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生长和繁殖习性
贝类生长与繁殖习性
贝类的地理分布
全球分布
贝类在全球的海洋和淡水环境中都有 分布,它们适应各种不同的温度、盐 度、水质和底质条件。
地区差异
不同种类的贝类有不同的地理分布范 围,受到环境因素和生态因子的影响 。
贝类的经济价值
食用价值
贝类是重要的食用海鲜之一,它们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味道 鲜美。
其他用途
除了食用外,贝类还有多种经济价值,如制作珍珠、装饰品、药材等。此外, 有些贝类还被用于科学研究,如海洋生态监测等。
定性、底质的稳定性等。
04
贝类生长与繁殖的相互影响
繁殖对贝类生长的影响
繁殖周期对生长的影响
贝类的繁殖周期会影响其生长速度。在繁殖期,贝类会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 从而减缓生长速度。
繁殖输出对生长的影响
贝类在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精子和卵子,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种能量 的消耗可能会影响贝类的生长。
贝类生长与繁殖习性
• 贝类概述 • 贝类的生长习性 • 贝类的繁殖习性 • 贝类生长与繁殖的相互影响 • 贝类生长与繁殖的实践应用
01
贝类概述
贝类的定义与分类
贝类定义
贝类是软体动物门中的一类生物 ,它们通常具有壳来保护柔软的 身体。
贝类分类
贝类包括多种不同的种类,如牡 蛎、扇贝、鲍鱼、蛤蜊等,它们 可以根据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 分布进行分类。
贝类生长与繁殖的研究进展
生长研究
技术创新
研究贝类生长规律、影响因素及生长 调控机制,为养殖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贝类养殖 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和 可持续性。
繁殖研究
研究贝类繁殖生物学、繁殖习性和繁 殖调控机制,提高贝类的繁殖率和成 活率。
七章贝类的繁殖和生长
4.生长与环境条件
生长不仅是由内在的条件决定,而且 与周围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有利的生活环 境使生长加速,不利的生活环境不仅生长 的速度缓慢,甚至有完全停止生长的可能。 环境对于生长的影响以决于温度、盐度和 饵料等几个方面。
(1)温度
贝类的生长速度,与温度有些密切的关 系。我们前面讲过,水温影响贝类的摄食, 新陈代谢等,C=R+P+U+E故而也影响生长, 温度对生长的影响大致呈梯形曲线,即在 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生长加快,过低或 过高的温度村生长均不利。
2.大小和重量的测定
贝壳的大小:长、宽、高 但贝类的生长,并不能被一个简单的贝壳测量数 字完全代替,因许多贝壳长,宽、高到某一时期 就难增长,或几乎不长,但在这个时期里,贝壳 的厚度和软体部分的重量还是继续增加的,因此 在测量大小时,还应测定整体的重量,对某些特 殊贝类,还应测定软体或其一部一定部位的重量。
2.生长与年龄
• 规律一般为缓慢—快速—缓慢或停止。在胚胎前 期,体积一般不增加,到幼虫开始摄食时,方才 开始缓慢生长,幼虫期间,体积的增长倍数不很 大,例如褶牡蛎目受精卵经卵裂,卵化而至完全 成长即将变态的幼虫,其体长仅增大到原有长度 的7、8倍在幼虫变态期间一般停止生长,变态完 的幼贝在最初一、二年中生长最快,以后变慢或 停止生长,例如栉孔扇贝,在最初的一年半内, 体长增长约为全长的70%。
当性成熟时
• 并不能代表主要生长已经完成,但在这个时期生 长很慢,产卵期间甚至完全停止生长,产卵期后 再继续生长。双壳类的生长并不能被一个简单的 贝壳长度测量数字完全代替,因许多种类其长度 与宽度的比值不是恒定的,常随年龄而变化,有 些种类在幼小时长度与宽度比值接近,年老时就 有很大的差别。反之,在幼贝时有些种类壳长与 壳高的比例相关很大,到成贝时反而接近。另外, 壳的长度与宽度到了某一时期就很难增长。或几 乎不长,但贝壳的厚度和重量还在继续增长,因 此在测定体长时还必须测定壳厚和壳高以及全体 重量。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
贝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1、贝类的主要特征:贝类是软体动物门动物的通称。
外表上看,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
①、它们的身体柔软,两侧对称(或成体不对称而幼体对称),不分节或假分节。
②、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③、体腔退化,只有围心腔或围绕生殖腺的腔。
④、消化系统比较复杂,除瓣鳃纲外,其他种类口腔内具有颚片和齿舌。
⑤、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6、间接发育的贝类具有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两个不同的形态发育阶段。
2、贝类的外部形态结构:角质层、棱柱层、珍珠层贝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贝壳素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还包括镁、铁、磷酸钙、碳酸钙等无机物。
外套膜生理作用:分泌、保护内脏、呼吸。
头部、足部、内脏囊3、贝类的内部构造消化管——口(小齿:中央齿、侧齿、缘齿),食道,胃,肠,肛门。
消化系统消化腺——肝脏,胰脏,口腔背侧一对唾液腺。
胃肠之间有一晶杆囊,里面有一具有消化作用的晶杆。
水生贝类——鳃:由外套腔内的皮肤扩张形成。
(楯鳃、栉鳃)呼吸系统陆生蜗牛——假“肺”:外套腔内表面血管网。
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以及血窦(开管式循环)/微血管(闭管式循环)构成。
(血红素、血青素)(1)开管式循环: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2)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头足类)排泄系统:肾脏。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其开口称为内肾口;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为外肾孔或排泄孔。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围绕食道的神经环原始贝类神经中枢由此派生的足神经索和脏神经索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进化贝类神经中枢侧神经节、脏神经节联络神经滤泡生殖系统——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管生殖输送管4、贝类分纲概述: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淡水中——双壳纲(少数)、腹足纲陆地中——腹足纲(肺螺类)海洋中——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第二章贝类的分布及生活习性1、贝类生活环境:生物因子:饵料、敌害环境因子非生物因子:温度、盐度、水质、光照、潮流、底质2、贝类的生活类型;游泳生活型:柔鱼,枪乌贼浮游生活型:海蜗牛等底上——匍匐生活型:鲍、各种螺类底栖固着生活型:牡蛎附着生活型:扇贝、贻贝、珍珠贝底内——埋栖生活型:泥蚶、缢蛏、波纹巴非蛤、菲律宾蛤仔、栉江珧等凿穴型:海笋、船蛆寄生、共生和群聚:内寄螺,圆柱螺,是非常特殊的种类,很难辨认。
