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2祝福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1.2《祝福》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1.2《祝福》学案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预习作家作品以及文中重点字词预习内容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b5E2RGbCAP少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plEanqFDPw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DXDiTa9E3d 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 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RTCrpUDGiT2、字形积累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3、《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5PCzVD7HxA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手中,由各组组长挑选疑问最多的问题交给老师。

jLBHrnAlLg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圭寸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难点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1、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点拨:2、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点拨:3、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4、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XHAQX74J0X情节内容记叙顺序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探究二、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 1-2《祝福》 精品教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 1-2《祝福》 精品教案

祝福【教学目地】1.准确把握祥林嫂地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地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地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地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地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地作用.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地叙述之中所蕴含地强烈地爱憎之情.【教学设想】[重点]为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地方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地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地作用.[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地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地罪恶本质.【教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地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地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地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今天,我们学习地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地小说——《祝福》.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祝福》是鲁迅地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地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地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地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地热情欢呼辛亥革命地爆发,可是残酷地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地却是地主阶级地军阀官僚地统治,封建社会地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地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地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地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地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地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地腐朽、愚昧地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地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地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地流弊和余毒.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地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地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地摧残与迫害.三、检查预习:1.字词.第1段钝dùn响幽微寒暄xuān 第2段瓦楞wǎléng 朱拓tà第3段间jiàn或乞丐qǐ gài 第10段悚sǒng然踌蹰chóu chú第17段不更gēng事第20段谬miù种第30-31段淡然俨yǎn然第32段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尘芥jiè堆形骸hái 第34段颊j iá 周正第50、56、60段沸反盈天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荸荠bíqí 絮絮xù第68、69、72、74段呜咽yè 驯xùn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敛liǎn第83、87段怔怔zhēng zhēng | 咀嚼jǔ jué赏鉴渣滓zhā zǐ 瞥piē第96、98、99、101段拗niù不过蹙cù缩诡秘门槛kǎn第109段窈yǎo陷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 即屋顶上用瓦铺成地凸凹相间地行列.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悚sǒng然:害怕地样子.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地样子:一脸踌躇地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地声音:秋风瑟瑟.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墺:ào可居住地地方.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 2.连绵不绝貌.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 2.形容低沉凄切地声音.歆享:神灵享受供物.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地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2.小说是通过完整地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地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地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地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地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四、分析课文.1.把握情节地发展脉络:这篇小说地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地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地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地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地主题.一般小说地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地还有序幕和尾声.速读课文,分析小说地情节结构.情节内容起讫段落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尾声祝福景象与我地感受 112补充知识:孟春:春季地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地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地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地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地,而是采用了倒叙地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地结局.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地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2造成了浓厚地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地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地主题.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地热闹忙碌地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地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地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地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地主题.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地?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地半生事迹地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5.本文地线索:从文章地内容看,作者是以“我”地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地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地社会环境及其悲剧地一生.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地?哪些语句带有作者地感情或有特定地思想内容?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地热闹忙碌地气氛:晚云地闪光、爆竹地钝响、幽微地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地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地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地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地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地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地,——今年自然也如此” <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地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地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地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地社会基础.7.小说地开头写道:“旧历地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地意义地.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地生动、逼真地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地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地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地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地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地时间: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地女人.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地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地春天<1)春天是什么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地象征.<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明确:从祥林嫂地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地结论.<3)谁剥夺了祥林嫂地春天明确:探讨祥林嫂地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地影响).要弄清祥林嫂地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地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地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地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地形象,从而领会《祝福》地主题.在分析情节地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地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地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地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地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地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地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地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地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地需要出发,对描写地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地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地自然主义倾向.)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祥林嫂形象:1开端部分: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34-35明确:小说地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地宗法制度地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地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地悲惨地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地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地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地,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地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地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地.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第34段)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第36段)<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36段)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地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地遭遇.