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贸易、要素流动与地区福利
区域分工、区际贸易与地区工资差距关系
期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区域经济】区域分工、区际贸易与地区工资差距关系研究王文良(宁夏石嘴山市委党校,宁夏石嘴山753000)[摘要]分析我国地区之间工资差异的变化趋势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我国制造业区域分工水平进行测度,得出我国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异总体上呈现先扩大后收敛的趋势,其中转折点在1999年前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层面上的区域分工水平在1998年前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并从劳动力流动与区际贸易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地区之间工资差异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区域分工;工资差距;区际贸易;要素流动[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72-04作者简介:王文良(1984-),女,宁夏石嘴山市委党校助教,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
一、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我国地区之间的工资差异是在逐步扩大还是趋于收敛的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蔡昉等(2000)的研究注意到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收敛的俱乐部”,具体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不断加大,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增速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的工资差异却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钟笑寒(2006)的研究显示,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并没有带来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
无论是城乡差距,还是地区差距,都没有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相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却出现了显著的扩大倾向。
而根据王建新和黄鹏(2009)的测算,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工资增长速度在1999—2007年间要明显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在这一期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出现了显著的收敛趋势。
钟笑寒(2006)研究发现,地区工资水平与劳动力收入之间呈现出一种U 型关系。
随着早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加速,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逐步扩大,而到了后期则表现出明显的收敛现象。
区间工资差距先是扩大,后期则“收敛”。
新区域经济学--生产要素区际流动
新区域经济学–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引言新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其中,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作为新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探讨。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概念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是指人力资源、物资资本、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分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要素之间的区域流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可以通过劳动力迁移、资本投资等方式实现,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环境因素。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是影响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市场规模、需求水平和产业发展状态等因素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较大的市场规模和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往往会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动到该地区,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影响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政府对于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吸引力。
一些地区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以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动到该地区。
同时,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执行力也会对生产要素区际流动产生影响。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决定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丰富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会吸引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到该地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影响经济发展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分配,不同地区的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同时,流动的生产要素也为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专题三 两广地区的区际贸易分析
(二)两广地区资金的流动
两广地区的资金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广东流向广西;由于广西工资 成本、资金采用成本、自然资源利用成本较低,使得广东的流入 资本有利可图,能够保证广东的投入资本获得较高的利润;从生 产联系来看,在跨地区投资中,通常采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方式 ,通过垂直联合或水平联合,分解生产过程、降低成本、获取高 额利润,或者控制其他地区市场,增加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
(三)两广地区信息、技术的区际转移与扩散
3.物流基础弱 广西的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东盟和广东之间形成塌陷。 目前广西的大物流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规模,铁路、公路、空路都 处于相对紧缺的状态,相关的物流配套设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 整体上不能承担起大物流的职责。
物流成本是指商品实物在运动过程中,如装卸、搬运、运输、储存 、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 和。在连锁经营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如 果不降低配送中心的物流成本,将会给流通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广西过高的物流成本,限制了对东部商业资金的吸纳,影响了两广 大物流格局的形成。另外,两广物流合作还出现物流运作空间有限 、物流资源不足和物流服务滞后等问题。
