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教案[1]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教案

《伤寒论讲义》教案

(桂枝加大黄汤证与阳明腑实证辨“腹满痛拒按”)
4. 临床应用
【280】
强调胃气弱者,当慎用酸苦涌泄等攻伐药。(5 分钟)
1. 承上条说明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大黄、芍药
2. 太阴病用药法度讨论
太阴病转归 【278】 太阴阳复自愈候 阐述太阴寒湿发黄的机理及阳复自愈的证候分析,“脾家实”的含义。 1. 病涉太阴的脉证机理 2. 太阴寒湿发黄的机理 3. 太阴病脾阳恢复自愈的证候及机理 【187】 太阴转属阳明候:讲述太阴转属阳明的机转及特征 1. 太阴转出阳明的证候 2. 本条说明了太阴病与阳明病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3. 太阴病的三种转归
太阴病提纲
【273】 详述太阴病提纲证的成因、性质及证候形成的机理,太阳虚寒腹
痛的特点及鉴别诊断。强调本条文作为太阴病辨证提纲的意义。(20 分 钟)
1. 太阴病提纲证及其机理 2. 禁忌及误下后的变证
太阴病虚寒证
【277】 太阴虚寒证证治:详解太阴本证的主证、病机及治法。
治疗用“四逆辈”提示对此病证灵活选方用药。(20 分钟) 1. 太阴病虚寒下利的特点及病机 2. 太阴虚寒下利的治则 3. 辨证(本条“自利不渴”与热性、肾阳虚的“下利而渴”鉴
作 业
4、太阳病误下后,病涉太阴之“腹满时痛”与“大实痛”各有何特
点?治法、方药如何?
5、太阴病的转归如何?
1.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年
2.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年
参 3. 清·钱天来.伤寒溯源集.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年
2. 太阴病
二、太阴生理
1.经络循行
2.脏腑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肺主宣发肃

伤寒-教案

伤寒-教案
如苍白、气急、脉搏增快和血压下降。在某病例体温可突然下降伴发冷汗。少量出血者仅粪便隐
血试验阳性。出血时间1~7日不等,甚至有长至一个月的。
2肠穿孔:为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的第2~3周,穿孔前常有呕吐、腹泻和极度腹
胀。穿孔时首先出现的主要症状是突然腹痛,几无例外地开始于右.下腹。其次是恶心、呕吐。一
(二)饮食护理
饮食宜给易消化、低纤维素、高热量、富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三)高热护理
休息 发热期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退热后一周
降温 避免药物降温,以防虚脱
保证液体摄入量 成人液体入量不少于3000ml/d,口服量不足可静脉补充
口腔护理 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
皮肤护理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5、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第二节 伤寒
一、内容导入 5分钟
{
二、伤寒的概念 10分钟
三、病原学 10分钟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15分钟
五、流行病学资料 20分钟
?
六、临床表现 (重点) 25分钟
七、辅助检查 10分钟
八、心理、社会状况 5分钟
九、治疗要点 10分钟
\
十、主要护理诊断 10分钟
十一、护理措施(重点) 25分钟
)
玫瑰疹:多见于病程6~13天,为淡红色小斑丘疹,多在2~4日内消退
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肝脾开始肿大
缓解期:相当于发病后第3、4周。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下降。毒血症状重者,
神经症状突出、继续有高热、谵妄、摸空。并常发生心脏循环衰竭、肠出血或穿孔、腹泻、肺炎
等各种并发症。
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完全缓解。
十二、小结 10分钟

伤寒论 教案

伤寒论 教案

伤寒论教案教案标题:《伤寒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和出版历史。

2. 理解《伤寒论》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

3. 掌握《伤寒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

4. 能够运用《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第一课:引入与导入1.1 引入:向学生讲解《伤寒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 导入: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关于中医的了解和期望,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课:《伤寒论》的作者、背景及出版历史2.1 学习《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2 了解《伤寒论》的背景和出版历史,让学生对《伤寒论》的起源和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三课:《伤寒论》的基本理论与治疗原则3.1 介绍《伤寒论》的基本理论,包括六经辨证、阴阳平衡等。

