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与女》看实验艺术动画的个性化特征
探讨动画与绘画的共通点——以实验动画《父与女》与《芬奇论绘画》为例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探讨动画与绘画的共通点———以实验动画《父与女》与《芬奇论绘画》为例向智琴江苏师范大学摘要:非主流实验动画《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是由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wit)创作。
该部作品连获法国安锡(Annecy)、欧洲金动画、与奥斯卡等动画界重要奖项。
短片长8分钟,平凡的画面表达充分展示了动画与绘画之间的缕缕联系。
画面、普通的场景、舒缓的音乐、潜在的意识,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又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达芬奇认为“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芬奇论绘画》中对人体动态表情、心理、风景、大自然等的阐释和《父与女》的画面中体现的艺术技巧、艺术思想存在着共通性。
因此我们不能单独孤立的来看待绘画与动画,需要对其内部的联系进行深度剖析。
关键词:《父与女》绘画动画艺术模仿自然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63-02一、《父与女》和《芬奇论绘画》概述《父与女》的导演度德威特出生于荷兰,早年在瑞士学习版画,1978年毕业于英国西萨里艺术学院(现萨里学院),在这期间完成了首部作品《会见》(The In鄄terview),后定居于英国。
《父与女》是他以家乡的平原与单车为原型行的创作,一个小女孩对于父亲归来的一生冀望。
该片是一部非主流的实验动画,与当时的商业动画有着很大的区别,《父与女》这部非主流实验动画充分展现了导演度德威特创作中的自我风格,从内涵到形式都将本体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父与女》展现了导演度德威特对中国美术和诗学的浓厚兴趣,他认为东方传统文化中很注重“有”与“无”的协调,例如一幅寥寥数笔的简约画作蕴含却展现了无限的生命和力量。
其中对四季和自然的细腻感知、对静止瞬间的体悟、极致简约的画面线条,都在这部动画短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博学家,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意大利学者、艺术家。
动画赏析之亲情
动画赏析之“亲情”“情”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如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爱情、两肋插刀的友情以及因怨生恨的情感等。
其中“亲情”才是永恒的主题。
一、《父与女》《父与女》的影片中讲述了父亲带着女儿一起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等,来到平静的湖边,而父亲在河岸挥别而去。
思念父亲的女儿,骑着单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随着车轮的的不断变大,随着湖水的减少,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岁数的增大,她一直都来到河畔等待的故事。
有人说儿女是父母前世的债主,还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父与女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对于女儿而言,父亲没有经历过像母亲生娩带来的痛苦,没有像母亲一样有过哺育之情,但总是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如影片中,父亲虽然一直没有回来,但是等待却一直存在,在女孩身上看来,似乎世界上就是剩下期望、过度、悲伤和只留着那奇妙的关系。
大家都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但没有父亲的孩子,也是孤独,没有支柱,像蒲公英一样随风而飞。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单亲家庭需要重建家庭的原因吧—给孩子完整的爱、健全的环境。
再回想影片,父亲将要离开的时候,女孩紧紧地拥抱着父亲,是多么的不舍,但父亲的一个吻一个拥抱,似乎让女孩充满了力量,她独自看着父亲远去的方向,似乎在做决定,决定以后的等待,最后欢快的走了。
在父与女的关系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措,一句平常的语句也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和欢乐!如现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如那田亮的一句真棒,让田雨橙充满了信心,造就了一名女汉子。
影片的最后,女孩变成老奶奶,最后一次来到当初父亲离开的地方,找到一艘早已沉于水底的船只,似乎是父亲当初离去时的小船,似乎父亲离去的时候就以不在或回来时被水淹没,躺在上面,女孩看到了父亲,奔跑和时间的倒退,女孩渐渐变得年轻,两人再次仅仅拥抱在一起,就像刚刚离去时一样。
在孩子们的心理对父亲的爱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它只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愈加浓烈,最后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包含所有的爱和欢乐,就如同留守儿童看到父亲回归时的欢乐、心酸。
父与女 分析
然后她像一只猫一样,似乎注意到了什么,突然醒来。然后起身,走过去。她越走越快,最后变成跑,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年轻,最后变成了小女孩。然后她看到了父亲,她停了下来,两人对视着,我们几乎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心里对话,父亲充满了愧疚,而女孩似乎是在问他,这么久了你去了哪里。然后父亲向前一步,女孩快步跑过去,两人停顿了一会,最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然后,片子又来到了一个重点,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导演的功力。
当她停车在那,然后要走下去的时候,她的车摔倒,她回去扶起来,再摔倒,再扶起来,一直到第三次摔倒,她只是回头看了一眼,没有去扶车,而是走向原来的码头。
这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和临死之前,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活下去,就算是那些自杀的人也一样,在最后最后的一刻,也会有挣扎。角色的鲜活和感情,便在这里,老奶奶不停地扶车,便是象征着她生命最后对于生的向往。
第一次看这个片好像是在大勇老师办公室他给我们放的,然后回来自己又看了几次好像,不过很多地方还不是理解得很透彻......
