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刑法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污染环境案件视角下的行政法与刑法之衔接问题研究》范文

《污染环境案件视角下的行政法与刑法之衔接问题研究》范文

《污染环境案件视角下的行政法与刑法之衔接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由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案件中,行政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针对污染环境案件视角下的行政法与刑法之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策略。

二、污染环境案件背景及现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各类污染环境案件频发,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这些案件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在处理这些案件时,行政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三、行政法与刑法在污染环境案件中的角色和功能(一)行政法的角色和功能行政法在污染环境案件中主要负责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

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标准,行政机关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管,以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

同时,行政机关还负责对已发生的污染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和处罚。

(二)刑法的角色和功能刑法在污染环境案件中则主要负责事后惩处。

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行为,刑法通过刑事处罚来惩戒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此外,刑法还通过规定犯罪构成要件和刑罚幅度,为司法机关提供法律依据。

四、行政法与刑法衔接存在的问题(一)立法层面的问题当前,我国在污染环境方面的立法存在一定缺陷。

一方面,行政法规与刑法规定之间存在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导致一些行为在行政法上被认为是违法,但在刑法上却无法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现行法律对于环境污染的定罪标准和处罚力度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困难。

(二)执法层面的问题在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协作不力的问题。

这导致一些污染环境案件在调查、处理和处罚过程中出现延误、漏查等现象。

此外,部分执法人员对于污染环境案件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存在执法不严、以罚代刑等问题。

五、完善行政法与刑法衔接的对策建议(一)完善立法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污染环境的定罪标准和处罚力度,使行政法和刑法在处理污染环境案件时能够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刑法毕业论文 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以环境刑法法益为视角

刑法毕业论文 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以环境刑法法益为视角

刑法毕业论文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以环境刑法法益为视角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刑法的使用也逐渐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领域。

因此,本篇论文将从环境刑法法益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

第一部分:环境刑法的发展及其法益环境刑法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刑法分支,主要用于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它的出现与人们对环境保护日益增强的意识和需求密切相关。

环境刑法的主要法益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等。

第二部分:环境刑法的执行方式环境刑法的执行方式主要包括刑罚和非刑罚两种形式。

刑罚包括罚金、有期徒刑等,主要用于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非刑罚则主要以强制措施和行政处罚为主,通过限制和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来保护环境。

这种多元化的执行方式,为环境刑法的实施提供了更为灵活和全面的手段。

第三部分:环境刑法的司法实践在环境刑法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典型案例。

比如,对于破坏野生动物生态环境的人员,法院通常会判决处以罚金和拘役等刑罚;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行为,相关责任人可能会面临数额巨大的经济处罚。

这些实践不仅有效地维护了环境法益,也为其他环境规制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第四部分:环境刑事法律适用的问题与对策环境刑法的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环境刑法的适用问题。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环境刑法的适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要加强环境刑法的适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环境刑法的专业化培训。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一体化的法律保护体系。

第五部分:国际环境刑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因此,国际合作在环境刑法的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组织和国际间的环境刑法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论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全文)

论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全文)

论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全文)论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一、引言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重要。

而刑法作为一种强制性法律手段,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详细分析相关的法律规定及其实施情况。

二、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措施1. 制定和完善刑法法规:针对生态环境犯罪行为,国家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刑法法规,确保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法衔接: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执法部门的合作,实现行政执法与刑法的衔接,确保生态环境执法的全面有效性。

3. 加大惩罚力度:对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刑法应当加大惩罚力度,确保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4. 提高证明难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应当提高证明其犯罪事实的难度,以免滥用刑事手段对环境事故进行过于严厉的打击。

三、生态环境犯罪类型及其刑事责任1. 污染环境犯罪:指故意或者过失排放、倾倒、堆放废弃物物质,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

刑事责任包括罚款、拘役等。

2. 破坏生态系统犯罪:指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平衡破坏等行为。

刑事责任包括拘役、有期徒刑等。

3. 罪与罚的刑法名词及注释:罪指犯罪行为所构成的法律规范的违反;罚指对于犯罪行为所采取的刑事处罚措施。

四、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问题与建议1. 问题:生态环境刑法保护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证明难度大、罚款金额过低等。

2. 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证明难度,并加大对犯罪分子的处罚力度,以提高刑法保护的实效性。

五、结论本文对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全面加强刑法规定和完善刑法执行,才能达到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目标。

