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

a)原始思维形态

b)理性思维形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二、西方古代科学与自然观

a)古希腊自然观特征P4

b)神学自然观基本观点P4

三、近代初期科学技术成就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a)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P5

b)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与贡献P5

四、自然辩证法

a)基础P6

b)六大自然发展总结(发展,联系)P7

c)贡献: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P7

五、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a)老三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P8

b)系统

1.概念

2.特点P8

3.必须具备的四个系统条件P15

c)进化的根据和条件:P15

d)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辩证关系P9

e)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原则)P9(生态系统包含七个结构层次)

f)自然界基本层次P10(划分方式一二)

g)系统层次的结构特点P10

h)自然界系统进化P11

i)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P12(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基本观点)

j)自然生产力概念P12

k)生态自然观:

1.现实根源(八大公害,六大污染)

2.重要理念和科学依据P13(科学基础)

3.基本思想P13

4.生态危机实质

l)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1.限制发展的5个问题P14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15

第二讲科学的实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的含义,特征P1

二、科学划界标准:

a)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P2(科学命题,非科学命题)

b)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P2

c)科学历史主义观点:前范式科学P2

d)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P2

三、科学认识的结构和科学认识的构成

a)科学认识结构:主体客体中介P3

b)科学认识的过程和本质P4

c)科学认识的构成

1.科学事实:概念,类型,特点,作用P4

2.科学定律:经验定律,理论定律,特征,作用P5

3.科学假说:含义,结构,特点,方法论意义P5,假说命运P7

4.科学理论:含义,构成,特征

四、科学价值和科学理论

a)科学价值: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加之中立说,价值负荷说

b)科学精神P7:含义,构成(求真,理性,创新,有条件的怀疑)文化意义

第三讲科学认识的构成

一、科学问题:

a)含义P1

b)结构P2: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求解的应答域

c)来源P2

二、科研选题

a)步骤P2

b)基本原则P3: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

三、科学事实的获取

a)科学事实P4

b)科学观察:含义P4,分类(直接间接),重要作用P4

c)科学实验:含义,特点P4,作用P5

d)科学观察与试验的比较P5

e)观察和试验

1.观察和试验中若干认识的问题:观察渗透理论P5

2.观察和试验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P5

3.实验对象与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P5

f)观察的客观性:

1.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2.尽可能使用先进的科学仪器

3.使实验结果用标准方法重演

4.保持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

g)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

1.机遇的含义P6

2.基于产生的客观根据P7

3.如何正确对待机遇P7

四、科学假说的形成

a)形成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P7(对应原则,解释性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b)经验定律假说:特点,经验定律的类型P8

c)原理定律假说:特点P8

五、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原理定律处于比经验定律更高的层次,经验定律能够说明先关的科

学事实,原理定律能够解释经验定律

第四讲科学思维的方法

一、科学思维方法

a)抽象思维:概念,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类比

b)形象思维:直觉,灵感,想象

c)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二、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归纳,演绎,类比方法逻辑与非逻辑方法构成心理活动

三、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a)直觉:含义P2,基本特征注意直觉和灵感二者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b)灵感:含义P2,基本特征

c)想象:概念P2类型P4想象力培养P4

四、发散思维:概念P5,基本特征P5,几种思考方法P5

五、收敛思维:概念P6,特点P7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思维进程的方向

六、创造性思维:特点P7:

a)思维方法求异性

b)思维结构灵活性

c)思维进程突发性

d)思维表达上的新颖性

第五讲技术与技术研究开发

一、技术:

a)含义P1

b)硬部分:直观表达形式:工具、机器、仪表P1

c)软部分:技术目的的实现的方法方式P1

d)技术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产力属性

二、技术体系

a)含义P2(主导技术,主导技术群)

b)特征:层次性,网络性,动态性,优化性

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a)技术创造活动的基本程序P3:技术开发,技术课题规划(技术评估,预测)

b)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P3

c)技术的实验与实施

四、技术的预测与评估

a)技术预测:含义,基本预测P4,基本方法P5(直观型,探索型,规范型,反馈型)

b)技术评估:含义P6,特点P6,程序P7,类型和方法P7

五、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设计

a)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P8

b)技术方案的设计:P9

1.技术设计与概念

2.特点和类型

3.设计的四项原则

4.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法

六、系统设计法三原则P10(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

七、可靠性设计法,最优化设计法(直觉优化,实验优化,进化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