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销瓷-

合集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外销瓷纹饰流变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外销瓷纹饰流变

海上丝绸之路与明清外销瓷纹饰流变摘要:早期的西方人在中国采购的外销瓷主要是以试制订制为主,在中国传统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的陶瓷品种中挑选,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的追求,也让他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由于中国和国外的陶艺交易日益增多,大批的西洋彩绘从中国各地的窑场涌进,以来样订制的生产模式,丰富了中国的瓷器装饰,使得明清时期的出口瓷具有了一种奇异的色彩,并对国外的审美趣味、装饰艺术乃至人们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关键词:丝绸之路;明清;外销瓷纹饰演变中国陶瓷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在影响着全世界。

从唐朝起,陶瓷经海上贸易途径远销全球,到明朝中叶以后,更有大批的瓷器流通到欧洲。

清朝以后,陶瓷出口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跃而上,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瓷器”也就成了中国的代称。

笔者在2022年参观了福建海丝外销瓷博物馆举办的“瓷航万里——福建外销瓷展”,展览集中展了示100件以上的出口瓷,从餐饮、盥洗、照明、文具等陶瓷,到陈设使用的花瓶、瓷塑等,到陈设使用的花瓶、瓷塑等,丰富多彩,不乏精品。

文章以本次展出的优秀出口瓷器为例,简单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对清代瓷器出口的深远影响。

一、明清海洋陶瓷贸易的发展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禁止“一块木板不得出海”,实行了严格的海关封闭管理。

明代早期的瓷器交易是由朝廷主导的。

这些瓷器被明朝政府当作礼品或者赠予日本、朝鲜等邻国,并在郑和出海后,被送到东南亚,南亚,中东,乃至东非海岸。

郑和下西洋与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各国开通了新的航海路线。

葡萄牙人在1517年首先越过了好望角,并在印度洋海岸到达中国。

葡萄牙商人受到高额利益的驱动,冒险与本地的海盗进行贸易,他们在中国沿岸的不同港口里找中介和代理商,暗中定购瓷器。

随后,西班牙人又通过美洲,穿越太平洋,建立起一条商业贸易路线,把欧洲,美洲和亚洲联系起来。

直到1567年,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开设了月港,才使民间对外的商业活动得以合法化。

中国清代外销瓷探源

中国清代外销瓷探源

中国清代外销瓷探源中国清代外销瓷探源———余春明庄文瑾目录一、缘起1. 百年灾难2. 仿品泛滥3. 中国人未开采的中国古瓷宝库二、外销瓷的历史1. 宋以前(丝绸之路)2. 宋—元(一统版图)3. 明朝敲开大门4. 清朝完善贸易5. 外销瓷的运输6. 外销瓷的订货和生产7. 学会透视学会素描8. 外国人怎么用瓷器的(关于器型及功能)9. 关于东印度公司三、外销瓷的纹饰1. 纹章瓷类2. 船泊风景类3. 宗教故事类4. 人物故事类5. 花草动物类6. 中国纹饰类7. 欧美各国纹样风格特色8.瓷雕类四、中国清代景德镇外销瓷1. 明末到顺治(青花、五彩、其他)2. 康熙(青花、五彩、彩彩、其他)3. 雍正(青花、粉彩、珐琅彩、其他)4. 乾隆(青花、粉彩、珐琅彩、其他)5. 19 世纪(青花、粉彩、五彩、其他)五、中国瓷与外国瓷1. 清中期后欧美各国自己建厂烧瓷2. 相似的纹样,审美不同3. 中国古瓷的精神性4. 胎质与釉色的差异六、结束语一、缘起为什么写这本书,原因有三方面:1. 中国这一百多年来,老祖宗的宝贝及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消失的太快。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和文物的。

现在中国人有钱了,但却不认识自家宝贝,只认为皇家的东西是宝贝。

当然啦,在“家天下”的中国,大家长皇帝用的东西一定是最好的。

但从整体艺术价值来讲,也不一定。

皇宫的东西规范、细致有余,生动、创造艺术性不够。

加上仿品泛滥成灾,真假难辨。

一百多年的灾灾难难,皇家宝贝在我们自己家里早就没几件了,还是别人帮你保存了不少。

2. 就是仿品泛滥问题。

中国的仿品生产已经走过了原始积累阶段。

从原来整个村的农民都在仿造古瓷,到现在只有极、少数专家在仿制,专家对付专家。

世界上最著名的拍卖行“佳士得”“苏富比”等就出现过拍卖到几百万、数千万港币或美元的仿品。

中央台的“鉴宝”节目,当故宫专家鉴定一件价值连城的“官窑”器时,景德镇的专家正在家里看着乐呢。

清代外销瓷贸易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清代外销瓷贸易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89一、陶瓷贸易的政治背景历来中原王朝对于海外市场贸易采取着忽冷忽热的态度,因为当时的统治阶层并不稳定,面对着诸多势力的盘根错节以及争权夺利,能够通过海外市场并且派遣船只远渡重洋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是为数不多的。

不过,随着统治阶层的日益冷淡,民间开始自由贸易的程度也随之加深。

甚至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地方势力的不断反叛和中央王朝的土崩瓦解,大量的民间商人开始流亡海外。