1、本所涉及附件如下:- 相关刑法法规文件- 相关执法案例- 相关犯罪统计数据2、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生态环境:指自然界中的环境要素、生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等的总和。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研究》范文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研究》范文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立法,其中,污染环境罪的设立和实施,对于打击环境犯罪、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即犯罪构成要件及刑事责任认定等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分析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二、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

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公民的环境权益。

2. 客观行为:实施了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害物质的行为。

3.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 主观方面:犯罪人具有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即明知或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仍然实施。

三、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

其中,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严重污染环境而仍然实施,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和主观恶性;过失犯罪则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未能预见或轻信能够避免自己的行为严重污染环境。

四、污染环境罪的刑事责任认定在认定污染环境罪的刑事责任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包括排放、倾倒或处置有害物质的种类、数量、浓度等因素。

2. 犯罪后果的严重性:包括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

3. 犯罪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包括故意或过失的程度、犯罪人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等。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故意犯罪,应当从重处罚;对于过失犯罪,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犯罪人的认识能力和预见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罚。

同时,对于单位犯罪的,应当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五、结论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打击环境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犯罪研究论文_1

环境犯罪研究论文_1

环境犯罪研究论文摘要环境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情节严重或后果严重的行为。

本文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现况,结合现行的环境保护法的法规条例,对环境犯罪的主体认定和惩罚方式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论述及思考。

本文在对环境犯罪的主体认定的论述及思考后,认为:应该加大、加宽对环境犯罪的主体认定的范围,运用刑事法律制裁这个强有力的手段去遏制社会上各种危害环境的行为,变相的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从而使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能够得到一定的保护,为我国持续健康的发展做好保障。

本文在对环境犯罪的惩罚方式的论述及思考后,认为:应该针对目前的国情、社会氛围,以及公民的环保意识,充分根据环境犯罪的特点,规定类似“责令恢复环境”的刑罚手段,使那些因为过失导致环境犯罪或主观恶意性不大,并且主观认罪态度又好的犯罪人能用自己的劳动恢复自己破坏的环境。

结论: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借鉴“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加大刑事法律制裁来保护和我们密切相关的环境。

其中加宽对环境犯罪主体的认定,并且在惩罚的方式上以剥夺犯罪人自由及罚金和责令犯罪人恢复环境的形式相结合将是目前环境保护的一种效率较高的方式。

关键词:土地征用集体土地公共利益安置补偿土地利用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出现了大量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给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对于此类行为,必须予于刑事制裁,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有效的遏制环境形式不断恶化的趋势,从而有力地打击严重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

可是刑事法律责任作为犯罪行为的一种制裁,虽然早已经存在了,但是把它运用到环境保护领域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很多方面和内容还值得完善和商讨,现通过该文,对环境犯罪的几个问题做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环境犯罪的主体认定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的规定,环境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故意或过失实施的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情节严重或后果严重的行为。

刑法论文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刑法论文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刑法论文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犯罪作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行为,对人类社会和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迫在眉睫。

首先,环境犯罪的定义应该明确。

目前,我国对环境犯罪的定义尚不完善,导致相关法律的适用范围模糊不清。

因此,应该明确环境犯罪的概念,将其纳入刑法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刑事责任和处罚措施。

其次,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应该加重。

当前,我国对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较轻,无法有效震慑犯罪分子。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应该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刑事责任的程度,使犯罪分子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三,环境犯罪的证据收集和取证应该规范。

由于环境犯罪往往涉及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对证据的收集和取证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应该建立专门的环境犯罪取证机构,提供专业的科学技术支持,确保环境犯罪案件能够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

第四,环境犯罪的惩治应该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犯罪往往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特点,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环境犯罪。

因此,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享情报信息,加大对环境犯罪分子的追捕力度,形成合力。

第五,环境犯罪的预防和监管应该加强。

除了依法打击环境犯罪分子,还应该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预防。

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环境犯罪的发生。

第六,环境犯罪的司法救济应该完善。

对于环境犯罪的受害者来说,能够得到司法救济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犯罪受害者救济制度,为受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赔偿和补偿。

最后,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环境问题事关每个人的vital interests,因此,应该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犯罪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论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

论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

论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的环境刑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刑罚力度不足、执行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环境容量有限的国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具体措施,加强环境刑法的执行和提升其社会效果,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1.2 目的和意义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而环境刑法作为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法律工具,在我国的立法和执行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势在必行。