3.2 了解《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如解表宣肺、清热泄火等。

3.3 分析《伤寒论》中常见病例的辨证和治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讨论。

第四课:实践应用与案例研究4.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小组活动,选择一个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4.2 学生根据《伤寒论》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小组讨论报告。

4.3 学生小组报告,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并进行教师和同学间的互动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讲解形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报告:学生通过小组报告的方式分享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和问题的提问,评估学生对《伤寒论》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与中医相关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并进行评估,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伤寒论(1.1)--绪论课程教案

伤寒论(1.1)--绪论课程教案

5 分钟
3.伤寒学发展史:分五个阶段简介:晋唐、宋金、明清、近代、现 5 分钟 代
四、伤寒学的确立与研究方向
10 分钟
4
确立条件:四要素(对象、队伍、历史、地位) 伤寒学的确立 定义伤寒学的意义:
5、伤寒的涵义 电子教案:分三层:广义、狭义、更狭义。 强调范围是广义伤寒,重点是狭义伤寒。 小结
10 分钟 10 分钟 5 分钟
要求
六经传变规律;
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及组方用药;
了解《伤寒论》形成与发展概况,《伤寒论》学术成就、与《内经》《金匮》《温病 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 难点及解 决办法
教 学 重 点 : 伤寒学概念、确立的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教 学 难 点 : 《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10 分钟
《伤寒论》沿革、版本、流传
提问:现时《伤寒论选读》是否为其原貌?引入主题“沿革”
电子教案:《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伤寒论》、《金匮 要略》。
版本:宋本、赵开美复刻本、成注本。
流传:按时代顺序:介绍南北朝、隋朝、唐朝各大医家对伤寒 论的引用及评价。
第2节课 利用图片介绍河南南阳仲景伺。
学术成就: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典籍、创立六经辨证体系、确 立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留下大量有效方剂、奠定制剂学基础 渊源:在四大经典中地位、与临床各科关系
10 分钟
2.成书、沿革、版本、流传
成书的时代背景
10 分钟
电子教案:荆州的社会背景——局部繁荣发展;当时医药发 展水平;当时疫病流行;立志医学——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 度。
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
3
第一节课
一、导言
提问:对《伤寒论》《伤寒学》有何概念?

伤寒论教案

伤寒论教案

4. 布置作业
1.六经的主要脉证是什么/? 2.六经病的治则既代表汤方?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概论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1.了解太阳病概况 2.掌握太阳病提纲、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提纲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1.太阳病提纲 2.太阳中风提纲和太阳伤寒提纲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 具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病机特点 讲授法 多媒体
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1. 汗 出 项 强 — —柔痉 反——与无汗相 比较
复习提问
1.“营弱卫强”的涵义是什么? 2.桂枝汤有哪些禁例,为什么?
2. 讲授(时间) 约 94 分钟 讲授(时间) 桂枝加葛根汤证的症机治药 课题内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加附子汤的症机治药 桂枝去芍药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的症机治药 桂枝新加汤证的症机治药 掌握要点 1.桂枝加葛根汤的证治 2.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证治 3.桂枝新加汤证的证治 举 例 桂枝新加汤证的临床应用病例 21 条促脉指脉象急 促而言 20 条阳复汗止, 自可 化气生津 18 条平素有喘证 43 条新患肢喘证
掌握要点
中风表虚证的证机治药


桂枝汤证的临床应用举例


营卫的功能有哪些?
3. 小结(时间) 小结(时间)
约 3 分钟 小结本课重点内容
4. 布置作业
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煎 服法应注意什么?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教学目的
进一步阐述桂枝汤证的治法、 病机, 明确桂枝汤的其他用法。 熟悉桂枝汤的禁例。
复习提问
初服桂枝汤反烦 不解,邪郁较重, 阳郁不宣 先刺风池、风府, 1. 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 疏通经络以泄 方义? 邪,却与桂枝汤 2. 桂枝汤的煎服法应注意什么? 则愈。 53 条:常自汗出 的病机与治疗。