他们互相沟通,形成固定的陶瓷贸易渠道,甚至在清代康熙时期已经达到了完全自由的态度。

由于清代中后期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大批欧洲的陶瓷需求被日本和朝鲜获得,中国陶瓷贸易甚至出现了小范围的中断,然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获得这些巨大经济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对于海禁政策,包括闭关锁国政策的加深,直接影响着瓷器行业销售海外市场的断绝,他们开始着手考虑陶瓷贸易的重要性,于是在官方的统一调配下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二、广州十三行与广彩瓷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销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口对外通商。

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The Influence of Qing Dynasty Export Porcelain Trade on Chineseand Western CulturesLi XiaoguiAbstract: Since the invention of ceramics in China, ceramic trade has been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ax revenue for various regimes and unified dynasti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ea silk road was opened with official permission, an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ramic trade, especially the sea ceramic trade, was greatly restricted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closed-door policy". However, due to huge economic temptations, ports were still opened for external contacts during the three hundred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Thirteen Hongs of Guangzhou" set up under the conservatism of the feudal dynasty wa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fore, throughout the three hundred years of the Qing Dynasty's development history, it has repeatedly delivered porcelain to Europe, and even Europe has customized porcelain in China, which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of both sides.Keywords: Qing Dynasty; Ceramic Trade; Commerce收稿日期:2022-08-02李小贵清代外销瓷贸易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摘要:关键词:2023·第2期 总第204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0年),最初4万两入官,13条行规。

明清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竟然有1.5亿多件

明清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竟然有1.5亿多件

明清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竟然有1.5亿多件古玩鑫行内最具影响力的收藏公众号每日发布专业古玩文章帮助提高收藏鉴赏能力还等什么呀赶快关注吧明清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竟然有 1.5 亿多件明清时期对欧美的瓷器出口大概从十六世纪初期的正德时期开始。

早在十六世纪初期,葡萄牙的船队就到了东南亚,并于1557 年获得了进驻澳门和中国贸易的许可。

而与此同时,西班牙也在菲律宾建立了与中国贸易的基地。

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于明正德九年(1514 年)来到中国沿海买去景德镇的五彩瓷器 10 万件,运回葡萄牙。

1522 年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須是瓷器。

后来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并以此为据点收购中国瓷器。

1557 年,西班牙传教士阿古斯梯诺,特罗迪希腊斯等来华,大批中国瓷器就和在美洲掠夺的金银器一起运往西班牙。

1573 年6 月中旬,两艘西班牙的大帆船从马尼拉港驶往墨西哥海岸的阿卡普尔科,船上载着绸缎712 匹、棉布 11300 匹和瓷器 22300 件,总值 30 万比索,折白银7.5 吨,贸易利润高达 600% 。

从此拉开了“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的序幕。

可以说,十六世纪的中西瓷器贸易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一通统天下。

而葡萄牙的里斯本也成为当时欧洲最繁忙热闹的货物集散中心,前来采购丝绸,瓷器和香料的欧洲各地商人络绎不绝。

但是的贸易主要是以丝绸,棉布,香料和瓷器为主,后来占出口产品绝大部分的茶叶此刻并不是贸易的对象。

当时的贸易以间接贸易为主,中国的物品主要是由中国的商人从沿海运往澳门和东南雅,在那里于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交易,然后有的再运回东南亚的香料,还有的(特别是从菲律宾回来的)就直接空船而回。

据张燮《东西洋考》卷7 《饷税考》的记载,当时赴吕宋贸易的中国商船所载货物大多由西班牙人转贩于墨西哥及南美洲各地,以墨西哥银元作为支付手段,是以由吕宋返回的商船因为没有货物而无货税可抽。

掘金清代外销瓷

掘金清代外销瓷
水 的 瓷器 数 量 也 不 在 少 数 , 明 末清 初 博物馆 以及私人收藏家 的藏品可 以看
时 期 最 为典 型 的 莫 过 于 克 拉 克 瓷 器 。
总之 , 一些精 品外 销瓷在艺术 、 工
出 , 多 外 销 瓷 并 不是 一 两 件 , 是 成 艺 方 面 , 不 亚 于 官窑 , 很 而 并 而且 外 销 瓷 总
的外文 资料 时难 免遇 到一 些 困难 , 故 数 量 占 绝 大 多数 ;一 部 分 是 具 有 明 显 说 官窑的胎土 更加细腻 ,外销瓷 的胎
而使 得对 外销 瓷 的 研 究 没 有 如 传 统 瓷
欧 洲风 格 的 器 物 ,这 占外 销 瓷 的 比例 相对要粗一些。同样大小 的器物 , 官窑
公元 10 6 2年 , 兰 东 印度 公 司在 海 上 套 的 , 件 、 十 件 、 至 上 百 件 , 套 体 存 世 量 较 多 ,有 一 定 的 艺术 价值 和 荷 几 几 甚 成 捕 获 一 艘 葡 萄 牙 商 船 — — “ 拉 克 的瓷 器 特 别 是 餐 具 目前 在 国 内也 很 少 特 殊的历史价值 ,值得古 陶瓷研 究者 克 号 ” 船 上 装 有 大 量 来 自 中 国 的 青 花 瓷 见 到 ,仅 存 为 数 不 多 的 同 治 等 时 期 的 做 深 度 的 发 掘研 究 ,同 时 也 有 较 高 的 , 器 , 些 瓷 器 装饰 特 征 明 显 。 般 器 物 官窑瓷器。 这 一 收 藏价 值 。o 多为开 光装饰 , 八 开光 、 六开 光。 有 十 销往 欧洲的清代康 熙、 雍正 、 隆 乾
其均有收藏。明末清初 , 瓷器开始销往 加高 了。
欧 洲 各 国 , 且 数 量 巨 大 。 目前 国外 而 从

