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 求力-----韩星樵 著(摘自《意拳学》)
我所知道的大成拳

我所知道的大成拳关于“筋骨训练”和“以意求力”孰是孰非的问题在大成拳界早已吵得沸沸扬扬,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细细分析又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长处,让广大芗拳爱好者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
笔者曾就此专门询问过金和老师,先生说:筋骨训练仅是桩形上的部分要求,绝不是桩的全部,大成拳桩功有更深的内涵。
芗老在《意拳正轨——桩法论》言:“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
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
” 这里有三个基本要求需要大家注意:一是“最忌身心用力”;二是“尤忌扬头折腰”。
三是“以筋络伸展为是”。
最忌身心用力是桩法的大前提,一句话:“身心用力就已经错了”;尤忌扬头折腰是正确的桩形,也就是所谓的筋骨训练,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筋络伸展。
在《大成拳论——站桩、试力》又言:“初习为基本桩……头直目正,身端项竖……”,“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为用,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
”在这些经典拳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筋骨训练仅是大成拳桩功的部分要求,它和精神假借相互作用,如果抛开后者只讲前者,则会成为方法和片面。
诚然,在入门阶段,我们保持正确的桩形的必须的和必要的,但欲求得深入,单讲什么筋骨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意念和“气”的运用。
金和老师说:“只要是真传的传统武术无不是意在动先”大成拳则更是如此。
拳谚说“有意莫带形,带形定不赢”“形到意不到,打人不得妙;形到意也到,打人真奇妙”都是说明的这一道理,此即传统武术所言的“意到、气到、力到”“意力不分”和“气力合一”。
大家都知道芗老首次道出了“争力”在拳学中的妙用,并一再强调“学拳应首先阐明争力之要”,但“争力”在后人的理解上却产生了千差万别,形成了千人千面的现象。
我们应当弄清:所谓的“争力”并非“身手反称”或者“前手打人、后手发力”这样简单。
大成拳核心训法(完整)

一、问题的由来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有本质的东西,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等于抓住了关键。
学拳的道理也是一样。
对于大成拳而言,什么是它的核心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练的是真正的大成拳。
他们判断拳法的依据主要是姿势的差异。
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那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
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宗师本人传授的才是真正的大成拳。
俗话说:“十个徒弟十个样”,也就是说,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
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表人物中,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训练内容中都是有区别的。
比如,笔者开始从学于王安平先生,其养生桩以抱球桩为主,技击桩则以扶按式为主。
试力时进行整体的向前移动或向后回拉,以产生整体之力。
王老师的功法来源于宗师的弟子王斌魁先生。
姚宗勋先生以抱树桩为主,训练时意感抱一大树,然后意想将大树进行上提、下按、回拉、前抱、外撕或内合,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六面争力;王选杰先生教授的养生桩则以浑元桩为主,技击桩以矛盾桩为主,试力则以勾挫试力为主,这样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锻炼“内劲”。
上述三位大师虽然师出同门,但训练方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我们会对他们推广的功法进行非议吗?事实上,他们所学皆为宗师的拳学所在。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为什么他们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这是因为他们所学完全符合宗师的拳学思想。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宗师在判断一个拳学的真伪时,重本质而不拘泥于形式。
笔者的推论是:弟子请教先生时。
