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无情的异化世界——浅析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2012.02肖岚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欧美现代派文学的经典大师,《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最精湛的作品之一,并且无疑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列”。
①小说讲述了一位表演饥饿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从卡夫卡的字里行间能品尝出人生的辛酸与无奈。
以真实演绎荒诞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卡夫卡用他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异化的世界,描绘了人面对异化世界的焦虑和孤独,那么只有写出这种荒谬和凄凉,才能达到最高的真实,因此卡夫卡就格外的注重作品的细节真实、心理真实等问题,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比客观现实的真实更具说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正好构成整体上的真实性,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的内心体验。
细节的真实小说中的艺术家所做的饥饿表演,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是不太可能,然而在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可以转为艺术中的可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饥饿艺术家》开篇简单几句话,就将一种时代的孤独感和无奈感凸显出来,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苍凉感。
再看饥饿艺术家的形象。
“他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这段描写给我们展现了饥饿艺术家的大致状况。
对观众的反应也是描写的极为细致的,笼子外插满鲜花,军队高奏乐曲,由两位年轻的女士搀扶出来,两位女士表现出的行为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嬉笑过后大家满意的各自散去,留下的只有一具悲凉的身体。
没过多久这种饥饿表演已提不起观众的兴趣,但艺术家仍不肯放弃,他怀着美好的愿望去了马戏团,他的这番报复在那个时代显然不合时宜,马戏团把艺术家“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周围是一圈琳琅满目的广告,彩色的美术体大字”数句便把艺术家悲惨的环境形象的凸现,艺术家也渐渐明白“那一次又一次涌来的观众,就其本意而言,大多数无一例外地史专门来看兽畜的。
”可尽管如此艺术家依然用自己的饥饿表演与世界对峙着,坚持着。
渐渐地,他被人们彻底的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管事的才在腐草堆里发现了他。
在艺术家临终前与管事的那段对话,把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渲染的更加哀切,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浅析《饥饿艺术家》的悲壮性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一生所珍重的几部短篇之一。
1924年,卡夫卡去世的一个月前,他在给此篇做校对时,不禁潸然泪下。
当看到自己创作的饥饿艺术家悲惨的一生时,卡夫卡想到的是自己孤独的一生,在写作的道路上终其一生,却无法找到“出路”,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
他在流下眼泪的时候,除了哀叹悲惨的一生,更是显示了追寻人生意义时不畏一切所表现的悲壮。
一.追寻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小说在开篇写到如今是另一个时代了,人们对饥饿艺术的兴趣已大为淡薄了。
饥饿艺术表演前盛后衰形成对比,但饥饿艺术家的遭遇一直都是悲惨的。
并没有因盛况得到信任和尊重,因衰败得到同情和理解。
人们一直以一种追求快感的心理来观看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从而获得变态的满足感。
饥饿表演盛行时,人们为了追赶时髦,而加入观看的行列。
至于艺术家怎样表演,他们丝毫不关心,或是嗤之以鼻,或是加以怀疑。
尤其是来自看守的怀疑和经理的不尊重。
看守们故意给饥饿艺术家留一个空隙,让他有偷偷拿东西吃的机会。
艺术家很痛苦,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断的唱歌。
他们却认为艺术家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边唱歌边吃东西。
观看表演的人们也怀疑艺术家,认为这个监守的过程存在漏洞。
经理更是专横地歪曲真相,不尊重艺术家的表演,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还未达到最出色的程度,提前结束表演。
艺术家却无能为力去反驳这种愚昧行为,反对这个愚昧的世界。
在这个物质文明异化的世界里,看客们麻木不仁,住在精神的荒原里;而唯一的清醒者,也无法营救世人。
但是艺术家为了自己一生爱之发狂的事业,一个人独自追寻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人们在解读《饥饿艺术家》时,往往会联系到卡夫卡本人,认为饥饿艺术家的一生其实是卡夫卡的人生写照。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之父的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之一,然而在他生前很少有人理解他,死后二十年,他的影响才席卷西方,乃至东方。
当某一时代的美的形态还没有成为一种风尚,把人们普遍陶冶,它的信息还只是被少数作家艺术家捕捉、所透露的时候,它往往要以“怪物”的形象在人们的记忆中潜藏一段时间。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读完《饥饿的艺术家》这篇小说,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糟糟的棉花,堵得慌,又觉得有些荒诞和悲凉。
小说里的饥饿艺术家,把自己囚禁在一个笼子里,向世人展示他那所谓的“艺术”——长时间的禁食。