清代外销瓷装饰艺术的形制研究

清代外销瓷装饰艺术的形制研究

清代外销瓷装饰艺术的形制研究作者:马晨晨张毅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1期摘要:中国自唐代开始大量出口瓷器,至康乾盛世时达到顶峰,这些销往国外的瓷器通常叫作“外销瓷”。

清代外销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一大特色,它生产于国内,却在海外扬名,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颇具时代色彩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

本文以清代外销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代外销瓷发展进行概述并对其装饰元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清代外销瓷装饰元素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外销瓷;传统文化;装饰艺术;审美价值1清代时期外销瓷的发展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制造出标准的青釉瓷器,这不仅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精湛高超,更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力。

中国瓷器曾闻名天下近2000年,在此期间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外销瓷,无不被世人视为无价之宝。

我国瓷器外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以陆路运输为主。

到唐五代时,海上运输航线开通后,我国瓷器从此进入了大量的外销阶段。

宋、元朝时,以龙泉窑系青瓷为主,销往东南亚一带为多,而到明代,外销瓷则大量的通过葡萄牙人销往欧洲及日本。

其中,青花五彩与斗彩装饰方法相同,釉上彩与釉下青花相结合而形成的瓷画装饰艺术逐步发展。

清朝是我国海上瓷器贸易的最繁荣时期,青花瓷、五彩瓷和斗彩瓷的烧造技术已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受西方珐琅器的影响,又发明了珐琅彩瓷、粉彩瓷,单色釉瓷也不断涌现出新品种,后在广州还产生了适应西方品味的广彩瓷。

各种装饰手法相互交错,搭配组合更使新品种成倍增加,实可谓色彩缤纷,花样繁盛。

清代外销瓷无隗为17世纪中叶以来200年间世界陶瓷艺术界的巅峰之作。

2清代外销瓷的艺术特质自海上陶瓷之路开辟后,清代瓷器的外销重心由原来的亚非市场开始向新兴的欧洲市场发展。

这一时期,外销瓷在器型、纹饰等方面的设计理念发生了重要转变。

在明清之前,外销瓷广泛作为生活用瓷,提倡它们的实用性。

而到了明清之际,器型方面突破了罐、盘、壶、瓶等传统器型,研发烧制出西式生活用品及餐具,如咖啡壶、汤盆、高足杯等。

清代贵族型广彩瓷器,非常值得收藏的外销瓷品种

清代贵族型广彩瓷器,非常值得收藏的外销瓷品种

清代贵族型⼴彩瓷器,⾮常值得收藏的外销瓷品种清代贵族型⼴彩瓷器,贵族⽣活式样瓷( Madarin Pattern),最早出现在乾隆后期,也就是⼴彩瓷器形成以后逐渐形成的,到嘉庆和道光是达到顶峰,⼀直持续到清代后期。

这个瓷器的特点⼀是主题为清代贵族的⽣活场景,表现的往往是庭院⽣活的场⾯。

⼆是⾊彩质量较⾼,是当时上乘的绘瓷颜料,艳丽华美。

特别是⾦彩是本⾦,光泽度⽐普通⼴彩的⾦彩更好。

三是绘画精细,⼈物、鸟蝶、花卉⽆⼀不精,都⾮常考究。

⼴州市博物馆藏清代嘉庆贵族型⼴彩⼈物花鸟纹⼤碗⼴州省博物馆藏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花鸟纹⼤碗⼴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道光时期的⼴彩⼤碗(潘趣碗),直径53.5厘⽶。

