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的苏联
对于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思考
对于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思考【摘要】在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实施。
这一政策对前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带来了成功,也带来了失败。
共产主义政策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导致了政府控制过度和个人自由不足的问题。
最终,这一政策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对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思考中,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启示,同时借鉴其经验教训,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前苏联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平衡政府控制与个人自由,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以实现可持续的国家发展。
【关键词】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成功与失败、人民生活水平、政府控制、个人自由、长期影响、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借鉴。
1. 引言1.1 前苏联战时背景在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动荡。
最显著的是二战期间,苏联卷入了世界范围的战争,成为盟国的一员。
这段时间是苏联历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也对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爆发之前,苏联正处于工业化和集体化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已经使得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战争的爆发,苏联迅速转入战时经济体制,加强对工业和农业的控制,以保证国家的物资供应和战争的胜利。
而在二战期间,苏联经历了巨大的损失和牺牲,但也取得了许多胜利。
这段时间,苏联共产主义政策得到了更加严格的贯彻和执行,政府对生产和分配的控制更加强化。
这一时期的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对后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在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一项极具影响力和争议的举措。
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是战争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前苏联政府希望通过实行共产主义政策来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和生产力。
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包括了对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全面改革,旨在建立一个完全集体化的社会体系。
在战时背景下,前苏联政府实施共产主义政策的动机是出于国家利益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
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作者:徐瑞雪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5期丘吉尔曾是一个坚定的反共产主义者,对苏维埃俄国抱有极大的敌意。
在苏联刚建立时,他就竭力主张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摇篮中”。
但是,当纳粹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危险之后,丘吉尔意识到需要联合苏联共同抗德。
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德国攫取政权,并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欧洲局势随之紧张。
丘吉尔的对苏态度逐渐转变,转而呼吁政府寻求与苏联的合作,共同抵制纳粹的扩张。
这种前后看似矛盾的立场,是顺应形势发展所做出的必要调整。
联苏抗德对于挽救危急的欧洲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战结束至希特勒上台十月革命后,在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丘吉尔就开始担心欧洲未来的形势。
他曾写道,当时他“没有大功告成的感觉”,“我自己有两种心情:一方面我害怕未来,另一方面我想帮助被打垮的敌人”。
丘吉尔所说的“害怕未来”指的是他将新生的苏联视为英国的威胁,而“帮助被打垮的敌人”指的是帮助德国战后复兴。
由此可见,丘吉尔在一战甫一结束就在考虑欧洲大陆霸权问题。
他甚至曾经公开表示对共产主义政权的厌恶,称其为“暴政”。
那么,丘吉尔之所以如此警惕、敌视苏联,主要原因是丘吉尔认为,欧洲大陆上强大的苏联的存在是对欧洲既有均势局面的破坏。
由于一战刚结束,英国很难发起新的战争来对付苏联,因而,丘吉尔需要寻找能够制约苏联的力量。
1919年4月9日,丘吉尔曾写信给劳合·乔治:“把德国养起来,并迫使它同布尔什维主义斗”。
丘吉尔设想的是扶植德国实现复兴,让苏德两国互相制约,实现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可见,一战结束后,苏联成为英国“大陆均势”破坏者。
根据英国传统的“扶弱抑强”原则,不难理解在这个时期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是防范和敌对的。
二、希特勒上台至二战爆发1933年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上台后,展示出咄咄逼人的架势,叫嚣撕毁《凡尔赛和约》,挣脱强加于德国的枷锁,争取“生存空间”,借以蛊惑人心。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包括其成立、内战、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以及最终解体等方面。
一、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成为苏联第一任主席。
二、内战时期苏联成立后,立即面临着内外的敌对势力。
内战爆发,持续了几年时间。
红军(苏联的武装力量)与白军(反对苏联的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的领导下,红军最终获得了胜利。
内战结束后,苏联开始了重建工作。
三、工业化和计划经济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迅速发展苏联的工业基础,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苏联政府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对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进行了全面规划和管理。
在这一时期,苏联建设了大量的工厂、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使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增长。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成为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之一。