她希望凭借辛勤地劳动来换取起码地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地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地挣扎.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34段)<侧面描写)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第37、38、46、49、52段)<侧面描写)明确: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地,“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地同情.第一次“可恶”地是婆婆“抢”地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地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地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地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地,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地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地劳动力是不容易地.趣味问题: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地意思是什么?<第一次:虽然她婆婆地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地权利.)<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地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⑤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地宗法制度地呢?明确: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小结:勤劳、善良地祥林嫂想通过加倍地劳动来摆脱悲惨地命运地愿望,很快破灭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地.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地头上.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地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地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地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地事.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 <第45段),抢了回去.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地支持<第41段“既然她地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封建地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引: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①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地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②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地结果怎样?明确:1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地价格“卖”掉了.2祥林嫂地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地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地命运.在当时地社会,她地反抗不可能有结果.<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地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地)3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地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婆婆为了小儿子地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小叔子为了自己地婚事,和别地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地头拜堂.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地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引: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地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往下看吧.3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地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地材料.③柳妈地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66段)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地痛苦和悲哀.再受打击——内心痛苦3祥林嫂这一次是丧夫失子.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明确: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地,是那起决定作用地必然性.祥林嫂地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地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地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地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地政权夺走了祥林嫂地丈夫和儿子地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地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地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地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地打击.4原来不爱说话地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地故事?人们地反应怎样?明确: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地痛苦,希望得到人们地安慰和同情.镇上地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地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地对象.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在鲁四老爷家.5小结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地不幸女人态度:A.鲁四老爷地态度:不让她干祭祀地活<71、73、75、108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地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地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地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地软刀子.B.鲁四婶地态度:鲁四婶是“大户人家地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地命运,而是自己地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C.人们地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称呼依旧.这一淡淡地似乎不经意地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地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地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地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地完全否定.人们叫她地“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地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地,音调地变化,笑容地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地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地严重对立.77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地“阿毛地故事” 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地对象.人们对祥林嫂地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地遭遇,她地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地说鬼又给祥林嫂新地打击.D.柳妈说鬼:柳妈是一个怎样地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地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明确: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地“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地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地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地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地伤疤,采取奚落地态度.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地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地.她把和祥林嫂地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地人中地一员).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 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地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地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为了争得这做人地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地希望,她竭尽全力.她背着沉重地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地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地“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地嘲笑和侮辱,在无边地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地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地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地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柳妈地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地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地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地“药方”地,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地效果,反而给自己地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地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地深渊之中.同情他地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地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地人.与柳妈地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6请一学生朗读“冬至地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地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四婶在祭祀时地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地背后是鲁四老爷地话:“伤风败俗”,“祭祀地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地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地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地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地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地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地预想,这血淋淋地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地,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地境地.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是怎样地?从中反映出什么?明确:“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地,…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4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3――33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地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地神色,仿佛木刻似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明确: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地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地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2祝福第三课时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2祝福第三课时教案新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⒉提问: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小说取名为:“祝福”,这些有什么深刻含义?
授课
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祝福鲁迅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中的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
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
难点
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环节
⊙点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益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抢答。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明确:这短暂的幸福是一种虚幻,这虚幻留给她的是永久的痛苦。这痛苦不仅仅是因为思念,更是因为那赎不完的罪名,还有那锯尸的恐怖感。
陈抟“寿”:封建迷信;
朱子格言、理学著作:封建礼教;
顽固守旧,不学无术的封建卫道士.
⑴为什么要交代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明确]理学又称道学,是宋明以后士大夫所讲的封建伦理的学问;讲理学的,即信奉理学的,也就是道学家。道学家们坚决反对妇女再嫁,他们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监生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凡入国子监肄业的,叫“监生”。在清朝只存空名,不施教育,可以用钱捐得监生资格。小说开头即点明鲁四老爷信奉理学,就为下文写他歧视祥林嫂作了提示。监生之上加一老字,说明这一资格已成历史陈述,与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相配合,写出他如何热衷功名,也就写出了他与一切改革必然格格不入。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将学习的是高一必修三中的第十三单元《祝福》。