他原本期待着人们的惊叹和赞赏,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人们的好奇心转瞬即逝,从最初的围观到最后的冷漠无视,他的坚持变得毫无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特别痴迷于画画,觉得自己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每天放学回家,我就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不停地画呀画。
我画蓝天白云,画绿树红花,画可爱的小动物,画一切我能想到的东西。
我觉得自己画得特别好,满心期待着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夸赞。
有一次,家里来了好多亲戚,我兴奋地拿出自己的画,一张张展示给他们看,眼睛里满是期待的光芒。
可是,他们只是随便瞟了几眼,就开始聊起了家长里短,完全没把我的画放在心上。
那一刻,我心里失落极了,就好像我精心准备的礼物被人随手扔在了一边。
后来,我又参加了学校的绘画比赛。
为了那幅参赛作品,我熬了好几个晚上,仔细地构思,认真地勾勒每一个线条,涂上最漂亮的颜色。
我觉得那是我最满意的一幅画,一定能得奖。
比赛结果出来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去看榜单,却发现自己连个优秀奖都没有拿到。
看着那些得奖的作品,我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甘,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得不到认可。
就像那个饥饿艺术家,他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忍受着饥饿和孤独,可人们却不理解他,甚至觉得他是个疯子。
我当时也觉得自己像是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没人懂我对画画的热爱。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一些事情。
也许,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并不重要,甚至是无法理解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放弃。
就像那个饥饿艺术家,如果他能换一种方式,或者找到真正懂他的人,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
而我呢,虽然经历了那些挫折,但我依然没有放弃画画。
只不过,我不再那么急切地渴望别人的认可,而是单纯地享受画画带给我的快乐。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读后感
这饥饿艺术家啊,一开始我就觉得他是个怪人。
他把自己关在笼子里挨饿,还当成一种表演艺术。
这事儿放在现实里,就好比有人说:“我啥也不干,就饿着给你们看,这可老艺术了。
”但你还别说,在故事里还真有一堆人围着看。
他挨饿的过程,那描写得细致极了。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人到底图啥呢?难道挨饿真能饿出个艺术的花来?随着故事发展,我才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
这饥饿艺术家好像在跟世界较着一股劲儿,他觉得周围的人都不懂他。
那些观众来看他挨饿,就像看个新鲜玩意儿,看个热闹,根本不是来欣赏他所谓的艺术的。
他想把饥饿表演做到极致,可周围的人却给他设限,比如规定他最多饿四十天。
他心里肯定在呐喊:“我还能更饿呢,你们这群不懂艺术的家伙!”这就像我们生活里那些怀揣着梦想,但是被周围的人各种不理解、各种规则束缚的人一样。
再后来,他的时代过去了,人们有了新的娱乐方式,就把他给遗忘了。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心里有点酸酸的。
这饥饿艺术家多可怜啊,就像一个过时的玩具被扔到了角落。
可又觉得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不管你曾经多么执着于自己的东西,一旦时代变了,你就可能被淘汰。
我也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一种坚持自我的劲儿。
虽然这饥饿艺术家的做法有点极端,但他对自己心中“艺术”的那种执着,还是让我挺佩服的。
就像有些人在大家都追求金钱的时候,坚持自己的理想,哪怕穷困潦倒也不放弃。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饥饿的艺术家》是一本引人思考的小说,作者通过艺术家们面临的饥饿与艰辛生活,深刻描绘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这本小说让我对艺术家的孤独与奉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对艺术创作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饥饿的艺术家》这本书的读后感。
整本小说中充斥着艺术家们面临的饥饿。
饥饿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内心的空虚和孤独感。
艺术家们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面临着无法被理解和支持的困境,他们为了艺术放弃了很多,承受了来自外界的冷漠和压力。
在物质方面,他们可能饱受贫困之苦,生活拮据;在精神方面,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的创作无法得到认同和理解,他们的努力常常被人轻视和嘲笑。
正是这种饥饿驱动着他们不断探索和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小说中的艺术家们在艺术道路上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们对艺术有着极度的热情与追求,但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社会对艺术的冷漠。
这种矛盾让他们感到沮丧和困惑,但他们依然选择坚持下去。
正是这种矛盾与挣扎,让艺术家们的作品更加有力量和深度。
他们不仅仅追求艺术的美,更是通过艺术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作为读者,我深深地被小说中的艺术家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他们在面对困境和艰难的生活时,仍然坚守着对艺术的热爱。
他们愿意为了艺术不断地付出,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他们心甘情愿地承受饥饿,因为他们相信艺术的力量能够改变社会和人们的思想。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崇高追求,让他们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留下了让人永远铭记的作品。
