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画作赏析
国画巨匠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特点
国画巨匠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特点
黄宾虹晚年山水画,笔墨层层叠加,在积染数十遍的同时,巧妙地将多年积聚的各种墨法——破墨、宿墨、浓墨、淡墨、泼墨、焦墨,尤其是积墨法,运用得自然天成、浑然化一。
可调。
笔精墨妙神韵贯通。
在那浓重黝黑,林立氤氲,乱而不乱,齐而不齐,歪歪斜斜,斑驳陆离的笔墨挥洒中,映现出一个苍茫莫测、浑厚华滋的宇宙天幕,展示了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现代艺术境象。
此幅为黄宾虹八十岁以后所画,体现了黄宾虹晚年山水画创新再度变法的艺术风格、画中山水依然浑厚华滋,但设色的朱砂、石青、石绿或点染,或晕染,与黑密的水墨相辉映,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画面的朦胧雅致更融人了江南山水的秀丽韵味,笔与墨,情与景的交融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黄宾虹画此作时正是其眼疾手术后不久,视力尚待恢复,几乎完全是凭意念在创作。
熟知黄宾虹画的人都知道,他最成功、最具魅力
的作品也就产生在这一时期。
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创作的天赋,此时的黄宾虹视力越衰弱,胸中的意象越澄明,加上他晚年与生命抗争的紧迫感,笔墨意境则更加进发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可以说黄宾虹之山水画,越晚年越精彩绝伦。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4
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4策杖图立轴庚辰(1940年)作水村图 1940年作秋浦江上舟行镜心辛巳(1941年)作漓江纪游立轴设色纸本 1941年作自1937年赴北平而羁京不得离,一至1948年举家南下,宾翁完成了自己艺术生命中最重要的蜕变:化蝶,所谓“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
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
这一时期正是宾翁著作最丰、作画最多的时期,亦是其绘画艺术走向浑厚华滋、蔚然大家的时期。
此幅《漓江纪游》即写于是时,系据数年前桂林之游创作。
此幅中,宾翁藉由山水的笔墨语言把他对现实与传统的思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苍润而雄浑的笔墨,清和而厚拙的线条,不仅是为了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隐忧,更是为了建立一种美学标准和原则。
笔墨语言是一种精神人格的构成形式,宾翁因此构筑自己独特的艺术家人格模式,以反动于清中叶以来的疏狂放诞、江湖市井式的画风。
并由此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
山居清影立轴 1943年作(258.75万元,2011年9月山东天承秋拍)横舟卧波立轴 1943年作松墨山水立轴 1943年作山水立轴 1943年作天池石壁图立轴拟董巨二米大意设色纸本立轴 1944年作 (1064万元,2010年西泠春拍))《拟董巨二米大意》是黄宾虹的大幅作品,纵173.5厘米,横91.5厘米,几近六尺整纸。
这样的大幅作品在黄宾虹作品中尤其是流传民间的作品中不多见。
作于1944年,时年黄宾虹81岁,为其北平时期后期所作。
《拟董巨二米大意》不施石绿花青,却在崖石间染以赭石,这与他此一时期所作多染石绿花青的作品不一样,浅绛浓墨,互隐互显,浑厚华滋。
山水手卷水墨纸本清江渔情镜心 1945年作秀岩烟霭图立轴 1946年作湖山幽居镜心山水手卷设色纸本宿雨初收立轴设色纸本丙戌(1946年)作题识:粤西横槎江上,宿雨初收,余登临高阁,日夕而返,仿佛斯境。
试析黄宾虹中国画之三不朽
试析黄宾虹中国画之三不朽打开文本图片集黄宾虹在《画语录》中指出:“中国画有三不朽:即用墨不朽也;诗、书、画合一不朽也;能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不朽也。
”笔者认为旨在中国绘画中笔墨的纯洁性、诗书画的融合性、内涵外韵的一致性。
鉴于此,笔者试从中国画三不朽来解读黄宾虹的山水画,使我们对黄宾虹的绘画理论及其山水画有进一步的理解,望读者指正。
用墨与用笔若谈用墨,必先究用笔。
中国画古来少有无笔而能用墨者。
如潘天寿所言“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
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
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因此笔与墨是互补的,相互依存的,故笔在才能墨在。
画重苍润,苍为笔力,润便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
关于用笔,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总结出了“五笔法”,即“平、圆、留、重、变”。
