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基临《曹全碑》

合集下载

【书法鉴赏】《曹全碑》全文及高清彩印本(带释文)

【书法鉴赏】《曹全碑》全文及高清彩印本(带释文)

【书法鉴赏】《曹全碑》全文及高清彩印本(带释文)东汉《曹全碑》介绍及释文《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

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

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

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隶书也叫“隶字”、“左书”。

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

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

”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

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

汉隶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但尚无波磔(捺笔挑势);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

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东汉《曹全碑》,可谓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

“曹全碑”全称为《合阳令曹全碑》。

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明万历初年在合阳县(今陕西合阳)萃里村出土。

此碑为竖方形,高273厘米,宽95厘米,共20行,每行45字。

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是用隶书写成。

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何绍基年表

何绍基年表

CHINESE ARTISTS IN PAINTING & CALLIGRAPHY.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清]何绍基 诗稿 24.5×104.8cm 纸本 1863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释文:太初有文盖无字,仅类画卦分阴阳。

缘玉为圭璋璧琮,厥贡集瑶琨琳琅。

金石刻画乃渐起,文字孶乳不可量。

稽古同天炳群圣,钩河擿洛归素王。

当时六经虽手定,传道难遍诸狷狂。

曾商卜左数子耳,抱经讲授各异乡。

漆书竹简虞俄空,藏壁过江多悚惶。

圣人如列五等爵,胙土得分青赤黄。

定取吉金与乐石,古文刻经天府藏。

能令赢焰永消灭,更轶禹鼎腾芬芳。

岂比河图与大训,简重只宜陈序房。

巍巍之德竟无位,礼殿俎豆长馨香。

俗书写经大容易,直似衣食凭农桑。

闻疑孰叩渡河豕,纠误难穷白下羊。

或挟讹文骋臆见,敢訾古谊甘面墙。

传言遗经在海东,有类佛典沦乌苌。

吁嗟圣道久凌替,三古旧闻谁辨章。

布帛菽粟化银币,井田封建如收皇。

历代名家临《曹全碑》集汇

历代名家临《曹全碑》集汇

44历代名家临《曹全碑》集汇文/蔡剑明《曹全碑》,此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十月立,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

碑阳20行,行45字,碑阴题名五列。

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

此碑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室。

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为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的典型,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曹全碑》原帖45何绍基临《曹全碑》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苏东坡论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书法作品其实无所谓新,也无所谓旧。

自创新意只不过是与他人有不同的面目而已,但他的内涵却是不会改变。

书法中的“法”与“道”,“技”与“艺”,“性”与“品”,千百年来从未有所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法艺术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笔墨技巧的熟练,决定于一个人传统功力是否深厚。

何绍基致力于汉隶的创新与发展,完全是他数十年精研各类汉碑、探求汉隶的笔法和结构的结果。

所临《曹全碑》就是以理为本,以性情为宗,力求将自己的隶书达到形式和内容、法与意、形和质的完美统一,久而久之,何绍基隶书的面目就出来了,这就是“不求新而自新”,功到自然成啊!何绍基临《曹全碑》46沈尹默临《曹全碑》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一作君墨,字寔、中,后更名尹默,号东阳仲子、秋明、匏瓜、秋明室主,斋名秋明室、匏瓜庵,浙江吴兴(今湖州市吴兴区)人。

学习书法需要临摹碑帖,临摹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碑帖经典的要领,掌握的前提是还原,还书法经典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沈尹默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想要讲究书法的人,如果不知笔法,就无异于在断港中航行,枉费气力,不能登岸。

”沈尹默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古代的碑帖,提出如果不分碑帖的风格、字体、年代和特征,只用一种笔、一种纸埋头临写,纵使刻苦无比,也难以有所进步,进入书法殿堂更是天方夜谭。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何绍基通经史,精通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着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主要书法作品有:《行书题画梅》《行书自书诗》《隶书七言联》《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楷书题跋李邕代表作品李思训碑》《行书跋墨皇本圣教序》《行楷临兰亭序》《楷书重修历下亭记》《隶书长卷》《草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行书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识跋旧拓监本定武禊帖》《行书节录宗炳画山水序扇面》《行书论书扇》《楷书陶渊明诗扇面》《行书诗稿横披》《行书手札》《行书手札字子贞道州人道光丙甲翰林有东洲草堂集》《行书一无舍短七言联》《行书小海层楼七言联》《篆书论书轴》《隶书以俟知奥四字横幅》《节录韩愈进学解语横披》《隶书大字卷》《楷书格言卷》《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楷书赤壁赋四屏》《小楷黄庭内景玉经》《楷书临鲁峻碑》《节录庾信镜赋四条屏》《隶书蕴真赏心五言联》《篆书稻凉柳老五言联》《楷书张受之传略》《行书苏轼东皋子传》《行书七言联》《行书苏轼文》《隶书种蕉亭》《四体书屏》《隶书临华山庙碑》《楷书读书延年横幅》《行楷僵梅卧柳之庐》等。

