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 求力-----韩星樵 著(摘自《意拳学》)

合集下载

我所知道的大成拳

我所知道的大成拳

我所知道的大成拳关于“筋骨训练”和“以意求力”孰是孰非的问题在大成拳界早已吵得沸沸扬扬,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细细分析又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长处,让广大芗拳爱好者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

笔者曾就此专门询问过金和老师,先生说:筋骨训练仅是桩形上的部分要求,绝不是桩的全部,大成拳桩功有更深的内涵。

芗老在《意拳正轨——桩法论》言:“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

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

” 这里有三个基本要求需要大家注意:一是“最忌身心用力”;二是“尤忌扬头折腰”。

三是“以筋络伸展为是”。

最忌身心用力是桩法的大前提,一句话:“身心用力就已经错了”;尤忌扬头折腰是正确的桩形,也就是所谓的筋骨训练,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筋络伸展。

在《大成拳论——站桩、试力》又言:“初习为基本桩……头直目正,身端项竖……”,“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为用,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

”在这些经典拳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筋骨训练仅是大成拳桩功的部分要求,它和精神假借相互作用,如果抛开后者只讲前者,则会成为方法和片面。

诚然,在入门阶段,我们保持正确的桩形的必须的和必要的,但欲求得深入,单讲什么筋骨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意念和“气”的运用。

金和老师说:“只要是真传的传统武术无不是意在动先”大成拳则更是如此。

拳谚说“有意莫带形,带形定不赢”“形到意不到,打人不得妙;形到意也到,打人真奇妙”都是说明的这一道理,此即传统武术所言的“意到、气到、力到”“意力不分”和“气力合一”。

大家都知道芗老首次道出了“争力”在拳学中的妙用,并一再强调“学拳应首先阐明争力之要”,但“争力”在后人的理解上却产生了千差万别,形成了千人千面的现象。

我们应当弄清:所谓的“争力”并非“身手反称”或者“前手打人、后手发力”这样简单。

大成拳核心训法(完整)

大成拳核心训法(完整)

一、问题的由来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有本质的东西,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等于抓住了关键。

学拳的道理也是一样。

对于大成拳而言,什么是它的核心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练的是真正的大成拳。

他们判断拳法的依据主要是姿势的差异。

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那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

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宗师本人传授的才是真正的大成拳。

俗话说:“十个徒弟十个样”,也就是说,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

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表人物中,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训练内容中都是有区别的。

比如,笔者开始从学于王安平先生,其养生桩以抱球桩为主,技击桩则以扶按式为主。

试力时进行整体的向前移动或向后回拉,以产生整体之力。

王老师的功法来源于宗师的弟子王斌魁先生。

姚宗勋先生以抱树桩为主,训练时意感抱一大树,然后意想将大树进行上提、下按、回拉、前抱、外撕或内合,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六面争力;王选杰先生教授的养生桩则以浑元桩为主,技击桩以矛盾桩为主,试力则以勾挫试力为主,这样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锻炼“内劲”。

上述三位大师虽然师出同门,但训练方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我们会对他们推广的功法进行非议吗?事实上,他们所学皆为宗师的拳学所在。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为什么他们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这是因为他们所学完全符合宗师的拳学思想。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宗师在判断一个拳学的真伪时,重本质而不拘泥于形式。

笔者的推论是:弟子请教先生时。

先生让你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的幅度或大一点或小一点,但只要功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

这样,当一个弟子的训练模式定型后。

则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传授,如此就产生了同师不同法的现象。

我们在学拳时,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应该抓住拳学的本质,方为上策。

现行流传的大成拳,有“七妙法门”之说,但是,从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根本找不到关于“七妙法门”的字眼或论述。

意拳(大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

意拳(大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

意拳(⼤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清明节⽆花⽆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邻家乞新⽕,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魏野练站桩的⼈,常会有这样⼀种体会,当站桩真正进⼊状态后,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练完后,才发觉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是因为此时⼈的⽣理循环状态⾃然减慢,如同龟蛇的冬眠⼀般,并乐⽽忘时所致,国外称此为“钟慢效应”。

⼈在⽇常⽣活中,若能维持体内新陈代谢的这种“钟慢”状态,则⾃然会延缓衰⽼。

另外,从现代科学尚未能解释的另—个⾓度来讲,站桩功也是使⼈进⼊了⼀种特异状态,经意念⽽诱发出的特异功能虽尚有争论,但意拳(⼤成拳)站桩功对⼈体潜能的深层开发,并由此⽽产⽣的巨⼤能量,是武林中任何⼈⼠也不能回避和漠视的。

王芗斋先⽣创⽴的意拳(⼤成拳),以站桩为本,认为“⼤动不如⼩动,⼩动不如不动(蠕动),不动之动,乃为⽣⽣不已之动。

”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法,正是“不动之动”的根本体现。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可细分为两⼤类,第⼀类为浑元桩,⼜可称之为健⾝桩、养⽣桩,在拳术训练中,这实际上是⼀种“换劲桩”;第⼆类为技击桩,在拳术训练中,实际上是⼀种“摸劲桩”。

意拳(⼤成拳)站桩的以上两类功法,以第⼀类的浑元桩即“换劲桩”最为重要,它是意拳(⼤成拳)⼊门的关键。

“换劲桩”从养⽣健⾝的意义上讲,同传统的佛、道养⽣术及⽓功⼀样,均能起到养⽣健⾝、祛病除疾的作⽤。

但“换劲桩”⼜不同于⼀般的⽓功功法,它既不需意守丹⽥,或意守⾝体内部的某⼀部位,也不需⽤意念进⾏吐纳导引,更不⽤掐诀念咒或接什么宇宙信息。

意拳(⼤成拳)是在佛、道、儒、俗、医、武理论学说及养⽣健⾝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升华其精神,通过意念的假想训练,进⾏系统的体能开发,藉以改变⼈体内在机制。

在站桩中,“不期然⽽然”,丹⽥会⾃然⽽盈,经络⾎脉会⾃然⽽通,经过上万个练功者的实践检验,⼏⼗年来从未出偏,对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均有明显的疗效。

⼈体的体内循环机制,与其主观地控制或⼈为地限制它,不如良性地去诱导和开发它,以发挥其⾃⾝的潜在能量。

大成拳

大成拳

大成拳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得意忘形勾心斗角(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wyx)浑圆歌(wyx)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大成拳的基本要求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

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

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

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大成拳劲力---李康(李荣玉弟子)

大成拳劲力---李康(李荣玉弟子)

大成拳劲力---李康(李荣玉弟子)大成拳劲力---李康(李荣玉弟子)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

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

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

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

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

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

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

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

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

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

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

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如恩师李荣玉先生曾以拳轻触我胸,当时我胸部尚有一棉枕保护,结果其劲又重又透,令我咳喘不止,且全身几乎崩溃)。

无断续。

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

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

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

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

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

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

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

韩樵生平简介

韩樵生平简介

韩樵生平简介
标签:体育2012-09-06 20:18 星期四
按:师爷“韩樵”的名字是由王芗斋先生亲自改的。

二人既是师徒,又是父子,感情之深厚,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本文选自百度,略有改动。

