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养殖鱼类鳃病的病理症状及防治方法
鲤鱼烂鳃病的症状和治疗技术
鲤鱼烂鳃病的症状和治疗技术作者:刘振彬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3年第4期刘振彬(七台河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春季是水产养殖的旺季,但鱼类的一些疾病也就随之而来。
现就鲤鱼烂鳃病的一些症状和治疗方法作以简单论述。
烂腮病可分为寄生虫性烂腮病和细菌性烂腮病两大类。
1.寄生虫性烂腮病(1)指环虫寄生引起的烂腮病,症状:腮丝明显浮肿,腮盖张开,腮丝失血,精神呆滞,严重时停止进食,最终因呼吸受阻窒息而死。
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病,蔓延较快。
(2)车轮虫寄生引起的烂腮病,症状:腮盖边缘和腮丝缝隙间受成群的车轮虫寄生,腮片失血,严重时腮丝局部溃烂,呈灰黄色,腮软骨外露,造成呼吸困难,停止进食,最终窒息死亡。
(3)由指环虫、车轮虫同时寄生引起的烂腮病,症状:腮丝严重受损,迅速失血,呼吸不畅,病情恶化快,死亡率高。
2.细菌性烂腮病由粘球菌侵入引起发病。
症状:腮丝溃烂并有较多的白色粘液,严重时,腮盖骨内的皮肤充血,腮丝被腐蚀成一个个圆形小洞,软骨外露,直接影响观赏鱼的呼吸,以至窒息死亡。
鲤鱼急性烂鳃病防治措施:对于鲤鱼急性烂鳃病的防治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可以从改善和优化养殖水环境、添加改善饲料品质的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增强鱼体自身抵抗力、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科学的养殖方式等方面进行鲤鱼急性烂鳃疾病的综合防治。
建议平时预防鲤鱼急性烂鳃,能不用药则不用,必须用时尽量少用,平时尽量使用中草药而不是用化学药物。
一旦必须使用化学药物,尽量使用复方制剂,不使用原药。
此病在我国北方地区6~9月的高温时期容易流行,流行水温在25℃~37℃,发病率高达50%~80%,发病的鲤鱼的死亡率可高达60%,水温在20℃以下时鲤鱼得此病的几率相对较小。
在夏季高温天气下,病鱼的死亡高峰期可持续1~2周。
在低水温季节,病鱼呈慢性发病,病鱼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此病持续时间长。
过去鲤鱼急性烂鳃主要威胁200克以上鲤鱼,但近几年200g以下发病率逐年增加,特别是成鱼的危害性更大。
浅析治疗鱼细菌性烂鳃病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06期严重的鹅黏膜还分布有豆粒大小的结节和溃疡灶。
5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特征可对本病进行初诊,但为了避免造成误诊,有条件的鹅场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病原的分离培养和PCR 法。
采集病鹅的口腔疮面或嗉囊内壁,在沙堡弱氏培养基上抹片,于29℃条件下培养48h ,将培养的菌落革兰氏染色观察,如果能看到明显的菌丝,周围还分布着数量不等的孢子,且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则基本能够确诊。
将培养的病原菌或病料提取核酸后用白色念珠菌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扩增,如果结果为阳性则表明为本菌感染。
6防治消化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扩散途径,疫区鹅场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
饮水在疫病流行期间要每天消毒,最好有专用的水线,消毒液可选择既廉价又有效的0.1%高锰酸钾溶液,雏鹅前期可饮用高温煮过的凉开水,防止饮水污染。
饲料选择正规厂家的全价饲料,每次囤料不宜过多,不要受厂家促销活动影响,防止库存时间过长而霉变。
饲养员每天观察鹅群,发现可疑病鹅第一时间隔离,同时进行实验室诊断,如果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必须及时控制,避免疫病扩散。
加强饲养员、技术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强化疫病传播意识,同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本病的发病机率降至最低。
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很多鹅场虽有本病存在,但鹅群未受应激刺激,白色念珠菌不会大面积泛滥。
鹅场管理人员务必注重应激的预防,不暴力驱赶鹅群,免疫时动作要轻柔,天气突变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禁止胡乱用药,特别是含有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或其他违禁成分的兽用制品。
有条件的鹅场可在背风向阳处设立沙浴池,有利于保持鹅体表卫生,杜绝疾病传播。
大群治疗本病可以在饲料中拌入100mg/kg 制霉菌素,连用15~30d ,也可饮用0.5%硫酸铜溶液,连用3~5d 进行治疗。
个别发病严重的鹅可用碘伏溶液局部消毒后用镊子将口疮人工剥离,操作过程注意消毒,防止人员感染,同时,剥离的疮组织和其他废弃物要焚烧处理,避免感染其它健康鹅。
草鱼细菌性烂鳃的病原概况和防治
细菌 1 - 2天 时 即可引 起 大规模 病 鱼死 亡 , 有 时也 会 出现 突 然 下 降趋 势 , 感 染 致 病 周 期 相对 较 短 ; 而 慢 性 烂 鳃 感染 过 程 相 对缓 慢 , 但 死 亡 周期 较 长 , 而 且 更 容 易复发 。
2细 菌性 烂鳃 病 的病原
下 也 可较长 时 间存 活 , 适宜的 p H值 为 6 ~ 8 。 柱状 黄 杆 菌 为 兼性 好 氧 菌 , 在 缺 氧 条 件 下 也 可存 活 , 只是 生 长缓 慢 , 基本 不 繁殖 , 在 水 质恶 化 的水 体 中 , 易 形 成 优势 菌 。 柱 状 黄杆 菌 为条 件致 病 菌 , 在养 殖水 体 和 自然