碗内外壁开光内满绘⼈物⽣活场景。

碗外壁四个开光内有⾦彩书写的波斯⽂,释义如下:“他是神,愿他被尊崇,他的权⼒强⼤。

王⼦拥有如太阳般光明的⾯庞,照耀⿊夜如⽩昼。

群星环绕的明⽉化作菲鲁兹(Firuz)王⼦。

王⼦的宴会上,侍者⼿捧着的碗,仿若来⾃天宫,令我们所有的碗都黯然失⾊”。

“他是神,愿他被尊崇,他的权⼒强⼤。

这个精致的碗,光彩夺⽬,灿若骄阳。

我不禁发问,我应该买下它吗?到底是谁的宴会值得⽤如此美丽的碗?答案油然⽽⽣,只有它配得上胜利之王(沙赫·菲鲁兹,菲鲁兹王⼦)的盛宴”。

“您卑微的仆⼈(神的仆⼈),阿勒哈吉▪宰因▪阿⽐丁·设拉⼦(al-HajZayn al-‘AbidinShirazi),1267年。

”⽂字中的年份为伊斯兰历,相对应的公元纪年为1850--1851年(道光三⼗年)。

⼴州省博物馆藏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花鸟纹⼤碗⼴州市博物馆藏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花鸟纹盘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花鸟纹盘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故事纹盘清代咸丰贵族型⼴彩⼈物故事纹盘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故事纹盘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故事纹茶壶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故事纹六⽅双⽿瓶清代道光贵族型⼴彩⼈物故事纹盘贵族型⼴彩瓷器与普通型⼴彩瓷器之主要差别:⼀、当时⽣产以西⽅贵族为销售对象,不少是定烧瓷,主题表现的⼤多是清代贵族的⽣活场景;⼆、制瓷原材料不同,贵族型⼴彩瓷器使⽤的是上乘材料;三、制瓷⼯艺考究度不同,贵族型⼴彩瓷器制瓷⼯艺更考究,更精致;四、绘画质量不同,贵族型⼴彩瓷器绘画精细,普通型⼴彩瓷器绘画相对草率。

外 销 瓷 器

外 销 瓷 器
•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中期中国外销瓷则大量销往欧洲及东南亚 和日本。大约有上亿件精美的瓷器运往了欧洲,当时的欧洲人都以拥 有中国的瓷器为时尚。一时间,在欧洲的上流社会,中国瓷器甚至成 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些中国生产的瓷器,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价 格,有时竟然可以和黄金相媲美,甚至民间流传过,一两瓷器等于一 两黄金的说法。因此,中国瓷器也曾经有着白色金子的美称。面对如 此巨大的商业利润,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组织了贸易公司,他们的商船 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将中国的瓷器一船一船地运往欧洲。
.
•.
.
•.
•万历平和窑海捞大盘(克拉克瓷) 源于马六甲海峡沉船,海捞货,因 而有明显的海捞特征,盘底还有清 理不掉的附着物。
•明晚期克拉克青花瓷盘
看几件明清时期的外销瓷吧……
.
明 青花基督纹罐
明 青花瓶一组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
.
•.
明代平和窑外销瓷
•这个绘有帆船图景的瓷盘是中西 合璧之作。盘壁图案是典型的中 国传统纹样,上面画有青鱼、白 鱼、鳜鱼各一条和三名手执莲花 的童子(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常见 有青、白、鲤、鳜四种鱼,象征 封建社会上层人士标榜清高气节 的清白廉洁)。据悉,这对瓷盘 烧制于乾隆后期,盘心所绘帆船 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船形式, 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就是用这样的 帆船前来中国进行贸易运输的。
瓷。 于是瓷器也沿着丝绸之路,开始了海外旅行。
外销瓷起步时期
• 在外销瓷的起步时期,也就是在汉唐时期这一中国瓷器的 重要发展阶段,罗马等外来文化因素对瓷器的造型产生了 重要影响。高足杯、以及扳指杯和龙柄壶器形中最引人注 目的扳指、龙柄的造型,这三类器物的整体或局部,均不 见于中国传统器形,而在古希腊罗马地区,它们出现时间 早,并且具有完整的发展序列,它们的直接渊源,都应追 溯至罗马帝国。中国瓷器造型在东汉至唐的重要发展时期 接受罗马文化因素,这一外来文化因素在这一时期中国瓷 器上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在中国瓷器的造型中得以体现。

清代外销瓷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清代外销瓷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杂项器皿;四是陈设用瓷。 餐具主要有不同类型的盘 、 碗、 、 碟 烛 台、 啤酒杯、 ;末瓶、盐瓶等。此时欧洲还 流行组合餐具, 也称系列餐具, 就是制作一 些不同品类, 可以多种搭配使用的餐具。 在 l 世纪初期,—套餐具的总数可以达到几 8 十、 几百件 , 目 有相同的纹样。 并 . 绘 例如一 套 10 3 件的餐具 , 其中包括 6 个大小不一 0 的盘, 4 2 个大小相同的汤盘 ,l 个尺寸不 3 同的托盘 , 个尺寸不同的碟,盐瓶、牛油 8 碟及沙律碗各 6个 ,4 个注子 ,两个盖碗 ,
博物馆研究 2 1 年第 2 ( 00 期 总第 10 期) 1
・ 古陶瓷研究・
清代 外 销 凌中的 商旁 文 化因素
金 辉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 创造发明, 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 发明。 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考古资料证明, 从唐代中晚期开始 , 中国瓷器就通过陆路和海路丝绸之路源源 不断地输往国外, 为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早中期, 中国瓷器外销进入了—个 新的高峰, 在大量的外销瓷中, 有相当大的 部分是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要订制的, 他 们提供图样 ,中国制瓷商按图制作。《 景德 镇陶录》 :“ 载 洋器,专售外洋者, 有滑洋 器、 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 贩去与鬼子 互市 , 式样奇巧,岁无定样。 ”本文试从清 代外销西欧的瓷器中, 在类型、 纹饰、 画法