贝壳的生活习性
贝壳的生活习性
贝壳是海洋中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它们以其独特的生活习性而闻名于世。
贝壳生活在海底的沙滩和礁石上,它们的生活习性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生理特点的制约。
首先,贝壳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们的身体被坚硬的壳所保护。
这种壳不仅能够保护贝壳免受外界的侵害,还能够帮助贝壳在海底的沙滩和礁石上行动。
贝壳通常以其足部在海底爬行,同时也能够在壳内收缩身体,以保护自己。
其次,贝壳是一种滤食动物,它们通过壳上的一对小孔来吸入水,并过滤其中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
这种生活习性使得贝壳对海水的清洁度非常敏感,一旦海水受到污染,贝壳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此外,贝壳还有一种特殊的繁殖方式,它们通常是雌雄同体,能够自我受精并产卵。
贝壳的卵会孵化成幼体,然后在海底的沙滩和礁石上生长。
这种繁殖方式使得贝壳的数量能够迅速增加,同时也使得它们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贝壳的生活习性是非常独特且有趣的。
它们以自己坚硬的壳保护自己,以滤食的方式获取食物,以特殊的繁殖方式增加数量,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并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物,让它们能够在清洁的海洋环境中健康生长。
第二章 贝类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及养殖环境
严寒的冬季,冰雪封冻的低温季节,能导致贝类的血液及体液的冻结,
引起死亡。自然界野生的贝苗、成贝,常因低温造成死亡。为此,在贝类 人工苗种培育及养成管理中,要采取防冰和防霜冻的措施。
酷夏炎热,温度过高,在贝类生理上产生呼吸急速,不规则,缺氧窒 息,还可造成蛋白质疑固,以至昏迷死亡或烫死。要采取“防暑”的措施。 不管那一种贝类,对温度均有一个最高、最低和适温范围。超出最高、 最低范围,贝类正常的新陈代谢作用受到破坏;在适温范围内,贝类新陈
杂的溶液,可根据其含量多少和对生物影响程度,大致又可划分
为下列几种:常量元素 (如氯、钠、镁等)。营养元素(氮,磷、硅 以及铁、锰、钼等)、微量元素(镍、钒、碘、钼、银等)、溶解气
体(氧、氮、二氧化碳等)、氢离子和有机物质 (悬浮性的有机物及
水溶性的有机物等)。
贝类生态2—
15
1、酸碱性
海水一般呈弱碱性。其pH值在7.5—8.6之间,外海通常在 7.9—8.2之间。
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滩涂底质,为贝类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潮汐、波浪和海流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氧气和饵料,促使底层营 养物质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有利于贝类的生长。 潮汐还影响着贝类幼虫的分布,影响采苗的效果。在牡蛎的研究中,发 现在低潮期内幼虫的出现数量最多;同时在低潮期内幼苗附着量也最大。 扇贝的浮游幼虫在表层的密度,当退潮期间比其它时间高出数倍。
夭折死亡或被敌害所吞食。由此可见,海水运动与贝类养殖关系 甚为密切,因此在选择养殖场地时,必须考虑海水运动可能造成 的影响,在已经进行养殖的场地,为了防止海水运动可能造成的 危害,应该修筑防浪(或防潮、防流)坝,保护滩涂的性状,维护贝 类的生长。
贝类生态2—
贝类生长和繁殖习性
幼生型
• 一部分贝类在繁殖时,把精或卵细胞排 至出水腔中,依靠排水孔附近的外套膜 和鳃等的作用,使生殖细胞压入鳃腔中, 并在此受精、发育,到能自由活动的幼 体时才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称幼生型 (Larviparous)。
成熟产卵期:性腺丰满,生殖管明显,呈树枝状,滤 泡发达,原来附在滤泡上的卵子,此时大多卵柄断裂, 游离于滤泡腔中,有时生殖管中也有卵子。游离于滤 泡腔中的卵子卵柄收缩,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为5070微米。卵内卵黄颗粒浓密,在显微镜下透光差。呈 暗灰色.雄性个体滤泡内精子聚集成束,精子头部呈 圆锥形,2-3微米,前端突起长约1.8微米,后方为尾 部,长约32微米。此时若有天气变化,成熟个体便纷 纷排放卵子或精子。排出的卵子核膜消失,处于第一 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出的精子入水后游动活泼。与卵 子很快结合受精。
如原产于北方海区的紫贻贝、南移到南方 海域之后,水温超过25℃生长基本停止,超过 28℃足丝脱落,难以度过南方的炎夏;暖水性 的马氏珠母贝在水温13℃时停止摄食,生长也 基本停止,低于10~8℃时,不仅不再生长, 往往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冻伤,以至死亡。
贝类的生长与食料关系密切。如福建福宁 湾的尖刀蛏以浮游硅藻类为食,当海区浮游硅 藻类生物量降为7.53×106个/m3以下时,生长 缓慢,达19.44×106个/m3以上时,生长较快 (陈品健,1988)。柯意报导加州贻贝、贻贝、 简单速蛤的生长率,视周围海区鞭毛藻和硅藻 的丰富程度。此外,海水中的有机碎屑往往也 是滤食性双壳类的食物来源。有机碎屑含量多 寡也左右着一些贝类的生长。
生长的一般规律
1、在贝类的一生中,其生长情况通常是缓慢--快速---缓慢(或停止)的规律。即在生命的初期, 生长比较缓慢,如胚胎初期个体体积一般是不增加的, 到幼虫期开始摄食,生长逐渐加快,但这一时期总的 是比较缓慢的,青壮年期贝类生长快速,老年阶段生 长又趋缓慢甚至完全停止。
蛤蜊的生命周期与繁殖习性
蛤蜊的生命周期与繁殖习性蛤蜊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的软体动物,它们具有独特的生命周期和繁殖习性。
了解蛤蜊的生命周期和繁殖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这一重要的生态资源至关重要。
蛤蜊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孵化、幼虫、成虫和繁殖期。
蛤蜊的孵化过程一般发生在水体中,具体取决于环境条件。
孵化期可以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
在孵化期结束后,蛤蜊进入幼虫阶段。
在幼虫阶段,蛤蜊通过摄食和吸收养分来成长,并逐渐发育成成虫。
成年蛤蜊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坚硬的外壳和强壮的肌肉。
它们通常生活在河口、滩涂或海床上,并以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为食。
蛤蜊的寿命一般在2到4年之间,但有些物种可以活到10年以上。
蛤蜊的繁殖习性非常有趣。
一般来说,蛤蜊的繁殖期是在特定的月份或季节,这与其生活环境和物种有关。