何绍基临礼器碑,实写非临!

何绍基临礼器碑,实写非临!

何绍基临礼器碑,实写非临!
何绍基之隶书临习之作,被整理成《何绍基临汉碑十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临习价值。

何绍基尤其对礼器、张迁二碑用功最深,各临百遍,对曹全、乙瑛等碑也临习了十几遍。

在临习之中,渐入己意,实有重塑之感,故人云其临习之作“实写非临”。

何绍基临碑,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取其所取,则临习之精神,专注于一端,讲求修改抒发,并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现于笔墨之外。


把“至性至情”表现于笔墨之外,这是何绍基书法理论之精髓,其隶书如藤蔓蝌蚪,千里阵云,自成一家。

写法上以“战”行之笔积点成线,战而不飘不浮,似屋漏之痕。

以下试将《礼器碑》与《何绍基临礼器碑》作对照,以便追根溯源,深究隶书之博大精深,体悟书法用笔之妙,结体之美。

从儒雅到苍野——吴子复隶书创作的分期及成就(翁泽文)

从儒雅到苍野——吴子复隶书创作的分期及成就(翁泽文)

从儒雅到苍野——吴子复隶书创作的分期及成就翁泽文自清代中期以来,广东就逐渐形成了深厚的碑学基础。

清代碑学最重要的思想家阮元曾任两广总督等职九年,其倡导碑学的宣言书《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正是发表于此时,从而使广东成为碑学的主要发源地。

碑派代表人物伊秉绶曾两次到广东任职,其隶书在广东影响深远,主宰广东书坛近百年。

另外三位碑派代表人物何绍基曾在广东主持乡试,吴大澂曾任广东巡抚,黄牧甫曾客居广州十八年,均为碑学在广东的传播和发展推波助澜。

更重要的是,广东本土也涌现出大批碑派书家,先有李文田、潘存,后有康有为、梁启超、易孺、林直勉、胡汉民等,均对广东碑学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吴子复(1899—1979)都是现代广东书坛最主要的碑学传承者,其碑派书风正是在广东深厚的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早在童年时代,吴子复即已从何绍基字帖入手正式学习隶书。

在其一生的艺术历程中,书风发生过几次转变,线索大致如下:最初源自清代隶书名家何绍基、邓石如、伊秉绶等,接着取法民国时期广东隶书名家林直勉,然后上溯至汉隶《张迁碑》、《曹全碑》①、《礼器碑》等,而以《礼器碑》为主导,最后改弦易辙落足于东晋名刻《好太王碑》。

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以隶书为专攻,创作方法始终不离碑学轨范。

虽然他学书从临摹何绍基入手,但由于他的早期作品传世极少,从其现存早期作品中未能发现何绍基的痕迹,反而可以明显看出邓石如和伊秉绶的踪影。

在上溯汉隶之后,他大量临习,有“写遍人间两汉碑”之誉,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毕竟反映出他涉猎的广泛。

不妨对吴子复的隶书风格作一个大致的分期:以197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以《礼器碑》风格为主流,意在表现碑版完好无损的面貌,不妨称之为吴氏的“《礼器碑》时期”;后期作品以《好太王碑》风格为基调,意在追踵碑版残泐剥蚀的状态,不妨称之为吴氏的“《好太王碑》时期”。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命名只是表明《礼器碑》或《好太王碑》分别是这两个时期吴子复隶书笔法模式的源头与书风的代表,而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作品都直接源自《礼器碑》或《好太王碑》。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

汉隶经典《曹全碑》的笔法与结构特点详解(超详细)《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曹全碑》——结构特点《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

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下面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1.扁平舒展。

