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三)政策评估——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审视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与环节,对政策做出 评价与预估,判断政策的效果、效益以及优劣。
(四)政策监控——指为实现政策目标与解决 政策问题,保证政策的科学、合法与有效实施, 对政策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环节进行监 督与控制。
(五)政策终结——指特定主体对政策进行审 慎评估后,终止那些已完成、过时、多余、无 效甚至错误的政策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化工具是指政府动员社会资源参与政策执 行,实现政策目标,包括社区、积极公民、第 三部门参与执行等。
作业
收集国内外公共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并运用 公共政策理论分析失误原因及改进策略。 要求:1.下周以书面形式、以班为单位上交;
2.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2-3人协作完 成,不能超过3人;
3.作业质量高低对期末成绩有一定影响; 4.绝对不能抄袭。
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公共问题 或实现社会目标,依法定程序作出的决策,其 表现形式是行为准则、方案、法规、命令、决 议、决定、条例等。
第一,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公共权力机构, 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或授权的 有关机构和部门。
第二,公共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 题,增进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标。公共问题、 公共目标与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元素。
政策合法化是法定主体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 活动,包括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 策等一系列行为过程。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 公共政策执行与行动者网络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的执行者解读、解释、 细化、宣传、监督与落实既定政策,将其适用 于具体的个人、事件、组织或特定情景以实现 决策目标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行动者网络包括具体负责落实政策 的专责主体以及影响政策执行的诸多利益相关 者。包括官僚机构、传媒、社区、积极公民、 私人部门与非营利部门、利益集团、公民社会。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七章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七章
第七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政策制定 过程的起点,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过程的起点,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美国学者邓恩强调政策问题构建在整个政 策分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恰当的疑问, 策分析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恰当的疑问, 有些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重新构建, 有些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重新构建,以 至会凸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问题找准了, 至会凸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即问题找准了,问 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本章首先弄清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和属性, 本章首先弄清公共政策问题的内涵和属性, 并探究其形成、提出和分析的方法等, 并探究其形成、提出和分析的方法等,最后则 要分析政策议程问题, 要分析政策议程问题,即如何将公共政策问题 提上社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问题。 提上社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问题。
第四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公共政策问题无论由谁提出, 公共政策问题无论由谁提出,又无论分析 得多好, 得多好,最终都要由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 来正式认定。 来正式认定。 到底何谓政策议程? 到底何谓政策议程?公共问题在什么样的 条件下,才能够进入政策议程呢? 条件下,才能够进入政策议程呢?政策问题是 如何进入政策议程的, 如何进入政策议程的,也就是说政策议程的建 立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 立是一种什么样的过程?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或称基本特征主 要有以下: 要有以下 1.关联性与公共性 . 2.主观性和人为性 . 3.历史性与动态性 .
四、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
1.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 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 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 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1)在结构优良的问题中 , 决策者人数较少 , 在结构优良的问题中, 在结构优良的问题中 决策者人数较少, 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 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 案也仅有几个。 案也仅有几个。决策者在政策方案的效用或价 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 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 (2)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 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 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 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方案的 效用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 效用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但结果是不确定 的。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 , 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 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 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 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备 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 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也不能够确定 其风险。 其风险。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
2.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 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 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 、《政策科学构想》的 出版 。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 作用给予了重视。
• 我们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其必要性或 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 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 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 提出政策建议。
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二、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
(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 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 的公共政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 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 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 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 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 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 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 一致,而且这种一致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 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科学的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 的产物。
(3)科学的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 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科学的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3.公共政策学的品格
宁骚
主编
ISBN:7-04-012263-4
教学安排
一、总学时数:60 二、学分:3 三、教学目的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王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③效率标准
效率,是指产出与成本投入的比例关系。政策评估的效率标准是指政策执行绩效与资源 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每单位的资源使用究竟产生多大绩效,或每单位的绩效最低需要多 少资源投入,以及达到一定的绩效能否合理地降低所需成本。效率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产生 一定绩效的政策执行情况,资源投入和使用是否达到最佳状态。
①政策目标设立的科学性标准主要是为了衡量执行中的政策在目标设立上是否科学。它 可以包括目标设立的价值反思、设立目标依据的假设是否合理以及目标设立在多大程度上反 映了调适对象的价值和社会需要。
②分配的公平性标准主要用于因政策执行所引起的资源和利益分配情况的衡量,评判政
策执行后资源与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度。
④工作过程标准
工作过程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执行政策的实际过程。工作过程标准主要是用来衡量 执行机构的运作与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达到最佳状态,有没有违反政策原则、滥用行政 自由裁量权的行为,以致造成政策执行的扭曲。
(2)社会政治性标准
社会政治性标准是指根据现实评估结果进行社会分析的评估标准。它可以包括政策目标 设立的科学性、分配的公平性、社会指标及其他一些政策执行涉及的社会因素。
①调适范围内认定政策效果
这种片面认识是将政策效果等同于政策调适范围内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认为政策评估 就是对政策目标完成情况的系统检测和调适范围内产生的影响与效果的评定。这种认识导致 评估中仅仅关注政策调适对象的变化,只对政策单方面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察,而忽视 政策综合效果的分析。
②将政策效果等同于政策输出
2 / 149
圣才电子书பைடு நூலகம்