胡克斯教授挑选了很多细节来说明,我觉得他应该和该片导演有过交流的,虽然大勇的理解和胡克斯教授的理解和分析有一点点差别,但是我是比较倾向于胡克斯教授的分析,因为我原来的理解也大致如此。
这个片子,没有什么特效和花哨的表演,人物角色甚至没有面部的表情和对话,配乐只有钢琴,但是导演却赋予了角色深厚的感情,向我们述说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关于爱和生命的故事。
胡克斯教授说,在社会里,艺术家要所起到的作用,就好似古代氏族里的萨满巫师一样,要运用自己的“魔法”,把整个氏族联系在一起,对于今天,也就是要用艺术的魔法,把爱,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让人们联系在一起,他用的词好像是“connect”,
经典动画作品解析 (13)
第十三章 沉重的父女情感 —《父与女》解析
第十三章 沉重的父女情感 —《父与女》解析
– 影片简介: 片名:《父与女》 导演: 麦克· 杜多克· 德威特(英籍荷兰人) Michael Dudok de Wit 出品年份: 2001年 国别: 英国 音乐:《多瑙河之波》第一圆舞曲 片长: 8 分钟 首映日期: 2001年7月
第十三章 沉重的父女情感 —《父与女》解析
图13-5
第十三章 沉重的父女情感 —《父与女》解析
• 四、影片的风格 影片为了展现女儿对父亲亘古不变的爱,导 演抓住女儿往返于湖岸等待父亲这一不变的 过程,在影片中进行了10次展现。10次展现 女儿往返于湖岸这一过程,并没有给观众留 下单调、重复之感。导演根据女儿的成长时 期,将变化予于不变之中,把女儿往返湖岸 这一重复的过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导演 按照时间顺序,将女儿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 的进行了串联,写意的画面中,通过自行车、 湖水、湖岸、船、手电筒等元素都进行了穿 插。展现女儿的一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第十三章 沉重的父女情感 —《父与女》解析
《父与女》这部动画短片主要选取四种颜色 为主色调,即黑、白、灰、黄褐色为主。间 或有夕阳的红晕,天空中的红褐色带给人生 命的厚重之感。从色彩带给受众的感受上来 看,白色暗示寒冷、单薄、纯洁、空灵;黑 色意味着寂寞、悲哀;灰色意味着索然、失 望,而黄褐色则意味着温暖。在这部动画短 片中,导演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将感人肺 腑的父女情怀在平实无华之中传达出来。如 (图13-11)
第十三章 沉重的父女情感 —《父与女》解析
虽然影片没有对女儿惆怅的面部表情给予特 写,但是观众能够体会那种对父亲的思念的 情感。结尾是整个影片的高潮,也是对主题 的升华。腰背佝偻的女儿推着自行车来到堤 岸,将倒下的自行车一次次扶起,慢慢地走 下干涸的河流,默默地偎依在小船中,通过 这一串动作的描述,一种人到暮年的沧桑感, 一种女儿对父亲的眷恋感油然而生。如(图138)
父与女动画短片的寓意
父与女动画短片的寓意
《父与女》是一部充满寓意的动画短片。
故事讲述了一个父女之
间温暖而纯粹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这个短片通过父女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父爱的力量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父亲为了给女儿最好的生活,付出了很多努力,尽管中途面临了
很多困难,但他从不放弃。
这种坚持和奉献精神告诉我们,作为家长,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
故事中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女儿在追求物质和奢华
生活的时候,渐渐远离了父亲。
这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享
受的盲目追逐和失去真正关注他人的价值观转变。
而当女儿面临困境时,她才意识到父亲的爱与付出的珍贵,最终与父亲团聚。
这提醒人
们要珍惜亲情和重视他人的付出,在追求物质之外,还要关注人与人
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父与女》通过父女关系的展示,传达了亲情的重要
性和父爱的伟大。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付出,并
时刻牢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同时,这部短片也对现代社会的价值
观进行了思考和警示,告诉我们要保持对情感的关注和珍惜,不要盲
目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动画父与女观后感观后感
动画父与女观后感观后感《父与女》是一部没有一句旁白的动画片,情节很简单。
父亲和小女儿分别蹬着脚踏车来到海边,父女拥抱分别后,父亲下到有条小船的海边,突然又转身回到岸上,抱起女儿放下,然后就上了小船划向大海。
沉闷抑郁的背景音乐下,我知道这位爸爸回不来了。
果然,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情境下,小女儿都蹬着脚踏车费力的来到海边的大树下。
一棵树下,还有那辆她老爸的脚踏车。
小女孩停车,伫立海边凝望,回程!后来小女孩坐在一个男孩的车座后经过这个海边直接驶过。
再后来,女孩和他的丈夫分别蹬着脚踏车各带着一个孩子来到树下,又是停车,伫立,凝望,回程。
再后来,女孩老了,很费力地蹬着脚踏车来到海边树下,这时的海堤大道一路坑坑洼洼,还是停车,伫立,凝望,回程。
再再后来,女孩老的只能推着脚踏车非常非常费力地来到海边,停车,车倒了,扶起,又倒,扶起,又倒,女孩不扶,走下海堤,走进大海。
在大海深处芦苇丛里,斜卧着一艘小船,老女孩跑向小船,窝躺到小船里,然后她突然跑起来,跑着跑着,她不驼了,年轻了,变回小时候,而父亲就在前面,她就这样重新跑回父亲的怀抱!影片结束了,我心潮起伏,我想这小女孩不就是我吗?心里虽然沉痛,但还能忍住眼眶里的泪水。