该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勇敢坚韧、顽强不屈的女孩——爱丽丝。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外表虚幻、内心坚强的女孩爱丽丝的故事,感受到女性的坚韧与意志力,同时学会了如何敬重、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祝福》的背景及作者Thomas Hardy2.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3.学习小说中使用的叙述技巧和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学会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人生、人性2.懂得尊重与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与担当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角色的心理变化2.掌握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技巧难点:1.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2.如何通过小说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认识人生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授课、小组讨论、个人答题、情境教学等。

其中,情境教学为本次课的亮点。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领悟爱丽丝的感受和人生选择,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介绍小说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阅读指导:分组阅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内心变化。

3.情境教学:以爱丽丝和史蒂芬的角色扮演为例,引导学生感受其情感、人生选择和梦想。

4.讨论答疑:就阅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答疑,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含义和书写情感。

5.个人答题:针对小说中的重要语段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把握能力与鉴赏能力。

6.课堂总结:通过总结呈现学生所学知识点,提醒学生回归主题。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提醒学生认识自我、探究恐惧与勇气,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多样性。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祝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体会“祝福”的含义。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4.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 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2.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结合祥林嫂的形象,初步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三学时展示课小组成果展示:小组内自查,小组结对子互查。

小组疑点展示:小组讨论交流,针对疑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指正点拨。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一肖像描写讨论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肖像是怎样的?2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3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怎么样?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结:小说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表现人物的质朴与忠厚,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二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讨论:1祥林嫂都给哪些人讲了阿毛的故事?当时她的心理状况如何?2文章中有关祥林嫂的行动描写有几处?分别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小结:祥林嫂的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

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

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三细节描写讨论:1本文有七处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从中你看出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如何?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眼神的七次描写,十分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小结: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她的眼睛。

—鲁迅人物形象小结:她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2祝福第二课时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2祝福第二课时教案新

【课前预习】⒈自读:自读分两个部分,首先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小说,然后在早自习时统一安排学生自读课文。

⒉概括:在安排早自习阅读的同时,要求学生尝试写一段文字,对祥林嫂的一生作简要概括。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长,对预习的要求是必然;而当前高中学生所学科目较多,课后自主支配时间有限,在此限制之下提高预习效率成为本设计步骤的中心所在。

作为一篇感染力强的小说,大部分学生会因对故事情节的好奇而在课后自主阅读本文,但这往往成为一次走马观花的浏览;为让学生对全文情节有一个整体把握,所以在早自习时安排一次集体阅读,并要求概括内容,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文本;安排其写一段概括性文字可以促进读的效率,又能巩固读的效果,读写并用的预习方式,可在课堂教学时避免学生因不熟悉文本而影响教学展开。

一、导入新课⒈提问:大家是否看过侦破小说?⒉引导:大家对那些睿智的侦探充满景仰之情,而现在,同样有一桩谋杀案等着我们来侦破,这个案子案情并不复杂,但真凶却极其狡猾,躲藏得很好,我们能否找到这个凶手呢?名侦探柯南说过:“真相只有一个。

”那么我们就来一次寻找真相的活动吧!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了。

一个人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

我们讨论一下,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二、探究研讨第一步:搜集材料⒈案发现场:鲁镇提问:鲁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一个闭塞的小镇,案情发生在寒冷的年末,人们在祝福中期待新年。

⒉受害人:祥林嫂提问:祥林嫂的受害过程(在预习中完成,此处回忆),请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一下祥林嫂的一生?夫小十岁,初婚不幸。

丧夫受虐,勇逃魔掌。

初做女佣,勤劳能干。

被卖再嫁,出格反抗。

亡夫丧子,连遭不幸。

再做女佣,备受歧视。

沦为乞丐,饱尝炎凉。

惨死雪夜,仍被咒骂。

⒊寻找嫌疑人提问: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2祝福第一课时教案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1.2祝福第一课时教案新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
《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
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1-2《祝福》-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1-2《祝福》-Word版含答案

2 祝福 2《祝愿》导学案【教学目的】1、精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生疏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教学方法】方法上实行老师指导下的同学研读,读、思、议结合,培育同学阅读鉴赏力气,不行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同学钻研教材。

【学问链接】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宏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学校阶段所学过的《家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愿》《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月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真理、寻求出路的贵重精神。

《祝愿》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检查预习】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4、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学习过程】1、小说的仆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受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祥林嫂年表到鲁镇以前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到鲁镇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

祝愿时很元年忙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依据时间挨次来填写的。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第2课 《祝福》 导学案 (第一课时)【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提示与建议: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互动探究】 §背景知识扫瞄 1.文学文化常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版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有篇目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记住字形监.( )生 寒暄.( ) 陈抟.( ) 朱拓.( ) 两颊.( ) 蹙.( )缩 惴.( )惴 形骸.( ) 悚.( )然 谬.( )种 负疚.( ) 俨.( )然 窥.( )探 窈.( )陷 草窠.( ) 渣滓.( ) 歆.( )享 间.( )或 钝.( )响 更.( )事 新正.( )醺 桌帏.( ) 炮烙.( ) 醉醺.(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笼更 拗红 正 泊§文本精要探究1.快速阅读课文,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各部分的主要2.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3. 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4.文中共有三处写到祝福景象,除了1-2段外还有两处,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2.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2.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2. 祝福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