3.专业批发市场的整合、转型与提升
大中型区域批发市场对形成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有着积极的 意义,它们辐射面广、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宏观调控能力强,对国民 经济有重大影响。而且,批发市场的兴起可以带动产业集群现象的出 现,一个大型中心批发市场的发展,往往可以拉动其周边地带相关产 业的兴旺发达,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批发不是简单的商品中转站,从世界批发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批发必 须具备“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四大功能。这 就要求我们按照商贸流通业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按照压缩总量、整合 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引导专业市场进行整合、转型与 提升。 根据现有专业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区位,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 合理确定各类专业市场的职能分工,推进专业市场的组织、经营和管 理创新。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第五章 区际贸易
11
要素积累效应
首先,要素积累会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其移动 方向取决于要素禀赋变化的类型。这里仍以资本增加、 劳动不变为例。
12
其次,如果一个地区要素积累导致经济增长偏向产品输出部门,那 么经济增长对该地区的福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一方 面,经济增长意味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福利的发展;另一 方面,经济增长会使该地区输出的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下降,从而 贸易条件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上述 两种效应的对比。
19
第二节 区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四、区域经济利益与区际贸易的适度保护问题
1.区域经济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是指区域在经济上的好处。凡是在经济上对某个 区域有利的东西,都属于该区域的经济利益。区域经济利益是 具体的,是区域经济活动的物质动因。 区域经济利益的主体、区域经济利益的客体、区域经济利益的 功能
10
当上述两式都满足时,所有的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并且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保持不变,结果X部门的生产 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 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 部门的生产将缩小。于是,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在商品 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 用该要素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将下降。
E I 为行与
i 1 j 1 i j
m
n
列的数据的总 和,代表所有 地区的输出总 量或输入总量 ,即输出总量
等于输入总量
25
若以Ep代表第i个地区商品输出量占全国各地区商品输 出总量的比重,Ip代表第j个地区商品输入量占全国各 地区商品输入总量的比重,则: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和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摘要]探讨了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域差距的影响,并对中国现阶段区际劳动力流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区际劳动力流动区域差距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各区域的要素流动影响巨大。
以东部地区为例,20年来,劳动力和资本大量输入、技术与创新广泛传播,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
在这里面区际劳动力的流动有何规律可循?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一般的角度分析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际行为关系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区际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
一、区际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学家认为,区际贸易与要素流动具有相同的效应,即商品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因而区际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例如西伯特曾指出,作为均衡机制,要素流动性越高,则商品贸易范围越小;要素流动性越低,则对贸易的依赖越大。
迄今为止,对区际要素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际要素流动是如何实现区域要素收益均等化的;二是区际要素流动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区际劳动力流动对区际差距影响问题的研究上争论较多。
缪尔达尔和赫尔西曼就非常怀疑劳动力的流动必然会导致趋同。
barro 对跨国数据的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并不对经济增长产生收敛性的结果。
尽管后来barro通过技术手段在他的模型中排除了劳动力流动的内生性,但他仍然没有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的有效作用。
但是,williamson(1965)发现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区域间劳动力的选择性流动[6]。
taylor和williamson(1994)发现大规模的移民对这些国家的人均gdp的贡献达到50%,这说明了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敛有决定性的作用。
是什么因素在促进劳动力从一区流至另一区?希克斯曾提出一假说:“净经济利益的差异,尤其是工资差异,是迁移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区际迁移的原因远非如此简单。
区域利益的现状分析及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
区域利益的现状分析及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若按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的观点,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利益协调的科学,那么可以说传统经济学几乎是在无空间领域里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几乎完全忽视了对区域利益的研究,而即使是在区域经济学学科内部,长期以来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轻区域经济协调研究,区域利益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济全球化为区域利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区域差距扩大以及区域矛盾与冲突加剧等问题的突出又使区域利益的研究成为一种现实要求。