这时,老师要求上台分享观后感,后排的老师说这影片说什么根本看不懂,我突然明白了,没有相同经历的人也许无法看懂这个影片,于是我马上起身来到台上。
接过话筒,刚开口我就止不住汹涌而出泪水,我九岁父亲突然去世,我虽然已经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但心里总有个声音告诉自己,父亲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的,到现在我还是如此坚信!父亲去世时,我没有悲伤,反而很兴奋,()因为家里突然热闹起来。
出殡,做迷信,家人都哭的很伤心,我不伤心,却也不能没有眼泪啊,打小聪明的我担心被冠上不孝女的名头,于是偷偷地用香火熏眼。
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此事愈来愈耿耿于怀,特别是为人母之后,愈加深感对父亲的愧疚,却始终找不到宣泄口。
终于有一次和同事们在野外露营野炊,酒酣之后,听到嘤嘤哭泣声,突然想到当天是重阳节,想起父亲,想起深藏心中的愧疚之情,我不可遏制的放声痛哭,那哭的真是地动山摇,响彻山谷啊!直到第二天同事喂我喝粥,我还是吧嗒吧嗒眼泪和着粥喝。
浅析动画作品《父与女》的极简风格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64浅析动画作品《父与女》的极简风格黄焘(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要:动画短片《父与女》是荷兰动画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的作品,该片主要讲述了女儿用尽一生守望父亲的故事。
本文从叙事、画面、声音和情感这四个方面,分析《父与女》的极简风格,探索极简主义在动画创作中的可能。
关键词:极简主义;《父与女》;迈克尔·度德威特一、极简主义的概述极简主义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和洛杉矶兴起的一门前卫艺术。
极简主义艺术家主张用简单纯粹的元素创作作品,从而抒发其内在的情感。
极简主义的核心特征是简洁,强调“化繁为简”。
如今,极简主义的前卫阶段早已逝去,但它仍作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
二、《父与女》的极简风格迈克尔·度德威特的许多作品都彰显了极简风格,如大家熟知的《和尚与飞鱼》,《父与女》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这种风格,本文将从叙事、画面、声音、情感这四个方面分析极简风格在其中的体现。
(一)叙事极简在《父与女》这部动画短片中,始终遵循简洁至上的原则,叙事结构也不例外。
本片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故事主线清晰,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矛盾冲突。
全片时长为八分半钟,其中有关单车的镜头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篇幅。
单车作为全片最重要的叙事性道具,合理地出现在女儿成长的每个阶段,自然平和地推动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的性格,表达故事的情感。
(二)画面极简1.角色造型极简从角色的塑造上看,其手法也是简洁写意的,没有着力于具像刻画。
《父与女》中的人物有: 身着大衣的父亲、不同时期的女儿、亲友等。
所有的人物形象均以线勾勒、以影造型,且片中的人物都未呈现出过多的面部刻画,大多依靠光影变化营造出简洁的剪影效果。
如最开始女儿和父亲在堤岸相拥道别的镜头,虽然没有人物表情的特写,但通过动态剪影足以将父女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父与女》中,缺失的人物正面形象及表情细节,给予了观者更多解读作品的主动权,作品的意义及深度有了更多的上升空间。
短片《父与女》赏析分析
• 短片片长8分30秒, 铅笔加炭笔的手绘风 格,短小的篇幅内展 现了一个小女孩对父 亲一生的守望。由该 动画作品改编的绘本 于2005年由辽宁教 育出版社出版,并在 2013年由海豚出版 社再次出版。
• 短片主要讲述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单车,他 们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骑上高坡,来 到平静的湖边,而父亲在河岸挥别而去。思 念父亲的女儿,骑着单车,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地来到河畔等待的故事。
• 已至晚年的女儿终于决心抛开破旧的带着它来来 往往的自行车,走下湖堤,穿行于一大片已没过 脖子的芦苇。在芦苇的深处,她找到了父亲当年 留下的搁浅的小船……随着钢琴声的再次响起, 女孩在急促的奔跑中时光倒流般的回到了少女时 代,父亲,他终于回来了。在手风琴、大管与钢 琴的合奏中,父女深情相拥。
• 从《父与女》的声音处理来看,其崇尚的是一种 “大音希声”的境界。作品依托的是非词语符号 的音乐以及自然的声响,作为听觉语言主体的角 色对白是缺失的。
• 在《父与女》中,不 仅迈克尔·度德威刻特 意的营造了距离、拒 绝掺入个人情感,作 品中的人物也是如此, 回避正面形象、淡化 表情处理。缺失的人 物正面形象刻画及人 物性情塑造让观者很 大程度上获得了解读 作品的主动权,作品 的意义及深度有了更 多的演绎空间。
• 《父与女》秉承了极简主义“少就是多”的原则, 去繁杂与雕饰,还原景与物本初的单纯。作品中 简单的勾勒描绘把所有的物象简化为形式,写意 传神,消解了具象的形与物对观者的视觉干扰。
• 迈克尔·度德威特似乎刻意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
离,尽量通过场景的画面语言传递信息、表现情 感、烘托氛围。在《父与女》中,创作者本人是 回避隐退的,他置身于幕后,冷静的旁观。