1941年,纳粹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入侵,这场战争被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的抵抗战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也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冷战时期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升级,进入了冷战时期。
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加剧,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对抗。
苏联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其军事实力和核武器,与美国进行了多次核竞赛。
冷战时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苏联解体后才结束。
六、苏联的解体1985年,苏联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然而,这些改革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导致苏联的解体。
瓦西里扎伊采夫 二战时期前苏联最出名的狙击手
瓦西里·扎伊采夫二战时期前苏联最出名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二战时期前苏联最出名的狙击手1942年7月,战火烧到了伏尔加河畔。
成千上万辆德军坦克轰鸣着向前奔驰。
斯大林格勒一夜间变成了前线城市。
到9月底,德军已占据了市中心的大部分地区并前出到中心码头的伏尔加河岸。
德军凭借着优势兵力,一次次试图把苏军赶下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守军最艰苦的日子来临了。
苏联前沿阵地的第62集团军为了扭转战局、打击入侵德军,把兵力分成了“战斗小组”和“突击组”,与敌军展开了周旋。
我们这里要讲的就是第62集团军狙击手运动的发起人瓦西里·扎伊采夫和他的狙击手小组,也就是苏联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瓦西里·扎伊采夫(1915年3月23日- 1991年12月15日)出生于普里乌拉利耶乌拉尔山脉,经常跟随父亲和哥哥一起进山打猎,12岁时便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1942年,已成年的他跟随部队来到了伏尔加河畔。
1942年10月为止,德军已经占领了9/10的城市,这时的城市已几乎被炮火轰击成了碎片,就连第三帝国疲惫的士兵们都称之为“老鼠的战争”。
双方的战斗人员都在隧道间不停地穿梭,隐蔽于巨大的工业设备和倒塌的公寓建筑的废墟楼板中。
狙击手们就活跃在其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的首席狙击手是瓦西里.扎伊采夫。
在他头10天的战斗中,扎伊采夫就已经射杀了40名德军。
1942年10月,马马耶夫岗被切割成两半,苏军占领着东部的斜坡,西部则被德军占据。
德军控制着一个被称作“鬼领”的高地,上面有一水塔。
德军在那里安置了一个观察所,指挥炮兵向苏军射击。
可以说,水塔至关重要。
谁控制了水塔,谁就掌握了马马耶夫岗。
有一天,德军一名通信兵出现在水塔附近。
扎伊采夫发现后,端起步枪就把他撂倒了。
接着水塔里钻出来一个德国人。
他猫着腰一溜儿小跑,向他倒下的同伙奔去。
扎伊采夫毫不犹豫又把他击倒了。
论二战爆发前夕苏联的绥靖政策
论二战爆发前夕苏联的绥靖政策
杨宝康
【期刊名称】《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1(017)001
【摘要】本文从苏联对德国法西斯的活动和态度入手,全面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绥靖政策的关系.认为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标志苏联外交政策由集体安全政策向中立自保政策转变,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推行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杨宝康
【作者单位】临沧教育学院科研处,云南,临沧,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2.54
【相关文献】
1.二战爆发前夕国联的裁军努力、失败以及原因 [J], 杜清华;
2.二战前夕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形成分析 [J], 李秉正
3.从三国谈判失败看二战前夕苏联在外交上的失误 [J], 卜振友;许二斌
4.对二战前夕美国绥靖政策的剖析 [J], 程早霞;吴秀菊
5.试论二战前夕苏联与英法的结盟谈判 [J], 陈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苏联女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何不穿裤子
前苏联女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何不穿裤子作者:暂无来源:《海外星云》 2018年第5期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一部电影叫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主要讲述了1942 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班的女机枪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后来和一群德军展开了战斗的故事,这里有这么一个细节,就是电影里面出现的所有女兵大多都不穿裤子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的女兵人数达到了惊人的80万左右,平均起来七个士兵里面就有一个女兵,而且在战场上穿裤子要比穿裙子要方便很多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前苏联女兵丢弃裤子,而选择裙子呢?其实不单单是前苏联女兵,当时的德国女兵、英国女兵、美国女兵等都是穿裙子而非裤子,其原因要追溯到欧洲的历史文化。
虽然前苏联横跨欧亚,但它更多时候把自己代入欧洲一员的角色,故它受欧洲文化的影响非常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女性穿裤子,会被视为伤风败俗的行为。
你敢穿裤子,那你不是“好女孩、好女人”。
更夸张的是,在20 世纪初,根据一些欧美国家的法律,女性在非骑马、非骑自行车的情况下穿裤子上街是违反法律的,是会被逮捕的。
就连常以民主国家自居的美国,当时对女性的穿着一样存在歧视且禁止女性穿裙子,美国女性开始穿裤子的时间并不比中国早多少。
法国比较前卫一点,在1909 年的《拿破仑法典》就废止了不准女性穿裤子的禁令。
不过,这一切归终到底还是男女观念的不平等,是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在18、19 世纪,当时的欧美女性穿衣非常麻烦,尤其是贵族女性,除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包着,还有“束腰”这种病态行为。
实用性调整是根本驱动,前苏联最早意识到了女兵穿裤子更有利于在战场上的表现灵活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前苏联就大力提倡女兵穿裤子这一行为,而欧洲各国的女兵是在20世纪60 年代的时候才开始提倡穿裤子,因此,也就解释了在二战的时候,前苏联女兵为何不穿裤子。
笏(本刊综合整理)(编辑/潘越)。
二战前后苏联对巴尔干区的政策
二战前后苏联对巴尔干区的政策李提【摘要】沙皇俄国一直觊觎巴尔干半岛,将争夺海峡控制权作为帝国外交的前沿。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领导下,俄国采取了和平外交,主动废除了沙俄时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海峡问题上少有让步。