韩樵(1909-2004),字星桥,系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全盛时期的入室弟子,自1931年从芗斋先生学艺十五载,尽得先师心法。

自1938年至1946年期间在北平四存学会,协助王芗斋先生公开以武会友,传授技艺,为意拳的发扬光大闻声海内外起到了特殊之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仍默默耕耘,获益者无数。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国家体委,由韩樵先生在国家体委作了意拳现代科学鉴定,并论述了意拳拳理融洽于体育运动的作用,将意拳理论的完备性、科学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领域。

韩星樵先生历任新疆武协主席,习武之余,兼修岐黄之术,尤善中医推拿伤科正骨,曾任新疆中医学院副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新疆分会名誉理事长。

退休后仍奋伏骥之志,致力于意拳理论研究与教学,1985年在香港意拳学会会长霍震寰先生及同仁大力支持下在珠海举办意拳培训中心,1990年出任珠海市意拳研究会会长时,仍神采奕奕,是意拳第二代中唯一的寿星。

韩星樵先生深感武术一道乃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

经过60余年的实践与研究,于一九九三年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意拳学》一书,其中主论严谨,纲目清晰,将养生长寿之法和技击之道阐发尽致,是后学登堂入室之良阶。

意拳大师韩樵先生于2004年10月十17日中午在珠海住所辞世,享年九十六岁。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1、抱间架与间架结构拳学中常见“抱住间架”或“抱着间架进身”等词句。

其间架所指是功法练用的手、腕、肘、臂、肩的相对空间结构位置,并包括有头、面部与其整体配合关系。

抱住间架是指上述间架配合与头部有防堵、护守含意,同时有间架不应松散,应结构合理、严谨的要求。

抱着间架的指练用时手、臂、头部以上的体位、手拉的结构合理配合的情况而言,如抱着间架进步迎击客方,或抱着间架应用等等。

“间架结构”是指人体手、腕、肘、臂、肩、头、胸、背、胯、腿、膝、脚的位置及相对应的空间距离、角度等方面的整体结构配合形式,而对形体的局部、各部的配合结构也可视为局部的间架,例如:上手位为驼形或云手的间架。

一般间架的含意多指手、臂、肩与头部的上体位和腰、腿、膝、脚下体位之间,有攻、防关系的结构,例如试力功法的间架结构。

2、武术、拳术与拳学之含意“武术”是指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

“拳术”是指为了应付技击的一种锻炼方法。

“拳学”作为一门研究武术、拳术的一门学科,其学术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沿革、科学训练、改造生理、养生健身、祛病治病、延病益寿、技击自卫、武德修为、理论研究等内容,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医学、哲学、养生学等有关生命学科和多种周边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的综合和系统科学研究的一门学术。

3、拳学中的力量传导与力量发放拳学中“力量传导”是指在功法练用中或断手实战中,力由根节传导到发力部位的传导过程而言。

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达于手指,是指自身的动能以脚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承重点之间在地磁吸引力的反向争力中,通过肌肉的松紧,形成骨骼、关节组成的间架在角度、位置变化的动能下形成的传导运行过程。

“力量发放”是指人体在动态能所发放出来的力,再通过自身力量传导形成的动态能在与客方接触时,通过双方的接触部位,如指、掌、拳、肩或其它某一部位,将主方的力能通过传导点(接触部位),传导至客方的身上,形成作用于客方的力,以达击、放、推、拉、摔等具体发力效果,这种发力的具体形式,既称力量发放。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上乘的功法之一,源于心意拳。

整个训练体系包括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推手、实战散手等。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欢迎阅读!意拳的试力的基本技法1、求争力: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有争力。

前膝与后胯要有争力,同时又要有合力。

2、要留意肩部放松下来。

不少人肩都不松。

试力在于腰、手、腿之间发生争力:特别是两脚要有力,好像把两脚之间的地蹬裂(意识)。

肩不要想它,把它忘掉。

3、试力时手部应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触点。

4、肩部不要来回晃,这是太极病。

对方击在中心线,晃也没有用。

肩应随身一起动,是个整体。

5、试力时应假借一切,同时考虑内部的转变。

形曲而力有余,气直养而无害,蓄而后发。

6、伸手就是矛盾。

手下身体上,手左身体右,反之如此。

不做矛盾的动作、神态,对手难以迷惑,给对手造成错觉,然后击之、伸手就是矛盾,矛盾也谓之争力。

肢体之间,肢体与身体之间,肢体、身体和空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体会。

7、平常要练整体的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练习本能。

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体劲,来回劲,捧、捋、挤、按不能单独讲用。

9、与假设大敌争地位,守着当中一点。

头胸为敌人要害。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劲断意断神连。

重心保持皆在腰。

头项要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和方向、四处横胀的感觉。

勿忘,切记。

10、身手的矛盾,在试力时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后来,手向后来,身向前去(左右、上下亦然,也可反向练习之)。

越练身体越浑圆。

11、试力时意念活动有争力,动作也应有争力的表现。

12、身体活动的角度(架式)姿态要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大小动作都要练,以便适合各种冗杂的场合。

13、要练习西洋拳来商量中国拳,"洋为中用'。

14、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关键在于正确的精神(思想)作指导,精神是本拳的关键。

精神是什么?是假借产生的力量,假借是对象,有了目标、对象,再由精神支配,就是正确的意念支配。

大成拳(意拳)·常规试力

大成拳(意拳)·常规试力

大成拳(意拳)·常规试力常规试力1.钩锉试力
动作∶下肢与矛盾桩相同。

两臂抬起,置于胸前,掌心向内,左手距左胸约七寸,右手距右胸约半尺。

然后两手翻掌,掌心斜向前,以身催臂,认臂促手,向前缓缓推去,待推至两臂快要伸直时,两手向内翻转,掌心相对,以身带手慢慢往回拉,当双手拉至胸前后,再翻掌向前推,如此往复连绵不断(图1、2、3)。


效用∶此功法可试大成拳中的蓄力、鞭力、撑抱力、杠杆力、二争力等。


【意念活动】设想双手推动水中一条大船,待把船拉回后,又向前推去,久之,再加上出手如锉,回收如钩,力不空出,意不空回的意念,故叫钩锉试力。


2.蛇缠手试力
动作∶下肢与矛盾桩相同,两手抬起,与肩同高,左手与左脚相齐,掌心向上,右手距胸约半尺,掌心向下,然后右掌配合左掌向左后方缠绕,当左掌与左肩接近平行时,翻掌使掌心向下,两掌再迎面推
3
出,待推至两臂快要伸直时,来自“武宗”公众号·左腕旋转,使掌心向上,再向左后方缠绕,如此往复连绵不断(图4、5、6)。


