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小楷黄庭内景玉经册》

合集下载

四库禁毁书丛刊(300册 PDF 14.7G)目录

四库禁毁书丛刊(300册 PDF 14.7G)目录

四库禁毁书丛刊(300册PDF 14.7G)目录四库禁毁书丛刊是编修《四库全书》期间被抽毁和全毁的书籍,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部分著作实属中国文化之精品。

其次是史部的书籍,其禁毁重点是关于辽事(入关前满汉关系)和南明史的著作,目的是企图抹杀、毁灭、篡改历史事实。

经部、子部和丛书中的一些书籍在禁毁狂潮中也未能幸免。

《四库禁毁书丛刊》具体地是以姚观元《清代禁毁书目》、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和陈乃乾《索引式的禁书总录》所著录的图书为主要收录范围。

它不是清代所有禁书的总汇,不收录清乾隆以后的各种禁毁小说、戏曲。

所收禁毁书以刻本、活字本、抄本为主,石印本、铅印本、影印原刻本酌情收录,点校本不予收录。

本书共分十期,每期内依经、史、子、集四部排列。

1997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300册。

《四庫禁毁书丛刊》目录:经部天蓋樓四書語錄四十六卷, (清)呂留良撰周在延輯, 清康熙間金陵玉堂刻本, 經001冊--001頁呂晚邨先生四書講義四十三卷, (清)呂留良撰, 清刻本, 經001冊--475頁四書朱子異同條辨四十卷(一), (清)李沛霖李禎撰, 清康熙間近譬堂刻本, 經002冊--001頁四書朱子異同條辨四十卷(二), (清)李沛霖李禎撰, 清康熙間近譬堂刻本, 經003冊--001頁四書朱子異同條辨四十卷(三), (清)李沛霖李禎撰, 清康熙間近譬堂刻本, 經004冊--001頁四書朱子語類三十八卷, (清)張履祥呂留良輯, 清康熙四十年南陽講習堂刻本, 經004冊--313頁思問初編五卷, (明)陳元齡撰, 明末刻本, 經004冊--635頁翁山易外七十一卷, (清)屈大均撰, 清鈔本, 經005冊--001頁四書繹註五卷, (清)王錟撰, 清康熙間刻本, 經008冊--477頁四書朱子大全四十卷, (清)戴名世程逢儀輯, 清康熙四十七年程逢儀刻本, 經009冊--001頁史部皇明從信錄四十卷(一), (明)陳建撰沈國元訂補, 明刻本, 史001冊--001頁皇明從信錄四十卷(二), (明)陳建撰沈國元訂補, 明刻本, 史002冊--001頁新刻明政統宗三十卷附一卷(一), (明)涂山輯, 明萬曆間刻本, 史002冊--089頁新刻明政統宗三十卷附一卷(二), (明)涂山輯, 明萬曆間刻本, 史003冊--001頁寰宇分合志七卷附錄一卷, (明)徐樞撰, 明末刻本, 史003冊--187頁皇明典要八卷, (明)陳建撰, 明王渭刻本, 史003冊--369頁野獲編三十卷補遺四卷, (明)沈德符撰, 清道光七年刻本, 史004冊--001頁憲章外史續編十四卷, (明)許重熙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六年刻本, 史005冊--001頁頌天臚筆二十四卷(一), (明)金日升輯,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二年刻本, 中國曆史博史005冊--303頁頌天臚筆二十四卷(二), (明)金日升輯,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二年刻本, 中國曆史博史006冊--001頁崇禎朝記事四卷, (明)李遜之撰, 清光緒武進盛氏刻常州先哲遺書本, 史006冊--473頁江變紀畧二卷, (清)徐世溥撰, 清道光古槐山房木活字荊駝逸史本, 史006冊--549頁甲乙記政錄一卷續丙記政錄一卷, (明)徐肇臺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06冊--569頁松陵文獻十五卷, (清)潘檉章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潘耒刻本, 史007冊--001頁康濟譜二十五卷, (明)潘游龍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07冊--151頁國初羣雄事略十二卷, (清)錢謙益撰, 民國間烏程張氏刻適園叢書本, 史008冊--001頁雲間志畧二十四卷, (明)何三畏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08冊--161頁皇明名臣經濟錄十八卷, (明)陳九德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史009冊--001頁按遼疏稿六卷, (明)熊廷弼撰, 明刻本, 史009冊--347頁四鎮三關誌十卷, (明)劉效祖撰, 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年刻本, 史010冊--001頁字貫提要四十卷, (清)王錫侯輯, 清日本刻本, 史010冊--487頁皇明象胥錄八卷, (明)茅瑞徵撰, 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影印明崇禎間, 史010冊--551頁全邊略記十二卷附大明神勢圖, (明)方孔炤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11冊--001頁岱史十八卷, (明)查志隆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11冊--481頁皇明資治通紀三十卷, (明)陳建撰岳元聲訂, 明刻本, 史012冊--001頁新刻明朝通紀會纂七卷, (明)王世貞撰王政敏訂王汝南補, 清初刻本, 史013冊--001頁明末紀事補遺十卷, (清)三餘氏撰, 清同治間刻本, 史013冊--15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一),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3冊--40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二),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4冊--00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三),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5冊--00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四),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6冊--001頁廣皇輿考二十卷, (明)張天復撰張元忭增補, 明刻本, 史017冊--001頁註釋評點古今名將傳十七卷附錄一卷, (明)陳元素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17冊--001頁海防纂要十三卷圖一卷, (明)王在晉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自刻本, 史017冊--445頁新刻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四卷附錄一卷續集四卷, (明)顧其言撰(續集)何喬新撰, 明末刻本, 史017冊--473頁廣輿記二十四卷, (明)陸應陽輯(清)蔡方炳增輯, 清康熙間刻本, 史018冊--001頁地圖綜要三卷, (明)朱國達等輯, 明末朗潤堂刻本, 史018冊--521頁明紀編遺六卷, (清)葉珍撰, 清初刻本, 史019冊--001頁兩朝剝復錄六卷, (明)吳應箕撰, 清鈔本, 史019冊--117頁甲申傳信錄十卷, (清)錢□撰, 清鈔本, 史019冊--227頁三垣筆記八卷, (清)李清撰, 清鈔本, 史019冊--329頁明朝小史十八卷, (明)呂毖輯, 舊鈔本, 史019冊--425頁安龍逸史二卷, (清)屈大均撰, 民國間吳興劉氏刻嘉業堂叢書本, 史019冊--623頁東明聞見錄一卷, (明)瞿共美撰, 清鈔本, 史019冊--655頁南渡紀事二卷, (明)李清撰, 清鈔本, 史019冊--683頁鍥兩狀元編次皇明人物要考六卷, (明)焦竑翁正春輯, 明萬曆間三衢舒承谿刻本, 史020冊--001頁新刊皇明名臣言行錄四卷, (明)楊廉徐咸撰, 明嘉靖二十年魏有本刻本, 史020冊--103頁史外三十二卷, (清)汪有典撰, 清乾隆十四年淡艷亭刻本, 史020冊--317頁大明一統賦三卷, (明)莫旦撰, 明嘉靖間鄭普刻本, 史021冊--001頁經史子集合纂類語三十二卷(二), (明)魯重民輯, 明崇禎間武林輝山堂金陵汪復初刻本, 史021冊--001頁九邊圖論一卷, (明)許論撰, 明天啟元年苕上閔氏刻朱墨印兵垣四編本, 史021冊--083頁方輿勝畧十八卷總目一卷外夷六卷又一卷, (明)程百二等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刻本, 史021冊--107頁讀書論世十六卷, (清)吳肅公撰, 清康熙間詒清堂刻本, 史021冊--261頁彚輯輿圖備攷全書十八卷(一), (明)潘光祖李雲翔輯, 清順治間刻本, 史021冊--453頁彚輯輿圖備攷全書十八卷(二), (明)潘光祖李雲翔輯, 清順治間刻本, 史022冊--001頁太仆奏議四卷, (明)張輔之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22冊--389頁大義覺迷錄四卷, (清)世宗胤禛撰, 清雍正內府刻本, 史022冊--459頁新鐫詳訂註釋捷錄評林十卷, (明)顧充撰, 明萬曆二十二年明雅堂刻本, 史022冊--549頁皇明歷朝功德捷錄註釋題評一卷, (明)李良翰輯, 顧充註評明萬曆間刻本, 