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识创新与组织变革-最新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知识创新与组织变革

文献标识码:A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国家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大学作为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必须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撑作用。

、知识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发展的联结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指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并确定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16 字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对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鉴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可能全面铺开,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基础研究是知识生产的重要源泉之一,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与储备。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决定国的原始创新能力,决定一国的整体科学水平。因此,基础研究是创新突破的重要前提,在基础研究领域我们一定要有所为。

基础研究之根本是知识创新,因而自主创新的上游即知识创新,尤其是当代科技发展所呈现的科学理论引领技术和生产的新

特征,赋予知识创新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支撑发展”就是要

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以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

展;“引领未来”就是要着眼未来,超前部署前沿技术与基础研

究。显而易见,无论是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还是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都离不开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创新实际上是“支撑发

展”、“引领未来”的重要手段。大学作为知识性活动的场所,

无疑是知识创新的基本力量和战略高地,也是大学在国家创新体

系中发挥支撑作用的根本所在。

知识性是大学组织与生俱来的禀性。实际上,大学就是由一门门知识组织起来的。自大学产生以来,知识就是大学组织成员

的共同领域,就是大学组织活动的共同要素。在大学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其职能不断扩展,但每一项都与知识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即知识的传播或获得;研究,即知识生产;为社会服务,即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大学的知识禀性决定了矢志于知识活动与知识创新是大学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就直接缘于对知识的探求,中世纪大学的兴盛更是因为知识在大学的殿堂通过传播、辩论和创新得以繁荣。大学是知识聚集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算术、代数、三角和天文学等都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主要课程。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知识不仅满足于人们纯粹的“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当时尚处于欧洲落后地位的德

意志,积极探索以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改革,重视新兴的科学学科,培养造就了诸如李比希、霍夫曼、冯拜尔、欧姆、亥姆赫兹、狄塞尔、奥托、本茨和西门子等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为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也正缘于柏林大学通过洪堡等人的革新,把科学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大学的任务开始,大学逐渐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地。20 世纪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为知识创新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大学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大学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龙头。

大学在历史上是核心的知识创新机构,在“以知识为基础” 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仍然凭其知识聚集与创新实力发挥重要作用。科尔就明确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功用:“就大学来说,目前的基本现实是人们普遍承认新知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此刻,我们意识到大学的无形产品――知识可能是我们文化中影响各个专业、甚至社会各阶级、各地区,以至于各个国家之兴衰的最强有力的因素。”

[1](前言)纵观人类历史进程,知识创新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的普遍要求,也是大学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大学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必须能够理解、把握和领导最先进知识的发展,这是大学一切功能和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前提。” [2 ](P15-20)

在我国,大学在知识创新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发表的SCI 论文总数占全国的3/4 以上,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

研究生培养任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占到全国总数的 3/4 左右[3]( 卷首语 ) 。在当前我国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

成为大学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联结点。大学应该抓住此发展机 遇,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形成符合国家战略布局的自身定位, 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充分行使自身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职能, 以确保自主创新成果的涌现。

二、我国大学知识创新乏力的组织性障碍

经过“ 211 工程” 、“985 工程”建设, 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且经过长期的积淀, 我国已经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基础条 件,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 但需要引起

注意的是,长期以来, 我国对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主要采 取国家重点扶持的策略, 大学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 大学组织自身的建设。 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机遇, 大学尚 未从组织上做好充分准备, 尚存在诸多不利于知识创新的组织因 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刚性的组织目标导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疏离, 大学组织 的综合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集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 等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大学只有充分发挥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与 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 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 中,国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

知识创新由此

忽视了

贡献,在高技术领域中发挥源头作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企业提供高新技术和专利,才可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中真正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大学三大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其组织的良好运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在大学组织中作为连结体,决定了大学组织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不同于企业组织的一点是,大学组织目标的模糊性。企业组织的目标明确,管理统一,

而这两点,却正是大学组织所缺少的。“大学组织的使命与目标司的会计技术毫无用处。”[4](P12) 大学组织目标的模糊性与科学探究的不确定性相契合,也与学生的多样化相一致。这就为大学组织成员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从事研究性教学留下了大量自由、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空间,奠定了研究―教学―学习一体化的基础,从而为大学组织焕发无限的创造活力奠定了必备的条件。

变得不明确与不统一。涉及到高等教育目标的问题,企业公在我国大学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模

式的影响,偏好给大学发展定指标,做规划,希图通过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措施获得大学的高产出。于是乎,大学被人为地分为

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等,甚至是一个大学内部也分割为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这种划分,导致科研资源集中于为数很少的几所研究型大学,大学整体的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足;此外,受“扩招”等因素的催化,我国“教学型” 大学大量涌现,大学招生人数不断上涨,万人大学已不足为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