“平”指笔力,用力平均如锥画沙;“圆”指笔意,首尾相接,势取全圆,如折钗股;“留”指笔滋,即笔有圆顾,上下映带,不疾不徐,积点成线,如屋漏痕;“重”指笔势,即有力,如高山坠石,如弩发万钧;“变”即笔趣,指形态万变,回顾、呼应。
“五笔法”的关系是:能“平”而后能“圆”,能“重”而后能“留”,能“平”、“留”、“圆”、“重”,而后能变。
这是黄宾虹毕生在绘画的用笔中所获得极为珍贵的经验,是对中国画用笔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总结。
关于用墨,黄宾虹在长期的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将墨法总结为“浓、淡、破、泼、积、焦、宿”七种墨法,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用墨法则。
所谓的“浓”,即墨色如漆,神采焕然。
“淡”即墨色浅深得宜,平淡天真。
“破”即“淡以浓破,湿以干破”,就是在淡墨未干之际,用浓墨盖于淡墨上;或在浓墨未干之际,淡墨冲破浓墨,使墨色千变万化,层次丰富。
“泼”是将墨泼洒在画纸上,然后顺着墨的走势来画,具有泼辣、磅礴的气势。
“积”就是将不同墨色层层积染,重重叠叠,有条不紊,给人以浑厚滋润、墨华鲜美的感觉。
“焦”是用干笔蘸极黑之墨,以突出画面的浓黑处,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视之枯燥,却甚为华滋。
大师黄宾虹作画全过程解析
大师黄宾虹作画全过程解析第一步:勾勒--上墨--补笔。
1、勾勒: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
画石,往往一勾一勒。
用笔勾线,是为“骨”,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
“画笔勾勒,如字横直”。
对于用笔,他讲求中锋,重视收笔回转。
偶尔用侧锋。
他以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
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
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石”。
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
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
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
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
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2、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将每块石,每座山分清楚.上墨分湿淡墨和干淡墨。
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混沌。
上墨以淡墨为主,但也可以用浓墨。
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
上墨分湿淡墨与干淡墨。
这些淡墨,由干湿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
例如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远山处。
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干淡墨可用在画水。
反之,倘以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可用来画水。
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实际情况而定。
从墨色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3、补笔:勾勒和上墨后,在不周到处补笔完善之。
再有,画上产生“肉多骨少”时补笔完善之。
第二步:点墨或点色--墨破色与色破墨--泼墨(彩)铺水--焦墨宿墨理层次4、点墨或点色:黄题画云:“细而不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彩,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百遍而成。
”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同时又用以补气。
点彩宜虚不宜实。
补笔之后,黄宾虹有时站立,对全局画面,作一番细心的观察,待心中有了一个谱,再行点墨或点色。
黄宾虹山水画的奇妙,往往出于他的“点”。
黄宾虹用起来,千点万点,铺天盖地,所用秃笔,如在纸上跳舞,圆点、扁点、尖点、梅花点、胡椒点交错使用,从而在“墨团团”里,使一局山水分外爽朗又韵味无穷。
简述黄宾虹绘画特点
简述黄宾虹绘画特点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黄宾虹的绘画特点!黄宾虹的画啊,那可真是绝了!就像一个神奇的世界在你眼前展开。
你看他的笔墨,那可不是一般的笔墨呀!那简直就是在纸上跳舞的精灵!比如说他画的山水,那线条,哎呀妈呀,那叫一个灵动,就跟活了似的(就好像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