史022冊--639頁隲言十八卷, (明)徐日久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23冊--001頁廣治平略四十四卷(一), (清)蔡方炳撰, 清康熙間刻本, 史023冊--199頁廣治平略四十四卷(二), (清)蔡方炳撰, 清康熙間刻本, 史024冊--001頁彚草堂治平類纂三十卷(一), (明)朱健輯, 清康熙二年刻本, 史024冊--071頁彚草堂治平類纂三十卷(二), (明)朱健輯, 清康熙二年刻本, 史025冊--001頁青萊續史十八卷, (明)朱里撰, 清順治十二年刻本, 史025冊--093頁五邊典則二十四卷(一), (明)徐日久撰, 舊鈔本, 史025冊--453頁五邊典則二十四卷(二), (明)徐日久撰, 舊鈔本, 史026冊--001頁古今人物論三十六卷, (明)鄭賢輯, 明萬曆三十六年余彰德刻本, 史027冊--001頁皇明大事記五十卷(原缺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四十八) (一), (明)朱國楨輯, 明刻本, 史028冊--001頁皇明大事記五十卷(原缺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四十八) (二), (明)朱國楨輯, 明刻本, 史029冊--001頁靳史三十卷, (明)查應光輯, 明天啟間刻本, 史029冊--203頁兩朝從信錄三十五卷(一), (明)沈國元撰, 明末刻本, 史029冊--575頁古今治統二十卷(一), (明)徐奮鵬撰, 清雍正間刻本, 史029冊--641頁兩朝從信錄三十五卷(二), (明)沈國元撰, 明末刻本, 史030冊--001頁古今治統二十卷(二), (明)徐奮鵬撰, 清雍正間刻本, 史030冊--001頁皇明奏議備選十六卷, (明)秦駿生輯, 明刻本, 史031冊--001頁古今治平彚要十四卷, (清)楊潮觀撰, 清雍正七年文聚樓刻本, 史031冊--113頁欲焚草四卷, (明)胡忻撰, 清康熙四十二年胡恆升刻本, 史031冊--579頁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補標題評斷實紀二十七卷, (明)陳建陳龍可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32冊--001頁諸史異彚二十四卷, (明)李清撰, 舊鈔本, 史032冊--619頁捷錄法原旁註十二卷, (清)錢炅撰, 清康熙二十五年錢增刻本, 史033冊--001頁遼小史一卷金小史八卷, (明)楊循吉撰, 明萬曆十三年徐景鳳刻本, 史033冊--237頁舊京遺事四卷(存卷一卷二)帝京紀聞二卷, (明)史玄撰, 清退山氏鈔本, 史033冊--313頁甲申紀事十三卷附工部新刊事例一卷, (明)馮夢龍輯, 明弘光元年刻本, 史033冊--345頁明季甲乙彚編四卷, (明)東邨八十一老人撰, 舊鈔本, 史033冊--621頁也是錄一卷, (明)鄧凱撰, 舊鈔本, 史033冊--733頁皇明通紀集要六十卷, (明)陳建輯, 江旭奇補訂明崇禎間刻本, 史034冊--001頁閩海紀要二卷, (明)夏琳撰, 清鈔本, 史035冊--001頁明紀編年十二卷, (明)鍾惺撰(清)王汝南補, 清順治間刻本, 史035冊--047頁大明光宗貞皇帝實錄八卷, (明)張惟賢葉向高等纂修, 明鈔本, 史035冊--263頁萬曆武功錄十四卷(一), (明)瞿九思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35冊--389頁萬曆武功錄十四卷(二), (明)瞿九思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36冊--001頁督師紀略十三卷, (明)茅元儀撰, 明末刻本, 史036冊--315頁女直考一卷, (明)天都山臣撰, 清鈔本, 史036冊--417頁聖主中興全盛兼三錄附一卷, (明)何光顯撰, 明刻本, 史036冊--459頁綸扉奏草三十卷(一), (明)葉向高撰, 明刻本, 史036冊--481頁綸扉奏草三十卷(二), (明)葉向高撰, 明刻本, 史037冊--001頁續綸扉奏草十四卷, (明)葉向高撰, 明末刻本, 史037冊--453頁經畧復國要編十四卷圖說一卷附一卷後附一卷, (明)宋應昌撰, 民國間影印明萬曆間刻本, 史038冊--001頁周忠毅公奏議四卷附一卷, (明)周宗建撰, 明崇禎間熊開元刻本, 史038冊--321頁房海客侍御疏三卷, (明)房可壯撰, 明天啟二年刻本, 史038冊--493頁劉蕺山先生奏疏五卷, (明)劉宗周撰, 清乾隆十七年證人堂刻劉蕺山先生集本, 史038冊--589頁金雙巖考考中丞集四卷, (明)金光辰撰, 清初刻本, 史038冊--665頁撫吳疏草不分卷, (明)張國維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39冊--001頁健餘奏議十卷, (清)尹會一撰, 清乾隆刻本, 史040冊--001頁本朝生氣錄十六卷(存卷一至卷十三), (明)徐與參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0冊--119頁啟禎野乘一集十六卷(一), (清)鄒漪撰, 明崇禎十七年柳圍草堂刻清康熙五年重修本, 史040冊--315頁啟禎野乘一集十六卷(二), (清)鄒漪撰, 明崇禎十七年柳圍草堂刻清康熙五年重修本, 史041冊--001頁啟禎野乘二集八卷, (清)鄒漪撰, 清康熙十八年金閶存仁堂素政堂刻本, 史041冊--045頁二續表忠記八卷, (清)趙吉士撰, 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 史041冊--239頁揚州休園志八卷首一卷, (清)鄭慶祜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察視堂自刻本, 史041冊--477頁西湖覽勝詩志八卷, (清)夏基輯, 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史041冊--643頁皇明十六朝廣彚紀二十八卷, (明)陳建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2冊--001頁昭代芳摹三十五卷, (明)徐昌治撰, 明崇禎九年徐氏知問齋刻本, 史043冊--001頁龍門綱鑑正編二十卷潘氏總論一卷, (清)蔣先庚撰, 清初玉芝園刻本, 史044冊--001頁行朝錄十二卷附三藩偶記一卷, (清)黃宗羲撰, 清鈔本, 史044冊--593頁吾學編六十九卷(一), (明)鄭曉撰, 明萬曆二十七年鄭心材刻本, 史045冊--001頁吾學編六十九卷(二), (明)鄭曉撰, 明萬曆二十七年鄭心材刻本, 史046冊--001頁吾學編餘一卷, (明)鄭曉撰, 明鈔本, 史046冊--079頁名山藏一百九卷(一), (明)何喬遠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6冊--125頁名山藏一百九卷(二), (明)何喬遠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7冊--001頁名山藏一百九卷(三), (明)何喬遠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8冊--001頁宋西事案二卷, (明)祁承□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48冊--325頁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一), (明)王世貞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48冊--417頁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二), (明)王世貞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49冊--001頁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三), (明)王世貞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50冊--001頁皇明四朝成仁錄十二卷, (清)屈大均撰, 民國間商務印書館長沙影印排印廣東叢書本, 史050冊--461頁丹霞山誌十卷, (清)陳世英撰釋古如增補, 清雍正十一年丹霞別傳寺刻本, 史051冊--001頁九十九籌十卷, (明)顏季亨撰, 民國三十年(玄覽堂叢書)影印明天啟間刻本, 史051冊--189頁柴菴疏集二十卷, (明)吳甡撰, 清初刻本, 史051冊--337頁新鐫張太史註釋標題綱鑑白眉二十一卷首一卷, (明)張鼐撰, 明李潮刻本, 史052冊--001頁重訂蘇紫溪先生會纂標題歷朝綱鑑紀要十六卷首一卷(一), (明)蘇濬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2冊--623頁重訂蘇紫溪先生會纂標題歷朝綱鑑紀要十六卷首一卷(二), (明)蘇濬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3冊--001頁鐫王鳳洲先生會纂綱鑑歷朝正史全編二十三卷, (明)王世貞撰, 明刻本, 史053冊--345頁新刻世史類編四十五卷首一卷(一), (明)李純卿草創謝遷補遺王守仁覆詳, 王世貞明萬曆三十四年書林余彰德刻本, 史054冊--001頁新刻世史類編四十五卷首一卷(二), (明)李純卿草創謝遷補遺王守仁覆詳, 王世貞明萬曆三十四年書林余彰德刻本, 史055冊--001頁通鑑直解十六卷, (明)張嘉和撰, 明末刻本, 史055冊--371頁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原始一卷, (明)顧秉謙等撰, 明天啟六年禮部刻本, 史056冊--001頁皇明詔制十卷(一), (明)孔貞運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6冊--383頁皇明詔制十卷(二), (明)孔貞運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7冊--001頁聖諭一卷奏疏九卷, (明)朱東觀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7冊--259頁余肅敏公奏議三卷, (明)余子俊撰, 