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思想中的佛学情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以 菩 萨 为 使 命 的 救 世 情 怀 康有为出身并生长在一个“以理学传家”的名门 望 族 , 自 幼饱读诗书, 接受传统理学的教育和熏陶。但是, 给他讲程朱 理 学 的 老 师 朱 次 琦 , 不 满 乾 嘉 以 来 的 考 据 学 风 , 其“ 济 人 救 世, 不为无用之空谈高论”的主张, 使康有为深受影响。“又九 江之理学, 以程朱为主, 而间采陆王, 先生则独好陆王, 以为 直捷明诚, 活泼有用。故其所以自修”康有为自己也曾经向人 陈 述 自 己 的 经 历 说 , 光 绪 四 年( 1878) , 他“ 以 日 埋 故 纸 堆 中 , 汨其灵明, 渐厌之”[1], 于 是 于 1879 年 , 进 入 西 樵 山 居 住 在 白 云洞, 静养神明, 专门研究佛书, 沉思圣人有为之道。不过, 这 种大彻大悟的境界可能是在光绪十年( 1884) 才 出 现 的 , 康 有 为 在《自 编 年 谱》里 就 说 , 他 在 这 一 年 秋 冬 独 居 一 室 , 俯 读 仰 思, 终于在 12 月有了类似禅宗开悟那样的经历。此 后 , 又 结 识了在北京任职的张鼎华, 同时“薄游香港”,“兼读西 书 ”, 接 触 到 资 本 主 义 思 想 及 正 在 酝 酿 的 中 国 改 革 思 潮 。经 过 几 年 的 苦 苦 摸 索 , 康 有 为“ 悟 大 小 齐 同 之 理 ”, 至 1887 年 , 又“ 编《人 类 公 理》, …… 作《内 外 篇》”, 从 而 孕 育 出 他 的 大 同 理 想 和 大 同 信 仰 。 [2] 按 照 康 有 为 自 己 的 叙 述 , 其《人 类 公 理》的 思 想 来 源 是 : “ 读 宋 、元 、明《学 案》、《朱 子 语 类》, 于 海 栋 华 林 读 佛 典 叫 多 , 上 自 婆 罗 门 , 旁 收 四 教 , 兼 为 算 学 , 涉 猎 西 学 书 ”;“ 合 经 子 之 奥旨, 探儒佛之微旨, 参中西之新理, 穷天人之赜变, 搜合诸 教, 批析大地, 剖析今古, 穷察后来。”[1]显然, 佛教哲学在康有 为的大同思想中, 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此时的佛学, 已经不是康有为年轻时代“飞魔入心, 求道迫切, 未有 归 依 之 时 ”的 慰 籍 , 再 也 不 是 他“ 忧 患 百 经 未 闻 道 ”,“ 别 有 遁 逃 聊 佛 学”[3]的寄托了。实际上, 是康有为经营天下的圣人志向, 也已 经蕴涵有大乘佛学普渡众生的悲愿, 而他自居自励的圣人自 我形象也开始与大乘菩萨苦难救世的神圣形象融为一体。 “故不居天堂而故入地狱, 不投净土而故来浊世, 不为帝王而 故为士人, 不肯自洁, 不肯独乐, 不愿自尊, 而以与众生亲, 为 易于援救, 故日日以救世为心, 刻刻以救世为事, 舍身命而为 之, 以诸天不能尽也, 无小无大, 就其所生之地, 所遇之人, 所 亲之众, 而悲哀振救之……”[1] 这个时候, 康有为的整个思想体系已基本构成和成熟。

到了晚年,康有为超脱现实斗争,更加迷信宗教,四方游说 做 起“ 游 方 僧 ”。又 自 号“ 天 游 化 人 ”,自 办“ 天 游 学 院 ”,刊 布《诸 天讲》,借天说法,大讲“圣为教之本”“, 上帝之必有”,在 宗 教 迷 宫里“去苦求乐”。[7]佛学也就成为他最终的归宿, 陪伴他走完 最后的岁月。
参考文献: [1]康 有 为 著. 楼 宇 烈 整 理. 康 南 海 自 编 年 谱[M]. 中 华 书 局,1992. [2]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康有为早期的大同思想[M].中华书局, 1984. [3]康 有 为 1844 年 诗 ,《三 年》. 引 自 汤 志 钧 编《康 有 为 政 论 集》上 册 [M].中华书局, 1981. [4]梁 启 超. 清 代 学 术 概 论[M]. 里 仁 书 局,1994. [5]陈 永 正 编 注. 康 有 为 诗 文 选[M]. 广 东 人 民 出 版 社,1983. [6]康 有 为《大 同 书》甲 部.引 自 李 向 平 著《救 世 与 救 心》[M].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1. [7]梁 启 超. 南 海 康 先 生 传[M]. 百 花 文 艺 出 版 社,2002.
