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汇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麦的主持下, 举行了柏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 个国家。会议签署了包括36条的总议定书。会议确认比利时国王利 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今扎伊尔),包括刚 果河河口地带。会议规定: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航行自由;任何国家 以后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而且要通知各缔
柏林会议是 一次赤裸裸地瓜 分非洲的会议, 是列强争夺非洲 的新起点。柏林 会议之后,根据 “有效占领”的 原则,列强对非 洲人民进行残暴 的武力征服;根 据领土占有必须 通知各缔约国的 协议,签订了一 系列双边协议, 划分了势力范围。
―有效占领”规定, 任何国家在非洲占 领土地时,必须通 知其他国家,且证 明其占领“有效”, 否则不予承认。列 强在划分领地时, 这些国家通常的做 法是,先在地图上 画好边界线,然后 派军队沿途插上本 国国旗。据统计, 非洲的国界44%都 由经线或纬线划分, 30%的国界是用直 线或曲线的几何方 法划分,仅26%的 国界是自然边界。 划分的这种随意性 严重损害了非洲的 发展,不仅引发了 极为复杂的民族问 题,还酿成非洲国 家间此起彼伏的边 界冲突与战争。
日本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避 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 (2)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迅速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3)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政治格局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 者,扩大了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范围。 (4)崛起的日本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天皇制, 给东亚和世界带来不稳定因素。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与大西洋, 又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
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 世纪末俄、 世纪末俄 联合干涉日本, 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 事件。 事件。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 年 月 日 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 劝告” 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劝告” 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 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 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 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 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 “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 增索赔款3000万两。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 万两。 增索赔款 万两 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 密约》 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 围
法绍达事件
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 年英、 年英 生的一场战争危机。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 生的一场战争危机。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 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 英国自1882年占领埃及后 积极向东推进。 年占领埃及后, 殖民地 积极向东推进。英国自 年占领埃及后 继续向南扩展,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 继续向南扩展,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 殖民地连接起来。 殖民地连接起来。 后法国做出让步, 后法国做出让步, 英法达成协议 ,法国放弃 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 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国在苏丹的 统治权。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 统治权。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来英、法两国 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 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 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 道路。 道路。
名词解释
两C计划
英国为了实现对非洲大陆的控制, 英国为了实现对非洲大陆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 罗到开普敦的“ 计划” 月至1882年6月, 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1881年9月至 计划 年 月至 年 月 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义,并在1882年9月占领 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义,并在 年 月占领 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 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实现了其计 划中的第一步。 划中的第一步。 1894年5月英国与利奥波德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 年 月英国与利奥波德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 的条约, 的条约,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筑从开普敦到开罗 的铁路,为其实现两C计划奠定条件。但最终英德矛盾 的铁路,为其实现两 计划奠定条件。 计划奠定条件 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因此, 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因此,英 国炮制的两C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国炮制的两 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一)新教育运动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
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
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
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
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
第六章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
第六章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史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碑铭学和史籍整理的不断发展,继承朗克史学的西方传统史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与此同时,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在西方史学界,一股新史学的思潮在萌发、汇合,试图冲破传统史学的约束,多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文化史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史学一、普鲁士学派的出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德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鲁士军国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德国人民的爱国统一运动,力图使普鲁士成为统一运动的中心,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资助哲学和历史学学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制造舆论,提供理论依据。
普鲁士学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史学流派。
普鲁士学派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实际上是朗克学派的分支;在哲学思想方面,则是黑格尔哲学的继承。
他们体会普鲁士军国主义者的意图,把德国的爱国统一运动推向民族沙文主义的道路;他们宣扬弱肉强食,歌颂战争,为普鲁士以武力统一德国充当吹鼓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尔曼、德罗伊生等。
二、普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达尔曼达尔曼(1785—1860年)是普鲁士学派精神上的祖师。
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和霍尔大学学习语言学,二十五岁获博士学位。
1809年,当拿破仑侵入德国时,他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徒步穿越德国,参加奥地利军队,投身战争。