通过阅读《饥饿的艺术家》,我对艺术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艺术不仅仅是追求美的表现,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社会的关怀。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扭曲现实,点燃人们内心对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总的来说,读《饥饿的艺术家》让我对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家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的艺术家》读后感《饥饿的艺术家》是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一种荒诞而深刻的方式,探讨了艺术、社会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小说中的饥饿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禁食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他的表演曾经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一时的焦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曾经令人惊叹的表演逐渐失去了它的魅力,饥饿艺术家也从舞台的中心被遗忘到角落,最终甚至被人们误解和忽视。
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和反思。
饥饿艺术家的悲剧在于他对于艺术的执着与献身精神,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但这种追求在现实世界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看作是怪异和无意义的。
饥饿艺术家的孤独和绝望,反映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以及他们对于艺术纯粹性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卡夫卡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人们对于艺术和精神价值的漠视,以及对于物质和表面现象的盲目追求。
饥饿艺术家的形象,也让人思考何为真正的艺术,以及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使命。
这篇小说不仅是对饥饿艺术家个人命运的描写,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批判。
在个人层面,这篇小说也启示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像饥饿艺术家一样,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忽视了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是否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忘记了精神和情感的需求?《饥饿的艺术家》提醒我们,要找到生活的平衡,珍视内在价值,不要让物质追求完全吞噬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饥饿艺术家的形象,仿佛是卡夫卡笔下的一只孤独的昆虫,被现代社会的巨轮无情地碾压。
他的存在,似乎在无声地控诉着一个时代的冷漠和无情。
他的表演,曾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厌倦,开始寻找新的刺激和娱乐。
饥饿艺术家的舞台变得冷清,他的坚持和执着被人们遗忘,甚至被嘲笑。
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痛苦,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不再欣赏他的艺术,不明白为什么他的付出和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解读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匠心独运,筑造离奇世界——《饥饿艺术家》解读[摘要]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为数甚少的珍爱作品之一,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离奇世界。
[关键词]叙述视角;饥饿;艺术手法《饥饿艺术家》这部短篇小说一直被公认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之一,关于这部小说可以从许多方面去阐释。
本文尝试着从叙述视角、饥饿意象以及文中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小说进行解读,走进卡夫卡为我们筑造的离奇世界。
本文的叙事视角很有特点,一方面似乎是第三人称外视角,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第三人称内视角。
乍一看来,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总是用貌似平静客观的口吻叙事,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个站在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用旁观眼光叙事。
这种第三人称外视角叙事是卡夫卡惯用的,往往给人一种冷静、客观、可靠的感觉。
在全文中,这一叙述方式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就不再举例。
然而,仔细品读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语言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卡夫卡式的小说,不完全是一片平静,而是活泼泼的,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这正是由于作者在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之中又穿插了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内视角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事,这种的叙述视角带来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主观的、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的。
