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精编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214234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9.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深感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系统。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家族制度、伦理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中国的家族制度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的延续,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伦理观念注重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伦理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梁漱溟先生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色,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关爱和同情他人,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个体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认为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这种伦理本位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相互关心、理解和尊重。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早熟文化’,亦即其文化在很早时即完成其基型,而一直不变沿袭下来。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ff71f0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1.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1.如西洋人宴客,自己坐在正中,客人反在他的两旁。
尊贵的客人,近在左右手;其他客人便愈去愈远。
宴后如或拍影,数十百人皆为自己作陪衬,亦复如是。
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座,自己在下面相陪,宴席之间,贵客高居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陪宾了。
寻其意味,我则尊敬对方,谦卑自处;西洋则自我中心,示其亲昵。
——这完全是两种精神。
2.一切宗教都从超绝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
分析之,可得两点:一、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其事务;二、宗教必以对于人的知识方面之超外背反立其根据。
3.宗教这样东西,饥不可为食,渴不可为饮,而人们偏喜欢接受它,果何所为呢?这就因为人们的生活多是靠希望来维持,而它是能维持希望的。
人常是有所希望要求;就藉着希望之满足而慰安;对着前面希望之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断而忍耐勉励。
4.人类理智有二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
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
儿童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炼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阜丰知识。
故依理智以为生活者,即是倚重于后天学习。
5.动物倚本能为活,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6.说问题都出在人身上,这话并没有错。
但要晓得,问题在人,问题之解决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
7.伦理社会这块土地,不适于资本主义之滋生茁长,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若人们在经济上的进取心根本缺乏了,不亦是社会上一大危机吗?这却又从职业分途之一方面,可得其救济。
一个人生在阶级社会里,其一生命运几乎就已决定了。
特别是封建社会为然,而资本社会亦不例外。
农奴固然不能转为贵族,劳工亦难得作资本家。
他们若想开拓自己前途,只有推翻这种秩序,只有大革命。
但在中国这职业分途的社会,便不然。
政治上经济上各种机会都是开放的。
一个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初无限制,尽可自择。
而“行行出状元”(谚语),读书人固可致身通显,农工商业亦都可以白手起家。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1302b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7.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古老而深沉的文化世界。
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人类心灵的细致洞察。
书中的观点独特,且极具洞察力。
作者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特点,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深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吸引。
例如,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仁”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我深以为然,因为“仁”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仁”被广泛应用,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发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有“仁爱”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爱和关怀。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强调正义、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人类的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哪些元素是积极的,哪些元素需要改进。
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33e866f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3.png)
中国文化要义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有着的观点并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进行,虽违犯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判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弥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横跨出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够辨认出这许多特点,虚不外踢从一处而去;许多特征横跨出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一、理性早启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徵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征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6a8e44b3fd0a79563c1e7253.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作者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然而他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的行动而运动的人”。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不变的口号,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共有十二个章节,讲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从而导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我们以道德代替宗教来治理社会。
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通读全文,只能截取前六章来阅读,其中一些文化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谈及几点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及其深刻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家庭来作为一个单位,以家族的联系程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
文章指出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中国人常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这样一个大家庭就是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
如果你一和某一人恰好都是同一个姓氏,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说法可能就会说“五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
在中国文化的第十三特征:孝的文化中我们应该也能分析出家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也许也是靠家庭制度的传承。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在作者总结民族品性中,第一条即提到“自私自利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这就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表现。