中班伤寒副伤寒教案及反思

中班伤寒副伤寒教案及反思

中班伤寒副伤寒教案及反思一、引言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其在中班幼儿中的传播风险较高。

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与安全,我们制定了中班伤寒副伤寒教案,并在实施中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中班伤寒副伤寒教案及反思的相关内容。

二、教案编制2.1 教案目标•了解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学习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基本措施。

•培养幼儿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2.2 教案内容1.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3.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教导幼儿正确的饮食习惯。

4.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加深对伤寒和副伤寒的认识。

5.结合绘本、图片等教具,向幼儿展示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措施。

2.3 教案实施1.在教室里张贴有关伤寒和副伤寒的图片和文字,引起幼儿的注意。

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3.在洗手台上放置洗手液、肥皂等洗手用品,指导幼儿正确洗手,并进行实际操作。

4.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模拟饭前饭后洗手的场景,加深对卫生习惯的认识。

5.结合绘本、图片等教具,向幼儿展示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措施,并进行互动交流。

三、反思与总结3.1 教案效果评估通过对中班幼儿的观察和测试,我们评估了教案的实施效果。

结果显示,大部分幼儿对伤寒和副伤寒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正确洗手,并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然而,仍有部分幼儿在饮食方面存在一些不良习惯,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3.2 教案改进建议根据教案实施中的反馈和总结,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增加互动环节:在教案中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幼儿参与其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引入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伤寒和副伤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将教案内容与家长分享,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健康习惯。

3.3 教案的局限性教案的实施受到时间、空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完全全面和深入。

72学时

72学时
②《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药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10月。
③《伤寒论汤证论治》李文瑞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伤寒学》教案(供2002级中医专业本科使用)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2005年月日
课程名称
伤寒学
授课内容
第三节:五、太阳蓄水证
六、太阳蓄血证
授课时数
3(120分钟)
1.真武汤证的主证、基本病机及辨证要点是什么?其与苓桂术甘汤证如何进行鉴别?
2.试述炙甘草汤证的病机、主证、治法及临床应用。
3.试述阴阳两虚证的处理原则。
4.简述干姜附子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烦躁的鉴别。
5.黄连汤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方中使用桂枝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伤寒学》熊曼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蓄水证、蓄血证。
2.熟悉茯苓甘草汤证。




1.太阳蓄水证的成因及辨证要点、治疗。
2.太阳蓄血证的成因及治疗。
3.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
4.茯苓甘草汤证。
重点

难点

思考题
重点:
1.五苓散证。
2.桃核承气汤证。
3.抵当汤证。
4.抵当丸证。
思考题:
1.试述太阳蓄水证的证治特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2005年月日
课程名称
伤寒学
授课内容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授课时数
3(1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桂枝汤证。
2.掌握桂枝汤证兼证。

教案总汇

教案总汇

《伤寒学》教案第一章绪论(2学时)课时目标1.掌握伤寒学的概念及学科确立的基本要素;伤寒的涵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及六经的传变规律。

2.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治则治法及组方规律。

3.了解《伤寒论》一书的概况,以及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1.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的基本要素。

2.《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沿革、对后世的影响。

3.伤寒的涵义及《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

4.《伤寒学》的治法。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26学时)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1学时)课时目标1.掌握太阳病的提纲与分类提纲。

2.熟悉传与不传、辨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

3.解太阳病病程与欲解时。

教学过程1.太阳病介绍。

2.重点讲授太阳病提纲原文1~3,6条。

3.一般讲授原文7条。

4.简介原文4、5、8、10条。

5.太阳病提纲的意义。

6.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的鉴别。

7.病发于阳、发于阴的要点。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3学时)课时目标1.掌握桂枝汤证及汤药煎服法。