他用墨也是厉害得很,浓淡相宜,层次丰富得让人惊叹,仿佛每一处墨色都有它独特的故事要讲(这不就跟人生一样,丰富多彩)。
黄宾虹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呀!他不是那种大红大绿特别鲜艳的,而是有一种含蓄的美,就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角落里偷偷地看着你(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
他的画里常常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让你觉得好像置身于云雾之中,似真似假,如梦如幻。
还有他构图,那也是相当有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变化多端的,让你一会儿感觉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一会儿又像是钻进了茂密的森林(这感觉多奇妙啊)。
黄宾虹的绘画特点,那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呀!他的画就像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书,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他的艺术成就,那绝对是杠杠的!难道不是吗?他的画就是那种能让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艺术瑰宝。
咱就说,这样的大师,这样的作品,能不
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反正觉得,黄宾虹就是绘画界的一座高峰,让人敬仰,让人赞叹!。
万山红遍画赏析
万山红遍画赏析
《万山红遍》是中国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于1958年,是一幅纵横约3米、宽约1.5米的长卷,以水墨为主,描绘了中国南方的秀美山水和瑰丽的自然景观。
这幅画作的主题是中国南方的山水风光,画面中的万山红遍是指秋季时南方山区的枫叶变红,整个山林都被红色覆盖,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画面中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水流潺潺,树木苍翠,构成了一幅自然风光的壮丽图景。
画面中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画家运用了水墨的浓淡变化和笔墨的精湛技巧,使得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非常强烈,让人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
这幅画作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它不仅是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它展现了中国南方山水的瑰丽和壮美,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画面的美感,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总之,《万山红遍》是一幅非常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它展现了中国南方山水的瑰丽和壮美,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画面的美感,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黄宾虹作品欣赏感想
黄宾虹作品欣赏感想
《黄宾虹作品欣赏感想》
黄宾虹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以其精细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以及对自然的热情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中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令人深思。
他的作品以大自然为灵感,以自然的色彩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以自然的景色表达出自然的韵律。
他的作品中有着温暖的色调,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宁静氛围。
他的作品中更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山水、花鸟、古典等,令人惊叹不已。
通过黄宾虹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情,感受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他的作品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黄宾虹的作品令人惊叹,令人深思,令人着迷,令人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令人怦然心动。