• 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以线勾勒、以影造型,且片中 的人物都无过多的表情刻画,似剪影般单纯。片中 有一镜头,表现划船父亲的身影逐渐远去直至成为 天际小小的黑点,女孩弱小如豆的影子在堤岸上跳 动,折回、翘首、眺望。高大的白杨、宽阔的水面、 父亲与女儿似点的黑影,父与女从此天水相隔。
生命和爱的史诗——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父亲和女儿》赏析
生命和爱的史诗——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父亲和女儿》赏析生命和爱的史诗——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父亲和女儿》赏析影评范文:生命和爱的史诗——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父亲和女儿》赏析你有没有试过被一部片长仅八分钟,而且没有一句对白的动画短片所感动呢,如果没有的话,请去看一看荷兰画家迈克尔(Michael Dudok de Wit)的作品《父亲和女儿》。
该片200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国际电影节上首映时就引起了动画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2001更是毫无争议的击败对手《The Periwig-Maker》(假发匠)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动画短片。
虽然是一部多年前的作品,但是该片所包含的对生命、对真情的感悟却是历久弥新的。
这是一个从别离开始讲述的小故事。
有一天,小女孩和爸爸骑着自行车来到堤岸边,爸爸吻别小女孩后,坐上小船朝水平线划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小女孩一直等、一直等……直到有一天,成为老婆婆的她,又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当年爸爸离开的岸边。
她走过已经干涸的河床,找到了半埋在泥沙中已经破旧不堪的小船,她倦缩起身躯满足地卧在船舱中,就像躺在爸爸的怀中一样。
恍惚之间,她仿佛看到了亲爱的父亲。
于是站起身向爸爸走去,她越走越快,越来越年轻。
最后,穿越回少女模样的她与爸爸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该片除了对人间永恒的真情的歌颂,还包含了作者对于生老病死这一沉重话题的感悟。
与轻松幽默类动画片相比,严肃题材动画片往往费力而不讨好观众。
但作者娴熟的动画技巧加上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却赋予了本片不同寻常的魅力,感人至深。
本片作者迈克尔20世纪40年代出生于荷兰,年少时对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
青年时代,赴英国伦敦接受艺术教育,练就了非凡的艺术造型能力,艺术功底十分扎实,后来开办自己的动画工作室,制作了许多动画片和商业广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的动画风格日趋成熟。
1995年,他以一部《僧侣与鱼》的动画短片在动画界崭露头角。
这部表现僧侣生活的诙谐有趣的动画片,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曾多次获世界级的奖项,并曾得到奥斯卡奖的提名。
动画中的“隐喻”研究——以迈克尔·度德威特动画作品为例
第34卷第3期 2021年02月Vol.34 No.3February 2021艺术科技动画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ël Dudok de Wit)1953年出生于荷兰阿布考德。
他的动画作品以风格简洁、寓意深刻著称,作品有获得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的《和尚与飞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项的《父与女》,以及法日联合制作的动画长片电影《红海龟》等。
他的动画作品通常无对白,大多以单色水墨构成画面,简洁的点、线、面不断交织变化赋予动画作品生动的情绪与意义。
这种简练如“诗”般的动画风格,秉承“少即是多”的艺术理念,用精简的动画语言将故事中深刻的隐喻意义构建出来。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意义间的相似性对不同域的事物进行置换,以此构建同等语境,使意义的传达更为确切。
在语言学研究中,雅各布森将隐喻与事物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并构建了转喻与隐喻的两极图示。
基于此,拉康进一步阐释了能指链的运作方式,即在能指链的运作中,转喻是对事物的联结,隐喻是对事物的替代[1]。
隐喻就在一个事物被另一个相似事物替代的过程中被构建。
实际上,隐喻不只在语言学领域内发生,它发生在诸多领域,凭借相似性使不同域的事物从表面脱离出来,并赋予事物新的意义。
诗擅用隐喻,动画与诗这一文学形式相似。
诗之所以能被看作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典范,正是由于文字的隐喻性赋予抽象符号以意义,使之能够传达意象呈现幻觉,引人共情。
诗的语言是文字,动画的语言是影像与声音。
动画的语言虽然在形式上比起诗的语言稍显复杂,但它们的语言都具有共性,即语言所构建的隐喻性。
这种隐喻性在意象替代、置换的过程中被构建,并衍生出新的观感——一种更为直观的感觉和情绪。
在对动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中,动画隐喻语言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动画中的隐喻如何被呈现?这些隐喻又是如何被构建的?本文以迈克尔·度德威特的作品为例,从多个层面探寻动画隐喻的建构原理与意义。