明嘉靖間刻本, 史057冊--523頁台中疏畧四卷(存卷三卷四), (明)毛堪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57冊--587頁萬曆疏鈔五十卷(一), (明)吳亮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史058冊--001頁萬曆疏鈔五十卷(二), (明)吳亮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史059冊--001頁萬曆疏鈔五十卷(三), (明)吳亮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史060冊--001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一),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0冊--183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二),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1冊--001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三),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2冊--001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四),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3冊--001頁表揚錄續編不分卷, (清)尹嘉銓撰, 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史063冊--649頁北學編四卷, (清)魏一鰲輯尹會一續輯, 清光緒十四年四川尊經書院刻本, 史063冊--669頁明史竊一百五卷(原缺卷八卷九卷十卷十四), (明)尹守衡撰, 清刻本, 史064冊--001頁鼎鋟鍾伯敬訂正資治綱鑑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一), (明)鍾惺訂正,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5冊--001頁鼎鋟鍾伯敬訂正資治綱鑑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二), (明)鍾惺訂正,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6冊--001頁鼎鋟鍾伯敬訂正資治綱鑑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三), (明)鍾惺訂正,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7冊--001頁鼎鍥趙田了凡袁先生編纂古本歷史大方綱鑑補三十九卷首一卷(一), (明)袁黃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雙峰堂余氏刻本, 史067冊--099頁鼎鍥趙田了凡袁先生編纂古本歷史大方綱鑑補三十九卷首一卷(二), (明)袁黃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雙峰堂余氏刻本, 史068冊--001頁通鑑纂二十卷, (明)鍾惺撰, 明末刻本, 史068冊--385頁撫遼疏稿六卷(存卷一至卷三), (明)李化龍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69冊--001頁西臺疏草一卷北畿疏草一卷東粵疏草五卷南國疏草一卷, (明)王以寧撰, 明萬曆間刻本,史069冊--135頁萬曆野抄十一卷, (明)蔡士順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9冊--365頁奏牘四卷, (明)倪元璐撰, 明末刻本, 史069冊--649頁國朝武功紀勝通考八卷補漏居寓言一卷, (明)顏季亨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70冊--001頁萬曆三大征考三卷, (明)茅瑞徵撰, 舊鈔本, 史070冊--307頁三朝遼事實錄十七卷總畧一卷, (明)王在晉撰, 清鈔本, 史070冊--341頁樵史四卷, (清)陸應陽輯, 清書三味樓刻本, 史071冊--001頁酌中志二十三卷酌中志餘十卷, (明)劉若愚撰輯, 清鈔明季野史彚編本, 史071冊--039頁玉鏡新譚十卷, (明)朱長祚撰, 明末刻本, 史071冊--301頁山書十八卷, (清)孫承澤撰, 清鈔本, 史071冊--451頁崇禎遺錄一卷殉難忠臣錄一卷逆賊奸臣錄一卷, (明)王世德撰, 清鈔本, 史072冊--001頁甲乙事案二卷, (明)文秉撰, 清鈔本, 史072冊--043頁慟餘雜記一卷, (明)史惇撰, 清鈔本, 史072冊--107頁殘明紀事一卷, (清)佚名撰, 清鈔本, 史072冊--125頁所知錄五卷, (清)錢澄之撰, 清是亦軒鈔本, 史072冊--139頁揚州十日記一卷, (清)王秀楚撰, 清鈔本, 史072冊--189頁明季遺聞四卷, (清)鄒漪撰, 清順治間刻本, 史072冊--199頁作吏要言一卷, (清)葉鎮撰, 清道光許喬年刻本, 史072冊--291頁邊略五卷, (明)高拱撰, 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 史072冊--311頁輿地圖考六卷, (明)程道生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72冊--345頁秦楚之際遊記二卷, (明)薛熙撰, 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史072冊--557頁西山誌十二卷, (清)歐陽桂撰, 清乾隆三十一年梅谷山房刻本, 史072冊--589頁望都縣新志八卷, (清)陳洪書修王錫侯陳啟光纂, 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史073冊--001頁黃山導四卷首一卷, (清)汪璂輯,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史073冊--205頁新鐫歷朝捷錄增定全編大成四卷, (明)顧充撰鍾惺等補, 明末刻本, 史073冊--367頁史貫十二卷(原缺卷十二), (清)周士儀撰, 清康熙十七年自刻本, 史073冊--557頁通紀纂十卷, (明)鍾惺等輯, 清初刻本, 史074冊--001頁明鑑會纂十五卷, (清)朱國標撰, 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史074冊--175頁豫變紀畧八卷附一卷, (清)鄭廉撰, 清乾隆瞿瞿室刻本, 史074冊--347頁中興實錄不分卷, (明)佚名撰, 舊鈔本, 史074冊--487頁永曆紀事一卷, (明)丁大任撰, 清道光古槐山房木活字印(荊駝逸史)本, 史074冊--551頁絲綸錄六卷, (明)周永春輯, 明刻本, 史074冊--555頁餉撫疏草七卷, (明)畢自嚴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75冊--001頁經世挈要二十二卷(存卷一至卷二十), (明)張燧撰, 明崇禎六年傅昌辰刻本, 史075冊--381頁子部醫貫六卷, (明)醫無閭子撰(清)呂醫山人評, 清刻本, 子001冊--001頁新纂乾坤寶典天文不分卷, 佚名撰, 明鈔本, 子001冊--123頁千一疏二十二卷, (明)程涓撰, 明萬曆三十七年黃如松刻本, 子001冊--425頁奚囊寸錦四卷, (清)張潮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子001冊--66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一),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2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一),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2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二),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3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三),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4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四),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5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五),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6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六),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7冊--001頁呂子評語正編四十二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餘編八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一), (清)呂留良撰車鼎豐輯, 