在繁殖季节,成年蛤蜊会分泌出性腺细胞,并释放到水中。
这些性腺细胞会与来自同一物种的其他个体的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会逐渐发育成为幼虫,并最终孵化出来。
蛤蜊的繁殖方式也因物种而异。
有些蛤蜊是雌雄同体,也就是说一个个体同时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能够自我受精。
而其他一些物种则需要两个个体之间的交配来完成受精过程。
蛤蜊的交配一般发生在水中,通过释放精子和卵子进行外部受精。
蛤蜊的繁殖成功与否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水温、盐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污染等。
如果环境条件恶劣,可能会导致蛤蜊繁殖失败或数量减少。
因此,保护和管理蛤蜊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以确保它们的生命周期和繁殖习性能够正常进行。
针对蛤蜊的生命周期和繁殖习性,科学家和生态保护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一重要资源。
首先,他们进行了有关蛤蜊生态学的研究,以了解其生命周期和繁殖习性的具体细节,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
其次,他们通过监测和控制水质和污染物排放来维护蛤蜊的生存环境。
此外,一些地区实施了蛤蜊的养殖和合理捕捞措施,以保持其种群数量。
总之,蛤蜊的生命周期和繁殖习性对于保护和管理这一重要生态资源至关重要。
扇贝繁殖方式
扇贝繁殖方式
扇贝是一种常见的贝类,其肉质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扇贝的繁殖方式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扇贝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
自然繁殖
扇贝的自然繁殖主要是通过性繁殖来完成的。
扇贝的性别是不确定的,即同一只扇贝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性别。
扇贝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季和夏季,此时扇贝的生殖腺会逐渐发育,最终形成成熟的卵子和精子。
当水温达到一定的温度时,扇贝会释放出卵子和精子,进行受精。
受精后的卵子会在水中自由漂浮,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最终成为幼贝。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来促进扇贝的繁殖。
人工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人工授精和人工孵化。
人工授精是指在扇贝释放卵子和精子的时候,人工将其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混合,使其受精。
这种方式可以控制受精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幼贝的存活率。
人工孵化是指将受精后的卵子收集起来,放入孵化箱中进行孵化。
孵化箱中的水温、盐度、氧气等条件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幼贝
的正常生长。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孵化箱中的杂质,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扇贝的繁殖方式有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严格控制水质和环境条件,以保证幼贝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总结河蚌的特征
总结河蚌的特征引言河蚌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贝类动物,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河蚌科。
它们生活在湖泊、河流和水道等淡水环境中,并以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本文将总结河蚌的特征,包括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点等方面内容。
外形特征河蚌的外壳呈椭圆形,通常由两个对称的钙质壳片组成。
其外壳色泽多样,可以是暗灰色、棕色或黑色。
外壳表面光滑且具有纵向的凹凸纹路。
河蚌的外壳约有4-5厘米长,宽度略小于长度。
河蚌的外形特征对不同种类的河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具有类似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河蚌是底栖生物,它们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底部,通常栖息在河底的泥沙或石块下。
河蚌通过一根强壮的足用于在底部爬行,并利用其足上的细小刚毛固定在底部,以避免被水流冲走。
河蚌是肉食性动物,以浮游生物、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物。
河蚌一般是在夜间活动,它们通过体壁上的体疣感知周围的环境。
河蚌呼出的水通过鳃中的鳃小孔排出,同时也带走了河蚌吸入的氧气。
河蚌的生活习性使其在河流和湖泊中扮演了重要的生态角色,对于水质的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生长和繁殖河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一般需要数年才能成熟。
河蚌的生长速度受到环境因素、水质、温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河蚌的寿命可以达到10年以上。
河蚌的繁殖方式是雌雄异体,即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分开。
雌性河蚌在适当的季节会释放大量的卵子,而雄性河蚌则会释放大量的精子。
卵子和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孵化成为幼苗。
幼苗会附着在底部的泥沙或石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长和发育。
养殖价值河蚌既具有食用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
河蚌的肉质鲜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河蚌还可以用于制作多种美食,如河蚌壳煲汤、河蚌炖鸡等。
河蚌的养殖也是一项具有潜力的产业。
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可以提高养殖河蚌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河蚌的养殖也可以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结论总结起来,河蚌是常见的淡水贝类动物,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