先生让你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的幅度或大一点或小一点,但只要功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
这样,当一个弟子的训练模式定型后。
则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传授,如此就产生了同师不同法的现象。
我们在学拳时,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应该抓住拳学的本质,方为上策。
现行流传的大成拳,有“七妙法门”之说,但是,从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根本找不到关于“七妙法门”的字眼或论述。
意拳(大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

意拳(⼤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清明节⽆花⽆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邻家乞新⽕,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魏野练站桩的⼈,常会有这样⼀种体会,当站桩真正进⼊状态后,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练完后,才发觉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是因为此时⼈的⽣理循环状态⾃然减慢,如同龟蛇的冬眠⼀般,并乐⽽忘时所致,国外称此为“钟慢效应”。
⼈在⽇常⽣活中,若能维持体内新陈代谢的这种“钟慢”状态,则⾃然会延缓衰⽼。
另外,从现代科学尚未能解释的另—个⾓度来讲,站桩功也是使⼈进⼊了⼀种特异状态,经意念⽽诱发出的特异功能虽尚有争论,但意拳(⼤成拳)站桩功对⼈体潜能的深层开发,并由此⽽产⽣的巨⼤能量,是武林中任何⼈⼠也不能回避和漠视的。
王芗斋先⽣创⽴的意拳(⼤成拳),以站桩为本,认为“⼤动不如⼩动,⼩动不如不动(蠕动),不动之动,乃为⽣⽣不已之动。
”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法,正是“不动之动”的根本体现。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可细分为两⼤类,第⼀类为浑元桩,⼜可称之为健⾝桩、养⽣桩,在拳术训练中,这实际上是⼀种“换劲桩”;第⼆类为技击桩,在拳术训练中,实际上是⼀种“摸劲桩”。
意拳(⼤成拳)站桩的以上两类功法,以第⼀类的浑元桩即“换劲桩”最为重要,它是意拳(⼤成拳)⼊门的关键。
“换劲桩”从养⽣健⾝的意义上讲,同传统的佛、道养⽣术及⽓功⼀样,均能起到养⽣健⾝、祛病除疾的作⽤。
但“换劲桩”⼜不同于⼀般的⽓功功法,它既不需意守丹⽥,或意守⾝体内部的某⼀部位,也不需⽤意念进⾏吐纳导引,更不⽤掐诀念咒或接什么宇宙信息。
意拳(⼤成拳)是在佛、道、儒、俗、医、武理论学说及养⽣健⾝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升华其精神,通过意念的假想训练,进⾏系统的体能开发,藉以改变⼈体内在机制。
在站桩中,“不期然⽽然”,丹⽥会⾃然⽽盈,经络⾎脉会⾃然⽽通,经过上万个练功者的实践检验,⼏⼗年来从未出偏,对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均有明显的疗效。
⼈体的体内循环机制,与其主观地控制或⼈为地限制它,不如良性地去诱导和开发它,以发挥其⾃⾝的潜在能量。
大成拳

大成拳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得意忘形勾心斗角(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wyx)浑圆歌(wyx)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大成拳的基本要求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
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
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
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大成拳劲力---李康(李荣玉弟子)

大成拳劲力---李康(李荣玉弟子)大成拳劲力---李康(李荣玉弟子)王芗斋先生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先生一触即发的功夫,常志朗先生“身上四把刀”,王选杰先生劲吐人跌,李荣玉先生发力如车撞,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
一、大成拳劲力之特点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
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
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
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