“其实他自己明白,饥饿表演极为简单,是世上最容易做的事,这一点恐怕连行家也不清楚”。
类似这样的频繁使用极端的、夸张的、渲染力强的句式在全文中比比皆是。
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在结束了40天饥饿艺术表演之后,饥饿艺术家从笼子里出来,经理人向众人展示饥饿艺术家虚弱惨象的那一段描写。
“经理双手卡住饥饿艺术家的细腰,有些过分小心翼翼,他的动作神情使人联想到,他手中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件极易破碎的物品。
这时经理或许暗中轻轻碰了一下饥饿艺术家,以致于他的双脚和上身左右摇摆不停”“饥饿艺术家任其摆布,他脑袋聋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听使唤地滚到那里,然后又莫名其妙地一动不动。
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分析

《饥饿艺术家》叙事手法分析《饥饿艺术家》叙事手法分析帅梦妮X内容提要: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越界的叙述手法,描述了艺术家不为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处境。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饥饿艺术家》 叙事手法 视角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
他的作品展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非理性,表现出人类生存的孤独、苦闷和异化状态。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生前少数发表的短篇小说之一。
作品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结构精巧,寓意深刻。
本文拟对《饥饿艺术家》的叙述手法进行分析。
对于该小说的叙述手法的认识,一直以来存在着分歧。
批评家弗雷在研究了《饥饿艺术家》和其他一些卡夫卡的作品后认为,《饥饿艺术家》和大多数卡夫卡的作品一样,采用的是传统的全知式叙述方式。
叙述者是全知的“上帝”,以无所不在的眼光叙述故事。
而研究者罗约尔・帕斯卡则通过对小说行文风格的研究,发现叙述者并非是全知的,而只是一个在表演场所工作的人。
因此,他认为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的。
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争论呢?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多处出现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越界的现象。
我们知道,视角或眼光(po int of v iew)指的是故事呈现给读者的角度,即叙述者观察人物的角度。
当然有时叙述者也就是人物,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担任一定的角色。
“在第三人称叙述中,‘外视角’指的是故事外的叙述者用自己的旁观眼光来叙事,‘内视角’指的是叙述者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
人物的眼光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而故事外叙述者的眼光则往往较为冷静、客观、可靠”(申丹226)。
这里所谓的视角越界现象,是指在《饥饿艺术家》中第三人称外视角与第三人称内视角常常交错出现。
《饥饿艺术家》的叙述者常常处于第三人称“外视角”与“内视角”之间,形似“外视角”,神为“内视角”。
他在叙述中不断地使用“招摇”的叙述语言和形式,以“内视角”般的个性色彩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否定“外视角”的客观性。
分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主人公形象---透析灵魂

分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主人公形象------透析灵魂陈钊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表现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手法,用寓言体的形式,别开生面的手法,成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他塑造的形象背后的寓意深刻且定论众多,其中“饥饿艺术家”的形象便道出了人类的普遍的生存境遇,至少目前或可以预见的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饥饿艺术家”所包含的思想是很博大深邃的,是有气强烈现实意义的,甚至是永恒的。
小说的开始部分便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外貌:“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他”把表演饥饿当做自己理想的事业,而且还相当的执着和痴迷。
“他”会用唱歌或是与人们安排的固守人员彻夜不眠的逗乐取笑,用以证明自己没有吃东西,“他”也会为只有四十天的表演期而不满,人们会喜气洋洋的祝贺“他”,迎接“他”,可“他”却不愿意离开笼子,“他”认为“现在才十四天,为什么要停止?他本可以坚持更久,无限长久地坚持下去”“只有饥饿艺术家不满意,总是他一个不满意”,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很少,可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却盲目很高,别人只要求你四十天,可你却要求“无限长久”,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为欲望吗?那么,我们先可以把“饥饿”具体化,现今,金钱可以使我们暂时饱腹,但是也可以让我们“饥饿”,譬如对于爱情,亲情,名声,权力,财富等等一切我们所苦苦痴求不得的,我们都显出无比的“饥饿”,我们的追求,原本对真正理想的追求,都变成了一种终极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们不断地去追求,不断地去竞争,不断地被挑战,不断地不顾一切的向前赶,然而也不断地迷失,不断地空虚······大多数人会从其中获得快乐,但快乐是来源于达到目的后的那种“饱食感”,在饱食乊后又开始一个3年计划或5年计划,然后继续在那些“3年,5年”里埋头赶奋力追,可是有人突然问他一句,你生活美好吗?然后才细细一想,原来在那些3年5年里唯一清晰的就是饱食感,而其中留下的记忆却是模糊模糊更模糊,恍惚乊间,人生里原来用不停奔走所换来的“饱食”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没有一点点真情的感受和温情的回忆,一个没有回忆的人是不会生活也不会懂得珍惜生活的人,在他的人生后面只有那么几个可怜的“饱食感”了!卡夫卡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的确,生活对于我们每个孤独而又脆弱的人来说,真是太残酷了,但是生活又是做简单的,因为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内心需要什么,自己究竟喜欢什么。