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

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

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

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图一图二图三2.大小相间。

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

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图四3.布白匀称。

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

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曹全碑(附曹全碑全文及曹全碑隶书教程、二玄社曹全碑字帖)

曹全碑(附曹全碑全文及曹全碑隶书教程、二玄社曹全碑字帖)

曹全碑(附曹全碑全⽂及曹全碑⾪书教程、⼆⽞社曹全碑字帖)曹全碑(附曹全碑全⽂及曹全碑⾪书教程、⼆⽞社曹全碑字帖)曹全碑,曹全碑是启明初学⾪书时临习的第⼀本⾪书字帖,启明按:今天给⼤家介绍的是《46种经典书法⼊门碑帖》之曹全碑记得当时这本字帖还是堂姐送给我的⽣⽇礼物,第⼀次临完曹全碑就被爷爷夸奖了⼀番(你看,长辈对晚辈某种兴趣萌芽期的⿎励多么重要~),说我学得像,其实话说回来,曹全碑要摹其形很容易,因为曹全碑相⽐其他碑帖来说,笔画的规律相对简单,⽽且⽐较瘦,⽐较秀美,⽽很多初学者本⾝就会⾃然⽽然把笔画写得很细,所以说上⼿快,但是真正要得到曹全碑的神,曹全碑的全⽂等⽅⾯让您全⾮常难,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书⼊门的经典范本。

今天这篇⽂章讲从曹全碑的字帖展⽰,曹全碑的全⽂曹全碑⾪书教程,希望对⼤家有帮助。

⽅位了解曹全碑,同时在⽂章末尾附上了纸质版和视频版的曹全碑⾪书教程曹全碑字帖(⼆⽞社⾼清字帖)这是⽇本⼆⽞社出版的曹全碑⾼清字帖,这⾥启明将⼤部分图⽚都上传上来了,有些图⽚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始终⽆法上传上来,如果⼤家有需要这个字帖的电⼦版,我可以发给⼤家,⼤家加我qq:282295839,添加好友时注明“新浪”即可。

曹全碑全⽂简体释⽂曹全碑碑阳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也,其先盖周之冑,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焉。

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斥竟,⼦孙迁于雍州之郊,分⽌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君⾼祖⽗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

曾祖⽗述,孝廉,谒者,⾦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不综,贤孝之性,根⽣于⼼。

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

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遗阙。

《曹全碑》

《曹全碑》

【摘要】《曹全碑》风格外秀内敛,俊逸典雅;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迈;运笔中锋正行,秀丽遒劲。

此碑是汉代最具隶书代表性特征的经典范本。

运用范本、工具、材料及用心去观察、体会、理解其特征,辩证地把握其外秀内敛,体现出书写性、节奏韵律之美,是临习此碑的要点。

【关键词】《曹全碑》;隶书;赏析;导临【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3-0026-04【作者简介】吴健,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书画创作研究所所长、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安市政协委员,淮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荣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全国奖”。

《曹全碑》吴健篆、隶、正、行、草五体书中,隶书既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又是承上启下的中转轴。

从字形结构和审美风格上讲,隶书大致分五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典雅秀逸类、以《礼器碑》为代表的峻挺劲健类、以《张迁碑》为代表的方正朴茂类、以《石门颂》为代表的苍茫雄浑类和率真古朴类的简牍隶风。

而其中又以《曹全碑》最具隶书的代表性特征,是书法学习的经典范本。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

碑高1.7米,宽约0.86米。

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

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共849字。

出土时笔画完整,惟“因”字半缺,惜于清康熙壬子(1672年)后断裂缺字,碑刻字数是汉代隶书至今保存较多的,但篆额佚失无存。

碑的石质坚细,无碑额。

勒石立碑于东汉中平二年,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旧城(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

因为出土较早,故其时拓本字口清晰,锋棱如新,碑刻文字原貌毕现。

此碑无论是书艺刻工还是碑的品相,均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值得称道,是汉代名碑佳刻。