其目的在于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完善环境刑法,可以更好地维护公民权益,推动环境治理向更加科学和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环境刑法的立法还可以提升国家形象,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我国环境刑法的现状分析在我国现行环境刑法中,存在着对环境犯罪的定义不够清晰和完整的问题。

环境犯罪涉及的领域广泛,涉及到大气、水、土壤等多个方面,但现行刑法对这些犯罪行为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了对环境犯罪的监管和惩罚不够到位。

我国环境刑法在制裁力度上存在不足之处。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犯罪者可能会因为刑法的不足而逍遥法外,导致环境犯罪行为难以遏制。

对环境犯罪的处罚力度也相对较轻,不足以达到震慑和惩戒的效果。

我国环境刑法的执行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由于环境犯罪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相关执法部门在取证和认定方面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了环境犯罪的发现和打击工作受阻。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研究》范文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研究》范文

《污染环境罪罪过形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政府在积极推进环保工作,以减少环境恶化的同时,对于环境犯罪行为的惩治也在逐渐严格。

污染环境罪便是针对这类环境破坏行为的严厉惩罚手段。

但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及认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污染环境罪的概述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

它侵犯的是环境权益和生态环境,犯罪客体包括但不限于水资源、空气资源等公共生态环境资源。

其认定关键在于:犯罪的主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行为是否违反了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

三、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一)罪过形式的定义罪过形式是刑法上用来界定犯罪构成中犯罪心理要件的理论工具,指明行为人在何种心理状态下才可成立某种犯罪并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主要是指犯罪人实施污染环境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二)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分析1. 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污染环境罪的主要形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严重污染环境,却仍然实施该行为,具有明显的故意性。

这种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情况。

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结果而希望其发生;间接故意是明知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结果而放任其发生。

2. 过失犯罪:过失犯罪也是污染环境罪的一种形式,但相对较少。

这种形式的犯罪人往往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而未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如轻信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而造成环境污染。

四、污染环境罪的认定标准及实践问题(一)认定标准1. 主体方面: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且需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2. 主观方面:主观上有故意的犯罪心态或因疏忽大意导致的过失。

3. 客观方面:有实施违反国家环保法律规定的排放、倾倒或处置有害物质的行为,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后果。

刑法论文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

刑法论文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

刑法论文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引言: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环境刑法应运而生。

环境刑法是指通过刑法手段来惩治犯罪行为,以保护环境的法律规范体系。

本文将探讨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

一、环境刑法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行为的发生。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环境刑法的出现,为保护环境提供了法律手段,使环境保护工作更具有约束力和效果。

同时,环境刑法也起到了警示和威慑作用,对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促使公众养成环保意识,减少环境犯罪的发生。

二、环境刑法的基本原则1. 环境刑法的预防性原则环境刑法的预防性原则是指通过刑法手段来预防环境犯罪的发生。

环境犯罪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往往难以恢复。

因此,环境刑法应该注重预防,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加强监管,提高环境犯罪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有效遏制环境犯罪的发生。

2. 环境刑法的公正性原则环境刑法的公正性原则是指对环境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应当公正、合理。

环境犯罪的性质复杂,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因此,环境刑法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确保对环境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公正合理,不偏不倚。

3. 环境刑法的效果性原则环境刑法的效果性原则是指刑法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和效果应当明显。

环境犯罪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巨大,对其进行严厉打击是保护环境的需要。

因此,环境刑法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具有明显的打击力度,能够有效遏制环境犯罪的发生,起到威慑作用。

三、环境刑法的适用原则1. 环境刑法的适用范围原则环境刑法的适用范围原则是指环境刑法适用的对象应当包括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环境犯罪行为通常涉及多个主体,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包括企业和其他组织的行为。

环境法律政策研究毕业论文(最新范文6篇)

环境法律政策研究毕业论文(最新范文6篇)

环境法律政策研究毕业论文(最新范文6篇)简介本文档包含了6篇关于环境法律政策研究的最新范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环境法律政策的相关问题。

范文1: "环境法律政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该篇论文探讨了环境法律政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法律政策实施情况,论文指出了环境法律政策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范文2: "环境法律政策的立法与实施"该篇论文重点研究了环境法律政策的立法过程以及实施情况。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环境法律政策立法机制和实施措施,论文分析了环境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存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范文3: "环境法律政策与气候变化"该篇论文探讨了环境法律政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论文分析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环境法律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

范文4: "环境法律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该篇论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研究了环境法律政策。