浅析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 中的悖论

浅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中的悖论卡夫卡是20世纪早期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饥饿这个主题出现得非常频繁。
饥饿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状况,更是一种存在状态,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悖论,即饥饿与文化之间的悖论。
首先,饥饿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基本需要。
人类需要食物去维持生命,这个事实是不能否认的。
在饥饿艺术家中,主人公几乎快要因为饥饿而死去。
这种饥饿带给人的感受非常残酷,并且会使人的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极大的煎熬。
然而,饥饿对于文化人来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基本需要,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文化人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时,往往会忽略掉食物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这种矛盾是非常明显的。
如同饥饿艺术家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不断挣扎着要追求艺术的成就,但是又不得不依靠人类基本的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矛盾逐渐升级,并被放大到了不可承受的程度。
由此,饥饿成为了一种象征,它不仅如同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一样具有本质,更代表了文化人在不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时所面临的困境。
而对于这样的一个悖论,解决之道也许并不明朗。
因为人们总是要在生命和文化中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饥饿艺术家的结局,就充满了未知因素。
我们不知道主人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以何种方式走出困境。
但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这种悖论是常常存在的,人们总是要在各种需求和理念之间取得平衡。
总的来说,卡夫卡在饥饿艺术家中对于饥饿和文化之间的悖论做出了深刻的探讨。
饥饿艺术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考和追求,它揭示了当代人在面对各种需求和理念的时候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到更深层次的人类内心世界和情感交织,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面对的各种悖论和挑战。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理解:
1.小说着力刻画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解的强烈愿望,此外还突出叙写了不解真意的观众对这种艺术的麻木和诋毁。
2.饥饿实际上就是饥饿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对抗方式。
3.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高洁情操的艺术殉道者形象。
饥饿艺术家从命运的顶峰而跌落到命运的低谷,直到最后以死来表示抗议,强大的社会力量扭曲了艺术家的命运,但没有扭曲艺术家理想人格的追求,相反使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信念变得更执著、更虔诚、更坚定。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饥饿艺术家》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主人公,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热爱艺术,却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折磨的人。
他的艺术作品被认为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同时也成为了他生活的负担。
小说通过对饥饿艺术家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让人们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新的思考。
在小说中,饥饿艺术家的生活十分贫困,他常常挨饿,甚至为了艺术而忍受着身体上的痛苦。
他的作品虽然备受赞赏,但他却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许多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和健康。
小说通过对饥饿艺术家的生活描写,让人们对艺术家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人们对艺术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
除了对艺术家的生活的描写,小说还通过对饥饿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描写,让人们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饥饿艺术家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愿妥协。
