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与现状

合集下载

人工椎间盘的应用与发展

人工椎间盘的应用与发展
弯曲特性:有趣的是,与压应力相比, 弯曲应力是最易引起椎间盘损当 椎间盘病变时,抵抗扭曲力负荷下降 25%。
剪力特性:人体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超 过,表明造成损伤的负荷是由弯曲、扭 曲和张力负荷的结合引起的。
两个相邻椎体及连接它 们的椎间盘、小关节和 韧带结构称为脊柱功能 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也称运动节段。 FSU是能够反映脊柱生物 学特性的最小单位,同 时也是稳定脊柱稳定的 最基本单位。
1966,Fernstroem第一次报道了球状人工椎间 盘假体的临床应用。置换后4—8年,12%患者 维持了椎间隙的高度。
1982年,Buetter-Janz和Schellnack在前东德的 柏林开始研究SB Charite椎间盘假体,1984年 首次植入。早期材料为不锈钢和UHMWPE。
五、人工椎间盘分类
在美国每年行脊柱植骨融合或脊柱内固 定器械融合超过7万例。这种治疗的理由 是通过对失稳或退变的运动节段消除椎
间活动而缓解疼痛。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的优良率为52%—100%,后路椎体间融 合术为50%—95%。
然而脊柱融合术并非为完全无害性手术。 某些病人在行脊柱融合术后平均8.5年和 平均8.1 年在原手术的相邻节段症状复发。
Lee报告在原手术的相邻节段出现各种病 理情况如关节突关节的增生性退变性关 节炎、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
脊柱融合其他问题包括取骨部位的疼痛、 融合节段或融合相邻节段的椎管狭窄、 继发性腰椎滑脱、椎间盘退变和假关节 形成。
四、人工椎间盘的历史
1956,Vau Steenbruggle第一次提出出椎间盘 假体设想。
Stokes(1981)报道了椎间盘手术节段 上面的椎间关节活动明显增加。 Frymoyer报道了椎间盘切除后手术节段 的活动明显增加。

手术讲解模板: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手术讲解模板: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4)后纵韧带钙化、突出物未钙化。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5)无严重心、肺和肝肾功能疾患者。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2.颈椎病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1)髓型颈椎病未出现脊髓压迫者。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2)颈源性头痛和头晕。
手术步骤:
盘突出部切除方法同前。 11.6 6.椎体间骨融合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手术步骤:
应用Cloward法时,以环钻由髂骨取骨柱, 行椎体间骨融合术。如应用Smith Robinson法,则有取髂骨片融合或不做植 骨融合的两种选择。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手术禁忌: 4.穿刺部位或全身合并感染。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手术禁忌: 5.严重凝血机制障碍。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手术禁忌: 6.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术前准备: 一侧髂骨取骨的皮肤和器械准备。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颈椎间盘病灶区注射适用于: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1.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1)膨出型。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2)中央型和中间型突出。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适应证: (3)外侧型突出。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手术资料:颈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
手术步骤:
,可遇到甲状腺上动脉和喉上神经,将之 向上牵开;当暴露颈2~3椎间隙时,才需 要切断甲状腺上动脉。在颈7平面,可遇 到甲状腺下动脉和喉返神经,小心将之向 下方牵开,不可损伤喉返神经。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_王剑敏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_王剑敏
3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类型及现状
3.1 Bryan假体 Bryan假体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人工
颈椎间盘 。 该假体由 2个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 构成 , 类似于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产生于上 、下金属 壳与核之间 。假体上下终板接触面有钛微孔喷涂层 以利于骨长入实现生物固定 , 上下终板之间是人工 髓核 , 为高分子复合材料 , 具有耐磨性 , 最外层是由 具有半透膜性质的材料组成 , 连接上下终板 , 将髓核
定 , 使其既保持良好的微动 , 又有较好的稳定性 。 其 内藏微动式立体化设计 , 使假体成为一整体 , 置入过 程为整体一次性置入 , 在标准化置入器械及试模引 导下置入十分方便简捷 , 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 该 假体已通过美国 FDA认证 , 在欧洲通过了 CEMARK 认证 。 Pimenta等 [ 14] 进行了为期 1年的研究 , 于 53 名患者植入 82 个人工颈椎间盘 。 术后 SF-36测量 指标均明显提高 , 术后 1周 80%患者取得非常好的 效果 , 术后 1个月即上升至 90% 。 3.5 其他类型的假体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国外 Katsuura、Matsuzki 及国内阮狄克等学者先后展开了新鲜冻存同种异体 椎间盘移植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阮 狄克等[ 3, 4] 报 道了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 5 年疗效观察结果 , 认为 除了轻度的椎间盘变性 , 能够保持脊柱的活动和稳 定性 , 所以是一种治疗椎间盘变性的有效办法 。 但 此技术目前主要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且存在同种异 体椎间盘来源问题 , 尚未在临床广泛开展 。
颈椎人工椎间 盘置换术 (artificialcervicaldisc replacement, ACDR), 亦称颈椎间盘成形术 (cervical discarthroplasty, CDA)。 随着人工髋 、膝关节置换术 取代了导致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的髋 、膝关节融合术 , 且腰椎人工椎间盘广泛 、成功运用于临床 , 为了解决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 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而导致 相邻节段退变加速 ,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 作者投入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之中 。