②资源投入标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资源投入是指政策执行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的投入和使用。这一标准主要是为了 衡量政策执行中的资源投入和使用是否符合原初设计的规定。可以包括经费来源与支出、执 行人员的配备、工作时间的安排、信息资料的掌握数量和分析使用等。

本7公共政策

本7公共政策


第二节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化2 三、学科的诞生与发展
(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二)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绐予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三)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 (1)伦理取向 (2)管理取向 (3)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201004多选) (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第一节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1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201207简答) (1)无结构访谈法 (2)实地观察法 (3)非参与观察法 (4)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 (1)内容分析法 (2)二次分析法 (3)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第三节 为什么学习公共政策学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
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 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 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 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一节 与中国化1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一)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三)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四)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前半期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一)18-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策研究 (二)20世纪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200904多选、201207简答)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201207简答)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作者整理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作者整理

目录公共政策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第一编公共政策系统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第三章公共政策价值第四章公共政策工具第二编公共政策过程第五章公共政策议程第六章公共政策规划第七章公共政策决策第八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第三编公共政策分析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和任务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问题建构分析第十二章公共政策的前景预测分析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第四编公共政策管理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结构管理第十五章创新型政策管理第十六章应急型政策管理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前言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第一节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关键概念】社会问题链:由社会问题组成的一根“问题链”,一端是个人问题,另一端是社会问题。

政策连续谱:政策替代文化:拉斯维尔的公共政策观念:德洛尔的公共政策观念:建立一个能够将各种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学科融于一体的特殊模型。

1、一般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从一般政策到公共政策,突出的是公共政策活动中公共性的增强。

公共政策正是具有公共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

这里讲的公共性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公共政策活动主要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二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需要运用公共权力;三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需要协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后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应当遵循和坚持的是公共价值。

2、公共政策的定义(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出发,可以做出如下的公共政策界定):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3本书对公共政策的定义表明:(1)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2)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范围,使社会达到善良治理的一种手段;(3)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4)公共政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活动;(5)公共政策是强调使用方法、技术和程序的科学活动。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第二节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七章 第二节

