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 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 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 三大类。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在学校中主要指校舍、 教室、操场、实验室、校办工厂、农场等的数量与内部 的设备装置。
(一)学校教育的涵义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 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 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 的教育活动。
渠道进行的,其中教学是基本途径。
第一节 教育的科学界定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及认识教育本质应掌 握的方法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 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 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
首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 最初摇篮。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再次,家庭教育更能适应个体发展。
(三)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先导性 2.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4.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二、社会教育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 括教育者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就教 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四要素是展开教育活动 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 教育活动中,当四者都具备的情况下,主体因素是教育活动成效 大小的决定因素。而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关键是要处理好主 客体的内部关系。
(四)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 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 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 会生产活动。
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 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这样 就把教育活动和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 身心危害的医疗活动,以及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目标 的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了。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 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 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学校教育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的区别:
教育活动是通过人的培养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使得 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它的具体过程是:一部 分人以某种特定的影响作用于另一部分人的身心。它 的直接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发展和变化, 获得预期要求的品质和特征。
一、家庭教育 一、社会教育 一、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涵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年长者对新生一代 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 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 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 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
人类有意识。人能把自己的需要报告给自己,意识到 经验的不足和欠缺。
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 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 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 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 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 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 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 会现象。
对教育者来说,他要研究认识三个客体: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 手段。教育者的任务是将既定的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授给 学生。
对受教育者来说,他认识的客体是一个:教育内容。他的任务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学习和掌握既定的内容,也就是 将外在的客体转化为内在主体的东西。
第三节 教育的基本形态
教育者是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 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其中学校教师 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 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整 个教育活动起领导作用。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教育的本 质特性,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 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以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 有的活动。
(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四)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 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 成;
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 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本书主要指微观上的构成要
素)。
一、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一) 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
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 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 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 的能力。 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 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是劳动 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受 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
3.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4.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
教育媒体是教育活动中两类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由此可见,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 的载体,也是教育中其他信息的载体。然而,同样的教 育内容,可使用不同的媒体。随着媒体的不同,教育的 组织形式、方法、效果等都会发生变化。
教育媒体具有多种形式,从最简单的实物、口头语 言到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 电视、计算机程序等。它们的形式是随着人类科学技 术的发展,教育活动的日趋普及化、个别化而越来越 丰富多彩和综合化。
其一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他们有自己 的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们可以依靠 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导自己的行为。
其二受教育者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除了 继承、吸取以外,还有重组、创新、开拓的能力。
其三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受智力因素的制约, 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因素都制约着受教育 者教育活动的进行速度、效益和质量。
(一)社会教育涵义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 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 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 行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的作用
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 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广泛, 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 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功能。 5.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使 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 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
认识教育本质应掌握的方法论
1.对本质的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 2.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有不同层次的。 3.认识事物本质应对其内部的特殊矛盾作分析。
(二)
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 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
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 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 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 目的行为。
(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第三章 教育的本质
内容提要: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有意识的活动、特殊的传 递经验的形式和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3.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
要素构成的。 4.教育是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而存在的。 5.学校教育主要是由教学、思想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 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 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 个体。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较多,需要 教育所传授和扩展。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 逐渐认识客观自然和人类自己,可以逐渐使他们的认 识由个体的认识水平过渡到人类总体的认识水平。
三、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施教者和求教者的中介,教育活动的基本 矛盾是一定社会所提出的教育要求同求教者身心发展现有水平的 差距,它是教育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内在基础。
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作为 联系施教者和求教者的中介,能否消除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关 键在于教育内容本身选编的科学性。
2、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 者,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校正方向、调整内容、激发 动力、教给方法的作用。
3、教育者的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规格,控制着 整个教育过程的推进和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 规格,因而教育者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 的发展质量。
4、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 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居 主导地位。
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 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学习的要 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 安定与进步。
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 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三、教育的科学定义
现代教育学一般将教育区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 种生产和生活的活动之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 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 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其二,受教育者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在教师的教 育下,受教育者逐渐获得品德的完善和行为的养成, 逐渐由个体的生物人向本质上的社会人的转变。
其三,受教育者也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只有在教 师的培养训练下,受教育者才能逐渐掌握各种生产和 生活的技能,实现由消费的个体向生产的社会成员转 变。
受教育者也是学习的主体:
第四,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 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三)社会教育的类型
1.社会举办型 2.学校举办型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 2.群众性 3.多样性 4.补偿性 5.融合性
三、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涵义 (二)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 (三)学校教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