2.掌握桂枝汤的应用。

3.了解桂枝汤的禁忌证。

4.熟悉桂枝汤兼证。

教学过程1.重点分析原文12、13条。

2.一般讲授原文95、24、42、44、45、15、57、53、54、16(下)、17、19、14、43、18、20~22、62条。

3.桂枝汤证的病机、主证以及治疗。

4.服用桂枝汤的注意事项。

5.汗出的标准。

6.桂枝汤能否治疗内伤杂病。

7.归纳桂枝汤的应用。

8.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杏仁厚朴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的病机、主证以及治疗。

10.各个兼证之间的鉴别。

二、伤寒表实证(3学时)课时目标1.掌握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2.熟悉麻黄汤的禁忌证。

教学过程1.重点分析原文35、31、38~41条。

2.一般讲授原文37、46、47、55、83~89、49、50条。

3.简介原文51、52条。

伤寒健康教育课件

伤寒健康教育课件

第五部分:结束语
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伤寒的认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伤寒健康教育 课件
目录 第一部分:什么是伤寒? 第二部分:预防伤寒 第三部分:伤寒治疗 第四部分:常见误区 第五部第一部分:什么是伤寒?
疾病介绍: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症状:发热、头痛、肌肉疼痛、食 欲不振等。
第一部分:什么是伤寒?
传播方式: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 皮肤、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第三部分:伤寒治疗
预防复发:积极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 症等,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
第四部分:常 见误区
第四部分:常见误区
误区一:口罩能够100%防止伤 寒传播。 误区二:伤寒只能通过食物传 播,不会通过其他途径传染。
第四部分:常见误区
误区三:只有感染伤寒杆菌,才会得到 伤寒。
第五部分:结 束语
第二部分:预 防伤寒
第二部分:预防伤寒
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清洁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 。 饮食卫生:饮用开水、避免生 冷食物、不食用不新鲜的食品 等。
第二部分:预防伤寒
环境卫生:保持环境卫生、经常通风换 气、杀灭螨虫等。
第三部分:伤 寒治疗
第三部分:伤寒治疗
早期治疗:及时就医、隔离患者、 完善治疗计划、合理用药。 康复期治疗:补充营养、休息充足 、注意个人卫生等。

伤寒诊疗指南电子教案

伤寒诊疗指南电子教案

伤寒诊疗指南伤寒诊疗指南简介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

典型病例以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情淡漠、脾大、玫瑰疹和血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

疾病分型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发病原因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发病机制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形成第一次菌血症。

如机体免疫力弱,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炎、心包炎等。

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

伤寒的持续性发热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内毒素所致。

病程第2~3周,经胆道进入肠道的伤寒杆菌,部分再度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在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中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引起肿胀、坏死、溃疡等。

若病变波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若溃疡深达浆膜则致肠穿孔。

病程第4~5周,人体免疫力增强,伤寒杆菌从体内逐渐清除,组织修复而痊愈,但约3%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复发。

临床表现➢多发群体男女老幼均可发病。

饮食卫生较差者,无伤寒特异免疫力而到伤寒高发地旅行者易发。

➢疾病症状潜伏期7~23天,多数10~14天,整个病程4~5周。

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分为下述四期。

1.初期:病程第一周。

多数起病缓慢,发热,体温呈现阶梯样上升,5~7日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伤寒演示教学