个盛鱼的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等方面, 总结其中的西方文化因素,以有裨 益于中国外销瓷的进—步研究。
仅在 1 世纪,中国大量烧制的专为外销 8 黝 I 的中国外 销瓷最保守的估计也在 60 万 OO
件以上 ( 。这其中就有相当—部分 提 1) 据

清代“外销瓷”与中外文化交流

清代“外销瓷”与中外文化交流

清代“外销瓷”与中外文化交流作者:王雯雯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摘要:“外销瓷”是一种专供外销的商品瓷,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

“外销瓷”贸易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海上陶瓷之路”和“外销瓷”发展脉络,并结合清代历史背景,研究清代“外销瓷”中隐含的文化交流信息,总结“外销瓷”在清代对外交流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外销瓷;“海上陶瓷之路”;文化交流中国瓷器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6世纪就已成功烧造出原始瓷,宋元以后瓷器制造进入繁荣阶段。

随着国内制瓷业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外销瓷”作为一种专供出口的商品瓷,开始通过“海上陶瓷之路”销往各地,为中国瓷器打开了广阔的世界市场。

“外销瓷”不仅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1 “海上陶瓷之路”发展概说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活动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经过几代商贾开拓,逐渐形成一条出长安至玉门,经天山南北两路,跨越葱岭,直抵地中海东部的陆路商道,史称“丝绸之路”。

“外销瓷”作为一种专供出口的商品瓷,早期贸易主要经“丝绸之路”销往中亚和西亚等地区,由于陆路交通主要使用马车和驼队进行运输,商品瓷运输数量有限且多有损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陶瓷贸易的发展规模。

随着国外市场对中国瓷器认可度的提高,“丝绸之路”的运输方式已不能适应贸易需求,一条“海上陶瓷之路”得以发展起来。

“海上陶瓷之路”开辟于唐代,据《新唐书》记载,唐代运送陶瓷的商船由明州(今宁波)出港后,由广州中转,经波斯湾抵达阿拉伯诸国。

晚唐、五代至宋初“海上陶瓷之路”进一步拓展,开辟出东亚及东南亚四条海上线路,骨干航线基本形成。

后经宋、元至明初,“海上陶瓷之路”规模逐渐扩大,开辟出两条印度洋航线。

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谈》中曾对“外销瓷”航运情况进行过如下记述:“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

试析清代外销瓷中的“南京样式”

 试析清代外销瓷中的“南京样式”

试析清代外销瓷中的“南京样式”作者:许哲路昊来源:《收藏家》2022年第06期瓷器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

据考古发现表明,自唐代起,瓷器便作为重要的商品远销海外。

明清两朝,景德镇的制瓷业达到了历史巅峰时刻,不但占有国内市场,大量产品也行销世界各地,广受欢迎。

在欧洲,一度被美誉为“白色金子”。

明代晚期以来,为迎合外国人审美,众多专属外销的纹样应运而生,其中山水楼阁纹便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流行时间长,且对欧洲本土瓷器影响深远。

一、青岛市博物馆藏清代青花山水楼阁纹瓷器概况青岛市博物馆收藏有10件清代青花山水楼阁纹外销瓷器,其中盘一组8件、温盘1件、盖盆1组,现简介如下:1.青花山水楼阁纹盘(图1)一组8件。

形制、尺寸、纹饰相同。

高3.5、口径16、底径10厘米。

1972年经青岛市文物商店拨交入藏。

盘敞口,浅腹,弧壁,圈足。

盘内以青花为装饰,口沿施一周酱色釉,内壁绘有一周锦地纹,盘心绘有人物,山水,楼阁亭台、树木、渔人泛舟、小桥等。

青花色泽浓艳,构图饱满,盘外至底部均施白釉。

2.青花山水楼阁纹温盘(图2)高4.1、口径23.7、底径13.5厘米。

1958年收购于青岛市图书馆,后入藏。

温盘葵口,成八边形,宽缘,内心下凹,腹内中空,可注入热水保温。

左侧饰有带孔流,右侧饰柄,是为双鎜耳。

通体施白釉青花,青花色泽明艳。

宽口沿内、器底各饰一周方格纹带,器内心饰亭台楼阁、远山近水、小桥、树木、渔人小舟、成群飞鸟等。

外口沿饰有六组折枝花草纹,一侧耳上以留白形式绘有一朵小菊花。

所绘纹饰清新秀丽,布局疏密有致。

3.青花山水楼阁纹盖盆(图3)高8.5、长口径23.5、宽口径18.5、底长13.5、底宽10厘米。

1983年于一位青岛市民处收购,后入藏。

盆整体似菱形,分器身、器盖两部分。

花口外折,平沿,浅腹,弧壁,平底。

通底施白釉青花,青花色泽深沉。

器内中心与盖面饰山水亭台、小桥、树木、人物、小舟等,外围一周几何纹。

盖面饰有一钮。

【广彩瓷器即外销瓷】

【广彩瓷器即外销瓷】

【广彩瓷器即外销瓷】广彩编辑词条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目录1 广彩2 配图1 广彩2 配图1 广彩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

