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2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而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则是关于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的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揭示中药的治疗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使用。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指导中西药物的联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

3. 毒理学研究:中药毒性的研究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

毒理学研究从中药对人体的致死剂量、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揭示中药对人体的毒性机制,并提供中药的毒性评价和风险控制依据。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研究: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对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

主要包括给动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指标的影响,以此来评估中药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理学研究:慢性毒理学研究是评价中药对人体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长期观察和检测,评估中药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慢性毒性效应。

3. 细胞毒性研究:中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揭示中药的毒性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4. 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毒性评价,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等。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8页
• 种植药材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9页
采收与贮藏
中药品质 与采收季节亲密相关。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株 生长和成熟期各不相同,中药材采收 时节也随入药部位不一样而异。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0页
“当季是药 过季是草”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砍来当柴烧
水飞雄黄可除去很大一个别有剧毒三氧化二 砷。
砂炒马钱子使其所含士宁和马钱子碱降低。
(2)增强疗效
延胡索醋炮制 水煎液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近一倍。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活性,苷分解降 低。煎出率提升1.73倍。
(3)加强或突出某 一作用
生大黄炮制后,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故 制大黄则抗菌作用强。
何首乌炮制后结合型蒽醌衍生物水解,故 补益作用增强。
即使,中药组方合煎并非都有新成份产生,大个别研 究结果也显示各中药分煎制成颗粒后组方应用与整方 合煎作用无显著差异,但确有个别研究结果显示,分 煎后组方应用制剂与整方合煎制剂疗效不一样。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7页
中药饮片颗粒剂 分煎 疗效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8页
(5)一些作用双向调整性
同一中药,既可使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 可使低下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即调整截然相反两种 病理状态,称为双向调整作用。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0页
养心氏片
处方: 党参、黄芪、灵芝、淫羊藿、当归、葛根、丹 参、山楂、延胡素、地黄、黄连、珍珠、人参、甘草。
功效: 扶正固本,益气活血,行脉止痛。 主治:用于气嘘血淤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合
并高血脂、高血糖等症见有上述症候者。 (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头晕目眩憋气,气短乏力 等)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主要研究药物 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而中 药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
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都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 作用的科学,但侧重点不
同。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 交叉和互补,例如动物实
验、细胞实验等。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的研究结果为临床用药提 供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
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 论治、多靶点作用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 :与现代医学相结 合,推动中药现代 化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范围
中药药理学在中 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药 物开发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健 康保健中的应用
中药毒理学与中 药药理学的关系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联系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毒性、 药效、药物药毒理学的起源:古代 中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中药毒理学的发展:现代 医学对中药毒性的研究
中药毒理学的现状:国内 外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挑战
中药毒理学的应用范围
药物毒性研究:研究中药的毒 性作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 供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研究领域的拓展: 从传统中药扩展 到现代中药,从 单一药物扩展到 复方药物
研究深度的挖掘: 从药效学研究深 入到毒理学研究, 从细胞水平深入 到分子水平
研究合作的加强: 加强国内外合作, 共享研究成果, 推动中药毒理学 与药理学的发展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中药毒 理学与药理学 研究方法需要 不断创新和完
体外实验法
细胞培养:将中药成 分添加到细胞培养液
中,观察细胞反应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7.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8.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总论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

