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简介
![哥德巴赫猜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459e2c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4.png)
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是一个著名的数论猜想,它声称: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素数)的和。
这个猜想由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于1742年首次提出,至今尚未被证明或否定,因此仍然是数论中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详细介绍:1. 猜想历史: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在给欧拉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这一猜想。
他写道:“每个整数都可以表示为至多三个质数之和。
”这个猜想后来被推广为每个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质数之和。
2. 猜想的证明尝试:自哥德巴赫提出这一猜想以来,许多数学家一直试图证明它。
虽然已经证明了许多特殊情况,但全面的证明仍然没有出现。
这个问题被列为了著名的数学难题之一。
3. 猜想的重要性: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到了素数的分布和组合问题。
素数是数论中的基本对象,了解它们的性质对于密码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其他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4. 猜想的部分成果:尽管哥德巴赫猜想没有全面的证明,但已经证明了很多特殊情况。
例如,数学家对于每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将其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的问题有很好的估计。
5. 猜想的现代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仍然是数论领域的研究课题之一。
现代数学家使用计算机和更高级的数学工具来尝试验证该猜想,但证明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尽管哥德巴赫猜想仍未被证明,但它仍然是数学家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激发了数论和相关领域的研究。
如果有一天这一猜想被证明,将是数论领域的一项伟大成就。
2。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https://img.taocdn.com/s3/m/b7eec4f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7.png)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
如6=3+3,12=5+7等等。
1742年6月,哥德巴赫写信将这个问题告诉给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并请他帮助作出证明。
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
他们对一个个偶数开始进行验算,一直算到3.3亿,都表明猜想是正确的。
但是对于更大的数目,猜想也应是对的,然而不能作出证明。
欧拉一直到死也没有对此作出证明。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
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
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
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
1924年,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1932年,数学家爱斯尔曼证明了(6+6);1938年,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十5),1940年,他又证明了(4+4);1956年,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十3)。
随后,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也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之中,经过10年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率先证明了(l十2)。
破解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之管见(戈家平)12.3
![破解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之管见(戈家平)12.3](https://img.taocdn.com/s3/m/e0dd85adb0717fd5360cdc35.png)
破解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之管见上高二中地理组戈家平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对江西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要使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又不受到破坏,真正做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统一,这一直是个世界难题,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就是要破解这个世界难题,探索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之路。
这是有胆有识之举,的确令人欣慰,令人振奋。
欣慰振奋之余,冷静思考,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做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切实保护生态,这决非易事,必须有全省人民的全力参与。
笔者也想为“生态江西,绿色崛起”献上一言,让我们共同来破解这个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下面就是笔者的一些肤浅的想法:一、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往往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几乎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路子,我国近几十年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也没有绕过这条老路。
现在,我省推行“生态江西,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绕过发达国家的老路,探索一条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发展新路。
这首先必须要求所有的领导者转变政绩观,不以GDP论英雄,要用经济和生态是否和谐统一的标准来评价。
其次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让他们自觉地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以主人翁的精神监督社会经济活动,使人人成为生态环境的卫士。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https://img.taocdn.com/s3/m/ce89010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72.png)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荚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这么句话: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最有资格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理所当然是中国经济学家。