效用∶此功法对于引发站桩时所获取的内劲有独特的作用,可试大成拳中的缠绵力、螺旋力、惊力、弹力等。


【意念活动】设想我上身乃至两臂两手腕部如蛇缠物,松紧适宜,使之产生螺旋力,故称蛇缠手试力。

3.磨盘试力
动作∶下肢与矛盾桩相同,两臂抬起,与胸同高,两掌心相对,左于与左脚相齐,右手略后于左手,两手距离稍窄于肩宽,然后以身带动左掌后拉,右掌前推,待右掌在前,左掌在后相差半手时,再右掌后拉,左掌前推,如此往复,连绵不断(图7、8)。

效用∶此功法可试大成拳中螺旋力,重速力、斜面力、滑车力、定中力等。


【意念活动】设想两手如抓一磨盘,使它向左旋转半圈,再向右旋转半圈,故称为磨盘试力。

4.游龙试力
动作∶下肢与矛盾桩相同,两臂抬起,与肩同高,左掌与左脚相齐,掌心向下或向右,右掌与胸相距约七寸,掌心向下,两手横向距约一头,然后身向右转,以肩胯之力带动左、右两臂,向右摆动,当右手至左膝上方位置时,缓缓向左摆动,当左肘与左膝位置相对应时,·来自“武宗”公众号·再向右摆动,如此往复连绵不断(图9、10、11)。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

意拳(又名大成拳)桩功阐微一:意拳(又名大成拳)概述意拳(又名大成拳),源于“心意拳”。

相传心意拳为宋朝名将岳飞所创,并著有《岳武穆拳谱》。

后来拳谱被明代武人姬龙峰(名际可,山西蒲州人,人称神枪)于终南山所得,他按拳谱钻研、朝夕苦练,根据六和、五行、阴阳、进退,起落等原则原理首创“心意六合拳”。

所谓六和乃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外三合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姬际可又将拳传于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曹继武,曹于清代中叶将拳技传给山西祁县戴龙邦,戴将“心意拳”改“形意拳”。

据说山西人发音“心”与“形”相近,故“心”“形”二字不分,心意拳被传成了形意拳。

戴传技于河北深县李然能(世称李洛能、李老农)李授技于郭云深,车毅斋等人,其中尤以郭最为著名,人称“形意巨臂”,曾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世。

清光绪年间,河北深县王芗斋先生(1885.10.29—1963.07.12)就学于郭。

王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郭的器重,遂将形意之法秘授。

王芗斋先生尽得郭老真传,在郭老做古后,他为了在拳道上精益求精,游遍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切磋交流,此间所遇高手甚多,对中国拳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上世纪20年代初,王芗斋先生针对当时武术界崇尚形势,忽略实战的片面倾向,为恢复拳学的本来面目,在上海创立了“意拳”,提出“不求形骸似,只有神意足”,并著《意拳正轨》。

而后进一步潜心钻研,刻苦修炼,最终王芗斋先生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认为:拳术中的功法训练与实战应包括“神、意、气、形、力、声”六方面,亦不能过分强调“意”,拳道六法不可偏废,拳法乃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养、练、用合一之法。

王老以形意拳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吸收了少林拳法的冷,脆,快之力;吸收了八卦掌的舒展的身法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步法,以及儒,佛,医,道,武五家功法的精华,融会内外家武术和西洋拳法的长处,推陈出新,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北京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武术门派,并在当时民国《实报》上刊登文章,申明拳学要义,并公开声明:为印证拳术,愿与武林诸家研讨技击实战,不分国籍,公开较量,交流拳技,接受各界挑战。

大成拳(意拳)·试力

大成拳(意拳)·试力

大成拳(意拳)·试力经过相当的站桩后,就可进行试力。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

”又指出:“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

”对于试力的基本要求是:缓慢均匀,筋肉空灵,要体会与外界之争力,体会与空气之阻力。

切忌用拙力,用笨力。

如果从形体活动范围来讲,试力可分为两大种,一种为无形的试力,可称为意念试力,一种是有形的试力,可称为肢体试力。


所谓意念试力,就是站着不动,而以诱导的方式进行试力,它的根本实质是为技击而没立。

桩功有很多意念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意念都可用作试力的。

一般地讲,只要涉及技击性质的意念活动,或与外界有 牵连的意念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意念试力。

这种试力,虽然外形不动,但有内劲,有内动,手部有胀
感、力感,这就是意念试力的具体表现。


所谓肢体试力,它是在意念诱导下的肢体位移试力,以其作用来讲有三种形式∶
(一)常规试力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试力,通过这种试力,可产生大成拳的多种基本力量。


(二)单操手试力单操手本来是用于实作的单独动作,但在最开始的练习过程巾,往往要求动作缓慢,故它是一种试力。

当然,在实际应用时,就要把力量发挥出来,平时也要做出发空劲,当然这又是另一回事。


常规试力没有针对性,而单操手试力则有一定的针对性。

它们之间既有共同面,又有区别的地方。

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常规试力是基本试力,必须有一定的常规试力基础后方可进行单操手试力。

单操手熟练后,就可应用于实战。


(三)推手试力∶这是以推手形式而进行的一种独特试力。

意念试力和肢体试力关系很密切,意念试力是站桩的一种特殊意念活动,过一阶段后,必须进行肢体试力,开始可使肢体位移的幅度大些,继之肢体位移越来越小,谓之'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真动',这就是试力的高级阶段即无形阶段。

在无形中求内动,求内劲,求真动,这样它实际上就成了意念试力。

大成拳——精选推荐

大成拳——精选推荐

套,独将真功传与芗斋,绝⾮偶然。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其⼀、萝⽼⾃幼为⼈质朴,⼼地淳正;其⼆、尊师重道,肯下苦功,追求学业,⾮常执着;其三、悟性极⾼。

故芗⽼深受郭师信赖,并有“⾮其⼏不可鞭”之慨叹。

此三点不仅使王芗斋得列郭⽒墙,也为他后来成为武林巨⼦奠定了基础。

四⼗年代初,是⼤成拳的辉煌时期。

芗⽼在答记者问对,批评了各派武术的种种弊端,指出“我国拳术,杂乱⽆章”,“遗弃精髓,仅守糟粕”,⽽“东洋之拳道,西欧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但亦⾮整体之⼒”。

同时公开设擂。

向武林发出挑战,希望能在与各界的交流中寻觅贤达之⼠,共同担起光⼤中华武术的重任。

⼤成拳从此驰名武林。

在⼆⼗年代以后的数⼗年间,芗⽼⼴收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竞有数⼗位之多,如周⼦岩、赵道新、尤彭熙、韩星樵、韩星垣、⼘恩富、⾼振东、张长信、姚宗勋、李永宗、杨德茂、王斌奎、泽井健⼀、王选杰等⼈,皆为芗⽼之⾼徒,为⼤成拳的发展,他们都做出了⾃⼰的贡献。

像赵道新先⽣将⼤成拳与⼋卦掌结台,创⽴“⼼会掌”;泽井健⼀创⽴“太⽓拳”;姚宗勋先⽣创办”意拳研究会”。

更值得称誉的应该说是王选杰先⽣,“⽂⾰”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他率先举旗,宣传介绍⼤成拳法,在全国重要武术刊物上发表⽂章,倡导实战拳术,使⼤成拳迅速发展起来。