文蛤养殖技术
文蛤养殖技术文蛤为软体动物门帘蛤科动物,又名花蛤、黄蛤、海蛤,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其中以辽宁营口、山东莱州湾、江苏北部沿海、台湾、广西等地资源较为丰富。
目前,它是我国沿海渔民开发滩涂、发展贝类养殖的理想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一、经济价值文蛤肉和壳可人药,具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催乳等功效。
近代研究还表明:文蛤能抑制肝癌、平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等。
此外,文蛤又称“天下第一鲜”,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不仅肉味鲜美,而且富含多种营养。
据分析,文蛤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2.8克、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4.7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
文蛤不但是我国城乡市场的畅销水产品,而且远销日本及欧洲各国,是颇受欢迎的海产食品之一。
二、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贝壳2片,坚厚,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
壳长约5—12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4/5,宽度约为长度的1/2。
壳顶突出,先端尖,微向腹面弯曲,位于贝壳背面中部略靠前方。
小月面狭长,呈矛头状;楣面宽大,卵圆形。
韧带黑褐色,粗短,凸出壳面。
贝壳表面膨胀,光滑,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
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
顶部具有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
壳皮常磨损脱落,使壳面成为白色。
贝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呈紫色。
铰合部宽。
右壳有3个主齿及2个侧齿,2前主齿略呈三角形;后主齿长,与贝壳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
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短,呈半圆形。
前闭壳痕小,略呈半圆形;后闭壳肌痕大,呈卵圆形。
足扁平,舌状(图5)。
(二)生活习性文蛤常栖息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平坦沙质滩涂上,营埋栖生活。
栖息底质的含沙量为50%一90%,以细、粉砂质为宜。
生长适宜水温为15—25C。
海水相对密度为1。
014—1.024。
文蛤具迁移习性,随着个体生长而逐渐向低潮区或浅水区迁移,不同潮区分布着不同大小的文蛤。
扇贝养殖的知识点总结
扇贝养殖的知识点总结扇贝是一种常见的海产品,因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扇贝养殖是指人工种植和养殖扇贝,以期获得更丰富的扇贝资源。
随着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扇贝养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养殖业。
在扇贝养殖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才能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
下面就是一些关于扇贝养殖的知识点总结。
一、扇贝的生态习性扇贝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软体动物,通常生活在潮间带和浅海区域。
扇贝对水质要求较高,对富含有机质和悬浮物的水体有较好的适应性。
扇贝的寿命较长,一般可活10年以上。
扇贝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因此选择适宜的养殖水域和提供充足的食物对扇贝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二、扇贝养殖水域选择在进行扇贝养殖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水域。
通常情况下,选择海湾、河口和浅海水域进行扇贝养殖是比较合适的。
这些水域通常水深适中,有适量的有机质和浮游生物,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水域的潮汐、水温和水质也需要符合扇贝的生长需求。
对水域的选择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和评估,以确保养殖效果。
三、扇贝养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扇贝养殖时,需要建设基础设施来提供生长环境。
养殖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扇贝养殖网箱、养殖底质和养殖设备等。
在建设扇贝养殖网箱时,需要选择适宜的材料和结构,以满足扇贝在其中的生长需求。
养殖底质的选择也需要注意,要选择适宜的底质来提供扇贝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富含营养物质。
同时,养殖设备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操作方便和养殖效果。
四、扇贝种苗培育在进行扇贝养殖时,需要首先培育扇贝种苗。
扇贝种苗的培育通常需要进行人工筛选、配伍和生长,以获得高质量的种苗。
培育好的种苗通常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和抗逆能力,能够更好的适应养殖水域的环境。
在进行扇贝种苗培育时,需要注意水温、水质和饵料的选择,以获得更好的培育效果。
五、扇贝养殖管理技术在进行扇贝养殖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管理技术,以提高养殖效果。
扇贝养殖管理技术包括水质管理、饵料管理、疾病防控和水域环境保护等方面。
贝类养殖学总结材料(2010.12.7 )
第一章绪论考试时间: 2010年12月14日(周二)10:05——11.40;地点:4411教室考试形式:闭卷第一节我国贝类养殖的历史和现状一、中国贝类养殖历史缢蛏、牡蛎、泥蚶和蛤仔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养殖贝类,有极其悠久的养殖历史。
高等与中等水产院校从1958年开始增设贝类养殖课程。
近年来,养殖贝类的生物学、育种技术、生态系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如贻贝亩产达1-2吨,扇贝亩产4-5吨,缢蛏亩产3-4吨,蓄水养殖泥蚶的产量也达到亩产5吨左右,高的可达6-7吨;平滩养成的一般亩产1.5吨—3.5吨,较蓄水养殖的产量低。