通过对多个国家环境法律政策的比较,论文分析了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在实践中的效果和不足。

范文5: "环境法律政策中的社会参与"该篇论文重点研究了环境法律政策中的社会参与问题。

通过对不同国家环境法律政策社会参与机制的分析,论文探讨了社会参与对于环境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性,以及促进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法。

范文6: "环境法律政策的改革与发展"该篇论文探讨了环境法律政策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论文分析了不同国家在环境法律政策改革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环境法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效果。

以上范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环境法律政策研究的不同角度和方面的论文参考,希望能够对读者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帮助。

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

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

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研究一、引言当前,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事件频发,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各国普遍采取了刑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本文旨在对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意义及现状1. 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意义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刑法的介入能够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惩治,起到震慑和防范的作用。

2. 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现状目前,各国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刑法条款和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制裁。

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刑法保护措施存在差异,但大体上都面临着刑法适合难度大、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生态环境犯罪及其刑法定性1. 生态环境犯罪的概念生态环境犯罪是指破坏、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非法采伐、销售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行为,侵害了生态环境福利、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罪行。

2. 生态环境犯罪的刑法定性生态环境犯罪主要包括水污染犯罪、大气污染犯罪、土壤污染犯罪、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等。

这些犯罪行为的刑法定性主要依据各国的刑法条款进行界定。

四、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的问题及对策1. 刑法适合难度大的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犯罪的刑责认定和刑法适合往往面临难点,主要体现在证据获取难点、定性问题、刑罚量刑问题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司法人员专业水平、完善刑法法规等。

2. 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生态环境刑法保护过程中,执法力度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应加强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数量和素质,并加大对生态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

五、附件:本文涉及附件如下: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归纳2. 重大生态环境犯罪案例分析报告3. 生态环境刑法保护相关调研报告4. 生态环境刑法保护法律实务指南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生态环境保护法:指规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论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

论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

论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当前,我国的环境刑法仍存在诸多不足,无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我们有必要
对我国环境刑法进行立法完善,以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民的生存权益。

我们需要强化环境刑法的惩罚力度和有效性。

当前,我国的环境刑法在一定程度上存
在惩罚力度不足和执行效果不佳的问题,导致环境犯罪不受到有效的制约。

环境犯罪往往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民生活的损失,需要有更为严厉的制裁和惩罚。

我们需要立法
完善环境刑法的惩罚力度和有效性,强化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环境刑法的执行效果,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刑法的适用范围和司法保障。

当前,我国的环境刑法在一定程度上
存在适用范围狭窄和司法保障不足的问题,导致环境犯罪的查处和打击存在困难。

环境犯
罪的特点是其跨境性和长期性,需要综合运用刑法、行政法和民事法等多种法律手段予以
打击和制裁。

我们需要立法完善环境刑法的适用范围和司法保障,拓宽环境刑法的适用范围,建立健全环境刑法适用的法律体系,提高环境刑法的司法保障,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和维护生态平衡。

完善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已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刑法的法律性和规范性,强
化环境刑法的惩罚力度和有效性,加强环境刑法的适用范围和司法保障,加强环境刑法的
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民的生存权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建美丽中国。

污染环境罪法律适用研究(2篇)

污染环境罪法律适用研究(2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犯罪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污染环境罪的法律适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现行法律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环境污染罪的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环境污染罪是指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环境污染犯罪行为日益严重。

因此,加强对污染环境罪的法律适用研究,对于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污染环境罪法律适用现状1. 立法现状我国现行刑法对污染环境罪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章“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具体规定在第三百三十八条至第四百零八条。

其中,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了污染环境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排放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等。

2. 司法实践现状在司法实践中,污染环境罪的适用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法律适用模糊。

由于污染环境罪涉及多个法律部门,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不同法律部门对同一行为的定性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模糊。

(2)刑罚裁量不统一。

由于环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不同法院在刑罚裁量上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刑罚不统一。

(3)证据收集困难。

环境污染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证据收集难度较大,导致部分案件难以进入司法程序。

三、污染环境罪法律适用问题及原因分析1. 法律适用模糊的原因(1)立法不足。

现行刑法对污染环境罪的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具体操作性,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模糊。

(2)法律部门之间协调不足。

不同法律部门对同一行为的定性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模糊。

2. 刑罚裁量不统一的原因(1)法官素质参差不齐。

不同法官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差异,导致刑罚裁量不统一。

(2)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可能受到案件背景、当事人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刑罚裁量不统一。