黄宾虹山水画风格分析
2018/04 No.194策划·理论泼、积、焦、宿,黄宾虹巧妙地用水运墨,通过墨破水,浓墨、宿墨、焦墨层层叠加。
他的山水画用笔十分灵活,变化也十分丰富,重重密密,层层相叠,却是杂而不乱,混沌中笔笔分明,分明中见混沌,清而见厚,黑而发亮,秀润华滋,自然天成,神采焕然。
他的画不但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似飒飒有声,而且笔苍墨润、圆浑厚重,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其中蕴含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长期“师古人”所累积下来的理论体系与生活体验。
另外,他还将对立统一和阴阳调和等思想运用到用墨之中,创新艺术创作理论。
黄宾虹的作品真正被世人所认识应该是在他八十五岁以后。
他这一阶段的山水画乍一看是一片“黑乎乎”,但这就是黄宾虹的独特之处,他的山水画需要对山水画体系有一定感悟的人才可以看懂。
“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
”[5]“画求外表漂亮,如人之妖媚。
虽一时讨得人家欢喜,却非正道,所以叫虚伪。
画入内美,不是容易事,所以畏难者就不敢上阵,不上阵,安知取胜的奥秘。
”[6]这一时期作品所表现的风格也就是他一直追求的“内美”。
这种“内美”是需要观赏者静下心来慢慢观赏的。
当你能够进入平静欣赏的时候,你就会从杂乱中看到秩序。
黄宾虹的《黄山汤口》是他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画作。
《黄山汤口》描绘的黄山的秀丽风景,大山巍然屹立,耸入云霄,气势恢宏,阡陌纵横,幽谷深藏,山下的房屋若隐若现。
画面构图饱满,用墨黑亮且厚密,是采用兼皴带染法和渍墨法的成功之作。
但是在浓厚黑密之间,又留出空白以透气,从而营造出黄山郁郁苍苍、树木葱茏的意境。
这也是他所追求虚实相间的空间境象。
画中的山石用笔遒劲有力,线条勾勒配合干湿浓密的墨色繁皴密点,赭色相参。
略看大气磅礴,细品则感叹气象空灵、妙趣生动。
他在画面的右上角自题:“黄山汤口,三十六峰天都、莲花、前海胜景,由汤口入。
九十二叟宾虹。
”黄宾虹先生一生追求以浑厚华滋为最高美学理想,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山水画风格从刚开始的清淡高雅慢慢转变为浑厚华滋,具有苍茫遒劲之势。
《瑞雪图》
《瑞雪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珍品之一,对于研 究唐代绘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3
收藏价值
由于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这幅画作成为了中 国绘画收藏中的重要一员,价格不菲。
个人观点与感受
画面美感
我非常喜欢《瑞雪图》的画面美感,它以简单的线条和柔 和的色彩表现出了冬季山水的肃杀和静谧,让人感受到一 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采用写意手法,注重意境和气韵的表现,展 现了作者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文学修养。
02
艺术特色
构图与布局
远近法
画家运用远近法巧妙地表现了 山峦的起伏和雪的厚度,使画
面呈现出深远的空间感。
留白
画家通过留白手法,将画面中的云 雾和未被描绘的雪地作为画面的空 白部分,增强了画面的透气感和空 灵感。
对比
画家通过将积雪的白色与山峦的深 色进行对比,突出了雪的洁白与厚 重感。
与其他文化的比较
中国文化中的雪
在中国文化中,雪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雪中送炭”、“瑞雪兆丰年” 等,都体现了雪的美好和积极意义。
西方文化中的雪
在西方文化中,雪也常常被赋予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白色圣诞节”等,但也 有些文化中,雪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04
创作手法与技巧
写实技巧
精确的形态描绘
画家对雪景的形态进行了精确的描绘,包括山川、树木、房屋等 ,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
艺术教育
画作经常被用于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 和了解。
文化交流
画作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中华 文化的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06
结论与评价
总结评价
1 2
艺术价值
《瑞雪图》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简洁明了 ,富有诗意,充分展现了韩愈的独特艺术风格和 高超绘画技巧。
黄宾虹经典作品13幅欣赏及技法分析
黄宾虹经典作品13幅欣赏及技法分析湖山晴霭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霜容点碧岚此作无年款,画面章法大致出自黄氏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皴法以披麻为主,只是杂树草木施以点染,用力处在讲求“笔笔分明”,笔墨风格已从明人的“枯硬”向学习元人后的松秀转变,略现腴润;款书则稍带出锋,平整间见婉转秀逸。