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
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
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
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
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
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
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
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如恩师李荣玉先生曾以拳轻触我胸,当时我胸部尚有一棉枕保护,结果其劲又重又透,令我咳喘不止,且全身几乎崩溃)。
无断续。
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
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
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
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
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
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
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
韩樵生平简介

韩樵生平简介
标签:体育2012-09-06 20:18 星期四
按:师爷“韩樵”的名字是由王芗斋先生亲自改的。
二人既是师徒,又是父子,感情之深厚,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本文选自百度,略有改动。
韩樵(1909-2004),字星桥,系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全盛时期的入室弟子,自1931年从芗斋先生学艺十五载,尽得先师心法。
自1938年至1946年期间在北平四存学会,协助王芗斋先生公开以武会友,传授技艺,为意拳的发扬光大闻声海内外起到了特殊之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仍默默耕耘,获益者无数。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国家体委,由韩樵先生在国家体委作了意拳现代科学鉴定,并论述了意拳拳理融洽于体育运动的作用,将意拳理论的完备性、科学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领域。
韩星樵先生历任新疆武协主席,习武之余,兼修岐黄之术,尤善中医推拿伤科正骨,曾任新疆中医学院副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新疆分会名誉理事长。
退休后仍奋伏骥之志,致力于意拳理论研究与教学,1985年在香港意拳学会会长霍震寰先生及同仁大力支持下在珠海举办意拳培训中心,1990年出任珠海市意拳研究会会长时,仍神采奕奕,是意拳第二代中唯一的寿星。
韩星樵先生深感武术一道乃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
经过60余年的实践与研究,于一九九三年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意拳学》一书,其中主论严谨,纲目清晰,将养生长寿之法和技击之道阐发尽致,是后学登堂入室之良阶。
意拳大师韩樵先生于2004年10月十17日中午在珠海住所辞世,享年九十六岁。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

意拳(大成拳)词汇诠释1、抱间架与间架结构拳学中常见“抱住间架”或“抱着间架进身”等词句。
其间架所指是功法练用的手、腕、肘、臂、肩的相对空间结构位置,并包括有头、面部与其整体配合关系。
抱住间架是指上述间架配合与头部有防堵、护守含意,同时有间架不应松散,应结构合理、严谨的要求。
抱着间架的指练用时手、臂、头部以上的体位、手拉的结构合理配合的情况而言,如抱着间架进步迎击客方,或抱着间架应用等等。
“间架结构”是指人体手、腕、肘、臂、肩、头、胸、背、胯、腿、膝、脚的位置及相对应的空间距离、角度等方面的整体结构配合形式,而对形体的局部、各部的配合结构也可视为局部的间架,例如:上手位为驼形或云手的间架。
一般间架的含意多指手、臂、肩与头部的上体位和腰、腿、膝、脚下体位之间,有攻、防关系的结构,例如试力功法的间架结构。
2、武术、拳术与拳学之含意“武术”是指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
“拳术”是指为了应付技击的一种锻炼方法。
“拳学”作为一门研究武术、拳术的一门学科,其学术研究内容包括历史沿革、科学训练、改造生理、养生健身、祛病治病、延病益寿、技击自卫、武德修为、理论研究等内容,以及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医学、哲学、养生学等有关生命学科和多种周边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的综合和系统科学研究的一门学术。