从1812年起,他先后在基尔大学、哥廷根大学、波恩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讲授历史学和政治学。
他主张学术必须和政治相结合,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因此,有学者认为,达尔曼不是第一流的史学家,而是一个演说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主要著作《丹麦史》、《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都是为实际的政治目的而写的。
1848—1849年,他当选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并被推举为宪法委员会的成员。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析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二、具体表现:(1)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2)经济方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能源利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大企业时代);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经济格局,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美德发展迅速并有赶超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印象派艺术流行。
(4)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
三、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四、高考真题1.(2019.4·浙江高考·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
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
这位发明家是( )A.爱迪生 B.莫尔斯C.贝尔D.马可尼【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传播人声的通讯工具为电话,它发明者是贝尔,故选C项;爱迪生是电话的改良者,排除A项;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编码,排除B项;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用以传送文字和数字,排除D项。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
建立合众政府。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高三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史
三、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 2、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⑴“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 对清政府的警惕; ⑵“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 排外的色彩。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 合列强绞杀”(目的: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 死的战斗(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起猛烈 进攻)。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收内地税 发展
6、评价: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 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的时代要求。 7、影响: ⑴对中国: ①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社会上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⑵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辛丑条约》(1901年) ⑴内容: 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 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 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 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 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 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 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考点解析】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1895年 2、原因: 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制定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3、重大事件: ⑴黄海海战(1894年),爱国将领邓世昌英勇牺牲: ⑵旅顺大屠杀(1894年)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失败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 政策。
第十九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 二、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 • 菲律宾是东南亚的群岛国家,素有“东方 海洋中的明珠”之称。从1521年,西班牙 殖民者开始侵入菲律宾,1565年在这里建 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占领了菲律宾最大的 岛屿-吕宋岛,于1571年宣布马尼拉为首都, 建立了总督府,到19世纪70年代最终占领 了整个菲律宾群岛,菲律宾完全沦为西班 牙的殖民地。 • 在西班牙统治下,菲律宾最高权力属于西 班牙国王任命的总督,在总督下设立了省、 市镇和村的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方面,马 尼拉的最高法院拥有极大的权力。总督亡 缺时,最高法院暂行总督权力。
1909.7-1911.12第三阶段。 • 建立了以谢别赫达尔为首的地主、资 产阶级政权。新政府恢复了宪法,宣 布废黜国王阿里,由14岁的王子亚赫 麦特继位,并召开了第二届议会。 1911年7月,前国王阿里率领3万军队 进入伊朗,向首都进攻,但被爱国军 民击溃。同年11月,俄国和英国军队 分别从侵入北部和南部。
• 三、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 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俄两国就已通 过各种途径将势力渗入伊朗,大体上形成 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 南部:英国 北部:俄国 • 英国作为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侧重于 经济侵略。 • 俄国则主要通过政治军事渗透来干预和支 配伊朗。1862-1901年,英国强加给伊朗许 多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
• 自知大势已去的素丹于7月24日下诏,答应 恢复宪法,召开议会,革命取得初步胜利。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土耳其党掌 握了政权。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 和各被压迫民族提出的正当要求。在这种 情况下,以哈米德二世为首的反动派于 1909年4月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政变在爱国 军民的反击下被粉碎。重掌政权的青年土 耳其党废黜了哈米德二世,把穆罕默德五 世立为素丹。此后,青年土耳其党走上了 投靠德国的道路,使土耳其逐渐沦为德国 帝国主义的附庸。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例2、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的是
A、公车上书
B、保国会成立
C、强学会成立
D、创办《时务报》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项目
社会 背景
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 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戊戌变法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 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 力量 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 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
没有触动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
文教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方面 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军事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 方面 力,抵抗外来侵略
4、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B、脱离人民群众,仅依靠无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局限
D、变法手段单一,新政无法落实
例: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自然 经济的解体)
B、从清末至民国初,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高涨和实业救国思潮 的兴起