拟孙雪居笔意这是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标志着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的转变。
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
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在着色上,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从而合画面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
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江行图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
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
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
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
“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雨过云犹湿•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
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分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分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中的重要人物,他以山水画著称于世,被誉为“现代山水画派的创始人”。
黄宾虹的山水画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点,富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一、形式特征黄宾虹的山水画表现手法独特,不拘泥于传统,又有现代元素的加入。
在表现山水中,黄宾虹不再仅仅使用传统的线条、笔触等手法,而是更多地运用写墨、洒墨等技巧。
在墨色运用上,黄宾虹在自然墨和硬墨之间做出了平衡,既展现出了自然墨的韵味,又具有硬墨的鲜明度。
黄宾虹的山水画色彩鲜明而不失柔和,山水环境的气氛逼真,画面的整体气韵呼之欲出,清雅淡远之中却不失豪放有力之感。
二、意境特点黄宾虹的山水画不追求物象的准确表达,而强调山水意境的传承,他的山水画意境宽广,淡雅而又富有内涵,不拘泥于画面表现,而是注重表现形式之外的体验和感受。
在意境表达上,黄宾虹不仅是通过“意境不尽,到画而终”的方式,而是强化了绘画观众与作品的直接交流和沟通,亲切的描绘方式受到了普遍的识别和欣赏。
三、情感特点黄宾虹的山水画中充满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感情意蕴,他总是用自己的情感和意志来渲染画面。
尤其是在画风方面,黄宾虹是以气韵大方、气息华美、笔力简洁的精神感召力,激发出了很多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特点是在具体作品的表现当中所表达出来的。
四、时代特点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中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他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及现代民族艺术的创新中尽了贡献。
黄宾虹山水画的现代性在作品的整体氛围、表现技法及表现主体上均有所体现。
在充满着现代性转型的年代中,他的作品源自传统文化,又因时代的影响而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黄宾虹山水画融合了中西、传统与现代的精华,以准确丰富、生动多彩的手法,表现了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山水画形式,具有广泛的艺术魅力。
他的山水画以深入的研究、认真的表达和成功的创新,具有广泛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堪称中国山水画板块上的顶尖之作。
黄宾虹题画诗欣赏(4)
黄宾虹题画诗欣赏(4)301.黄宾虹谏岭悟道图立轴题识:萧淡远之致,元人画中为多,要皆从北宋苍郁沉着脱出,自然超逸。
志先先生有道属,宾虹302.黄宾虹丁亥(1947年)作平天矼立轴题识:平天矼矼长五六里广数十步上即光明顶西为浮邱峰与容成峰相对峙,丁亥宾虹。
303.黄宾虹 1951年作湖舍初晴立轴释文:湖舍初晴云敛天际,一舟摇曳波光如镜中画意写之。
辛卯八十八爰叟。
宾虹。
镜湖一名长湖,王逸少云山阴道上行在镜中此写湖上山小景一角,宾虹重题。
304.黄宾虹山水手稿镜心款识:画须熟中生巧不浮滑自有静气年九十癸巳宾虹.305.黄宾虹山水立轴款识:杜少陵诗曰消夏兹写其意宾虹306.黄宾虹山水立轴款识:宋元人渴笔法则而能柔润而正枯得一辣字诀耳居素吾兄大雅一笑宾虹年八十又九.307.黄宾虹烟岚欲雨镜心款识:此背临大痴烟岚欲雨大意,宾虹。