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

神经系统:唇舌和肢体发麻、眩晕、头痛、烦躁不 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意识模糊、昏迷、瞳孔缩 小或散大,甚至死亡等。
马钱子、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丹参、天仙子、厚朴、 天南星、火麻仁等,常见中成药有龙虎丹、强力补。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饮不振、腹胀、腹痛、腹泻、 便秘、消化道出血、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 性肝炎,甚至死亡。
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成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 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 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机理:变态反应:全抗原、半抗原。
4. 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定义: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 残存的药物效应。如服用洋金花、天仙子等可致次日 口干、视物模糊。
《名医别录》记载:葶苈、射干、芫花“久服令人虚”、淫 羊藿“久服令人无子”。
如黄花夹竹桃--强心甙类---洋地黄毒样心脏中毒;云南白 药--血小板减少,皮肤斑瘀点、牙龈出血;一新生儿因患“鹅 口疮”涂敷冰硼散,每日2次,7天后消化道和皮肤出血,最 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3)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
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长期用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 依赖性,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出汗、呕 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适量药物, 症状立即消失,称为依赖性。
2、有毒中药开发的方向
(1)针对有毒中药中毒机制的开发研究 (2)有毒中药炮制品的开发研究 (3)有毒中药配伍的开发研究
第二节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配伍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禁忌 3、服药禁忌
瓜蒂、苦杏仁、川乌、草乌、附子、蜈蚣粉、雷公藤、广豆 根、北豆根、艾叶、斑蝥、木通、益母草、沉香粉、山慈姑;中 成药有复方宣乌片、安络丸、签正散等。

中药毒理学重点

中药毒理学重点

总论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就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就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就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与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就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与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就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①毒性成分复杂②毒性表现多样③毒性可以控制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与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一、本文概述中药毒理学,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毒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中药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包括中药毒性成分的分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中药毒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提出中药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期为中药毒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毒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涵盖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性的形成、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中药毒性的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中药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也可能由于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配伍等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使用中药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其毒性作用。

中药毒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配伍方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中药毒理学试题及答案高中

中药毒理学试题及答案高中

中药毒理学试题及答案高中中药毒理学是研究中药中可能存在的毒性成分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安全使用中药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一份针对高中学生的中药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中的毒性成分主要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 土壤污染B. 农药残留C. 中药本身的生物活性成分D.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答案:C2.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B. 降低中药的副作用C. 确保中药的安全性D. 以上都是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内容?A. 毒性成分的鉴定B. 毒性成分的剂量效应关系C. 中药的临床应用D. 毒性成分的代谢途径答案:C4. 中药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哪项?A. 头痛B. 恶心呕吐C. 皮肤瘙痒D. 以上都是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中毒的预防措施?A.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B.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C. 随意更换中药品种D.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药的“四气”是指____、____、寒、温。

答案:寒、热7. 中药的“五味”包括酸、苦、甘、辛、____。

答案:咸8. 中药中毒的急救措施包括立即停止使用、____、送医治疗等。

答案:洗胃9. 中药的炮制过程可以____毒性成分,降低毒性。

答案:减少或消除10.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____或降低药效。

答案:增强毒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中药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

答案:中药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包括立即停止使用中毒中药,根据中毒症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洗胃、导泻等;同时,应尽快送医治疗,由专业医生根据中毒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12. 列举三种常见的中药中毒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答案:常见的中药中毒类型包括重金属中毒、生物碱中毒和皂苷中毒。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确保药材质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中毒问题。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

11


该研究缺乏大规模临床观察之 病历统计及直接的动物实验证据。 中国、台湾学者直接的人体、动物 实验证实黄连对新生儿无毒,但又 指不出确切剂量。 尽管新国中医药界强烈抗议,但 至今还是个法令。
12
5. 香港的中成药重金属超标风波