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

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

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

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

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

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

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

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

浅析明末清初外销日本瓷器中的兔形纹饰

浅析明末清初外销日本瓷器中的兔形纹饰

第36卷第142期2021年04月陶瓷研究Ceramic StudiesVol.36No.142April.2021浅析明末清初外销日本瓷器中的兔形纹饰张宇一(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摘要:明末清初外销至日本的瓷器主要包括"古染付”、"祥瑞瓷”、"赤绘”等风格迥异的各类器具,其中纹饰既具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又因其订制的生产模式充满着日式平面绘饰的特色。

而兔形纹饰又是在其常见的一种纹饰,本文将通过对兔纹的变化探究中日审美的融合与趋向。

关键词:兔形纹饰;明末清初;外销瓷器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92(2021)04—051—(03)A Brief Analysis of Rabbit Patterns in Porcelain Exported to Japan of the Late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Zhang Yuyi(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333403)Abstract:The porcelain exported to Japan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mainly included various types of instruments,such as u Ancient Blue and White",^Xiangrui Porcelain"and"Red Painting",among which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have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tyle and custom-made production.The pattern is full of J apanese flat—painting features.The rabbit—shaped ornamentation is a common kind of ornamentation.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fusion and trend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esthetics through the changes of r abbit pattern.Key Words:The rabbit pattern;Late Ming and early Qing;Export porcelaino引言兔形纹饰和人们对于“兔”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密不可分,也正是这些美好的象征意义使得兔纹得以绵延不断的发展下去并且能够在瓷器中展示出来。

市场需求与装饰风格“中国伊万里”瓷上的日本风与中国风

市场需求与装饰风格“中国伊万里”瓷上的日本风与中国风

通过构建创意文化产业带,带动大运河江苏段和国际的有效交流,全面落实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通过发展旅游业的方法,更好地宣传大运河江苏段文化。

为了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申报世界遗产、编制书籍等方法,来对大运河江苏段文化进行交流,让国际上能够了解大运河的文化,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1]唐慧超,洪泉,胡海琦.运河文化的公众认知与感知研究——以大运河杭州拱墅段公共空间为例[J].中国名城,2020(7):86-91.[2]王佳俊.中小尺度线性文化遗产地游客时空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3]毕魏,王力超.唱响大运河文化保护框架下的武术运动新篇章——“大运河武术文化联盟”江苏首站签约启动[J].中华武术(研究),2020(1):36-37.[4]王晓.大运河(杭州段)滨水区域文化创意空间的现代转型[J].创意城市学刊,2019(3):23-38.[5]吴晶,周膺.大运河杭州段的创意性保护与创意文化建设[J].创意城市学刊,2019(2):1-11.[6]郭静.京杭大运河沿线儒学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7]陈江,曹岚,沈旭炜.战略视角下的杭州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J].杭州(周刊),2019(19):12-15.[8]马智慧,赵丁丁,楼微君.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思路研究[J].运河学研究,2018(1):187-202.作者简介:张冰冰,硕士,淮海工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佛罗伦萨大学访问学者。

明末清初,中国瓷器生产由于战火的肆虐而陷入停滞,欧洲商人不得不转而向日本采购,以满足本土不断增长的瓷器需求。

从1650年开始,日本瓷器作为中国瓷器的替代品开始大量销往欧洲。

直至1683年康熙解除海禁之前,它一直在欧洲市场占据着主要位置。

而后,中国瓷器的外销逐渐恢复,以其便宜的价格和稳定的质量重新夺回了国际市场。

为了迎合欧洲市场对日本风格产品的喜好,一批由景德镇生产、具有日本装饰风格的瓷器应运而生,学界通常称其为“中国伊万里”瓷(Chinese Imari)。

中国古代外销瓷概述及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外销瓷概述及研究现状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1 各时期外销瓷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外销瓷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那时主要是陆路运输。

到了唐代,中国瓷器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各地。

为了减少瓷器陆路运输的耗损,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

1.1 唐代的中国外销瓷据考古发现,中国从唐代开始便将陶瓷作为特产随贯穿欧亚非大陆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国外。

那时唐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扬州的海外贸易,出口瓷的类型主要有唐三彩窑瓷和长沙窑青釉漆瓷等。

当时长沙窑主要生产出口瓷器。

唐代政府还先后在广州、明州、泉州设立了对外贸易司,并对在华外商实行贸易保护和激励政策。

这就为之后瓷器贸易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 宋元时期的中国外销瓷到了宋元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瓷器更是大量地被运输到国外。

当时的瓷器已成为欧洲上层社会追逐、崇尚的精品。

南宋时期,由于国库空虚,财政捉襟见肘,对外贸易已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钱币流出海外,因而在1219年规定了凡买外贸必须以丝帛、锦绣、瓷器等作为等价交换。

这样一来,宋代瓷器大量销往海外,甚至远销到东非沿岸等国。

宋元时期外销瓷器主要以龙泉青瓷为主,其次是景德镇青白瓷。

尤其到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也大量用于外销。

1.3 明清时期的中国外销瓷明清时期中国外销瓷的市场已经发生了转变,市场从中东、西亚地区逐步转移到了欧洲。

同时外销瓷的生产也由以中国人的审美为标准转变到受瓷器输出国的审美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1.3.1 国内环境明清时期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达到了顶峰。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明确和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和销售。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和欧洲直接贸易开辟了通道。

