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合集下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朝代
西汉 北宋 元朝
帝王
汉武帝 宋太祖
措施
推恩令
1、军事 2、行政 3、财政
影响
行省制度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 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 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 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 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 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 “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 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 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课堂练习
• 9、元朝设(),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 行政机关。该省长官行使()职权。 • 中书省;宰相
• 10、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制。()成为 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察举;孝廉
• 【学思之窗】 •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 些什么问题? • 解题关键:要从相权与皇权关系的角度 去说明问题。 • 思路引领:先要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材 料中的有效信息;再针对所问作答。

从秦汉到明清朝代更替演 示 魏 蜀 吴

五代 十国
西北朝 南朝 明 清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宋 南宋 辽 西夏 金
重要概念理解: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
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
北宋初分割相权 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皇 帝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21张PPT)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21张PPT)

“杯酒释兵权”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_控__财__权_ 中央掌控地方财权
中央
利: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 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 集权。
弊:形成“三冗”的局面,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 4、



中河书北省、

直山辖东地、

宣政院辖地
山西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 2、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影响深远。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阶段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的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强
地趋
汉初 郡国并行 巩固 武帝 推恩令
削弱 加强
方势 权: 力中
完善 唐 加强 宋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
加削强弱,但三冗,不断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两对 矛盾
中央 君权

地方
央 集

相权
君 主


学习目标: 1、掌握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3、了解汉选武官帝、用官唐制太度宗的变化宋太祖
元世祖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郡国并行”制
产生了什么问 题?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 之大几如股。
央 权 力
判,掌控赋税
积贫积弱
弱不
新发 元 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加强,省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军权) (财权)
5、元朝的中书省和枢密院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
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 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二)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意义: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 响深远。

中书省直
河北、 辖地
山东、

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朝代
地方制度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B 4、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
A 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涂地,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知州(通判监督)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制钱谷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入
则天下自安矣。”
大部分收归中央。
5、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除以大 都为中心的中央直辖区(称“腹里”)和宣政院辖地 以外,中书省派官员往地方执政,称行中书省。元朝 共分设11个行省,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在唐后期150年 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 度使中,真正由朝廷 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藩 镇,各占一方,唐朝 统一局面破坏,形成 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
藩镇割据现象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权之争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
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 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学习延伸
巩固提高
本课测评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 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②唐朝时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的 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③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 官行使宰相权力。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推恩令”和“酎金夺爵” ——瓦解王国
汉 武 帝
设置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郡,各置刺史一 人,刺史位卑权重,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 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 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后来,汉武帝又以“酎金” 借口,削夺106个列侯爵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2张PPT)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2张PPT)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朝代
地方制度
对中央集权影响
秦 郡县制
加强
汉初 郡国并存
削弱
趋势:
武帝 推恩令
加强
中央权
唐 节度使,发展
为藩镇割据
削弱
力不断 加强;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 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地方权 积贫积弱 力不断
元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
削弱
宣政院辖地
可见:从汉至元地方政 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②设通判负责监督。
经济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 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
贫积弱”的祸根。
北宋文官出行图
3、北宋: 探究二: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 格局- 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
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统辖。结果王国 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设置节度使,削弱了中央集权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出行图》,从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唐朝节 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唐玄宗 广设藩镇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48张PPT)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48张PPT)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大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3.选官用官制度、监督制度的变化
秦朝 从汉到元 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达到顶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汉 至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
政 治
(中央制度的变化)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四、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行政监督问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积极作用;但长期
以来其残余势力
破坏国家的统一 和社会安定
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征是:
导致国家 分裂!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 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背景:吸取唐末五代十国地方权力过大导 致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力的教训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35 人教课标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35 人教课标版

科 举 考 试 殿 试
·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简表:
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称 时 汉 期 朝 标 准

