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儒家经典之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儒家经典之大学

侈品)物品、帮助他人的事件都有照片和日记的记录等等的报道(很多人称为揭秘),让很多人不舒服,似乎这个不是标杆而是路障的东西终于倒下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揭密,那个年代里手表是稀罕物件,但是雷锋希望能够拥有一块手表方便工作和学习或者提高生活档次总可以吧,通过自己的节俭的生活,积攒点钱买一块手表,不算为过吧?至于作了好事写进日记,也应该很正常,因为我也有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甚至是消极的迷惑彷徨等等,记录下来为了使自己反思和进步。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在没有信心的时候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目标,但是如果自己经常回望自己曾经对某人帮助过,曾经做过对社会有价值的一些经历,就会鼓舞自己温暖自己,我想雷锋的日记记录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事迹,也是基于这个作用,做过的善事我们用它来温暖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拿出来炫耀不应该受到指责。而且在今天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变差的今天我们帮助了他人,完全可以留个姓名,交个朋友,难道不可以吗?至于雷锋的照片,那是后来因为宣传的需要的补拍的一部分。我解释完这三部分的意思就是说,可以彰显的道德是哪些,我们需要知道,知道了就会减少内心的纠结。明德就是可以被大家看到,能够去学习的品德,至于那些希望有更多“揭秘”来打倒道德标尺的人群,也许是受的欺骗太多了,暂时看不到希望,那么就该进入下面的环

节—亲民。亲民按照很多书籍的解释都认为应该是“新民”,就是教导引导人们努力求新,我觉得如果理解为亲近和善待民众的意思也可以。因为在很多时候,民众很难教育引导,如果有了亲近和亲和,那么教育和引导大家求新求变就会好些。有了前面的对自己明德对民众的亲或新,就告诉了我们该做什么,那么如何做呢?要止于至善。为什么要去不断的做呢,因为这是大学,是立志于报国的人应该学习的,也是一个大学问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到了至善可以停下,发现至善了吗,没发现那就继续作,要么做到至善,要么在继续作的过程中。这一点和“上帝给了我们黑色眼睛,让我们在黑夜里寻找光明”,那么岂不是人生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悲剧了?肯定不是,在知道了没有尽头后仍然不放弃的去做,那么就会收获一个积极乐观行程之后的成功。知道了止在哪里,在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就会“知止而后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所得”在有了这个开始之后,就会有一个结果了。知道了这个先后顺序,就接近于闻道了。

下面就详细的说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八目”:明明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彰显明德于天下了,过去这个天下说的是大周王朝,国家指的是自己分封的诸侯国,国小而天下大。要品德闻名于天下就的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那

么天下也就太平了。那么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就得从自己做起,把自己完善好。如何完善自己呢?需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我们新中国成立后读书的人,很少有人读过大学里的“八目”,但是在我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应该能有类似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国家人民实现统一,所以八目之“正心诚意”,大家好理解。儒家把这些条目步步为营的单列出来,要求大家逐一去巩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些繁琐的句子很多人很反感,为什么不直接说主题?主题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很多书上解释为,割除物欲,这个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人一组织最后腐败堕落全在物质财富的拥有和贪占上,那么一个人割除物欲就可以致知吗?按照所有宗教的要求都是需要这样一个悟道和修炼的阶段,所以就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话流传和被人使用,按照这个理解,大学的极致就是培养我们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了,最终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格物致知我个人一直有这样理解,作为正心诚意的延伸和“三纲八目”的最顶端,它应该是大学的核心部分,就像一把刀,“格物致知”应该是它的尖刃,是我们所有学习大学之道,要实现自己“修齐治平”伟大理想的切入点,应该有一个武器。这个武器应该就是在改造和

利用自然,获取生活和发展的物质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就能积极改善人们的生活,积累物质财富,使人们可以抵御洪水猛兽的袭击,实现国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个人直觉,格物致知,应该就是通过我们对自然的物质资源(不是今天理化课上的物质,指广义的和意识对应的物质)分类认识了解,只有分类了了解了,就可以达到致知,我们看看现代的动植物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和特征,还有《本草纲目》里的记载,看过了门捷列夫完善的元素周期表,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对于自然万物的分类和了解对于我们利用自然是有多大的帮助,这应该是大学的终极。通过格物,最后达到致知,就是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学习了解,最后达到了“知”这个境界,就类似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可以离开学校进入生产实践了。后面的话印证了这个意思,“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面接着说,从天子到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平天下为末,本末倒置的一定不可以实现。该在基础阶段积累的东西如果没有做扎实,而只在末端来堆积,成功地没有。明白到此就算知道了大学。再往后就是朱熹认为原文丢失而增补的那段话“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这段话主要讲格物致知,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如何去激发我们的内心的潜质去获得对自然万物的认知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朱熹这个人,很多人不喜欢他,因为我们人有一个劣性,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排斥他的言论,所以我认为关于这段如何学习的论述,很少有人仔细的理解他和运用它。不过呢,如果朱熹本人,不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经典的编辑上,而是按照大学的要求去“格物致知”,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点贡献,估计会引导和激发不少的的自然科学家在他身后涌现,那么我们国家也不会在自然科学领域落后世界那么远了。相对而言,欧洲人在“格物致知”方面要比我们作的好多了,把物体精细研究在生物体内发现了细胞,非生命体深入研究发现了分子和原子;生物体系构建了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和宗亲关系,原子级的物质构架组成了元素家族表。这个格物致知的进步和成就非常了得,本来对于自然万物的分格排序和认识是三纲八目的基础,在基础上谁做的更深入更精细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被撼动的地位,因为三纲八目的其他的所有步骤都是针对人的,而人的易变化、不可轻易再现性导致了其他步骤出现差错的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