惜后来石碑断裂,现在我们所见大多数是损坏的拓本,学习时要注意甄别,字要写得好,范本很重要。

隶书《曹全碑》一PPT课件

隶书《曹全碑》一PPT课件
1815),字组似,号 墨卿,福建汀州人。 乾隆五十四年进士, 嘉庆十年任扬州太守。
•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
楫》中认为:“本朝
书家有四,皆集古大
成以为楷。集分书之
成,伊汀州也。”与
邓石如同为清代碑派
书法的代表人物,有
“南伊北邓”之称。
他师法汉碑中雄浑平
直一类,如《衡方碑》
《西峡颂》《张迁碑》
等,尤其是对《衡方
.
14
“汉三颂”:《石门颂》、
《西峡颂》和《郙阁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 楗为杨君颂》。桓帝建和 二年(148)刻石。 原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 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汉 中太守王升对杨孟文开凿 石门通道功绩的颂记。 1967年因修建水库,将摩 崖移至汉中市博物馆。》、《惠安西表》, 东汉建宁四年(171年) 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壁。 内容为颂扬武都太守李 翕治西狭中道之事,从 史仇靖书。
从象形古文字转变为不完全形象今文字。 由“画字”转为写字,是今文字之祖。 也是当今主要书体 。 • 它在篆书直、曲笔画上增 加撇捺钩挑点形成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 被誉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
.
2
定义

•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就是在由篆而隶 的书写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 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 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律。
.
16
• 《郙阁颂》,东汉建宁 五年(172年)刻于陕西略 阳白崖上,为摩崖书。 刻石原在略阳徐家坪街 口村郭家地,1979年12 月农民修乡间公路, 《郙阁颂》受损,后被 迁至略阳灵崖寺。
.
17
《莱子侯刻石》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 山东滕县颜逢甲卧虎山前被发现的。此石开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



国家
博物馆


法帖

系专

汉《史晨碑》刻立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是孔庙著名汉碑之一,碑阴、碑阳皆刻字,又称《史晨前后碑》。

前后碑共计千字有余,可谓皇皇巨制。

通篇书写流畅舒展、一丝不苟、丰满宏丽,法度严谨之外多有变化,端正和雅之余情趣丰富。

现碑石仍在山东曲阜,碑通高207.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于1996年由孔庙移至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保存。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封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书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史晨碑》明拓本书影
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内文书影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内文书影
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史晨碑(明拓本)》内文书影。

《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及临习感想

《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及临习感想

《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及临习感想《曹全碑》又称《阳令曹全碑》《曹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丙辰造,出土于明万历(1573—1619)初年阳县旧城华里村,曾埋于渭水沙碛中,未经风雨的剥蚀,字画完好。

碑高253厘米,宽88厘米,厚20厘米。

19行,每行45字,全文849字。

篆额佚失无存,书者不详。

《曹全碑》出土后受到明末清初书家郭宗昌、王铎、郑簠、朱彝尊等人的青睐,他们纷纷临写,并为之鼓吹,引导了一个时代向汉碑学习的书学风气。

《曹全碑》为方首类石碑,方首类又称平首类,即指碑首平整,与碑身一体,为长方形。

方首类碑首表现为两种不同形式。

一种无明显碑首,此类碑首与碑身融为一体,难以区分。

如《李君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

这些石碑密布碑文,碑面上部无任何装饰;另一种碑首明确,石碑碑体上部雕刻画像,与下部碑文存在明显的分界,易于区分碑首。

《曹全碑》用笔圆润灵动、结体匀整舒展、风格典雅秀逸,充分展现了汉隶的成熟风格,实为汉隶至宝。

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也。

”《曹全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碑文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金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

是曹全的下属王毕、王敞等为他歌功颂德的文字。

1957年移存于西安碑林,同时也是西安碑林所藏东汉刻石中极为珍贵的一通东汉石碑。

它与《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合称为“汉碑四品”。

《曹全碑》作为明代最晚出土的一通汉碑,出土时笔画完整,惟一“因” 字半缺,由于出土以后受到书家、收藏家的极度推崇,他们纷纷寻拓、摹拓、购拓。

虽然丰富了拓本,增加了其书法艺术价值,碑面也遭到了毁损。

此碑从明万历年间至光绪、民国期间碑文不断缺损变化,清康熙壬子年(1672 年)断裂缺字,此碑的出现,使隶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审美观上,也出现了新的转机,是汉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种。