父与女观后感作文400字艺术角度
父与女观后感作文400字艺术角度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父与女观后感作文400字艺术角度篇1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去等待。
今天看了一部动画短片《父与女》,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只是单纯地用水墨画来演绎。
影片随着轻快的风琴音乐声展开,父亲和幼年的女儿骑自行车一起去了海堤,父亲乘着小船离去,女儿目送父亲远去。
父亲离开后,女儿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海边看父亲有没有回来。
渐渐地,女儿长大了,有了朋友、另一半和孩子,但她总会骑自行车到海边去瞧上一眼,直到河水干涸,白发苍苍的她踏进了原本是大海的杂草丛生的地方,找到了当时父亲乘坐的船。
接着她躺进了里面,进入了梦乡。
她梦到自己变成了小女孩,见到了父亲,最终和父亲拥抱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等待。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说的等待,仅仅是几个小时,几分钟,甚至几秒,有时候还会为了这点时间而大吵大闹。
影片中的女儿却是等待了一辈子,尽管她已经不抱希望,但她也愿意等她最想等的那个人。
等待就是一种期盼,期盼会给予人坚定的力量,所以在等待的同时要怀有一种期盼,这样你就可以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影片中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她用一辈子去等一个人,她对父亲是有多么期盼呢?父与女观后感作文400字艺术角度篇2观看完伊朗导演法米·纳克达德执导的经典影片《父与女》,我被影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深折服。
首先,从画面构图来看,《父与女》运用了大量精彩绝伦的单镜头长镜头。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长达4分多钟,拍摄一个女孩骑着自行车在狭小的胡同里疯狂奔跑。
这种长镜头不仅展示了影片精细入微的视觉细节,还渲染出女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另外,长镜头也使我们能更真切地体会人物此刻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其次,电影采用了黑白影像拍摄手法,营造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感。
整部电影就像一幅写实主义油画,细腻地刻画出贫困人家生存现状的点点滴滴。
黑白色调更凸显出那种质朴、单纯的生活气息,引人深思贫穷给人带来的困境与压力。
再者,我很欣赏电影对声音和音乐的巧妙运用。
动画父与女观后感(精选多篇)
动画父与女观后感(精选多篇)动画父与女观后感《父与女》是一部没有一句旁白的动画片,情节很简单。
父亲和小女儿分别蹬着脚踏车来到海边,父女拥抱分别后,父亲下到有条小船的海边,突然又转身回到岸上,抱起女儿放下,然后就上了小船划向大海。
沉闷抑郁的背景音乐下,我知道这位爸爸回不来了。
果然,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情境下,小女儿都蹬着脚踏车费力的来到海边的大树下。
一棵树下,还有那辆她老爸的脚踏车。
小女孩停车,伫立海边凝望,回程!后来小女孩坐在一个男孩的车座后经过这个海边直接驶过。
再后来,女孩和他的丈夫分别蹬着脚踏车各带着一个孩子来到树下,又是停车,伫立,凝望,回程。
再后来,女孩老了,很费力地蹬着脚踏车来到海边树下,这时的海堤大道一路坑坑洼洼,还是停车,伫立,凝望,回程。
再再后来,女孩老的只能推着脚踏车非常非常费力地来到海边,停车,车倒了,扶起,又倒,扶起,又倒,女孩不扶,走下海堤,走进大海。
在大海深处芦苇丛里,斜卧着一艘小船,老女孩跑向小船,窝躺到小船里,然后她突然跑起来,跑着跑着,她不驼了,年轻了,变回小时候,而父亲就在前面,她就这样重新跑回父亲的怀抱!影片结束了,我心潮起伏,我想这小女孩不就是我吗?心里虽然沉痛,但还能忍住眼眶里的泪水。
这时,老师要求上台分享观后感,后排的老师说这影片说什么根本看不懂,我突然明白了,没有相同经历的人也许无法看懂这个影片,于是我马上起身来到台上。
接过话筒,刚开口我就止不住汹涌而出泪水,我九岁父亲突然去世,我虽然已经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但心里总有个声音告诉自己,父亲会回来的,他一定会回来的,到现在我还是如此坚信!父亲去世时,我没有悲伤,反而很兴奋,因为家里突然热闹起来。
出殡,做迷信,家人都哭的很伤心,我不伤心,却也不能没有眼泪啊,打小聪明的我担心被冠上不孝女的名头,于是偷偷地用香火熏眼。
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对此事愈来愈耿耿于怀,特别是为人母之后,愈加深感对父亲的愧疚,却始终找不到宣泄口。
《父与女》动画短片影评
《父与女》动画短片影评第一篇:《父与女》动画短片影评《父与女》影评由迈克尔•度德威特导演的荷兰动画短片《父与女》获得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故事讲述了秋日温暖的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单车,他们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骑上高坡,来到平静的湖边。
父亲抱抱女儿,登上了小船。
女儿在湖边静静的等待,等到船在视线里变模糊,等到太阳就要落山。
父亲迟迟不归,女儿一个人骑着小小的脚踏车回去了。