这些年来,有这么一位“海归”派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解决世界上最复杂、最艰深的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经济问题。
他就是一一林毅夫档案盘点: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申青年专家,有“中国政府经济智囊”之称。
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宜兰。
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等职;并出任过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扭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网络领导小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国际农业科研组织技术顾问组成员、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世界银行顾问等;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政协委员。
小平头成了林毅夫留给人们的一个“标准”印象。
温和的微笑背后,林毅夫常常显出一丝羞涩,然而一旦步上演讲台却显得激情满怀。
这时,他往往用异常严谨的逻辑推断,真实而深刻地分析中国发展的事实,预测中国的未来。
不论是在中南海,还是在政府高层论坛,亦或在北大的课堂。
最精彩的时刻就是他端出“招牌菜”——“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演讲往往会在长时间的掌声中结束。
如要谈到中国政府的经济智囊人物,不能避而不谈这位“海归”派的经济学者。
(一)台湾明星军官当年特有的北大情缘林毅夫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在献身经济学之前,他曾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03b310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64.png)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哥德巴赫猜想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克劳德·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有关质数的
猜想,在数论方面有重要意义,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也叫做哥德巴赫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被认为是20世纪数论中最重要的未被证明的定理之一。
自从它
被提出以来,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了大量的研究,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够得到它的完全证明。
它的解答可能随着我们对数学的更进一步的认识而显现出来。
哥德巴赫猜想一直让数论学家们充满挑战,它顽强地抵抗着被证明,在研究者
们提出许多灵活的解决方案后,许多数学家仍然怀疑它是否能够被证明。
既然这个猜想是被数论家们所关注的,它的重要性一直受到外界的重视。
许多数学家对它的重要性的认可和他们对它的研究,都表明了它的重要性。
因此,这一未被证明的猜想有可能成为数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如果今后的研
究得出的证据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成立的,这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否则,这将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失败,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质数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哥德巴赫 猜想
![哥德巴赫 猜想](https://img.taocdn.com/s3/m/16babda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5.png)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数学问题,它的内容是:任意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素数的和。
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大于2的偶数n,都存在两个素数p和q,使得n=p+q成立。
这个猜想最早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18世纪提出。
但直到今天,数学家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简单的证明方法来证明这个猜想。
尽管如此,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数学领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研究和证明尝试。
实际上,已经有很多数学家通过计算机程序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了验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验证的结果。
但是,由于偶数的数量非常庞大,所以要验证所有情况并不现实。
哥德巴赫猜想虽然至今未被证明,但它仍然是数学界一个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许多数学家仍然在不断研究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简单的、通用的证明方法,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猜想也成为了数学界一个著名而经典的问题,吸引了许多数学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如何看待公平和效率
![如何看待公平和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8879e619a216147917112856.png)
如何看待公平和效率“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公平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学论争的主题,甚至被称作经济学说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因为: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而经济主体在社会生产中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这两大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制度安排,就成为各派经济学解答不尽的两难选择。
从宏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从微观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
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主要指机会的平等和收入的平等。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
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
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
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流通领域的公平和生产领域实质上的不公平,却有可能得到高效率。