二、贝类养殖的现状目前经济价值大可开展增养殖的150种;其中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种类已有50种,其中:腹足类:14种;双壳类:34种;头足类:2种. 从国外引进而养殖成功的贝类不断增加。
2005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384.7万吨,养殖面积达到169.4万公顷(包括海上、滩涂、陆基养殖),贝类育苗6917亿粒(其中鲍苗18.4亿粒),渔业产值达到418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7619亿元。
其中中国海水养殖贝类产量为1067.5万吨,占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总量的77.1%。
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
对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沿海人民就业、国际商贸发展等起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贝类养殖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我国海岸线缅亘,港湾曲折,浅海、滩涂平展广袤,饵料丰富,环境多样化,可供贝类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辽阔。
2.贝类资源丰富:贝类是海中之宝,我国沿海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贝类,可养的种类多,其中已养殖的达50种。
3.贝类养殖的特点:贝类养殖具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等优点;它不与农业争土地,不与畜牧业争饲料,不与鱼虾类争水面,可立体利用水体、保持水体的良性循环;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
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贝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态功能
共生关系:贝 类与其他生物 形成共生关系, 如与藻类、细 菌等微生物共
生
竞争关系:贝 类与其他生物 存在竞争关系, 如与其他滤食 性生物竞争食 物和生存空间
生态平衡:贝 类在生态系统 中扮演重要角 色,如通过滤 食作用净化水 质,通过生物 沉积作用影响
海底地形等
贝类在人类生活中的利用价值
屑等
贝类的食性
贝类主要以浮游 生物、有机碎屑
和微生物为食
贝类通过过滤海 水来获取食物
贝类的摄食方式 包括主动摄食和
被动摄食
贝类的食性对其 生长、繁殖和生 存具有重要影响
贝类的繁殖方式
雌雄同体:部分 贝类具有雌雄同 体的特征,可以 自行繁殖
异体受精:大部 分贝类需要通过 异体受精来繁殖, 即精子和卵子分 别来自不同的个 体
食物来源:贝类是 重要的海鲜食材, 如牡蛎、蛤蜊等
珍珠来源:部分贝 类能产生珍珠,如 珍珠贝、牡蛎等
装饰品:贝类的外 壳常被用作装饰品 ,如贝壳项链、贝 壳工艺品等
药用价值:部分贝 类的肉和壳具有药 用价值,如牡蛎肉 、珍珠粉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产卵:贝类通常 将卵产在海水中, 让其自然孵化
孵化:卵在海水 中孵化,幼体经 过浮游阶段后沉 降海底,开始附 着生活
贝类的生长与发育
贝类的生命周期: 从幼虫到成虫的过
程
贝类的生长速度: 受环境因素和种类
影响
贝类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
殖
贝类的发育过程: 从受精卵到成虫
的形态变化
贝类的生态功 能
贝类的生活习性与 生态功能
汇报人2 贝类的生态功能
贝类的生活习 性
贝类的栖息环境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繁殖技术与方法
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繁殖技术与方法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繁殖是海洋养殖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牡蛎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贝类,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养殖业。
本文将介绍海水养殖牡蛎种苗的繁殖技术与方法。
一、自然繁殖法自然繁殖法是指利用牡蛎自身的生殖能力进行繁殖的方法。
牡蛎具有性别分化和体外受精的特性,这为其自然繁殖提供了基础。
常见的自然繁殖法包括并联养殖和单体养殖。
1. 并联养殖法:即将两个不同性别的牡蛎放在同一个养殖箱中,通过其自然生殖过程进行受精和孵化。
在牡蛎性成熟期,雄蛎会释放精子,而雌蛎会释放卵子,两者在水中相遇进行受精并形成受精卵。
这些受精卵会在水中自由漂浮,通过给予适宜的生长环境,如温度、光照和营养物质,孵化成为牡蛎种苗。
2. 单体养殖法:将一批雄性和雌性的牡蛎分别放入不同的养殖箱中,在适宜的水温和养殖水质条件下,让其自然产生受精卵。
然后将受精卵收集起来,通过人工孵化和培育的方法培养成为牡蛎种苗。
二、人工繁殖法人工繁殖法是通过干预和控制牡蛎的生殖过程来实现繁殖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繁殖效率和控制繁殖时间,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种苗。
1. 人工授精法:将收集到的雄蛎和卵蛎分别放置在容器中,然后用一根细管连接两个容器。
雌蛎通常是放置在上部,而雄蛎则位于下部。
通过轻轻振动容器,雌蛎释放的卵子会通过细管进入到雄蛎的容器中,实现人工授精。
然后将受精卵收集起来进行培育和孵化。
2. 人工种仔法:首先收集到的受精卵经过一定的筛选和处理后,先培育成种子,再放入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养殖和孵化。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光照、盐度和氧气等环境因素,为牡蛎种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优化养殖条件除了通过不同的繁殖方法,优化养殖条件也是提高牡蛎种苗繁殖效果的重要环节。
1. 温度控制:牡蛎的繁殖和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
一般来说,温度在15摄氏度至28摄氏度之间为宜,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 养殖环境:养殖箱的水质需要保持清洁,适宜的水质条件有助于牡蛎的生长和繁殖。
扇贝养殖的知识点
扇贝养殖的知识点扇贝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贝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美味的口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增加,扇贝养殖业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扇贝养殖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养殖管理等。