人工颈椎间盘的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人工颈椎间盘的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计 ,于 1 9 9 8年报 道应用 了 Pet eI, 种假 体 由不锈 钢制 rsi 这 g
成, 包括两 个 终板 和连接 两者 的球 窝装 置 , 两个 终板通 过 螺
钉 固定在 目标 椎 间隙上 下 的椎 体前 面 。 以后 C mmis又 分 u n 别 于 19 9 9和 2 0 将假 体调整 修正 了两次 , 0 2年 分别为 Pet e rs g i I和 P et e T。Pet e I I rs g i S rs g 主要在 终 板设计 上进 行 了改 进 , i I 使其 更符 合生理 解剖 ,避 免 了 Pet e I假 体置 换后 出现 吞 rs g i 咽 困难 的症状 ,且其 粗糙 面设 计更 适合 骨小 梁 的长入 。目前
所 导致 的 并发症 , 持颈椎 手术 节段 的 生理 曲度和 活动 度一 保
直 是人 们探 索 的课题 。
近年 来对运 动节 段 的保 留 , 即非融 合技 术成 为脊 柱外科
研 究 的热 点 , 工颈 椎 间盘 置换手 术就 是在 这种 背景 下产 生 人
陶瓷制 成 , 的双 轨设 计和 原浆 喷涂表 面有 利 于生物 学 的 固 它 定 和 长期 的 稳定 。特 点是 可 以允 许 பைடு நூலகம் 范 围 的耦 合运 动 ” 全 , 活动 范围被 限制 在耦 合边缘 内。
生 物 骨 科 材 料 与 临 床 研 究

21 0 2年
0 8月
3 6. 百 丽丽 爵订 恧: 丽
0 R H A D C B OME A I MA E I L A T OP E I I CH NCS TRAS ND C LN C T D I I AL S U Y
第 9卷 第 4期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颈椎间盘病治疗中的应用解读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颈椎间盘病治疗中的应用解读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颈椎间盘病治疗中的应用孙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083自从Robinson 和Smith 在1955 年首先报道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以来,该项技术已经成为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和颈椎外伤的重要方法。

但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容易产生退变和不稳定,甚至可以造成原有的症状复发或加重,是影响颈椎前路减压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Baba 观察了106 例前路术后的患者,平均随访8.5 年,有17 例由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症状复发或加重而再次手术。

Hilibrand 随访374 例患者,最长达21 年,发现前路术后伴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在10 年之内的年发生率为 2 .9% ,经过统计学计算有25.6% 的患者在10 年内将出现与相邻节段退变有关的症状。