308.黄宾虹山水立轴款识:古寺倚岩巅,窥云在窗。
行近转迷漫,雨气湿襟袖。
练江纪游,黄宾虹写。
309.黄宾虹山水立轴囊归黄山垦歙东,丰谒荒田三千亩,耕种垂十年,出游吴越燕赵诸名胜,曾撰“任耕琐言”以志之,兹写其略,己丑八十六叟宾虹。
310.黄宾虹群山松径图立轴昔乘野艇向湖上,泊岸去寻高士初,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宾虹。
311.黄宾虹栖霞独钓镜心画家泼墨全不求似,方方壶自谓独参造化之权.312. 黄宾虹桐江舟中镜心题识:桐江舟中得图己巳三月写此黄朴存313.黄宾虹乙丑(1925)年作林峦湖上居立轴释文:林峦环绕水澄虚隔断嚣尘湖上居桂棹入烟连野鹜筠篮和露摘园蔬平常诗境情何限远近清光画不如我欲寻闲闲未得看山归去便摊书.314.黄宾虹山水(两帧)镜心题识:(1)川蜀纪游嘉陵江上所见宾虹。
(2)黄山松谷白龙潭上即景写此宾虹。
315.黄宾虹辛卯(1951年)作对弈图立轴题识:混厚华滋北宋人画法元季为之一变。
辛卯宾虹。
316. 黄宾虹泛舟烟水间立轴题签:(朱屺瞻题)黄宾虹先生设色山水精品。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和齐白石其名,却鲜为人知,与谭嗣同的会面,让他的命运发生意外转折,他是黄宾虹,晚年失明,依旧坚持做画,最终成为一代大师……黄宾虹作品欣赏---------黄宾虹宝铁研斋图142.5×50.6cm33黄宾虹岚影千寻图137×50cm68.75黄宾虹柴门独掩33×127cm94.6黄宾虹春光老屋127×65 cm132黄宾虹春山雨霁图121×40.5cm黄宾虹 1909 山水四屏146×38cm×4黄宾虹 1923年作虞山图83×41cm35.2黄宾虹 1925年作云归草堂图113×35cm46.2黄宾虹 1928年作山水80×38cm6.82黄宾虹 1929年作山水146×58cm275黄宾虹 1930年作风轩水槛图123×38cm50.6黄宾虹 1932 花卉合册黄宾虹 1932年作听帆图99.6×39.3cm77黄宾虹 1937陈仲鱼诗意图101×40cm96.8黄宾虹 1941年作浙东记游102×39cm黄宾虹 1942年作云林笔意山水69×30cm3.3黄宾虹 1943 元人诗意图115×50.7cm黄宾虹 1944年作拟董巨二米大意173.5×91.5cm1064黄宾虹 1945年作芍药74.5×33.5cm55黄宾虹 1946年作峨眉伏虎寺75.5×34cm99黄宾虹 1946年作粤西纪游64×32cm55黄宾虹 1947年作峨眉山色73×41cm90黄宾虹 1947年作夏山访友图115.2×34cm 132黄宾虹 1948年作桐庐纪游126×46cm187黄宾虹 1948年作虞山风景37×70.5cm黄宾虹 1948山水74×41cm黄宾虹 1949 山水四屏153×40.5×4cm643.5黄宾虹 1949年作山水85×41.5cm99黄宾虹 1950 湖乡小景35×27cm黄宾虹 1950年作湖山欲雨68×30.5cm72.6黄宾虹 1950年作山水81×33cm22黄宾虹 1950年作西谿泛舟80×36cm28.6黄宾虹 1951年作纪游册册页(十二开)23.8×17.6×12cm341黄宾虹 1951年作蜀山记游图55×26cm19.8黄宾虹 1951年作夜山图88×31cm58.3黄宾虹 1951年作云山松影图70×32.5cm168黄宾虹 1951年作左湖右岭67.5×32.2cm33黄宾虹 1952 黄山鸣炫泉101×34cm黄宾虹 1952 青城山掷笔峰黄宾虹 1952 云树之思87×32cm黄宾虹 1952年作松筠高阁91.5×44.5cm 253黄宾虹 1953 富春山水125×48.5cm黄宾虹 1953年作浑厚华滋88.5×32cm198黄宾虹 1953年作山水31×21cm40.7黄宾虹 1954年作山水68.2×37.6cm80.3黄宾虹 1954年作溪山伐舟94.5×34.5cm198黄宾虹 1955年黄山汤口 4700多万黄宾虹沧江渔歌图101×40cm77黄宾虹苍岩浮碧158×55cm88黄宾虹层峦耸翠106×40.5cm26.4。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巨匠之一,其山水画作品以其别具一格的画风和独特的画技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黄宾虹山水画的构图、笔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对其画技进行解析。
构图方面,黄宾虹山水画着重表现大自然的气韵和景象,常以大气磅礴的山峰、流水为主题,在画面中巧妙地组合形象和空间的关系,塑造出富有立体感和深度感的画面效果。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留白”和“点缀”等手法,使画面更具韵味和生动性。
在笔法方面,黄宾虹山水画笔触丰富多样,有浑厚有力的顿挫笔法,也有柔和流畅的勾线笔法,还有精细入微的点、线、面的组合运用。
他在笔法上的变化和运用,营造出丰富的形态和质感,使画作更富有变化和生命力。
色彩运用方面,黄宾虹山水画以灰、绿、蓝、白为基调,运用明暗对比营造出深邃的山水氛围。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互补”和“色彩渐变”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鲜明、柔和和协调,呈现出独特的色彩美感。