3、拳学中的力量传导与力量发放拳学中“力量传导”是指在功法练用中或断手实战中,力由根节传导到发力部位的传导过程而言。
力根于脚,发于腿,行于腰背,达于手指,是指自身的动能以脚与地面之间摩擦力的承重点之间在地磁吸引力的反向争力中,通过肌肉的松紧,形成骨骼、关节组成的间架在角度、位置变化的动能下形成的传导运行过程。
“力量发放”是指人体在动态能所发放出来的力,再通过自身力量传导形成的动态能在与客方接触时,通过双方的接触部位,如指、掌、拳、肩或其它某一部位,将主方的力能通过传导点(接触部位),传导至客方的身上,形成作用于客方的力,以达击、放、推、拉、摔等具体发力效果,这种发力的具体形式,既称力量发放。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国传统功夫中上乘的功法之一,源于心意拳。
整个训练体系包括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推手、实战散手等。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意拳的试力和发力的基本技法。
欢迎阅读!意拳的试力的基本技法1、求争力: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有争力。
前膝与后胯要有争力,同时又要有合力。
2、要留意肩部放松下来。
不少人肩都不松。
试力在于腰、手、腿之间发生争力:特别是两脚要有力,好像把两脚之间的地蹬裂(意识)。
肩不要想它,把它忘掉。
3、试力时手部应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触点。
4、肩部不要来回晃,这是太极病。
对方击在中心线,晃也没有用。
肩应随身一起动,是个整体。
5、试力时应假借一切,同时考虑内部的转变。
形曲而力有余,气直养而无害,蓄而后发。
6、伸手就是矛盾。
手下身体上,手左身体右,反之如此。
不做矛盾的动作、神态,对手难以迷惑,给对手造成错觉,然后击之、伸手就是矛盾,矛盾也谓之争力。
肢体之间,肢体与身体之间,肢体、身体和空间的矛盾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中体会。
7、平常要练整体的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应,一触即发,练习本能。
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体劲,来回劲,捧、捋、挤、按不能单独讲用。
9、与假设大敌争地位,守着当中一点。
头胸为敌人要害。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劲断意断神连。
重心保持皆在腰。
头项要顶,要有顶天立地的精神和方向、四处横胀的感觉。
勿忘,切记。
10、身手的矛盾,在试力时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后来,手向后来,身向前去(左右、上下亦然,也可反向练习之)。
越练身体越浑圆。
11、试力时意念活动有争力,动作也应有争力的表现。
12、身体活动的角度(架式)姿态要越来越大,再越来越小,大小动作都要练,以便适合各种冗杂的场合。
13、要练习西洋拳来商量中国拳,"洋为中用'。
14、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关键在于正确的精神(思想)作指导,精神是本拳的关键。
精神是什么?是假借产生的力量,假借是对象,有了目标、对象,再由精神支配,就是正确的意念支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力-----韩星樵著(摘自《意拳学》)1、求力的基本步骤求力是通过锻炼使自身获得拳术的力。
这种拳术的力是指人体各部本来所具有的力量,按照拳术技击的目的要求进行熟练运用。
因不同的目的,使人体产生各种不同的用力方法,各种不同的用力姿式的不同的力量大小,以致形成不同的用力习惯。
比如举重和摔跤两种运动,都是要通过作力来完成动作的,但它们的用力方式就有明显的不同,举重运动员从上举重量上来说,要比摔跤运动员更有力,但如请举重运动员参加摔跤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原因就是以上所说用力方式不同造成。
甚至赛跑,跑百米的运动员和跑马拉松的运动员也不能互相替代,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拳术技击中由于有它特殊的运动目的,要求运动员有特殊的用力方式,并形成自已,用力习惯。
这种用力习惯要通过一定的锻炼才能取得。
在意拳中是通过站桩的方法来达到求得拳术力的目的。
在此以一桩为例来介绍求力的基本步骤。
(a)浑圆桩的姿式人体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齐,足尖向前,面向正前方,两目平视,头顶微悬,下颔微收,两臂在肩的同一水平抱合,掌心离胸一尺左右,两距离15CM左右,肘微下垂,二臂如环,胸部微收,脊柱正直,膝关节自然弯曲,胯回收,臀部微后坐。
此姿式取名浑圆桩,浑圆即混元,也就是混沌的意思。
混沌守一,无有分别。
故此桩从姿式上来讲,不高亦不低,不伸亦不缩,不长亦不短,不前亦不后,不左亦不或,虽说是两足肩宽,两手距离15CM左右,又不能精确度量,称之为“不着象”。
从意识上来讲,无去意亦无来意,无伸意亦无缩意,无有一意,只一站而已。
