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孟子》两章教学反思1【三维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⑴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⑵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
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__大意。
⑷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⑸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⑹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精辟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⑴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__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⑵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⑶强调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景。
⑷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纵深角度扩展学生阅读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了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⑶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颐养的过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沙场点兵】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注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累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累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
如: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顺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
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第二章内容;2.掌握关于性善论的思想;3.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4.提升学生对人性善恶辩论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生对《孟子》第二章的理解;2.分析孟子对人性善恶问题的论述;3.学生对关键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孟子的性善论;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论述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孟子》第一章的重点内容。
2.新知讲解(20分钟):a.引入学生对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b.分析孟子的性善论,解释他对人性的看法;c.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天性、礼义等。
3.小组合作(20分钟):a.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总结孟子的性善论;b.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拓展练习(15分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性善论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5.总结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个人思考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课文《孟子》第二章;2. PowerPoint讲解材料;3.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指导提纲;4.不同案例的文本材料。
六、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质量和深度;2.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参与度和个人思考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孟子二章是《孟子》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涉及到人性善恶问题,对于学生的思考和辩论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问题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其在理解孟子的性善论的同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思考和辩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展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思考,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解读和评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本文篇幅短小,逻辑性强,观点鲜明,多种论证方法并用且论证充分有力,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本节课尝试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没有把握的'问题在通过合作探究得以解决从而带来了自信。
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充实而又有乐趣。
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重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让学生懂得了中国民族古代优秀的文化魅力。
由于课堂上或多或少有些紧张,对学生的发言没有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课件的制作可以更精简一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2这篇文章我们在上学期经典诵读的时候学生背诵过,所以我觉得学起来是比较轻松的。
但是事实上,学生对他的题解还是有些难度的。
这节课我开篇介绍了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长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让学生积累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引导学生积累一下名言。
我让,我才开始学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还用疏通文意吗,学生说不用,讲义里都有,于是我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于是我问他们,如果让你来给课文分层,你有思路吗?学生微笑着说,没有思路,于是试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找一个程度好的学生来试着说一下,我就带着他们梳理了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文章开头引用了几个例子,学生都找到了,然后,我又问他们,作者举这六个例子要说明什么,学生纷纷纷说明理由,但是只有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是学生就是理解不出来,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来弄懂它。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通过学习孟子二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仁政、性善论等概念,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首先,在讲解《孟子二章》的思想观点时,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6.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容逻辑关系
①《孟子二章》的核心思想:
-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福祉。
- 教育观念: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人的善性。
- 孟子思想观点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孟子思想观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运用仁政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教案和教学反思
18 《孟子》两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5篇_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较高。
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
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
3、理解课文资料,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
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进取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同时读也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解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在以后得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我则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引导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二):教学工作貌似重复的,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索,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收获最大,这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细节都下研究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最终,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把我们所教的资料吸收好。
若能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基础上,再能有所创新那就是更好了。
这篇课文在我教之前,同学们在上学期都已会背了,所以我觉得教起来应当比较简便,所以我们在学时,我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用不用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的翻译,程度好的学生说不用,这个环节我就省略,然后我问学生们,这篇课文都学生都会背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不是能梳理出来,学生摇头表示不能,然后我就带着学生们一点一点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背,因为学生课文都已经会背了,我就不想让他们在浪费时间了。
2021年《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2021年《孟子二章》教学反思2021年《孟子二章》教学反思1六一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小朋友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每一年的今天都是我们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日子。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的同学们都准备了很多精彩的节目,我虽然没有参加班级六一儿童庆祝活动,但可以通过班级博客里的相册里看到老师为同学们拍下的精彩瞬间。
我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的快乐。
由于在假期中不小心将腿给磕伤了,不能到学校跟同学们一起庆祝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所以只能在家里学习和通过班级博客和大家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在家里通过电视看到小朋友们表演的节目也还是很快乐的。
我今年虽然没有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这一天,但老师和同学们的把快乐带给了我。
而且爸爸和妈妈也在这一天送给我一份很好的礼物。
我觉得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过得与往年不同,是我最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2021年《孟子二章》教学反思2这段时间以来,繁杂的琐事竟使我在教学上疏于反思,今天讲了这节公开课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借这次四川地震的灾难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
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
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另外,在教学理念方面仍然滞后,还是在“放手给学生”方面做得太保守,自己太想面面俱到了,也正是什么也掌握不好的一个原因。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2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2篇)孟子二章优秀及反思篇1在学习《孟子》二章时,可以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精选10篇)《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1这段时间以来,繁杂的琐事竟使我在教学上疏于反思,今天讲了这节公开课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借这次四川地震的灾难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
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
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另外,在教学理念方面仍然滞后,还是在“放手给学生”方面做得太保守,自己太想面面俱到了,也正是什么也掌握不好的一个原因。
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2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
总感觉到有些别扭。
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
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精编版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范例四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 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