门 才

第 学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
科举制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西汉初的诸侯王问题 (1)原因 (2)措施①汉景帝②汉武帝 (3)结果: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 2、唐朝的藩镇割据 (1)原因 (2)后果: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1)原因 (2)措施 (3)影响①加强中央集权②形成三冗两积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原因 (2)措施
——贾谊《治安策》
公元173年上疏文帝
(2)措施: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今削之亦反, 不削之亦反。削 之,其反亟,祸 小;不削,反迟, 祸大。”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用金丝约 1100克。
根据《后汉书 礼仪志》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缕, 诸侯王、列侯、公主用银缕。刘胜是诸侯王,只能使用 “银缕玉衣”,而实际出土的却是“金缕玉衣”。这件 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掌控军权的措施 禁军将领
剥夺军权 地方节度使
军 事 措 施
调兵权:枢密院 分散军权 统领权 指挥权:临时委任 更戍法
侍侍殿 卫卫前 亲亲都 军军指 步马挥 军军使 都都司 指指 挥挥 使使 司司
■ ■ ■
削弱地方军队
中央
(3)北宋初年政治措施的影响:
• 积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铲除藩镇割据 的基础,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 经济的发展。 • 消极:形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埋下积 贫积弱的祸根。削弱军队战斗力;机构重叠, 降低工作效率,财政开支庞大;地方财政困难。

历史ⅰ人教新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ppt

历史ⅰ人教新课件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资料.ppt
• 【答案】 C
• 【点评】 本题对史实和能力的要求都比 较高,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和比 较的能力。
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四种制度产生时,
• 【答案】 D
• 顿有所悟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 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 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 答题。
• 3.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 (1)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 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②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服从皇帝。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多渠道管理。④地方权力分散。⑤中央控 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

• 3.北宋
• (1)内容
• ①军事:把兵权收归中央 禁兵军充实中央 。
,抽调各地精
•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通设判
负责监督。
• ③财中政央掌:控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地方为开支

其余全部由
。 藩镇割据
• (2)作用中央:集改权变了唐
•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 (1)内容
• ①地方设 行中书省 ,简称 行省或省 。 行 省
长朝官廷由
任命。
•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经济、军事

③行省拥有 时中受央到
大权,但行使权力 的节制。
• (2)影响
•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 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 当时全国除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东、山 西、河南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地区称为 “腹里”,以及宣政院直辖的吐蕃外,共 分置十一个行省,其中在边疆地区还专设 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元的疆域 十分辽阔,岭北行省的治所在和林(今蒙古 乌兰巴托西南),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 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 管辖,省区范围向东北延伸到库页岛和北 冰洋。江浙行省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 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西藏虽未设立行 省,但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并在西部 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初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郡国并立”的格局 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天下之势,方病大 肿。一胫之大几如要 (腰),一指之大几 如股,平居不可屈信 (伸),一二指搐, 身虑亡聊。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后虽有扁 鹊,不能为已。 ——贾谊《治安策》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 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导致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 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1.背景: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
• •
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更有效地管辖全国。 2.制度: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归中书省 直辖,其余设行省。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 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3.评价: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③元朝后期地方形成割据。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
“世官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
“察举制”
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 给中央。(由下而上)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 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
“科举制” 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发展于宋、鼎
盛于明。
读史感悟:
元朝相权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位争夺 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这是古代加强皇权、削 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 汉 秦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三省体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元 (“二府三司”) (一省二院)
皇帝削相权与将权,强化君权。
宋的中央官制
• 1.二府:中书门下省管行政;枢密院管军
事。 • 2.分割相权:参知政事掌行政、三司使掌 财政、枢密使掌军事。 • 3.结果:防止了将相夺权;造成冗官、冗 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
元:一省二院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官:中书令,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

皇 帝

( 草 拟 颁 发 诏 令 )
皇权下的民主
尚 书 省
( 执 行 政 令 )