一、《曹全碑》艺术风格特点(一)用笔此碑的用笔丰富多姿、生机勃勃。

书法启蒙教育中《曹全碑》价值论析

书法启蒙教育中《曹全碑》价值论析

书法启蒙教育中《曹全碑》价值论析作者:宋平民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6期内容提要:《曹全碑》是东汉时期书法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从当前书法教育启蒙书体选择入手,通过从《曹全碑》的艺术特色和影响以及《曹全碑》的审美思维特点、入门难易程度、书法生涯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阐述该碑在书法启蒙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书法;启蒙教育;《曹全碑》价值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

紧接着在201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一时大量的青少年选择课余时间参加兴趣班学习书法艺术,书法教育如火如荼,书法启蒙的理论与实践五彩纷呈,书法启蒙教育传统观点和当前书法实践大都倾向于楷书。

当下隶书时风盛行,很多书家主张将隶书作为书法启蒙教育的书体,其理由概括如下:“一是隶书相对于篆书,今人较易辨识;二是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行,融会贯通;三是隶书技法简单易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笔者从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来看,学习书法从隶书入手,效果会更好。

《曹全碑》作为隶书精品,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充分展现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值得初学者尝试。

一、《曹全碑》艺术特色及其影响(一)《曹全碑》的艺术特色正如清王澍所说,“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

汉隶,是我国历代隶书的典范,是书法史上第一座高峰,从传世的隶书来看,有的风貌雄强、雄浑高古,有的飘逸秀丽、秀美多姿,有的方正劲挺、清劲秀雅……《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碑阳铭文记述邰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功绩以及世系,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所立,碑文规整秀逸。

在众多的隶书品类中,《曹全碑》典雅秀美,秀丽而有骨力,艺术特征鲜明,具体呈现在:其一,《曹全碑》其点画形态完美,波磔分明。

例如碑文中的“心”三点各具姿态,圆润中透露着一种弹性美,心字的主笔画之间极尽对比,飘逸舒展;另外例如“室”“世”等主笔画为横画的字,一唱三叹,从蚕头到雁尾,提按明显。

隶书曹全碑优秀书法作品

隶书曹全碑优秀书法作品

隶书曹全碑优秀书法作品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隶书曹全碑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隶书的创作变化书法创作在当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多风格的局面,同时也更加强调书家的个性,体现书家的性灵之美,而人们的审美也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等发生了变化。

那么,当代隶书的创作有什么特点,是根植于传统还是背离传统。

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欣赏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审美具有明显的不同。

并不认为具有博大精深的汉碑在今天就过时了,也没有理由排斥具有平直端正风格的汉代隶书。

但从近20年当代书法的发展和全国书法展览的实际情况看,凡取法《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包括《石门颂》、《礼器碑》等风格的隶书作品,皆和展览入选无缘,而取法《张迁碑》、《开通褒斜道刻石》、《广武将军碑》、《好大王碑》以及秦汉砖瓦文字的隶书作品,甚至篆隶结合,行草杂糅的作品,却受到人们的喜爱,频频入展或获奖,并形成一种风气。

这种状况是进步,还是倒退。

是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还是引导青年书法爱好者走向极端。

当代隶书创作所发生的这种异变现象是很正常的,是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然,是一种进步和发展。

出现这种现象,是当代书法家审美趣味发生变化的必然,是当代书法展厅文化现象的产物。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

其实艺术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由烂漫自由到规范端严,又由规范端严到自由烂漫的发展过程,所谓先规矩,后变化,是人们学习艺术的必由之路。

人们初期必然是要临摹和学习像《史晨碑》、《曹全碑》等规矩汉碑,等有了一定的隶书基础之后,就会自然追求发展和变化,取法和学习奇险峭拔的隶书作品,如以方笔取胜的《张迁碑》、自由率意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处于隶楷之间的《广武将军碑》、平直简古的《好大王碑》等等,从而融会贯通,追求个性,抒发性灵。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 原帖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 原帖