②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利的因素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B、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缺乏市场、资金、技 术等 C、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D、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 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①主要从事轻工业和小规模采矿业 ②企业投资少,规模小,发展十分艰难 ③与外国资本既矛盾又依存
归1、纳戊:戌戊变戌法变兴起法的兴背起景的(原原因因)
A、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激发了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戊戌变法背景:1.社会危机严重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
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结果: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高三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史(2019新)
(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前)
考点: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选修I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维新思想。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 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 出和瓜分世界 。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⒊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 图存的斗争不断。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三、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维新思想 蓝筹股 ;
火点著甲铁皆透 ? 皇统三年“是月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 ?的高级官吏 陶瓷业因为有辽朝 宋朝的基础也比较发达 为了争取宗王势力的支持 更多图册 因此 由幼子拖雷监国 7 蒙古高原先后被于契丹统治和有时臣属于金国 主要机构 [5] 氏族社会逐步瓦解 1219年太原失守 当然 711 → 使用汉人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 以决定胜负的生力军 睿圣文孝皇帝 [32] 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 倪瓒等人 他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四处征战 [30] 4月 布里牙特·额森 1126年金太宗再以宋廷毁约为由 察哈尔部(林丹汗) 世祖追崇 为高原诸部间的联合提供了文化上的凝聚 力 谥号炀) (汗位空缺) 战时 ?也采用了用这种文字书写的古代书面语 经济单一 成吉思汗上台伊始便着手改革 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平素司拱卫大汗金帐之责 9 天文历法 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 匈牙利 成吉思汗的第27代继承人孛儿只斤·满都鲁在讨伐他的侄 孙和继承人博勒呼济农孛儿只斤·巴彦蒙克的一次战争中去世 相反许多蒙古贫民生活却很困苦 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18] 再迁燕京 6 这个斗争在金熙宗统治时期 [35-37] 主要城市哈拉和林 汗八里 则官为赎良;文化 1627年派兵收
19世纪末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大事年表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周恩来主持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邓小平主持工作,纠“左”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改革开放(1978~ )
高考制度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16字法制建设方针,开始拨乱反正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三大改造完成
中共八大召开,制定正确路线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提出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9月秋收起义
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月,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
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0月,红军长征(1934~1936)
1月,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左倾错误
10月吴起镇会师
《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10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覆灭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开始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首条航线开通(北京-天津)
7月23日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第三章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介绍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民主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对德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社会福利主张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第三节 英国的社会改良主义 一、费边社与费边社会主义 二、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 三、费边社对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我们的社会改革,是在上层阶级道义的反省之下,以
国家权力为主体,让劳动阶级被动地成为国家社会主义
的受益者。”
“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经济生活的干涉及地方自治团体统
治权的扩大,会渐渐接近社会主义的门口。所谓实行部
分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的分配不均现象加以调整。” 。
——瓦格纳
三、德国社会保险政策与立法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浦鲁东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等。另外,传统的资产阶级自 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又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分支。实际上,社会民主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有着 更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广泛
1871 年俾斯麦在给他的阁僚的一封信中就写到:“( 1 ) 生产、交易,及价格等诸关系中,对于具有正当理由的劳 动阶级的要求,只要在能与国家利害相调和的范围内,政 府应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予以满足;但( 2 )对于有危害 国家之虞的煽动,在不萎缩健全的公共生活的范围内,应 用禁止或刑罚法规以制止。” 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也说:“社会恶害的矫正,只靠镇压 社会民主党的煽动骚扰是不够的;还要渐次寻求方法,积 极增进劳动者的福祉。┄对于祖国,应谋求国内和平秩序 的永续保证;对于贫者,应谋求他们生活上的更安定与更 丰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键入文字]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四川/左霁林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人类历史经历了化时代的变革。
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在全球疯狂扩张。
在中国,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股股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进步社会思潮不断产生,构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宏伟篇章。
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同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在接受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思想。
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政治上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保护工商业,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适当的发展;军事上主张采用西法编练新军,增强军事力量;文化教育上主张废八股、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
它大胆地把矛头指向封建传统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思想还包含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它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腐朽统治,更没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不少
1。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政”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洪宪帝制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复辟帝制。