特别是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南洋,途经东南亚和南亚,达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东非等地区,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清代外销瓷传承中的创新——以巴达维亚瓷为例

清代外销瓷传承中的创新——以巴达维亚瓷为例

第36卷第142期2021年04月陶瓷研究Ceramic StudiesVol.36No.142April.2021清代外销瓷传承中的创新一以巴达维亚瓷为例王瑶(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摘要:清代外销瓷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其精品迭出远销海外。

一方面满足西方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

巴达维亚瓷作为清代前期的外销瓷,结合青花瓷与酱釉瓷,运用内壁绘青花外施酱釉的装饰手法,可谓是传承中的创新,独具特色。

本文通过以清代外销瓷的历史发展概况为背景,来分析巴达维亚瓷的艺术特征,从而探讨其原因及意义,这对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巴达维亚查;青花;酱抽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92(2021)04—088—(02) Innov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of export porcelain in the Qing Dynasty —Taking Batavia Porcelain as an exampleWang Yao(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333403)Abstract:The ejqiort of p orcelain in the Qing Dynasty was the golden age of China's export of p orcelain,and its fine products were sold overseas.On the one hand,it satisfies the aesthetic needs of the West,on the other hand,it also promot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stantly introduces the old to the new.Batavia porcelain,as an export porcelai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combines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with sauce—glazed porcelain,and uses the decoration technique of painting the blue and white on the inner wall and applying sauce glaze.It can be described as an innovation in inheritance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atavia porcelain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orcelain sold abroad in the Qing Dynasty,and explores its reasons and significance.This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 he Chinese nation.Key words:Batavia porcelain blue;white porcelain;sauce—glazed porcelain1清代外销巴达维亚瓷之源明代前期,朝廷严格对对外贸易进行规范管理,实施海禁政策,对其发达的元代对外贸易造成了重创,但是对于瓷器的出口却并未停歇。

中国外销瓷史

中国外销瓷史

中国外销瓷史中国陶瓷出口始于汉朝,盛销于明清。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大量中国陶瓷销往世界各地。

这部分专门销往国外的陶瓷器就叫“外销瓷”。

它们既是中国打开国门迈入世界的历史见证,也向世界各国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提供了平台。

清代青花梅兰竹菊四大美人图大铃铛杯这款清代青花梅兰竹菊四大美人图大铃铛杯,实属精品。

此杯器形规整,整体杯形为铃铛形制,故名铃铛杯。

底足有“玉”字款识,杯身外壁以青花绘制四大美人及花卉纹饰。

人物绘制精细,表情动作生动传神,工笔精湛。

此杯造型规整别致,修胎精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铃铛杯因杯的造型形似于铃铛而得名,铃铛杯的造型是从明代中晚期时的外销高足深腹式杯演变而来,从晚明开始至清代,这种小巧秀气的杯型一直是较时尚的器物,它既可用作酒具又可饮茶,可谓一器多用。

清光绪浅绛彩渔樵耕读诗文杯两只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130年,是中国自唐代以后又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被后世成为‘康乾盛世’。

这期间,中国享受了相对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在乾隆时期,中国的人口超过了3亿。

从康熙二十三年起,清朝的统治在南方稳固后,重新开放了对外贸易,允许欧洲各国的商船前往广州,中国瓷器也开始恢复了自隆庆朝以来大规模的出口。

中国外销瓷重返欧洲市场后,很快以自己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清康熙里外绘五彩描金百花迎春纹碗两只在当时的外销瓷多数具有东方特色。

以中国传统纹样来装饰,这类瓷器以中国传统人物、山水、鸟兽、花草、等为主题,虽然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西洋化的变异,比如胎体较薄的板沿盘、仿造欧洲金属器的方形盘,繁密的边饰也有西方装饰的特色,但是充满了中国情调。