三 公共政策执行力
(一)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 P334: 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 设计政策实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 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 题的能力及其成效。 要素:一是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 二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
(二)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P335: 1. 执行者因素; 2. 资源因素;
3. 行力的机制 1. 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2. 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
3. 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 4. 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谢谢观赏!
第二节 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
课程内容
一 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二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 三 公共政策执行力
一 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
1. 执行性;
2. 服务性;
3. 权威性;
4. 法制性
二 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
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 ①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 ②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 保证; ③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 途径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三节 政策执行的概念
第三节 政策执行的概念包括政策主体和目标群
体两方面; 体两方面; 两种最基本的政策资源, 两种最基本的政策资源, 包括内部的信息传播和 政策主体的素质不高可 必要的财力和物力是政 四、政策资源障碍 内外部信息的交流, 内外部信息的交流,是 能造成政策认知得不当, 能造成政策认知得不当 策执行的物质基础; 策执行的物质基础 政策执行的最为重要的 ; , 1.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 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 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 政策资源,畅通的信息 不能正确地理解具有战 不是越多越好 政策资源, 略性和抽象性的宏观政 渠道和充足的信息来源 2.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 策,不能认清公共政策 是政策方案得以顺利实 3.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 的精神实质和内在机理, 的精神实质和内在机理, 施的重要保证。 施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可 有可能造成宣传不当和 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在执 4.权威资源 4.权威资源; 权威资源; 以帮助政策制定和执行 政 执行不力; 执行不力; 行中政策宣传不当, 行中政策宣传不当, 部门更快更好的采取行 目标群体的素质不高会 策理解失误、 策理解失误、政策沟通 进行指挥, 动,进行指挥,获得资 堵塞, 增加政策宣传和执行的 堵塞,还有可能产生 源。 暗箱操作”和以权谋 难度。 难度。 “暗箱操作” 现在我国部分部门的权 ”。 以及“伴生噪音” 私,以及“伴生噪音 威性在不断下降( 威性在不断下降(统计 局)。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自由裁量权
一、自由裁量权的悖论
公共政策的执行离不开自由裁量权, 公共政策的执行离不开自由裁量权,但公共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 其正当行使能产生积极效应, ,其正当行使能产生积极效应,不当行使则 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 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执 行自由裁量权予以必要的制度约束, 行自由裁量权予以必要的制度约束,在行使 自由裁量权时坚持合法性、合理性、 自由裁量权时坚持合法性、合理性、应急性 原则,同时构建完备的伦理制约机制。 原则,同时构建完备的伦理制约机制。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 一、政策执行计划 • 政策执行过程极为复杂,必须依据实际情 况制定一个周密的行动计划 计划合法性 计划合理性 计划共识性 计划可行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
1. 政策宣传——目的意义、 方式方法、预期效果 2. 组织实施——实施计划、 组织准备、实施方法(行 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 手段) 3. 全面实施——政策试点、 普及展开 4. 监督检查——纠正偏差
• 普斯林和韦达夫斯基:可以将执行看做目标的确 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 作用过程。 • 张金马:本质上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 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 是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 陈振明: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过程,是政策执行 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资源,采用解释、宣 传、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 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 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的特点
1. 2. 3. 4. 目标明确性 决策的层级性 执行过程的动态性 执行影响的广泛性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
• "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 执行理论。较有影响的有如下7种: • 1.行动理论:它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 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 2.组织理论:它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 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 3.因果理论:首先它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 假设;其次,这种假设中暗藏两个因素, 即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组织理论学派
(1)代表人物:J· 佛瑞斯特、C.P.斯诺、L.特里林 (2)理论描述: 从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和特点出发研究执行的 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是通过执行组织来具体实现, 组织的设置、运作、沟通和结构影响着政策的执行。 执行要素的复杂、执行部门与人员的构成、风险预 测防范决定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组织过程。 (3)局限: 忽视执行行动与过程环节;同样忽视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7章 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7章 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同时,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公共 政策的有效执行。各项公共政策的最终执行者都是人,而人 是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利益追求和行为价值倾向的。公共政 策的实质就是对于利益和资源的划分,因而公共政策执行主 体在执行政策时,必然进行成本—收益预期。
三、 政策体制障碍
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受政策体制的制约,这一政策体制障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策决策体系和执行中的非科学化、非民主化及非程 序化。 2.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 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4.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欠缺。
二、 宣传动员模型
(一)宣传动员的途径: 1.通过会议传达,用内部文件形式下到有关机关。 2.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或各级党委的机关刊物
或国务院公报利地方政府的政报等形式公之于众。 (二)宣传动员必须遵循的原则:
1.说服原则。 2.适时原则。 3.个性化原则。 (三)宣传动员的准备: 1.组织准备 2.思想准备 3.物质准备
第四节 政策执行的障碍
一、政策规划障碍
公共政策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公共政策 本身的优劣是政策目标实现程度大小的先决条件。
1.政策方案不合理。 2.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3.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 4.公共政策缺乏公平性。
二、 政策认知障碍
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公共 政策的执行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即把政策制定阶段 形成的各种公共政策方案变成具体的政策活动。任何一项公 共政策在制定出来以后,最终要靠政策执行主体去执行和实 施,所以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公共政策的有效执 行。
第七章 公共政策执行
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 段,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 把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促成 政策问题的解决。在现实中,一项新政策的出台, 通过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的努力,能否实现政策 目标,这就要求公共政策分析者从政策执行的条件 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等方面去通行深入研究,从 而为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提供目好的理论依据。