48 ・
广东饲料 第 2 6 卷第 7 期
2 0 1 7 年7 月 起呼吸作用 的鳃上皮细胞 , 降低鱼体吸收氧气 的能 力, 间接地增加 了致病菌的感染几率 。
水 体 中有 机质 含量 过 高 。 柱 状 黄杆 菌可 以分 解 利 用 多种糖 类作 为 能量 和碳 来 源 。 丰富 的有 机质 可 以为致 病 菌 提供 充 足 的能量 , 增 加其 生 存几 率 。而
早期 因 为地 理位 置 以及 患病 鱼种 的不 同 , 分 离 得 到 的致 病 菌在 一些 特性 上 的表 现 有所 不 同 , 因此 曾有 柱 状 嗜纤 维菌 、 鱼 害黏 球 菌 、 柱状 屈 桡 杆 菌 和 柱状 黄杆 菌 等不 同名 称 。随着分 类 学逐 渐 清 晰 , 目
[ 收稿 日1  ̄ ] 2 0 1 7 — 5 — 2 3
厚, 呈浅粉红色 ,Βιβλιοθήκη 质地软 , 具有粘性。但随着时间的
延长 , 菌 落会 呈 现 为 扩散 型 , 向 四周 成较 浅色 的假 根状 , 菌落 表现 为黄 色 。 该 菌 为革 兰 氏阴性 菌 , 适 宜
常见鱼腮病及其防治08
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2.鳃碘泡虫病
• • 病原 :野鲤碘泡虫 病症 鱼鳃被野鲤碘泡虫大量侵袭,形成许多灰白色 瘤状胞囊,在鲤鱼种的鳃弓上,寄生大量的野 鲤碘泡虫胞囊,使鱼致死。 流行情况 我国南北均有发现,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孢子的 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鳃霉病
病原 : 鳃霉菌 国内发现的鳃霉有两种类型: 国内发现的鳃霉有两种类型: 一种寄生在草鱼鳃上,菌丝体 一种寄生在草鱼鳃上,菌丝体 比较粗直而少弯曲,通常是单 枝延长生长,分枝很少,不进 入血管和软骨,仅生长在鳃小 片的组织,菌丝直径为20~ 片的组织,菌丝直径为20~25 微米,孢子的直径为7 微米,孢子的直径为7.4~ 9.6微米,平均为8微米。 微米,平均为8 另一种寄生于青、鳙、鲮鱼鳃 另一种寄生于青、鳙、鲮鱼鳃 上,它的菌丝常弯曲成网状, 较细而壁厚,分枝特别多,分 枝沿着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 长,纵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 小片。菌丝的直径为6 小片。菌丝的直径为6.6~ 21.6微米,孢子的直径为 21. 4.8~8.4微米。 患鳃霉病的草鱼
(1)药物防治
(2)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一种无污染,防止鱼病发生 的有效方法。该法通过药物增强鱼体自身 的抵抗能力,抵抗病原的入侵和干扰,从 而战胜疾病。鱼体免疫目前在国内使用的 方法有:注射法、口服法、浸洗法,在国 外有先进的喷雾加压法。在国内使用的方 法中,注射法免疫率最高,可达80%-90 %,口服法次之,浸洗法仅有l0%左右的 鱼体能获得免疫。
(4)改良品种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放养优良品种不仅节省饲料,而且能 加快鱼体生长速度,在抗病和环境适应 方面,也有很大优势,如高产的建鲤、 耐寒的松浦鲤、抗病的丰鲤等,对养殖 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改进饲 养管理方法,配制营养结构合理的饲料 使之营养更丰富、适口,避免营养性疾 病发生;加大环保力度,控制水质污染 等,都能够减少鱼病的发生
龙鱼的常见病――翻鳃
鳃丝红肿
• 龙鱼的鳃丝可能出现红肿、充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有 出血点。
02
翻鳃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翻鳃病是一种常见的龙鱼疾病,主要表现为鳃盖外翻、鳃丝 红肿等症状。
发病原因
水质恶化、水温波动、细菌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龙鱼患上翻鳃 病。
病症表现及影响
病症表现
龙鱼鳃盖外翻,鳃丝红肿,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游动困难等症状。
水温波动过大也可能导致龙鱼出现 翻鳃病,因此要保持水温稳定。
水流不足
水流不足会影响龙鱼的呼吸,增加 患病风险,要确保鱼缸内有足够的 水流。
了解龙鱼习性
混养问题
混养不同种类的鱼类可能导致龙 鱼受到攻击或压迫,从而引发翻
鳃病。
投喂不当
投喂过多或过少,以及饲料种类 不合适,都应
影响
翻鳃病不仅影响龙鱼的外观,还可能导致龙鱼死亡。患病的龙鱼容易感染其他 病原体,增加治疗难度。
预防措施重要性
01
02
03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清洗过滤器 ,保持水质清洁是预防翻 鳃病的关键。
控制水温稳定
避免水温波动过大,保持 水温稳定有助于预防龙鱼 患病。
合理投喂
根据龙鱼的生长阶段和摄 食习惯,合理投喂饲料, 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 化。
观察龙鱼摄食情况调整策略
观察摄食速度
注意观察龙鱼摄食速度 ,如摄食速度减慢,可 适当减少投喂量或增加 投喂次数。
观察残饵情况
观察残饵情况,如残饵 较多,说明投喂量过大 ,需适当减少投喂量。
观察龙鱼状态
观察龙鱼的状态,如出 现消化不良、游动异常 等情况,需及时调整投 喂策略并寻求专业治疗 。
07
天热谨防鱼类细菌性烂鳃病
案例二:鲢鱼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
要点一
病症识别
要点二
防治方法
鲢鱼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为鳃丝肿胀、充血、腐 烂,伴有出血和坏死的斑点。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对水体进行消毒;用磺胺类 药物治疗。
案例三:鲤鱼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
病症识别