《2024年污染环境案件视角下的行政法与刑法之衔接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污染环境案件视角下的行政法与刑法之衔接问题研究》范文

《污染环境案件视角下的行政法与刑法之衔接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下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行政法与刑法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行政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常常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围绕污染环境案件的视角,对行政法与刑法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污染环境案件的背景及现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针对这些污染环境案件,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其中包括运用行政法和刑法两种法律手段。

三、行政法与刑法在污染环境案件中的角色及功能(一)行政法的角色及功能行政法在处理污染环境案件中起着预防和监管的作用。

行政机关通过制定和执行环保法规,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此外,行政法还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推动绿色发展。

(二)刑法的角色及功能刑法在处理污染环境案件中起着惩处和威慑的作用。

对于严重污染环境、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刑法可以追究刑事责任,给予严厉的刑事处罚。

这不仅可以惩处违法者,还可以起到威慑作用,预防类似行为的发生。

四、行政法与刑法衔接存在的问题(一)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在处理污染环境案件时,行政法和刑法往往存在法律规定模糊的问题。

这导致在具体案件中,难以准确判断一个行为是违反行政法规还是触犯刑法,从而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理。

(二)执法标准的不一致性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执法标准和力度存在差异,导致在处理污染环境案件时,存在执法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同样的违法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受到的处罚不同,影响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不畅在处理污染环境案件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存在不畅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导致案件移送、证据收集等方面存在困难。

这不仅影响案件的办理效率,还可能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理结果。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范文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范文

《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更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

在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双向衔接方面,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该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仍显迫切。

本文将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二、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现状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是指在生态环境领域中,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与配合。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以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相结合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三、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够紧密,导致部分环境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二是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性意见;三是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执法人员对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

四、完善我国生态环境领域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对策:1.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协作与配合。

环保部门应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司法机关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环节的无缝衔接。

2. 完善法律制度。

应制定更加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制度,明确行刑双向衔接的具体程序和操作细则,为执法人员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3.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技能。

4. 强化社会监督与参与。

应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共同推动行刑双向衔接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刑法毕业论文 生态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

刑法毕业论文 生态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

刑法毕业论文生态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刑法毕业论文生态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普遍关注,环境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犯罪的治理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探究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环境犯罪现状出发,分析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策略,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生态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国环境犯罪的现状1. 环境犯罪的定义和类型环境犯罪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等活动过程中,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危害公众利益的违法行为。

目前,中国环境犯罪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2. 环境犯罪的成因分析环境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压力、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环境意识的乏缺以及个别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也是环境犯罪增加的原因之一。

3. 环境犯罪的危害和影响环境犯罪不仅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扩大。

长期以来,环境犯罪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策略1. 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对于环境犯罪行为,应当从刑事角度严惩不贷,提高刑罚的力度和惩罚的效果。

通过加强刑事打击,可以对环境犯罪形成威慑,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2. 完善立法和法律制度加强环境犯罪立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法律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环境犯罪的预防和打击。

3. 强化国际合作环境犯罪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

中国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制定政策和法规,形成合力,应对环境犯罪的挑战。

四、优化中国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1. 完善环境犯罪类型和刑罚标准在刑法中,应当明确环境犯罪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制定相应的刑罚标准,确保刑法规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犯罪的现状和发展。

环境犯罪刑事立法论文.docx

环境犯罪刑事立法论文.docx

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才能为未来世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

然而,面对日益猖獗的环境犯罪,亟需完善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犯罪;立法完善自然资源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承载能力,不能盲目、过度地开发利用。

根据2017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臭氧层破坏、酸雨、雾霾、沙尘暴等现象。

目前在我国破坏环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己,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环境犯罪,保护人类的绿色家园。

一、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现状及分析我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规定了3种污染环境的犯罪和12种破坏资源罪名。

我国刑法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虽然比较全面,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

一对污染环境罪的立法分析。

《刑法》第338条规定的是污染环境罪。

《刑法修正案八》将原条文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的。

罪名由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

这个修改体现了刑法对本罪从原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转变为生态保护理念。

因此,对本罪的犯罪形态,在理论上出现了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污染环境罪是由原来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修改而来,仍然应当是结果犯。

另一种观点认为刑法修正案八删除了原条文规定的严重后果,而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的,因此本罪应当是行为犯。

刑法修正案八对本罪修改之前,构成本罪需要造成严重后果,即造成公民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方面的损害。