公共政策第七章-优质课件

公共政策第七章-优质课件
第四步:成本效益分析的最后一步是计算成本收益率。
成本-效益分析的技术:贴现法 净现值法 内部收益率法
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和局限性:
对于公共政策的经济可行性分析来说,成本效 益分析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是有助于纠正 只顾需要,不顾成本的倾向;二是有助于纠正 那种只考虑成本,而不管效益如何的倾向。
成本是指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 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 对比关系。所费,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消耗和占用。 所得,即由上述实践活动带来的有用的结果。提高效益 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耗费与占用,取得尽可能多的有用 的结果。
成本与收益的不同类型
(1)直接收益与成本、间接收益与成本 (2)内部收益与成本、外部收益与成本 (3)有形收益与成本、无形收益与成本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必须规定谁将为政策或项目投资,谁将从 中受益。
第二步:目标组确定之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 价值。
第三步:大多数的成本效益分析不得不对一段时间之后 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
有相关的约束或限制。政治约束、分配约束和 制度约束。
1. 政治约束:政治资源的约束,支持程度。 2. 分配约束:分配利益和成本时所必须考虑的限制。 3. 制度约束:政策制定者的选择自由总是受一系列
政治制度和决策规范的限制。
政策制定是一个政治过程。
政策制定者的选择自由受到先前决策的承诺、权 利、期望和制度僵化等所限制。
(2)适当性(appropriateness)与可接受性紧密相联, 因为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政策目标与共同体或社会的价值 观是否相协调。
(3)回应性(responsiveness)涉及目标集团对政策或规 划是否会符合其需求的认识。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一)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公共政策执行是构筑公共政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和纽带);4、手段的权威性。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路径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向前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又被称为“以政策为中心的途径”或“政策制定者透视”。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最早主要代表人物是艾伦·维尔达夫斯基和杰弗里·普瑞斯曼。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途径被称为“向后推进策略”,即所谓的“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路径。

是在对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进行批评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调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互动,认为政策制定者的核心任务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自主的空间,给予基层官僚或地方执行机关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建立起一个适应政策执行环境的政策执行过程。

我国台湾学者林永波(代表人物)将其称为“草根路径”。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试图建立能够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

其目的是界定解释政策执行为何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而可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三、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模型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认为,在当代中国的政策实践中,政策主体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并采用先做政策试点,即将政策进行局部实验,然后再全面推广的政策实验方式。

Get清风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 公共政策 教学课件

Get清风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 公共政策 教学课件
15
1、公共政策评估是决定公共政策执行去向的依据
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 性,完全按照决策者的预想而运行的完美的公共政策 是不存在的。在公共政策的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 些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无法准确预知的问题,这些问题 可能不会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但也可能会使 公共的执行偏离原有的轨道,导致其和公共政策目标 之间的差距加大。
19
3、公共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公共政策资源的根底
公共政策资源总是有限的,政策主管部门在不同 的政策投入中,必须合理地配置公共政策资源。
合理配置资源,一方面可以使宏观决策者站在整 体利益的高度,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另 一方面可以防止执行人员出于局部或个人利益的考虑 而浪费这有限的政策资源。
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 公共政策 教 学课件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概述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 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取 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改进和 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随着公共政策活动的日益复杂及其对社会影响 的不断深入,公共政策评估也日趋多样化。这一方 面要求对公共政策评估进行分类,从而把握不同类 型的公共政策评估的不同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对公 共政策评估的分类多样化。
所谓评估标准是指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评价时所 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那么。评估标准的选择和组合, 将直接影响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同一项公 共政策进行评估,如果标准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 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22
在确立公共政策的评估标准时,应该遵循以下原 那么:
明确公共政策评估的目标,这是确定评估标准的 首要依据。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终结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终结