Teramoto 对一组45 例前路融合的患者随访 4 年以上,发现其中有51.1% 出现相邻节段退变,其中11.1% 出现神经症状的加重。

北医三院对一组前路融合术66 例患者平均10.5 年的随访结果提示,相邻节段不稳定的发生率为72.73% 。

因此,现行的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虽然在解除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方面具有持久、稳定的疗效,但是在维持颈椎功能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患者术后需要颈部制动6-8 周,以保证植骨融合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融合后虽然手术节段获得了长期的稳定,但是这是非生理状态的稳定,颈椎由此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造成颈椎总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出现退变加快等问题。

一些患者甚至需要再接受相邻节段的融合术。

因此人们一直在观察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发生退变的规律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技术,其设计理念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植入一个可以活动的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出现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一、人工颈椎椎间盘的应当具备的基本特性理想的假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保持椎间关节的运动,维持颈椎的生物力学性能。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与体会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与体会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与体会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是近几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劲椎退变性疾病和劲椎外伤的一种手术方式。

本文研究并总结了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和体会,有利于加强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效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巩固手术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人工劲椎间盘置换术起始于20世纪后期,该项新技术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劲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

其作为治疗劲椎病的手术方法,彻底解除了前路的神经压迫,代替原有的椎间盘实现椎间盘具有的功能,保留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的负荷代偿。

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8例,近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与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31~45岁,平均38.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

术前JOA评分为(8.2 1.0)分,均采用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每例患者术前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 线片、颈椎CT及MRI检查。

X线片检查显示患者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变,但未发现颈椎不稳,CT及MRI检查显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颈椎间盘退变和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改变。

1.2 手术方法与术后处理患者仰卧位,颈肩部垫软枕,颈部稍后伸,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右侧胸锁乳突肌内缘横切口,显露颈椎椎体前方,C型臂透视确定目标椎间隙,彻底切除纤维环、髓核组织及椎体后缘骨赘,以解除突出物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

球型磨钻去除相邻椎体前缘的骨赘,用椎间撑开棒逐渐撑开椎间隙以增加椎间隙高度,横向中点定位仪在椎体前缘标记横向中点,用磨钻测深尺测取靠前椎体深度,选取相应长度的柱状削磨钻及相应直径的终板盘状削磨钻,削磨椎间隙上下椎体终板至成形,再拆除双轨通道,切除后纵韧带进行彻底的间隙减压,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置植入假体。

C型臂透视确认假体放置合适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关闭切口,负压引流24h拔除。

颈椎相邻节段退变、颈椎间盘置换进展

颈椎相邻节段退变、颈椎间盘置换进展

颈椎相邻节段退变、颈椎间盘置换进展张廷【摘要】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是当今颈椎手术的主流,在颈椎外科领域取得极大成功.但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缺陷被认为是,影响了颈椎关节活动度并引发相邻节段退变.在此理论基础上,颈椎非融合技术产生,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现针对颈椎相邻节段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的进展进行阐述.文章分别阐述了颈椎融合后相邻节段退变、人工颈椎间盘的历史和应用现状、人工颈椎间盘的设计和人工颈椎间盘手术相关事项.总的来说,颈椎椎间盘假体置换是一种旨在保留节段运动的手术方式,是颈椎融合手术的一种可选的替代手术方式.【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24【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颈椎相邻节段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脊柱融合术【作者】张廷【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陕西西安 7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是当今颈椎手术的主流,在颈椎外科领域取得极大成功。

但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缺陷被认为是影响了颈椎关节活动度并引发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

颈椎椎间盘假体置换(totaldisc replacement)是一种旨在保留节段运动的手术方式,是颈椎融合手术的一种可选的替代手术方式。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用来治疗颈椎间盘疾病,已经得到普遍认可[1]。

但已经有大量的生物力学实验证明了融合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内压力和活动度是增加的[2-5]。

Hilibrand AS等人[6]的研究,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引发的神经根性症状以每年2.9%的发生率增加。

Baba H等[7]研究了106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术的患者,平均随访年限8.5年,发现25%的患者融合节段上方发生了椎管狭窄。

Gore DR等人[8]随访了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平均随访时限是21年,发现16%的患者会因为相邻节段退变引发的症状需要再次接受颈椎手术。