鲤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鳃丝肿胀、充血、腐 烂,严重时鳃盖骨也会被腐蚀。
鱼类细菌性烂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造成 严重威胁。
防治不当的后果
如果防治不当,该病会造成鱼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 济损失。
经验总结
养殖户应从过往防治经验中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监测与预警
01
02
03
监测技术
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 备,及时发现和诊断鱼类 细菌性疾病。
04
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物
土霉素
使用土霉素对鱼类细菌性烂鳃 病进行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之 一。土霉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对细菌性烂鳃病也有很好 的治疗效果,它能够破坏细菌胞质 膜的完整性,从而杀死病原菌。
其他抗菌药物
除了土霉素和氟苯尼考之外,还有 许多其他的抗菌药物也可以用于治 疗鱼类的细菌性烂鳃病,如磺胺类 药物、四环素类药物等。
免疫多糖
免疫多糖是一种能够增强鱼类免疫力的 物质,它可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增强 抗病能力。
VS
维生素
维生素是鱼类生长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 质,它们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增强抗病能力。
其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助治疗措施
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技术
本 病 为淡 水 鱼 类 养殖 过 程 中广 泛 流 行 的一 种 鱼病 。主要 危害草 、 、 、 、 、 、 青 鲤 鲫 鲢 鳙 鲂等 鱼类 。近 年来 , 在名 优 鱼养 殖 中也有 因烂 鳃 病而 引起 大批 死
翻动 1 。 次
池塘 边静 卧 。鲤 、 鲫鱼 种 患此 病 时鳃严 重 贫血 呈 白 色, 或鳃丝 呈 红 白相 问 的“ 花瓣 鳃 ” 现象 , 常有蛀 鳍 、 断 尾情 况 。病 鱼 因 器 官 溃 烂 而影 响 呼 吸 功 能 , 从 而 导致 死 亡 。肝 脏 、 脏微 肿 、 血 , 道 发 炎 , 脾 充 肠 肾 水肿 。
细菌 性烂 鳃病 。
2 1 i 第 2期 0 1-- f
41 发病 季节 , .. 7 每周 用 03m & 的强 氯精 全池泼 . e 洒1 , 次 此法 与生石 灰交 替使用 。
姆 q嚣鍪墨瞄 ・
・ 簟
水 产 信 息
鱼 水 霉 病 防 治 技 案例 , 论鱼 种或 成 鱼阶段 均 可发 生 。该病 一 不 般 在水 温 1 ℃ 以上 时开 始发 生 ,在 1 3 ℃范 围 5 5— 0
与 以下鳃 病 的鉴 别 。首先 , 车轮虫 、 指环 虫引起 的鳃 病, 显微 镜 下 可见鳃 上 有大 量 的车 轮虫 或指 环虫 寄 生 。其次 , 中华 鳋 引起 的鳃 病 , 上可见 大 中华鳋 大 鳃
( . 苏省 淮安 市淮 阴区韩桥 乡政 府 ,淮安 1江 2江 苏省淮 安市 淮 阴区水产 站 ,淮安 . 234 ; 2 3 6 230 2 3 0)
D : . 6/ IS . 7— 07 0 0 ̄7 OI0 99JS N1 162 . 1 . 0 0 13 . 6 2 12
鱼类常见鳃病诊断与治疗
鱼类常见鳃病诊断与治疗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0期俗话说“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
鱼鳃是鱼类的重要器官,通过与水体接触为鱼类提供氧气。
鱼鳃作为病害高发部位,对鱼类病害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鱼类鳃病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部分水产从业者包括基层水产技术人员分不清具体病因,不能对症下药,往往导致延误病情,加重损失。
笔者总结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经验,对鱼类常见鳃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几点个人见解。
一、鳃病的类型1.真菌性鳃病主要病原有水霉菌和鳃霉菌。
发病时,病鱼通常在水面独游,食欲下降,经常聚集在进水口或增氧机周围,呈缺氧症状。
鳃丝色泽深红或发白,呈“花鳃”状,鳃丝黏液分泌明显增加,常附着水体泥沙等异物,1~3天即可出现死亡。
鳃霉病只发生在鱼鳃部位,常流行于春秋季节,水温20℃以上,镜检霉菌菌丝呈黑色;水霉病可发生在鱼体各个部位,肉眼可观察到明显的“白毛”。
常流行于春冬季节,水温20℃以下,镜检或目视有明显白色霉菌菌丝。
2.细菌性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主要危害草鱼、鲤鱼。
发病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常离群独游。
体色尤其头部的颜色明显发黑。
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腐蚀穿孔,出现常说的“开天窗”症状。
鰓丝黏液增多,附着大量污物,末端肿大发黑,严重时鰓丝腐烂缺损,呈长短不一的“扫帚”状。
细菌性鳃病主要流行于4-10月,温度越高越容易暴发。
3.寄生虫性鳃病病原主要有指环虫、中华鳋、车轮虫等。
发病时,鰓丝出现损伤,表面多黏液覆盖,有时会有一层白膜。
病鱼有时鳃盖半张开,游动缓慢,体色无明显变化,通常还伴有细菌性感染。
4.水质性鳃病池塘水质恶化时会引发鱼类鳃病。
如果池塘pH偏高,氨氮含量过高,或者pH偏低,硫化氢浓度过高,病鱼鰓丝发黑腐烂,养殖生产中容易与细菌性烂鳃病混淆。
5.毒害性鳃病养殖生产中过量使用药物,容易导致鱼类鰓部出现病理性变化。
