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则论阳虚外寒损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范围
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与功能衰退性 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属中医 虚劳病范畴。
四、病因病机
虚劳-虚损 脏腑亏损
肝
气血阴阳虚衰 气
心
血
肺 脾
肾
阴 阳
《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 ➢ 先天:禀赋薄弱
➢ 后天: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并 有境遇之因)
➢ 外感:与疾病有关:久病不愈,正虚不复,延 而为劳。
病机转化:《难经》有“上损及下,下损及上” 的论点;《医宗金鉴》则论 “阳虚外寒损肺经, 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 。
来自百度文库
五、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 1.多见形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
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 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若病程 较长,久虚不复,症状可呈进行性加重。 ➢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的病史。 ➢ 3.排除类似病证。应着重排除其它病证中的虚 证。
②心气虚证
症 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 舌、脉:气虚之舌与脉表现。
理 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法 益气养心。 方 七福饮加减。 药 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杏仁、远志。
自汗明显:加黄芪、五味子、牡蛎、麻黄根益气固摄。 脾气不运:加茯苓、砂仁开胃健脾。
③脾气虚证
症 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 面色萎黄。
【相关检查】
➢ 由于该病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因此有可能全套检查。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1.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 目。 ➢ 2.辨有无兼夹病证:
①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 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 否已经治愈。
④肾气虚证
症 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 舌、脉:气虚之舌与脉象表现。
理 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法 益气补肾。 方 大补元煎加减。 药 人参、炒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
茱萸、炙甘草
肾气不固,兼见小便频多甚或小便失禁者,加菟丝子、五味子、益 智仁、桑螵蛸等补肾固摄。 伴有脾虚失运,兼见大便溏泄者,去阴柔滋腻之归地,合四神丸。
【病证鉴别】
➢ 1、虚劳与肺劳
✓ 唐代以前,肺痨统括于虚劳之内,至宋之后才明 确区分。
✓ 肺痨病因系正气不足、痨虫侵袭;病位在肺;有 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 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 虚劳由多种原因所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 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出现 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脏腑虚损----药物不 同归经----药物选择。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 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 损其肾者,益其精。
气血阴阳虚衰退---- 《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理论。
益气、养血、滋阴、 温阳----四气五味的
《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 本,肺、脾、肾是也。
药物选择
①补益脾肾,②虚中挟实及兼外感,③因虚致病,因病致虚。
➢ 2、虚劳与其它疾病的虚证
✓ ①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出现一系列精气亏虚的症 状为特征,而其它病证(如咳嗽、胃痛、眩晕、水 肿之类)的虚证则各以其病证的主要症状为突出表 现。
✓ ②虚劳一般病程较长,程度较重,往往涉及多脏甚 至整体。其它病证的虚证虽然也以久病属虚多,但 亦有病程较短而呈现虚证者,且病变脏器单一,即 使有多个脏腑,大多也是五行生克影响的相关脏腑。
➢ 医药之因:炼丹、钟乳石、疾病的失治与误治。
发病:起病缓慢,多为久病痼疾,病程较长。
基本病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
病性:虚证。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病位:涉及五脏,以脾肾为主。气虚以肺、脾 为主,但常可影响心、肾;血虚以心、肝为主, 还与脾之化源不足有关;阴虚以肾、肝、肺为 主,涉及心、胃;阳虚以脾、肾为主,甚则影 响到心。
虚劳
一、定义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 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二、病名源流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素问·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难经·十四难》“五损”。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虚劳”
【分证论治】
㈠气虚
总纲:气虚为最常见、内伤中往往最先发 生的一种虚证。虚劳中以肺、脾、肾气虚为多 见,心气虚亦不少。
共有表现:面色晄白或萎黄,气短懒言, 语声低微,头昏神疲,肢体无力,舌淡苔白, 脉细软弱。
①肺气虚证
症 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 热,面色白,平素易于感冒。 舌、脉:气虚舌与脉表现。
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五劳”:心劳、肝劳、 肺劳、脾劳、肾劳;“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 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 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
《不居集》系统地汇集整理了虚劳。
理 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法 健脾益气。 方 加味四君子汤加减。 药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白扁豆。
伴胃失和降,兼见脘腹胀满,嗳气呕吐者,加合二陈汤。 脾虚不运,饮食积滞,兼见脘腹胀闷,嗳气,苔腻者,加焦三仙。 气虚及阳,中阳不足,兼见腹痛腹泻,手足欠温者,合附子理中汤。 气虚下陷,兼见坠胀,脱肛或内脏脱垂等表现,用补中益气汤。
②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 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③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 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 有所不同。
【治疗原则】
“虚则补之,损者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
之”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补益的基本原则。 《难经·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
理 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法 补益肺气。 方 补肺汤加减。 药 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无咳嗽,可去紫菀、桑白皮之肃肺止咳。 自汗较多,可加牡蛎、麻黄根等固表敛汗。 气阴两虚,兼见潮热、盗汗等阴虚内热者,合秦艽鳖甲汤。 正虚感邪:寒热、身重,头目眩冒。加防风、豆卷、桂枝、生 姜、杏仁、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