正因为此桩混沌不立一象,亦无有一动,所以它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位置变化过程中实现的,比如说手臂向前伸出这一动作,只有当手臂弯曲时才能进行。
如果手臂已经伸直,那么就无法再佬这一伸的动作了,所以说伸后不能更伸,同样曲后也不能更曲,其它运动亦是如此。
在拳击中,如拳手已将拳向前击出后,便不能再向前击出,只有将击出的拳头收回后才能再次击出,就是这个道理。
这说明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一个姿式的确立,本身已经限制了随意运动的可能性。
意拳为了能使人体充分掌握一切运动的可能性,认识了浑圆桩,并以此桩为一切运动的出发点。
(b)去浊求整浊是指浊力,整是指整力,去浊求整就是要通过站桩的方法,首先将浊力换成整力,这是指将人体的两种不同的用力方式进行改换。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用力习惯往往是屏气努力、局部肢体肌肉持续收缩,这种用力习惯不符合拳术的要求。
屏气后呼吸停止,不利于身体的气化反应,局部用力,人体质量不能整合,肌肉持续收缩不能形成力距。
故此称这种用力方式为浊。
为了改去这种不良用力习惯,就要经过去浊求整,旧时称作桩法换劲。
整的用力方式是在未用力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呼吸自然,当用力时,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肢体统一协调,肌肉同时向同一方向收缩,向同一目标施加作用力。
以前称这种用力方式为六合。
即内三合:习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合者合而为一,内外皆合即整体为一。
所以在意拳中首先明确一个整字,不再一一求索部分之合与不合。
如何进行去浊求整呢?先如前文所述,站如浑圆桩的姿式,然后开始求一个“松”字,就是要做到全身放松,意念中也是只有此一“松”,为甚么要松呢?此为以无观有之法。
在前文中已经谈到桩法重在体认,就是要通过锻炼,自身得到切实的感受,此时去浊求整,就要体认整的感受。
整是指人体的机能状态高度统一协调,它包括两种身体状态,一是整体放松状态,一是整体用力状态,在整体放松状态或整体用力状态时以及在这两种状态互相变化运动中,始终受到精神意识的统一控制,所以称之为整。
由于初学意拳者浊力未去,因此无法体认整力。
就如同口中含有一粒糖,此时再吃哈蜜瓜,那么这哈蜜瓜即使再甜,你无法品尝出它的滋味了,原因是口中已经有味,便不能更觉它味。
故此有中不能更有,只有无中才能观有。
练拳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练意拳第一步就是要去浊求整,而去浊求整就先要有个“松”字。
只有当全身放松进入无的境界,才能进一步体认到整。
也有些朋友将这个“无”理解为绝对的空无,这是不对的。
这个“无”实际是“有”的一种状态,就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书法绘画中的布白,围棋中的空一样,运动包括松、紧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运动的存在形式,互相对立统一的,如果失去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初学者不易一下就掌握全身放松,可先采取顺序放松的方法进行练习。
假设在全身划三条线;第一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肩、肘、腕、到手指端。
第二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背、腰、股后侧,足跟,至足尖。
第三条线由头顶起,经颈、胸、腹、股前侧、胫、至足尖。
按这三条线的顺序,自我检查一下是否都放松了,如都已放松,便可以去体认整体放松的滋味了。
如果哪一部份还是找不到松的感觉时,可有意识地先让这部份肌肉用力收缩,使这部分先取行紧的感觉,然后再行放松,此时便可由对比中体认到松的感觉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此种求松的方法皆为权宜而设,当你没有掌握整体放松时可以一用,待你已有松的体认后,就不要再用这种方法去求松了,而是只要一站,便已得松。
全身皆松,便是一整。
当你很好地去体认这个松整时,感到全身如同水中漂木,荡漾在轻柔的波浪中,随波摇晃。
有了这种体认就说明你去浊求整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进入下一分阶段的练习了。
(c)单向求力我们知道,运动包括松紧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又要求在整的基础上来进行,有了前面所求得的松,于是有了向紧变化的可能,待到由松变为紧之后,由于有了紧又可以再变为松。
运动就是在松和紧这两种状态间不断变化进行的。
松的状态如像空间坐标中的原点,浑圆为一,所以求得一松便可以了,而运动的紧则是从这一原点上向各个空间方向上力的运动变化,它的运动变化的可能性是无限多的。
因此要一下子掌握整个空间方向上的整力运动是不可能的,所以意拳采取空间解析方法,先求掌握空间中三个主轴上的整力运动。
这三个方向上的求力也只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地逐步进行,所以在本节中先进行单向求力,以下谈谈具体练习方法:仍是以浑圆桩姿式站立,进入整松状态。
求松时眼睛可睁可闭,而此时一定要睁开,两目平视,在正前方确定一目标点。