也就是说当时本罪以结果犯为本位。

而刑法修正案八将本罪的危害结果的表述修改为严重污染环境的。

而且在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规定了属于严重污染环境的情形,其中第一项至第七项都是行为,而不要求造成严重后果。

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环境问题突出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深入推进而产生的负面现象。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及生态资源的匮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发展水平。

我国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党和国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但是近些年,全国各地连续发生了一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比如2014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2015年天津“8•12”特大爆炸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等。

种种环境污染问题不断拷问着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有效机制。

环境刑法作为治理环境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发挥保障性作用,但刑事法律领域的不完善致使环境犯罪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在我国环境刑法现状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起到促进作用。

一、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一)关于对环境法益独立性的评价。

在《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前,环境资源犯罪被规定到《刑法》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在设计具体的罪名时,要求环境污染要造成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之后,环境污染罪删除了关于人身财产损害结果的规定。

从《刑法修正案(八)》到《刑法修正案(十)》,对环境犯罪的设置依然延续传统的罪名分布格局,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专章中的地位没有改变。

或许是立法技术的不完善,或许是时代背景所困,从现有的立法体例来看,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管理控制占据主导地位,且没有把环境权利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范畴看待,更不用说将环境法益与人身法益、财产法益置于相同地位,使其受到刑法的平等保护。

在环境本位价值观下,刑法对法益的保护突破了传统的人身、财产、国家安全等,转而将环境、生态作为刑法直接保护的对象。

相比较于人本主义价值观,环境本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将生态环境看作比人类自身更为重要的保护目标。

在该价值观的影响下刑法更有利于打击环境犯罪、保护生态环境。

但刘艳红认为,将法益“精神化”会导致伦理道德等内容的介入,这在模糊法益与规范边界的同时会扩大刑法的处罚范围,实际上一旦松弛法益对立法的批判作用,就会陷入刑法无处不在的危险———滥用刑法。

环境刑法论文5000字_环境刑法毕业论文例文模板

环境刑法论文5000字_环境刑法毕业论文例文模板

环境刑法论文5000字_环境刑法毕业论文例文模板摘要:企业污染环境犯罪问题,是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

但是从我国近年关于企业污染的司法实践效果看,我国企业环境污染犯罪惩处明显不足。

一是刑事追责标准欠缺;二是刑罚方式过于单一;三是刑罚力度过轻。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明确企业环境犯罪之追责认定标准;在刑罚中增设资格刑;适当提高企业环境犯罪的法定刑。

关键词:企业环境犯罪;企业环境刑事责任;刑法惩治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系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刑法中的集中反映。

[1]随着《刑法修正案(八)》对污染环境罪罪名的确定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颁布,污染环境犯罪的惩治力度被大幅提升,而纵观我国近年来对企业污染环境犯罪的惩治概况,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就,但尚显不足。

一、近年来我国企业污染环境犯罪的惩治概况根据《2022年中国“污染环境罪”案件调研报告》,2022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1322个污染环境罪案件当中,多达1250个(占94.55%)都为自然人犯罪,涉及单位犯罪的仅有72个(占5.45%);根据《2022—2022年河北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数据分析报告》,在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数量为652个(占99.25%),单位犯罪主体的数量仅为5个(占0.8%);[2]此外,根据《2022年环境污染刑事犯罪报告》,在2022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公开判决的1380个污染环境罪案件当中,涉及自然人为犯罪主体的案件数量为1249个(占90.51%),而涉及单位犯罪主体的案件数量仅131个(占9.49%)[3]。

这些数据表明,从我国法院近几年来受理的环境犯罪案件之数量上看,企业作为主要的環境污染源之主体但是却极少成为环境犯罪案件之被告人。

在刑事处罚方面,我国《刑法》对污染环境罪主要配置了3年以下、3年以上7年以下这两档刑期。

而从近几年的相关司法数据来看,关于污染环境犯罪的一审生效判决中判处1.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多于80%;在罚金刑方面,虽然并处的比例较高但罚金数额普遍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刑法研究论文
由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环境刑法学术研讨会”2009年4月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

来自国内实务部门和科研院校的著名刑法学者、环境法学者、法官、检察官、政府官员以及韩国青州大学法学院的知名刑事法学者等一百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环境刑法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国内外学者撰写的论文六十余篇。