作为⼀个年轻的拳种,⼤成拳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出,受到习武者的青睐,⾃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先,它有新颖独到、极具科学性的拳学理论作指导,举要者:⼀、认为所谓拳,并不是⼀拳⼀脚谓之拳,⽽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服庸乃牢握不舍、切记在⼼之意)。

指出拳,应该是⼀种与⽣活⾼度结合、时刻不忘的特殊运动⽅式。

这⼀理论突破了数百年来传统理论的认识界限,赋予“拳术”这⼀概念以更深的内涵和更⼴的外延,为习练者指明了⼀条最为便捷、可以⽤最快速度提⾼拳术⽔平的途径。

⼆、认为拳术的第⼀⽬标是养⽣,⽽技击乃“拳道微末技”,养⽣与技击之间是既⽭盾⼜统⼀的关系。

大成拳试力教学[大成拳试力]

大成拳试力教学[大成拳试力]

大成拳试力教学[大成拳试力]“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

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

”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

“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

在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主要靠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

站桩是通过间架的定型,从而达到全身筋骨起生理性变化而出现的拳术之力。

此时身体已逐渐变整,能慢慢体会到桩功的愉快。

笔者在随王先生习练大成拳期间,是在一年之后方得先生传授大成拳试力之法的。

观当今大成拳界,刚开始站桩就进行试力练习,很多练习者居然能感觉到空气的阻力,还与大气溶为一体,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在意念的诱导之下的肌肤敏感而已,找一个从不练功的人随便在空中划动,也能划出空气的阻力来,但身体内在的筋骨并没有发生生理性的变化,也没有产生拳术的力量,力从何而试?再试也不过是耍动两个胳膊。

如此练习,简直是本末倒置,形同枯井取水。

其实,芗斋老人在《大成拳论》中已明确指出:“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则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

”在此所谓的基础,是指通过站桩而使自身发生生理性变化而产生的拳术之“力”。

然而,当今社会浮华喧嚣,名利诱人,吸引人们的活动日益增多,已没有多少人能静得下心来站桩了。

况且信息社会,工作效率提高,大家都想着速成,希望仨两月,甚或三两日,就能搭手飞人,但对于大成拳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站桩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间架结构的定型,达到改变体内肌肉、筋腱、骨胳等的生理结构,从而产生内家拳的力。

也就是所说的“内劲”。

“试力”则是在动的状态中体认各种力的运用。

“试力”即是运动的桩功,一切都遵循桩功的要领。

大成拳(意拳)·单操手试力

大成拳(意拳)·单操手试力

大成拳(意拳)·单操手试力单操手试力
大成拳中的单操手,技击实用性很强,虽然在锻冻方法上属于试力范围,但习惯上仍直接称其单操手名称。

1.圈锤
动作∶两脚平行站立,两腿略有弯曲,身形中正,两肩放松,头正项竖,右拳护往下颌,左手呈半握拳状,认肘带动小臂,由外往内平行地作弧形运动,借助拳的惯性把拳带过自身中线,自然下落,然后右拳依次作相同的动作,如此反复练习(图1、2、3)。



技击作用∶主要用于圈打对方头部两侧,或耳门、面顺部位。


意念活动∶设想自身前方站着一个凶恶剽悍的敌手,自己两拳轮番向其两耳门击打。

2.劈拳
动作∶两脚站成丁八步,两手抬起,高举过眉,两手掌心相对,两掌心距离略窄于头,十指分开,左右两手互相配合,由上往下,由外往内,作弧形下劈动作,同时,变掌心向下,身体随之而呈斜面,来自“武宗”公众号·左肩在前时,左掌在前,右掌在后,前后掌相距约二十公分,劈时两家缓缓而动,待到两掌劈至与自身肚脐相平时,两手再缓缓抬起,右肩在前,作同样下劈动作,如此反复练习(图4、5、6)。



技击作用∶主要用于向对方脸部、胸部或对方进功时的臂部。


意念活动∶设想前面有一棵大树,反复劈打树身,手触树时,能把树皮抓掉,或有把大树一劈为二之意。

3.炮拳
动作∶两脚平行而立或站成丁八步,左拳直线伸出,护住自己面部,拳心向下,右拳护住自己下颌,拳心向内。

然后左拳收回,护住自己下颌,拳心向内;右拳向前击出,掌心向下,身形略往左偏。

然后收回右拳,护住自己下颌,拳心向内,左拳再向前击出,身体略往右偏。

如此反复练习(图7、8)。


技击作用∶主要用于打击对方脸部、颈部或技密时护自己的头部。


意念活动∶设想在自身前方有一棵大树,枝干粗壮,盘根错节,我每发一拳,如重炮轰击,大树随即 被炸成碎段。

4.崩拳
动作∶两脚呈丁八步,两拳眼向上,左拳在前,护住自己胸窝,右拳护住自己小腹,左肩在前。

·来自“武宗”公众号·右拳由左拳下以肩带拳,向前直线出击,左掌随即撤回,右肩在前,左拳护住自己小腹,然后左拳再由右拳下以肩带拳,向前直线出击,如此反复练习(图9、10、11、12)。

意拳.大成拳文章汇编目录(1993年前)

意拳.大成拳文章汇编目录(1993年前)