1996年,香港有因服“牛黄解毒片”后腹痛入院的病 例。事后有七种品牌的中成药因重金属超标被当局下 令收回。 2010年发现因服灵芝粉后口唇发绀,经验证为汞含量 过高。当时又随机抽查了八种热门中成药,又发现三 种中成药重金属(砷、汞、铅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 以名牌北京同仁堂之“牛黄解毒片”最甚,砷含量超 标八倍,被港报指责为“愈解毒愈中毒”的“毒王”。 因重金属超标而遭非难在海外已非首次,95年新加坡 一次查禁了十二种(其中包括了在澳有售的兰州品牌), 加拿大也因重金属超标禁过“牛黄清心丸”。 重金属主要查砷、汞、铅,中药入药部分常为植物根、 茎、叶,是杀虫剂问题还是炮制问题,尚无定论。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医、患及社会甚至国际医 学界普遍共同关注的焦点
4
全球中药ADR的几大事件
1、美国FDA已批准麻黄、麻黄硷及其盐类做为非处方药用于感冒、哮喘及
呼吸道过敏的治疗。但后来发现其有较多的副作用。如升高血压(重者可 诱发中风) 、失眠、肝炎(升高转氨酶)、腹泻、皮炎、疲劳等。1995年 底在华盛顿举行专家听证会,对麻黄使用提出了三项建议:A、标签警
20
现代定义
现代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的损害性, 即毒副作用。与现代药理学的不良反应相对应, 具体表现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6)、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中草药毒理学教学

中草药毒理学教学

包括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藻菌地衣 类、树脂类、其他类等。
具有天然性、多样性、复杂性、双向调节 作用和相对安全性等特点。
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01
有效成分
02
作用机制
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苷类、有机酸等。
中草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方式,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免疫功能、抗炎作用、抗氧化 作用、抗肿瘤作用等。
完善中草药毒理学评价体系
建立全面、系统的中草药毒理学评价体系,包括体内外实验、临床试 验等多层次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加强中草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草药与化学药物、生物制剂等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临 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推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
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草药毒理学研究的发 展和进步。
中草药毒理学的临床应用 与注意事项
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01
02
03
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 病症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 行治疗。
配伍禁忌
注意中草药之间的相互作 用,避免配伍禁忌导致不 良反应。
剂量控制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 质等因素,合理控制中草 药的用量。
中草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不良反应监测
加大对中草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 制售假冒伪劣中草药的违法行为,保障消 费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全国性的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及 时发现和处理中草药的不良反应事件,保障 患者的用药安全。
THANKS
03
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中草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中药药效毒理学是对中药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以及其毒理学特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中草药的成分与药性,还包括其内部致病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药的药效和毒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中药药效毒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中药药效中草药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物质。

中药的药效是指其能够对于人体产生的生物学反应。

中草药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有效成分组合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

1. 中药药效的分类中药药效根据其影响机制和作用对象分为以下几种:(1)镇静类。

如黄连、黄柏等,具有镇静、抗惊厥、助眠等功效。

(2)健脾益气类。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益气、健脾、除疲劳等功效。

(3)清热解毒类。

如野菊花、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退热解毒等功效。

(4)散结消肿类。

如丹参、络石藤等,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等功效。

2.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目前,常用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外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检测来确定其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体内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来确定中草药的药理效应。

(3)计算机模拟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它们对于人体生理和药理的影响。

二、中药毒理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和药效多样等特点。

而且,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受到环境、季节、生长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毒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毒性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体造成的严重损害,通常是由于对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

(2)亚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长期接触或使用一些中草药将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但其毒性较轻,没有急性毒性那么严重。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药的毒理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的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引起的毒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毒性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毒性评价和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有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毒性,如雄黄、砒霜等,属于剧毒药物;而有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但在超过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因此,正确评估中药毒性,对于中医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根据中药的毒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发生迅速,症状明显,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某些中药后,患者逐渐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药毒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药物配伍等。

三、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中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种类的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对细胞、脏器和基因的损伤等。

例如,一些中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能够引起细胞内酶的变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一些中药中的毒性成分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引发遗传性疾病。

了解中药毒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合理应用中药。

四、中药毒性评价中药毒性评价是确保中药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

中药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通过实验方法、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评估,制订出安全使用中药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研究方案: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1. 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药的安全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2. 研究方法2.1 实验设计选取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2 动物实验2.2.1 动物选择: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2 给药剂量和途径:根据实验需要,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并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如饲料、胃饲、静脉注射等。

2.2.3 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2.2.4 数据采集:收集动物实验的相关数据,包括各组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器官指标等。