这是因为资本为了达到占有更多剩余价值这一不公平的目的,它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为手段,也就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生产效率是以流通的公平为前提,在一般情况下与生产中是否公平无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改革就是要培育市场体系,理顺价格体系,使公平交易通行于流通领域,为生产领域取得高效率创造条件。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https://img.taocdn.com/s3/m/53793c7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8.png)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吴志菲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过这么句话: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全世界经济学家中,最有资格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理所当然是中国经济学家。
这些年来,有这么一位“海归”派学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解决世界上最复杂、最艰深的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经济问题。
他就是——
【总页数】10页(P149-158)
【作者】吴志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2004中国经济风往这边吹—林毅夫·樊纲对谈中国经济将持续发展 [J],
2.中国经济50人论坛林毅夫: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机会在哪里? [J], 林毅夫
3.中国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J], 姚咏梅
4.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 [J], 吴志菲
5.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面临通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理由依据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理由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b3125a61f5335a8102d22041.png)
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理由依据数字不仅是单纯的数量,它还体现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数字的数理结构。
不能把大于4的所有偶数曲解为“充分大”,给予限制;哥德巴赫猜想从表面上看,是对大于4的偶数是否都能组成素数对的研究,其实,是对数字数理结构的研究,所以,本文不单是探讨哥德巴赫猜想,还要重点探索数字的数理结构。
从数字数理结构看:因为,素数排列的有序性,决定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必然成立。
本文主要内容:直接证明法,数字的数理结构,特殊检测。
最有说服力的方法是特殊检测,即最残酷的检验方法,如果你用这种方法,发现抽象偶数内没有数字存在时,你就有怀疑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依据。
人们把哥德巴赫猜想说成1+1,提出“从9+9到1+1,逐步缩小包围圈”。
人们说的1到9中的任意数N,有人解释为“是指N个素数的乘积”,其实,2到N可以说为指N个素数的乘积;1不能说为1个素数的乘积,这样说容易误导人们,使个别人错误地理解为1个素数的N次方。
我们在此,只能对1+1进行探讨。
原因很简单:我们只能对1进行定义,对2到9暂时无法进行定义。
因为,1是指一个独立的素数,不属素数与素数的乘积。
按素数的定义:素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数整除的整数。
表明素数是不能被自身数和1以外的其它任何数整除的数,我们可以定义为:素数是不能被小于它根号以下的素数整除的数。
而2,是指两个素数的乘积,两个素数又包括相同素因子,假如我们定义:2是只能被小于它根号以下的1个素数整除的数。
这样定义的话,一方面,我们把两个不同素数的乘积给排除了;另一方面,一个素数的乘积,包括这个素数的N次方,当N≥3时,不属于两个素数的乘积(如81只能被它根号以下的一个素数3整除,它是3的4次方,既不能说它是2,也不能说它是3)。
由此定义,改变了2的本性,即,一方面不全部包括,另一方面超越了2。
因为,我们无法定义2,所以,我们在本文只能研究1+1。
其实,1+2到S+T都是数字数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等人们能够理成下面类似的定理后,再纳入数字的数理结构进行讨论吧。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明思路与过程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明思路与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8b66f3fad02de80d5d8406e.png)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明思路与过程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简明思路与过程1. 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上文中,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涉及到数轴上不同属性自然数之分布规律。
自然数除“1”之外,其余是位置互补的两类数:第一类是素数,也称为质数,它指那些大于1、且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素数从唯一的偶素数2起始,存在无穷多个,但其分布是无章可循的。
第二类是合数,它指那些两个以上素数之乘积。
所以,素数只含本身一个素数因子;而合数至少含有两个素因子。
由此可推知,任意合数b的最小素因子,。
那么,不大于任意偶数2a所有素数之整倍数、就筛掉了不大于2a的全部合数,就暴露出了小于2a的素数。
哥德巴赫猜想命题,是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来的。
其内容可表述为:凡是大于4的偶数必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所以又将其简记为“1+1”,“1+1”可被形象地理解为一个只含“1”个素数因子的奇数、再加上一个只含“1”个素数因子的奇数。
该命题问世以来,其证明一直被喻为是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所以,1920年以来,全世界数学家展开了一场“逐步逼近”、无限缩小包围圈的战役,依次证明出了“9+9”“7+7”…“1+2”。
“1+2”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出来的,被誉为“陈氏定理”,其结论是:充分大的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2个奇素数乘积数之和。
但在人们庆幸该成果诞生之余,却无奈地发现终极目标“1+1”距我们并非只剩下“一步之遥”,而是还“远在天边”!因为从“9+9”到“1+2”的证明过程中,一直使用的这种“逐步逼近”的办法,似乎已走到了尽头,无法再继续下去、抵达终极目标“1+1”了!这种结局的积极意义是:它促使人们摆脱陈旧的定势思维、重起炉灶、另辟蹊径、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创新数学方法,使该课题峰回路转,闯出了柳暗花明的又一片新天地;但其消极影响也很严重,它挫伤了一些人的自信心,从而引发了许多悲观的、无所作为的论点。
当时,某权威媒体曾刊文说:“大批中外数学家成年累月地努力尚未解决的难题,如果可以靠加加减减和微积分去解决,那么近百年的数学发展不是等于零吗?大批数学家的努力不是等于零吗?”这种棉里藏针且极为情绪化舆论压力,使得再也无人敢正视该课题的新研究成果,将其一概斥之为“胡说八道”。
哥德巴赫猜想最简单解释
![哥德巴赫猜想最简单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0e893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d.png)
哥德巴赫猜想最简单解释
我有个朋友,有一天突然跑来问我哥德巴赫猜想是啥。
我就跟他说,你知道吗,哥德巴赫猜想就像是数学世界里一个超级神秘又迷人的宝藏。
我心里想啊,这事儿得从简单的开始讲起。
我对朋友说,你看啊,哥德巴赫猜想说的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比如说4吧,4可以写成2加2,2就是质数呀。
朋友有点疑惑地看着我,他说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嘛。
我笑了笑说,这只是开始呢。
我就接着给他讲,你想象一下,随着这个偶数越来越大,要找到那两个合适的质数就变得超级难。
我心里就像在解一团乱麻一样,想要把这种复杂的感觉传达给他。
我跟他说,我每次想到这个猜想的时候,就觉得数学家们就像是在一个无限大的迷宫里找路的人。