意拳.大成拳文章汇编目录(1993年前)意拳·大成拳汇编意拳.大成拳文章汇编目录(1993年前)卷一、人物、传记集一、王芗斋1、王芗斋传略——胥荣东(1)2、少年时代的王芗斋——静云(4)8、王芗斋名震京城——静云(8)4、王芗斋参学万里创意拳一静云(11)6、王芗斋十里洋场显风流——静云(13)6、芗斋先生晚年轶事——何镜干(15)7、解说泽井健一笔下的王芗斋与大成拳——何宇平(17)8、泽井健一谈王芗斋先生——何镜宇(19)9、—代实战拳法大师王芗斋先生——李杰(21)10、壮哉!芗斋——牛静(23)11、以气击人—乃为中国的高级武功——周德昌(25)12、王芗斋及其传人们——见闻(26)13、给大成拳爱好者的一封信——赵祯永(27)14、王芗斋和他的意拳——孔庆海(28)二、姚宗勋1、意拳发展与姚宗勋——林肇仑、崔瑞彬(31)2、常留正气在人间——傅道义(36)三、王选杰1、大成拳传人—王选杰——赵桢永(38)2、拳学之道妙在本能—访王选杰——郭思、沙金(40) 8、话说王选杰——张亦峥(42)4、杰中选杰一-杨鸿尘(46)6、王选杰印象——郭铁峰(49)6、王选杰二、三事——张礼义(51)7、神州自有英豪在、不负长城千载情——张惠云(52)8、王选杰大师授秘冰城——章弓(53)9、大成拳与国外武术的交流——朝晖(55)四、赵道新1、深切怀念赵道新先生——杨鸿尘(57)2、赵道新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马金镛等(59)五、史风歧.1、技高艺高传大成——京伦(61)六、王安平1、气之魂—意拳气功大师王安平传奇——熹葆.东宝(62)七、其他1、意拳的传人—访姚承荣——陈子坤(101)2、记全国意拳培训班总教练崔瑞彬——曾溢勇(102)3、意拳震动英伦三岛一记崔瑞彬英国之行——牛静(103)4、德高艺高文精武精—记彭振镝——珲林(105)5、彭振镝其人其事——若非(106)6、大成精功利于民—记李照山——柳林(107)7、愿将毕生献武学—记赵祯永——陈昭(110)8、江南妙手解铁夫——张惠云(112)9、马骥良小转——王选杰(113)卷二、拳史、拳名大论战1、意拳(大成拳)源流述真——林肇仑(115)2、意拳的现代流派——张东宝(119)3、从意拳到大成拳——王玉芳(121)4、意拳曾名大成拳的由来——施道如(123)5、意拳与大成拳浅析——阎建辉(124)6、王芗斋拳法辨证——翁文斌(125)7、大成拳源流争论的焦点考证——李师融、董安强(127)8、历史是公正的——为意拳(大成拳)发展正本清源——意拳研究会(131)9、历史不容篡改—谈意拳与大成拳的关系——胥荣东(142)10、王选杰先生答读者问——王选杰(144)11、“正本清源”不如务实求是一-王选杰(147)12、矛盾桩创始人是谁?——赵力(148)13、谁是意拳创始人?——胥荣东(149)14、谁是大成? ——愧愧(150)16、何为大成名家?一—白白(151)16、大成、你大胆往前闯——惭惭(153)17、芗斋先生仙传——半庖居士(154)卷三、名家论拳一、王芗斋拳论1、王芗斋语录——孙闻清整理(155)2、论存意与养气——王芗斋(156)3、对王芝斋拳学论点的综合和分析——何镜宇(158)4、王芗斋论大成拳对手功夫——王选杰(163)5、王芗斋论试力与争力——胥荣东(165)6、王芗斋论大成拳之应敌——赵文路(166)二、姚宗勋论意拳1、意拳浅说——姚宗勋(168)三、窦世明论意拳功法1、意拳养生桩的几种站法——窦世明(172)2、意拳试力法——窦世明(174)3、意拳摩擦步要诀——窦世明(176)4、意拳的定步发力——窦世明(178)5、奉拳的活步发力——窦世明(180)6、意拳的守中用中——窦世明(181)7、奉拳的单推手——窦世明(183)8、意拳的双推手——窦世明(186)四、赵道新论拳术1、拳术溯源——赵道新(188)2、点穴:拳手之梦——赵道新(190)3、爆发论——赵道新(193)4、拳术哲理——赵道新(197)5、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一、二、三、四)——赵道新(199)6、现代拳术启示录——赵道新(212)附:拳道之我见——龚东(215)五、王永祥论拳1大成拳之我见——王永祥(217)2、谈大成拳功法程序——王永祥(221)附:大成拳技击桩与试力的崭新程序——郑卜豪(222)3、意拳的魅力——王永祥(223)六、原点谈大成拳1、大成拳真义初探——原点(224)2、大成拳刹车力功法初探——原点(227)3、大成拳养生桩与禅定法探微——原点(229)4、拳学真义——持环得枢——原点(241)附:从大成拳看拳术训练中矛盾的统一—赵力(244)七、史风歧论拳1、大成拳的“不传之秘”与练功程序——史风歧(246)2、大成拳发力之“秘”——史风歧(248)3、略谈大成拳之“法”——史风歧(251)八、王选杰论拳1、大成拳——王选杰(254)2、论大成拳与拳击之异同——王选杰(257)3、大成拳、泰拳临战精神境界与因素之比较——王选杰(260)4、中国武术流派简述——王选杰(262)5、王芗斋的武术观——王选杰(265)6、大成拳发力——王选杰(267)7、大成拳实作捷要——王选杰(270)附:大成拳的自然力——李照山(272)8、大成拳技击术法要——王选杰(274)9、大成拳实作要点——王选杰(276)九、于永年论各家功法1、历代各家功法概述——于永年(277)2、道家功法——于永年(279)3、医家功法——于永年(280)4、儒家功法一于永年(281)附:儒家功法读后——王国忠(282)附:气功与哲学--兼与于永年先生商榷——黄德远(283)十、张东宝谈王安平的意拳气功1、意拳气功谭——张东宝(285)十一、孔庆海1、科学的意拳——孔庆海(296)十二、韩嗣煌1、论拳劲——韩嗣煌(300)十三、彭振嫡论拳1、桩功的意念活动及潜能开发——彭振镝(306)2.意拳搏击训练如何体现中国武术风格——彭振镝(308) 卷四、拳法各家散论一、胥荣东1、大成拳的本能发力——(310)2、浅谈大成拳精神意念训练——(311)3、站桩功要领简述——(313)4、试论大成拳的松与紧——(315)5、古今站桩漫谈——(319)6、拳道与禅学——(321)7、点穴技击之我见———(316)8、附:拳本无法、动即是法——赵力(317)二、李照山l、大成拳的技击桩和试力——(323)2、大成拳内劲场及其训练——(326)3、大成拳的精神假借术——(329)三、赵祯永1、浅谈大成拳之“本能”论—— (332)2、大成拳技击桩法的基本要领—— (334)3、大成拳技击的几种原则方法—— (336)4、大成拳桩法中的技击因素—— (339)5、大成拳试力浅谈—— (341)6、大成拳身法述要—— (344)7、关于大成拳初级训练的几个问题—— (346)8、大成拳震动击法—— (347)9、推手、断手与半搭半断—— (348)四、赵力1、争力在技击中的作用—— (349)2、大成拳站桩原理初探—— (350)3、试力的技击意义—— (352)4、大成拳中的佛家思想 (353)5、大成拳站桩与试力的基本要领—— (356)6、论武术的“打与放”—— (359)7、大成拳的意念活动——(360)8、出手如锉、回手如钩—— (361)9、大成拳之练法—— (362)10、论大成拳“打实不打虚”—— (364)附:大成拳也体现了“以实击虚”的原则——与赵力商榷——胡桂林(365) 附:也从“打实不打虚”谈起——郭铁峰(367) 附:也谈大成拳“打实不打虚”——赵祯永(368)11、太极推手之我见 (370)附:也谈太极推手——兼与赵力商榷——李选民(371)12、推手不等于实作——兼答李选民先生—— (373)附:“推手不等于实作”质疑——三谈推手再与赵力商榷——李选民(375)13、再谈推手不等于实作——二答李选民先生—— (377)五、赵京伦1、反作用力在技击中的应用一 (380)2、大成拳中的圆运动—— (381)六、高臣1、王芗斋与拳击—— (382)2、桩功一大成拳的精髓—— (383)七、其他1、浅探太极拳与大成拳的异同——王刚毅(383)2、大成拳站桩功阐微——徐承绩(385)3、浅谈大成拳的技击要领——王国维(387)4、意拳养生桩意念的把握——王传利(390)5、意拳之我见一夏成群(392)6、浅析意拳站桩中的“放松”——王庆满(394)7、有意无意见精神----意拳站桩谈意——张昊琦(395)8、站桩与太极拳——王荣泽(396)9、大成拳养生桩浅谈——王海滨(397)10、怎样判断习武者的功效——梁志海(398)11、意拳练法述要——官帆(399)12、浅谈大成拳桩功——罗力(400)13、大成拳的“法、非法、非非法”——张俊年(401)14、浅谈意拳的内在精神实质——常书范(403)卷五、问答集1、王选杰86年2月答读者问——(405)2、王选杰86年6月答读者问“大成拳”——(407)3、王选杰88年答精武编辑问一(410)4、王选杰88年6月答日本记者问———(413)5、彭振镝92年7月答读者问(桩、试力、试声)—(415)6、彭振镝92年8月答读者问(摩擦步.发力)——(417)7、彭振镝92年9月答读者问(推手、实战)——(419)8、赵力92年8月答读者问(大成拳练功)——(420)卷六、初学者体验集(细目略) (433)卷七、王选杰的大成拳练法及技击法1、大成拳(86年4-月搏击杂志) —— (447)2、大成拳(88年4月精武杂志) ——(466)3、大成拳技击十二形(87年6月搏击杂志)——(485)4、大成拳技击精要(89年6月搏击杂志)——(495)5、大成拳技击指(90年8月武术健身杂志) ——(504)6、大成拳十八技击法(93年1月精武杂志重刊)——(510)7、大成拳擒摔技击术(87年6月精武杂志)——(519)8、大成拳技击十二腿(87年6月精武杂志) ——(529)9、大成拳的八打八拿技击术(88年精武杂志)——(536)10、名家高级崩拳(88年14月1精武杂志)——(541)卷八、大成拳的其它技击术一、王选杰传技击术1、大成拳散手二十四式——张礼义(5442、大成拳实作训练图说——张礼义(551)3、一指禅点穴机技击术——胥荣东(556)4、再谈一指禅点穴机技击术——胥荣东(558)5、大成拳的技击步法——胥荣东(562)6、直拳进击下的还击手段——赵桢永(564)7、大成拳打法——赵桢永(568)8、大成拳先发制人技击术——赵桢永(572)9、大成拳后发制人技击术——赵桢永(573)10、大成拳的夺位——赵祯永(574)11、大成拳打法集成——赵桢永(576)12、大成拳十六绝命掌——赵力(579)13、大成拳劈击法————赵力(581)14、大成拳第三步功法——摩擦步——赵力(584)15、大成拳攻守合一战术——赵力(587)16、大成拳龙形精义——赵力(589)17、王选举杰技击绝技——鬼扯断——赵力(592)18、大成拳实作训练——赵力(594)19、大成拳实用推手发放法——李照山(598)20、大成拳进击法——李照山(603)21、大成拳的试声——李照山(606)22、大成拳防卫术——李照山(607)23、大成拳养生桩功与应用——王选杰、李照山(612)24、大成拳“蛇缠手”试力与技击应用——李照山(615) 26、大成拳连环技法后边六式——李照山(618)26、大成拳综合打法——李照山(623)27、实用防身的大成连环打——李照山(626)28、大成拳连环技法——李照山(631)29、大成拳柔化之力的应用——赵京伦(637)30、论大成拳实作的火候——赵京伦、王尚文(639)31、大成拳五形拳法的练用处——肖行(642)32、大成拳独特的技击手段———赵朝晖(647)卷九、相关拳法及其它1、竹林拳法的发力训练——李紫剑(652)2、七字要言(附:陈长兴序)——胡海牙(654)3、从禅的“拈花微笑”谈拳——黄景文(655)4、戴氏六合心意拳寻踪——魏珉(656)6.相往神秘的东方武术——[美]唐.E.米勒(659)6、内家八桩——沈涛(661)7、陈氏太极拳推手要义——杨鸿尘(668)8、也谈形意拳三体式桩功——关秀峰、程素仁(672)9、形意拳经谱与名家拳论——李慎泽编(674)10、八卦拳法之三盘——杨鸿尘(688)11、山西太行意拳(载早期武林杂志、略)。

