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培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培养方法[摘要]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造成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塑造上的困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性和内在超越性对主体存在意识的自主建构及在对象化实践活动中批判力的生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它还在形成存在主体的自律思想品质、追求圆满人格和提升人的精神、彰显其人生意义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大学生主体性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充分体现出教师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也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造成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塑造上的困难,使背负着巨大期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性和内在超越性对主体存在意识的自主建构及在对象化实践活动中批判力的生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它还在形成存在主体的自律思想品质、追求圆满人格和提升人的精神、彰显其人生意义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实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上作一探讨。
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1],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外部世界以及人体本身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
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大学生作为独立的、自主的、能动的个体,通过启发和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使他们自觉构建和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品质,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尊重和发扬大学生主体性为前提条件,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以形成健康和高尚的人格为标志。按照大学生的特性和人的内心需要去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的自觉性、自主性、积极性和能动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活动,并使人在这一活动中得以发展、完善。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是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二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认清自身与社会要求
之间的差距,激发其参与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促使大学生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2];三是以终极关怀为目标,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注重大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培养。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诸多不适应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这些不适应并不只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不适应,其根本问题还在于教育理念的落后和受教育者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传统教育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具,而不是致力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它常常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忽视个体生命的意义、个体存在的价值、个体发展的需要,忽视个体主体性、能动性及创造性的培育和发展。这样塑造出来的大学生更多地具有依赖性而缺乏自主性,更多地具有惰性而缺乏创造性,大学生的主体性总体处于缺失和被消解的状态[3]。第二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关系时,倡导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把挖掘大学生个体价值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重视大学生个体内在价值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时注意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传统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外在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人本身的价值;第三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是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传统教育中,教育者是主体,大学生只是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它的方法是简单灌输,通过主客体之间单向命令式的活动,使学生转变思想,提高觉悟,最终服从服务于社会集体的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乏的主要原因
主体性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在标准,体现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乏是现阶段众多主客观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一)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负面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负面作用,制约着大学生的主体性成长。传统社会中家族本位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方面表现出历史的惰性,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习动机,弱化了学习的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往往以外在的功利为导向,目标指向职业地位、财富和家庭利益,往往忽略自我的兴趣与偏好,以牺牲个性为代价换取父母愿望和家族使命的完成。这种附属内驱力主导下的学习活动容易被当成一项令人讨厌的苦差事,从而削弱了主动学习的渴望与激情,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无形中作了一种自我的消解。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还渗透在社会的“官本位”观念之中,形成迷信权威、依赖师长的“集体无意识”,导致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创新与超越观念的弱化,直接影响到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与健全。
(二)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因素
社会转型期的现状从客观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也促进了大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竞争秩序的无序化、传统向现代过渡期特征在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层次和侧面表现出来。从而使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平等观念、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并不充分,自我认知、自我发展所需求的主体地位、主体责任、主体协作精神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巩固和完善。
(三)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忽视
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弘扬学生主体性不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学生的主体素质、主体人格的教育价值尚未充分实现。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促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工具性教育活动本身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消解了人的主体性的培育与弘扬,表现在教学上,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在教育的价值观上,教学突出其功利主义价值而忽视教学本体意义,淡化其非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的目标上,强调教育的社会需要,突出个体社会化而忽略了个体自我发展需要,淡化了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化。在教育的内容上,注重培养人的工具理性和占有征服世界的能力,技术理性的地位和价值被扩大化,教育表现出唯理性特征,淡化了教书育人的完整性、全面性[4]。在教育的过程上,教育主体片面化,教师中心论突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的方法上,注入式教学主导课堂,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承接,淡化了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品格上的自我养成,否定了主体性的核心价值。在教学评价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和评价结果的外在性制约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和观念。知性与德性分裂,知行统一性在教学的评价导向上出现了裂痕。在师生交往上,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受到多重影响和制约,主体—主体间的参与合作精神与观念被主体—客体间的控制与主宰关系淡化,生活世界的交往则更是微乎其微[5]。可以说,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土壤。主体性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教学实践创设的适宜主体发展的条件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全而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条件。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文化观念的惯性制约,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影响以及教育自身重物而轻人的价值观念与实践模式综合作用下,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及主体素养呈现出一个急需加强的层次和局面,更有待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