2.3 体外实验2.3.1 细胞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肾细胞等。

2.3.2 细胞培养:将细胞培养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预处理。

2.3.3 细胞毒性实验:将预处理后的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药物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死亡情况。

2.3.4 数据采集: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率等指标对细胞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统计。

3. 方案实施情况3.1 动物实验3.1.1 选择常见的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如朱砂、雄黄等。

3.1.2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如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3.1.3 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1.4 持续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

3.2 体外实验3.2.1 选择适合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系L02细胞。

3.2.2 将L02细胞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在细胞接近80%的情况下进行后续实验。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合理配伍
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人参: --能减少酯性生物碱,降低毒性,增加疗效
5.掌握煎服方法
生附子 、白附片、黑顺片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 --与酯性生物碱和总碱的含量成正相关
§3
一、毒理学实验
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短期(最长到14天) 内观察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目的:√初步估计毒性大小 √提供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及可能死亡原因的信息 √提示在后续试验中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信息 √为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及监测提供依据 √减少试验中的风险 方法:LD50法、最大耐受量法和最大给药量
常用动物: 大鼠、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可用猴
组别: 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 给药途径: 一般要求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 剂量设计: 高剂量:使动物出现明显毒性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 个别动物出现死亡 中剂量:使动物出现轻微的或中等程度的毒性反应 且其剂量在高、低剂量之间并与二者成倍 数关系 低剂量:应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最佳有效剂量且动物 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原则
一、毒性成分复杂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等 乌头碱内服0.2mg即可中毒,2~5mg即可致死 原因:√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室颤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黄樟醚、马兜铃酸、斑蝥素等过量长期应用,
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马兜铃酸等有致突

实用中药毒理学复习资料

实用中药毒理学复习资料

实用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1.马兜铃酸事件-肾脏损伤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木防己,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等2.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二甘醇体内氧化成草酸引起肾损害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3.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不良反应附:毒性药品中的28种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班螯,轻粉,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雄黄,雪上一只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主要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有毒中药作为毒性药品。

常见肝毒性中药成分和毒理分析:生物碱类:乌头碱(CNS和周围神经先(+)后(-),并能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雷公藤碱(主要作用于CNS,可导致实质脏器的变性坏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甘类:黄药子强心昔类: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洋地黄,夹竹桃,蟾酥)氟苷类: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作用于细胞内酶系统,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CNS (苦杏仁,瓜蒂,狗爪豆)菇与内酯类:川楝子(川楝素)局部有强烈刺激性,并对CNS有抑制作用,还可引起肝细胞损害(艾叶挥发油,马桑)毒蛋白类:苍耳对胃肠粘膜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巴豆,苍耳子,蓖麻子)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河子重金属类:(朱砂,雄黄,铅粉)汞类:原浆毒,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并能抑制多种酶活性,引起CNS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衰。

(水银,轻粉,朱砂,红升丹,白降丹)铅类,砷类复习题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描述毒理学(主要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则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中药毒性分级基本原则?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数据大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g/kg有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5-15g/kg小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16-50g/kg无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0g/kg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①“0":无毒性,LD50>15 g/kg;②“1”:实际无毒性,5 g/kg<LD50<15 g/kg;③“2”:轻度毒性,0.5 g/kg<LD50<5 g/kg;④“3”:中度毒性,50 mg/kg<LD50<500 mg/kg;⑤“4”:毒性,LD50<50 mg/kg何谓 LD50、ED50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半数致死剂量,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剂量。