[大成拳] 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简史

[大成拳] 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简史

中国现代实战拳学意拳简史意拳又名大成拳,是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其它任何拳术门派不同,意拳无拳术套路和固定招法,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为王芗斋先生在20年代中期所创。

王芗斋在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手郭云深,后遍游大江南北诸省,痛感当时武术界崇尚花拳绣腿、套路招式,陷入与真正功夫背道而驰的死胡同,决心创新传统武术面貌。

经过前后20余年专心研究拳理,遂在形意拳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创立意拳,后经以姚宗勋先生为代表的第二代意拳武术家的发展完善,意拳已成为一个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完整运动科学体系。

从意拳诞生的历史时期和其发展线路来看,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初“五.四”新科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一大成果.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重在健身和实用两个方面。

在锻炼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使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

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分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

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

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是派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

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

意拳以站桩为基本功,训练从精神到肢体的松紧。

一般先练放松,进一步再练松紧的相互转换,以达到松紧协调。

人体精神和肢体放松,可促使气血通畅,新陈代谢旺盛,调整内脏器官的各项功能,使其匀整平衡,从而增强体质。

站桩还能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

此外,通过松紧转化,训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点不弹簧”。

[大成拳] 求力韩星樵 著(摘自《意拳学》)

[大成拳] 求力韩星樵 著(摘自《意拳学》)

求力-----韩星樵著(摘自《意拳学》)1、求力的基本步骤求力是通过锻炼使自身获得拳术的力。

这种拳术的力是指人体各部本来所具有的力量,按照拳术技击的目的要求进行熟练运用。

因不同的目的,使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用力方法,各种不同的用力姿式的不同的力量大小,以致形成不同的用力习惯。

比如举重和摔跤两种运动,都是要通过作力来完成动作的,但它们的用力方式就有明显的不同,举重运动员从上举重量上来说,要比摔跤运动员更有力,但如请举重运动员参加摔跤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就是以上所说用力方式不同造成。

甚至赛跑,跑百米的运动员和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也不能互相替代,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拳术技击中由于有它特殊的运动目的,要求运动员有特殊的用力方式,并形成自已,用力习惯。

这种用力习惯要通过一定的锻炼才能取得。

在意拳中是通过站桩的方法来达到求得拳术力的目的。

在此以一桩为例来介绍求力的基本步骤。

(a)浑圆桩的姿式人体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齐,足尖向前,面向正前方,两目平视,头顶微悬,下颔微收,两臂在肩的同一水平抱合,掌心离胸一尺左右,两距离15CM左右,肘微下垂,二臂如环,胸部微收,脊柱正直,膝关节自然弯曲,胯回收,臀部微后坐。