每一个偶数都是一个新的关卡,而且这个迷宫还没有尽头呢。
朋友问我,那为什么这个猜想这么重要呢?我挠了挠头,对他说,这就好比在科学的大厦里,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块很关键的基石。
要是能证明它,就像是给大厦加固了一个超级牢固的支撑。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探索者,虽然我可能没有能力去证明它,但是光是去理解这个猜想的意义就已经很有趣了。
我又跟他说,你知道吗,好多数学家为了这个猜想花费了一辈子的时间。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想,要是我能有那么聪明就好了。
我对朋友说,这个猜想就像一个遥远的星星,我们都能看到它在那儿,但是要真正到达那里,太难了。
朋友听了我的话,好像有点理解了这个猜想的魅力,他说这就像是一场永远都充满挑战的冒险啊。
我点点头说,没错,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一个简单又无比复杂的数学谜题。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819b4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b.png)
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推荐五篇]第一篇:浅谈哥德巴赫猜想浅谈哥德巴赫猜想(由来——筛法——哥猜热——个人见解)谈论哥德巴赫猜想,先从哥德巴赫本人说起。
哥德巴赫于1690年3月18日出生于普鲁士柯尼斯堡(现在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一个官员家庭,1764年11月20日卒于莫斯科,享年74岁。
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
1725年,到了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
哥德巴赫除了在政治上积极进取这外,对科学技术也非常喜好,特别是对数学情有独钟。
作为数学家他是非职业的,纯属业余爱好,但他对数学却具有独到的洞察力,并与许多著名数学家交往甚密,又因为他的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的课题研究倍受重视,并激励了许多人参与研究。
由于他的课题独特,在当时很少有人涉及,一时很难解决,因此名声大振,吸引了大批人努力研究,从而推动了数学某一分支的发展。
哥德巴赫在数学分析领域上的研究成果是不高深的,但在数论方面,他的确的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在他于欧拉的通信中得到了证实。
欧拉是18世纪著名数学家之一,哥德巴赫比他年长17岁,从1729年开始到1963年的30余年中,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不断,成为了忘年交。
本文要谈的哥德巴赫猜想则是源于他们两人间的通信。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是三个素数这和。
例7=3+2+2、9=3+3+3、15=3+5+7等等。
欧拉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现在还不能证明它。
同时欧拉也提出了一个命题,即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例6=3+3、10=3+7、20=13+7等等。
这个命题也没能给出证明。
最终人们把这两个命题归结为哥德巴赫猜想。
即现在出现的,大致分为两个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二重哥德巴赫猜想)(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什么是投资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什么是投资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https://img.taocdn.com/s3/m/025212c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9.png)
什么是投资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什么是投资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巴菲特常看常新,这一点颇出乎意料。
总以为巴菲特可以跨越过去了,但实际上老巴仍树立在那里,仍要回头对他的价值投资重新体会。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和史玉柱吃上三个小时饭,可以得到一点真传。
和巴菲特吃上十次这样的饭,精华之处可能一点也得不到。
例如,市场上机构的风格通常是一条鲨鱼,而巴菲特是一条鲸鱼,生存状态和赢利模式完全不同于前者。
前者追求超额利润,而巴菲特追求平均利润,这又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第三个不同,就是这种平均利润是有“护城河”保护的,而老巴非常注意价格的重要性,抄底是他的习惯。
问题是,巴菲特何以成为巴菲特,他的心路历程究竟是怎样?这里不象用《滚雪球》这种访谈+传记来解读,而是用一种通用的成长模式做一些猜测。
投资者的资金是需要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
在投资的第一个阶段,投资者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无知是投资最大的风险”。
为什么投资入门的时间很长,就是因为解决投资的无知至少需要经历5~8年时间。
庆幸的是,如果是从事相关的经济类工作,转到投资这一行可以相对缩短这个漫长的学习周期。
但斌曾经出过一本书《时间的玫瑰》,但是他没有说明,在投资者找到“时间的玫瑰”之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与金钱的.代价。
缩短投资学习周期的方法之一就是从价值投资入手,而不是从趋势投资入手。
后者是一种行动主义哲学,而前者面对投资的无知采取了诚恳的学习态度。
只有走过这段无知,才能升级为行动主义者,否则就是拿金钱去做投资试验,下场次数越多,金钱越少。
投资的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赢了再打”。
经过5~8年,前面那种无知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下场是胜率大才出手,而追求亏损总是小于赢利。
但毕竟有知是相对的,而无知是绝对的。
在这个阶段可以看到高手是如何犯错误的。
人的思维有很强的惯性,不肯承认上一次的胜利和这一次毫无关系。
于是,按照经验去操作的高手难免遇到“滑铁卢”,这一点连拿破仑都难以避免。
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试析“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确切涵义
![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试析“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确切涵义](https://img.taocdn.com/s3/m/3ecad23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9.png)
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试析“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的确切涵义
苏炳衡
【期刊名称】《理论月刊》
【年(卷),期】2002()7
【摘要】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被视为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其确切涵义到底是什么?多年来,理论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至今仍莫衷一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基本原理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历史条件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认为其确切涵义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特定历史条件下以生
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重新建立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
【总页数】3页(P20-22)