一、养殖环境扇贝生长的环境要求相对较高,主要包括水温、水质、光照等方面。
适宜的水温范围是15℃-25℃,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影响扇贝的生长发育。
此外,水质也是扇贝养殖的重要因素,水体中的溶解氧、盐度、pH值等要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光照对扇贝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适量的光照可以促进扇贝的光合作用,提高生长速度。
二、养殖方式扇贝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养殖方式进行繁殖和生长:野外养殖和养殖箱养殖。
1. 野外养殖野外养殖是指将扇贝放置在合适的海域进行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需要选择合适的海域,通常要求水深适中、水质好,并且具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在野外养殖中,养殖户需要科学合理地调节养殖密度,并定期检查扇贝的生长情况,预防病害的发生。
2. 养殖箱养殖养殖箱养殖是指将扇贝放入养殖箱中进行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相对于野外养殖来说,更加控制环境,风险较小。
养殖箱的选择要考虑扇贝的生长需要,养殖箱内要保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光照条件。
对于养殖箱养殖,定期清理养殖箱、补充饲料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养殖管理工作。
三、养殖管理扇贝的养殖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养殖环境的调节等。
1. 饲料供应扇贝的饲料主要是藻类和浮游生物等,养殖户需要根据扇贝的生长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和供应适量的饲料。
在野外养殖中,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水体的营养状况,适时添加饲料;在养殖箱养殖中,养殖户可以通过调节养殖箱内的饲料浓度和种类来满足扇贝的需求。
2. 病害防治扇贝养殖过程中,病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常见的扇贝病害有贝体发炎、贝壳溃疡等。
养殖户要定期检查扇贝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调整养殖环境、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等。
3. 养殖环境的调节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对扇贝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贝类学
绪论贝类:贝类(Shellfish)就是软体动物(Mollusca)。
因为这类动物大多具有贝壳,所以称为贝类;又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不分节,所以又称为软体动物。
多倍体育种: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群聚: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如牡蛎。
干贝:扇贝闭壳肌干品。
贻贝的干制品叫淡菜。
牡蛎的干制品叫蚝豉。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
A.无板纲B.多板纲C.单板纲D.瓣鳃纲E.掘足纲F.腹足纲G.头足纲第一章贝类的形态与结构贝类的基本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类除外)2、一般分头、足、内脏块三部分,体外被有外套膜及其分泌的贝壳;(瓣鳃类除外)3、除瓣鳃类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4、体腔退化为围心腔和肾腔;(掘足类除外)5、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及其联络神经组成;(双神经类除外)6、多数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头足类除外)7、多用鳃呼吸,鳃位于外套腔中.(掘足类与肺螺类除外)一、贝类的外部形态(一)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感官;头叶、触角叶、棘状突起等附属物。
(二)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足的功能:爬行(玉螺等);附着(鲍等);挖穴(缢蛏,蛤仔等);浮游(蚱蜢螺、拟皮鳃)足丝:附着生活种类的特殊器官;足丝腺分泌的产物;利用足丝附着于外物上生活;可重新分泌。
厣:腹足类独特的保护器官;由足部皮肤分泌而成;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象一个盖子,可将壳口封住;上面有核心部和生长纹。
(三)内脏块也称内脏团(囊)或“背部隆起”;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消化腺等内脏器官;除某些腹足类外,皆左右对称(四)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许肌纤维组成。
外套膜的结构:1、外褶2、外沟3、中褶4、内沟5、内褶6、内表皮7、生石灰上皮区8、生珍珠上皮区9、结缔组织区外套膜的功能:外表皮分泌贝壳; 有血管,能辅助呼吸; 控制水流出入体内; 感觉.外套膜的形状分为三类: 覆盖在体背部; 悬挂体两侧; 袋状包裹软体部.第一类:外套膜覆盖在体背部双神经类; 腹足类.第二类外套膜悬挂在体躯两侧双壳类独有;悬挂于内脏囊两侧;半透明状,边缘较厚;分为4种类型: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1)简单型:两片外套膜仅在背部愈合;如扇贝、蚶、不等蛤、胡桃蛤等。
贝类的繁殖盛期的名词解释
贝类的繁殖盛期的名词解释贝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软体动物,它们通常具有贝壳来保护自身。
贝类的繁殖盛期是指它们繁殖能力达到巅峰,繁殖行为频繁和高效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贝类通过自我繁殖或与同种个体交配来增加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的机会。
在贝类的繁殖盛期,雄性和雌性贝类将进行配对,以便交换精子和卵子。
贝类在繁殖季节内会集中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繁殖群体。
这种行为可以增加贝类之间的遇到概率,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繁殖。
贝类的繁殖盛期通常与温度、水质、光照和食物资源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贝类的生殖系统将变得更加活跃。
一些贝类物种对于特定的月相也表现出敏感,它们可能在满月或新月附近产生最高的繁殖活动。