通常表现出鰓丝发黑发紫,肿大腐烂,出现类似细菌性烂鳃病的病理特征。
鲫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鲫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鲫鱼是一种著名的水产鱼类,现在养殖的农民朋友也非常多,但是在养殖的进程中,很容易导致鲫鱼发病,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会导致鲫鱼大规模死亡,产生经济缺失,那么鲫鱼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一起了解下吧!一、鲫鱼的常见病害1、肠炎病该病症主要由肠型点状气单孢菌感染所致。
发病后,鱼体色彩变黑,游动速度变慢,严重时,腹部显现肿胀,按压腹部还会在体内排出淡黄色黏液。
2、锚头鱼蚤病该病症是由锚头鱼蚤寄生引发。
发病后,寄生的不稳显现发炎、红肿现象,影响鲫鱼成熟。
导致鲫鱼不能繁育,养殖效益着落。
3、烂鳃病该病产生后,鱼体色彩变黑,游动速度变慢,最明显的是,鱼鳃中堆有污物或污泥,严重时鳃丝大面积腐烂,造成病理性缺氧死亡。
4、出血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嗜水气单孢菌感染所致,鱼体体表两侧、鳃盖和鳍条充血,严重时鳞片基部也会充血,腹部膨胀,按压腹部还会流出淡黄色或红色的液体。
二、鲫鱼病害防治方法1、消毒鱼体在进行鱼苗放养之前,使用5%的食盐水进行浸泡,配以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能够有效的清除鱼体表面的致病菌。
2、饲料消毒饲料是鱼体生长必要的条件,所以饲料的干净、品质都是鱼体减少病害产生的基础,在进行投喂饲料前,需要对饲料进行消毒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病害产生。
3、养殖池消毒养殖池是鲫鱼生活的场所,需要养殖户进行定期的消毒,保持正常的水体环境,减少鱼病产生,比如在放养鱼苗前,使用生石灰和硫酸铜溶液进行泼洒,着落突发性鱼病的侵扰。
4、药物清算药物清算是在鱼苗放养前15天进行,使用生石灰进行全塘泼洒,最大限度杀灭池塘底部病原体。
如果池塘已经注满水,使用生石灰平均泼洒。
5、免疫预防将病鱼的肝组织、肾组织与0.85%的生理盐水混合制成滤液,然后加入福尔马林溶液,当鱼体超过9公分后,使用该滤液进行疫苗注射,但是为了提高用药安全,在疫苗配置后,需要进行试用,确保没问题,才能进行大规模接种。
以上就是关于鲫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的全部介绍,如果农民朋友想要养殖好鲫鱼,一定要掌控好科学的鲫鱼病害防治方法,期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类鳃病的诊断与防治
流行水温 1 ̄3 ℃。鱼类细菌性鳃病 的发生常与鱼体应 5 0 激状态有关,在水温过高 l毫克/ 0 升浓度的漂 白粉或 1 ̄2毫 克/ 5 0 升高锰酸钾药浴1  ̄3 分钟 ,或用 5 0
2 ~4 食 盐 水溶 液 药浴 5 1 分 钟 。 % % ~ 0 该病 可 以通 过泼 洒 和 拌饲 投 喂 的方 式 进 行 防治 。
下。
面,使病原菌无法再粘附在鳃组织上 ,为再生修复创造
了条件 ,非常 适合 烂 鳃病 的 防治 ,但 用药 应适 当 ,否 则
会 适 得其 反 , 可参 照 国标 用 药方 法 使用 。
() 2 拌饲 投 喂 : 氟 哌酸 每 干 克鱼 体 重 每天 1  ̄3 毫 0 0 克 拌饲 投 喂 ,连喂 3 天 ;或 磺胺 一 ,6 二 甲氧 嘧 啶每 ~5 2 一 千 克 鱼体 重 每 天 10 0 毫 克 ,磺 胺 一 一 0  ̄2 0 6 甲氧 嘧 啶 每千 克 鱼 体重 每 天 10 20 0  ̄ 0 毫克 拌 饲 投 喂 ,连 喂5 7 。 ~ 天
程的发展,鳃盖内表皮腐烂加剧,甚至腐蚀成一不规则 圆形的透明小区,俗称 “ 开天窗 ”,这种病变现象在鲤 科鱼类较常见,而像观赏鱼等其他鱼类 发生细菌性鳃病 时则并不都出现 “ 开天窗 ”现象。鳃丝血液循环发生障
碍 ,严 重 贫血 时 ,鳃 丝呈 白色 或 红 白相 间的 “ 瓣鳃 ” 花
用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试 验 (L S )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C ) E IA 或 PR 等 方 法进 行 鉴 定 。 5 防治 方 法 . 本 病 的 防治 应 坚 持 “ 治 结 合 、 防 防
界范围 内的水体环境和土壤 中均有分布 ,最适生长温度
永顺县长官鱼场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
永顺县长官鱼场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治永顺县长官鱼场是一个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长官鱼是当地特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长官鱼场出现了细菌性烂鳃病,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烂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鱼类疾病,主要流行于温水鱼,如长官鱼等。
烂鳃病会导致鱼体消瘦、鳃呼吸困难、死亡率增加,给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及时发现和治疗细菌性烂鳃病对于长官鱼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学特点细菌性烂鳃病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鱼类传染病,主要侵袭长官鱼的鳃组织。
这种细菌在水体中具有很强的抗生性,可以在水体中长时间存活。
细菌感染后,会在鱼的鳃组织中产生大量的毒素,导致鳃组织坏死,从而影响鱼的正常呼吸。
严重的病例还会导致鱼的死亡。