西方人从外销瓷所绘画的场景中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中国外销瓷引领西方时尚。

清雍正青花矾红描金渔翁张网捕鱼图盘两只外销瓷一直是外国人最为畅销的产品。

这些极具东方特色的中国瓷器在欧洲作为餐具以及生活日用品,以及逐渐取代了当时欧洲的金属器和木器。

并且精美的外销瓷器,在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被逐渐演变成了奢侈品。

浅析广彩瓷中的潘趣碗

浅析广彩瓷中的潘趣碗

26
2017.5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古陶瓷研究
收稿日期:2017-06-10
这种碗也经常被当成结婚礼物赠送给 新人,它承载了很多美好的祝愿与 回忆,是备受欧美国家的人喜爱的物 品。因此“潘趣碗”也被作为礼物互 相赠送。
年,一个美国商人以5.5美元一个的 价格买了一批绘有“十三行”图案的 “潘趣碗”,而现在一个碗就已经卖 到了4~10万美元。
1757年,乾隆开始实行一口通 商政策,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官方和欧 洲通商的唯一口岸。1842年签订《南 京条约》之后,清政府又规定开放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 通商口岸,因此,打破了广州十三行 对外贸易的垄断局面。因此,18世纪 中后期至19世纪中前期是十三行贸易 最为兴盛的时期,十三行的纹饰也正 是兴盛于此段时期,此后都没有出现 此类纹饰。
图5
图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7 2017.5期
/古陶瓷研究
画,我们可以发现各位神仙的肋骨画在了后背上,胸部和 膝盖成了挂在躯体上的黑色圆圈,长袍的皱褶也画得僵硬 死板,由于中国的瓷绘家对西方的艺术理解和西洋画中的 色彩变化的运用不熟悉,因此使得他们绘制的此类纹饰图 案毫无美感可言,这也正是中国的瓷绘家描绘欧洲神话场 景尤其是表现裸体人物形象时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之 后,中国艺人在不断地摸索、实践,逐步改进了临摹西洋 绘画的技法,并逐渐认识到西洋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艺 术形式表现上的区别,因此,对于中国外销瓷中描绘这种 主题纹饰的作品创作时间不同,品质也完全不同。
甚至还有很多家庭将此酒碗用作 居室及藏室的陈设,许多欧洲民众家 庭都将陈设有该类潘趣酒碗作为高雅 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cob van Huisdonck, 65.4x106cm, 17century, 英國鮑伊斯博物館藏
參考書目
• 大成編著,Leabharlann 外銷瓷器價值考成》,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7年11月 • 何政廣著,《歐洲名窯陶瓷鑑賞》,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2005年12月 • 馮先銘主編,《清盛世瓷選粹》,香港:紫禁城出版社, 1994
茶話會 18世紀 英國 英國倫敦艾伯特博物館
清乾隆
彩繪描金羅馬神話故事紋大盤 直徑38.4cm
清乾隆 彩繪開光古希臘故事“巴里 斯的審判” 直徑29cm
1770 彩繪荷蘭船海紋盤 直徑23cm
1765
彩繪西洋人物搖船紋盤
直徑23.5cm
1775 彩繪西洋園林人物盤杯 直徑23.5cm/22.5cm/14cm
「圖蘭布魯茲」杯盤組合
約1725 杯高7.9cm
有蓋湯碗 約1725~1730 高19.7cm 長35.5cm 美國西雅圖美術館藏
彩繪中國樓閣圖樣咖啡壺 1725~1730 高22.8cm 奧地利工藝美術館藏
瓷盤 ca.1760 直徑24.5cm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中國女孩低頭坐姿瓷像 ca.1730
(左) 中國風格的花瓶 約1730 高40.6cm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中) 麥森為奧古斯都強王而製作的瓷器 約1727~1730 高39.6cm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麥森「藍色洋蔥」系列 約1774 高5.6cm 直徑30.3cm 德國德勒斯登國立美術館藏
「中國皇帝的使節」 約1766 全高40.3cm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 瓷器的美感符合當時歐洲流行的 「洛可可風」 • 地理條件:適合通商,且為東方第 一大國 • 銷往:歐洲各國 • 外銷瓷器類型:花瓶、碗盤等餐具
• • • • •
出現原因:中國為迎合外商接受訂製 以景德鎮接受訂單最多 設色:青花→廣彩 題材:神話或聖經故事、日常、外國紋徽 只有畫面為西式→從造型到紋飾都呈西式
18世紀 彩繪基督教故事盤 直徑18.5cm
• 出現原因:自身研發瓷器製法後,各 國對東方世界的自我詮釋 • 1708115約翰.福列特.貝特格順利燒成 第一件瓷器 • 中國瓷引入→日本風格影響 • 題材:以人物、生活常態為主,也有 純東方風裝飾
(左) 彩繪中國風景人物圖盤 錫釉彩陶 18世紀初 55.4cm X 45.5cm 荷蘭台夫特布魯日博物館藏 (右) 彩繪中國人物圖水瓶 錫釉彩陶 1676~1700 高 25cm 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藏
7980409 蔡心慈7980414 余念祖7980423 薛淨雯7980428 李婉伶7980435 林勤婉
• 清代瓷器外銷年表 • 外銷盛行與衰退 • 海外瓷 • 結論
明末已有貿易行為,清初開始繁盛 • 康熙前期:外銷量大→荷蘭東印度公司 • 康熙24年(1685)實施海禁→四口通商 • 康熙54年(1715):英國在廣州設貿易站 • 雍正:外銷量達高鋒,為中國瓷器生產高 峰期(1669-1795)達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19世紀上半逐漸末落
• 維基百科
(左)琺瑯彩繪茶壺 約1750~1753 高11.4cm 美國西雅圖美術館藏 (右)釉下藍彩瓷盤 約1755~1760 直徑33cm
(左) 動物圖紋瓷盤 1860~1870
匈牙利赫倫瓷美術館藏
(右) 「西安之紅」色繪金彩茶具組 匈牙利
• 日瓷競爭:西化後與歐洲國家 交流較頻繁 • 歐瓷自行發展:物美價廉 • 片戰爭:導致中國國力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