综上所述,黄宾虹山水画具有独特的构图、丰富的笔法和协调的色彩运用,其山水画作品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他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民国十大画家”之首。
他擅长山水画,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从黄宾虹山水画的技法进行解析,从而欣赏其优美的艺术作品。
第一步,构图布局。
黄宾虹的画作主要注重气势与气韵,并且结构严谨,布局极为讲究。
在构图布局中,黄宾虹将元素分别放置在画面上下左右四个部分,营造出一种纵深感,让画面更具层次感。
同时,他会运用巧妙的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如在画面上下部,运用大小和层次的差别突出上部的高大和下部的洼地。
第二步,线条运用。
黄宾虹的画作线条流畅、激情,给人以自由、豁达之感。
他在山水画的线条处理上,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线条形态。
他看似简单、自然的线条,其实是经过精心观察发现出来的。
他用各种细节与变化,运用人工笔触来令画面更具生动的个性。
第三步,色彩协调。
在色彩方面,黄宾虹注重冷暖层次对比、鲜明的色彩效果以及自然之美的描绘。
他采用线条描摹,以墨色展现实际的风景和自然现象。
但是,在墨色表现方面并不被困住,他所做的,是用了很多墨色之外的颜色,令画面更形鲜明。
第四步,形象造型。
黄宾虹不拘泥于照相似的手法,而是创新性地使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山水美的本质。
他在画中善用水波、鱼虾、花卉等物象,配以高峰、低谷、峡谷、瀑布、流水、云霞等虚实相生的色彩,使作品不仅突出了个性和艺术魅力,同时也明了了绘画是艺术的一种象征,是心灵的哲思和体察。
黄宾虹的山水画能够在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是深入挖掘自己个性表现的结果。
他的山水画当中呈现出一种高超的艺术理想、精致的技巧和生动的形态塑造,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或许黄宾虹采用的这些手法并不复杂,但是在精益求精,精心打磨画作的过程中,他融汇了他对山水画的独到见解,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极高价值的作品。
史上最全的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2)
史上最全的黄宾虹国画作品欣赏(2)黄宾虹讲求的是“学问”性山水。
山水在他笔下,乃成为国学的一种形式象征。
此幅《新安江》其实也延续了宾翁的这一情感表达。
幅中充盈而舞动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笔墨和线条,更在于这繁复的笔墨和线条之后的精神。
宿雨初收横幅设色纸本戊子(1948年)作层峦叠嶂立轴 1948年作 (341万元,2005年5月北京九歌)白石诗意图设色纸本(94.3万元,2011年西泠春拍)溪山过雨《溪山过雨》表现雨后的山川景致,虽渲染不多却有笔有墨,给人以苍郁滴翠、灵秀空灵之感。
图中重峦叠嶂,林木蓊郁,树法多样,各种点法交施互用,以营造雨后山青水秀的意境。
树木、山川、溪流被濛濛雨雾笼罩着,使人心欢悦,山如笑,树如舞,是一幅清新灵秀的优美画面。
画家既师古人,亦师造化,生平遍览名山大川,盘桓于大江南北,因而胸襟豁达,探胜撷景,搜尽奇峰,心慕手追,使山水画达到真情外溢,如临其境,雄奇秀伟,别有一番风姿。
湖舍清秋1948年作(18.4万元,2011年西泠春拍)溪山幽居图设色纸本立轴九华游记镜心设色纸本黄宾虹五上九华,每到一处皆以诗画纪游。
他以自然为师,将宋元画家的创造精神融入胸臆,取精用宏,搜妙创真,达到了自我神化的境界。
此画湖边山峰耸立,杂树之间有屋宇两间。
湖中有舟,舟尾有一人垂钓。
整幅画面五笔七墨俱全,构图奇巧,严实坚厚,诗意盎然。
画中树干、屋宇、小舟、岸坡均以干笔勾出轮廓,余皆用点,错错杂杂,涉笔自然,显得很丰富。
画家运用墨色变化,以点彩为主,线条为辅,求浓以淡,黑里透白,实中寓虚,干湿交错,笔法苍劲,墨彩腴润,气韵生动。
玄亭修禊图卷手卷设色纸本己丑(1949年)作题签:(高野侯题)玄亭修禊图。
己丑七月,野侯署。
钤印:高画心:玄亭修禊图。
己丑,伯尹先生属粲,矼叟。
钤印:黄宾虹后纸:马一浮、金梁、陆维钊画及题、徐震堮、任铭善、夏承焘、高存道、高野侯、郦承铨画及题、陆俨少、陆抑非、王伯敏共十四段题识。
黄宾虹《青城山中坐雨图》赏析
黄宾虹《青城⼭中坐⾬图》赏析黄宾虹(1864年—1955年),现代杰出国画⼤师。
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中⼈等。
原籍安徽歙县,出⽣于浙江⾦华。
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
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从陈崇光(若⽊)学花鸟。
黄宾虹在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之说。
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代⼤师的齐⽩⽯,南黄指的就是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了。
由此可见黄宾虹的艺术造诣和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黄宾虹的绘画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应已显⽰出来,⽽其艺术价值的显现,⼜是全⽅位的。