清康熙五十五年顧麟趾刻本, 子007冊--601頁呂子評語正編四十二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餘編八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二), (清)呂留良撰車鼎豐輯, 清康熙五十五年顧麟趾刻本, 子008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七),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8冊--001頁匯東手談三十二卷, (清)史珥撰, 清乾隆刻本, 子008冊--357頁古今紆籌十卷, (明)朱錦輯, 明末刻本, 子009冊--001頁兵錄十四卷, (明)何汝賓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09冊--303頁槎菴小乘四十一卷, (明)來斯行撰, 明崇禎四年刻本, 子010冊--001頁闡義二十二卷, (清)吳肅公輯, 清康熙四十六年慕園刻本, 子011冊--001頁千百年眼十二卷, (明)張燧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1冊--161頁南極篇二十二卷, (明)文翔鳳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1冊--359頁大明天元玉挂祥異圖說七卷, (明)余文龍撰, 明萬曆四十七年自刻本, 子012冊--001頁沈氏日旦十二卷, (明)沈長卿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2冊--109頁羣書典彚十四卷(一), (明)黃道周輯, 評明崇禎間敦古齋刻本, 子012冊--413頁羣書典彚十四卷(二), (明)黃道周輯, 評明崇禎間敦古齋刻本, 子013冊--001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一),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3冊--315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二),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4冊--001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三),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5冊--001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四),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6冊--001頁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十六冊(一), (明)林兆恩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7冊--649頁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十六冊(二), (明)林兆恩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8冊--001頁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十六冊(三), (明)林兆恩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9冊--001頁存古類函三卷, (明)陳組綬輯, 明末刻本, 子019冊--399頁經史子集合纂類語三十二卷(一), (明)魯重民輯, 明崇禎間武林輝山堂金陵汪復初刻本, 子020冊--001頁沈氏弋說六卷, (明)沈長卿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21冊--447頁籌兵三畧三卷, (明)曹飛輯, 清鈔本, 子022冊--001頁經武勝畧正集十九卷, (明)莊應會輯, 明末刻本, 子022冊--137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一),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3冊--001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二),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4冊--001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三),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5冊--001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四),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6冊--001頁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三十二卷, (明)尹商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27冊--001頁武備要畧十四卷, (明)程子頤等撰, 明崇禎五年刻本, 子028冊--001頁武備天文一卷水火攻一卷地利四卷(一), (明)施永圖撰, 清刻本, 子028冊--499頁武備天文一卷水火攻一卷地利四卷(二), (明)施永圖撰, 清刻本, 子029冊--001頁喻子十三種秘書兵衡十三卷, (明)喻龍德撰, 明天啟鄭大經刻本, 子029冊--099頁軍器圖說不分卷, (明)畢懋康撰, 明崇禎十一年張繼孟刻本, 子029冊--339頁緯弢二卷, (明)郭增光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29冊--369頁暇老齋雜記三十二卷, (明)茅元儀撰, 清光緒李文田家鈔本, 子029冊--479頁玉光劍氣集不分卷, (明)張怡撰王文濤輯, 清鈔本, 子030冊--221頁書法精言四卷, (清)王錫侯撰, 清乾隆刻本, 子031冊--001頁晚邨慙書一卷, (清)呂留良撰, 清順治間刻本, 子031冊--051頁古方略四十五卷續編六卷(一), (明)余懋衡輯, 明崇禎十二年書林張詒謀忠貞堂刻本, 子031冊--253頁古方略四十五卷續編六卷(二), (明)余懋衡輯, 明崇禎十二年書林張詒謀忠貞堂刻本, 子032冊--001頁羣言瀝液八卷, (清)梁顯祖輯, 清康熙間刻本, 子032冊--505頁金湯借箸十二籌十二卷, (明)李盤等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33冊--001頁兵鏡二十卷綱目一卷, (明)吳惟順吳鳴球撰, 明末問奇齋刻本, 子033冊--267頁新鐫批選皇明百將傳合法兵戎事類三卷, (明)趙光裕撰, 明刻本, 子033冊--657頁登壇必究四十卷(一), (明)王鳴鶴輯, 明萬曆間刻本, 子034冊--001頁呂晚邨先生家訓真蹟五卷, (清)呂留良撰, 清康熙間刻本, 子036冊--137頁戰守全書十八卷, (明)范景文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36冊--195頁新鐫註解武經十四卷(一), (明)沈應明撰, 明崇禎九年經世堂刻本, 子036冊--593頁新鐫註解武經十四卷(二), (明)沈應明撰, 明崇禎九年經世堂刻本, 子037冊--001頁書法彀三卷, (清)魯之裕撰, 清鈔本, 子037冊--147頁守官漫錄五卷, (明)劉萬春撰, 明萬曆四十八年劉氏澹然居刻本, 子037冊--171頁五雜組十六卷, (明)謝肇淛撰, 明刻本, 子037冊--347頁玉塵新譚三十四卷, (明)鄭仲夔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子038冊--001頁柴菴寤言二卷, (明)吳甡撰, 明末刻本, 子038冊--247頁經史提綱十七卷九經補韻一卷, (清)魯之裕撰, 清乾隆刻本, 子038冊--283頁碩果錄十卷, (清)馬駉撰, 稿本, 子038冊--373頁憶記四卷, (明)吳甡撰, 清初刻本, 子071冊--677頁掌記六卷, (明)茅元儀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110冊--359頁集部明詩選十二卷, (明)華淑輯, 明萬曆間刻本, 集001冊--001頁詩觀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三集十三卷閨秀別卷一卷(一), (清)鄧漢儀輯, 清康熙間慎墨堂刻本, 集001冊--189頁詩觀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三集十三卷閨秀別卷一卷(二), (清)鄧漢儀輯, 清康熙間慎墨堂刻本, 集002冊--001頁詩觀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三集十三卷閨秀別卷一卷(三), (清)鄧漢儀輯, 清康熙間慎墨堂刻本, 集003冊--001頁清詩初集十二卷, (清)蔣鑨翁介眉輯, 清康熙二十年鏡閣刻本, 集003冊--351頁寧都三魏全集八十四卷(一), (清)林時益輯, 清道光二十五年寧都謝庭綬紱園書塾重刻本, 集004冊--001頁。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三笔字-毛笔楷书钢笔楷书粉笔楷书-创意书法美术字楷书经典