隶书曹全碑字帖全文原帖《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东汉末代名将曹全的功绩。

下面是《曹全碑》全文:【碑阳】郃阳令曹全,字敬全,敦煌郡效谷县人。

祖父敏,司徒,父母亲,孝廉。

全兄弟五人,全为季子,少举孝廉。

初除郎中,除任城长,升公府椽。

中平二年八月,拜郃阳令。

视事三年,明年八月,在治无嗣,【庚戌】中,遭空了大害,百姓饥荒,道路相望。

郡檄缣居丹往临,全悯其饿馁,在官储谷百斛,【辛亥】弃官去。

后持老母,走入甘陵,里闬就之。

百姓号泣,感彻上天。

遭乱,止不言。

中平六年九月,乃言状。

昔鲁国孔夫子庙封有岱山,以崇元圣,则其民滔滔,为有兴者。

今天子制圣唐周之隆,祗承天序,少长有守,罔失其绪。

遭家不造,先母哀毁而卒,将绝户之始,兄五人弟二人。

一母同居,属有二女三男,幼弱未适人。

先妣有四男未举。

复以我受孝能之命,若以举五兄弟为六子。

以我取封为合阳侯云。

昔我谱考,在官多有非一。

顷更兵革,往来无常。

先为瓜田仪,我兄将兵奔走月支国,定西番逆党。

已破乌孙、大宛、康居等国。

我随南单于迁居沛国谯县都乡安乐里。

一岁之中,居无停日。

又以我西都长安故南门西张里中有社柏官舍中居。

在里南又为逆党所破散。

间在长安故里中曲泉中街南故里之中舍也。

凡我官期应更所上下下经历故里曲泉里东界中亭之则也。

时闻之诸已而不见其多也者。

非绝筋转路也。

夫望故乡,何居?居人已非矣!但思宿昔之人,老幼相敬爱,骨肉之恩深,舅姑父母良贱苦辛勤也;幼小孤独有父兄者,如客也;遣我物故长成人,而相佐也;或举孝廉、文学也;或内侍京师及在二州;太傅、征辟也;或茂才三公、公府掾、令史、侍郎也;或宛句、褒国、阿县、中心、宜禄、平阳、京兆、长安、都乡、宜春、谷口、周至、槐里、安陵、新丰、万岁、杜陵、下邽、背水左右及关中南部者也;或假贷游汁遮道及种田养鱼;或弃离枝叶而归本朝者也;或委身投命县官而远违都邑者也;或逾年掷当归还顾视其家者也;或沉声华于中游往来于人者也;或绝交游而居孤寡守斯故处者也;或依倚门户悲歌独自且让问而不应者也;或生sink不同的生活:有些人成为强盗,有些人饿死在路上,有些人在这个混乱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

何绍基精品书法集锦100幅

何绍基精品书法集锦100幅

何绍基精品书法集锦100幅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

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

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绍基为官,因言事降调,于是远离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著作自娱,晚年倦游,在长沙生活,与黄道让、王先谦、王闿运等人相唱和,成为长沙诗坛雅韵之一章。

“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

当真圆,大难,大难!”楷则至唐贤而极,其源必出八分。

唐人八分去两京远甚,然略能上手,其于真书已有因规折矩之妙。

宋人不讲楷法,至以行草入真书,世变为之也。

唐贤三昧远矣,况山阴裴几乎?襄阳精于摹古,迹恒苦行草中无楷法。

此《老人星赋》典型庄正,乃有六朝之方整,而兼北海、季海之宽绰稳实者。

【宽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信有此理。

昔曾见米老大篆分石刻古拓本,欹斜无范,不料其入真书中已有此力量。

顾其真书不多见者,欲以简礼逾二王,不欲以模楷媲唐贤耳。

究之短长自在,何若乃口口耶。

唐以前碑碣林立,发源篆分,体归庄重,又书手、刻手各据所长,规矩不移,变化百出。

汇帖一出,合数十代千百人之书归于一时,钩摹出于一手。

于执笔者性情骨力既不能人人揣称,而为此务多矜媚之事者,其人之性情骨力已可想见,腕下笔下刀下又止此一律。

况其人本无书名,天下未有不善书而能刻古人书者,亦未有能一家书而能刻百家书者。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 讲座

碑拓鉴赏讲座主讲:李绪杰顾问:王钧刘大新一、碑帖的含义1、碑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定义的“碑,竖石也”,(幻灯)这是碑的原义。

后经过发展才开始刻有文字。

今天我们解释“碑”字,应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理解。

狭义来讲,碑是许多石刻种类中的一种;而从广义来讲,它泛指各种形制的石刻文字。

今天我们欣赏石刻文字书法时,就得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了。

这也是碑的含义的引伸和扩展的结果。

凡刻有文字的刻石统称为碑,也有其渊源,并非近时开始的,清代叶昌炽在其《语石》中曾记载:“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