此姿式取名浑圆桩,浑圆即混元,也就是混沌的意思。

混沌守一,无有分别。

故此桩从姿式上来讲,不高亦不低,不伸亦不缩,不长亦不短,不前亦不后,不左亦不或,虽说是两足肩宽,两手距离15CM左右,又不能精确度量,称之为“不着象”。

从意识上来讲,无去意亦无来意,无伸意亦无缩意,无有一意,只一站而已。

正因为此桩混沌不立一象,亦无有一动,所以它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位置变化过程中实现的,比如说手臂向前伸出这一动作,只有当手臂弯曲时才能进行。

如果手臂已经伸直,那么就无法再佬这一伸的动作了,所以说伸后不能更伸,同样曲后也不能更曲,其它运动亦是如此。

在拳击中,如拳手已将拳向前击出后,便不能再向前击出,只有将击出的拳头收回后才能再次击出,就是这个道理。

浅谈大成拳内功练大成拳(又名芗拳)内功主要就是练整体力

浅谈大成拳内功练大成拳(又名芗拳)内功主要就是练整体力

浅谈大成拳内功练大成拳(又名芗拳)内功主要就是练整体力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浅谈大成拳内功练大成拳(又名芗拳)内功主要就是练整体力。

大成拳整体力又叫浑圆力(“浑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很圆”)。

将两只胳膊向前环抱与身体拉成一个圆筒状,内松外紧。

在这种状态下,将胳膊或手或其他一些部位碰(打)到对手身上,对手所受到的力就是整体力。

整体力要比自身的局部力大出好几倍来。

因为大成拳的早期拳名叫意拳,而有些人认为内功是靠意念想入非非而练出来的,这是个极大的误解。

在练大成拳时,确实要加些意念,加意念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员理解,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做到大成拳所要求的标准动作而使用的一种假想;也是因为不好说出让他人明白的语言而使用的一种比喻。

例如:头和脖子向上提和向后贴,为了使学员做得标准,就采用了“口中叼只兔子向上提向后贴”的意念;又如:向一旁转体发力,为了做到头正确的带动整体力运动而采用了“将口叼的兔子向一边甩”的意念。

又如:往前移动,不只是迈腿,上身也要用力向前,这个“用力”就不好讲明白,这种用力,与在齐胸深的水中前进时,上身冲破水的阻力所用的力相同。

但是在陆地上练时,为了说明如何用力,就说:“如在水中行”。

如果在水中练就根本不需用“如在水中行”之意念,而且效果比在陆地上练,还要快、还要好。

练技击桩时要意想:“狼虫虎豹近在跟前”,这种意念,是为了在精神上产生勇猛急斗、惊炸的情绪以利于格斗。

这个意念是产生不出整体力的。

这个意念不宜多想,否则使人情绪不宁,不适于养生。

与人决斗或上战场与敌拼杀之前用此意念倒是非常适合的。

本人练大成拳最初是从练养身桩开始的,至今从未用过狼虫虎豹近身之念,恩师扬鸿尘(晨)先生也未向我提及要用此意念,而是让我意想“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自身融入大自然”。

有些人把练内功称为是运气。

一拳友练其他拳种,无整体力。

他讲:他们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内功就是运气。

他所练的拳种运气很讲究,在呼吸的同时还要做吞咽动作,而且还与方向、时间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力-----韩星樵著(摘自《意拳学》)1、求力的基本步骤求力是通过锻炼使自身获得拳术的力。

这种拳术的力是指人体各部本来所具有的力量,按照拳术技击的目的要求进行熟练运用。

因不同的目的,使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用力方法,各种不同的用力姿式的不同的力量大小,以致形成不同的用力习惯。

比如举重和摔跤两种运动,都是要通过作力来完成动作的,但它们的用力方式就有明显的不同,举重运动员从上举重量上来说,要比摔跤运动员更有力,但如请举重运动员参加摔跤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就是以上所说用力方式不同造成。

甚至赛跑,跑百米的运动员和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也不能互相替代,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拳术技击中由于有它特殊的运动目的,要求运动员有特殊的用力方式,并形成自已,用力习惯。

这种用力习惯要通过一定的锻炼才能取得。

在意拳中是通过站桩的方法来达到求得拳术力的目的。

在此以一桩为例来介绍求力的基本步骤。

(a)浑圆桩的姿式人体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齐,足尖向前,面向正前方,两目平视,头顶微悬,下颔微收,两臂在肩的同一水平抱合,掌心离胸一尺左右,两距离15CM左右,肘微下垂,二臂如环,胸部微收,脊柱正直,膝关节自然弯曲,胯回收,臀部微后坐。

此姿式取名浑圆桩,浑圆即混元,也就是混沌的意思。

混沌守一,无有分别。

故此桩从姿式上来讲,不高亦不低,不伸亦不缩,不长亦不短,不前亦不后,不左亦不或,虽说是两足肩宽,两手距离15CM左右,又不能精确度量,称之为“不着象”。

从意识上来讲,无去意亦无来意,无伸意亦无缩意,无有一意,只一站而已。

正因为此桩混沌不立一象,亦无有一动,所以它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位置变化过程中实现的,比如说手臂向前伸出这一动作,只有当手臂弯曲时才能进行。

如果手臂已经伸直,那么就无法再佬这一伸的动作了,所以说伸后不能更伸,同样曲后也不能更曲,其它运动亦是如此。

在拳击中,如拳手已将拳向前击出后,便不能再向前击出,只有将击出的拳头收回后才能再次击出,就是这个道理。

这说明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一个姿式的确立,本身已经限制了随意运动的可能性。

意拳为了能使人体充分掌握一切运动的可能性,认识了浑圆桩,并以此桩为一切运动的出发点。

(b)去浊求整浊是指浊力,整是指整力,去浊求整就是要通过站桩的方法,首先将浊力换成整力,这是指将人体的两种不同的用力方式进行改换。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用力习惯往往是屏气努力、局部肢体肌肉持续收缩,这种用力习惯不符合拳术的要求。

屏气后呼吸停止,不利于身体的气化反应,局部用力,人体质量不能整合,肌肉持续收缩不能形成力距。

故此称这种用力方式为浊。

为了改去这种不良用力习惯,就要经过去浊求整,旧时称作桩法换劲。

整的用力方式是在未用力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呼吸自然,当用力时,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肢体统一协调,肌肉同时向同一方向收缩,向同一目标施加作用力。

以前称这种用力方式为六合。

即内三合:习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合者合而为一,内外皆合即整体为一。

所以在意拳中首先明确一个整字,不再一一求索部分之合与不合。

如何进行去浊求整呢?先如前文所述,站如浑圆桩的姿式,然后开始求一个“松”字,就是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念中也是只有此一“松”,为甚么要松呢?此为以无观有之法。

在前文中已经谈到桩法重在体认,就是要通过锻炼,自身得到切实的感受,此时去浊求整,就要体认整的感受。

整是指人体的机能状态高度统一协调,它包括两种身体状态,一是整体放松状态,一是整体用力状态,在整体放松状态或整体用力状态时以及在这两种状态互相变化运动中,始终受到精神意识的统一控制,所以称之为整。