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这些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公交车站,地铁站,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很少看到自觉排队有秩序的乘车;多少人曾形容中国人一人在外成龙,三人在外成虫。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皆知的,可却为何如此呢?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吗?1882年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个明文排斥单一种族移民的歧视性条文“排华法案”,该条文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4881d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9.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阐释,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价值观念,提倡人伦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爱和礼义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摒弃功利主义和虚浮的欲望。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此外,佛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舍得”和“菩提”,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教导人们要舍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摒弃贪婪和欲望。
通过学习佛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舍得和追求心灵净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46547e6aef8941ea76e0587.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
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
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
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
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
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於斯。
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于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baa6194551810a6f4248627.png)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着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3a92f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1.png)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重点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一、此所云中国文化1、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 2、狭义的文化:文字、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3、文化的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4、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讨论)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如文字构造之特殊),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3、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文化(四大文明古国),或者已夭折,或者已转易,或者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4、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5、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泛博中华民族。
此谓中国文化非惟时间绵延最久,亦空间上之拓大亦不可及6、中国文化在其绵长之寿命中,后二千余年殆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7、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三、试寻求其特征1、为寻求中国文化之精神所在而做的工作①将中国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被人指说的那些特异处,一一寻找而罗列起来②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它的来由。
先后摆布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便是寻到了家 2、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份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
若分析之,又可指出两面:一面是感觉力迟钝,一面是活动力减低 3、中国文化的三大特征①广土众民(第一特征) 有一种伟大力量蕴寓其中,但不知②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第二特征) 为何 (第四特征)③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第三特征)4、中国文化的两大古怪点①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后两千年的中国,居然不见进步之可怪(第五特征)从社会史上讲,竟难判断它是什么社会之可怪②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罗素:“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第六特征)5、严几道译《社会通诠》,根据其说来看中国的感受:①长期停滞之可怪②难于判断中国究竟在社会史上哪一阶段③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8d09f64dbed5b9f3f90f1c65.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总结张士林《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所著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如《中国文化要义》扉页所写“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正因为他被称作“儒家”,所以本书的从头到底无不透漏出儒家的文化色彩。
本书因为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以书中大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所以就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读书所得。
在本书中梁漱溟先将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出来,然后选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此特征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全方面论证,由此推出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其它特点,最后将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全都归结为第四个特征,即一种神秘的力量-----理性早启和文化早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义就在于此。
在书中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罗素曾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
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的。
)。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本书的第二章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特征的由来,从中国人的家说起。
梁漱溟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不能由冯友兰所提出的“生产家庭化”的生产方式就可以解释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一切上层建筑。
梁漱溟还进一步提出了“阶梯观”和“流派观”,即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然而各时各地却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
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500字
![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b03243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2.png)
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500字篇一:《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读《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就像踏上了一场探秘中国文化深层奥秘的旅程。
开头就被梁漱溟先生那独特的视角所吸引。
他在这一章里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进行剖析,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探险家在向我们展示他发现的宝藏。
中间部分那真叫一个精彩。
梁先生提到中国文化中的家族观念,这在中国社会里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把每个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就想到我自己的家族,逢年过节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长辈们坐在正堂,晚辈们一个个上前去拜年,那种长幼有序的感觉,也许就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而且家族里要是有谁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就像一个超级大家庭。