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活的无奈让人们感到心痛,也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但在现实的压力下,却不得不做出妥协。
小说通过对饥饿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描写,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信念有了新的认识,也让人们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新的思考。
《饥饿艺术家》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通过对饥饿艺术家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让人们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新的思考,也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家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故事。
阅读完《饥饿艺术家》,让我对生活和艺术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有了新的思考。
这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好书,值得一读。
刍议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

刍议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作者:杨坤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8期摘要:《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晚年作品中的代表著,卡夫卡本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很高,卡夫卡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真实的内心体验。
本文将就本篇短篇小说进以及卡夫卡的异化与荒诞的创作手法进行赏析。
关键词:异化;孤独;荒诞;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8—00—02引言小说意境的美学特征文中意境本质上是文中作家把握自然和社会人生,并将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
与诗歌意境相比,小说意境具有真情真景的融入的独特特点。
《饥饿艺术家》正是卡夫卡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甚至误解通过第三人称叙事,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作者通过荒诞的情节无情的揭露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积累的血腥以及对人性的冷漠,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闪耀着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一、含蓄蕴意的浑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讲述了一个痴迷艺术的表演者,从其风靡全城的艺术巅峰到被人厌弃的落寞,始终不被观众真正理解而孤独痛苦直至无声死去的过程,由此为我们塑造一个艺术殉道者形象,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以及人类生活的困境,为人类认识自己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由于其思想内涵是如此深厚,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阐释,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一)人的异化从小说中看到,饥饿艺术家对观众非常的真诚,在表演过程中,抵挡住看管人的食物诱惑,不同商人同流合污,维护“艺术”的纯洁性,体现“艺术家”的强烈的艺术自尊。
其次,在艺术家为自己的艺术梦想逝去后,一只美洲豹占据了他的表演舞台,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批判了饥饿艺术的非人性,饥饿艺术家的境遇还不如动物。
再次,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为了证明饥饿艺术的纯洁,在饥饿至极的情况下不听的高声歌唱,反而被观众嘲笑为技艺高超,能边唱边吃。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饥饿艺术家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第一篇:《饥饿艺术家》读后感《饥饿艺术家》读后感《饥饿艺术家》读后感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群“看客”的形象,就像鲁迅笔下冷观“孔乙己”命运的茶客,就像那群看杀革命者人头的麻木看客。
很巧合的,在描写冷漠的看客这点上,中西方竟然有着惊人的默契。
也许,麻木,本就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孽根”性。
在人们普遍体会残忍带来的乐趣时,也没放过单纯的孩子。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就把笼子挪到露天,这样做是为了孩子,他们对饥饿艺术家有着特殊的兴趣”,“他们看到这位身穿黑色紧身服、脸色苍白、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时神情紧张,目瞪口呆,为了壮胆,他们互相把手拉得紧紧的”,孩子的冷漠,让人颤栗,使人忍不住发出和鲁迅一样的呐喊“救救孩子……”,而孩子们的麻木,让人不得不担忧这个民族的未来,不得不发问:这样的一代,怎样创造光明的未来?而饥饿艺术家自己的麻木与无知更是让人惊心,“他时而有礼貌地向大家点头打个招呼,时而用力微笑着回答大家的问题。
他还时不时把胳膊伸出栅栏,让人摸摸瞧瞧,以感觉到他是多么干瘦。
”他在追寻着自己所谓的艺术,然而,他失去的却是做人的权利与起码的人格尊严。
长期的“表演”,执着的“信念”,让他甘愿为此放弃自己本该有的思考能力,他已不以此为耻,反以次为荣了,这比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更让人悲悯。