除⼭⽔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他还有着⾃⼰的画学理论建构;其⾦⽯篆刻、⽂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
黄宾虹的确是⼀位“不能仅以画使⽬之”的学者型艺术家。
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青城⼭中坐⾬图》是其代表作之⼀,为游历祖国名⼭⼤川时以四川青城⼭为题材绘制⽽成。
画⾯上有⼀座经⾬⽔洗礼过的崔嵬的⼭峰,那氤氲弥浓的烟雾,似⼀缕轻岚在⼭⾕中⽩纱⼀般地流动;⼜似⼀曲雄壮昂扬的旋律,在如削的峭壁与丛林中冲撞奔突。
那乳⽩⾊的雾状,落似⽓势宏⼤的瀑布,开如雪莲⼀般的⽔花。
它们在峡⾕中创造出⼀个神秘⽽充满⽣机的世界,给⼈⼀种既婉约秀润⼜雄浑苍劲,既近在咫尺⼜浩淼⽆边的感觉。
峭壁下的⼀个褶皱⾥,有村居点点,村居周围弥漫着如烟的雾。
在迷离中,那苍⽼的村居似乎已被⾬⽔漫抹得俊逸年轻,潇洒动情。
⼭崖脚底,⽔绕着⼭⾛,路缠着⼭转,溪上的⾬丝已是浑然不见,但银瀑似的溪流正将颀长的⼀匹烟云蜿蜒载向⼤江河海。
溪边有两棵树摇摆着,漾起⼀阕曼妙的旋律。
《坐⾬图》如此⾼超的画技,令观赏者赞叹不已!黄宾虹绘画的代表作品⼤多收集于《黄宾虹画集》中。
画集为8开精装本,内有精品127幅,其中彩图64幅,画稿20幅,形象地展⽰了黄⽒绘画的演变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宾虹画作赏析
国画交流国画欣赏国画动态实力画家推荐人物画
山水画水墨画院体画工笔画文人画花鸟画…国画相关,这里都有。
微信添加好友搜索:guohuajiaoliu(国画交流拼音)关注后即可订阅我们的每期微刊!黄宾虹最后一幅作品-黄山汤口
黄宾虹是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
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山水
黄宾虹画语录(一)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
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
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
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
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
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
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
此得法。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
黄宾虹画语录(二)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
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
《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
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
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
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
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
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
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
画法
(一)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
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
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二)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
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
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三)作画最忌描、涂、抹。
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四)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
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五)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
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