三笔字-毛笔楷书钢笔楷书粉笔楷书-创意书法美术字楷书经典

《洛神赋十三行》
(二)隋唐 隋唐时期的楷书名家有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 颜真卿、柳公权等。 1 、 欧阳询(557一641), 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 湘(今湖南长沙)人,所写 《化度寺碑》,《虞恭公碑 》,《皇甫诞碑 》被称为 “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 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化度寺碑 》
延伸阶段:宋元是楷书的延伸阶段。唐代楷书法 度森严、结构严谨,到了宋元时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 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总结阶段:清代是楷书的总结阶段。以邵瑛所著 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为代表(黄自元光绪十 年临摹而成),他是在唐初四大书家之一欧阳询《结 字三十六法》及明代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基础 上系统、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汉字结构组合规律,归纳 总结出九十二种汉字结体书写的方法,并各有典型例 字。
一、 独字训练 而楷书从临摹到创作是书法的必经之路。临摹是为 了创作服务的。启示: 首先在笔法上,注意唐楷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魏碑用笔的差异性。方圆兼并,点画劲挺,笔力凝聚。 我们从几个代表性笔画,来区分其每种风格的特点。
1.独立点 方法:从五本字帖中挑出同一个“文”字进行仔细观察。 (注:《张黑女墓志》用“守”字代替)
【三】小结
本次课主要以《雁塔圣教序》为例学习了毛笔 楷书的偏旁部首。从上一节课的基本笔画到这一节 课的偏旁部首的学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了毛笔楷 书的相关知识,并能对一个完整的字进行临摹,期 待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认真领悟,试着进行集字创 作。

谢!
毛笔楷书——经典作品欣赏
目录
一、 楷书简介 二、 楷书名家 三、 名作欣赏 四、 课堂(课后)及小结
2、祝允明(1460-1526) ,字希哲、晞喆。因右手多 生一指,故自号支指生、枝 指生、枝指山人、枝山、枝 山居士、枝山樵人等。世称 “祝京兆”。其小楷古朴浑 厚,含蓄端庄,点画遒逸。 唯以魏晋为法,加之才情奔 放,浪漫不羁,字里行间妙 趣横生。祝允明主要小楷作 品有:《和陶饮酒诗》、《 千字文》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论集萃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黄庭经单字放大清晰版

黄庭经单字放大清晰版

黄庭经单字放大清晰版近年来,“黄庭经”一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本书原名为《黄庭内景》,“庭内”一词意为人体内脏的碧池之中,这个世界曾经是人们信仰中的离天最近、最为神秘、最具感化力的世界。

而黄庭经便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完成与这一世界的沟通,从而获得身、心、灵三方面的改善与提高,是修炼者不可或缺的指导性读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庭经的版本越来越多,那么究竟哪一版的黄庭经更为规范、更为准确呢?这时,一个单字放大清晰版的黄庭经便出现了。

这个单字放大清晰版的黄庭经,体积很小,放到口袋里随时携带。

它不仅字迹清晰可辨、排版整齐、印刷工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它放大单个汉字,给我们读者一个更加清晰的阅读体验,白字黑底、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看得心生敬畏,更加容易被学习者掌握。

就拿“元”这个字来说,一般我们看书的时候,它可能就是那么小小的一笔,很难看出它的本质和内涵,但当你看到单字放大清晰版的黄庭经,你就会发现这个字可以说是刀刃上的“远”、刀柄上的“田”,因为“远”与“田”分别组成了它的上、下两部分,而“田”中的“元”则构成了它的实质意义。

正是通过这样字字精细的放大,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黄庭经。

黄庭经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流传甚广的国粹,被誉为东方神秘学的圣典,其含义极为深奥,因此往往让人望而生畏。

但是,单字放大清晰版的黄庭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易懂的阅读方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黄庭经的理念,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单字放大清晰版的黄庭经,是传统古籍与现代制作技术的完美结合,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它不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黄庭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到了新的高度。

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掌握黄庭经,并能够将其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何绍基年表

何绍基年表

CHI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清]何绍基 诗稿 24.5×104.8cm 纸本 1863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释文:太初有文盖无字,仅类画卦分阴阳。