[关键词] 康有为 思想 佛学 情结
康 有 为 是 一 位 从 传 统 中 走 出 的 思 想 家 。他 虽 然 真 诚 接 受 了西学,并用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使他与 同 时 代 人 相 比 具 有 更 多 的 新 思 想 和 新 性 格 。但 他 毕 竟 是 一 位 从传统中分离出来的正在蜕变的士人, 无论在主观上或是客 观上,都不可能完成同封建文化彻底决裂,完成从传统士大夫 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彻底转变,仍然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 其实康有为一刻也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在宣传西 方 伦 理 思 想 的 同 时 ,又 回 归 传 统 伦 理 。佛 学 以 其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形式和姿态, 受到其特别的青睐。
二 、“ 入 世 界 观 众 苦 ”的 慈 悲 主 义 指 导 维 新 康有为作为当时时代的先进中国人, 同时也就是时代苦 难的诊断者和先知者。由于他比其他同时代的中国人, 更深 刻、更普遍地体察到了中国及中国人日益深重的悲苦 , 所 以 , 康 有 为 才 可 能 吸 引 、打 动 他 的 学 生 和 朋 友 , 并 使 其 心 悦 诚 服 地倾倒在这一代天才的面前。 他 的 思 想 及 其 主 张 、倾 倒 世 人 的 魅 力 , 主 要 体 现 在 他 不 肯轻易示人的《大同书》里。但是, 早在维新变法时 他 就 已 经 用 大 同 思 想 为 指 导 , 而《大 同 书》则 以 去 苦 寻 乐 为 指 导 思 想 , 而 这 就 是 渊 源 于 佛 学“ 四 圣 谛 说 ”中 的“ 苦 谛 ”。在 此 书 一 开 始 就标出“入世界观众苦”, 历叙人生入世种种之苦 达 三 十 八 种 之多, 正是袭用了佛教鼓吹出世主义常用的说教。在书中, 他 还说:“普天之下, 有生之徒, 皆以求乐免苦而已, 无他道矣。” 这 也 正 是 佛 教 对 人 生 的 一 个 基 本 看 法 。正 如 他 在 写 成 此 书 时 所 写 的 诗“ 千 界 皆 烦 恼 , 吾 来 偶 现 身 ”,“ 一 一 生 花 界 , 人 人 现 佛身。大同犹有道, 吾欲度生民。”[5] “吾既生乱世, 目击苦道, 而思有救之, 昧昧我思, 其惟行 大同之道哉! 遍观世法, 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 求其大 乐, 殆无由也。”[6]可以说, 这就是《大同书》核心思想和救世主 张的集中体现。康有为出生在乱世末世, 目睹国家和人民的 种 种 苦 难 , 然 后 去 思 考 、寻 觅 一 个 至 平 、至 公 、至 仁 的 大 同 之 道, 以解救无数不可思议的人生的苦难。为此, 认识 、分 析 中 国 社 会 的 无 比 苦 难 灾 痛 , 成 为 寻 思 大 同 之 道 、如 何 建 设 大 同 世界的必要前提。这正如苦谛是佛教四谛中关键的一谛, 苦 谛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那样。 按照佛教苦谛的理论, 一切都是变迁不息的、无 常 的 , 广 宇悠宙, 不过是苦集之场。由于芸芸众生无法自我主宰, 必为 无 常 患 累 所 逼 恼 忧 , 因 此 只 有 痛 苦 , 有 二 苦 、三 苦 、四 苦 、五 苦 、八 苦 乃 至 一 百 一 十 种 苦 等 无 量 诸 苦 。举 凡 人 的 生 理 病 痛 、 情 感 意 志 的 矛 盾 、各 种 灾 难 祸 殃 、生 老 病 死 、世 事 变 迁 等 等 , 无不为苦。“三界无安, 犹如火灾”。生命、生存, 便囚陷于熊熊 火宅中, 备受煎熬。由此, 佛教便奠定了它超脱世俗 、解 救 痛
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学三十岁已成, 此后不复有进, 亦 不 必 求 进。”[4]虽然经营天下, 好求安心立命之所的圣人情怀, 固然是 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但是, 如何使其圣人志愿得到实现, 大同社会可以建立, 其方法其途径则主要是孔学之仁和佛之 慈悲主义。所以, 康有为在形源自文库舍我其谁的圣人形象时, 同时 又大有普渡众生的菩萨风骨。

史志鉴研究
康有为思想中的佛学情结
汪斌
(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摘 要] 中国近代思想家大多从佛学那里吸收养料来充实自己的人生和思想, 康有为也不例外。康有为自从接 触佛学思想后, 便开始了佛化人生的历程。他不但在个人生活上富有佛学情趣, 更以佛菩萨“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的普度众生的精神来从事维新运动, 并建构出了一个儒佛融合 的 用 以 指 导 维 新 运 动 的“ 大 同 ”思 想 体 系 。 变 法 失 败 后, 则又重拾佛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支柱。