免官 和吏 考的 核任
门 ( 审 下 核 省
政 令 )
隋 唐 三 省 六 部 制

地户 、籍 赋、 税土

科主 举管 等礼 仪

军 政

刑 狱

程国 建家 设的 工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互相牵制和监 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古代政 治制度重大创造,为后世沿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
选官制度
(1)夏商周:世卿世禄制(世袭制)。(本点严格 上说不属于选官制度) (2)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 (3)西汉:汉武帝察举制。郡国每年举孝、廉各 一人。选官权在地方。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 (5)隋-清: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选官权在 中央。
本课小结
•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1.西汉:1】背景——郡国并行制,七国之 • 2】措施——推恩令。 • 2.北宋:1】背景——唐朝设节度使,藩镇 •
割据。 2】措施——收兵权,文官制度 (知州、通判、转运使) • 3.元朝:行省制度(西南实行土司制度)。 乱。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 1.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 2.隋唐:三省六部制 • 1】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 3.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中朝:尚书令、侍中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汉武帝削弱相权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 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 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 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 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 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 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
2、唐朝中央集权的削弱
• 唐朝时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
为朝廷的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 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 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唐朝疆域图
镇“ 安 史 之 乱 ” 平 定 后 , 星 罗 棋 布 的 藩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选 官 制
察举制度 (举孝廉)
九品中 正制
本课小结
历史小知识
“宰相”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在商周及春秋之时,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 地位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与整个封 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 般 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利、 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职,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 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思考:“安史之 乱”、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这些现象 的出现说明的共同 问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 会导致国家分裂!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1.原因:吸取唐后期藩镇割据教训。 • 2.措施:文臣做知州,转运使理财,通判
掌监督。 • 3.结果: • (1)消除地方割据,维护社会安定,促进 经济发展。 • (2)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地方困弱。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 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导入新课
汉唐时期,大臣见皇帝,皆在殿上列座,以表 示皇帝对大臣的尊重。北宋之初,宰相范质等在朝会 上依照惯例仍然列座议事。一次,宋太祖对范质等人 说:“朕眼睛昏花,看不清字,卿等自己拿文书来看 吧。”范质等人起身从内侍手里拿过文书,待退回原 位时,太祖早已密令内侍将他们的座椅偷偷地撤去, 范质等只得站着议事,从此成为制度。 以上材料,能说明什么 问题?
密使、三司使。 • 4.元: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 1.察举制:孝廉。 • 2.九品中正制:门第。 • 3.科举制: • 1】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 2】武则天创立殿试、武举。 • 3】北宋分乡试、省试、殿试。糊名法。
中朝与外朝
概念:何谓“中朝”与“外朝”? “中朝”设置的原因是什么?它实质上是什么的 产物? 发展趋势如何? 萨孟武先生在《中国历代中央政制》载: “天子畏帝权 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于近臣,常用中朝 官来抑制外朝官。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大臣的 职权,因此外朝官乃退居于备员的地位,而中朝 官却渐次变为外朝官。中朝官一旦演变为外朝官, 天子复欲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 臣而大臣,演变不已。” (中朝----尚书台----尚书省-----三省) 魏晋
七国之乱
汉景帝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 武帝初年,一些大侯国仍然连城数十,地
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 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 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 恩分封子弟列侯。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3)评价: ①唐时: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 员素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促进 诗歌和教育的发展。 ②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阻 碍科学文化的发展。
汉 中 央
魏晋南北
隋唐


任用身边 三省雏 的人参与 形 军国大事 (中外朝)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地 方
三省 设参知政事、 中 六部 枢密使、三 书 司使分割相 省 制 权 节度 行省 使权 地方收权 制度 (政、经、 重 军) 科举制 科举制 科举制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地方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中央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总括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1、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2、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集权的削弱 • 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4、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知识延伸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思考
唐朝修建长安城,中央政府部门的三省六部 实施该工程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户部
B、中书—门下—尚书—工部
C、中书—门下—尚书—吏部
D、门下—尚书—中书—工部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
二府三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三司)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