缘玉为圭璋璧琮,厥贡集瑶琨琳琅。

金石刻画乃渐起,文字孶乳不可量。

稽古同天炳群圣,钩河擿洛归素王。

当时六经虽手定,传道难遍诸狷狂。

曾商卜左数子耳,抱经讲授各异乡。

漆书竹简虞俄空,藏壁过江多悚惶。

圣人如列五等爵,胙土得分青赤黄。

定取吉金与乐石,古文刻经天府藏。

能令赢焰永消灭,更轶禹鼎腾芬芳。

岂比河图与大训,简重只宜陈序房。

巍巍之德竟无位,礼殿俎豆长馨香。

俗书写经大容易,直似衣食凭农桑。

闻疑孰叩渡河豕,纠误难穷白下羊。

或挟讹文骋臆见,敢訾古谊甘面墙。

传言遗经在海东,有类佛典沦乌苌。

吁嗟圣道久凌替,三古旧闻谁辨章。

布帛菽粟化银币,井田封建如收皇。

书贵小楷——《戏鸿堂帖》中的小楷作品

书贵小楷——《戏鸿堂帖》中的小楷作品

余姊才九 岁耳, 因其颇解法书故也。 至癸 巳
手摹, 然亦是 宋拓, 差胜于廷韩、澈如本。
净, 和 墨临此, 以附装于内景经之 后, 是称
相 比各卷, 台北 本 与韩 氏父子 临本比较 相
似, 韩 世能用笔颤 抖, 较 有个人风格。 韩逢禧 临
年 出嫁于太仓王 氏, 此经随往 焉。 十六年后 代引蚨 质 舜 午奎^ 喀衷 丹 宙 . ‘ 羲 码可 曾 兀 一 坐松 院。 郁寂无聊, 闲庭若秋水, 窗明几 姊故无子, 所有书籍 并此经悉为散失不存。
戏 鸿 堂 帖 卷 一 除 r 一 篇 唐 人惟 识
沦注 》足 草 以外。 其他 都足 代 小 偕。 和 以 往独 镡、 土 小楷不 同. 带其 昌将传 为杨羲的 黄庭 内景经 ( 网1 ) 置于 帖 甬 , j 干 作了K 长的
题 跋云 ( 罔 ):
逢禧借单此 帖, 韩 氏唯恐董氏借去不还, 遂“ 手对l _ 缶 余 字以 之, 并未曾双钧及过朱” :
此说从常理 上便行小通, 不过 足文人柞 的陋习。 沈 氏平 日埘萤其 昌的攀赏 皮 贞 有微访 万历野撅编 中还有其他 几个例 了表达 了
蕈其 昌的不满。 现于 戏鸿堂 帖 中可见, 字 数绝不 沈氏所 说 的订余字, 而 日 其
这件小惜是 当时流传 仃绪 的名作, 收 藏在
帏世能家卫。 根据 氏题跋可知原帖有 “ 行惜数
以时代耳。 其昌。 。
范。 苇氏本人曾伍十七 岁参加松江府 学 考试 的 时候 , 因书法不佳而 被黜 第 二 , 他 从此 发奋 学书, 尤其 取视楷书。 与前代 i 艮 多刻帖的卷次 安排不 , 戏鸿堂帖 是以小楷开篇, 即“ 书 贵小楷” 观念的反映。 蕈其H所列的数家楷书,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何绍基通经史,精通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着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主要书法作品有:《行书题画梅》《行书自书诗》《隶书七言联》《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楷书题跋李邕代表作品李思训碑》《行书跋墨皇本圣教序》《行楷临兰亭序》《楷书重修历下亭记》《隶书长卷》《草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行书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识跋旧拓监本定武禊帖》《行书节录宗炳画山水序扇面》《行书论书扇》《楷书陶渊明诗扇面》《行书诗稿横披》《行书手札》《行书手札字子贞道州人道光丙甲翰林有东洲草堂集》《行书一无舍短七言联》《行书小海层楼七言联》《篆书论书轴》《隶书以俟知奥四字横幅》《节录韩愈进学解语横披》《隶书大字卷》《楷书格言卷》《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楷书赤壁赋四屏》《小楷黄庭内景玉经》《楷书临鲁峻碑》《节录庾信镜赋四条屏》《隶书蕴真赏心五言联》《篆书稻凉柳老五言联》《楷书张受之传略》《行书苏轼东皋子传》《行书七言联》《行书苏轼文》《隶书种蕉亭》《四体书屏》《隶书临华山庙碑》《楷书读书延年横幅》《行楷僵梅卧柳之庐》等。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

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小楷,这些要点你必须要知道楷书是单字用笔最丰富的书体,小楷不单是一种书体,魏、晋之后,又成为行草书的技法基础。

其技法特点:一、以其字小,起笔多露锋取势,要求精准遒劲。

王羲之自道云:“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书论》)孙过庭理解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书谱》)米芾的理解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董其昌的理解为:“自起自倒,自收自束。

”(《画禅室随笔》)这里的“藏锋”指逆势,“混成”“衄挫”是指用笔顺逆转化,其效果就是洞精笔势,遒媚逼人。

要点就是用笔要“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

”(王羲之《书论》)董其昌门生倪后瞻理解为:“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

”能转换,自能识得轻重、缓急、向背、偃仰。

所以,体势结构由笔势带出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二王”笔法之别,王羲之用笔内,王献之外拓,表现在结体上就是王羲之内敛,王献之开张。

小楷的特点:“小楷则精致萧散,秀逸而存风骨。

倾欹而见正大,出奇示变于规矩准绳之中。

”(郝经《叙书》)又苏轼《论书》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其实,都根源于笔势。

小字同样要注重笔势,不然只能是“痴冻蝇”。

临摹的要点是“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

非善书者莫能知也”。

(赵孟《松雪斋书论》)那我们该如何学习“二王”小楷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学“二王”小楷成功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属赵孟頫了。

赵的时代“二王”小楷已不可得见,所以,他早年就从宋人入手,即宋高宗赵构,时代近又能见真迹。

他从十九岁一直学到三十岁左右,这个时期相对来说学习的面较窄。

三十一、三十二岁得《淳化阁帖》祖本,开始学习钟繇、萧子云小楷。

至大二年(1309)其五十六岁时跋自书小楷《禊帖源流》云:“余二十年前为郎兵曹,……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萧子云,尔来自觉稍进,故见者悉以为伪,殊不知年有不同,又乖合异也。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