伤寒演示教学
㈠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 发热为最 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性上升,于5~7天 内可高达39~40摄氏度,并伴有全身不适、 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
2020/8/19
临床表现
(二)极期(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表现。并
发症出现。 ⒈高热:持续高热
⒉消化道表现:伤寒舌、腹胀、便秘和腹泻交替。 ⒊神经系统症状:伤寒面容、耳鸣、听力减退,
治疗要点
㈠一般治疗
1、消化道隔离 接触者医学观察2周,发热者应立即隔 离。
2、 休息与饮食: 发热期间绝对卧床休息;严格控制饮 食,勿过饱,避免生冷、过硬、刺激性强、多渣的 食物。
(二)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首选药物,诺氟沙星(氟派酸)、环丙 沙星等。
2、氯霉素:对氯霉素敏感的病例可选用。 3、其他: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复方磺胺甲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及早隔离,治疗病人;带菌者调离饮食业,治疗 。
2、切断传播途径(关键)
加强对粪便、水源、饮食卫生的管理,注意个人 卫生,搞好“三管一灭”。
3、提高人群免疫力
口服减毒活菌苗
主要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及摄入减少有关 3、潜在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 4、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5、排便异常:便秘、腹泻,与内毒素释放致肠道功能 紊乱、长期卧床、禁食或无渣饮食有关 6、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的有关知识及消毒隔离的知识
护理措施
1、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才能逐渐增加 活动量。
2、饮食 ●发热期间 营养丰富清淡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清肉汤等保证足 够 的液体量,约2500~3000ml,少量多次饮食。 ●退热期间 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纤维素,不易产生肠胀气的半流质饮 食。 ●恢复期 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应有所节制。

伤寒示教课教案

伤寒示教课教案

见习教案科目:传染病护理学任课老师:朱云授课对象:护理本科班2013级4班授课地点:一楼教室授课章节:第七节伤寒授课时数: 2 学时授课内容:伤寒授课时间:2015 年10 月27 日【目的要求】通过案例的讨论讲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伤寒疾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实施护理措施,并做好健康指导。

【教具】多媒体课件及案例【内容及方法】1.复习伤寒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观看肠道病变的图片,深化对发病机制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掌握其临床表现及护理。

2.通过伤寒的案例分组讨论,掌握伤寒确诊的方法,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思考题】如何做好伤寒的隔离措施?【病案分析】案例一患者持续发热5天,体温39摄氏度左右,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听力下降,胸前可见5个直径约为2~4mm的皮疹,淡红色,压之褪色。

双肺(—),心率80/分,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约1.5cm,质软,腹部叩诊鼓音,腹水征(—)。

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血常规:白细胞3.5×109 /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血小板100×109/L。

•发病以来患者由姐姐照顾,孩子年龄较小。

•问题:1)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2)为了明确诊断,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3)如何评估?护理诊断有什么?4)护理措施?案例一参考答案:(1)最可能的诊断:沙门菌感染(伤寒)依据:①发热,持续高热;②消化道症状;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③神经系统症状: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下降;④循环系统症状:有相对脉缓;肝脾肿大;⑤皮疹:胸前有皮肤玫瑰疹;⑥血常规:白细胞不高•(2)进一步检查:尿常规、肝功能、血心肌酶、肥达反应、血培养、骨髓培养、胸片。

•(3)确诊依据:骨髓培养或血培养阳性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及摄入减少有关3.潜在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消毒隔离知识5.舒适的改变:腹胀、腹痛6.焦虑:与知识缺乏、担心预后有关案例二。

伤寒中文教案

伤寒中文教案

(二)病原治疗 1.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对伤寒杆 菌)(包括耐氯霉素株)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为首选药 物。氧氟沙星成人每日剂量600mg,分3次口眼,或环丙 沙星成人每次0.25克,每日3~4次,体温正常后继续服 用2周。孕妇与小儿慎用。 2. 氯霉素:对氯霉素敏感的非多重耐药伤寒杆菌所 致的伤寒散发病例,仍为有效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观 察血象的变化。 3.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与头孢他定等第三代头 孢菌素,但不作为首选。 4.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对非耐药株也有一定疗 效。 5.阿莫西林对非耐药菌株有一定疗效。