中药毒理学研究

中药毒理学研究
(二)高脂饲料喂养法 SD大鼠——给普通饲料5-10天——血清——测定血脂正常值——
分组——高脂饲料并给予不同的药物处理——每周测血脂1次(2-4 周)
高脂配方主要成分: 猪油、蛋黄粉、胆固醇、甲基硫氧嘧啶、胆酸钠
+ 基础饲料
1.脂类含量 ——造模天数 2.SD大鼠< Wistar大鼠 3. 稳定性差。
两种
拟临床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灌胃给药
大鼠 20ml/kg 小鼠 40ml/kg
3
七、观察时间与观察指标 1.观察时间 持续观察30分钟——1-4小时各一次——2周——记录毒性反应
的特点,出现时间、消失时间、死亡只数。
2.观察指标 体重、外观、毛色,活动、呼吸 死亡解剖
3.最大耐受量试验 指动物在最大体积和浓度的条件下, 不产生死亡的最大给药量的试验。
中药毒理学研究
概念
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损害及其毒性作用机理的一门 学科。
研究目的:
(1) 发现中药的毒性反应 (2) 确定毒性作用的剂量范围 (3) 确定中药毒副作用的靶组织或靶器官 (4) 判断毒性的可逆性 (5) 研究解毒药及药物中毒后的解救措施
中药进行毒性试验的必要性:
纯天然观念 传统¡ª¡ª汤剂¡ª¡ª口服
实验设计
四、实验动物的选择:
小鼠和大鼠。雌雄各半,小鼠为18~22g。 温度:23℃±3℃ 湿度:30%~70%,通风良好,笼具应清洁。
五、剂量和分组 1.找出0%及100%估计致死量。 2. 以一定的剂距(1︰0.6~0.85)上下各推二组确定预试验的剂
量分组。 3.改良寇氏法
六、给药方式和给药容量
糖尿病
1型 10% 胰岛素依赖型
12
糖尿病
2型 90% 非胰岛素依赖型

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种 药物 按 产地 分 十 三道 集 中论 述 ,强调 道地 产 区与 中药 质 量 、药 性 、效 用 的直 接 关系 。现代 研究 也证 明 ,同
种 中药材 ,由于产地不同,质量有差异、毒性有区别。如 :吴茱萸为芸香科 ( R u t a c e a e )植物吴茱 ̄E u o d i a r u t a e ; c a r p 口f J u s s . 1 B e n t h . 、石 虎E u o d i a r u t a e c a r p a( J u s s . ) B e n t h . v a r . o f i f c i n a l i s ( Do d e ) Hu a n g . 或疏毛 吴茱萸 点 ? u o d i a r u t a ! e c a r J p f J u s s . ) B e n t h . v a r . b o d i n i e r i ( D o d e ) H u a n g .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列为 中品,有
中药与 临床
P h a r ma c ya n dC l i n i c s o fC h i n e s e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2 o 1 4 ; 5 ( 2 )