2、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2.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及其把“我”作为叙述人的意义难点欣赏小说的对话描写及体味语句的深刻含意教学过程:一、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

1、小说中的“我”是一种什么身份的人?明确,“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2、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从“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样林嫂的事”至“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思考:①如何理解“我”对祥林嫂的回答“说不清”。

②“我”是否同情样林嫂的命运,又如何理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一句话。

明确‘①对于祥林嫂灵魂有无的发问,“我”的回答有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

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获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

第三句“我”的禽棍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

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相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无力。

②“我”预料中面又不愿发生韵事终于还是发生了。

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扳大同·情心的。

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程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

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祝福》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祝福》的故事背景、作者及作品的主题,能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基本要素。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深入思考,探究小说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小说的悲剧美,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感受小说的悲剧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祝福》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的命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教师通过PPT演示文稿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学习脉络。

3.讲解:教师针对小说的重点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4.讨论与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性。

5.拓展与提升:教师引入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赏析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祝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PPT演示文稿、板书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激励: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练习题目,例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作业: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例如阅读《祝福》的其它章节,写一篇赏析文章等,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批改、课堂讨论的评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祝福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祝福》的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小说的主题。

(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1、小说主要人物性格。

2、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作品研究》等。

1、应注意的正确读音:祝福暂寓享用悚然照例害怕即刻谬种负疚形骸两颊窥探荸荠讪讪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监生蹙缩剥豆炮烙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捺上花冠不更事2、应掌握的词语:书上的:朱拓形骸讪讪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间或一轮沸反盈天补充的: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鄙薄大抵聘礼3、要注意的字型:应酬(喧) 烟霭(蔼) 走投(头)无路形骸(骇、劾)惴惴(揣湍)4、要知道的常识四书送灶祝福国子监监生5、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投机:⑴见解相同。

例:谈话总是不投机。

⑵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例: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踌躇:⑴犹豫。

例: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⑵犹豫的事。

例:什么踌躇,什么方案,都挡不住三句问。

⑶得意的样子。

例: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

俨然:⑴形容庄重、严肃。

例:四叔俨然的陪着。

⑵整齐的样子。

例:村庄里屋舍俨然。

⑶好似。

例: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

但是:⑴只是。

例: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

⑵表转折的连词。

例: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

1、导入新课:⑴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⑵关于《呐喊》和《彷徨》。

(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的思想。

)2、交代时代背景: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1、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开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描述一个受压迫的民族的命运为主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处境。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此篇文章,引导学生加深对当时时代背景及文学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教材分析1. 课文分析《祝福》写了一个少年阿Q的爱情梦与民族梦。

阿Q是一个受压迫的小人物,他在日复一日的被剥削、被欺负中麻木了,但是他本身的身世、人性的软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得阿Q 尝试去挣脱束缚,也从他对爱情的渴求和对民族团结的期盼中得到了一份自我认同。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祝福》,学生可以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思路、文学风格以及他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的命运历程、反映阶级斗争的现实性题材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学会进行文学分析。

3. 教学重点1)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整理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艺术手法。

2)理解鲁迅先生对民族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进一步探究他对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反思。

3)体会鲁迅先生的艺术风格和阐述方法,学会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文学分析。

4. 教学难点1)鲁迅思想的深刻理解。

2)文学艺术手法的分析。

二、教学设计1. 情境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音乐等方式,创造一个文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从生活感悟入手,快速把握文本所传递的情感。

2. 自读与研读请学生先阅读一遍课文,然后再重新认真阅读,重点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艺术手法。

3. 课堂分析在课堂分析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关键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

关键问题:1)主题思想是什么?2)文学艺术手法有哪些?3)人物形象是什么?4)故事结构是怎样的?4. 课后作业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通过写作、口语交流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 祝福 鲁迅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 祝福 鲁迅教案(1)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导语: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小说三要素、记叙顺序、结构安排等。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想: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

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鲁迅先生要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唤醒民众。

因此,他的很多作品其主题都是批判封建思想的。

这样的批判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封闭、落后、愚昧的东西。

因此,要联系鲁迅思想和他的作品整体思想倾向,来指导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4、要把环境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作为重点,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祥林嫂周围的人们为什么对她这样冷漠、残酷?从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5、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A.小说的故事情节;B.人物性格形象;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6、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每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

一、导入: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二、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祝福教案(2)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3第一单元祝福教案(2)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三课时预习指导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课祝福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学语文题目:XXX《祝福》<<祝福>>教学设计探究XXX死亡的真正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尾声。