二战期间,斯大林更是试图通过修改条约,与土耳其共管海峡。
冷战形成后,随着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海峡问题在苏联巴尔干政策中的地位被苏南关系取代。
%The Balkan Peninsula, due to its particular geographical importance in the Turkish Strait area, has been the coveted object of the Tsarist Russia.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lthough the Soviet Un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Lenin, adopted the principle of peaceful diplomacy and initiated the abolishment of several unjust treaties signed during the Tsar period, rare concession was made on strait issues.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Stalin was even trying to share the rule of the Straits with Turkey through the re⁃vision of relevant treaties. After the outburst of the Cold War, the Strait issue, as part of the Balkan policy of the Soviet Union, was replaced by the Soviet-Yugoslav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pansion of its military strength.【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21【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二战前后;苏联;巴尔干地区;黑海海峡;政策【作者】李提【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512巴尔干半岛地处欧洲东南部,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
二战前,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为何能够超过英法三百年?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二战前已经完成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的工业国。
第三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苏德战争爆发。
虽然苏联在开战之初,损失巨大,但最终顶住了德国的进攻,把德国打的大败,最终德国战败。
在一战中,俄国军队的战斗力与德国完全没法比,天壤之别。
二战中,苏联却靠强大的工业和机械化部队彻底打败德国,可见苏联的工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甚至可以说,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超过英国法国几百年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成就。
为什么苏联五年计划能够达到如此的成就呢?一,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之力五年计划其实很简单,就是国家集全国之力建设重工业,包括钢铁、发电、机械制造、水泥、采矿等工业。
说白了,就是建设各种工厂,很多技术和设备是从西方国家购买。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都是先发展轻工业,获得资本积累,然后逐步转移到重工业。
苏联显然等不及了,战争迫在眉睫,不尽快发展重工业后果很严重。
所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之力发展重工业,企业不需要考虑市场销路的问题,一切由国家包办。
二,由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苏联发展重工业需要购买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这都需要资金。
资金从哪里来,只能从农民那里获取资金。
于是,苏联农民过得很苦,为国家做了贡献。
三,苏联地大物博除了资金发展重工业还需要大量的煤炭、铁矿石、石油等矿产,苏联国土广大,任何资源都不缺,只要发展采矿业把他们从地下和矿山里挖出来即可。
四,规模优势苏联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远远超过欧洲各国,即使工业化的水平只达到英法的七八成,苏联的总体工业产值就会远超欧洲。
所以,二战中,即使德国的工业化水平更高,武器更精良,但是苏联工业拥有巨大的规模优势,造出的武器虽然不如德国的质量好,但是巨大的数量优势弥补了质量差距,依然可以打败德国。
五,技术成熟钢铁、发电、机械制造、采矿等工业在英国法国已经发现了几百年,技术高度成熟,苏联只要买(或其他方式获得)来用就可以了,买来技术和设备,然后迅速扩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数量优势。
苏德战争
苏联的伤亡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各方的统计数据并不一
样。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是,军队作战亡688.5万(包括伤病而 亡),到达前线途中亡50万,加上被俘后亡的数量,苏联军队共
亡916.48万,平民死亡1740万,总亡2660万,苏联全国的成年男
子有一半非死即残。 德国方面,二战德国总伤亡600万。投降前亡于战争中的德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被誉为二战经典的转
折之战,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 于1945年5月2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8 日,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苏德战 争就此结束。
苏德战争中包含着近百个重大的
战役,双方兵力损失达一千余万人,
所以就不一一给大家介绍了,不然
这节课就要拖到下个学期了,刘老
师肯定也不让,我就挑几个大家熟 悉的战役介战役比以往任何一次大规模反攻战役的准备都 好:共有22个强大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
和6个空军集团军以及大量远程航空兵部队参加。在兵力
构成上,炮兵团首次超过了步兵团,比例为1.5:1,在威 胁最大的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正面,每英里防御正面
可以得到148门火炮支援,远远超过了德军为发动进攻而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 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
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
准确统计。 此役,苏军的损失仍要超过德军,不同的是:德军 是被整建制消灭,战斗力不复存在,新的部队不经一段 时间的训练形不成战斗力;而苏军残存的部队补充新兵, 以老带新,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而且德军人员和物资 难以补充,苏军补充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超德国。德国的 实力因此而衰弱。
名称:库尔斯克战役 地点:库尔斯克 时间: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
二战前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是怎么回事?
