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训练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的肌张力:
能支撑身体并能抗重力运动但又不会阻碍运动;
适当的感觉输入:
包括视觉、本体感觉及前庭的信息输入;
大脑的整合作用:
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
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
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同时有选择地运动身 体的其他部位;
骨骼肌系统:
进入小脑。 前束以上第2级神经元传导躯干(除颈部
外)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第2级神经元—颈膨大部第VI、VII层
和延髓的楔束副核 发出的第2级纤维也经小脑下脚进入归小
脑皮质传导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与平衡
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
人体平衡感觉输入包括3个方面:
前庭——维持平衡,听觉、视觉刺激定位 视觉——站立位姿势控制 本体感觉系统——感觉身体各部位的相对位置和运动
非意识性本体觉
此传导通路是把躯干、四肢的本体觉冲动传至小脑,不产生意识性 感觉,而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和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身体 的姿势和平衡。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途径
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 纹理粗细)的传导通路大致相同,所以常常 一起叙述,此传导通路有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第二级神经 元为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三级神经元为丘脑 腹后外侧核。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途径
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在 脊神经节内,属假单核神经元。其周围 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肌肉、肌腱关节或皮 肤的感受器。
延髓
中枢突组成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在后 楔束核 索内直接上行,第5胸节以下形成薄束, 第4胸节以上形成楔束,两者在延髓分别 楔束 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和楔束在髓 内发出侧支与前角细胞联系,构成简单 反射弧。
第三级神经元为丘脑腹后外侧核。其 轴突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 投射到大脑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 叶后半以及中央前回。形成意识性本 体感觉。
此传导通路损伤,引起肢体本体感觉 和精细触觉丧失或减退。如脊髓后索 损伤后患者可出现不能感知肢体的空 间位置和姿势,靠视觉行走,闭目后 易倾倒。同时两点定位觉丧失。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神经损伤后要恢复完成功能性动作的能力,几乎完全 是学习在支撑面上平衡身体各部分的能力。
在整个动作的训练过程中平衡身体的练习能够优化个 体的成绩和使其重获技巧。
减少康复训练中的损伤、改善运动功能、降低患者跌 倒的风险。
应进行优先的、强化的、多种的平衡训练。
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
肌力的训练
以训练本体感受器的适应性(负重训练、早期坐、站)
本体感觉专门训练
运动疗法 平衡功能训练 反复刺激,增加感觉输入,促进运动的输出()。 反复触摸并分辨不同形状、质地的物体,以改善皮质感觉功能 Frenkel法:
为传统的小脑功能障碍训练方法,通过对肢体与躯干共济失调的反复训练能收到较好效果
本体感觉传导途径的分类
本体觉传导路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
意识性本体感觉
此传导通路能将本体觉传至大脑皮质而引起意识性感觉 (感知机体 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
此传导路还传导精细触觉(包括辨别皮肤两点辨别觉和辨别物体形 状、大小、软硬和纹理粗细等的实体觉)。它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本体感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肌腱、韧带及关节囊上。 人体的平衡、协调及技巧性运动与本体感觉的正确反馈密
切相关。运动是本体感觉的一种反应。 大脑顶叶、内囊病变均可引起病变对侧肢体本体感觉障碍,
导致感觉性共济失调,使患者对运动的速度、力量、方向不 能及时感知和调整,造成平衡障碍、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 从而影响各种动作的准确完成。
本体感觉训练在康复治疗中 的应用
概要
本体感觉概念 本体感觉传导途径
什么是本体感觉?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是指来自肌、腱、关节等的
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例如,人在闭眼 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动作等)。
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 细触觉(如两点辨别觉等)。
本体感觉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内
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等处的感受器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分别终止
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V~VII层
第2级神经元—后角的胸核及腰骶节段
V~VII层 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 脊髓小脑前束。升至脑桥向上经小脑上脚
1.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
平衡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1.视觉系统 2.本体感觉 3.前庭系统
平衡的维持机制
中枢整合
视觉 躯体感觉
前庭觉
脊髓、前庭核、
内侧纵束、脑 干
网状结构、 小脑、
大脑皮层
运动方案
平衡的维持机制
运动控制
1.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
维持人体平衡的主要因素
薄束核 延髓
薄束
腹后外侧核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途径
第二级神经元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发
出纤维走向延髓中央灰质的腹侧,并
红核
左右交叉,交叉后的纤维集合成内侧
丘系,在延髓中线两侧上行。在脑桥
延髓
穿经斜方体,在中脑走在红核背外侧,
最终至于丘脑腹外侧核。
延髓
中脑 脑桥
内侧丘系交叉
腹后外侧核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途径
在疾病过程中,其他平衡器官如前庭迷路系统、视觉等因其症状 明显而被重视。本体感觉障碍则常被忽略。
本体感觉障碍既使在疾病的恢复期也是非专业人员很难发现的。
当关节发生损伤、手术、制动等原因以及本体感觉通路中的神经 受损均可导致本体感觉的功能障碍。
本体感觉障碍广泛存在于与它相关的周围、中枢受损的病证中。
Berg平衡量表
Berg平衡量表
14个项目,每个项目得分0~4分,总分56分 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 测试测试所需设备:秒表,直尺,椅子,台阶/小凳子
Berg平衡量表
41~56分 21~40分 0~20分
平衡功能较好,可独立行走 有一定平衡能力,可辅助步行 平衡功能差,需坐轮椅
