标准:除了描述性特征外,建议引入定量标准来衡量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程度。

例如,可以根据体积、形态、颜色、核结构等因素,制定定量评分工具。

4. 制定一致的评估方法:为了确保不同实验室或医生之间的可比性,建议制定一致的评估方法和步骤。

这可以包括特定染色方法、显微镜检查条件和影像分析软件的使用。

5. 多中心研究的合作:建议ICSH组织组织多中心合作的研究,以收集更多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数据,并进一步优化和更新命名和分级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建议,并不代表ICSH的具体标
准。

ICSH可能有自己的制定和更新标准的程序。

因此,建议参考ICSH的官方指南和标准,以获得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思想重视、多多实践、互相学习。 2、形态学代表一个检验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3、做好登记和血涂片的存档工作(建议用Excell表登 记)。 4、科室相关规定: (1)能够从非血液科发现问题一份标本奖励50元,较难 的片子奖励100元。 (2)由于责任心问题第一次造成漏检,处罚当事人100 元。如果患者转到其他医院,回来投诉。当事人除了赔偿 因纠纷产生的金额外。科室还要处罚500元。 (3)形态学考试第一名科室奖励300元,第二-四名奖励 200元,第五-八名100元。
○取自涂片薄处或尾部,RBC形态误给人以“球形”, 失去双凹盘形,中心淡染消失,所谓类球形改变; ○取厚片或制片干燥过慢,RBC未摊开,收缩变形,
甚至出现人工中心染色过淡等;
○取厚片RBC则重叠堆积,呈假“缗钱状”,不便查 清形态; ○玻片不清洁,油脂过多,制片干燥不快,RBC则会 形成人工的中心淡染区或空白区。
外周血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 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径最窄处大于 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核染色质粗 糙呈块状,也可见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 圆染深紫红色。
RBC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红细胞为直径7.2~7.6mm,厚度2mm圆盘 状,两面凹陷,中央较薄,着色较浅,在涂片中 形态基本一致。
●在贫血或有关疾病时红细胞可出现异常,往往
一张较满意的血片,观察红细胞形态,对贫血的
性质确定和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红细胞破碎综合症
血小板
外周血血小板形态和数量易被忽视
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分叶核粒细胞(segmented granulocyte)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egmented granulocyte ) 胞体:直径10~15u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者虽 未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 或呈较多小块,染深紫红色。 胞浆:丰富染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幼稚细胞
红 细 胞
红细胞(erythrocyte)
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u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 状,中间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色略带紫色,
中央部分较淡染,无核。
疟原虫
加强细胞形态学检验
赵书平
你看到了什么?
思考问题:
1、科室为什么系统的培训形态学?它的重要性 在哪里? 2、通过这一月的学习你目前能掌握多少了?
目前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结 果的精确度也提供新的参数。但由于对仪 器的功能缺乏全面的了解,忽视了形态学 检查,影响了医疗质量。
例子1、平阴小孩发热,看了很多家医院,花 了3万多,最后到了省立医院,70多块钱。
淋巴细胞
(Lympliocyte)
淋巴细胞(Lympliocyte)
分为大、小二型。
大淋巴细胞
(1)胞体:圆形、直径12~15um。 (2)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 均匀,浓染呈深紫红色。 (3)胞浆: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 不等的天青胺蓝颗粒。
当20万/ul。
2、巨大和异常的PLT自动化的仪器不能有效计数,
易造成误差。
3、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血液凝固,而造成的血
小板计数减少,血涂片后会发现聚集的血小板。
机器结果:16X109/L;人工计数:60X109/L
善于用低倍镜观察外周血涂片
尿液形态学检查的意义
尿常规检查的重要意义
细颗粒管型 粗颗粒管型 脂肪管型 肾衰竭管型
三价磷酸盐
碱性结晶
尿酸铵结晶
非晶型磷酸盐
磺胺结晶
结晶
亮氨酸及络氨酸结晶
尿酸结晶
酸性结晶
草酸钙结晶 非晶型磷酸盐
卫生部尿沉渣室间质量评价图精选
尿酸铵结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草酸钙结晶
磷酸氨镁结晶
肾小管上皮细胞
脂肪管型
移行上皮细胞
开展好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几点建议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 •职业病的辅助诊断 •安全用药的监护
尿沉渣检查的重要意义
检查内容:上皮细胞、血细胞、管型及结晶
扁平上皮细胞 大圆上皮细胞 尾型上皮细胞 小圆上皮细胞 白细胞及脓细胞 红细胞
上皮细胞
尿沉渣检查的重要意义
透明管型
管型
细胞管型 腊样管型 颗粒管型
白细胞管型 红细胞管型 上皮细胞管型
1、血涂片也是估计Plt计数及形态的主要依据。
根据RBC正常值(500万/ul):PIT正常值(10~20万
/ul)=50:1(2)个,一个油镜视野RBC数约RBC 200个: PLT4~8个,计数10~20个油镜视野PIT数(分别计数正常 和巨大异常PIT数)平均每个油镜视野PIT数如若1个相当 2.5万/ ul;2个相当5万/ul; 。 4个相当于10万/ul;8个相
单核细胞(monocyte)
胞体直径12~20um圆或不规则形但常可见钝伪足。 胞核形态不规则,呈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 形、笔架形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核染色质较细致, 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浆:量多,染灰蓝色或淡粉红色,半透明如毛玻 璃样。浆内见更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 天青胺蓝颗粒,有时偶见空泡。
例子2、泰安市一发热患者,在基层医院治疗 不见效,到中心医院就诊。幼稚细胞20%。 例子3、泰安70多岁的男性,初步诊断肝损害住 院感染科。推片发现急淋!感染科不相信又做 了一遍,结果相同。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意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诊断及筛选血液病。 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依据。 了解感染的程度。 遗传性疾病血液依据。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疾病的依据。 诊断血液寄生虫病。 血液性分析仪质量的监控
小淋巴细胞(Lympliocyte)
(1)胞体:圆形,直径6~9um。 (2)胞核:圆形或有小切迹,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成 大块状,结块的边缘不清楚,染紫红色。 (3)胞浆:量很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淡蓝色, 一般无颗粒。
一组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monocyte)
血液细胞学形态观察中经常忽视的问题
RBC形态常被忽视
●观察RBC形态一般以外周血涂片较为可靠。
● RBC形态与排列(如重叠、缗钱状)与涂片技术、
涂片部位及厚薄有很大关系。这点在镜检时应予注
意。
●即使是合格涂片,RBC形态依然与涂片部位及厚薄 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