二战前苏联和芬兰之间的战争是怎么回事?展开全文苏芬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芬兰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开始,最终苏联惨胜于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结束。
苏芬战争中,芬兰军队机枪手自成立以来,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威胁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透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
芬兰方面则力保独立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芬兰之间的几次谈判都没有结果,苏联决心武装入侵芬兰。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
苏芬战争中,苏联士兵展示缴获的芬兰国旗苏联投入大规模的军队进攻芬兰,并在兵力、飞机、坦克上占有压倒性优势。
但是在战前,因为斯大林从1937年开始的一连串的政治整肃,所以大量有经验的苏军指挥官被处死或入狱,以致于苏芬战争爆发时,苏军仅剩下经验不足的高级将领和中级军官。
由于上述因素,再加上芬兰军队训练有素、熟悉地形,导致苏军在冬季战争初期损失惨重,芬兰则展现了远超过苏联预计的抵抗能力。
苏联于后期以撤换指挥员、改善作战方式和结合强大的物资优势,终于突破了芬军主防线,芬兰因而求和。
1940年3月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出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结束了战争。
苏芬战争中阵亡的苏军士兵苏芬战争中,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却损失惨重,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
芬兰则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
苏芬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亚洲盟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6月法国投降。
同年7月21日A.希特勒下令秘密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洛萨计划》,其主要内容以闪电战战略为基础,包括进攻、占领和肢解苏联的一切计划和细节。
1941年夏,法西斯德国已占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的14个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准备入侵苏联。
对于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苏联政府有所警惕,战争前夕,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的苏军有171个师,268万人。
但是,I.V.斯大林和苏军总参谋部对于来自多方面的情报持怀疑态度,因而对德军进攻的时间、规模和重点估计不准或不足,临战前夕准备不够。
法西斯德国发动侵苏战争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德国、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的190个师的兵力分北、中、南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战争初期,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丧。
6月28日德军占领明斯克,7月16日攻陷斯摩棱斯克。
由于苏军坚决抵抗,实施强大的反突击,希特勒于7月30日命令中央集团军群转入防御。
在北方,德军占领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后,于9月8日开始从陆上封锁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军民开始了长达900天的保卫战。
在乌克兰战线,德军于9月19日占领基辅以后,德军向乌克兰东部和克里木半岛推进。
在中部,德国于9月30日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11月27日德军突击部队离莫斯科只有24千米。
粉碎希特勒的闪电战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把敌人赶离莫斯科100到250千米。
解放了1.1万多个居民点。
从1月8日到4月中、下旬为止,苏军在各条战线上将德军击退150到400千米,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改善了列宁格勒的处境,夺回了60多个城市。
在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约有50个师被击溃,仅陆军就伤亡83万多人。
苏联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帮凶
苏联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帮凶
很多人认为苏联在二战当中是完全站在正义的一方,但我个人不认同,苏联事实上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帮凶。
原因如下:
第一,斯大林在二战前期就已出兵进攻和平国家芬兰并占领芬兰的领土;
第二,苏联在二战前浑水摸鱼强行占领波罗的海三国;
第三,在二战初期苏军出兵占领罗马尼亚东北部地区,这导致后来的罗马尼亚安东尼斯库政权加入到轴心国当中进攻苏联。
第四,苏联在二战前分别与德国日本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唆使德国进攻法国和唆使日本进攻中国;
第五,在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苏联出兵与德国同时瓜分波兰。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俄国人已经用武力在中欧和东欧侵略扩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点和德国人在1941前年对欧洲的军事扩张有异曲同工之妙;1941年苏德爆发战争在一定的程度上属于苏德双方分脏不均的狗咬狗的战争。
英美法中之所以在二战当中联合苏联对付德意日法西斯也是迫于无奈:两权相害取其轻,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
丘吉尔说过:“为了打败德国,我们不得不与魔鬼合作。
