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媒介环境下现代文学经典传播困境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l丁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 N A N CH U A N B O传播视域——文学与传播

当前媒介环境下现代文学经典

传播困境探析

黎妮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到了电子媒介时代也不例外。从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现代文学改编热”以来,许多现代文学经典都被搬上了银幕,但笔者

也注意到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改编趋势逐渐变缓。本文就拟以现代文学经典为

研究对象,探析它们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所遇到的困境,分析其传播“遇冷”的

原因.以期对现代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获得一点启示和思考。

关键诃:消费时代现代文学经典传播“遇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环

境构成的部分之一,也在不断地给人类带来新的惊喜。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将人类文化的演进划分

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拼音文字的发明,其二是16世纪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其三是1844年发明的电报,预示

着电子革命的来临。归纳起来即口语媒介8寸期,印刷媒介时期和电子媒介时期。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

变,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电视、电影、网络成了媒体新宠,传统的印刷文字已被抛诸脑后。进

入新世纪以来,媒介技术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着,这不仅改变了人们信息接受方式的习惯和倾向,

也改变了旧有的文化形式所赖以生存的土壤,让人不得不开始思考,在面对新的媒介技术和新的媒介环境

时,那些固有的、传统的文学经典该如何应对变与不变的问题。本文就拟选取现代文学经典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它们在应对新的媒介环境的冲击时所遇到的困境及原因,以期对现代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获得

一点启示和思考。

一、电子媒介时代现代文学经典传播过程回顾

关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传播这一论题,前人已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其

传播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十七年”时期

“十七年”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这一段时期,由于当时的领导

人对文艺较为看重,而且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相关文艺政策的支持,给当时的文艺创作者们提供了

一个相对较为宽松的环境,因此,在这十七年间,大陆文艺工作者们根据现代文学经典改编了不少电影,其

中著名的有<祝福>、<林家铺子>、<家>等作品,虽然总数量上只有10部,但质量却比较高,此外港台电影人

士也拍摄了许多经由现代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片,如<家>、《春>、(秋>、<雷雨>、<日出>、<憩园>等,也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时期现代文学经典“触电”主要是通过电影这一方式,而由千年代久远和当时

媒体环境所限,我们对它的受众接受效果不得而知。

(二)二+世纪八九+年代

自改革开放后,文艺界又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借着1981年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这一契机,影视

2013年第10期(总第110期)I东南传播●

传匿睨薹

界开始了“现代文学经典改编热潮“,鲁迅的三部作品《阿Q

正传>、<伤逝>和<药>都被搬上了大荧幕。再到1986年这短

短6年间,就有14部现代文学经典被改编成电影,并且所改

编的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名著和著名作家的代

表之作。从1987到2000年问,虽然现代文学作品改编风潮

不如之前强盛,但也有近10部作品以电影形式呈现在世人

面前。除此之外,电视界也后来居上,1985年,北京电视台拍

摄的<四世同堂)的播出在当时轰动了全中国,得到了广大观

众的一致肯定。此后从1987到2001年间,根据中国现代文

学改编的电视剧共有38部,其中根据现代文学经典名著改

编而成的长篇电视剧不断涌现,在观众中造成了较大的反

响。其中,最具有典型性是1990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围

城>,其播出引发了万人空巷的场面,将钱钟书这一处于边缘

的文学作品带到了焦点中心,确立了其经典地位。从这一阶

段现代文学经典“触电”的过程可以看出,电影依旧是经典传

播的主要选择,但多少有一种曲高和寡之感,反而是电视剧

这一大众传播形式,带着众多的现代文学经典飞入了寻常百

姓家。

(三)新世纪以来

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电影的繁荣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