这不像西方社会,个体相对比较独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家族观念的独特性,它在中国文化里就像基石一样的存在。
再说说中国文化里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指南针,无时无刻不在指引着我们的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那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年轻人主动给一位老人让座,周围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种行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反映出我们文化里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入人心。
这种观念不像有些文化是依靠宗教或者法律强制约束,而是深入人心的一种自觉行为。
结尾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所揭示的内容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一些核心元素。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许还能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一些方向。
中国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而这一章里所讲的这些要义就是大河里的一朵朵浪花,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篇二:《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翻开《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中国文化珍宝的盒子。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懵,就像走进了一个复杂的迷宫。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这一章里提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我觉得这可太有意思了。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f73c15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e.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
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
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
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
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
因此,我对民国学者所写的书更佳偏爱,对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更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阅读。
也因为成书过早,书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涩,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使本书对我来说不比文字的内容难以接受,用硬着头皮看书也很合适。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6cdd3f404a1b0717fd5dd29.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仿佛只有那么一个独系演进论,大致按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
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倘若硬要拘泥于此,就显得有些呆板了,有些不切实际了。
比如说中国,我们有奴隶社会吗?不能只因夏商周时代曾经有过的战俘这一类似的奴隶群体就断言有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类似古罗马和美国算是极突出的了,中国并没有。
再说封建社会,我们提此就必会和专制搭配,弄出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专制和封建,一合一分,我们却把本来矛盾的事物放在了一起,实在是不该。
我们确实有封建社会存在的,它止于战国。
周王室的衰微才造就了封建社会的诞生,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属于专制主义。
可是地主阶级是纵贯两千年的啊,梁漱溟老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讲呢?这就要引出经典的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了。
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注重家庭生活,而不同于西洋的团体本位。
故而我们的团体生活实则是一塌糊涂的,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
还要说明一下的是,费孝通老先生对于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足可见其鞭辟入里之处。
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有了理论支撑的依据,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事业,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还是为官,各行各业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不像中古的欧洲界限之严,你祖上是手艺人,那么祖祖辈辈都别想跑,农民、奴隶、贵族也是一样。
中国则不然,你这代是农民,但是通过你的努力,积累财富和土地,你就能变成地主。
相反,要是你懒惰或者游手好闲,你就可能变回贫农,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政策。
那么当官呢,是要考试的,所以你父亲是官员,你就不一定,虽说官宦家庭确实营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但大体上还是公平的,毕竟历史上出了不少寒门官人。
这点有赖于科举制度。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连专制主义都算不上。
这又是为何呢?皇帝在中国看似是一言九鼎的,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许多约束条件。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https://img.taocdn.com/s3/m/8465aa75a26925c52cc5bfe6.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中国文化要义》主要记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以及其特有的特征。
其中尤以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而轻视集团生活、以家庭伦理代宗教伦理、以道德代宗教描述颇多。
所以此篇读书笔记也将着重从这几方面加以论述。
书中曾经提到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在于中国人的家庭在中国的每个人心中尤为重要。
所以随即便不难引出中国文化的一切风教礼俗,不单是由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相反,中国的风教礼俗却必受到中国特有的经济模式影响。
文化的原动力在于人的发明创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则表现在其具有极强的家族性。
从阶级观与流派观可知,人类文化史的发展历程:1、受自然因素影响,总体趋同,部分差异;2、受相互间的交流融合影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家;3、随着世界交通的进一步发展,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多,各文化相互融会贯通,从而使世界文化最终出现。
所以根据这些,作者最终给出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见解。
1、中国文化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在于其犯了方向性错误。
并非发展的慢,而只是朝着另一种模式在前进罢了。
2、中国文化之所以目前已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盖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不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是一种平行式的循环。
所以由此便想到了袁绪程在《关于中国未来十年改革的总体意见》里曾经相同的论述。
他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做出了促进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复合式流程图。
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个流程里,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平面循环的流程,而并非一个螺旋上升的创新流程。
所以纵观我们目前的文化发展现状,便不难推测,如若这种发展模式不再做任何调整改革,中国的经济也必定会步文化那条路的后尘。
3、中国与西方比较,主要在于发展的过早,但却并未成熟。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以宗教为分水岭。
中国人重视个人伦理,所以必会以家族宗教为重。
而西方则重视大团体生活,故而会以家庭家族为轻。
这一切都源于欧洲在中古社会时期建立起了以大地主和庄园制度为基础的具有密切联系的集团。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f4a7c2bb4cf7ec4afed0c8.png)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乔军玲201041110《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
对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剌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己。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
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
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
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
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