”。
大雷雨计划是怎么回事
大雷雨计划是怎么回事大雷雨计划是怎么回事苏联大雷雨计划是讲苏联在二战之前为准备侵掠德国所布属的一项计划。
可是这所谓的苏联大雷雨计划是否存在呢?苏联大雷雨计划出现的书籍是索科洛夫所写的《二战秘密档案》。
书中写到二战之前苏联所驻扎的军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装备上都远远的高于德国。
假设没有苏联大雷雨计划,如果这些军队都用来防范德国。
那么在德国的闪电战中苏联军队就不会遭受重创,可是实际上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这么多的军队驻扎在苏德边境是做什么呢?加之当时领导是斯大林。
且斯大林的才能和抱负并不逊色于希特勒。
可是苏联大雷雨计划从来没有出现在苏联教科书中。
教科书中描绘的是万恶的德国纳粹不顾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侵略苏联,使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苏联大雷雨计划也鲜有人知。
能为它的存在提供证据的也只有索可洛夫所写的《二站秘密档案》。
在类似的其他记载二战的书籍并没有出现有关苏联大雷计划的存在。
并且苏联大雷雨计划也有为德国开脱罪责的嫌疑。
倘若苏联大雷雨计划真实存在。
德国的侵略只是提前消除危害,也就谈不上侵略了。
苏联大雷雨计划是否真实存在仍然难以下定结论。
可是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了解二战的历史也只有查看书中的记载,很少有人可以真正体会二战的残酷和风云变幻,探究苏联大雷雨计划似乎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大雷雨计划是真是假大雷雨计划是指二战期间前苏联进攻纳粹德国的计划。
历来关于大雷雨计划真假众说纷纭。
根据前苏联史学家索克洛夫斯基的二战秘密档案,大雷雨计划似乎真的存在,不过因为德国提前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而宣告破产了。
索克洛夫斯基认为大雷雨计划是真的,他是结合朱可夫的回忆录及众多苏联将领的回忆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
他称,赫鲁晓夫回忆斯大林听到德军进驻巴黎,法国投降时曾大叫“本来指望与法国联合瓜分德国,现在只能计划破产”的话。
除了回忆,索克洛夫斯基还根据当时苏联集结在苏德边境的重兵不符合防御军事的纵深原则分析,如果没有进攻德国的野心,那么这件事是不可能有的。
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教育学院教案用纸
其中主要有:(1)1981 年 9 月 5 日,联共(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2)1932 年 8 月 15 日,联共(布)中央作出了《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育制度的 决定》;(3)1933 年 2 月 12 日,联共(布)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 ‘儿童学’曲解的决定》。同时,联共(布)中央对高等教育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并 在培训师资、建立统一新学制和进一步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这 些决定与措施,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在总结 20 年 代教育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动了 30 年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 进展。
教育学院教案用纸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教育
[教学目标]
了解苏联各个阶段的教育改革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苏联的统一劳动学校制度。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苏联是一个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后,苏联早期的教育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1930) 为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教育改革阶段;第二阶段(1931-1940)为苏联 30 年代的 教育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41-小结:苏联早期的教育改革实践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 学说,在实践上进一步提高和充实了巴黎公社教育改革的经验,无产阶级的教育 理论与实践日益丰富和完善。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教育界的思想十分活跃。列宁、斯大林的教育学说为 苏维埃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 这一时期,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克鲁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等人的教育思想理 论,随着他(她)们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也相继脱颖而出。所有这一切, 对苏联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战以后,凯洛夫、赞科夫、苏 霍姆林斯基等一批著名教育家,又谱写了一篇篇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红色猛犬,从轻型到重型,盘点二战前后苏联装备的7种装甲汽车
红色猛犬,从轻型到重型,盘点二战前后苏联装备的7种装甲汽车在二战爆发之前及二战之中,因为当时苏联国内产能不足,苏联的装甲部队中还包含相当部分的装甲汽车。
其中只装备机枪的被称为轻型装甲车,而装备了中小口径火炮的装甲车则被称为重型装甲车,具备一定的反装甲能力。
FAI/FAI-M型装甲汽车——苏联战前轻型装甲车的典型这款装甲汽车是一款轻型装甲车,主要执行的是侦查和情报传输任务,是苏联产量较大的几款装甲车之一。
FAI装甲汽车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在车体后方装了一台可以进行360度旋转的机枪塔,机枪塔内容纳了一挺7.62毫米的DT系列机枪,具备环向火力。