也许,每个人的信念与理想都该得到尊重,我们姑且不去嘲弄“饥饿艺术家“的梦想,但只要审视一下他的理想,就不得不让人思索这样一个人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生存困境:不断地证明自己,而又永远无法证明自己。
“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是绝对不吃东西的,即使有人强迫他吃,他也会无动于衷。
他的艺术的荣誉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以这种方式证明着自己,证明着他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专业性,然而,他的诚实,并没有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总认为,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填填肚子”,“这些看守更是佩服他人灵艺高,竟在唱歌时也能吃东西”。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精品】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读
后感
《饥饿艺术家》是一部很出名的小说,由卡夫卡所著。
这本书写了一个关于梦想、努力和失败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叫罗斯柴尔德的艺术家,他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但最终因无法克服金钱、家庭和社会的障碍而失败。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它表达了人们必须勇敢地承担挑战,不断努力,即使最终达不到预期目标也要勇敢地面对失败。
罗斯柴尔德最终放弃了梦想,但他的努力和奋斗告诉我们,即使失败,也要勇敢地面对,不能永远沉浸在失败当中,要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前进,不断挑战自己。
总的来说,《饥饿艺术家》是一本很有意义的小说,它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勇敢地面对失败,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保持坚强的意志,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读后感这饥饿艺术家啊,他把饥饿当成了自己的艺术。
这事儿在咱们平常人看来,简直是疯了。
咱每天想的都是吃啥好吃的,怎么把肚子填饱,他倒好,拼命地挨饿。
就像他在笼子里,周围人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
可他呢,还觉得这是在展现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
我就想啊,这人是不是钻牛角尖钻得太深了,都忘了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吃饭了。
不过再仔细想想,这背后好像又有点别的意思。
这个饥饿艺术家就像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一样。
周围那些看客,他们真的懂饥饿艺术家吗?我看啊,大部分人就是凑个热闹。
他们把饥饿艺术家当成一个新鲜玩意儿,就像咱们去动物园看动物似的。
今天看这个饥饿艺术家挨饿,明天可能就去看别的新鲜事了。
而且那些看守他的人,就盼着他赶紧结束这挨饿的表演,好像他这么做给别人添了多大麻烦似的。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啊,他们做着自己觉得对的事情,但是周围的人却总是不能理解,还总是想把他们拉回到所谓的“正常轨道”上。
还有啊,那饥饿艺术家最后的结局,他都被人遗忘了,就像他的艺术从来没存在过一样。
这让我觉得挺悲哀的。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个所谓的饥饿艺术,可最后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没了。
这就好像是在说,有时候我们坚持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根本就一文不值,不管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就像那些小众的爱好或者独特的梦想,在大众的眼光下,很容易就被忽视掉。
但你说这饥饿艺术家傻吗?我又觉得不完全是。
他是有一种执着在里面的,一种对自己认定的东西的执着。
哪怕别人都不理解,哪怕最后落得个被遗忘的下场,他还是坚持着。
这有点像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或者艺术家,在他们的东西被大家认可之前,也是被当成怪人的。
不过不同的是,饥饿艺术家这种艺术形式实在是太极端了,极端到让人觉得有点恐怖。
总之啊,读完这个故事,我就像是在雾里走了一遭。
又觉得好笑,笑这个饥饿艺术家的疯狂和那些看客的愚蠢;又觉得心里有点堵得慌,为这个世界上所有不被理解的执着和被遗忘的坚持。
卡夫卡这家伙可真厉害,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能让人想这么多有的没的。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导读: 饥饿艺术家读后感(一)卡夫卡的小说《饥饿艺术家》写一位以饥饿表演“为其生活目的”的艺术家,如何在世人的冷漠中寂然死去。
乍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平实的生活故事,稍加思索,就又觉得是一篇地道的荒诞小说。
既真实而又荒诞,荒诞之中有最高的真实,故谓之荒诞的现实主义。
作品中,饥饿艺术家是多么想突破这“四十天”呀。
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显灵在门徒的面前;又是在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
在第“四十天”饥饿艺术家满心不情愿的打开笼子进入剧场接受观众的欢呼。
但卡夫卡在小说里狡猾的说,一过四十天观众的情绪就疲软了,而且据说这条常规各地适用。
但问题在于,饥饿表演这种东西显然不同于普通魔术,马戏什么的,时间拖的越久,难度越大,公众也会觉得越神奇。
所以卡夫卡在小说里讲的理由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饥饿艺术家》通过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血泪的控诉。
同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它以令人怵目惊心的方式,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对人的压迫,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感受力与独到的洞察力。