由于初学意拳者浊力未去,因此无法体认整力。

就如同口中含有一粒糖,此时再吃哈蜜瓜,那么这哈蜜瓜即使再甜,你无法品尝出它的滋味了,原因是口中已经有味,便不能更觉它味。

故此有中不能更有,只有无中才能观有。

练拳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练意拳第一步就是要去浊求整,而去浊求整就先要有个“松”字。

只有当全身放松进入无的境界,才能进一步体认到整。

也有些朋友将这个“无”理解为绝对的空无,这是不对的。

这个“无”实际是“有”的一种状态,就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书法绘画中的布白,围棋中的空一样,运动包括松、紧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互相对立统一的,如果失去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初学者不易一下就掌握全身放松,可先采取顺序放松的方法进行练习。

假设在全身划三条线;第一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肩、肘、腕、到手指端。

第二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背、腰、股后侧,足跟,至足尖。

第三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胸、腹、股前侧、胫、至足尖。

按这三条线的顺序,自我检查一下是否都放松了,如都已放松,便可以去体认整体放松的滋味了。

如果哪一部份还是找不到松的感觉时,可有意识地先让这部份肌肉用力收缩,使这部分先取行紧的感觉,然后再行放松,此时便可由对比中体认到松的感觉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此种求松的方法皆为权宜而设,当你没有掌握整体放松时可以一用,待你已有松的体认后,就不要再用这种方法去求松了,而是只要一站,便已得松。

全身皆松,便是一整。

当你很好地去体认这个松整时,感到全身如同水中漂木,荡漾在轻柔的波浪中,随波摇晃。

有了这种体认就说明你去浊求整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进入下一分阶段的练习了。

(c)单向求力我们知道,运动包括松紧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又要求在整的基础上来进行,有了前面所求得的松,于是有了向紧变化的可能,待到由松变为紧之后,由于有了紧又可以再变为松。

运动就是在松和紧这两种状态间不断变化进行的。

松的状态如像空间坐标中的原点,浑圆为一,所以求得一松便可以了,而运动的紧则是从这一原点上向各个空间方向上力的运动变化,它的运动变化的可能性是无限多的。

因此要一下子掌握整个空间方向上的整力运动是不可能的,所以意拳采取空间解析方法,先求掌握空间中三个主轴上的整力运动。

这三个方向上的求力也只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地逐步进行,所以在本节中先进行单向求力,以下谈谈具体练习方法:仍是以浑圆桩姿式站立,进入整松状态。

求松时眼睛可睁可闭,而此时一定要睁开,两目平视,在正前方确定一目标点。

可以是一棵大树,或是一根旗杆,或是其它什么东西。

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目标点上。

双手仍合抱于胸前,假借是抱着一个汽球,因为汽球很轻,所以整个身体仍是很松。

但已开始向紧的方面变化了,在意念中也是有区别的,刚才是无,此时已有了抱意。

这是通过逐渐诱导的方法,由松慢慢向紧转化。

抱住汽球后,整体向前,意将此汽球送往目标点。

待已有去意后,再将汽球从目标点拉回来。

如此在二点间进行往返。

此二点正是决定一条直线,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方向上的移动。

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就是这里所说的推拉,全是意中之推拉,也就是说,主要是在思维意识中做推拉之想,便已达到目的,称之为“用意不用力”。

这名话常使初学者发生误解,认为意拳不用力,只要用意一想便可达到运动目的。

这是不对的。

意拳所的意仍用力之意,就是用意引导身体如何正确用力的意思,不用力是告诫学员在没有掌握以意用整力之前,不要盲目用浊力。

这名话是针对进行单向求力的学员当前的情况来说的。

在意拳技击中,每一意念都是在引导身体进入一种用力状态。

前文所说的松是一种用力状态,这里说的推拉也是一种用力状态,这种用力状态从外形上看来,没有做任何动作,但由于意念中的变化已引起了整体轻微的肌肉静态收缩,已有了力的改变,也就是说,已开始向整体紧的方向上运动。

由于这种变化非常细微,因此更需练功者要细心体认,今后所有的紧的运动能力,都要从这里逐渐生发出来。

先师所说:“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

”就是在说明意与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单向的推拉练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练习者可感到桩站好后,推拉之意念一起,身体整个张力均匀变化,有如船帆在徐风中,各处受力均匀,并随风力变化逐渐增减,有此种体认,单向求力即已完成。

(d)经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后,我们已经获得了单一方向上整体用力的体认,现在要将单方向上的这种能力扩展到多方向上来。

因为你已经有了单方向求力的经验,所以在其它方向上求力就会容易得多。

当前后向上求得整力后,便可在左右向上去求,左右向上求得后,便可从上下向去求。

在三个主要方向上完成求力后,便可进一步扩展到45度的方向上,在意拳中称为“力要八面出锋”。

这“八面”是指平面中的四正向、四斜向。

从运动理论来讲,还应有上下向以及上下斜向。

应包含三维空间八个象限中六个自由度的全部运动。

由于拳术技击的对抗双方是站在同一地面上,双方在水平面中相互作用运动的机率较大,所以仍称之为八面出锋,但练拳者要知道,绝对的平面运动是没有的,多数动作的用力方向都要与水平面成一夹角,这就已包含子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因素了。

因此大家不要被八面出锋所囿,在练习中稍加留心便可掌握多方向上的整力运动了。

(e)求浑圆力通过单向求力和多向求力,我们已能体认和掌握在任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的整体用力。

但每一方向上的用力仍是以单操形式进行的。

因为这种单纯求一向用力的方法习拳者容易掌握,能够尽快得力。

在实际技击过程中,用力则不总是单向的,而是在整个空间里随时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空间任一方向上皆能随时随意运用,这就必须平时练就随时在各个空间方向上的用力能力。

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浑圆力”。

这个浑圆力是求力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同大家谈谈求浑圆力的方法。

在能够掌握单向用力后,先进行两向转换。

何谓两向转换?就是将求力过程放到两个不同方向上,如先做前后向的推,当取得推意后即换作左右向上的搬,当取得搬意后再换作推。

开始练时由于取得一向整力后,换为另一向整力不容易马上得力,所以开始时速度可以慢些,待有了体认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等到在两个方向上能够随意变换后,再求其它方向上的变换,当几个基本方向上的变换都能进行后,即可进行任何方向上的随意变换了,变换速度也不断提高。

当变换速度相当高时,瞬间已经过了几向变换。

以前单向求力时是一向一意,此时已无一固定意念可得,从而从有向进入无向,从有意进入无意,获得了生生不已的浑圆力。

先师在《拳道中枢-试力》一文中说到:“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

此段论述,精避地阐述了浑圆力的产生过程,以及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如何去理解它。

求浑圆力的过程,是意拳训练中的一大关键难点。

很多习拳者至此便停滞不前了。

据以往教学经验看来,主要是因为急于求成造成的:单向求力尚未有得力体认便去追求浑圆力,其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其次,更由于有的学员对从有向到无向、从有意到无意的道理,不能达到心悟境界,因此在实践中就会感到困难,在此提高请大家予以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