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1、和谐美满的家庭造就了苏轼的旷世奇才

在幼少年时经过天庆观道学大师张易简的启蒙教育,再加上书院名师刘巨和知书达理、聪慧细腻、具有良好的品性和不凡的气质,且有超人的绘画、刺绣才能的名门闺秀苏母程氏的的儒家正规教育,到青年时又有一向坚持醇朴文风的的大文学家苏询用纯粹而雅正的经典文本辅导他们,使苏轼兄弟在十几岁时就能深研史书贤吏为政之术和国家盛衰隆替之道,受到了一般学子无法受到的家庭教育。

祖父遗风苏轼降生时,祖父苏序正值六十三岁,七十五岁的祖父去世时,苏轼已十二岁,祖父年轻时生的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是眉山的名人。苏轼的童年天天与祖父相处,祖父的生活方式、政治理想、言谈志趣、音容笑貌、都给苏轼极大的影响。后来苏轼已经成为牵北宋文学牛耳的文学泰斗,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时,几个至交与仰慕他的人前去拜访他,正好那天是他祖父的寿诞之期,他就向来客述说了老汉生前的几件趣事,祖父年轻时是眉山最有名的轻财好施的善人,每年收过稻子,他总要拿出一些米来换成稻谷,在自己的谷仓里竟然存了万石之多,每逢眉山遭遇灾害,他便拿出稻谷来赈济乡亲。

严父慈母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大文学家,在苏轼十二岁之前父亲几次进京赶考,但屡试未中,于是就在往返京城之时游学江淮各地,遍游名山大川。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弟,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眉山苏、程都是大族,同是进士府地,苏程两姓联姻,两家名门血统的混合,成就了苏轼兄弟的旷世奇才,应该不是偶然。在苏洵往返京城赴考游学各地的那段时间,都是母亲程氏在家辅导孩子读书,程氏的教学偏重于正统的儒家教育。教材主要有《论语》、《孟子》、《汉书》、《后汉书》等。母亲的教育更多采用讨论启发式,每读完一篇文章后,母亲总要考问他一些有关古今成败的问题。一次她给儿子苏轼讲授《后汉书》中范滂的故事,这段史传记载东汉末年大诛党人,范滂亦在搜捕之列,滂在与母亲诀别时说,自己舍身取义,是死得其所的,只是对母亲有不可割舍之恩,请母亲万万勿增悲戚。母亲则从容地回答他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今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小苏轼听到母亲的讲授,向母亲质疑:“我长大如作范滂,您能舍得我去死吗?”母亲毅然回答他:“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这个场面使苏轼“亦奋厉有当世之志。”以后,终苏轼之一生,他虽然热爱自然,企慕陶潜,却终生未能归隐。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他的这种刚正不阿,忠君爱民、视死如归的精神教育,早已溶化在血液之中,成为他做人的本质人格之一。

兄弟情深内向型的子由沉稳聪明、持重保守、为人忠厚简朴、不偏激、少脾气、处处与人为善。在学习上,他听从父母教诲,一生以兄长为师。兄弟二人互敬互爱,相互扶持一生,实在感人。兄弟二人对朝政的见解认识相仿,宦海荣辱相同,

子由后来在给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妻妾相辅对苏轼一生的学业、仕途、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的女性除了母亲程氏和两宫太后以外,还有苏轼的三位妻妾王弗、五闰之和王朝云,她们分别作为官场仕途的守护之神,日常起居的贤妻良母和精神生活的红粉知己而陪伴守护了苏轼的一生。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是乡贡举人王杰的女儿,王杰也是眉山青神县的名流,王弗年幼时每当父亲读书写作之时,她总是喜欢在守在父亲身边,受到很深的文化熏陶,有着很深的文化功底,她在父亲影响之下,从小便酷爱学习,琴、棋、书、画皆有所通,人人都夸她聪明。嫁与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才子苏轼之后,已让其倾心迷恋。王弗见苏轼勤奋好学,就伴他在书房陪读“终日不去”,有时苏轼背诵文章偶有遗忘,王弗竟能从旁提示,有时东坡问及其他典籍故事,王弗也“皆略知之”,对王弗的记忆领会能力,连苏轼也为之惊叹。后来苏轼首任凤翔签判之时年仅二十六岁,与人交往城府不深,因此一有客人来访,王弗都会躲在屏风之后静静观察,并凭自己的感觉,提醒苏轼哪个人可交,哪个人不可交,那个人可以推心置腹,哪个人口密腹剑,将来必受其害。因此她被后人誉为苏轼一生包括仁宗、神宗两宫太后在内的三位女守护神之一。然而好景不长,正值苏轼风华正茂,雄姿英发,平步青云之际,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因病故去,在苏轼回乡居父丧期满之后,在前妻王弗的伯父王君锡的主持之下,完成了续弦之礼,新娘名为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在同辈姊妹中排行二十七位,因此被唤作“二十七娘”,这也是一个很优秀的姑娘,因为润之比丈夫小十二岁,且早就对苏轼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婚后几乎事事都听从丈夫的意见。她虽然不如堂姐那么有主见和精明干炼,秉性也比较柔和,遇事也比较随顺,非常容易满足,在丈夫仕途最活跃的那些年,她也并不觉得自己是高官贵妇而高人一等。在伴随丈夫二十五年宦海浮沉的生涯中,一直和丈夫忠心相伴,同甘共苦,他对堂姐的遗孤苏迈视同己出。年轻气盛,政治上锋芒毕露的苏轼在妻子的开导之下,人生态度也渐趋自然,除了每日躬耕东坡,吟诗作画,倒也闲适自如。流放的痛苦,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王润之在对苏轼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常让苏轼在仕途被贬最困难的绝望时刻,想到美丽善良的妻子和子女绕膝的欢乐。是王润之使曾两次想到自杀,又在长江边居住了四年的苏轼,最终没有去重蹈屈原跳江的复辙,也应算个奇迹。现在看来和谐美满的家庭和美丽善良的妻子对一个豪情男子的眷恋之情,实在不能低估。王润之陪伴苏轼渡过了通判杭州、三州太守、乌台诗案、贬居黄州、五日登州、太后恩宠、三部尚书、翰林侍读等共计二十五年的最重要的时期,于元祐八年八月初一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苏东坡年长朝云二十六岁,苏轼一生的三位妻子之中,唯有王朝云可以说是苏轼的红粉知己,精神的寄托。苏轼总是称她为“天女维摩”意即一尘不染的仙女,从熙宁七年至绍圣三年二十三个春秋,不论天南地北朝云都没离开过苏轼一步,真正做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苏轼的晚年两个妻子都已故去,贬滴岭南惠州之时只有朝云相伴,东坡晚年对小自己二十六岁的朝云倍觉感激,因为最困难最需要亲人的时候总是朝云陪伴在身旁,而一生最了解他最理解他的也就是朝云。绍圣三年朝云在惠州因感梁上烈性传染病,不幸病故,年仅三十四岁,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安葬她在惠州西湖孤山南边栖禅寺大圣塔下的一片松林之中,墓前筑有一个名为“六如亭”的凉亭,亭柱上镌刻着苏轼题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苏轼还为朝云写了墓志铭,称朝云“敏而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