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诅咒

201305003820 赵艺琳[内容摘要] 一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对该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是福音吗?经济学家一度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瓶颈,吸引外国投资的增加、加速本国资本积累从而推进本国经济增长。但是战后的经验研究显示,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但是,我们看到在那些具有很高制度质量的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成为诅咒。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导致的大宗产品出口收入容易导致一国走向封闭式的发展道路,从而损害观念和先进制度的进口。其次,丰富的自然资源带来的租金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导致寻租盛行恶化了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计量结果表明,在整体上,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害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会降低一国的制度质量。总而言之,发展中国家如果希望避免资源诅咒,必须从制度变革上寻找良方。

[关键字] 自然资源资源诅咒经济发展传导机制

一、资源诅咒是什么

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与到经济生产活动中,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会成为一国未来潜在的收入。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长期低下,教育水平低下,腐败严重,内乱频繁。近代历史表明,英、德、美、俄等国依靠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率先完成工业革

命,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与资源贫瘠的国家相比,资源富足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学者将研究的目光逐渐转向了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出口国。Monroe & Mabro(1974)分析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原油的价格大幅度上升,阿拉伯地区石油出口国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由于投资不力等原因,这并没有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1977年《经济学家》杂志提出了“荷兰病”这个命题,“荷兰病”是指在一些中小国家经济中,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Corden & Neary(1982)提出经典的“荷兰病”模型,在模型中,存在资源和制造业两个贸易出口部门和一个服务业非贸易出口部门。资源部门的繁荣发展增加了对本国非贸易产品的需求,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快速发展的资源部门也在不断削弱本国的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资源部门的兴隆吸引了原本应该留在制造业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造成资源的非对称流动。另外,资源大量出口导致本币升值,这也是降低制造业出口的竞争力的原因之一。Matsuyama(1992)建立了一个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引入非齐次偏好,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于商品平均需求弹性,而且制造业部门是以“干中学”为特征,技术进步能够向其他部门扩散,而农产品部门无此特征。结果表明,在封闭的小国经济中,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开放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会挤占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阻碍技术进步,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Auty(1993)在研究矿产资源出口国家时首次提出“资源诅咒”这个概念。通过对玻利维亚等资源出口国进行了案例分析,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福音”而是一种“诅咒”。在外部利好的影响下,玻利维亚资源出口所得直接用于消费,并没有用于投资发展本国工业,并且基于对矿产资源价格的良好预期,政府大肆向外国举债,当矿产价格下降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类似的国家还有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墨西哥。“资源诅咒”假说的提出为后来研究资源禀赋与经

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这也激发了学者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研究“资源诅咒”现象。一些学者在验证“资源诅咒”现象时,开始考虑政治体制、制度质量等初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资源诅咒”假说更加贴近现实。总

资源诅咒的症状包括四点: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产业不易发展起来;资源产业的繁荣以其他行业的衰退为代价;出口剧增导致本国货币升值从而消弱了本国经济的竞争力;国民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差距因资源条件的优劣而拉大。

二、“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解释资源诅咒

大部分的文献都证实了资源丰富的国家容易出现“资源诅咒”现象,而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何种途径阻碍经济的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Gylfason(2001)最早提出了“资源诅咒”传导机制这个概念,他认为丰富的资源可以通过“荷兰病”、寻租、政府决策失误以及忽视人力资源投资这四条传导途径影响经济发展。Auty(2001)把“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分为两类:内生原因和外在原因。内生原因包括结构主义政策,“荷兰病”和出口导向理论。外在原因有两方面:政策失误和无效投资,寻租和政治经济。Papyrakis & Gerlagh(2004)对“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说明了腐败、投资、经济开放度、贸易条件和教育都是“资源诅咒”的传导渠道,而且投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传导途径。此后,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补充和完善,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传导机制和政治学传导机制两大类,其中经济学传导机制包括收入波动和“荷兰病”,而政治学传导机制包括制度质量和政府决策失误,其中制度质量有包括体制类型、寻租、国内战争等方面。第一,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容易使资源丰裕地区患上荷兰病,资源部门的扩张和制造业的萎缩必将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第二,资源丰裕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扩张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第三,在产权制度不明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丰裕的自然资源还会诱使资源使用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寻租活动产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第四,资源的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环境问题突出。脆弱的自然环境状况不仅阻碍了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

阻碍。

以智利为例。智利是世界著名的铜生产国之一,以铜为代表的采矿业相当发达。在20实际前半期,由于智利国内技术能力的提高,铜的生产出现了较大的提高,带来了丰富的资源租金。但到了20十几70年代,自然资源的荷兰病效应显现。经济出现较大的混乱,从而引发了长期的政府干预,但这种干预的持续性较差,效果也无法完美。70年代实际工资的快速增长又家具了经济的进一步混乱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为对付经济的萧条,智利在1978—1982年实施了所谓的“大爆炸”改革,但后来证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允许汇率升高以对抗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汇率的升高引起了资金的外套,影响了国际收支平衡,威胁到国内金融体系。但在1986—1999年,智利却迎来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并有效克服了通货膨胀。智利经济的转变又几个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1981—1982汇率危机后的汇率政策改变,时间汇率贬值80%,促进了出口。同时,智利开放了资本市场以促进国际贸易,并采取稳定政策以对付通货膨胀,政策因素成为智利扭转资源诅咒现象的关键

三、政策建议

(一)套期保值

对于依靠资源出口的国家来说,建立一个能够平滑价格波动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稳定收入可以使政府执行审慎的财政政策,增强国家财政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通过期货市场对初级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是减少价格波动的一种有效途径。锁定未来商品的价格即确定了未来的收入,不再担心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墨西哥为了防止石油价格下跌,使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方法,稳定石油收入。

(二)建立商品基金

很多自然资源生产厂商都建立商品基金,或者进行储蓄作为未来的财富。最早也是最大的商品基金是由科威特和阿联酋在波斯湾共同创建的。商业基金专业化、透明化的运作以及不受政治干扰都会以基金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使基金财富实现稳定增长。商品基金的建立主要可以在以下三方面避免陷入“资源诅咒”:第一,商品基金的建立可以使“意外之财”与国内经济实体隔离,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发生。商品基金可以投资于海外市场,获取海外稳定的收益。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