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金融研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文献综述
一、前言
物流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超越了金融行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单纯金融服务的联系形式,不仅是金融资本业务创新的结果,也是物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对金融业、物流业及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但对物流金融运作发展模式的探讨尚有欠缺,学术界也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致使物流金融在我国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未能大范围实践和推广。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物流金融的概念,掌握物流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探索切实可行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物流金融发展起源于物资融资业务。随着物流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它已成为当今一些国际巨头公司吸引客户甚至形成垄断优势的重要砝码,在当今国内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背景下,深入分析其现状且进一步探讨其运营模式,对于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无疑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物流银行是第三方物流的增值之举,也是金融机构解决其质押贷款业务瓶颈的创新之路;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上,物流金融成功实现了多方共赢。
物流金融是近几年才在我国流行起来的。关于物流金融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提法:一是认为物流金融从广义上讲就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物流供应商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这类服务往往需要银行的参与。二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三是认为物流金融是指物流业与金融业的结合,是金融资本与物流商业资本的结合,是物流业金融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依笔者看来,以上三种观点虽然在认识上存有分歧,但共同之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考虑到物流金融在中国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足够广泛的社会认识,本文将着重对物流金融在中国的引进极其基本模式、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做出引述。参考的文献包括《中国工业经济研究。《农村金融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等刊物,同时还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物流金融的著作和网页。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状况
1、物流金融业务在发达国家的发展
国际上,最全面的物流金融规范体系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美国的物流金融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不仅成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提高
了整个农业营销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
2、物流金融服务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物流金融业务开始的较晚,业务制度也不够完善。非洲贸易的自由化很早就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作为审查公司进入当地。这些公司以银行、借款人和质押经理为主体,设立三方质押管理协议(CMA),审查公司往往作为仓储运营商兼任质押经理的职位。通过该协议,存货人,即借款人在银行方面获得一定信用而得到融资机会。此类仓单直接开具给提供资金的银行而非借款人,并且这种仓单不能流通转移。在非洲各国中较为成功的例子是赞比亚的物流金融体系。赞比亚没有采用北美以政府为基础的体系模式,而是在自然资源协会(Natural Resource Institute)的帮助下,创立了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不受政府监管的自营机构--赞比亚农业产品代理公司(The Zambian Agricultural Commodity Agency Ltd )。该公司参照发达国家的体系担负物流金融系统的开发和管理,同时避免了政府的干预,从而更能适应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
3、中国物流金融的发展
国外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更多是金融机构,而国内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生,在物流金融服务中,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更加复杂,除了要提供现代物流服务外,还要跟金融机构合作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务。国内学者关于物流金融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物资银行、融通仓等方面的探讨,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物流金融服务展开的,未能从供应链、物流发展的角度探讨相应的金融服务问题。如,罗齐和朱道立等(2002年)提出物流企业融通仓服务的概念和运作模式探讨;任文超(1998年)探讨了引用物资银行概念解决企业三角债的问题。在国内实践中,中国储运集团从1999年开始从事物流金融部分业务。物流金融给中国储运集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该集团公司总结了部分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并在集团所有子公司进行推广。
复旦大学教授石代伦2005年在《物流金融发展状况与2006年展望》表示中国的物流环境变化很大,给物流金融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物流金融的环境方面,中央在2005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这表明中国的物流发展将走上一个新台阶,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物流金融的实践方面,2004年6月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行)在佛山分行试点率先开办“物流银行”这一新业务;两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和广发行在广州举行“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推介会”,倡导在广州和杭州等全国10个城市试点推广“物流银行”业务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三、物流金融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分析
物流金融服务是伴随着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生, 在金融服务中, 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更加复杂, 除了要与金融机构合作, 而且要一起提供部分金融服务。于是, 物流金融在实践上已经先行一步, 将“物流金融理论研究”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从发展过程分析可以将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最初的沿着对仓单质押、物资“银行”等具体业务的总结开始的,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成果就是融通仓( 2001) 、物流金融( 2004) 、物流银行( 2004) 的提出。
关于融通仓, 作为融通仓的主要业务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发现始于1997 年张平祥等对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研究。但是, 只是就其基本的可行性和操作性进行研究, 对于质押物采用银行监管, 未能引入物流的思想。此后, 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 仓单质押的研究走向成熟。基于各个层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业务模式的分析( 曾文琦2005、姚建凤2006) ②信息系统( 郑金波2003、杨宇2007) ③风险管理( 徐雅丽2004、李嫒2006) 。此外, 通过对仓单质押的研究衍生出融通仓的另一个基本业务: 保兑仓。“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由朱道立( 2000 年) 提出。朱道立、石代伦和陈祥锋( 2004 年)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融通仓”理论框架。并于2005 年11 月- 2006 年3 月在《物流技术与应用》上发表其系列研究成果, 分五个部分( 融通仓的由来、概念和发展, 融通仓的系统结构, 融通仓的动作模式及融通仓在外贸交易中的应用, 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 作了具体的阐述。
他们定义融通仓是以周边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 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其核心思想是在各种流的整合与互补互动关系中寻找机会和时机; 融通仓是物流、金融、中介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集成[2]。其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 用系统思想来研究和技术设计融通仓服务模式是保证其成功运营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其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三种。他们还按系统的拓朴结构将融通仓分为四类: 纵向融通仓、横向融通仓、星状融通仓和网状融通仓。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通过结合国外的一些外贸融资经验, 进一步探讨了融通仓在开展外贸交易中的主要模式和一些具体操作问题, 主要针对存货质押贷款, 提出了先融资后质押、先质押后融资、保兑仓等业务模式。融通仓的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 利用物流企业的优势, 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 不仅为银企间的合作构架新桥梁, 也很好的融入企业供应链体系之中, 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融资功能的辅助, 强调从银行的角度来探讨金融服务问题, 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的讨论。物流金融是物流和金融相结合的复合业务概念, 其衔接关系、可容性关系是共同研发核心, 是物流金融发展的关键, 是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资金结算职能、风险管理职能,但是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关于“物资银行”与“物流银行”, 早在80 年代, 物资银行在实务和理论上就在探索了, 1986 年, 唐保忠等就介绍了物资银行的经验做法, 主要是从生产资料市场的宏观管理角度,发挥物资部门在物资流通中的“蓄水池”作用,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 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此后陈淮( 1987 年)、赵明慎( 1993 年)等均有对物资银行进行过归纳和探讨。但是都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1998 年, 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三角债问题[9], 提出用“订单、信息、资本”去解决市场再创造和利润再发现的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