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来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来返返,风雨无阻。
多年过去,小女孩为人妇,为人母,转眼老去。
已然老去的她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草原。
她来到沉睡在湖底的小船边,躺在小船里,就像躺在父亲暖暖的臂弯。
可以不难看出故事中的各种隐喻,小船是离开人世的载具,脚踏车是人的健康与身体,无边际的河是思忆。
故事中的人物除了到湖边,都是骑着或牵着脚踏车,皆是死别、躯体与回忆的描写。
自行车和车轮,是象征着生命,车轮不停,生命不息,所以片里每个人都是在自行车上的,而离开了自行车去往远方,便是象征生命的终结。
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和父亲一起骑车,她便骑得很轻松。
父亲第一次走向码头,走到船边上,但回过头去,看了一会,又冲回去一把抱起女儿。
这样动画角色的表演是富有感情的,人在去世的时候对于生命和爱的人的不舍便传达给了观众。
然后当第二次走向船之后,父亲便划向大海,小女孩不知道父亲不会再回来,艰难的骑着小车离开了,至此开始了一生的守望和等待。
这意味着此后她的生命里将不再有父亲的陪伴和保护。
此后的一个场景里,小女孩稍微长大,但是当她骑车上那个坡的时候,却不像原来有父亲陪伴时那样轻松,反而吃力了,这就是象征着她的生活因为失去了父亲的保护和帮助,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变得艰辛。
而她每次的守望,是在等待父亲回来么?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是的,但是懂事以后,就会真正懂得生命的离开是不会返回的,而她父亲划船远去的那个地方,就是她心中对父亲的思念,是父亲在心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站在高崖上守望亲情——浅析动画短片《父与女》
57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5期站在高崖上守望亲情——浅析动画短片《父与女》李小芹《父与女》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年幼的女儿骑车陪父亲来到码头边,父亲独自划着小船离开之后,女儿便时常骑车来码头张望。
可是,河仍是那条河,树也仍是那棵树,只是离去的父亲再也不曾回来。
女孩渐渐长大,可她仍然在等待着父亲回来的那一天,等待着海平线上逐渐出现她父亲乘坐的小舟,无论寒暑。
最后,她老了,她的自行车也老了,期盼太久的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出现过,可时光甚至让河流也变成了大片芦苇。
年迈的女儿穿过芦苇丛,发现父亲的小舟,靠在小舟上的她,仿佛依偎在父亲温暖的怀抱里,短片最后时光倒流与父亲拥抱,也仅仅是个美好的幻想罢了。
一、 沉默中的父爱观众在看完此片后,无不唏嘘女儿对父亲的深情。
与之相反,极少有人去关注父亲对女儿的爱。
倘若这是一部完全只为歌颂女儿之爱的电影,导演为何取名为《父与女》而不是《等待父亲》《女儿的爱》等更能揭示主题呢?事实上,导演向我们传达的,是父与女之间彼此深厚的感情。
以下简述寥寥几个镜头中,体现的父爱。
短片由一个远景镜头开始,随意几笔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父女二人各骑一大一小两辆自行车并排缓缓驶来,这是个极容易被忽视的镜头,观众都没有去思考过,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又骑着大自【作者简介】李小芹,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女子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研究。
动画短片《父与女》 剧照外国电影评论Forein Films Review行车怎么会能与女儿的小自行车并驾齐驱呢?把这一幕想象成我们生活中的片段观众便会恍然大悟,父亲是故意在放慢速度为了与女儿并排。
镜头一转,二人上坡,女儿奋力蹬了蹬脚,超过了父亲的自行车,如果说用父亲是想在背后保护女儿来解释太牵强,那用是为了让女儿能赢过自己而开心的解释显然合情合理。
父亲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刻意而为,而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早已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与本能。
【参考文档】动画父与女观后感(精选多篇)-范文word版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动画父与女观后感(精选多篇)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动画父与女观后感∙第二篇:动画父与女观后感∙第三篇:《父与女》动画短片影评∙第四篇:动画短片《父与女》和《回忆积木小屋》影评∙第五篇:父与女∙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动画父与女观后感观《父与女》有感材料与纺织学院材料学魏炜201X201X5015影片之所以打动人,是由于它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不想要失去的父女之情。
它勾起了我们许多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父亲是遮风挡雨的大树,父亲的肩膀承载着我们的欢乐。
影片中的小女孩和父亲并排骑着车,她心里并不知道这次来送父亲居然就是永别,她只知道父亲是爱自己的,他一定会回来。
他们一起来到湖边,父亲弯下腰抱着她,亲吻她的脸颊,一举一动中无不渗透着对女儿的爱。
小女孩当然也舍不得父亲,她望着准备离开的父亲。
这时她的眼眶里也许还含着泪珠吧。
父亲也不想离开,来到湖边的他又忽然奔向岸边,抱起女儿深深一吻。