一、重视区域利益研究的意义1.理论上,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完善需要对区域利益进行深入的研究1956年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的出版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应运而生,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区域经济学的诞生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准备,其中必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明确研究对象。
但是自区域经济学诞生之日起,围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争论就一直不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各执一说。
丁文锋、张仁慧将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不同学术观点分为四类,分别为地域组织规律说、区域布局说、区域经济双重说、宏观决策说。
地域组织规律说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国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区域布局说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地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集聚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域连成一气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区域经济双重说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区域经济双重观点研究资源缺乏流动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区域科学或经济科学,它包括区域组织、区域增长、区域结构和区域政策四个相关联的内容宏观决策说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技术或劳务交换的贸易活动。
2.对外贸易:指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
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商品的国际贸易,即商品在国家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生产要素的流动,拉平各国间的要素价格,弥补国家间要素流动性的不足,减少国家间各种生产要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要素价格差异。
4.关税:是指一国海关对通过本国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税收。
关税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海关征收的。
5.名义保护率:指一国由于实现关税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
6.有效保护率:是指一种加工产品在各种保护措施的作用下可能带来的增加值的增量对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
7.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8.非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是指各国政府采用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的行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
9.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一国政府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自己限制自己商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
10.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一国政府不直接限定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而是通过对进口商品制定各种严格的条件来间接的限制商品的进口。
11.进口配额制: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如一季度、一年)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12.绝对配额制: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限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允许进口。
13.关税配额:对商品的进口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的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14.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出口国“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杜肯堂、戴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 士根(2004) 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魏后凯 (2006)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 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 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是构成一个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阿姆斯特朗和泰勒 Harvey Armstrong & Jim Taylor,2000) 也强调:数据的可用性经常迫使研究者采取一种不那么严密的定义而采取一 种非常务实的方法,“区域”术语“被用于指代像国家或省份那么大的行政 区域或政治管辖区,并且也用于表示像地方行政区域那样小的地区”,通常 被模糊而又简单对待的“区域”实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次级地理单元,“区域” 与“国家”之间存有明显差别(HARVEY ARMSTRONG ,JIM TAYLOR. Regional Economics
1.1 中外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界定 1922年前苏联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 员会所作的定义。即: “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 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 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 的一个环节 该定义强调“区域”是一国范围内的“一个特殊的 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 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 区域” 表1.1 国内区域经济学学者关于“经济区域”(“区域”)概念定义的代表性观 点
学者(年份) 程必定 1989) (1989 张敦富 (1999) 基本观点 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无限分割 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在国家没有消亡的时代,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一般是 指一国范围的经济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 地域空间。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一、名词解释1.地理位置: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
2.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3.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
4.聚集与扩散: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
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