本节案例
案例7-5 “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政策终结的障碍 因素分析与思考
本节案例
案例7-6 政策性破产的终结 思考: (1)你认为存在哪些因素会导致公共政策 终结? (2)现实中的公共政策终结存在哪些障碍? 你认为应该如何克服?
本章案例
案例7-7 武汉广州等城市“限制小排量汽车政策” 何 时废止? 思考: 武汉、广州等城市出台限制小排量汽车政 策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这些城市废止 “限 小政策”阻力重重?
二,政策终结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第二,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第三,避免矛盾和僵化。 第四,有利于政策过程优化和提高政策质 量。
本节案例
案例7-1 《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的终结与调整 思考: (1)从《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的废止来看, 政策终结的原因受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2)请结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的废止谈 一谈政策终结有和积极意义。
三、废旧立新并举,缓解政策终结压力,做 到平稳过渡 例如,1997年我国废止原来实行了几十 年的单位福利分房政策,为了尽量减少社会 震荡,实现平稳过渡,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商 品房贷款政策及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第四节 政策终结的策略和措施
四、选择有利的终结时机 例如,2005年下半年和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 在对教育、医疗、房地产政策做出调整前,媒体和 舆论将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 房价贵等问题形容为新的“三座大山”,医改失败、 教改失败、房改失败等观点也很流行,吸引大家的 注意力,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随后,一大批旧政 策法规被调整或废止,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出台。
第二节政策终结的原因、类型 和形式
一、政策终结的原因 (1)触发机制——政策终结的导火索 拉雷· N.格斯顿认为, 如果一种进步或一 种行动引起公众的明显关注和公众对变革的 普遍要求,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一种触发机制。 而如果一种过程未引起显著反应,则不是触 发机制。

第七章 政策执行

第七章  政策执行

第七章 政策执行学习目标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政策目标(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

公共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得以实现。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事关政策的成败,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非但难以解决现有政策问题,可能还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公共政策执行不仅是检验政策质量的惟一环节,而且政策执行还是政策过程的中介性环节,政策决策者要根据政策执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修正和完善政策,以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一节 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的涵义、特点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

对于政策执行的含义,不同的政策科学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加以界定:美国学者普雷斯曼(Jeffrey L. Pressman)和韦达夫斯基(Aaron B. Widavsky)认为:可以将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

1查尔斯·O·琼斯(Charles O. Jones)认为:执行是一系列指向使一个计划生效的行动,而组织(设立组织机构、拟订政策措施、获得执行资源)、解释(将政策内容转变成可大众能接受和可行的计划和指示)和应用(提供日常的服务和设备、支付各项款项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活动。

2马杰(R·S·Montjoy)和图尔(L·J·Toole):政策执行是落实某一项政策所作的各项决定。

3斯诺(C·P·Snow)和特里林(L· Trilling):执行是把问题解剖成具体可以管理的工作计划,再将这些计划分配给专业化的机构去落实。

因此,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能知道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4美国学者爱德华兹等认为,政策执行是一系列发布命令、执行指令、拨付款项、办理贷款、给予补助、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事、雇佣人员和创设机构的活动。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课堂ppt_第七章_政策评估PPT演示文稿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课堂ppt_第七章_政策评估PPT演示文稿
15
3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一节 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
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
(一)指标 (二)信息 (三)测定 (四)分析 (五)建议
4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一节 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
三、政策评估的功能
(一)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二)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三)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四)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五)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限途径
(一)事实标准 (二)价值标准
10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评估要素 五、评估方法
(一)前后对比法 (二)专家评估法 (三)目标群体评估法 (四)执行群体评估法
11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四节 政策评估步骤
一、计划与准备
(1)建立评估机构 (2)挑选评估人员 (3)确定评估对象 (4)制定评估方案 (5)落实评估条件
二、组织与实施 三、总结与报告
12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五节 政策评估的障碍
一、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二、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三、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四、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五、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13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本章小结
本章概括性地介绍了政策评估的有关知识。通 过本章的学习,应准确理解政策评估的含义、内容 和作用,把握政策评估的基本分类,熟悉政策评估 的主体与客体,掌握政策评估的方法与步骤,并能 够对政策评估中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公共政策第七章

公共政策第七章


公务员绝对不是美国人的首选职业。美 国联邦审计总暑曾在几所大学进行调查 ,发现学生们几乎都对公务员职业没什 么兴趣,在64个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 个表示毕业后可以考虑应聘公务员。