此外,一些贝类物种还会受到潮汐和季节的影响,繁殖活动可能与潮汐周期或季节的变化同步进行。
贝类的繁殖盛期对于它们的个体生存和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增加繁殖活动和减少繁殖成本,贝类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增加其种群数量。
然而,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贝类的繁殖盛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一些状况不佳的环境条件,如污染或过度捕捞,可能会减少或延迟贝类的繁殖活动。
贝类的繁殖盛期也对于人类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贝类物种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人们借此从贝类的繁殖季节中获利。
此外,贝类的繁殖季节还是许多民俗和传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会根据贝类的繁殖盛期来规划捕捞或庆祝相关的节日活动。
总结起来,贝类的繁殖盛期是指贝类繁殖能力增强、繁殖行为频繁和高效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贝类通过与同种个体交配或自我繁殖来增加其种群数量。
贝类的繁殖盛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水质、光照和食物资源等。
它对于贝类和人类的经济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贝类繁殖盛期的研究对于了解贝类生物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也有助于保护和管理贝类资源。
经济贝类
【产地、产季】 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以福建东南海域产量 较多。 【经济价值】 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贝类。其后闭壳肌(肉柱)极发达, 约占体长的1/4和体重的1/5,且味鲜美,营养丰富。 除鲜食外,可加工干制成著名的“干贝”,也可制作罐 头。贝壳可做贝雕原料。
栉孔扇贝
足部肌肉发达,味鲜美,但产量较少。常取食其他腹足 类的肉,故对贝类养殖业有一定危害。 我国常见的红螺有两种,一种个体较大,产于南、北各 地沿海,叫作红螺;一种个体较小,只产于南方沿海, 叫作皱红螺。它们都是在浅海泥沙滩上生活的种类。 红螺的贝壳呈球状,壳质坚厚,表面生有肋纹及棘突。 壳口内面很光滑,呈橘红色,所以便获得了红螺的名称。 【产地、产季】 分布广,以渤海湾产量较高。主要产地有大连、烟台、 威海、青岛等地。产季多在5-8月份。 【经济价值】 红螺除了肉可以食用之外,贝壳也很有用。贝雕厂用它 制作的烟具或其他小工艺品很受人们的欢迎。初来海边 的人们很喜欢找几个红螺贝壳作纪念品。
泥螺
Bullacta exarata(Philippi) 【英文名】say'spaper-bubble 【地方名】吐铁、麦螺、梅螺。 【纲目】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 后鳃亚纲 头楯目 阿 地螺科 泥螺属(泥螺属仅有泥螺一种) 【形态特征】 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 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 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 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生活习性】 生活在中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 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1~3cm 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 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到为 食。 泥螺行动缓慢,它用头盘掘起泥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 合,包被在身体表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拟态 保护作用。生活中对温度和盐度的变化适应力强,易生 长。 【产地、产季】 泥螺在我国沿海都有出产,是典型的潮间带底栖匍匐动 物,多栖息在中底潮带,泥沙或沙泥的滩涂上,在风浪 小、潮流缓慢的海湾中尤其密集,以东海和黄海产量最 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的生长的两种类型
第一类型,一部分贝类是终生生长的。换言之,它 每年都有所生长,直至老死。如栉孔扇贝,近江牡蛎, 马氏珠母贝、大珠母贝等。
第二类型,一部分贝类在其一生中贝壳长度的生长 仅仅局限在某一时期,之后一般不再生长,或完全不 能生长。如褶牡蛎贝壳的生长仅限于发生后最初的1年 中,当壳长达到58mm时就不再增长了,以后虽能生活 多年,主要是软体都重量(主要是性腺)的增减。
8~11
7月中、下旬 9月 8月
6~7月 7~8月 7~8月 4~6月 7~8月 5~8月 7~8月 4~5月,10~11月 5~6月 4~6月,10~11月 5~6月,10~11月 4~5月 8~9月 6月中旬~7月上旬 5~6月,8~9月 5~6月,10~12月 4月上旬~中旬 6~7月,9~10月 7~8月
10月 7~8月 6~7月 7~8月 11~2月 9月中旬~10月中旬 5月~6月
7月下旬~8月初 4月中、下旬 7~8月
5月中旬~6月中旬
9~10
25~28 28
25~27
20~25 22~27
25~30 30
20~25 8~16
25~28 14~22 18~25 20~24 14~20 20~24
成熟产卵期:性腺丰满,生殖管明显,呈树枝状,滤 泡发达,原来附在滤泡上的卵子,此时大多卵柄断裂, 游离于滤泡腔中,有时生殖管中也有卵子。游离于滤 泡腔中的卵子卵柄收缩,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为5070微米。卵内卵黄颗粒浓密,在显微镜下透光差。呈 暗灰色.雄性个体滤泡内精子聚集成束,精子头部呈 圆锥形,2-3微米,前端突起长约1.8微米,后方为尾 部,长约32微米。此时若有天气变化,成熟个体便纷 纷排放卵子或精子。排出的卵子核膜消失,处于第一 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出的精子入水后游动活泼。与卵 子很快结合受精。
交尾
交尾行为见于头足类和大多数腹足 类。在雌雄异体的腹足类中,如中腹足 目和新腹足目的雄性个体,具有交接突 起,而大多数的雌性个体具有输卵管外 孔和交接囊(受精囊)。交尾时,雄体 的交接突起(阴茎)伸入雌性的交接囊 中,精子与经过输卵管的卵子相通受精。
褐云玛瑙螺的交配
海兔的交配 A.只任雌性 B.兼任雌雄性 C.只任雄性
• 贝类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多板类、瓣鳃类、 掘足类和原始的腹足类一般没有交尾现象,精、 卵多是分散的、单个的是自由状态产出。头足 类和一部分腹足类有交尾现象。以下主要介绍 增养殖种类的繁殖方式。
• 卵生型