FAI/FAI-M型装甲汽车的线框设计图之一不过此时FAI装甲汽车上的这个机枪塔并不能够进行自动旋转,只能够通过人工手动旋转,因此旋转速度较慢。
此外,FAI装甲汽车都没有装备电台设备,所有的FAI装甲汽车之间,只能够通过旗语进行远程信息传递。
该款装甲汽车都没有装备电台FAI-M型装甲汽车则是FAI装甲汽车的一款临时改进型,主要是使用了加兹M-1型汽车底盘的生产型号,从1935年才开始进行生产,总产量只有76辆。
博物馆保留的一辆FAL装甲车FAI/FAI-M型装甲汽车的实战记录比较多,参加了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诺门坎战役,最后在苏德战争初期几乎全部战损,仅剩少数被德军俘获后继续使用。
BA-20装甲车——战前苏联跑的最快的装甲车BA-20装甲车在1936年开始进行生产,该车采用了2X2的底盘,前2后2布置。
因为该车装备了电台,因此除了主驾驶和副驾驶之外,该车还配备了一名无线电报务员来操作无线电台。
被德军缴获使用的BA-20装甲车BA-20装甲车的炮塔也重新经过了设计优化,除了一挺7.62毫米的机枪之外,还配备了烟雾发生器,用来制造烟雾掩护逃离。
BA-20装甲车车体装甲较厚,使用了6毫米厚的轧制防弹装甲板。
拆了轮胎在铁轨上行动的BA-20装甲车BA-20装甲车同时还是当时苏联装甲车中速度最快的,能够达到90公里的公路最高时速。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20世纪初至1991年存在的一个国家。
苏联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1917年至1922年:十月革命和内战时期苏联的发展起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当时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和农民起义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随后,苏联陷入了内战,反对派势力与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在内战期间,苏联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动荡。
2. 1922年至1953年:斯大林时期1922年,苏联成立,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而成。
约瑟夫·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对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有化了大部分经济资源,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改革。
苏联在二战期间起到了重要的抗击纳粹德国的作用,斯大林也成为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3. 1953年至1985年:后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后,苏联进入了后斯大林时期。
尼基塔·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新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试图减少斯大林时期的集权体制。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且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对抗。
1964年,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取代,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保守的政策,并加强了对苏联的控制。
苏联在这个时期继续扩大其在军事、科技和太空领域的影响力。
然而,苏联经济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僵化逐渐显现出来。
4. 1985年至1991年:戈尔巴乔夫时期和苏联解体1985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的问题和政治体制的僵化,但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二战苏军战力浅析
二战苏军战力浅析苏联:这是许多中国人听到都能勾起无限回忆的名字,有个朋友曾经说,带给俄罗斯民族艺术与彪悍共存性格的源头是苦难,或许苦难就是能够让一个人一个民族得到升华的动因。
苏联——那留于历史烟尘之中的名字,闪亮、忧伤、黑暗、坚强,那优美激昂的歌曲,英雄的城市,美丽的姑娘走过历史,却让与之共存的名字——苏联,倾倒消散在岁月之中二战中苏军战斗力的发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所以说发挥是因为个人认为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战斗力受到多方因素的遏制,并未完全发挥。
说到二战的苏军,不得不提的是苏联的大清洗,几乎所有的红色国家都要经历各种运动的洗礼,中国就不胜枚举,但是二战前苏联的大清洗恐怕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一次之一(中国的文革也许要超过它?).红军中五位元帅中的三位、15位大将中的13位、九位海军上将中的八位、57位军长中的50位、186位师长中的154位在清洗中被处决这一次大清洗是斯大林与托洛茨基政治斗争的延伸。
在客观上动摇了苏联内部的团结,严重影响了苏军战争初期的表现,其结果是大量苏联人(尤其是少数民族)在战争中倒向纳粹德国。
二战中,在不存在伪政权情形下,本国公民大规模加入敌方作战的,惟有苏联,被俘高级将领主动要求从战俘中组织军队帮助侵略者的国家,也惟有苏联。
(要求从战俘营组建军队与德军并肩作战的人是苏联将领弗拉索夫,此人42年被俘后自愿组建苏联伪军,后为俄罗斯解放军司令,战后被绞死)。
至1943年春,苏军叛变者和平民以志愿者方式为德军服务的高达100万人。
(再有就是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应该说起源也与此有关,大清洗后高加索地区的车臣人大部分在德军入侵后加入德军,这使得斯大林秋后算账,几十万车臣人全部流放迁徙,其中处决劳役死亡近半数,这为今天俄罗斯的车臣问题埋下伏笔扯远了)由于苏联内部的大清洗运动,在之后的苏芬战争中就暴露了苏军作战能力下降,39年苏联入侵芬兰,芬兰奋起抵抗,在不到半年的战争中苏军死亡失踪超过30万(据说有25000人的44步兵师被6000芬兰军队全歼),而芬兰战争人员损失大约只有其十分之一(难怪有西方人说共军人海战术了),战后有苏联将军说“我们得到的土地,足够埋葬牺牲的士兵”(看来苏联人不但行动上强硬,也是够嘴硬)只是由于整体实力的巨大差距,最后芬兰要求停战,割让卡累利阿地峡这一战略要地给苏联,这一仗使得希特勒认为苏联精英在大清洗中损失惨重,部队战斗力大减,民族凝聚力也大大削弱,这就为巴巴罗萨计划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从_自保求和政策_到_和平战略_谈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中民族利己主义的膨胀