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
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21.《孟子》二章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21.《孟子》二章反思《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反思21.《孟子》二章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及反思 孟子二则教案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悉《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掌握《孟子二章》的重要概念和关键词。
3.能够分析和理解《孟子二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思路。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和分析《孟子二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思路。
三、教学准备1.PPT:包含《孟子二章》的文本和重点内容。
2.学生手册:包含《孟子二章》的文本和相关习题。
3.小组讨论活动的问题和阅读材料。
4.教师准备好关于《孟子二章》的解读和讲解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是健康和良好的?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并提出问题。
2.知识输入(15分钟)•分发学生手册,让学生阅读《孟子二章》的原文,并指导他们圈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使用PPT讲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解释关键词和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思路。
3.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孟子二章》中的问题和观点。
•提供一些讨论问题,例如:《孟子二章》中提到的仁义道德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实践这些道德观念?学生需要在小组中讨论并做出回答。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辩论,激发他们对话题的兴趣。
4.展示和总结(10分钟)•邀请几个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结论。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孟子二章》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分享一些与《孟子二章》相关的名人名言和现实案例,以加深学生对这些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对于《孟子二章》的内容和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了课堂讨论和思考。
他们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思路,并能够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然而,我也发现一些教学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的个性化参与,可能导致有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6则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6则编者序教学反思是本知识店铺精心收集编制而成,下载后,能够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前言下载提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从自己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Download tips:Teaching reflection refers to teachers' re-understanding and re-thinking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using this to sum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own gains and losses from their ow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reflection through educational cases, educational stories, or educational experience.范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引言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孟子作为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以孟子第二章为背景,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进行探讨。
孟子第二章概述孟子第二章是孟子著作中的一篇重要章节,主要谈论“性”与“性善”之间的关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偏离了自己内在的本真,才会出现种种恶行。
因此,教育就成为了重塑人的本性、恢复人的善良的重要途径。
孟子教育理念的启示孟子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追求全面发展。
以下是对孟子教育理念的一些反思。
强调培养品德孟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但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品德放在首位。
要通过课堂主题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提倡启发式教学孟子在教育中提倡启发式教学,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与现代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法相契合。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注重情感教育孟子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知行合一”,即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理性认知,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要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倡导个性教育孟子提倡发扬天性,注重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学生的统一性,更应该注重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孟子教育理念的局限性虽然孟子的教育理念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论证了忧患使人生存进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本文篇幅短小,规律严密,思想深邃,气概充足,感情洋溢,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冗杂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
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是在带着学生把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课“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商量翻译全文,并依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高。
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
这节课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1、把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把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
3、理解了课文内容。
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告知我们忧患使人生存进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让学生懂得了怎样面对挫折。
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从本节课教学方法看,有以下几个特点:1、节课表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沟通,使很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很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学生在学习中擅长发觉问题,主动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2、本节课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且形式多样,有朗读、有研读、有赏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学问,在读中明道理。
总之,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学问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殊重视学生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培育,到达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范例四
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 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
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
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
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
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同时读也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解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在以后得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则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引导者。
范例五
学完《孟子》两章,我想检查一下背诵。
但由于学生多,要求学生在组内互相检查,感到检查效果不太好;随后找部分同学在全班展示背诵。
发现学生的兴趣不高。
只有零星几个举手的。
与上其他课型,学生积极踊跃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因而如何提高他们积累文言、背诵文言美文的兴趣。
便成了我当时思考的一个主题。
后来我用默写的方式,检查背诵的测试过后,(默写《孟子两章》)。
我进行了批改,根据批改的情况来看,成绩很不理想,班里有一多半学生的成绩不合格,到第二天上课时,我拿着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时,先是“呀”的一声,随后变习惯性的低下了头,做好了挨批的准备。
看到这些,我想如果再批评他们的话,效果也不会很理想。
那么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评价的方法呢?所以我告诉他们这次默写作废。
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同学悄悄松了口气,还有一些大概是觉得又过了一关,所以也松了一口气。
“但是我想在咱班重新测验一次。
”说完后,我看到一些同学又不做声了。
“不过这次咱们改变一下考试的方法,不全班一起测验了,我有一个提议,以这个星期为界限,在本周内如果有谁背过《孟子两章》的话,就可以单独找我背,背过的我就在记分册记满分。
背不过的我先不计分,等什么时候背过,就什么时候找我。
如果到本周末还没找我背诵的话那么下星期一开始我要找你背,到那时候背过多少就记多少分,大家说同意么?”
“同意!”同学们回答的声音非常响亮,这大概是我接这个班以来回答得最齐的一次。
刚一下课,就有几个学生围了上来:“老师,那如果万一背不过,也不记分?”
好的!“我现在背可以吗?”有几个成绩不错的同学说。
好!结果全背下来了。
“满分!”我说完后便记到记分册上。
其他几个一听,都抢着说:“老师,我也背,我也背!”
“好,好,一个一个地来。
”我说。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背过了,我也都给他们记上了满分。
背过的同学都非常高兴,没背过的也都跃跃欲试,班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场面。
于是又有几个同学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找我背。
我说,学校不允许中午找老师。
没想到,没背的同学一有机会就要求背诵
结果还没到两天,全班学生都背完了,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
我趁热打铁,在班里又宣布:“从今天开始,为了鼓励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我决定在上课提问时也记成绩。
答对一次加十分,答错不扣分。
”同学们一听都迫不及待的等着我评讲课文,即便是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同学也抬起了头。
这节课不像以前那样,只有几个举手的,而是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举了手,有几个争强好胜的同学还急的大叫。
通过这次试验使我意识到: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样,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背学法,不断探索出使学生爱学、会学并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充分发挥他的激励作用,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提高。
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他们最大潜能。
这种激励方法,也适用于文言文积累的学习上。
范例六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
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
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
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 走向"我要学"。
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反思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
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
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反思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
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