防治细菌性烂鳃病首先要做好病原学特点的认识,了解病原菌的生长特点、传播途径和致病机理,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二、细菌性烂鳃病的临床症状1. 鳃组织出现浅灰色斑点或片状坏死2. 鱼体消瘦,食欲减退3. 呼吸急促,鱼腮频繁摆动4. 行为异常,游动迟缓以上症状是细菌性烂鳃病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现鱼群中有鱼出现上述症状,就要立即加以观察并进行隔离处理,以免病情蔓延。
三、细菌性烂鳃病的诊断诊断细菌性烂鳃病主要依据病理学变化和实验室检查。
常规的病理学检查是观察鱼体解剖后的鳃组织变化,如果出现坏死、充血、水肿等病理变化,就有可能是细菌性烂鳃病。
实验室检查则是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
这两种诊断方法结合使用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四、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1. 完善养殖环境,保持水质清洁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生与水质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水质的清洁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做好水质循环,加强水质监测,及时调整和处理,保持水质的透明度和氧气含量。
2. 换水消毒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保证水质清洁,定期进行换水,温水消毒,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菌在水中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
鳜鱼细菌性烂鳃病的防治
典型症状
鳜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典型症状 是鱼体色发黑严重,头部和鳍 部边缘颜色几乎消失,病情严
重时,鱼体失去光泽。
鱼的活动能力进一步减弱,甚 至无法保持平衡,食欲完全丧
失。
鱼鳃丝明显肿胀,粘液分泌增 多,呼吸困难,水流严重受阻
。
并发症与继发症
鳜鱼细菌性烂鳃病可伴随其他并 发症,如白皮病、赤皮病、细菌
观察鱼鳃
细菌性烂鳃病会导致鳜鱼鳃丝黏液增多,伴有淤泥,鳃丝末端腐烂、发白、脱落 ,形成“白口”症状。鳃上附有大量带黏液和污物的假菌虫。病情严重时,鳃丝 全部腐烂,软骨外露,最终导致鱼体死亡。
病理学诊断
显微镜观察
将鳜鱼制成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鳃丝及鳃小片的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鳃 丝的末端及鳃小片上可见黏液细胞增生、肥大,充满黏液。在部分鳃丝上可见有大量假单胞菌及变形杆菌等微 生物附着。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鳜鱼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如果病情没 有改善或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更换其他药物。 此外,要避免使用过期或者假冒伪劣药品。
辅助治疗
改善水质
鳜鱼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生与水 质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水质, 如定期换水、使用净水剂等, 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鳜鱼细
菌性烂鳃病。
疾病对鳜鱼的影响
• 细菌性烂鳃病对鳜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鳃部受损、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方面。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鳜鱼死亡。
02
症状识别
早期症状
鳜鱼早期细菌性烂鳃病通常表 现为鱼体色发黑,尤其是头部 和鳍部边缘颜色暗淡,失去光 泽。
鱼的活动能力减弱,食欲不振 ,甚至出现厌食现象。
鱼鳃丝轻度肿胀,粘液分泌增 多,呼吸困难,水流缓慢。
水产-5第六章 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
4. 诊断:有肠炎病、出血病、烂鳃病、竖鳞病 、赤皮病等并发症状。
烂鳃病
4.防治: (1)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0mg/kg的漂白粉
药液,或用浓度为15~20 mg/kg的高锰酸钾 溶液浸洗15~30min;或用2%~3%的食盐 水浸洗10~15min。 (2)在发病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 浓度为15~20 mg/kg,使池水的pH值保持 在8左右。或者每半月泼洒一次漂白粉, 浓度为1 mg/kg,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每15~20d施一次光合细菌或EM菌改良水 质。
(3)第三步 调节水质 在第十天用生石灰每亩 水深1米用15~20kg全池泼洒。
注意:①用药剂量一定要足。
②在治疗期间要做好池塘清洁工作,及时 捞出死鱼,工具要消毒。
③治疗期间及刚好后不要捕鱼或大量换水, 以免给鱼带来刺激,反而死得更快。
胡子鲶肠炎
细菌性肠炎
四、 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也有报道有 温和气单胞菌、弧菌、点状气单胞菌和 耶尔森氏菌。
流行情况:对各种养殖品种都有危害,尤 其鲢鳙鱼、异育银鲫、白鲫、团头鲂等 。流行季节为2~11月份,高峰期常为 5~9月,发病率高大100%,死亡率可达 95%;
3.症状与病理变化:
5. 发病原因: 6. ①底质、水质严重恶化,多年没清塘,氨氮
、硫化氢含量高,溶氧不足。
7. ②长期以来近亲繁殖,造成苗种体质下降。 8. ③投喂的商品饵料营养不全面,甚至变质,
