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共合作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
1、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转向成熟,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再度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决反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次合作的原因于任务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展了大革命,进行了北伐,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国民会议运动,扫除封建军阀。而第二次合作主要任务就是反抗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