【关键词】重新建立;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
【作者】苏炳衡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30
【相关文献】
1.白水社区发展基金启示:共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兼论破解“经济学的哥德
巴赫猜想” [J], 张小军
2.马克思是否主张“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个人财产”与“个人所有制”并非同样的概念 [J], 赵从显;;
3.试析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 [J], 李翠梅
4.马克思的“重新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理论与中国所有制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王珏 [J], 陈蓉蓉
5.论社会个人的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再辩 [J], 罗郁聪;林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哥德巴赫猜想_数学论文
![哥德巴赫猜想_数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3d331402020740be1e9b31.png)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国数学家;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
1725年到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
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
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
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
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
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二百多年来,尽管许许多多的数学家为解决这个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既没有得到正面证明也没有被推翻的命题。
十九世纪数学家康托(Cantor G.F.L.P.,1845.3.3~1918.1.6)耐心地试验了1000以内所有的偶数,奥培利又试验了1000~2000的全部偶数,他们都肯定了在所试验的范围内猜想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杨斌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节中阐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即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十分重要,而人们对它的理解又十分混乱。
(王惟忠、洪大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有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述》,载《<资本论>专题研究及其应用》,第261~265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探讨清楚。
恩格斯是这样理解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消费资料是个人所有的。
很多人都接受了这种观点,也有持其他观点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是说:‘这是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但这是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即以自由劳动者的协作以及他们对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
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人私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
这就是一切。
可见,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
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包括产品即消费品。
为了使甚至六岁的儿童也能明白这一点,马克思在第56页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有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的许多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也就是设想了一个按社会主义原理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并且说:‘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
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
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
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70~17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一版)我认为这样理解似乎是不对的。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私有制与公有制是对立的,私有制的发展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公有制。
私有制又分为劳动者私有制与非劳动者私有制。
⒈肯定。
分散的劳动者私有制。
小生产。
农民是自有土地的耕种者,手工业者是自己工具的运用者。
⒉否定。
把劳动者私有制否定为非劳动者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否定是通过原始积累的暴力方法进行的。
⒊否定之否定。
第二次否定不是退回到分散的劳动者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所有制,即建立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
自然科学里象上面那样的否定之否定不胜枚举,如:正→负→负负得正(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实际上是:劳动者所有制→非劳动者所有制→劳动者所有制(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更具体地说,就是:分散的劳动者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多次重申了这一观点。
在论述股票资本促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时指出:“在这里,(股票投机的)成功和失败同时导致资本的集中,从而导致最大规模的剥夺。
在这里,剥夺已经从直接生产者扩展到中小资本家自身。
这种剥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实行这种剥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而且最后是要剥夺一切个人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已不再是私人生产的资料和私人生产的产品,它们只有在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手中还能是生产资料,因而还能是他们的社会财产,正如它们是他们的社会产品一样。
”(《资本论》第三卷,第497页)在论述信用制度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马克思说:“在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联合起来劳动的生产方式过渡时,信用制度会作为有力的杠杆发生作用。