公务员工资标准的参照物有3个: 一个是人均GDP。美国人均工资一直是 人均GDP的89%左右。 另一个是全国平均工资。公务员工资不 得超过人均工资 还有一个是全国最低保障工资。大致是 人均GDP的32%左右

3、美国——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 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 订为《道德改革法》。这一法律是美国 财产申报制度的蓝本。 4、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官员的利益 申报资料;

5、阿根廷——政府官员的财产公布系 统; 6、墨西哥——2002年6月17日,墨西 哥《信息公开法》通过后的第7天,1万 名国家公务员因未按政府规定在国家审 计局指定的网站上公布自己的财产状况 ,受到墨西哥政府对他们做出的停薪停 职15天的处理。

美国各州公务员工资与联邦政府基本一 致。州长平均工资是124398,最低的缅 茵州70000,最高是加利福尼亚州 206500。不过,有好几个州的州长分文 不取或象征性领取1美元的工资,如加州 州长施瓦辛格、纽约州州长埃利奥特、 田纳西州州长布莱德森、新泽西州州长 考兹尼等。

美国州下的行政区划是县(美国的县管 市),县长工资一般在80000左右,超过 100000的不多。


企业高管平均工资100310,其中总裁 160440,总经理107970,其他经理 94720 律师的平均工资只有124750排第16位。 飞行员为119750排第19位,法官、治安 官为100450排第35位,警察局长为 76820排第104位,普通警官为52810排 第273位