• 大多数瓣鳃类和原始的腹足类属于卵 生型(Oviparous)。成熟的亲贝将精或 卵细胞排到体外,在水中受情发育直到 成为独立生活的个体。如褶牡蛎、近江 牡蛎、长牡蛎、紫贻贝、翡翠贻贝、厚 壳贻贝、栉孔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泥 蚶、栉江珧、马氏珠母贝、菲律宾蛤仔、 缢蛏、杂色鲍、皱纹盘鲍等均为卵生型。
性腺发育
形成期:双壳类的雌雄性腺在发育初期从颜 色上难以区别,一般是白色或乳黄色,,外 套厚开始出现滤泡。外套膜中结缔组织细胞 多,其间有成排的精精细胞,生殖管不明显。 多数为雄性个体,镜检精子头部已明显;雌 性性腺滤泡少,卵球数也不多,原生质颗粒 少而透明,形状不规则。
分化期:随着性腺的发育,滤泡数逐渐增多,同一个 体各部位性腺颜色深浅不一,雄性腺呈乳白或浅黄色, 雌性腺逐渐变得半透明,可以清晰地看到滤泡和生殖 管,结缔组织细胞相应减少。同时滤泡发达,精母细 胞或卵母细胞数量增多。切片镜检,精母细胞之间排 列不紧密,有空隙,卵母细胞附在滤泡壁上,具柄, 有的卵柄甚长,原生质内颗粒增多,核内有核仁。雌 性比例增多,接近雄性。
7~9 18~25
25 23~27 20~27 16~22 22~27 18~20 22~14 15~20
23~27
20~24 24~28
22~25
1.015~1.020 1.018~1.022
1.020~1.025 1.014~1.018
盐度10~25 盐度5~10 1.020~1.025 1.018~1.024
贝类的生长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适 宜的环境条件,贝类生长就加速,不利的环境条 件,生长就减慢甚至完全停止。环境条件是多种 多样的,对贝类生长关系比较直接和密切的有温 度、盐度、食料等几个方面。
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贝类的生长随水温的 升高而加速。适温范围以外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环境对贝类的生长均是不利的。
山东 福建 山东、辽宁 福建 山东、辽宁 山东青岛 福建 渤海黄河口 广东珠海 山东 山东 辽宁 福建 福建、广东 浙江 山东 山东、辽宁 山东、辽宁 广东 辽宁、山东 山东 广东 福建 山东 山东 山东 广西北部湾 山东 辽宁 福建、广东 辽宁、广东 江苏 辽宁、山东 福建
台湾、福建
7~8 8~10 7~9 6~8 6~10 6~11 全年 5~9 全年 6~8 4~11 4~6 4~11 4~11 3~10 5~10 6~8 5~9 4~12 3~4 6~10 4~10 9~11 7~9 6~8 6~9 10~3 9~10 5~8 5~7 7~8 4~5 7~9 5~8
贝类生长的表示
生长往往用生长率表示。贝类随时间增加的生 长,称“绝则 为“相对生长”。
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各项生长多数,其理论值与实 测值十分接近。有的种类在幼虫、幼苗、性成熟前, 产卵以后以及老龄期的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不同 发育阶段的生长参数也不相同。
几种经济双壳类的性腺颜色
种类 泥蚶 翡翠贻贝 紫贻贝 栉江珧 牡蛎 栉孔扇贝 菲律宾蛤子 文蛤 缢蛏
雌性腺 橘红、浅黄 橘红、橙黄 橘红、橙黄 橘红、橙黄 乳白略带浅黄
浅粉红色 乳白略带浅黄
淡黄 乳白略带浅黄
雄性腺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 乳白色、淡黄 乳白色
3,繁殖方式
20
耗尽期或休止期:产卵盛期之后,绝大多数个体滤 泡已排空,仅残留少量未成熟的精、卵细胞。此时, 外套膜透明,性腺颜色大为减退,或难以用肉眼辨 别雌雄。随后外套膜迅速充满结缔组织。在产卵高 峰期之后到第二年的1月前后为休止期。
双壳类的性别
雌雄异体:双壳类的雌雄异体者外型较难以区别, 并无明显的性特征。一般为雌雄异体,但也有出现 雌雄同体的个别个体。从颜色上划分有雌雄性腺颜 色接近的种类(如牡蛎、花蛤、文蛤等);也有性 腺成熟分化明显的种类(如扇贝、贻贝、泥蚶等)。
• 卵生型的繁殖方式,其产出的精、卵及 繁殖的子代没有受到母体的保护,一般 产出的卵子数量大,几十万,几百万, 甚至可达数千万粒。
幼生型
• 一部分贝类在繁殖时,把精或卵细胞排 至出水腔中,依靠排水孔附近的外套膜 和鳃等的作用,使生殖细胞压入鳃腔中, 并在此受精、发育,到能自由活动的幼 体时才离开母体营独立生活,称幼生型 (Larviparous)。
1.阴茎 2.外套水管
卵群
• 一部分水生腹足类和头足类,排出的卵 子往往粘集成群,称“卵群”。卵群的 形式很多。
贝类的卵群 A.香螺 B.红螺C.蛎敌荔枝螺 D.玉螺 E.海免 F.曼氏无针乌贼
4,繁殖季节
繁殖季节贝类的繁殖季节(繁殖期)是 指每年这个季节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水 温),适合于这种动物产卵、排精、从 开始产卵起到最后结束为止,这个时期 称为该种贝类的繁殖季节。贝类在繁殖 季节中,产卵和排精达到最高峰时,就 是它的繁殖盛期。
壳长生长方程 Lt=L∞(l-e-k(t-t0))
体重生长方程 Wt=W∞(l-e-k(t-t0))
(注:生长参数L∞、W∞、K、Kt、Kt。为种群属 性)。
和其他动物相似,贝类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 不尽相同。生长的结果,各部位的生长变化,即 呈现了异速生长,其关系可以下式表示:
y=bxa
其中y为某一部位量度,x为整体或另一部位 的量度,a、b均为种群的常数。如双壳类壳长与 壳高、壳宽、体重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大量标本 的实测,以最小自乘法回归分析a、b的最佳值。
繁殖习性
1,性成熟年龄 生物学最小型
贝类从受精卵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具有 生殖能力的时间称为性成熟年分(ageat first maturity)。发育达到第一次性成熟时 的最小个体称为生物学最小型。性成熟年龄 和生物学最小型都是衡量某一种贝类生殖力 的指标。
2,双壳类的性腺
双壳类的生殖腺包括 滤泡(follicle) 生殖管 生殖输送管等三个部分构成。 滤泡是由生殖上皮组织构成,是形成生殖细胞的 主要部分。生殖原细胞在此发育成精母或卵母细 胞后,最后发育成精子或卵子。雄性滤泡大小形 状较一致,雌性滤泡大小不均匀。
如原产于北方海区的紫贻贝、南移到南方 海域之后,水温超过25℃生长基本停止,超过 28℃足丝脱落,难以度过南方的炎夏;暖水性 的马氏珠母贝在水温13℃时停止摄食,生长也 基本停止,低于10~8℃时,不仅不再生长, 往往还会造成大面积的冻伤,以至死亡。
贝类的生长与食料关系密切。如福建福宁 湾的尖刀蛏以浮游硅藻类为食,当海区浮游硅 藻类生物量降为7.53×106个/m3以下时,生长 缓慢,达19.44×106个/m3以上时,生长较快 (陈品健,1988)。柯意报导加州贻贝、贻贝、 简单速蛤的生长率,视周围海区鞭毛藻和硅藻 的丰富程度。此外,海水中的有机碎屑往往也 是滤食性双壳类的食物来源。有机碎屑含量多 寡也左右着一些贝类的生长。
生长的一般规律
1、在贝类的一生中,其生长情况通常是缓慢--快速---缓慢(或停止)的规律。即在生命的初期, 生长比较缓慢,如胚胎初期个体体积一般是不增加的, 到幼虫期开始摄食,生长逐渐加快,但这一时期总的 是比较缓慢的,青壮年期贝类生长快速,老年阶段生 长又趋缓慢甚至完全停止。
通常说来,养殖的贝类在一、二、三龄生长较快, 如褶牡蛎一龄生长最快,大小基本定型;
贝类的生长
生长是长度、重量、体积上的增加,是量 的变化。机体从外界吸取物质和能量,在保证 维持基本生活基础上,节余的物质和能量供生 长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