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
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
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
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第二章即从第七大特点家庭说起,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生产家庭化,未经历社会化大生产,未经历产业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文化以家庭为中心特点。
然而冯友兰的观点之说到了一部分,还有未尽之言。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里特别持重,不是只是一个“生产家庭化”所能解释的。
文化的形成并非一元的也非机械的,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决定了中国没有产业革命。
中国非是迟慢落后,只是与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这个道路上有走不出,于是就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中,可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早熟一支,中国文化在早熟这一点上较之西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d885f68d02d276a200292ec7.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文献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与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小霞国政2班11080302162013年12月12日《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一、出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二、本书逻辑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梁漱溟主要是通过总——分——总的方式来论证他的观点,他先是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然后逐步介绍和阐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进行总结。
以下将对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而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有一种意义在其中,掌握了要义就可以明白中国文化的特征。
其中,他列举了14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它们分别是: 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4、明知在文化中有伟大力量,但又不能确实指出力量之所在;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7、家族制度在中国全部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根深蒂固,以家族本位为中国社会特色之一;8、中国开化既早,出现很多优秀的物质发明,但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从未产生科学;9、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要求始终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也没有形成那样的法制;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是一般国家类型中的国家,属于超国家类型;12、中国自东汉以来就是无兵的文化;13、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14、中国的隐士与中国的文化关系重大。
此外,因为民族品性大多由民族文化铸造而成,因此梁漱溟选择用民族品性的优缺点作为其观点参考佐证的资料。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dd742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0.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叹为观止的理想形态概括,无法忽略和中国现实的不同。
独到精辟的分类模式,不能苟同中西方二元对立的论断方法。
此书继承了甲午战争以来对于中西差别的讨论,也是对于中国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的系统论述。
对于梁漱溟先生的论断中,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西方人之所长吾人之所短,是否如真如其所言,我不作评论,仅就其理想形态的论述而言,已经是卓然一绝。
截止目前对于中国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的论述我们已经看了许多。
严复康梁在甲午战争之后对于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探究,吴文藻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探究,费孝通吴晗对中国文化中国士绅的理解,葛剑雄论统一与分裂,每个人对与中国文化论述都不一样,有的假借西方概念套用中国历史,如严复图腾社会、军国社会之分,有的从中国历史事实出发总结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礼教对于统治阶级的作用。
在西方化浪潮之下如何认清楚自己,自己该怎么样发展。
一方面的确从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总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悠久漫长的文明史,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事实又不可能一无是处,能留下什么,又要去除什么,怎么样才能超越西方?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认识。
但是这个认识对还是不对?在开篇总结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的时候(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等等)都是看上去对,其实又不对的,说不清的东西。
或许从文化角度论述文化本身就难以说得清,从礼教出发:有的说是因为礼教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的说礼教是从上到下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或许用“天道”更能会意),从文字出发,有的认为文字是中国文明的特征,但我认为文字只是一个表现形式。
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格局概括,也有人说是一体多元,很多时候形容出来的似乎像那么一回事,究其实际又得打个问号。
另一个看上去似乎合理得对于中国文化的解释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特有的生产方式产生特有的文化。
但是从一开始决定从生产方式出发讨论问题,就要面临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方式不同,你怎么去分类怎么去概括?还是硬要从中寻找共性的内容?经济角度出发就没有国别的概念,没有国别的限定又怎么样称为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要义》_读书笔记1000字
![《中国文化要义》_读书笔记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090d68eaeaad1f346933fa6.png)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作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中国文化要义》全书充满着哲学味,每一个论述都会引出新的问题,并且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各种因素,例如时代、背景、文化等。
读书的过程倒是很好的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对于书中充满的“问题意识”,从大的方面来说,作者毕生思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
在作者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中国文化本身,作者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生态度,或对于人生意义的价值判断,在西方和印度都与宗教密不可分,而宗教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却是靠什么提供人生意义、统摄众人思想的呢?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这一大串的问题会使得你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让你不自然的联想到诸多情况。
当然我们所想的深度远不及作者,但是从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多案例,例如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以及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爱国主义”,这个爱国主义究竟是爱什么?国,政权也。
如果说爱国就是爱政权,似乎政治正确,却又有其他问题,毕竟全中国非党员人数依然不少,既吸纳入党越来越难,那么强求非党员者履行党员义务,便显得过于蛮横了些。
读了《中国文化要义》,明白文化不只是文字、图书、学校,而是涵盖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书中大量列举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不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中国文化并非落后于西洋文化,只是两者走的是不同道路。
何况我们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cbe1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7.png)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篇1】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著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
(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四)谈到伦理社会的演进时,梁先生认为其乃“古圣人之安排”而非“宗法社会自然演成”,然而宗法关系何尝不是中国家庭伦理源头的关键所在?