第23卷第4期 2003年11月承德民族师专学报Jou rnal of Chengde T eachers ’Co llege fo r N ati onalitiesV o l.23N o .4N ov .2003 收稿日期:2002—09—20作者简介:付际红(1965—),女,江苏省淮阴市人,承德民族师专法政系副教授。
从“自保求和政策”到“和平战略”——谈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中民族利己主义的膨胀付际红(承德民族师专 法政系, 河北 承德 067000)摘 要:二战前后,苏联通过实施“自保政策”与“和平战略”确保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
但同时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也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发展。
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它由侵害周边小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发展为损害盟国的利益、严格控制各盟国。
苏联的这些做法影响消极且恶劣。
究其原因,一是苏联没有摆正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地位;二是历史因素的影响,吸取苏联的教训,我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应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关键词: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民族利己主义;侵害近邻;损害盟国中图分类号:K 512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54(2003)04-0028-05 诚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
而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红色政权的苏联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外部——有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渗透和经济奴役;有被帝国主义大国出卖首先陷入战争的危险。
内部——有进一步发展经济,缩短与帝国主义国家差距的愿望;有纠正“肃反运动”的错误,拨乱反正、稳定社会、增强军事力量的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反苏联、反社会主义的论调甚嚣尘上。
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已由一国发展为多国,但与帝国主义国家实力相差悬殊,处于劣势;特别是战后的苏联满目疮 ,有尽快完成国内各方面恢复任务的迫切要求。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知道,苏联无论是战前实施的首先保证自身安全的“自保求和政策”,还是战后实施的以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内容的“和平战略”,都有特定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士兵站在写着“莫斯科-100公里”的路牌下。1941年 秋末,德军主力已逼近至莫斯科不远处
1941年进攻莫斯科时,德军将军古德里安 在奥廖尔遇到一位年迈的沙俄将军。沙俄老将 军说: “倘若你们二十年前来,我们本来会伸出 双臂欢迎你们的。 可是现在太迟了。 我们刚刚开始走上正轨,你们倒来了,又 让我们倒退二十年,以致我们将不得不再一次 从头做起。所以我们都为俄国而战,而且在这 一事业中,我们大家都是团结一致的。”
1939年12月27日,芬兰西南部的港口城市Turku,苏军空袭中 ,一座房屋被炸弹击中剧烈燃烧。
1940年1月17日,大雪覆盖的森林道路上俘获的苏军坦克和汽 车。芬兰军队刚刚打败了苏军一个整师。
狙击之王 西蒙·海耶 (simo hayha)(1905 年12月17日—2002年4 月1日) 1939年~1940 年的苏芬战争中,他在 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 就用芬兰版的莫辛纳甘 狙击步枪射杀了542名 苏军,一举成为世界上 杀人最多的狙击手。
她母亲不知道儿子在外面干什么:“你 现在到底是什么职务?” 斯大林告诉她:“苏共中央总书记。” 母亲不明白,斯大林解释说:“妈妈, 你还记得沙皇吧?我现在的地位就像沙皇一 样。” 这位善良母亲却在他耳边悄悄的说: “真遗憾,你没当成神父。”
1937年6月,斯大 林的母亲叶卡捷琳娜因 肺炎与世长辞,她没能 盼到她的儿子来做最后 的道别。那时,她的儿 子正在开展血腥的大清 洗,每天莫斯科都有数 百人被捕,斯大林正扮 演另一个“教父”。
——佐洛塔廖夫主编,《俄罗斯军事战略史》
1938年9月29日-30日、张伯伦、达拉第、希 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举行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 题的国际会议,史称慕尼黑会议。4国签署了《慕 尼黑协定》。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全部占领了捷克斯洛 伐克。
签定慕尼黑协定的 四国代表,张伯伦 、达拉第、希特勒 和墨索里尼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1939年9月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 。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加入苏联。 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苏联获得约4万 平方公里。芬兰以30年为期将汉科半岛及其附 近岛屿租给苏联。 1940年6月苏联把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 北布科维纳并入。 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 “东方战线” 的建立把西部边界向西推进了二、三百公里。