第七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七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内很多人失业, 造成国家或某一地区失业率提高,那么 它就转变成了公共或社会问题。
所谓公共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 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 ,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 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 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 与支持,或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 决的一种情境。
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
(一) 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
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 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 问题的过程。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存在多种不同的议 程,一般将议程通常分为如下两大类:
1、系统议程
系统议程(system agenda)或称公共议程, 是由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共同认为值得公众关注并且 处于政府管辖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构成,政治系统 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问题的过程。
2、类别分析法 类别分析法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
两个过程。 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
类的过程;逻辑归类指将多种问题组合成一个大 的类别。
运用类别分类法时应注意如下五项原则: (1)实质的相关性 (2)穷尽性 (3)相互排斥性 (4)一致性 (5)层次分明性
3、层次分析法 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
6、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Assumption Analysis ),是 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公共问题立论假设,创 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这一方法的主要工作是:
(1)弄清分析人员、决策者、利害关系人各自对 问题所做的基本假设;
(2)比较和评估这些假设;
(3)检视假设以及假设推论的公共问题在逻辑上 的推演性;
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议程 提出者和民众参与度两个纬度出发,把中国 的公共政策议程模式划分为关门模式、动员 模式、内参模式、借力模式、上书模式和外 压模式等,并认为关门模式日渐式微,其他 模式日趋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政策合法化 一、政策的合法性 (一)传统的合法性概念 1.合法性(有译为正当性或正统性),是指某种政治系统或 政治权力及其实施措施能够让被统治者认为是合理正当的和 符合道义的,从而能够加以认可和服从的能力及属性。
2.合法性涉及统治主体和统治客体。 (1)就统治主体而言,合法性是一种有效的政治统治所必须具备 的性质和功能,即统治主体必须有能力使统治客体认为这种统治 是应该服从的,从统治客体那里获得认可和遵从。 (2)就统治客体而言,合法性意味着统治客体基于某种价值判断 或思想信念支持某种政治统治及其相关措施,并将其视为合理和 正当的。
(二)广义的政策合法性概念 1.广义的政策合法性是指,政策让被统治者认为是合理正当的和 符合道义的,从而能够被认可和服从的能力及属性。 2.政策的合法化是指,使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 和推行的过程。 3.政策合法性的核心存在于人们内心对政策道义性、正当性和合 理性的认可。
4.政策合法化的两个部分 (1)政治系统的合法化,是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前提。 (2)政策的合法化,即公众对政策的认可、和默许、接受和遵行。 A.公众认可政策,可能出于自愿,也可能出于被迫;有时是政策 符合他们的利益需要;有时是他们已经养成了遵纪守法的习惯; 有时则是因为他们畏惧政府的惩罚。
B.政策的合法化还需要依照一定的合法性程序。这种程序可能是 法律规定的,也可能是基于传统形成的,还可以是领袖人物的指 示,但无论是哪种,都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和默许。 C.当然,公共政策与部分公众利益出现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这 个时候公共政策的强制性就会发生作用。然而强制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一项政策太过损害公众利益,可能会出现政策合法性危机, 进而引起政治系统合法性危机,导致政局混乱。
(2)法律无法全面涵盖和适应已经存在或即将发生的社会现象。 (3)法律语言的拙劣总是导致自由裁量范围的扩大化。 (4)法律总是存在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危险。 (5)法律执行的成本问题。 (6)法律的实现总要受制于一定的外部条件。
(2)魅力型权威,是一种罕见的领导天赋,它激励着其他 成员毫无保留地服从领袖的个人权威。 (3)法理型权威,是合法建立的法律、制度程序以及由其 规定的职位是人们服从的原则。
(三)狭义的政策合法性 1.含义 (1)狭义的政策合法性是指从法律角度解释的合法性。 (2)它包括合法的决策主体、合法的政策程序和合法的政策内容。 2.合法的决策主体 (1)合法的决策主体是指,决策组织的组建及其享有的权力是宪 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是由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授予 的。
(3)现代社会的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合理合法的程序。政府符合 法定的程序,但实际效果欠佳,那是决策机构的能力问题;而政 策违反规定程序,即使效果不错,也容易引起合法性冲突,那就 是法律问题。多数情况下,程序不合法往往会牵涉到决策者的政 治道德和法律惩处问题。
3.合法的政策内容 (1)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是指,政策应与国家宪法和现行法律相一 致,在内容上不发生抵触。 (2)不仅要符合有关的法律原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且要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 (3)不仅要把备选方案与相关法律相对照,而且需要充分发挥法 律性政策机构的审查作用。
(三)政策法律化的形式要求 1.法律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存在,而政策的 形式多样,有规范的(法规),也有不规范的(行政命令、领导 讲话等),法律对形式的要求明显高于政策。因此法律化的过程 中,必须进行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形式转变。 2.立法水平的高低对法律化的形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法律的局限性制约法律化 1.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律基于其防范人性弱点工具的特质在取得 其积极价值之同时,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代价,是法律由于其技 术上的特点不能完善地实现其目的的情况。 2.法律局限性的表现 (1)法律具有保守倾向和难以应变的弊端。
5.政策取得合法性的三个途径: (1)依据合法和合理的程序取得政权,如运用民主政治方式通过 竞选获取公职; (2)依据社会的传统习惯取得政权,如封建王朝子承父业的统治 惯例; (3)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人物取得政权的过程,其政策以个人感 召力自动获得合法性。
6.合法性的来源:合法的权威 (1)传统型权威。它依靠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 者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即认为那些行使权威的人拥有地位和 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我国古代“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目 的,就是通过确立其先人的权威地位来维护当时统治者的权威。 传统型权威,在前工业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实质上处于相 对静止不变的状态。
E.组织经费:这是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 F.运行规则: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由制度作保证。组织的运行 过程要做到有序、有效,就需要有组织规章的约束。
2.合法的政策程序 (1)程序的是规范决策组织行为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程序作保 证,公共政策的制定就很有可能演变为随机性行为,使个人或少 数人的意志凌驾于组织目标之上。 (2)许多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决策程序的法律。如审查制度、听 证制度等。
二、政策法律化 (一)政策法律化的含义 政策法律化是从狭义的公共政策概念出发,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 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 用的政策性内容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内容相应 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二)政策法律化的基本条件 1.必要性,即客观现实需要法律化; 2.全局性,即法律化的政策对全局有重大影响; 3.稳定性,即法律化的政策具有长期稳定性; 4.成熟性,即法律化的政策必须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是行 之有效的。
(2)可以从六个方面考察主体的合法性: A.管理职能:它是组建机构的前提,也是行使相应权力的根据。 B.机构设置:依据职能及其目标定位,设置相应的机构及其职位。 C.人员组合:根据职位的职责及其任职条件,配备素质与能力基 本相称的人员,同时还需要考虑群体结构因素。 D.权责体系:要明确权力与责任。权责不明确必然导致混乱,如 权责有可能发生交叉,此时应明确以谁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