”碑这一概念,经过含义的延伸,就包括了:刻石、碑、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石阙、摩崖、画像题字等等,成为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的总称。

2、帖,(幻灯)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帛书也”。

古人把书写在竹、木上的字迹,称之谓“简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

帛,就是丝织品的总称。

自从造纸术发明后,帛与缣jian(细绢)素、纸并用于书札。

到此凡是小件篇幅的书迹,当时人们都称之为帖。

帖的含义因此也就得到扩展。

(一扩展)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文人士大夫有收集书家手迹的习惯(用现在话说就是收藏名人信札或墨迹),这些名家信札被收藏者作为珍秘,供收藏者研习。

(二扩展)自宋朝开始(也可能从五代开始),有汇刻历代名家书迹于木、石之上的,称作丛帖或集帖。

从石刻上棰拓下来的拓本,为了便于临摹欣赏,装订成册。

(三扩展)从清末西方摄影技术传入我国后,凡是镌刻或手写的一切书法艺术文字,经过影印装裱成册的,也都称为帖。

这样,就能看出帖的产生与发展了。

二、碑与帖的区别(幻灯)人们习惯于碑帖合称,形成了一种刻字拓本的概念。

而实际上,碑和帖是有区别的。

这些不同体现在文字内容、书法风格、性质、功用及制作方法上。

碑的文字内容和功用是为了追述世系、纪功颂德或祭祀记事之用,有一定的格式。

虽有正、行、隶、篆各种书体,但要求肃穆庄重,书丹上石,刻成后立于地上。

《徐北文书法集》序

《徐北文书法集》序

《徐北文书法集》序顾亚龙【期刊名称】《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2页(P3-4)【作者】顾亚龙【作者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正文语种】中文徐北文先生是著名学者、诗人,同时也是书法家。

徐北文先生有着深厚的学养、高尚的人格,他将书法艺术作为一生的追求。

他以对传统书法中蕴含的自然法则、美学原理、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透悟为根基,通过具有创造性的心力及精深的技法,将传统书法的规范与自我书写的情意融会贯通,使其作品呈现了儒雅静谧、雄浑厚重、刚劲飘逸、气象博大,既有金石气又有浓郁的书卷气。

从而确立了他学者型书法家、文人书法家的地位。

先生生前从不以书法家自居。

他既未举办过个人书法展,也不参与书法界的活动,更未出版过书法专集。

他的墨宝,我们只能从一些报刊书籍的插页和图版中见到,另外先生生前应邀为许多名胜古迹题写的碑、匾、联尚有留存,尤其是在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舜耕山庄以及章丘的清照园等景区多有呈现。

镌刻在山石林木中的这些作品,虽只有行书和隶书两体,却可以看出先生所书两体呈现了不同的流派特征,暗合了清代书学理论家的区分法,即隶书出自碑学(北派),行书出自帖学(南派)。

先生写行书时不像包世臣、康有为那样在行草中融入了金石气,而是追求二王和宋以后《淳化阁帖》中的秀丽潇洒的风格。

这从他为千佛山公园书写的瀛芳园碑和章丘清照园题诗的石碣中可以看到这一韵味。

他的隶书作品较多,碑版如为趵突泉公园书写的《重修白雪楼记》、赤霞广场的太湖石刻的大字等;匾额如清照园中的“黄花馆”、红叶谷的“义净禅堂”,会仙阁、舜耕山庄的石坊题额等;联语如大明湖公园中的曾巩壁画联、明昌钟亭联、藕神祠联,趵突泉公园的娥英祠联、万竹园联,以及开元寺石坊联和危山公园的《危山赋》等。

先生年幼时,受北京书家王易门先生指导,以汉代的《孔宙碑》和《衡方碑》作为临写范本。

易门先生以为《孔宙碑》字扁而飘逸,《衡方碑》字方而刚劲,从这两种不同风格入手,在参照中可以左右逢源。

《曹全碑》字帖版

《曹全碑》字帖版

碑阳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人也,其先盖周之冑,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国,因氏焉。

汉之际,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君高祖父敏,举孝廉,长史,巴郡朐忍令,居延都尉。

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

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

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

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景完。

易世载德,不陨其名。

及其从攻,清拟夷齐,直慕史鱼。

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

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弒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兖脓之仁,分醪之惠。