龙鱼翻鳃判断-鹦鹉鱼翻鳃的原因
龙鱼翻鳃判断-鹦鹉鱼翻鳃的原因鹦鹉鱼翻鳃的原因而且致命的是痄腮的鹦鹉鱼呼吸系统非常脆弱,一旦缺氧最先死的一定是痄腮的,然后是翻鳃盖、鳃膜的。
二是翻鳃膜同时翻鳃盖,鳃盖边缘外翻。
当鹦鹉鱼翻鳃盖的时候,起来也就要麻烦一些。
鹦鹉鱼翻鳃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那这种疾病应该怎么治疗呢。
鹦鹉鱼翻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鹦鹉鱼常见病,因为它是杂交产生的鱼,翻鳃是它的生理缺陷造成的,体型比较短圆的越是爱翻鳃。
这是鹦鹉鱼翻鳃的不同症状。
鹦鹉翻鳃分一下三种。
而且在遇到鹦鹉鱼翻鳃后不要惊慌,只要按照上面说的方面,进行治疗就可以了。
鹦鹉鱼翻鳃的事理,在鹦鹉鱼的喂养历程总有时会因为水质的厘革引起一些疾病的产生,这是很难避免的事势,饲主要做好的就是疾病的仔细工作。
鹦鹉鱼翻鳃是一种很习见的疾病,那这种疾病应该怎么休养呢?下面我们就来亲切一下吧。
鹦鹉鱼翻腮是一种比较习见的鹦鹉鱼习见病,因为它是杂交产生的鱼,翻鳃是它的心理偏差造成的,体型比较短圆的越是爱翻鳃。
鹦鹉翻鳃分一下三种:一是翻鳃膜,即鳃盖后面那层薄膜外翻;二是翻鳃膜同时翻鳃盖,鳃盖周围外翻;三是痄腮,即鳃部张得很大,不能光滑关闭,从后面、侧面可以看到红红的鳃丝,以前到后偏差越来越严重。
这是鹦鹉鱼翻鳃的不同症状。
鹦鹉鱼翻鳃膜问题不大,喂养者也无需太甚的不安,因为通过专科的手术修剪,可以将翻的鳃膜部分剪掉,然后在给喂养水消毒,在擦上一些黄粉,一段时间后,鹦鹉鱼的翻鳃膜问题就会了。
当鹦鹉鱼翻鳃盖的时候,起来也就要不快一些。
同样,喂养者可以通过手术休养,将外翻的鳃盖连同鳃膜同时剪掉,幼鱼也可以手术,在一段时间后也会有明显的休养作用。
但是鹦鹉鱼的翻鳃盖情况会继续的复发,因此喂养者需要不断的休养仔细。
而且成年的鹦鹉鱼,在剪掉鳃盖后就很难在长齐,而且可以看出一伙偏差。
然而,最严重的翻鳃问题就属于痄腮了。
这是无药可救的,而且鹦鹉鱼将面对丧失的不佳,即使是幼鱼也不可。
痄腮对于成年的鹦鹉鱼来说会更明显,而且腮部伸展的很大,外形变得丑陋。
六种常见鱼鳃病的防治方法
六种常见鱼鳃病的防治方法
邓林生
【期刊名称】《农家科技》
【年(卷),期】2015(0)4
【摘要】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体中存在的大景病原微生物
和寄生虫很容易感染鳃部。
因此,鳃的发病率很高,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
可将鳃病分为以下六大类型:一、细菌性鳃病 1.症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发黑,沾满污垢。
2.病原:原鳃部组织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3.防治方法:①调节水质,消除病菌。
一是经常加注新水:二是用消菌灵处理老水,杀灭病原菌。
【总页数】1页(P43)
【作者】邓林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鱼常见鳃病的防治
2.南美白对虾黑鳃病和烂鳃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3.斑点叉尾(鱼回)肝胆综合症继发烂鳃病的防治方法
4.精养池塘鱼类常见鳃病的防治方法
5.常见养殖鱼类鳃病的病理症状及防治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学堂TECHNOLOGY FORUM在养鱼生产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疾病,对养殖鱼类产生极大的危害,鱼的鳃霉病、鳃蛆病也是危害鱼病之一,鳃是硬骨鱼的呼吸器官,水从口进入后经过鳃流出,水流方向正好与鳃板中的血流方向相反,形成逆流交换系统能高效地既带来氧又带走二氧化碳。
鱼是靠鳃呼吸,水中各种杂物和有害物质都过滤在鳃中,寄生虫也比较多,因此应重在抓好防治。
1 鱼鳃的结构及主要功能鳃是鱼类的呼吸器官,主要承担气体交换任务。
此外,鳃还具有排泄氮代谢废物和参与渗透压调节的重要功能。
鱼鳃分别有两块很大的鳃盖,鳃盖里面的空腔叫鳃腔。
掀起鳃盖可以看见在咽喉两侧各有四个鳃,每个鳃又分成两排鳃片,每排鳃片由许多鳃丝排列组成,每根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细小的鳃小片。
鳃是多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它的位置、形态、构造等差异很大。
根据鳃的露出体外与否,可以分内鳃和外鳃两类。
鱼的鳃大多都是内鳃,简称鳃,生在头部两侧,外有鳃盖保护,以鳃孔与外界相通。
鳃由鳃片组成,鳃片上排列着梳齿状的鳃丝,鳃丝上密布着毛细血管,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
当水通过鳃丝时,毛细血管摄取水中溶解的氧,同时把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外鳃也是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一般显露在头后两侧,没有覆盖物,呈丝状或羽状。
鱼的鳃是鲜红的,内含有丰常见养殖鱼类鳃病的病理症状及防治方法■ 肖军(湖北 十堰)富的血管,并且每一片鳃由既多又细的鳃丝构成。
当鳃在水中时,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鳃是多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它的位置、形态、构造等差异很大。
根据鳃的露出体外与否,可以分内鳃和外鳃两类。
鱼的鳃大多都是内鳃,简称鳃,生在头部两侧,外有鳃盖保护,以鳃孔与外界相通。
鳃由鳃片组成,鳃片上排列着梳齿状的鳃丝,鳃丝上密布着毛细血管,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
当水通过鳃丝时,毛细血管摄取水中溶解的氧,同时把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鳃除了是鱼的呼吸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鳃组织的病变将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将影响到鱼体内渗透压调节机能。
