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白花青--明清民窑青花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史參考資料-青花瓷
色白花青 --明清民窯青花瓷
成耆仁
明清青花瓷主要來自景德鎮。景德鎮窯廠大致有官窯與民窯之分。一般說來,官窯瓷精 細、華麗;民窯青花瓷則彷彿繪在紙絹上的一幅畫作,流露民間畫工的純樸個性,奔放飄逸的寫意畫風別具一格。無論官窯或民窯瓷,製作工序繁雜,據《天工開物》至少經七十 二人次之手方能完成一件瓷器。
過去對青花瓷有「重官窯、輕民窯」的傾向,鮮聞純以民窯青花瓷為主題。本館特別籌 辦「明清民窯青花紋飾特展」意義十分深遠。近二百件展品,各具特色,器面上草草的格調與華麗堂皇的官窯瓷繪畫相比,更是成為強烈的對比。
●中國瓷器之故鄉 --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春秋時屬楚地,漢改隸為豫章郡屬鄱陽縣,三國為吳地,東晉始設 鎮名新平,唐改名昌南為浮梁縣所轄。至北宋真宗年間因景德鎮貢瓷質良且美,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昌南之名逐漸衰微(註 1)。
宋景德年間。燒造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命進御瓷器。底書景德年製四字。 其器尤光緻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景德鎮因自然環境條件極佳,天然資源充沛,「水土宜陶」,加上水運之方便,自五代 以來燒窯聞名。元代在景德鎮設立官--浮梁磁局(註 2)。至明洪武二年(西元一三六九年)設明官窯於景德鎮珠山附近。入清以後繼續設置官窯廠,康、雍、乾三朝無論以質 以量均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景德鎮名符其實成為「瓷器之故鄉」,至今仍在燒窯不斷。唯清中期以後國勢漸弱,景德鎮所產瓷器大不如昔日。
●色白花青 --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主要的著色劑是氧化鈷(CoO),在瓷胎上用筆描繪,再蓋以透明釉以還原氣 分一次燒成,使其白釉下呈現出十分美麗的藍色釉,「色白花青」顯得雅致。以唐代藍彩奩和碗(註 3)(圖一)為例,遠在唐代已經具備了燒製青花瓷的基本條件,所使用釉料 也相同--鈷藍料。宋代以釉下鐵釉的基礎上出現了宋青花瓷器。
一九七六年,韓國新安發現一艘元代沉船,內發掘了二萬多件元代完整的瓷器而轟動一 時。大部分出土物為元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白瓷和少數黑釉、褐釉等雜釉器,但始終未被發現任何一件元代青花瓷。出土二萬多件瓷器內包括相當多數技術和畫法上與元代青花極 為相似的鐵繪小盤(註 4)(圖二),一件白地銅紅釉葉紋盤(圖三)更是引起學界的興趣。該船的沉船年代被認為大致在西元一三一O至一三三O年間(註 5),由此可見十四 世紀初青花瓷尚未普遍,十四世紀中葉政治不安、局勢亂,交通受阻,進口青花料不易得手。至明、清技
術上把握得住,發展也迅速。青花瓷在製作工序上比其他品類較簡便,鈷 料穩定宜於控制,加上累年的經驗和改進,使胎與釉之間熔和不致脫落,胎細輕薄,器形繁多,達到青花瓷的登峰造極成就。
●釉料 --鈷藍
青花料中包括「鈷」、「鐵」和「錳」三個重要著色因素。「鈷」的著色力最強,只要 引入O‧一%,就能使釉著色成藍色。鈷不存在變價,故在不同氣氛的窯的燒製過程上也不會出現不同色---使青花呈現穩定的藍色。「鐵」的著色力次之。鐵和錳為雙價元素 ,在不同氣氛就呈現不同色調,如︰含鐵量的增加和還原程度的強或弱會呈現出各異之色調--淡綠、黃綠、褐綠,甚至近於黑色(註 6)。「錳」的著色力在三個重要元素中最 弱。以高鐵低錳的青花料繪畫時,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後,由於受到鐵著色單獨影響,而使青花呈現灰暗的藍色。「成化青花」的清新淡雅型青花之出現,首創了青花的特色而受到 高度讚賞。
近數十年諸多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元青花所用鐵鈷含量高而錳鈷含量則極微,與錳含 量高而鐵量少的國產料顯著不同,這種「高鐵低錳」的進口料--蘇泥勃青,是元代青花的共同特徵。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出土八千公斤明初官窯青花瓷片中遴選洪武青花瓷片, 委請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測試結果得知,洪武青花與元青花使用相同釉料--同類鈷土礦,是進口的「高鐵低錳」青花料(註 7),至於元青花與洪武青花之間呈色不同 之原因,似乎不在於青料,而是在於燒溫和燒窯氣氛之不同而呈現出不同之色調。