从小说中看到,饥饿艺术家对观众非常真诚,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艺术荣誉感,他酷爱艺术,执着追求,永不满足,从不以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为念,而一心痴迷着艺术创造的辉煌。
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1 .笼子;即牢笼,是不自由的象征。
艺术家的演出和展览,始终是在笼子里,表明艺术家的不自由和人的价值的丧失,他由于成为资产者赚钱的工具而沦为非人。
2 .豹子;艺术家死后,幼豹取代了他在笼子里的位置。
这表明作者有意将艺术家与动物类比。
豹吃得饱饱的,并受到观众欢迎,更加反衬出艺术家的境遇不如动物。
3 .饥饿表演。
饥饿是人生的大敌,把饥饿表演当做“艺术”去出卖,这是一种极其荒唐而残酷的自虐行为。
这种活动,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而是艺术家的自我否定,自我丧失。
可见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异化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他会不会偷 理痛苦 , 还出卖他的精神痛苦。当然他也赞扬饥饿艺 捉弄他。他们故意远远地躲起来打牌 , 术 家 。 当饥 饿 艺 术 家 因为 观 众 不 理 解他 的 表 演 艺术 偷进 食 。 当饥 饿 艺 术 家 强 打 精 神 用 唱 歌来 表 明 说 自
《 饥饿艺术家》 是卡夫卡写于 1 9 2 2 年 的作 品。这 众 捧场 ) 。
部充 满象 征 意 味 的 小 说—— 写 他 住 在 铺 着 稻 草 的笼 孩 子在 小说 中 也 是 一 个 象 征 。他 们 天真 、 善 良、 子里 , 视饥 饿表 演为 自己一生 的事 业 , 为此 不 惜死 去 。 纯洁 , 美 好 的 心 灵 还 没 有 受 到 外 来 社 会 和 环 境 的 污 纯 真 的本性还 没有 被外 界 所破 坏 。孩 子 是 作 为 和 公 众 们 曾一度 怀着好 奇 的心 理观 看 脸 色苍 白、 瘦 骨嶙 染 ,
片“ 轻而易举地把艺术家的那种说法驳得体无完肤” 。 术家瘦骨嶙峋 、 面色苍 白中得 到乐趣 , 而且从精神上
然 而更 加 可悲 的是 , 尽 管演 出经 理 比任 何 人 ( 甚 至是 给饥 饿艺 术家 制造 痛苦 , 来 满足 自己卑 劣的快感 。 那 些看 守 ) 和饥 饿 艺 术 家 都要 亲 近 , 但 是 他 也 并 没 有 真 正理 解饥 饿 表 演 本 身 的 内在 价值 。他情 愿 摧毁 饥
而暴怒 时 , 他会 “ 夸 奖他 的勃勃 雄 心 、 善 良愿望 与伟 大 己在 吃东 西是 多么 冤枉 时 , 他 们又 戏 谑他 “ 技 术 高超 , 的 自我克制 精 神 ” , 但 话锋 又 马上 一转 , 用 供 出售 的照 竞 能一边 唱 歌 , 一边 吃东 西 ” 。他 们 不 仅 仅 从 饥 饿 艺
一
种 市侩 式 的狡 黠 。卡 夫 卡 用 屠 夫 作 为饥 饿 艺 术 家
来” , 这 样做 的 目的就 是 为 了强 化 饥饿 艺术 家 的痛 苦 的看守 绝 不 是偶 然 的 。他 们 象征 着 异化 社 会 中最 没 来 取 悦观 众 , 使 观众 从 中获得 心 理 上 的极 大满 足 并 达 有人 性和 本 真 人 性 被 异 化 得 最 严 重 的 人 。他 们 不 但
峋的饥 饿 艺 术 家 的 表 演 , 但 随着 别 的 时 髦 事 物 的兴 成 年人 对立 的形象 出现 的。 当成 年 人 抱 着 “ 取个乐 ,
起, 饥 饿 艺 术 家 很 快 被人 们 所 抛 弃 和 遗忘 , 最 后在 孤 赶个 时髦 ” 的心 态 来 看 饥饿 艺 术 家 时 , 孩 子面 对 这 个
一
浅 析卡 夫 卡 的《 饥 饿 艺术 家 》
黎 鲲
(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 ,湖南
长沙
4 1 0 1 5 1 )
[ 摘
要 ]小说《 饥 饿艺术 家》 描述 了一 个对“ 饥饿 艺术” 爱得发 狂的表 演艺术 家悲剧 的 一生。这位英 雄式 的艺术 家是
艺术的殉道 者 , 他 宁愿饿死也要捍卫人的尊严和 艺术 家追 求艺术极境 的权利 。他似乎在 隐喻 着艺术 家们在现 代社会 的
售饥饿 艺 术 家 忍 受 饥饿 的 痛苦 。 因此 在饥 饿 表演 完 看守饥 饿 艺 术 家 的 人 是 屠 夫 。屠 夫 给 人 的 普遍
成时 , 他抱住 饥饿 艺术 家 “ 很 可能 暗 中将他 微 微 一撼 , 印象是 冷 酷残忍 , 没 有 同情 心 , 视 生命 为草 芥 , 并 带有 以致 饥 饿 艺 术 家 的双 腿 和 上 身 不 由 自主 地 摆 荡 起
独 寂 寞 骨 嶙 峋 的 饥饿 艺术 家 时 “ 惊 讶
得 目瞪 口呆 ”, 并且“ 为 了安 全 起 见 , 他 们 相互 手 牵 着
、
人物对 立 凸显艺 术家 的悲剧 性
站在饥 饿 艺 术 家对 立 面 上 的是 观 看 他 表 演 的群 手 ” 。当成 人们 对饥 饿 表 演 不 再 感 兴 趣 时 , 却 在 孩 子 众, 其 中演 出经 理 、 屠夫 、 孩 子, 都 很 具 典 型 性 。从 他 们 “ 炯 炯发 光 的探 寻 着 的双 眸里 , 流 露 出那 属 于 未来 们 身 上不仅 表 现 出异 化世 界 的种 种 荒诞 和 冷 酷 , 还表 的 、 更 为仁 慈 的新 时代 的东 西 。 ” 这是 不 是 意 味着 卡夫
命 运。这篇小说 一方面展 现 出一个荒诞、 无情 的异化世界 , 另一方面 , 饥饿 艺术 家本 身也俨 然是作 家 自身的写照。 [ 关键词 ]异化 ; 饥饿 ; 悲剧 [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4 ) 0 2 - 0 0 1 8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3一 O 9一l 3
现 出作家 对这 个异化 世 界 的同情 。
卡认 为孩 子们 未 遭 世 俗 扭 曲的 纯 真 心 灵更 能 感 受 到
在演 出经 理 眼 中 , 饥饿艺术家是一件 “ 草 堆 上 的 艺术 呢? 卡夫 卡 对 异 化 社 会 的人 际关 系 和人 性 沦丧 作 品” “ 一件 极 易损 坏 的物 品 ” 。实 际上 , 他 更 愿 意把 的现 实 是 无 奈 、 悲观的, 他 把人 性 重 新 建 构 的 希 望 寄 饥 饿 艺 术 家看 作 一 个 物 体 、 一个工具 , 他 在 向人们 兜 托在还 没有 受 到世俗 侵蚀 的孩 子身 上 。
第3 0卷 第 2期
Vo I . 3 0
No . 2
兰州教 育学 院 学报
J O URNA L OF L AN 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DUC A T I ON
2 0 1 4年 2月
F e b .2 0 1 4
荒诞 、 无情 的异 化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