研讨会共分四个单元,与会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环境刑法的科学定位”、“环境刑法的立法与政策”、“环境刑法的基础理论”、“具体环境犯罪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因为研讨会发言人较多且思想丰富,这里仅将主要代表性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环境刑法的科学定位
关于环境刑法的定位问题,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之雄从环境问题的五个特点出发,归纳出环境刑法的特质:规范刑法系统自身之外的高度依赖型。

具体体现为高度的科技性、高度的政策依赖性、高度的行政从属性。

关于环境刑法学学科构建的根本性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付立忠提出构建环境刑法学将会发挥以下积极作用:滋养和促进新学科的孕育与形成;有利于提升科研开拓创新的几率;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环境刑法学具有以下三项学科功能:第一,直接引导人们生活健康发展的功能;第二,间接调和人与自然和谐有序演进的功能;第三,最终遏制人类社会迈向自毁之路的功能。

关于刑法在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拓展空间问题,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颜九红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刑法在生态安全保护方面,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提出应当从司法解释入手,降低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犯罪的定量数额,同时从立法上降低环境犯罪的入罪门槛。

关于环境犯罪侵害的法益问题,云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高巍从物本法益说与人本法益说的对立出发,认为物本法益说与人本法益说均有缺陷。

提出环境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另一类是环境
权,虽然环境权的内容、界限并不十分确定,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环境权的存在。

关于环境刑法的立法与政策
关于环境刑法立法,韩国青州大学法学院教授赵炳宣介绍了韩国环境立法的内容。

韩国环境立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令和其他法律规范,包括民事法律、行政性法律以及刑事法律;第二部分是附属性刑法条款。

关于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良顺从环境犯罪执法不严的原因出发,在此基础上提出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主要包括:(一)强化环境保护的刑事政策,具体而言应扩大刑法保护环境的范围以及加大刑法保护环境的力度;(二)严格执法、从重处罚的刑事政策;(三)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关于我国环境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国家检察官学院杨建军从我国环境刑法的立法状况出发,认为我国立法对环境犯罪存在“过宽”的疏忽。

其结果导致我国的环境犯罪行为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提出应在环境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关于环境刑法的基础理论
关于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博士陈建旭介绍了日本的“疫学的因果关系”理论,同时认为因果关系推定的方式同时也存在着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疑虑,并以刑法第338条规定予以说明。

认为如果想要将疫学因果关系引进国内刑法理论,甚至在司法实践上加以适用,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借鉴日本的立法例,参照日本公害犯罪处罚法第5条的规定,对国内现行环境刑事立法进行修改。

同时参考日本与德国关于环境犯罪的危险犯立法例,无需等到危害环境的损害结果实际发生或扩大,刑法就应当提前介入。

与陈建旭的理由不同,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勇主张将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的推定原则运用于污染环境犯罪的认定,认为在污染环境犯罪案件中,因果关系的推定,就是对污染损害后果和危害行为之间经过医学(病疫学)证明存在盖然性的联系,在被告人举不出反证证明危害结果并非自己所为时,推定为其行为所致。

关于环境犯罪与环境违法行为的界分,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永明指出,
区分两者主要从主体、主观要求和客观危害程度等方面加以甄别和判断。

在界分的路径上,一是加强刑法解释工作;二是坚持犯罪构成要件的标准。

关于环境刑法行政化问题,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侯艳芳提出我国环境刑法行政化在立法技术方面的具体完善途径应包括:刑法典不能将环境行政违法性作为环境犯罪成立的前提;刑法典应当增加基于规范本位主义立场的环境犯罪的规定;附属环境刑法中环境刑法行政化的立法技术应予完善。

关于具体环境犯罪问题
关于具体环境罪名中是否应设立危险犯问题,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永江主张我国刑法不但应设立环境犯罪的故意危险犯,而且应当设立过失危险犯条款。

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刑法定位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文华主张应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独立出来,专章规定“破坏环境资源罪”。

关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修改问题,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孟庆华主张:(一)应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由结果犯修改为危险犯;(二)应当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中引进严格责任;(三)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最高法定刑宜提高为十年有期徒刑,其无限额罚金制应改为限额罚金制。

应当建立针对破坏环境犯罪适用的非刑罚措施。

关于增设危害草原犯罪问题,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研究员张桂荣从现行刑事立法对草原保护的现状出发,论证了加强草原刑事保护的必要性。

建议在刑法中增设破坏草原罪;截留、挪用草原建设资金罪;非法批准征用、使用草原罪;草原监管失职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