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转变中政府的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外贸也需要随之转型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同时也是为了应对现阶段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局面。政府在中国的贸易改革当中扮演的角色显得犹为重要。在转型时期, 政府应该及时的转变相应的职能, 避免因为政府的职能定位偏差, 进而影响到外贸改革的效应。

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国际贸易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我国实际遇到的情况。就我国政府职能在外贸转型过程中的转变做出探讨。

关键字:政府职能角色外贸环境职能转变

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角色

1.传统贸易理论中的政府地位

在传统贸易中政府占据重要的地位的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几乎所有这些理论都支持政府不应该干预对外贸易,主张通过自由贸易来促进形成互利的国际分工,促进贸易双方的资源达到有效配置,提高各国的净福利。他们认政府干预国际贸易,如政府设置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对出口实施补贴等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国民福利下降。

但同时也并非完全排斥政府的行为,市场毕竟有其自发性。在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可以有目的有选择的进行适度的干预。

在这些主流学派之外,自由贸易观点受到以李斯特为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的反对。李斯特所提出的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一国政府应该保护其处于幼稚状态但具有发展希望的产业,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成长环境,免受外国同行企业的竞争压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动态的比较优势”。

2.新贸易理论中的政府地位

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通过适当运用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一国经济福利水平。该理论将政府的作用内生化,主张政府以

积极的态度干预国际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却认为政府不应直接干预国际贸易。该理论认为政府在创造和保持一国竞争优势上仅起辅助作用。

我国贸易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政府职能始终能随着我国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做出必要的转变和创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是围绕我国外贸改革展开的。我们必须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也是对应着不断深化的政府职能。

1.第一阶段(1978-1986年)

经过1979年一年的准备,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于198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政府开始由完全监管至适度管理过渡。从1979年开始, 将外贸的经营权下放到地方各公司。同时, 改革高度集中的外贸计划体制和财务体制。为了提高管理效益,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专管全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

2.第二阶段(1987-1990年)

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政府进一步放开权力。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等为主要杠杠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实践证明,实行外贸承包责任制初步改变了责权利分离的状况,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3.第三阶段(1991-1993年)

国务院于1990年底决定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并于1991年开始实施。这次改革使中国外经贸易管理体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外贸企业自负盈亏使出口的发展摆脱了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出口生产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保证国家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

4.第四阶段(1994-至今)

1994年开始, 对外贸易体制逐步向关贸总协定的规则靠拢.1993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外贸立法, 健全外贸法律体系, 使对外贸易管理逐步走上法制轨道,.为建立科学、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进出口管理体制, 我国通过提供和鼓励组织上的服务、提供政策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良好外贸环境、改进产业保护措施等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总的来看,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发生职能转换, 从而引发了多轮外贸改革并形成了不同外贸政策。

3 外贸环境

根据商务部于2012年10月29日发布的的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

1.国际环境

1. 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9月,企业出口利润指数已连续5个月低于100的临界点。

2. 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显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243亿美元,增长7倍多。

2.国内环境

1.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幅较大,粗放式增长方式仍未改变。

近年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这些产品不仅高耗能、高污染,且技术含量低,容易模仿,所以往往形成产品种类和品质雷同,企业相互竞争压价,利润尽失。

2.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

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2008-2011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在外需下滑的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

在外贸中政府的职能以及管理职能实施情况、原则以及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伴随着我国面临着外贸环境的改变以及我国自身外贸升级,政府在外贸中职能也要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外贸形势,促进我国外贸升级转型。

政府职能分别对外职能和对内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指政府在外贸中,在国际上发挥的职能,包括应对国际上的贸易保护和摩擦、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等;对内职能指的是政府在管理外贸中,在国内发挥的职能,包括提供政策保障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

对内职能

1.提供政策保障

中国外贸要保持稳定增长,只有从企业内部竞争力和发展环境上下功夫。2012年,中国政府通过推出全面减税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大措施加大市场化改革和政策调控力度,帮助企业减负度过难关,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些“稳外贸”措施实现了2012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使中国得以在危机中保持发展生机。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我国进出口的基础设施是我国实现外贸转变的基础。以我国进出口港为例,目前我国内地亿吨大港有14个,已成为世界上拥有亿吨港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内地港口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外贸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输保障。

对外职能

政府应当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为本国外贸环境创造良好外贸环境近年来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