但不得已,还是要离开,这次他没有回头,他不忍再看向女儿那双不舍的眼睛。
小女孩看着父亲划着船越来越远,她在岸边来回的跑着,希望父亲能在视线内多停留一会,可是船儿最终消失在茫茫水中。
她还是不愿离开,等在岸边,期望父亲突然出现。
可是天色渐晚,她不得不骑上自行车离开,留下父亲的车独自靠在大树边。
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女孩每天都来湖边等待父亲的归来,但是每次都没有等到父亲。
刮着大风的天气,小女孩艰难的骑着车去湖边,她心里想,也许某一天,就等到父亲了,那该有多好啊!下着大雨的天气,她穿着雨衣冒着大雨去湖边,父亲也许会在这样的雨天回来。
渐渐地,女孩有了自己的朋友,她收获了友谊带来的快乐。
她和朋友们骑车玩耍,路过父亲离开的湖边,她停了下来,望着湖面,她又想念父亲了,虽然拥有了友谊的快乐,但是想念父亲的心却一刻也没变过。
父与女观后感
父与女观后感父与女观后感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与女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父与女观后感1父亲是女儿一生最深的羁绊。
这是我在看完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父与女》时,想到的第一句话。
《父与女》讲述了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着单车,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越过山坡,来到平静的湖边,而父亲却在河岸挥别而去,思念父亲的女儿,骑着单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到河畔等待的故事。
短片对女儿堤岸之外的生活毫无提及,仅以骑车停驻的片段贯穿了女儿生命中对父亲的守望。
在我看来,短文中的自行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自行车的车轮就像时钟,只要短片中的主人公还在骑,她的生命就不会停止。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有感触的画面是在结尾。
父亲与女儿相拥的画面,也是在这个场景,我才产生了“父亲是女儿最深刻的羁绊”这一想法。
片头是小女孩和父亲在散步,紧接着离别时父亲和小女孩的相拥。
在小女孩成长的路上,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经过父亲离开时的湖畔,小女孩一定会眺望湖的另一边——因为她思念父亲,她期盼着父亲回来的那一天。
而父亲乘船离开前的那一回眸,与小女孩的深情相拥,也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爱之深。
在生命的尽头,命运的齿轮终于停止转动,小女孩放下了承载着生命之旅的自行车,去寻找思念已久的父亲。
其实仔细想想,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与父亲的羁绊也是如此之深,每当父亲要出远门,家里总会像搬家一样忙碌。
或是当父亲登上飞机时,在考试的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将一份思绪飘到父亲身上。
我是如此的爱着父亲,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他。
父亲亦是如此,不管工作怎样忙碌,都不忘和我打一通电话。
在深夜回家的父亲,平时一个粗心大意的大丈夫,为了不吵醒我,总会轻手轻脚地打开房门,看一眼我有没有睡觉。
“每一个女儿,即使她已经老去,在父亲面前依然可以做回任性的孩子,那是她们心里最柔软的一个角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父与女》看实验艺术动画的个性化特征
摘要:《父与女》作为实验艺术短片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体现。
本文通过剖析其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表现手法,解读实验艺术短片的个性化特征。
从主题、象征手法、光影、构图和色调几个方面,根据短片中出现的明显特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个^风格和个性化手法的运用,以期对动画创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实验艺术动画个性化《父与女》迈克尔?度德威特
一实验艺术动画与迈克尔?度德威特的艺术风格
1 实验艺术动画――动画师个人风格的探索
实验动画作为动画史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分支形态,担负着展现艺术家个人风格的重要角色。
实验动画虽然在组织结构和理论上还不够完善,但动画师通过自我探索和原始的艺术冲动,演绎了充满独特艺术表现风格的作品,为大发展环境下的商业动画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商业动画,艺术类的实验动画是以艺术表现为宗旨,侧重的是社会效益,在影片的构筑上,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为了颠覆传统上对于动画的定义,很多动画大师在原有的客观特征下,运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动画短片带来全新的体验。
从第一部动
画短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The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诞生开始,依托各种形式和理念的动画师在创作时都会倾向于向观者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和艺术风格,在长期探索下用不同的材质和表现手法来完成个人创作的突破,如利用粘土和人1禺的特殊材质和逐格拍摄的技法完成的粘土动画。