各型T-34在战时生产超过50000辆,远远超过所有德国 坦克的总和,成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1941年11月7日,就在纳粹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苏军在莫 斯科红场举行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大阅兵。图为T-34坦克通过 红场。
“在接下来的4年中,直到德国入侵为 止,苏联军官一直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着。在 武装力量中的大约7.5万到8万名军官中,至 少3万名被投进监狱或者被处决。其中包括 5位元帅中的3位,全部11位副国防人民委员、 所有军区的司令员、海军和空军的司令员及 参谋长、16位集团军司令员中的14位、67位 军长中的60位、199位师长中的136位、397 位旅长中的221位、所有团长的50%。另外, 还有1万名军官被开除出现役。”
——戴维〃M.格兰斯、乔纳森〃M.豪斯,《巨人的碰撞》
从军衔级别上看,“死者中包括3名元帅 (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和布柳赫尔)、16 名陆军将领、15名海军将领、264名上校、 107名少校和71名中尉”。
——杰弗里〃罗伯茨,《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
这种做法,极大地抵消了此前10年内红军 的职业化努力。到1940年,“受过高级军事 教育的人员比重比1936年减少了一半多, 70%的指挥官和首长只接受过中等学校和短 期培训的教育,拥有作战经验的人员仅占 26%”。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1939年9月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 。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加入苏联。 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
芬兰在1808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俄国的属 国。俄国十月革命后,芬兰政府立即于1917年12月 6日宣布独立。 1938年4月,苏联和芬兰进行外交谈判,希望 和芬兰联合抵抗德国,并希望芬兰将列宁格勒外围领 土和苏联北方领土交换,以达到保护列宁格勒的目的 。但谈判延续长达一年也没有实质性结果,这时欧洲 的形势已经开始恶化。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定互不侵 犯条约,条约中包括一项秘密条款,在两国之间的东 欧国家中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将芬兰划归苏联。9月 1日德国进攻波兰,苏联随后也在东面出兵,仅几个 星期,两国瓜分了波兰。
——威廉〃R.科勒,《20世纪的世界》
1939年8月21日,希特勒得 知斯大林转变态度,马上派外长里 宾特洛甫飞到莫斯科,于8月23日 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协定》。这 个协定附有密约,划定了两国的势 力范围。
苏方代表莫洛托夫在《苏 德互不侵犯条约》上签字
德方代表里宾特洛甫在《苏 德互不侵犯条约》上签字
当年秋季,苏联要求芬兰将边界从列宁格 勒后退25千米,并租借汉科半岛30年,以建 设海军基地,作为交换,苏联割让两倍的卡累 利阿领土给芬兰。 然而,汉科半岛却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 屏障,苏联此举的动机十分令人怀疑。当时的 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苏联军队制造了 “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 造成苏联士兵的死亡,进而要求芬兰政府赔礼 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兰 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 条约,11月30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 兰边界。
——综合人民网《为正义和荣誉拼死一搏(铭记历史 警示未 来)——伟大卫国战争永载俄罗斯和人类史册》,【美】小奥 托〃普雷斯顿〃钱尼《朱可夫传》
用自己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的马特洛索夫
“俄罗斯虽幅员辽阔,但已无处可退:后边 就是莫斯科!” 1941年10月14日,莫斯科市民在首都郊外挖反坦克壕。 ——舍身炸坦克的克洛奇科夫—季耶夫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 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从1929年以后, 斯大林再也没有下过 基层。所有的决策都 是在克里姆林宫或者 是郊区的别墅里面做 出来的,很多重大的 决定都是他在和领导 人的宴会上杯盏交错 中做出来的。
1935年,斯大林回到故 乡格鲁吉亚看望已经身患肺 癌的母亲,此时的斯大林已 经功成名就,成为苏联党和 国家的伟大领袖。
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后,希特 勒一反常态地向苏联提出,把邻近苏联 西部的他国领土划给其作为势力范围, 以争取苏方在德国发动战争时保持中立 。 此时,英、法也希望与苏联合作对 德,同年8月,两国派出军事代表团在 莫斯科举行抗德谈判。
“英法谈判小组的启程被推迟了11天,而且也不 是乘飞机踏上征途的,他们本来只需一天便可以抵达 莫斯科,结果却是通过最慢的海上运输手段,一艘九 千吨的客轮。这艘客轮最终于8月11日抵达莫斯科, 代表团里包括对他们的谈判对手的情况并不确定的低 级别官员。在谈判进行中,英法代表避谈苏联人提出 的关于军队实力、军事设计,以及说服波兰和罗马尼 亚允许苏军穿越它们领土这些问题。苏联人不得不把 英国和法国政府散漫的行动与张伯伦及达拉第飞到慕 尼黑直接与希特勒磋商所表现出的那种急切相比较。 ”希特勒却是快马加鞭,因为他“关心的是确定进攻 波兰的具体时间表,必须在冬天来临之前完成,否则 会志着英、法长期以来执行的促使德国 向东争取“生存空间”的企图彻底破灭。苏联 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赢得了一年半的备战时间 。同时,条约的缔结也在法西斯集团内部引起 了矛盾。但是,苏联中断同西方民主国家建立 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也给苏联带来了 不利的影响。众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因斯大林同希特勒和解受到冲击。苏联领导人 只顾眼前之利,后来为稳定日本又签订了《苏 日中立条约》,这也一度削弱了国际反法西斯 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