鱼类的鳃位于头的两侧,相当于咽部的位置,表面上看去鱼头两侧有一些裂缝,这些缝和鱼的咽部是相通的,里面还有一些被称作“鳃丝”的结构。
这些鳃丝就像人的肺一样,可以从水里吸取氧气,维持鱼的生命。
当鱼吞入食物时,也将水喝到嘴里,然后食物被咽下,而水就从两侧的鳃流出体外。
水中的氧在这一过程中,被鱼鳃内的血管吸收,鱼就不会缺氧。
因此,我们说鱼是用鳃呼吸的,但鳃不能直接从空气里吸收氧,鱼离开水以后会因缺氧而死。
鱼在水中时每个鳃片、鳃丝、鳃小片都完全张开,使鳃和水的接触面积扩大,增加摄取水中所溶解的氧的机会。
在鳃小片中有微血管,这里的表皮很薄,当血液流过这里时就完成了气体交换:将带来的二氧化碳透过鳃小片的薄壁送到水中;同时吸取水中的氧,氧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
由于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可以使水不断地由口进入口腔,经咽到达鳃腔,与鳃丝接触,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鱼类的呼吸作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鱼在水中时每个鳃片、鳃丝、鳃小片都完全张开,使鳃和水的接触面积扩大,增加摄取水中所溶解的氧的机会。
在鳃小片中有微血管,这里的表皮很薄,当血液流过这里时就完成了气体交换:将带来的二氧化碳透过鳃小片的薄壁送到水中;同时,吸取水中的氧,氧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
由于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可以使水不断地由口进入口腔,经咽到达鳃腔与鳃丝接触,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鱼类的呼吸作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呼吸是鱼鳃的主要功能,鳃丝表面布满微细血管,水中容氧通过血管进入血液,行呼吸作用。
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水中的浮游生物通过鳃丝过虑,进入口腔进行摄食。
例如鲢鱼、鳙鱼是完全靠鳃来摄食的;同时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鳃组织的病变将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高,将影响到鱼体内渗透压调节机能。
当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几片鳃相互覆盖,技术学堂TECHNOLOGY FORUM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并且容易干燥,这样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会窒息而死亡。
鱼鳃只适应从水里吸收氧气,而对空气中的氧气不能吸收,所以它只能生活在水里。
2 常见鱼鳃病的类型与症状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因此鳃的发病率很高。
鱼病鳃黏液增多: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上有白点、白斑或出血点,多见于鳃部原虫、单殖吸虫、甲壳动物寄生和缺氧、化学物质损伤以及病毒、细菌感染。
因营养缺乏、外伤、传染病发生贫血的鱼,鳃呈苍白色;鳃颜色正常伴有出血点,见于细菌、病毒感染和单殖吸虫寄生;鳃呈鲜红色,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出血,见于弧菌病、病毒性感染和缺氧;鳃表面呈黄色,见于原虫病和卵甲藻、薄甲藻以及铁质沉积;鳃呈棕褐色,见于鳃霉病和水中亚硝酸盐过高引起的烂鳃。
鳃病一种是被细菌侵蚀鳃丝,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暗淡无光泽,头部发乌,鳃丝发白,最后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
另有一种是被寄生虫寄生引起的鳃病,有细菌侵蚀鳃丝类似症状,如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暗淡,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
鳃丝发白、破坏,粘液增多,鳍盖半张等。
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
鱼的鳃病种类很多,为了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可将鳃病分为以下类型:寄虫性鳃病症状:早春开化后由于越冬鱼体质较弱,水质较脏,常引起鱼种发病。
春片鱼种常集群散漫游动于池边或下风头处,镜检多为斜管虫、杯体虫等寄生。
夏季鱼苗池发病时,一般常见病鱼在晴好天气集群上浮水面,似缺氧浮头状,驯化时不上料台或吃一会就散开并继续浮于水面,食欲明显减退,生长缓慢。
掀开病鱼鳃盖可见组织增生,粘液增多。
病原:由原生动物车轮虫、鳃隐鞭虫、斜管虫等大量寄生引起。
凡是有寄生虫性鳃病的鱼,在患有鳃病的同时,它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长有小白点,而且在有头瘤的鱼的头瘤上最明显,尾鳍上也有,有的身上也有少许,而且身上不象正常鱼那样干净,粘膜过多。
这种白点比小瓜虫病产生的白点稍大点,但这种白点的边缘模糊,不象小瓜虫的白点那么轮廓分明。
若观察到这种现象,就要看看鳃有没有异常了,若有异常,是寄生虫病的概率就很大。
细菌性鳃病症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发黑,挂满污垢,严重的鳃丝腐烂露出骨条。
病原:水质不良刺激鳃部组织,引起鱼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鳃病寄生虫如变形虫寄生、细菌性疾病可造成鳃丝增生、融合。