Typhoid
fever
伤寒(typhoid fever) 是由伤寒杆菌经消化道 入侵而引起的全身性急 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 持续发热、相对缓脉、 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 症状、玫瑰疹、肝脾肿 大与白细胞减少等。肠 出血、肠穿孔为主要的 严重并发症。
【病原学】伤寒杆菌属于沙门 菌属中的D群,革兰氏染色阴 性,有鞭毛,能活动。在胆汁 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主要抗原 有鞭毛“H”抗原、菌体“O” 抗原及表面“vi”抗原,三者 都能产生相应的抗体。检测 “0”及“H”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0” H” 诊断;检测“vi”抗体则可发 现慢性带菌者。菌体裂解时释 放的内毒素具有致病作用,伤 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 强,但加。热65℃15分钟或煮 沸后即迅速死亡,一般消毒剂 易杀灭。
【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白 细胞总数减少、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细菌 培养阳性可确立诊断,血清肥达氏反应对本病 有辅助诊断价值。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隔离病人、严格卧床休息。 高热、便秘,腹胀时给予适当对症处理。毒血 症状严重的病人,在足量、有效的抗菌治疗同 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状,腹胀 显著者慎用。

传染病学 教案(第4次课)

传染病学 教案(第4次课)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备课时间:第4次课
教学内容
第四章 伤寒
教学目标
1、从伤寒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的基础上,掌握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
2、了解各型伤寒及小儿、老年伤寒的特点
3、掌握伤寒的诊断要点,细菌培养与肥达氏反应的评价
4、掌握伤寒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与处理
5、了解伤寒的治疗原则,及预防的关键
6、熟悉各种副伤寒的临床表现
流行3个环节及对策
关键切断传播途径
九、其他沙门氏菌感染(7分钟)
思考与
练习题
伤寒的主要临床类型?
教学
总结
4、恢复期:病程第5周
(三)主要临床类型
1、轻型2、普通型3、迁延型4、逍遥型5、暴发型
(四)再燃与复发
(五)不典型临床表现
1、小儿伤寒特点
2、老年伤寒特点
(六)并发症
肠道:肠出血、肠穿孔
肠外:心、肝、肺、其它
五、诊断(15分钟)
1、流行病学史、不洁饮食、接触史
2、临床特点
3、实验室
(1)一般检查:WBC↓E↓或消一)发病机制
(二)病理特征: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
(三)肠道病变与临床关系
四、临床表现(25分钟)
(一)潜伏期7~23日(10~14日)第一次菌血症
(二)典型临床表现及经过
1、初期:体温呈梯形上升5~7日
教学
重点
1、伤寒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类型
2、伤寒的病原学诊断及肥达反应的意义
3、伤寒的治疗原则
教学
难点
1、伤寒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2、肥达反应的正确分析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

大学伤寒论教案

大学伤寒论教案

大学伤寒论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伤寒的概念和病因病理;2.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3.学会伤寒的治疗和护理措施;4.加深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伤寒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方法;2.难点:伤寒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2.案例分析法;3.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内容1.伤寒的概念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传播。

伤寒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肠,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等症状。

2.伤寒的病因病理(1)病原体:伤寒杆菌;(2)传播途径:经口感染,主要通过食物、饮水传播;(3)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小肠,表现为肠炎症变,如肠黏膜水肿、坏死和出血。

3.伤寒的临床表现(1)发热:低热或中等度热,有明显的周期性;(2)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3)全身症状: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等。

4.伤寒的检查和诊断方法(1)细菌学检查:呈阳性;(2)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低,贫血等;(3)输液试验:阳性表现为极度疲劳、面色苍白、脉搏快速等;(4)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进行诊断。

5.伤寒的治疗和护理措施(1)药物治疗: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2)饮食护理: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多喝开水等;(3)卧床休息:发热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4)体温控制:发热期间衣服要薄、盖被要轻;(5)防止交叉感染: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与病人共用餐具等。

五、教学评估1.选择题:伤寒是由什么引起的?A.病毒;B.细菌;C.寄生虫;2.判断题:伤寒的患者可以上班上学吗?A.是;B.否;3.问答题:列举伤寒的临床表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伤寒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对传染病防治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伤寒的理解。