中国历代名家小楷精选乾隆《三希堂法帖序》代序钟繇《荐季直表》墨迹钟繇《荐季直表》碑刻钟繇《宣示表》碑刻(秦文锦藏本)钟繇《宣示表》碑刻(唐翰题藏本)钟繇《宋拓孝女曹娥碑》黄文宽藏本钟繇《孝女曹娥碑》(贞观本)钟繇《孝女曹娥碑》碑刻(天籁阁本)卫铄《奉敕书急就章》(卫夫人书)王羲之《黄庭经》碑刻(秋碧堂原拓磊翁跋)王羲之《黄庭经》碑刻(汪由敦藏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唐翰题考藏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褚遂良临本)王羲之《黄庭经》碑刻(包、孔、吴、叶四家藏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异僧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唐翰题考藏本)王羲之《乐毅论》碑刻(褚遂良奉敕排定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小型碑刻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补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缺字本)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碑刻(施孝长考跋本)王僧虔(刘伯宠陶瑾)碑刻萧敷《王氏墓志铭》碑刻(吴湖帆考跋本)智永《千字文》墨迹晋唐人《敦煌?晋唐人写经》六种墨迹隋代:《大般涅盘经》墨迹欧阳询《千字文》碑刻欧阳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虞世南摹《洛神赋十三行》碑刻冯承素摹《兰亭序》墨迹(行楷)冯承素《兰亭序》墨迹(行楷?放大)钟绍京《灵飞经》精选字方格版本钟绍京《灵飞经》(王惕甫启功跋本)柳公权临《洛神赋十三行》碑刻王行满《周护碑》碑刻(局部)唐人临王羲之《东方朔画赞》小楷唐人《唐贤写经》墨迹(吴湖帆考藏本)苏轼《祭黄几道文》墨迹苏轼《问养生于吴子》、《与可画竹赞》碑刻蔡襄《海隅陇亩之人》墨迹(李书楼本)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乾隆御览本)蔡襄《谢赐御书诗表》墨迹(御书房鉴藏宝本)黄庭坚《眉公》、《当阳张中叔》碑刻黄庭坚《狄梁公碑》碑刻(局部)米芾《向太后挽词帖》墨迹米芾《王羲之王略帖》两碑刻赵孟兆页《汲黯传》墨迹赵孟兆页《大唐易州铁像碑颂》(原拓本)赵孟兆页《老子道德经》墨迹倪瓒《昨日承蔬笋》碑刻俞和《急就章》碑刻林佑《论唐李林甫、宋蔡京书品》碑刻(潢武丁卯)沈度《敬斋箴》墨迹沈度《四箴》碑刻、(中楷)沈藻《橘颂》碑刻(沈度之子)沈周《牡丹图题词》墨迹祝允明《前后赤壁赋》、《张诚意两鬼诗》碑刻文徵明《朱效莲墓志铭》碑刻文徵明《前后出师表》碑刻文徵明《莲社十八贤图记》墨迹文徵明《宫保白楼先生吴公传》碑刻文徵明《文端吴神道碑铭》碑刻文徵明《八角石记》碑刻文徵明《前赤壁赋》碑刻(双月楼本)文徵明《后赤壁赋》碑刻(双月楼本)文徵明《前赤壁赋》墨迹王宠《游包山诗集》墨迹董其昌《孝女曹娥碑、洛神赋十三行补碑刻董其昌《临徐、褚、薛、欧小楷》墨迹董其昌《月赋》墨迹黄道周《周顺昌神道碑》墨迹王铎《谟帖》碑刻王铎《北国学石鼓歌》碑刻王铎《评帖匪易》碑刻万寿祺《金刚经》墨迹局部)康熙《临董其昌书金刚经》碑刻金农《吉金录稿册》墨迹(局部)刘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碑刻。

何绍基

何绍基
何紹基
演講人:朱沈彧
前言:
進入道光時期,隨著碑學理論的逐步完善和影響迅速擴大,碑派書法創 作也發展到一個繁榮階段。一方面,嘉慶時期一些傾向於碑派的書家在進入 道光年間后,依然在社會上具有很大影響。如錢泳、張廷濟、姚元之等人皆 以擅長隸書享譽書壇,他們的主張和實踐使乾嘉之際取法金石碑刻、重視篆 隸書體的風氣不致中斷,一直延續下來。另一方面,鄧石如,伊秉綬等嘉慶 時期碑派書法代表人物的名譽和影響日益擴大,其學生和後代多已成為高官 顯宦或學術界,藝術界的知名人物,通過他們的推崇和宣傳,取法碑版石刻 的觀念逐漸普及和深入人心。 在這一碑學迅速發展蔓延的過程中,湧現出以何紹基,楊沂孫,楊峴,張 裕釗,趙之謙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出入金石碑版,具有獨特風格的碑派書法大 家。他們的實踐遍及篆、隸、楷、行各個書體領域,推動著清代書法進入到 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當代書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 一文中,對蝯叟隸書評價道:「其隸書的好處, 在有一縷真氣,用筆極靈空,極灑脫,看過處很 潦草,其實他不肯絲毫苟且的.至於他的大氣 盤旋處,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項背.他生平遍寫 各體隸碑,對於(張遷)的功夫最深.他的境界 雖沒有像伊秉綬的高,但比桂馥來得生動,比 金農來得實在,在隸家中,不能不讓他站一席 位次」可見其隸書在書家心目中的崇高地 位.
余既性嗜北碑,故模仿甚勤,而購藏亦富。化篆, 分入楷,遂爾五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 可比肩《黑女》者。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 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濡矣。
使用這樣一種違反人體生理機能的用筆方式, 寫起字來艱苦勞累,汗流浹背也是無法避免的。 但何紹基依靠堅韌刻苦的毅力,在熬過了最初的 不適應階段以後堅持下來,熟而生巧,竟也闖出 一條生路,達到了理想的效果,并形成了自己獨 特的藝術風格。

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

何绍基 《楷隶册》、行书书札

何绍基《楷隶册》、行书书札中国书法第一互动媒体——书艺公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何绍基(1799-1873),清书法家。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字子贞,号东州,晚号蝯叟。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编修。

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

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

画必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作、兴至为之,辄自毁去,故流传者少。

有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

著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诗钞》、《东洲草堂文钞》等。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

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

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

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

8岁随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

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

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

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

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

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咸丰六年(1856),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

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

咸丰十年(1860),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

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

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

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

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

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

第6课时 文字美之汉字美

第6课时    文字美之汉字美

毛公鼎及铭文
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 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 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 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峄山 刻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永州市“向日葵工程”课件编辑组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图 为张芝写的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 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 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 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 感。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 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 种书(字)体。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图为《兰亭集序》 的唐人摹本。
西东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一亿多。 6.粤语: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 7.闽语: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
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三、形美
字之初,本为画。
仓颉造字--结绳记事
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宋体
甲 骨 文
方言
现代汉语分成七大方言: 1.官话: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 2.赣语: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
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 3.客家话: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
南部为主。 4.湘语:又成湖南话,主要通行与湖南。 5.吴语:主要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
苏 轼
念 奴 娇
行 书 书 法 欣 赏

画家简历

画家简历

画家简历1、冯凯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自幼受祖父熏陶,酷爱美术,早年随祖父学习雕刻工艺,并从事仿古工艺家具的制作,后跟从我国著名画家刘玉纯、戒玉秀、王炳龙、冯凯等老师学习国画。

87年开始黑陶工艺的研究制作,在仿青铜器、雕塑及浮雕工艺上取得...2、纪玉生原装裱纪玉生 1940年生,山东青岛市人。

山东著名国画家,擅花鸟、山水、翎毛走兽。

从事专业美术工作三十余年,默默地在国画艺术天地里耕耘,以传技法为基础,以扎实的基本功努力创新。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在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其中大量礼赠海外友人。

198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家画廊举办了《纪玉生虎展》,轰动京华,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好评,《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多次给予报道和介绍。

近年来,为创建和发展齐鲁书画研究院而不遗余力,为该院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

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使该院成为山东省最大的书画群众团体,并在海内外造成巨大影响。

纪玉生现为齐鲁书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3、张登堂张登堂:1944年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1962年毕业于济南艺术学校美术科。