鳃丝白浊肿胀:孢子虫、微孢子虫、中华鳋、钩介幼虫等寄生虫和一些细菌性感染造成鳃丝白浊肿胀。
鳃丝缺失的本质是鳃丝坏死。
见于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鳃病,甲壳类和原虫类伤害,以及强酸、强碱性水质。
多种寄生生物在鳃上形成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等囊状物,如孢子虫包囊、淋巴囊肿、爱德华氏菌、诺卡菌感染等,以及悬挂的甲壳类。
鳃部感染水霉可见棉絮状菌丝。
带菌鱼是烂鳃最主要的传染源,还有曾经被得过烂鳃病的鱼污染过的底泥和水源也是导致烂鳃发生的源头,水中病原越多、水质越差、底质越差、鱼密度越大,此病就越容易暴发与流行。
病鱼离群不吃食,鳃上黏液很多、发黑,鳃丝腐烂带泥。
发病初期鳃丝前端充血,有肿胀,有鳃丝鲜红与乌黑的界限,随后鳃丝出现坏死、腐烂,也有贫血与失血的症状。
病鱼多体色发黑,以头部为甚。
各鳍条边缘色泽变淡,病情严重时,鱼鳃盖内表皮充血,鳃盖中间部分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开的透明小窗。
有时鳃丝肿胀,鳃因缺血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呈紫红色。
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软骨外露,在病变组织的周围有淡黄色附着物。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或漂浮水面,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这种状况多是细菌性烂鳃病。
水质不良刺激鳃部组织,引起鱼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在温度28~35℃流行最盛。
网箱养殖的鱼若水温超过29℃,则易发病。
霉菌性鳃病症状:鳃丝发连黑,着生菌丝,发生于高温季节水质老化的池塘。
鱼鳃霉病的病原体属霉菌属,寄生于各种鱼类的鳃部,有的还可以穿入血管和软组织,病鱼初期由于鳃霉的苔丝体在鳃组织中生长,破坏鳃组织,使鳃瓣失去正常红色而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随着病态的加剧,病鱼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此病发病迅速,生长繁殖快,很快致使全塘鱼大面积爆发流行。
本病发病原因与池塘水质有极大关系,水质不好,很容易发生此病。
吸虫类鳃病症状:病鱼急躁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吃食过程中“炸营”,鳃丝肿胀、粘连。
病原:由指环虫、三代虫及中华蚤等单殖吸虫大量寄生引起,常并发细菌性烂鳃病。
出血性鳃病(脉管瘤)症因:技术学堂TECHNOLOGY FORUM由于水质不良,蓝藻大量滋生,水中氨含量过高,化学污染,杀虫剂等农药的刺激,使鳃微血管产生器质性病变,形成动脉瘤,用显微镜能鉴定。
营养性鳃病因食物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均衡而引起。
营养性鳃病症状:鳃丝弯曲,鳃小片曲屈、萎缩,排列不整齐。
病因: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入。
草鱼烂鳃病又称“乌头瘟”,是鱼类在高温季节的主要病害之一,为确保渔业养殖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做好该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该病主要危害1~2龄草鱼。
鱼鳃瓣受指环虫、三代虫等寄生虫刺伤,或拉网等机械损伤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
病鱼鳃丝腐烂,末端软骨外露,鳃瓣变灰白或白色,鳃瓣边缘附着污物或大量粘液;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的或不规则的透明小天窗,又叫“开天窗”。
防治措施:第1d(晴天)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7g/m³(5∶2)全池泼洒;第2~5d投喂烂鳃灵或肠鳃灵等;第3~5d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漂白粉、氯杀灵等。
3 患鱼的烂鳃病及防治鱼患烂鳃病多由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引起,故有寄生虫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两种。
寄生虫烂鳃病的病原体是指环虫或车轮虫,它们交互感染,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困难,严重时鳃丝局部溃烂,以至鳃软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最终死亡。
烂鳃病是鱼流行于高温季节的一种疾病,可引起鱼类的大批死亡。
病鱼鳃丝腐烂处带有污泥。
鳃盖骨内表皮充血,有时被腐蚀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
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残缺不全。
因鳃丝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在水面呈浮头状。
病鱼食欲减退,反应迟钝,体质消瘦。
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
带菌鱼以及带菌的水是该病的传染源。
在该病流行季节,病鱼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
鱼体与病原菌接触,尤其是鳃部受损后特别容易引起感染。
在饲养密度过大、水质较差的环境中容易发生该病。
细菌性烂鳃病一般是在水温在20℃左右开始。
春末到秋季是流行盛期。
当水温下降到15℃时病鱼逐渐减少。
该病能使鱼大量死亡。
在发病期间,饲养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