5.区域主导产业: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
6.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7.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8.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9.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10.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1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15.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流动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二)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 2.产业转移与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与城市产业转移分析
• 该图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产业投资量,原点O的上方表示净 输出,原点O的下方表示净输入。假设中心城市是新产品的发明 者,即从t0—t1为新产品阶段,中心城市从事该产品的设计创新与 投产,并在城市内部市场销售。从t1 开始产品逐渐成熟,中心城 市将经济活动的一部分转移到某些消费偏好相似的次中心城市, 这些城市的市场潜在强劲需求刺激本地的厂商模仿或引进生产 技术进行生产,并在本地市场上与中心城市的厂商进行竞争,然 后也开始向外出口产品,到t3次中心城市已成为净输出地。以此 类推。
三、创新的空间扩散机理
• (三)基于创新需求的扩散模型 •
基于创新需求的扩散模型分析
• 创新能否成功地在某个区域扩散,首先取决于诸多经济因素,如 购买力水平与收入分布、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集中程 度与竞争程度、与创新源的距离、交通通讯设施水平等。
• 其次,创新在区域之间的扩散受限于技术因素,如技术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设施、 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服务,它们主要提供技术咨询、培训 和其他服务。
• 图中纵轴表示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横轴表示B城市的公共产 品供给能力,曲线YbYe表示这两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生产可 能性边界,Ub表示A城市偏好型资本持有人的效用曲线,Ue表示偏 好于B城市的资本持有人的效用曲线,YbYe上的A、B两点则分别表 示这两个资本持有人的效用最大化的服务/税收组合。
(二)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3.价值构成差异与产业转移 价值构成的相异性,表现在区域中下一等级上的城市趋同产业产 品价值中的劳动力价值小于上一等级上的城市趋同产业产品价 值中的劳动力价值,而前者产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却大于后者产 品的剩余价值。 发达地区有较高的绝对成本将趋同产业转移给别的地区。自己 则将资本、劳动力及其他资源投入新兴产业。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利益的要求是区域分工形成的直 接动力(根本原因)
2013-12-29
15
(二)区域分工的类型
垂直型区域分工 水平型区域分工 混合型区域分工
2013-12-29
16
垂直型分工 ——两地区在不同产业层次上进行专业化生产 资源-加工型 零部件-组装型
“四层推进”
第一单元:区域开发概述
41
目的
经济效益
2013-12-29
29
区域贸易与区域合作的区别
——区域合作比区域贸易更为长期、更为复杂
——区域合作涉及的利益比区域贸易涉及的利 益更为广泛
2013-12-29 30
区域合作的内容
工业贸易合作
生产合作 加工贸易合作(三来一补)
来样生产 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 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 上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类。
2013-12-29
13
区域优势的类型
条件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外生比较优势和内生比较优势 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 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2013-12-29
14
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
31
区域合作的内容
资金合作
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 间接投资合作:信贷和证券投资
2013-12-29
32
区域合作的内容
劳务合作
纯粹的劳务贸易:工程承包、一般意义的劳务 输出 信息咨询业 旅游业
2013-12-29
33
区域合作的内容
技术合作
简述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要素转移的关系
简述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要素转移的关系一、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要素转移的关系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要素转移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本文将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探讨这一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类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
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决定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
1.1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生产要素投入的关系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越多,产出的国民收入也就越高。
这是因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产出。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投入差异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均。
以劳动力为例,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生产力水平。
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那么它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就会增加,从而带来更高的国民收入。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短缺或素质较低,那么它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就会减少,国民收入也会相应降低。
1.2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生产要素流动的关系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和配置。
生产要素的流动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要素流动也会导致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
当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向其他地区时,流入地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带来更高的国民收入;而流出地的生产效率降低,国民收入则相应减少。
这种现象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明显。
随着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