过程与方法: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概括出XXX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教学重点:能能体会XXX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模拟法庭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设计目的: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概括故事情节快速地欣赏这篇文章,在读的进程当中要求大家:(展示ppt) 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2、本文的记叙按次是什么,采用如许的记叙按次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倒叙手法。

再引导学生进行“序幕—结局—开端—发展——尾声”六部分的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XXX家: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请学生回答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把XXX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把祝福的景象和XXX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设计目的:让学生能理清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手法)三、专案组查询拜访1、死亡地点:死者一生去过的地方卫家山——鲁镇——贺家墺——鲁镇鲁镇2、死亡时间旧历的年底;鲁镇祝福时节;“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3、死者档案:性别:女年龄:二十六七——四十上下身份:童养媳、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女佣人、乞丐亲属:无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写出XXX年谱• 到鲁镇以前在XXX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元年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体会倒叙手法的作用。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体会本篇小说主题,学习分析小说主题的一般方法。

【课前学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3.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二、课文梳理: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据此按时间顺序重新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序号情节内容起止段落时间1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1~2旧历年底祭灶日(腊月二十三)的夜晚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旧历年底祝福的前一天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一年的冬初到新年过后十几天(时祥林嫂二十六七岁)4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一个新春(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没几天)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后又过了两个新年6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祥林嫂死后(恰巧是)祝福日2.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年龄服饰面貌眼睛初来鲁镇二十六七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再来鲁镇三十来岁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无精神临死之前四十上下头发全白,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课堂探究】一、结合课前学习第二题第1小题回答问题。

1.按照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小说情节顺序:2.由上可见,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人对祥林嫂一生的关注。

(2)增强作品的悲剧气氛。

(3)避免叙事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这种手法的?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二、结合课前学习第二题第2小题回答问题。

1.结合表格分析,在三个时间段分别发生了什么事,祥林嫂形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初来鲁镇:逃避婆婆逼嫁而离家打工。

形象特点:年轻寡妇,虽然生活困苦,但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希望,内心世界明净。

再来鲁镇: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吃,自己又被大伯逐出。

形象特点:精神受到挫伤,意志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习惯打扮,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临死之前:因再嫁而且丧夫,受到周围所有人的歧视,沦为乞丐。

形象特点:精神已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2.二十多岁的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鲁镇,最终却死在了祝福夜的鲁镇。

祥林嫂的死可以说是一场可怕的集体谋杀,次要人物一一登场,最终将祥林嫂推向绝境。

请分析小说中的这些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分别代表哪一类人,作了哪些事。

人物代表阶层事件婆婆封建家长(夫权)逼迫祥林嫂改嫁鲁四老爷四婶鲁镇封建礼教维护者(政权)认可祥林嫂婆婆的权利,歧视再嫁的祥林嫂,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从精神上、进而物质上将祥林嫂逼上绝路大伯封建家族(族权)侵占祥林嫂的房子,赶走祥林嫂柳妈鲁镇的善女人(神权)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我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灵魂有无问题中似是而非的答案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对主要人物的烘托、对比、反衬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串起情节;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旨、升华主题;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自身的意义和作用。

(叙述人称作用)3.请结合表格分析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的作用。

例:“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4.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并分析作用。

(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漫了幽微的火药香。

(2)交代了典型的社会环境。

旧历年的热闹反映出当时虽是辛亥革命后,人们的观念还是旧的,为文中鲁镇人陈腐的思想观念、毫无进步的言行做铺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4)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描写出祝福夜鲁镇的热闹气氛,反衬出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悲凉。

【目标检测】1.分析“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的作用。

过渡句,引出下文对祥林嫂半生坎坷遭遇的描写。

2.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形象特点。

(1)鲁四老爷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④“可恶!然而……。

”四叔说。

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

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

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

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

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

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2)柳妈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②“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⑤“我不信。

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

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秘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这真是……”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

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3)四婶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②“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

”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

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

④“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⑤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⑥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

”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课堂小结】请结合本篇课文所学知识总结小说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小说倒叙的判断方式及作用,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形成笔记。

【课后巩固】2.“春天”和“祝福”似乎总与祥林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分析作者的用意。

(1)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

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

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

D、死去。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

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2)我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巧妙地加以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益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

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联系。

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至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

祝福的热闹正反衬了祥林嫂临终的孤寂凄凉。

以“祝福。

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