. 1・
名 家论 坛 ・
中药毒理 学新 论 ( 二)
彭 成
【 专家介绍】 彭成 , 男,博士 ,成都 中医药大学副校 长,国家级重点 学科 中药学学科 带头人 ,中 药资源 系统研 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 国家重点 实验室培 育基地主任 。先后 负责 国家‘ ' 9 7 3 ” 、 国家支撑 计
1 . 1 品种 中药 来 源 广 泛 、 品种 繁 多 、成 分 复 杂 , 同一 药名 ,基 源 不 同 ,物质 基 础 有 别 ,药 物 的毒 性 差 异 明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有的定义:
• 毒理学研究毒物的性质、效应和检测,治 疗中毒。
• 毒理学是一门毒物对生物机体和生态系统 引起有害作用实际和可能的危险,研究这 种有害作用与暴露的关系,作用机制,中 毒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 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 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毒物效应动力学
• 所有的中药及其成分都可能是毒物!
中药毒理学的范畴
中药毒理学作为毒理学的分支与交叉学科, 其涉及范畴与毒理学相似。
中药毒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 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②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 的有害效应 例如,人造甜味剂糖精
膀胱癌
大量饮食后,膀胱 中也不可能达到 致癌浓度。
③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中药方剂以及合理治 疗中毒和临床疾病
例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
致畸胎 1962年被禁用
抑制血管生成基因表达 抗肿瘤等
④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 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0倍
无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
100倍 毒性作用
毒性B>A;安全性A>B
图1-2中药毒性检测和安全性评价
• 2、中药毒性外推到人的方法:平行程序法 (parallelogram)-降低不确定性 观察啮齿类动物体内外毒效应 观察人细胞或组织体外对中药的反应 比较啮齿类和人体外试验反应与机制 啮齿类体内效应外推到人
第三讲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及方法
一、中药毒理学研究内容 1、对已知中药及其成分的毒理学评价和危险
性分析 • 目的:评价某种中药的毒性及其物质基础 • 方法:借助于动物模型(模拟人体暴露的条件) • 评价:利用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
表1-1 实验毒理学的筛选性评价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第二讲、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及 其特点
毒理学的定义
• 经典定义:
毒理学(toxicology)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对 生物体(1iving organisms)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s)的 学科。
• 现代定义: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1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 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 (safe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作用、作用机制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毒物代谢动力学
毒理学定义演变的主要内容: 各种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药物(中药)、农药、色素、食品 添加剂等 物理因素:如核素、微波等 生物因素:河豚毒素、真菌毒素等 生物体 生物系统(人体) 损害作用 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
外源化学物与内源化学物
• 外源化学物:是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 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 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中药及其成分
---预先采用遗传毒理学试验来筛检易感个体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 诸实施.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等进入市场足够安 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决定一种药品或其他化学物是否许可按规定 的使用目的生产上市,以及生产销售后是否存在 一定的危险性 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法,农药杀虫剂、杀真菌 剂和灭鼠剂法,有害物质控制法和环境资源保护 法等 大气、职业环境和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 内源化学物:是机体内原已存在和代谢过 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 体的有害作用
• 因此,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包括中药 及其成分、中药及其成分与体内在体 内的代谢产物或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
• 这些也是中药毒理学研究中探讨毒性 成分或机制时需要考虑的。
毒性(toxicity)与毒效(Harmful effects)
1、描述毒理学
• 设计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 和管理法规制定提供资料。
• 为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2、机制毒理学
• 研究中药及其成分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 细胞、生化和分子。
• 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主要用途: ①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
到的损害作用
例如,根据对有机磷杀虫剂(OPI) 作用机制和OPI 在不同动物物种体内生物转化差异的了解,预测 OPI对啮齿类动物和昆虫的相对毒性作用。
• 毒性:中药或其成分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 能力取决于中药或其成分的化学结构。
• 毒效:中药或其成分毒性在某些条件引起
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 能影响效应。
毒物
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
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 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Paracelsus(1493~1541)
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 的物质
●致突变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 ●慢性试验
致癌试验 ●毒物动力学试验
●经口 ●经皮 ●吸入 ●其它途径
●体内 ●体外
• 实验动物能否显示毒效应,关键在于剂量。 毒理学研究总是要以高剂量进行实验,以 充分显示受试物的毒性,在此基础上才能 进行安全性评价。
人拟用剂量
中药A
中药B
例如:河豚毒素等生物毒素的研究
促进了对神经轴突膜离子梯度调节的了解
•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中新技术应用,有助 于探索对有毒中药或中药成分人和实验动物的反 应差异,用于早期识别对环境因素易感的个体。
例如:少数人缺乏对6-巯嘌呤的解毒能力,患有白 血病的青少年常伴有同型遗传性状,他们对该药 标准治疗剂量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中毒反应。
3、临床中药致病的病因探索 •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
临床观察,发现病例
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分布形成假设)
分析流行病学(对比病例组与对照组、 暴露无遗组与非暴露无遗组的差异,检验病因假设)
毒理学研究(检验病因假设)
实验流行病学(通过干预,
对照组与非干预组的差异, 验证病因假设)
4、中药毒性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