由传统的现代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片几乎寥寥无几,即使

是在电影技术飞速发展、单部影片不断创造“票房神话”的今

天,我们能看到的由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片也只有几

部,且多为从通俗作家如张恨水、张爱玲的作品改编而来,主

流的现代文学经典已很难觅得其影像化的踪迹。而电视剧方

面也不尽如人意,除了2001年的<我这一辈子》、2008年的

<子夜>和2009年的<四世同堂>,观众们也很难看到传统现

代经典作家的作品走上荧幕,只剩下“二张”的作品能在电视

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如果从纵向比较上来看,可以说到了

新世纪,现代文学经典改编潮流正在逐渐变冷,已不复出现

之前的繁荣局面。

二、瑰代文学经典传播“遇冷”瘴因

传统现代文学经典与电子媒介的互动正在逐渐变冷这

已成为事实,这让人不得不反思,如今电子媒介的发展如此

之快,受众范围如此之广,但为何不毹在现代文学经典的传

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是主客观因素

共同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作品本身:经典特质不容挑战

现代文学作品产生于一个思想多元、文化繁荣的时期,

许多作品本身带有较为浓厚的思想启蒙性质,尤其是那些经

过时间沉淀的作品,更是具有强烈的经典特质。

1.是否忠实于原著

在传统文学史对现代作家所排定的顺序中,“鲁、郭、茅、

巴、老、曹”占了前六位,其中除了郭沫若的作品因体裁等

面的原因不适宜改编为影视作品外,其它几位作家的作品

东南传播201:3年第10期(总第110期)

或多或少都被转换为了影视作品,而人们在评价被改编的作

品是否成功时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影视作品是否忠实

于文学原著。以鲁迅的作品为例,鲁迅自己曾说过“《阿Q正

传>的本意,我留心几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荧幕

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也无聊,不如不做也。””】

在他看来,《阿Q正传)并不适宜改编,甚至担心阿Q走上荧

幕之后只剩下滑毽可笑。但到了1981年,这一部作品还是由

陈白尘编剧,将其搬上了电影荧幕,所幸的是,改编而来的电

影作品基本上忠实于原著,又有所创新,并保持了严肃而深

沉的风格,因而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肯定。与之形成对比的

是另一部作品《药》,由于原著只有五千多字,因而改编的影

片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适当的添加和发展,但观众对这种丰

富和发展并不认可,相反认为这些情节的添加反而失去了原

作的风格。现代文学作家的经典作品~般影响都很大,正如

“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观众们心中也有

着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预设,如果影片中的形象不符合这一

预设,那影片很有可能失败。当然,在当下的影视环境里,是

否忠于原著已不再是惟一标准,甚至有时改编反其道而行

之,进行彻底颠覆,因而能否忠实干原著、是否有必要忠实于

原著都是当下现代文学经典改编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

一个难题,这对于很多有志于经典改编的导演来说,也是一

个很大的挑战。

2.经典影片难以超越

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历过了“名

著改编热”,许多作品已有了电影或电视的视觉呈现,大部分

改编相对来说都较为成功,如影片《阿Q正传>、《伤逝>、《祝

福>、《早春二月》、《家》、《雷雨)、<林家铺子》,电视剧《四世同

堂>、《围城>、《南行记>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艺术质量上、还

是思想深度上都较为接近小说原作,也普遍受到了主流意识

形态的认可,在中国的电影史上或电视剧上也都占有较为重

要的地位。因而,如果现在要对某一现代文学经典进行视觉

转换,挑战的不仅仅是文学原著本身,也需要挑战之前的影

视作品,这对如今的影视创作者来说,不仅仅是对其能力的

考验,也是对其勇气的考验。

{二)媒介环境:引发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

1.消费文化来袭

随着电子媒介的盛行和媒介全球化的来临,新世纪以来

的媒介环境发生了迅猛的交化。网络使麦克卢汉预言的“地

球村”得以真正实现,它在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消

弭着文化之间的差距,它将文字、声音、视频结合在一起的传

播方式,让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为丰富多彩。而智能手机

的出现则是将人们与信息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人感

觉“世界尽在掌握”。媒介变化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媒介文本

表现形式的变化,也在于其所弓!发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西

的消费主义意识也随着媒介全球化的步伐逐渐深入人心,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