医学伤寒学习课案

医学伤寒学习课案
2024/11/25
入院化验
• 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160,H抗 体凝集效价1:320.
2024/11/25
问题
•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 该患者确定诊断需哪些辅助检查? • 该患者可能会发生哪些主要并发症?
2024/11/25
案例
• 最后诊断:1、伤寒;2、中毒性肝炎。 • 诊断依据:1、在伤寒流行地区及季节;
3、只有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 可能是感染早期
4、只有H抗体升高而O抗体不高: 可能不久前患过伤寒或作伤寒菌苗 预防接种;其他发热性疾患所致的 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2024/11/25
5、少数病人抗体效价低或阴性: 早期使用有效药物;患者免疫功能低。 6、假阳性问题: 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少数其他病:急性血吸虫病、免疫性 疾病等。
2024/116/25、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三)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病后1周 左右出现抗体,3—4 周阳性率70% 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不是 确诊依据
1、有诊断意义的效价: O凝集价在1:80或以上 H凝集价在1:160或以上
2024/11/25
2、区别伤寒或副伤寒甲、乙: 在O抗体升高的同时,视H、A、B 哪一种抗体效价增高就是该种疾患。
带菌者:潜伏期、恢复期、
慢性带菌者(排菌>3个月 、数年或终生)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粪-口途径(主要) 尿-口途径(罕见) 水和食物污染--暴发流行 日常接触—散发流行
普遍易感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终年均有,夏秋季多见 遍布于全世界,以亚热带和热带 地区多见 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2024/11/25
2024/11/25
2024/11/25

伤寒中西上课PPT教案

伤寒中西上课PPT教案
少部分血培养阳性者,而肥达氏反应则呈阴性。
故肥达氏反应对伤寒病的诊断有辅助价值,但不能做 为确诊的依据。
第34页/共65页
35
四、其它
近年来建立了许多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如ELISA
法检测伤寒杆菌抗原及检测IgM或IgG型抗体;被动血
凝试验(PHA)、免疫电泳(CIE)、免疫荧光试验等
技术,最近尚有用伤寒杆菌DNA或PCR技术检测伤寒的
诊。
㈡普通型 具有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及病程。
㈢迁延型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及合并慢性血吸虫病者。 发热持续时间长,病程可达数月之久,症状早期与普
通型相同。
第17页/共65页
18
㈣逍遥型 症状轻,患者不易察觉,部分因肠出血或肠穿孔而就
诊。 ㈤暴发型 骤起高热,毒血症症状重,常有休克、中毒性脑炎、
第25页/共65页
26
㈤支气管肺炎
常为继发感染,极少为伤寒杆菌引起。 支气管炎发生于病程的早期,支气管肺炎则发生于极
期或恢复期。
第26页/共65页
27
㈥其他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脑病,胆囊炎、肾孟肾炎、 DIC、血栓性静脉炎、骨髓炎等偶可发生。
第27页/共65页
28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第12页/共65页
13
伤寒病人体温表
第13页/共65页
14
玫瑰疹
第14页/共65页
15
㈢缓解期(第4病周)
症状逐日减轻,体温渐降,肿大的肝脾回缩。
㈣恢复期(第5病周)
体温正常,症状及体征消失,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第15页/共65页
16
第16页/共65页
17
二、临床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
教学内容:伤寒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伤寒的发病原理及传播途径。

2、知道怎样预防治伤寒。

教学重、难点:伤寒发病原理、怎样预防。

教学过程:
一、伤寒的概念: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也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应予“严格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二、疾病分型
伤寒主要分为:普通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顿挫型。

三、发病原因
伤寒杆菌由口而入感染,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伤寒发病的因素。

四、伤寒的传播途径
伤寒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而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污染的水和食品。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五、怎样预防
1、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
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2次(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

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

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
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菌苗。

目前使用
的有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用伤寒杆菌Ty21a.变异株制成的口服活菌苗等,可根据条件选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