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

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簿官。

迁右夫风槐里令,遭同产弟忧,弃官,续遇禁网,潜隐家巷七年。

光和六年,复举孝廉。

七年三月,除郎中,拜禄福长,訞贼角,起兵幽冀,兖豫荆,同时并动。

而县民郭家等,复造逆乱,燔烧城寺,万民骚扰,人褱不安。

三郡告急,羽檄仍至。

于时圣主谘诹,群僚咸曰:君哉!转拜郃阳令,收合余烬,芟夷残迸,绝其本根。

遂访故老商量,俊艾王敞、王毕等,恤民之要,存慰高年,抚育鳏寡,以家钱籴米粟赐癃盲,大女桃婓等,合匕首药神明膏,亲至离亭,部吏王宰、程横等,赋与有疾者,咸蒙瘳悛。

惠政之流,甚于置邮。

百姓襁负,反者如云。

戢治廧屋,市肆列。

风雨时节,岁获丰年。

农夫织妇,百工戴恩。

县前以河平元年,遭白茅谷水灾害,退于戊亥之间,兴造城郭。

是后,旧姓及修身之士,官位不登,君乃闵缙绅之徒不济,开南寺门,承望华岳,乡明而治,庶使学者儒、栾规、程寅等,各获人爵之报。

东汉碑刻讲座7飘逸秀丽隶书——曹全碑

东汉碑刻讲座7飘逸秀丽隶书——曹全碑

东汉碑刻讲座7飘逸秀丽⾪书——曹全碑《穿越时空的思念》纯古琴版徐超然 - 《穿越时空的思念》纯古琴版飘逸秀丽的⾪书——曹全碑任启政《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是东汉时期王敞等⼈为郃阳令纪功颂德,于灵帝中平⼆年(185年)所⽴的碑刻。

碑⾼253厘⽶,宽123厘⽶,碑阳20⾏,每⾏45字,全⽂共849字。

碑阴五列,第⼀列⼀⾏,第⼆列26⾏,第三列5⾏,第四列17⾏,第五列4⾏。

《曹全碑》发现较晚,是明代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莘⾥村出⼟的,⼀直存放在郃阳县孔庙,到上世纪五⼗年代迁⼊西安碑林。

⼀,古⼈对《曹全碑》的评价《曹全碑》出⼟后,⼀直受到⼈们的重视。

此碑⽂字清晰,锋棱如新,保持了原来的书写风范,并未受到风⾬剥蚀,使许多⼈对此赞不绝⼝。

清孙承泽《庚⼦消夏记》评《曹全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中⾄宝也。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惟碑五⼗余⾏,拓本既少,笔意俱在。

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整饬,⽽潇洒⾃适,别具风格,⾮后⼈所能仿佛于万⼀。

此盖汉⼈真⾯⽬,壁坼、屋漏尽在是矣。

”清⽅朔《枕经堂⾦⽯书画题跋》云:“此碑波磔不异《⼄瑛》,⽽沉着酣宕直合《韩勅》。

正⽂与阴侧为⼀⼿,上接《⽯⿎》,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关键。

不解篆籀者,不能学此书;不善真草者,亦不能学此书也。

”清杨守敬《评碑记》云:“前⼈多称其书法之佳,⾄⽐《韩勅》、《娄寿》,恐⾮其伦。

尝以质之孺初,孺初⽈:‘分书之有《曹全》,犹真⾏之有赵、董。

’可谓知⾔。

惜为帖贾凿坏,失秀润之⽓。

”清徐树钧《宝鸭斋题跋》云:“碑阴书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清初朱彝尊说:“万历中郃阳县掘得汉《曹全碑》,以其最后出,字迹完好,汉碑之存于今者莫或过焉”。

这正是此碑作为刻⽯保持原来⾯貌的宝贵;亦由于为东汉晚期所刻,距东汉灭亡只有35年,是汉⾪发展的⿍盛时期之作的宝贵。

此碑与《⽯门颂》、《张迁碑》分别代表着汉碑的三种最典型类型:《⽯门颂》⾃由奔放,飘洒奇逸;《张迁碑》⽅劲厚重、朴拙⾼古;⽽《曹全碑》以⼯整精巧、清逸秀雅的风格独⽴于汉碑之林,是汉碑中的林黛⽟⽽天⽣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