例如,中国的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东南亚地区的企业也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引入中国市场。
这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得各国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更加复杂和多元。
二、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要素转移的关系2.1 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要素转移的决定因素影响国民收入区际分配和要素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政策、市场、技术等。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区域经济第十章:区域分工
食品、纺织、普通机械制造等) 食品、纺织、普通机械制造等)向新兴行业集中,交通运输 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正逐渐成长为第二代 支柱产业,并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1993年 支柱产业,并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1993年 车部汽车产量占全国52 %,其中乘用车〔轿车和客车〕 车部汽车产量占全国52 %,其中乘用车〔轿车和客车〕产 量占全国62% 量占全国62% 。中西部在冶金、纺织、食品、卷烟等传统 行业领域得到稳定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 第二, 第二,南北之间区域分工更为明显。我国的地域分工从 工业结构和区际贸易方面来看,明显呈“北重南轻” 工业结构和区际贸易方面来看,明显呈“北重南轻”的格 局。北方地区主要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初级产品和作为原材 料的中间产品; 料的中间产品; 而南方主要提供多为轻工业产品的最终消 费品。北方地区的输出部门都是重工业部门, 费品。北方地区的输出部门都是重工业部门,尤以采掘业 贸易比率为高,而轻工业部门都是输入部门, 贸易比率为高,而轻工业部门都是输入部门,均需不同程 度地通过区际贸易输入轻工业产品来满足本地需求; 度地通过区际贸易输入轻工业产品来满足本地需求;而南 方
(5)技术 (5)技术
总体看,中国区域技术梯度大体呈东高西低态势。当然, 以“三五”和“四五”时期“大三线”建设为中心展开工 三五” 四五”时期“大三线” 业布局,使中西部工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 人员的集中程度也相当高。有资料显示,在航空、电子、 精密机械和核工业技术等单项技术方面,西部一些省区甚 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前后期,原机械工业部1. 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前后期,原机械工业部1. 5 万 多个主要产品中,属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水平的产品中占 多个主要产品中,属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水平的产品中占 26.7% ,其中陕西、贵州这一比例分别34.40%,32.2%,在 ,其中陕西、贵州这一比例分别34.40%,32.2%,在 全国各省区居第一、二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 克 希特 和斯 蒂 格 利 茨 ( D i x i t a n d S t i g l i t z , 1 9 7 7 ) 提 出 的分 析框 架 对 核 心 边 缘 结 构 、 集聚 、 本 地 市
场效应等问题进行分析。第二 阶段 以奥塔维诺 、
菊 地 和蒂斯 ( O t t a v i a n o 、 T a b u e h i a n d T h i s s e , 2 0 0 2 )
一
、
引 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虎森 , 2 0 0 5 ) 。不 过 , 研究 的主题大致相 同, 第 二 阶段 往往 运 用 线 性 模 型对 第 一 阶段 的 一 些 问 题 进行 进一 步 的研究 ( 奥 塔维 诺 和 蒂斯 , 2 0 1 2 ) 。值 得注 意 的是 , 两种研 究框架各有优点 , 针 对 不 同
挥着 重 要 作 用 。本 文 运 用 线 性 模 型 对 这 些 问题
般来 说 , 空 间经 济 学 的 发 展 有 两 个 阶段 ,
进行 研 究 。 以 线 性 模 型 为 基 础 , 贝 伦 斯 和 村 田
( B e h r e n s a n d Mu r a t a , 2 0 0 5 ) 认为 , 如 果 运 输 成 本
易、 要 素流 动和 经 济福利 等进 行分 析 。通过 对 自给 自足 转 向 相 互 贸 易过程 中要 素流 动 和相 关 利 益 的 变动 , 对地 区经 济福 利及 其 变化进 行 分析 。在地 区从 自给 自足 向 自由贸 易, 或 者从 不 完
全 的 自由贸 易向 完全 的 自由 贸易的转 变过程 中 , 地 区在 经 济福 利 方 面会 出现 重 大 的 变化 。一 个地 区的 经济福 利扩 大的 同时 , 另外一 个地 区的经济福 利 则可 能会 下降 , 因而各 地 区会 围绕其
r e t t , 1 9 7 8 ) 的研 究 表 明 , 在传 统 的一般 均衡 理 论 的 假设 之 下 , 即使 考 虑 运 输 成 本 , 也 不 存 在 空 问一 般均 衡 。这被 称 为 空 间 不 可 能 定 理 。 克 鲁 格 曼 等人 通 过 引入运 输 成本 和不 完 全 竞 争 , 提 出 了一 种新 型的空 间一 般 均衡 理 论 模 型 , 克 鲁 格 曼 等人 将此 命 名 为 “ 空间经济学 ” 或“ 新经济地理 学” 。
或 者说 有两 个较 为 成 型 的研 究 框 架 , 第 一 阶 段 以
不 变替 代 弹性效 用 函数 为基 础 的研 究 框 架 , 利 用
较高, 则 地 区 间 不 会 进 行 商 品交 换 , 形 成 自给 自 足 经济 状态 。 当运输 成 本 下 降后 , 自给 自足状 态 会 发生 崩溃 , 出现 相 互 贸易 状 态 。蒂 斯 和 比韦斯 ( T h i s s e a n d V i v e s , 1 9 8 8 ) 、 阿戈 、 矶 野 和 菊地 ( A g o a n d I s o n o a n d T a b u c h i , 2 0 0 6 ) 等认为, 消 费者 的偏
2 0世 纪 9 0年 代 初 期 以来 , 基 于 克 鲁 格 曼 等 人 的工作 ( K r u g ma n , 1 9 9 1 ) , 空 间经济 学 获 得 了快
速发展 。在克鲁格曼之前 , 经济地理学者们就希
望运 用 一般 均衡 理 论对 经 济 地 理 问题 进 行 研 究 , 形成 空 问 一 般 均 衡 理 论 。 不 过 , 斯 塔雷特 ( S t a r —
等提 出的线性 模 型 ( 或称 O T F 模型) 为标 志 , 建 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3 0
的问题 , 可 以 选 取 不 同 的研 究 框 架 。最 近 , 国际 经济 学理 论 十分关 注 企业 异质 性 等 问题 , 在 空 间 经济 学 中也 出现 了对 异 质性 问题 的研 究 , 但 所 用 的理 论工 具 仍 然 是 上 述 两 阶 段 中形 成 的理 论 模
型。
第3 1卷
第 3期
郑 州 航 空 工 业 管 理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e n t
Vo l _ 31 No . 3
2 0 1 3年 6月
J u n . 2 0 1 3
区 际 贸 易、 要 素 流 动 与地 区福 利
胡 方
( 武汉大 学 经济与管理 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文章应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建立一个理论模型, 对地 区 自 给 自足、 相互贸
以克鲁 格曼 的研 究 为 出发 点 , 形 成 了研 究 空 问 经 济 以及 相关 问题 的大 量 文献 。
一
空 间经济 学使 用规 模 经 济 和 包括 运 输 技 术 、 关税 、 交 易 惯 例 等 在 内 的广 义 的运 输 成 本 , 对 经 济集 聚 等 问 题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在 经 济 集 聚 过 程 中, 商 品 的增 加 与 减 少 、 企 业 的进 入 与 退 出等 发
地 区福 利 而展 开激 烈 的争夺 , 并 实施 相 关 的政 策与策略 。
关 键词 : 区际 贸 易; 要 素 流动 ; 经 济福 利 中图分 类号 : 1 7 7 2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7—9 7 3 4 ( 2 0 1 3 ) 0 3— 0 0 0 1 — 0 6 起 以准线 性二 次效用 函数 为基 础 的研 究 框架 (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