在动画发展的阶段,探索性的尝试是带有实验的特点,而个体化的创作就是它的主要特征。
2迈克尔.度德威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迈克尔度德威特个人代表作之一的《父与女》,是这位荷兰动画大师带有他个人艺术风格的最佳诠释。
这部风格明显的动画短片,为他带来了多项美誉,囊括了法国昂纳西动画大奖、第五十四届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动画片奖,还为他赢导了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些奖项不仅承认了他在动画领域的才能,也肯定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迈克尔.度德威特来说,职业的商业导演与独立电影工作人存在着天壤之别,他曾说:“对于商业片,你的创意是基于和客户、代理商以及和同事的讨论上。
而个人电影是需要钻研,发现自身的创造性,或者至少是得尝试去发现。
”从他最初的作品《会见》到《清洁工汤姆》和《修道士和鱼》,风格化的特征逐渐肯定,这些探索造就了《父与女》的辉煌。
早期的迈克尔度德威特受到东欧动画短片的启示,把连环画或插图完整的故事性用时间串联起来,结合音乐和音效制造
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个人短片。
《清洁工汤姆》和《修道士和鱼》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时期,如果说对于动画最原始的追求是受东欧影响的话,那么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主要灵感来源于东方世界的中国和日本。
虽然生于欧洲,但他偏爱水墨效果和版画形式结合的画面效果,这些个人风格独特的实验短片都以二维形式出发,用如羽毛般轻柔的毛笔来描绘与有关的题材,不刻意追求“像”而过于具体的设定,而是用版画黑白和光影的手法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刻画,画面的神韵在光与影的衬托下更显细腻。
一部好作品的内在形式即内在因素就是情感和寓意,迈克尔度德威特从灵性和修行的角度出发,在空与静,有与无的世界里讲述了情感和永厘。
《父与女》整部短片片长仅8分30秒,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讲述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永恒,这就是他艺术风格的极致体现。
二《父与女》内在形式个性化特征的体现
1别具一格的主题和故事
《父与女》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能产生共呜的主题,即爱与永恒,却没有像一般故事情节那样直白的去叙述和描绘,它的故事从离别开始讲述,小女孩在送别父亲出海后,一直期待着乘船而去的父亲能回到她身边。
很多年过去了,虽然湖水干涸,日月星辰滑过她渐渐老去的年华,但她从没有放弃过希望,最后终于见到了思念已久的父亲,她用一生的守
望换来了永远的依靠。
这部作品在主题选择上遵从了创作者对于人生的体会,用一次又_、欠的失落换来最后的希望,爱是轮回也是永生。
他在实验艺术短片的主题选择上,没有像商业短片那样去迎合某一个特定群体的品味与喜好,而是着眼于感染社会中每一个群体的内心,传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表达爱的方式。
全片没有一句对白,皆以音乐串联其中,伴随着小女孩的成长他默默地讲述了友情、爱情以及亲情。
迈克尔.度德威特想用这种波澜不惊的方式营造出爱于无声间的升华,静静的等待,诠释时间可以把每一个逝去的瞬间变成永厘。
从他以往的作品也可以看出,无论主题做出如何的变化,他导演的艺术动画短片都会呈现出这种无对白静默的效果,让人更专注于音乐和故事带来的感受而脱离言语之间的干扰。
2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像《父与女》一样简短而寓意深远的实验艺术短片,都或有或无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使作者能含蓄又有采度的把握故事的主线。
一个象征物可能带给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样又在多元化上塑造了充满个性的表达方式。
《父与女》中,他不着痕迹的用到最主要的象征元素即是自行车、湖水与环境氛围,通过这些元素使原本单一的内容有了多层次的意味。
首先是贯穿于整部短片的自行车,小女孩从幼年时期骑
的小车到老年时期推的自行车都代表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
自行车车轮一直的转动象征了四季更迭和岁月的改变,唯一几个特写镜头都给了标志性般转动的车轮。
这个是迈克尔?度德威特在创作之初就形成的想法,他为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女孩都安排了自行车上发生的改变,一开始欢快又不熟练的骑着小自行车,失去父亲后自己艰难的骑行,青春期时优雅而美丽的姿态和坐在车子后座的幸福悠然,到中年载着儿女的沉稳和淡然都在诉说着琐碎又真实的现实,让所有被车轮牵动内心的观看者都仿佛摸索到自己的影子,回忆起某个时期的瞬间。
自行车的出现一直伴随到老去的女孩走向父亲消失的芦苇地之前,这一次,自行车与老妇人之间经历了三次倒下与两次扶起的过程,前两次老妇人没有犹豫的将车扶起,而第三次倒下她只是回首意味深长又无奈地望了一望便义无反顾的走下堤坝。
车好比就是人生陪伴你最久的身体,你的灵魂即将远行而一切身外之物都将留在原本的世界,人最本能的意念都有挽救的愿望,但最后随你而行的就只有不灭的信念和灵魂,即守望父亲的信念和对于他的爱,这一切才是永恒的追求。
创作者这一个性化的象征手法,给自行车赋予了多种内涵,完美又淡然的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