本体感觉障百度文库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关节不稳
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
运动中身体姿势的调整和平衡能力下降
人体的整个运动功能下降。
因本体感觉包括了神经系统对本体感觉的传入和传出和整合调控功能 ,所 以,即使只是一条腿受伤造成活动减少,本体感觉的下降也是全身性的! 就是说没受伤的肢体本体感觉也下降了。
本体感觉是维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因素。
平衡的定义
平衡指人体处在一种姿势或不论处于何种位置时, 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控制其身体重心在身体支撑 面上以保持身体直立姿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
平衡功能分类
T静itle态in 平he衡re
等长收缩
无外力作用下 维持某种固定
姿势的能力
T动itle态in 平he衡re
等张收缩
T自itle动in 态 h平ere衡 T他itle动in 态 he平re衡
运动或受到 外力作用时 自动调整并 维持姿势的能力
无外力作用下 进行各种自主 运动重新获得 稳定状态的能力
受到外力干扰 时恢复稳定 状态的能力
平衡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1.视觉系统 2.本体感觉 3.前庭系统
本体感觉的评定-量表
评定量表:虽然属于主观评定,但由于不需要专门的 设备,评分简单,应用方便,临床仍普遍使用。信度 和效度较好的量表主要有:
——Berg量表 ( Berg Balance Scale ) : 有14个 项目,需要20分钟完成,满分56分,低于40分表明有 摔倒的危险性。 ——Tinnetti量表 ( Performance - 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 ) : 平衡(10项)和步态 (8项)两个部分,不到15分钟即可完成,满分44分, 低于24分提示有摔倒的危险性。
总分少于40分,预示有跌倒的危险性
动态评估--“站起—走”计时测 试
方法
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返回来的时间以及 在行走中的动态平衡
结果判断
1分:正常 2分:极轻微异常 3分:轻微异常 4分:中度异常 5分:重度异常。
得分为≥3分,则表示有跌倒的危险性
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
国外报道: 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发生率为47.7%。其中69 %经正规训练可于8~16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受损对脑卒中后的综合运动功能恢复 有很大的阻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瘫 痪肢体的肌张力一个月以上不恢复者多有本体感障碍,提 示应及时检查发现,并积极进行本体感觉训练,以促进 ADL能力恢复,提高脑卒中后生存质量。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本体感觉在平衡中的作用

本体运动觉系统与前庭系统相互配合提高肌肉张力,
带动肌腱、韧带、骨胳与关节做出平衡动作,并维持姿势。
前庭平衡觉与本体运动觉的信息整合,掌握四肢在三度空间
的位置,形成有意义的身体知觉。
常被忽视的本体感觉障碍
本体感觉在疾病早期不象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之类的运动 障碍容易被发现及有成熟的训练技术
②延髓后索损伤: 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 触觉障碍。
③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损伤: 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损伤及其表现:
④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损伤: 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觉、精细触 觉障碍。
⑤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损伤: 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
⑥大脑皮质损伤: 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障碍。
内 囊
丘脑中央辐射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综合图
躯干 四肢
肌 腱 关节 韧带
1
周围支 脊神经节
中枢支 薄束、楔束
2 内弓状纤维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3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 腹后外侧核
经内囊后肢
中央前、后 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
损伤及其表现:
①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损伤: 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 觉障碍。
所以,在恢复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强调恢复本体感 觉和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是恢复运动功能的重要内容。
脑卒中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
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或感觉通路发生障碍,导致肌张力和 肌力异常及运动控制障碍,最终产生平衡功能障碍。
大脑顶叶、内囊后肢、丘脑或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主干,均 可引起病变对侧肢体本体重度深感觉障碍,导致感觉性共 济失调,使患者对运动的速度、力量、方向不能及时感知 和调整,造成平衡障碍、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从而影 响各种动作的准确完成,步行时患者常不得不注视自己的 患脚,以视觉代偿来调整平衡和姿势。
本体感觉的种类
1、平衡觉: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 的感觉。
影响平衡觉的因素:酒、年龄、恐惧、突然的运动、热 紧迫、不常有的姿势等。
2、运动觉:人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及其运动状态的一 种感觉。运动觉涉及人体的每一个动作,是仅次于视、听觉 的感觉。 人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形成更有赖于运动觉信息的反馈调节。
生物反馈(借助仪器设备) 神经肌肉促通技术(PNF)
通过牵张肌腱,挤压关节囊恢复本体感觉。
伤病之后使用支具等矫形器
在康复的过程中,加强协调性和敏捷性的训练
小结
本体感觉与平衡功能密切相关,且常被忽视。 本体感觉是一个较难训练的能力,要综合进行。 本体感觉影响平衡常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系
检查:
姿势 双脚立位(睁、闭眼) 单脚立位(睁、闭眼)(Romberg's征 ) 坐位(睁、闭眼)
协调试验 -指鼻、轮替、跟膝胫试验
关节位置觉、震动觉降低或丧失。
本体感觉的评定
动态检测: --坐、站立时移动身体; --行走: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 足跟行走,足尖行走,走直线,侧方走,倒退走,走 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
统(肌、腱、关节)外伤、手术、制动而下降。许多 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的本体感觉紊乱,所以,要 注意发现并及时训练。 本体感觉及平衡训练与功能训练应同时进行,并贯穿 康复整个过程。
本体感觉的评定/检测
本体感觉障碍的症状:
走路不稳,如踩棉花感,以闭眼时明显,步基增宽。步行 时常不得不注视自己的脚,通过视觉代偿调整平衡和姿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