师从李可染、李苦禅等国画大师学习创作,作品主要为山水画等题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美协理事,济南市美协副主席,山东画院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兼职教授,山东省政协联谊书画院副院长,河山画会理事,济南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

4、上官超英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北方画院艺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十佳书法研究生。

山东菏泽曹州书画院业务副院长。

他首创中国超大写意画。

2006年被读者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青年国画家”及“中国书画报道”年度人物。

中文名: 上官超英国籍: 中国出生地: 山东菏泽出生日期:1957年1月 职业: 画家毕业院校:山东纺织院 主要成就: 担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主要成就: 获“中国花鸟画成就奖” “俄中友谊贡献奖” 柬埔寨“国王文化奖”金奖 “皇家文化奖”金奖 “吴哥文化奖”金奖 “山东省泰山艺术奖” 代表作品:《试比高》5高继铭 高继铭,1928年8月出生,读塾8年。

郭尚先 黄庭内景经

郭尚先 黄庭内景经
5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6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7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8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9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0
小楷《黄庭内景经》
小楷 《黄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2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3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4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1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2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3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4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5
小楷《黄庭内景经》
清 郭 尚 先 黄 庭 内 景 经
16

清代极品小楷:郭尚先《黄庭内景经》

清代极品小楷:郭尚先《黄庭内景经》

清代极品小楷:郭尚先《黄庭内景经》郭尚先(公元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

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

郭尚先一生博学多艺,著述甚丰。

他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以致当时朝鲜、日本诸国人争相以重金求购其墨宝。

《黄庭经》是魏晋年间道士养生之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

郭尚先于1824年41岁书录此《黄庭内景经》。

此幅书法结体宽博秀雅,笔力雄浑坚实,为郭尚先晚期精心之作。

上清紫霞虚皇尊,太上大道玉晨君。

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

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

九气映明出霄间,神盖童子生紫烟。

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遍升三天。

千灾以消百病痊,不但(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

后有密户前生门。

出日入月呼吸存。

元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

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

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门。

口为玉池太和官。

漱咽灵液灾不干。

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

审能修之登广寒。

昼夜不寐乃成真,雷鸣电激神泯泯。

黄庭内人服锦衣,紫华飞裙云气罗。

丹青绿条翠灵柯。

七莛玉籥闭两扉,重掩金关密枢机。

元泉幽阙高崔嵬,三田之中精气微。

娇女窈窕翳霄晖,重堂焕焕扬八威。

天庭地关列斧斤,灵台盘固永不衰。

中池内神服赤朱,丹锦云袍带虎符。

横津三寸灵所居,隐芝翳郁自相扶。

天中之岳精谨修,灵宅既清玉帝游。

通利道路无终休,眉号华盖覆明珠。

九幽日月洞空无,宅中有神常衣丹。

审能见之无疾患,赤珠灵裙华蒨粲。

舌下元膺生死岸,出青入元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元,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崿锋字罗千。

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

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

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

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当。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

清代何绍基论书

清代何绍基论书

清代何绍基论书何绍基致⽯梧书札释⽂:不料其⼊真书中已有此⼒量。

顾其真书不多见者,欲以简礼逾⼆王,不欲以模楷媲唐贤⽿。

究之短长⾃在,何若乃⼝⼝耶。

跋⽂⽒停云馆刻晋唐⼩楷⼭阴真⾯⽬⽆处寻觅,世间纷尚《黄庭》,其实了不见古⼈意思,即此刻亦苦横、直、撇、捺、⼽法⽆古劲厚远之⽓矣。

惟《曹娥》全是分书意度。

余尝谓度尚⼤字⼋分碑,右军仿其意作⼩真书,故⼼⼿间尚有分法。

⼦敬《洛神赋》⽤笔横逸疏宕,欲出⽗书之外,颇见本⾊。

欲求⼆王律令,观此两种可想象⼗⼀,其余殆⽆⾜摹览,⾮谓《停云》刻不佳也。

跋贾秋壑刻阁贴初拓本唐以前碑碣林⽴,发源篆分,体归庄重,⼜书⼿、刻⼿各据所长,规矩不移,变化百出。

汇帖⼀出,合数⼗代千百⼈之书归于⼀时,钩摹出于⼀⼿。

于执笔者性情⾻⼒既不能⼈⼈揣称,⽽为此务多矜媚之事者,其⼈之性情⾻⼒已可想见,腕下笔下⼑下⼜⽌此⼀律。

况其⼈本⽆书名,天下未有不善书⽽能刻古⼈书者,亦未有能⼀家书⽽能刻百家书者。

余少年亦习摹勒,彼时习平原书,所钩勒者即尽与平原近。

⼼是所学,谓本是⼀意,后渐于书律有进,乃知其误也。

《戏鸿》、《停云》疵议百出,弊正坐此。

⽽《淳化》则罕有雌黄,特因其所从出者,世不睹其初本,不能上下其议论⽿。

以余臆见揣之,共炉⽽冶,五⾦莫别,宋⼈书格之坏,由《阁帖》坏之。

类书盛于唐,⽽经旨歧类;帖起于五代、宋,⽽书律堕。

门户师承扫地尽矣。

古法既湮,新态⾃作,⼋法之衰有由然也。

怀仁《圣教》集⼭阴裴⼏⽽成,珠明鱼贯,风矩穆然,然习之化丈夫为⼥朗,缚英雄为傀儡,⽯可毁也,毡椎何贵耶!汇帖遂俑于此,重毕施缪更相沿袭,《淳化》遂成祖本,尊⽆⼆上。

南渡以后,灾⽯未已,试看汇帖中于古⼈碑版,⽅重之字不敢收⼊⼀字,⾮以其难似乎?简札流传,欹斜宛转以取姿趣,随⼿钩勒,可得其屈曲之意。

唐碑与宋帖,低昂得失,定可知矣。

【羲之俗书趁姿媚】,昌黎语岂为过哉!东坡、⼭⾕、君谟、襄阳、不受束缚,努⼒⾃豪,然摆脱拘束,率尔会真者,惟坡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绍基《小楷黄庭内景玉经册》
何绍基《小楷黄庭内景玉经册》纸本25×13.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书史谈到何绍基的楷书,必然提及他的小楷《黄庭内景玉经》。

这本小楷册可谓其精心之作,写得极为遒美。

结体中有较浓的颜书味,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能做到一丝不苟,从而可见其“书法无一笔不从横平竖直中来”。

该册署年款为“癸卯”,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时年四十五岁,正值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故而能写出如此精妙的小楷。

同时代的杨翰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在这本《黄庭内景玉经册》上跋文评道:“何贞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数十年功力,溯源篆隶,入神化境,此册书《黄庭》,圆劲清浑,仍从琅琊上掩山阴,数千年书法于斯一振。

如此小字,人间不能有第二本。

”杨翰的这段跋语十分精确地道出了此册书的艺术水平及其在书坛上的历史地位。

何绍基《小楷黄庭内景玉经册》纸本25×13.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大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