可以是一棵大树,或是一根旗杆,或是其它什么东西。
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目标点上。
双手仍合抱于胸前,假借是抱着一个汽球,因为汽球很轻,所以整个身体仍是很松。
但已开始向紧的方面变化了,在意念中也是有区别的,刚才是无,此时已有了抱意。
这是通过逐渐诱导的方法,由松慢慢向紧转化。
抱住汽球后,整体向前,意将此汽球送往目标点。
待已有去意后,再将汽球从目标点拉回来。
如此在二点间进行往返。
此二点正是决定一条直线,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方向上的移动。
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就是这里所说的推拉,全是意中之推拉,也就是说,主要是在思维意识中做推拉之想,便已达到目的,称之为“用意不用力”。
这名话常使初学者发生误解,认为意拳不用力,只要用意一想便可达到运动目的。
这是不对的。
意拳所的意仍用力之意,就是用意引导身体如何正确用力的意思,不用力是告诫学员在没有掌握以意用整力之前,不要盲目用浊力。
这名话是针对进行单向求力的学员当前的情况来说的。
在意拳技击中,每一意念都是在引导身体进入一种用力状态。
前文所说的松是一种用力状态,这里说的推拉也是一种用力状态,这种用力状态从外形上看来,没有做任何动作,但由于意念中的变化已引起了整体轻微的肌肉静态收缩,已有了力的改变,也就是说,已开始向整体紧的方向上运动。
由于这种变化非常细微,因此更需练功者要细心体认,今后所有的紧的运动能力,都要从这里逐渐生发出来。
先师所说:“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
”就是在说明意与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单向的推拉练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练习者可感到桩站好后,推拉之意念一起,身体整个张力均匀变化,有如船帆在徐风中,各处受力均匀,并随风力变化逐渐增减,有此种体认,单向求力即已完成。
(d)经过前一阶段的练习后,我们已经获得了单一方向上整体用力的体认,现在要将单方向上的这种能力扩展到多方向上来。
因为你已经有了单方向求力的经验,所以在其它方向上求力就会容易得多。
当前后向上求得整力后,便可在左右向上去求,左右向上求得后,便可从上下向去求。
在三个主要方向上完成求力后,便可进一步扩展到45度的方向上,在意拳中称为“力要八面出锋”。
这“八面”是指平面中的四正向、四斜向。
从运动理论来讲,还应有上下向以及上下斜向。
应包含三维空间八个象限中六个自由度的全部运动。
由于拳术技击的对抗双方是站在同一地面上,双方在水平面中相互作用运动的机率较大,所以仍称之为八面出锋,但练拳者要知道,绝对的平面运动是没有的,多数动作的用力方向都要与水平面成一夹角,这就已包含子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因素了。
因此大家不要被八面出锋所囿,在练习中稍加留心便可掌握多方向上的整力运动了。
(e)求浑圆力通过单向求力和多向求力,我们已能体认和掌握在任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的整体用力。
但每一方向上的用力仍是以单操形式进行的。
因为这种单纯求一向用力的方法习拳者容易掌握,能够尽快得力。
在实际技击过程中,用力则不总是单向的,而是在整个空间里随时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空间任一方向上皆能随时随意运用,这就必须平时练就随时在各个空间方向上的用力能力。
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浑圆力”。
这个浑圆力是求力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同大家谈谈求浑圆力的方法。
在能够掌握单向用力后,先进行两向转换。
何谓两向转换?就是将求力过程放到两个不同方向上,如先做前后向的推,当取得推意后即换作左右向上的搬,当取得搬意后再换作推。
开始练时由于取得一向整力后,换为另一向整力不容易马上得力,所以开始时速度可以慢些,待有了体认后,再逐渐加快速度。
等到在两个方向上能够随意变换后,再求其它方向上的变换,当几个基本方向上的变换都能进行后,即可进行任何方向上的随意变换了,变换速度也不断提高。
当变换速度相当高时,瞬间已经过了几向变换。
以前单向求力时是一向一意,此时已无一固定意念可得,从而从有向进入无向,从有意进入无意,获得了生生不已的浑圆力。
先师在《拳道中枢-试力》一文中说到:“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浑圆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
此段论述,精避地阐述了浑圆力的产生过程,以及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如何去理解它。
求浑圆力的过程,是意拳训练中的一大关键难点。
很多习拳者至此便停滞不前了。
据以往教学经验看来,主要是因为急于求成造成的:单向求力尚未有得力体认便去追求浑圆力,其结果是欲速而不达。
其次,更由于有的学员对从有向到无向、从有意到无意的道理,不能达到心悟境界,因此在实践中就会感到困难,在此提高请大家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