四 、总 结 戊 戌 时 代 的 康 有 为 、梁 启 超 、谭 嗣 同 等 人 既 是 维 新 变 法 运 动的领导者, 又是戊戌新思潮的鼓荡者; 既直接参与并领导了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斗争, 又以救亡图存、向西方寻求真理激 励、启蒙了整整一代人, 指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走向。 毫无疑问, 西学是康梁等维新志士设计救国方案的重要 的思想文化资源, 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则是他们“ 以 天 下 事为己任”的救国抱负的文化动因。虽然康有为 的 政 治 实 践 活动并没有直接呈现出佛教思想的特征, 其后半生思想也开 始表现为保守主义, 但是, 他被大乘佛学所深化、强 化 的 人 类 苦 难 救 世 主 义 , 以 及 由 此 构 筑 起 来 的 大 同 理 想 世 界 、菩 萨 和 圣人的历史使命, 是有深远影响于中国价值信念的重建过程 的。进而影响着政治体制的伟大变革、这一重要 的 近 代 化 进 程的历史格局。
三 、最 后 的 归 宿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长期旅居国外,他曾经请人刻 了 一 枚 印 章 以 总 结 这 段 经 历“ 维 新 百 日,出 亡 十 六 年,三 周 大 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正是在这种长期 的 游 历之中,对资本主义的弊病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他对西方学 习 的 热 情 大 大 减 弱,更 片 面 强 调 文 化 的 民 族 性,认 为“ 儒 教 是 中国特有的国教,剥夺了它,国家将会灭亡,民族也不会继续存 在”对传统文化盲目赞颂而极力排拒西方文化。康 有 为 从 面 向 西 学 到 回 归 传 统 ,反 映 了 康 有 为 反 封 建 精 神 、追 求 新 事 物 热 情与理论勇气的衰退。 这 也 就 最 终 导 致 他 从 一 开 始 的 决 心 变 法 ,“ 凤 靡 鸾 吪 历 几时? 茫茫大地欲何之? 华严国土吾能现, 独睨神州有所 思。”, 到后来的彷徨直至重拾佛学作为自己的思想支柱,“燃 灯夜夜放光明, 灯浪朝朝起大声。碧海苍天无尽也, 教人怎不 了无生! ”[5]
形成了这样一个平等普遍的人类苦难观念之后, 康有为 便深深得感觉到当日中国的灾难与不幸, 是为众生之苦的根 源, 因此必须首先除掉它。也就是去九界而建立一个极乐世 界 。 这 在《大 同 书》最 后 的 总 结《去 苦 界 至 极 乐》中 得 到 体 现 。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 就是 以佛学思想为工具, 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转统意识形态, 使一 大批当时的中国人, 为最终达到大同世界而积极投入到维新 变法运动之中! 也从侧面促进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
佛教在康圣人手里, 既成为辅弼他变法救世的工具, 同 时也成为了他体察世界众生苦难、改造孔教并重 建 中 国 价 值 信念的手段。在他自信负担起圣人与菩萨双重使命的时候, 佛 教 便 以 它 独 有 的 姿 态 , 走 进 了 康 有 为 鼓 吹 变 法 维 新 、拯 救 中 国 的 政 治 生 涯 , 从 而 也 出 没 在 近 代 中 国 政 治 、文 化 的 风 风 雨雨中。
【黑龙江史志 2008.10】
苦 、去 恶 从 善 的 思 想 立 场 。 曾 经 潜 心 研 究 佛 学 经 典 的 康 有 为 在《大 同 书》中 明 确 提
出人生之苦、天灾之苦、人道之苦、人治之苦、人情之苦、人 所 尊尚之苦, 因此可以说佛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主要就是“ 入 世 界观众苦”方面。他认为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和中国人, 犹如一 大苦海, 苦不堪言, 于是就借用佛教普遍而无差别的慈悲主 义思想, 形成超国界、超阶级、超种族、超贫富、超性别的 人 类 苦难观念, 从而在此平等如一的苦海观念基础之上, 构建他 至大、至公、至平和极乐圆满、连神圣仙佛救世救人之 苦 难 也 可超拔的大同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