蘇泥勃青價高供應不穩,至明成化年間進口青花料用盡,開始使用國產青料,叫作「平 等青」。嘉靖之後又用「回青」,青花色調再度恢復美觀。至明末清初,回青告絕,開始改用「瑞州石子青」(註 8),主要產地為浙江金華、紹興一帶。到了嘉慶以後(一七九 六~)才開始用「雲南料」--珠明料。珠明料含氧化鈷量較低,一般在二%以下,清初,最好珠明料之氧化鐵含量較高達八至九%以上。現代繪製的高級青花瓷器仍多採用珠明 料。珠明料的鈷土礦主要分佈在雲南、福建、江西等省。
●官窯青花與民窯青花
‧官窯青花
早在唐代浙江上林湖地區設有貢窯,唐宋之間為確保品質和產量,在該地「設官監窯」 ,由此貢瓷向官窯制度邁向一大步(註9)。
官窯、民窯之分始於宋,但宋、元時期的官窯,是在民窯中「百中選一」,而且「有命 則供,否則止」。元世組忽必烈於西元一二七九年在景德鎮建立第一個官窯--「浮梁磁局」。浮梁磁局多次被反元軍佔領,一三六O年後浮梁就成為朱元璋的勢力範圍,政局也 漸趨穩定。洪武帝於一三六八年即帝位,原由蒙古人統治中國的政權全面恢復漢化秩序,並以古代漢、唐、宋之制度為參考。據《明太祖實錄二九》,太祖即位之前以「事死如事 生,事亡如事存」,比照當時的型制製造大量祭器,祭天、地和太廟。洪武二年恢復「匠藉制度和元代官窯」(註10)。官窯生產青花瓷器多半做為宮內日常使用或賞賜功臣貴族 、賞賜外國國王和使臣,但
也見作為商品與外國交換良馬之例在明代史料中處處可見,如︰《明史》占城、真臘、邏羅三傳記,洪武十三年(一三八O)賞賜三國貢使瓷器共五萬 七千餘件。
朱元璋在立國之初下令嚴禁臣民使用「雕琢龍鳳紋的服飾器用」(註11),對於官窯品 質管理嚴格,明御廠生產青花瓷之次色品或破損、變形等落選品,都需先行入庫積壓一段時間後才作處理,景德鎮珠山發掘八千公斤明初官窯瓷為最好實例(註12)。
元末明初的執政者,為了防止出現反政府效果、防止借古諷今,訂定各種措施,到了洪 武帝更是下令禁絕歷史劇的演出,故傳統已久之陶瓷上的「人物故事圖」突然間消失,以松竹梅、芭蕉湖石等組合就成了畫面上的主紋飾,至永樂朝逐漸再現人物故事紋飾。燒製 技術方面,明初大型器物特別多,大盤、大碗等之燒製時用墊餅支燒使重心移至於墊餅上,以防止燒 過程中坍陷(註13)。器物上「落年款」的習慣也是始於永樂年間(註14)。 朱棣永樂帝酷好白色的緣故,在永樂間新開發成功甜白瓷。
永樂帝武功高,用兵四夷,積極經營對外貿易,貿易需求量大增,鄭和連續出使國威遠 播,也促成造船等科技達到高峰。由此製瓷技術可能也受到西方技術的影響和刺激,由海外各地收藏元明瓷器和古墓葬或海底出土大量瓷器為最好印證。特別是,永樂瓷的外銷比 重相當大(註15),尤其專為西域(註16)的強國--中亞的帖木兒帝國而製作的仿金銀器伊斯蘭造型大型青花瓷器為數頗多(圖四)。一四O三年西班牙國王 Henry三世的 使臣於一四O九年九月返回西班牙之後寫的書︰《奉使帖木兒紀》內記載,他曾在帖木兒的慶功宴上所看到的都是「大盤式的器皿,有金的,也有銀的,有些則是玻璃般的陶器, 又叫做瓷器。這些瓷器是極受珍愛的,而且極為貴重」(註17)。
中東兩大中國青花瓷器之中心--伊朗阿德卑爾回教寺院和土耳其托甫卡甫‧沙賴博物 館以及印度蒙兀兒王朝都有伊斯蘭造型的永樂、宣德青花瓷器。明清時期統治者為使蒙藏地區的僧侶和貴族歸順中央,以達到穩定邊疆利於統治的目的,在這種歷史環境之下製作 了無柄壺(圖五)、僧帽壺、法輪大罐、八吉祥壺、多穆壺(圖六)、賁巴壺(圖七),藏草壺、高足杯……等特殊形制的器物(註18)。
清代,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時已有官窯廠在生產瓷器,至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 )因太平天國之亂、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等內憂外患導致永遠停止燒官窯,至咸豐五年(一八五五)窯址毀於戰亂。
清代官窯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最好,投入不少金錢和人力,使得御窯器達到完 美無缺的境界。除青花瓷之外,彩瓷、琺瑯瓷、單色瓷等新品種的開發或發展,特別是在十七、八世紀這類之清代瓷器成為歐洲人的新寵,大量運往歐洲。輸往歐洲的產量增加, 官窯和民窯皆盛。景德鎮窯廠內分工原本相當細,加上為迎接來自海外歐洲和日本等國之訂單,更加細分且新設西洋雕鑄像生器皿、西洋黃色器皿紫色器皿、抹金抹銀器皿、西洋 紅色綠色器皿、東洋抹金抹銀器皿等(註19)《景德鎮陶錄卷八》記載當時的盛況(註20 ︰
昌江之南有鎮曰陶陽。距城二十里而俗與邑鄉異。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許。煙火逾十 萬家。陶戶與市肆當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凡食貨之所需求不便五方。藉陶以利者甚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