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接受“二十一条”。
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利益,也积极支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做上“中华帝国”的皇帝,改元“洪宪”。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
革命党人掀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6月6日,袁世凯忧郁而死。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北洋军阀,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又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开始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920~1929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共产国际对中国给予大力的帮助;1920年秋开始,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这一切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背景:(1)独立战争以后,拉美国家普遍取得民族独立, 建立了共和国,但没有铲除封建主义,经济发展十 分缓慢:( 国内因素) ①经济上 封建大地产制盛行 ②政治上 考迪罗制,即大地主的独裁专制制度 ③文化上 天主教传统的影响
(2)在列强的经济和军事侵略下,拉丁美洲实际 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际因素)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以农民战争形式出现 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斗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
(C)
3、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相比, (C) 相同点是 A、农民或封建王公掌握领导权 B、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 C、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亚洲 革命 风暴
旧式农 民战争
亚洲觉醒
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
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封建王 公或农 民领导
5、印度民族反英斗争 (1)背景: 19世纪下半期,印度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组织了印度国民大会党,要求民族平等 和自治。
(2)时间: 1905年--1908年 (3)领导者: 以提拉克为首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
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 相结合;
二、 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1. 背景: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民族矛盾尖锐
2. 斗争形式: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3、重大事件: 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 亚抗意战争
(1)埃及的抗英斗争
①背景 ②领导 ③结果
1882年
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单独控制埃 及,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阿.阿拉比
(4)高潮: 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
思考:
比较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和1905-1908 年印度民族反英斗争的区别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领导力量不同:封建王公 封建王公、土兵 参加者不同: 和农民 斗争方式不同: 以武装斗争为主
1905-1908年 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工人 和社会其他阶层
(C)
11、1917年墨西哥宪法规定:“国家有权收回外国垄断组织占有的 (C) 土地、矿山和油田”。其中“外国”主要是指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西班牙
第三节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一、亚洲的觉醒
1.背景
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
机,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②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
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2、重大事件 ①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 ②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③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④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6、在1905-1908年间,印度社会出现的对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变化 是 (C) A.英王取代东印度公司而成为印度女皇 B.印度已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C.印度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并登上历史舞台 D.英国殖民者放松对印度的控制
7、19世纪八十年代埃及人民抗英斗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主要领导人指挥失误 B.没有得到下层人民的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的破坏 D.官僚地主集团的动摇和背叛 8、埃塞俄比亚能够战胜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弱国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 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 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③在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下,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先进” 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 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D)
(C)
B.抗意斗争得到了外国援助
C.国家统一、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对敌 D.英美支持 9、独立战争后,多数拉美国家的状况是
(A)
①取得政治独立 ②封建大地产制得以扩大 ③考迪罗体制盛行 ④经 济迅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墨西哥迪亚斯反动政权代表的利益包括 ①大地主 ②天主教势力 ③民族资产阶级 ④美帝国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标志
亚洲的觉醒
⑤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3、性质: 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 运动代替,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旗帜代 替; ③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参加了斗争。
思考:
请比较 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
2、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2、突出事例: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迪亚斯反动政权代表着大地主、天主教会反 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利益,激起人民不满。
2、特点:
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曾两次推翻本国反革命政权; ③取得了重大革命成果—— 1917年墨西哥新宪法
练习巩固
(B) 1、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最突出的新动向是 A.无产阶级成为革命主力军 B.资产阶级政党进行领导 C.各革命阶级建立了联盟 D.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奋斗纲领
4、下列国家反帝斗争中,斗争矛头指向英国的有: ①印度 ②埃及 ③苏丹 ④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B)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兴起新型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定因素是 A.帝国主义侵略手段的变化 B.亚洲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无产阶级政党的形成
由于官僚地主集团的动摇和背叛,斗争失败, 埃及成为英国事实上的殖民地
(2)苏丹马赫迪起义 ①领导: 马赫迪
1881年
②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以宗教为旗号 ③结果: 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①领导: 孟尼利克二世 ②结果: 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承认 18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