”(《资本论》第三卷,第686页)在论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时,马克思说:“(劳动)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资本论》第三卷,第926~927页)至此,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建立“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是肯定无疑了。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看,它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相应地还有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自由、平等、民主等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思想观念方面的变革。
因此,“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十分复杂。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创造很多条件。
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也不能简单的照搬。
——载宁夏计委《市场经济研究》1994年第3期再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杨斌林本文是《建立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1一文的续篇。
前文中,笔者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理解为:分散的劳动者私有制→非劳动者所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马克思是把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为自己生产,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1《市场经济研究》1994年第3期。
2《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
的劳动者称作“个人”。
因此,也可以把上式表达为:分散的个人私有制→非个人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起来的个人公有制(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现在,笔者发现马克思对此还有类似的论述,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同志也发现了这一点3。
现摘引出来,一是作为我的理解的佐证,二是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出现的情况是,资本家即非工人是这大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实际上,在对工人的关系方面,他决不代表他们的联合,不代表他们的社会团结。
因此,这一对立形式一旦消除,结果就会是他们社会地占有而不是作为各个私的个人占有这些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所有制只是生产资料的这种公有制的对立的表现,即单个人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从而对产品的所有制,因为产品不断转化为生产条件)遭到否定的对立的表现。
……西斯蒙第为之痛哭的所有制和劳动的这种分离,是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过渡阶段。
……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4。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括号里作的补充说明:单个人对生产条件的所有制(从而对产品的所有制,因为产品不断转化为生产条件)。
产品的所有制,这很重要的一点恰恰被人们忽视了。
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的那种理解的错误所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有下述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说明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21页。
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作用。
……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
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5。
恩格斯据此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是公有的,消费资料是个人私有的。
实际上马克思是说作为生产条件的生产资料是联合体公有的,从而联合体的总产品也是公有的,而不管这些总产品是将要用作生产资料,还是用作消费资料。
作为生产条件的生产资料,强调的是归谁所有;产品用作生产资料,强调的是产品的特殊用途。
两种生产资料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
恩格斯把二者混淆了。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所有制形式。
这一点可联系《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作出说明。
“最初[在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引者注],在我们看来,所有权似乎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
至少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假定,因为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而自己的商品又只能是由劳动创造的。
现在[在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及以后诸篇中——引者注],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6根据上面所述,笔者认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建立联合起来的个人(劳动者)公有制,公有的对象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产品。
5《资本论》第一卷,第95页。
6《资本论》第一卷,第640页。
作者单位世行办责任编辑朱天奎——载宁夏党校《长河求索》1996年第2期。
《共产党宣言》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杨斌林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并且马克思还为此加了注释,这个注释引自《共产党宣言》。
这就使我联想到《共产党宣言》中可能也有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
为此,我仔细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
我发现《共产党宣言》中确实有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并且有其独特的地方。
这一发现对全面准确地理解重建个人所有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以个人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比较起来,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
前者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后者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马克思引用《共产党宣言》对上述观点加了注释:“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
”(《共产党宣言》)我曾把《资本论》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解为:分散的劳动者私有制(肯定)→非劳动者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否定之否定)。
肯定阶段的分散的劳动者是指以手工业者、自耕农为典型的小生产者,又叫做个人、直接生产者、独立的劳动者等等。
这种劳动者用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并且占有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