(五)此外,梁先生在第十章提出中国人的奴性来自于相安而非压迫,来自中国人的“向内用力”、责乎自己。
但是这与同章所引中国人“为志逊”之言有矛盾之嫌。
虽然这个观点非常新颖有趣,但是可供支撑的证据亦然有限。
(六)文中用尚贤尚理而不从众的理论证明中国“超越民主”,似乎有为古代中国不民主的现实辩解的意味,至少比西方民主更高明的说法是不太现实的。
(七)梁先生引张东荪先生“科学自宗教来”一说似乎仅合乎西方基督教文明而不具普遍性,难以用来论证中国的科技落后之因,人们难免要问为何伊斯兰世界同样科技落后的问题了。
(八)文中说到脱离奴隶制后的中国人是自由的甚至过于自由的,但是土地的经济束缚与户籍、徭役制度的政治束缚都客观存在为国民自由的障碍。
(九)文中认为中国阶层流动因科举而加强并且分化阶级矛盾,然而许多贫穷人家确实难以享受教育,世家贵族一直把持数量可观的名额。
(十)对于我的疑虑,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感到梁先生的伦理社会理论存在
对官僚阶层的不小的忽视,若考虑到官僚阶层的因素,则许多观点皆会有所影响:众所周知,地主在区域内属于世代经营,竭泽而渔的现象并不易发生,而阶级矛盾确实如梁先生和其引述的梁任公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明显,但是官僚由于流官制的支撑而容易形成掠夺式的经营者,并会由此积压大官僚地主与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该问题同样冲击梁先生道德层面的乱世理论。
以上我的问题或许自身就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继续的学习和理解,有些问题或许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我还是斗胆把它们都罗列了出来。
我觉得不提出问题不能算是我思考过了,虽然是个人观点,但是我也希望借此整合自己的思路,并且时刻提醒自己留意这些困惑我的问题。
然而,即使文本真的存在一些问题,也瑕不掩瑜,梁先生许多新奇犀利、富有洞见的观点令我受益匪浅:
(一)梁先生指出,中国以伦理代替了宗教,并且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民族信仰,“没有信仰的社会必然崩溃变形”,这对今天的人们是一种有力的警醒。
(二)在西方,同行间常组成行会等集体组织来攫取利益,但在中国同行则是冤家,梁先生总结为缺乏共同利害,乡党意识大于行业意识。
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因好窝里斗而闻名,实须记作教训。
(三)梁先生论中国法律重义务而轻权利,这一问题事实上遗存至今,中国法律如今重刑法而轻民法的现象在社会上受着广泛的关注。
(四)梁先生对儒家的伦理体系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一方面认为其因顾恤对方而达到平衡,铸就礼仪基础,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承认孔子对当时封建秩序作的修正功夫结果是白费,许多要求缺乏客观标准,后期更是趋于僵化和愚昧。
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思想也要注意这些问题和学习这种态度。
(五)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教人向内用力,学习反省、克己、自责、让人、吃亏等,而非向外抗争,这其实也早已成为中国的民族性格,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却使每个个体陷于自己的视野,难以洞见自身之外的问题。
(六)第十一章论证中国的乱象是周期性的,虽然我在疑问的最后一条表达了我的态度,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们依然需要保有一定的警惕:官僚承平日久会懈怠吗,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导致土地和粮食危机、道德和社会危机吗,文人的堕落会扩散社会的懒散风气吗?这些至今依然值得我们警惕。
以上这些亮点在我阅读的时候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并使我做下了标记,而读完全书我却感受到更深刻的回味。
鲁迅曾讽刺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今天,国人在文化领域仍然极度的不自信,不敢正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每每要闹出全盘西化、反对国学等闹剧。
然而梁先生,在那个新文化运动疯狂批判传统文化的时代,敢于为儒家文化正名,并告诫国人要恪守自己的信仰。
正因为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为何这样做,为何不能放弃传统,以及为何在强大的经济和政治潮流的席卷下传统文化依然坚强地留存。
因为那是我们的根,我们几千年来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适应的土壤,个体的脱离必然难以存活。
所以如同梁先生告诫的那样,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我们的特殊个性不一定不为世界所容,反而可能弥补其他文化缺少的内核,我十分感动于梁先生的执着,他让我们铭记不能失却自信力去做没有根的浮萍。
而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梁先生又告诫那些因循守旧的人,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更是早衰的,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生趣渐薄、机械僵固,部分地失去了本意,部分地落后了时代。
因而我们越是重视传统文化越应该继承之并且发展之,而不是
泥古不化拒绝外来文化和新式文化。
《礼记》言:“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矣”梁先生解释为:“其标准不在外而在内,不是呆定的而是活动的。
”我们应该看到书本与教条的局限所在,我们的文化是活的文化,是经过淘汰和选择,受到历史和人民检阅的文化,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经得起各式各样的冲击,才能包容各种各样的民族,顽强的存活至今并且依然迸发出强大的生机。
可以说,梁先生《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仅仅讲社会文化一部分就已经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博大精深,在帮助我们去了解中国文化之余更激发我们继续求索的欲望,并且和那个时代的梁先生秉承同样的理想,振兴我们的文化、强大我们的国家、完善我们的社会,让世界看到我们自豪的理性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