人工椎间盘

人工椎间盘

材料与性能
• LINK SB Charité Ⅲ型椎间盘假体(德国 椎间盘假体( WALDEMAR LINK 公司) 公司) • 三部分: 三部分:
–喷涂有羟基磷灰石界面的钴—铬合金的上、下终板 喷涂有羟基磷灰石界面的钴—铬合金的上、 – 钛(75~300um)HA(10~25um) ) ( ) –超高分子聚乙烯的滑动核心(髓核) 超高分子聚乙烯的滑动核心(髓核)
–无松动和界面骨质破坏 、 腰椎活动度仍部 无松动和界面骨质破坏、 无松动和界面骨质破坏 分保留
• Cinotti和David Cinotti和
– 46例随访3.2年 46例随访3.2年 例随访3.2 – 36例置换一个椎间隙,10例两个间隙 36例置换一个椎间隙,10例两个间隙 例置换一个椎间隙 – 63%满意 63%满意 – 9例疗效较差者做后外侧椎体融合术,7例 例疗效较差者做后外侧椎体融合术, 未切除假体; 未切除假体;2例患者切除假体 – 没有发现髓核放置失败、松动及磨损 没有发现髓核放置失败、
– 1985 ~ 今: 应用、发展阶段 应用、发展阶段(SB-III) )
• 1999.9底,完成1983例SB假体置换术 底 完成 例 假体置换术
LINK SB Charité 假体
• 1982: 1982: • Büttner-Jane 和 ttnerttner Schellnack • SB Charit Ⅰ型椎间 CharitéⅠ 盘假体
椎间盘假体置换的优点
• 经腹部,干扰脊柱稳定性少 经腹部, • 切除彻底 • 保留椎间生理活动度与缓冲能力 • 保持原肌肉、韧带张力,脊柱生物力学结构完 保持原肌肉、韧带张力, 整
优 点
• 恢复椎间空间,解除神经根压迫 恢复椎间空间, • 可早期活动,术后3天下地 可早期活动,术后3 • 减少腰椎过早发生退变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我们的未来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我们的未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第18卷第1期c枷Ⅲe如Mm以o,却池Ⅱnd5iPindfcord,2008,yDz.18,Ⅳo.111但能否真正达到人工颈椎闯盘的设计理念和治疗目的,还有待于长期随访研究。

因此,应对其持慎重的态度。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我们的未来?孙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083北京市)尽管颈椎前路融合术是20世纪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和不稳定可以造成原有的症状复发或加重,已经成为影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融合后手术节段获得的是一种非生理状态的稳定,失去了相应的运动节段,造成颈椎总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出现退变加快,一些患者甚至需要再次接受相邻节段的融合术。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设计理念是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四肢大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有所不同,后者的适应证为老年患者,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骨关节病带来的疼痛,同时恢复关节的活动功能,治疗的着眼点是关节本身。

而颈椎人工椎问盘置换术是通过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功能,减少或者避免传统融合术带来的相邻节段退变加快的问题。

治疗的着眼点在相邻节段而非手术节段本身。

对于中青年患者来说更为重要和更有意义。

由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传统前路融合术的替换手术,神经症状的改善取决于减压是否彻底,而人工椎间盘置换的目的是保留运动节段、防止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变和不稳定。

因此在决定患者是否适合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时必须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患者是否适合前路减压?第二,需要减压的节段是否已经严重退变?只有适合前路减压、同时该节段还没有明显退变和不稳定的患者才适合接受这种手术。

应当注意到,颈椎运动单位是由一个椎间盘、一对钩椎关节和一对小关节组成,当椎间盘出现严重退变时.钩椎关节和小关节也会出现相应退变,因此单纯置换椎间盘不可能解决整个颈椎运动单位的运动功能衰退问题。

人工颈椎间盘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人工颈椎间盘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间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人工 颈椎经验; (2)当今市场上主要人工颈椎间盘的类型
及其代表性颈椎间盘的结构和临床效
果;
(3)关于国内外新型人工颈椎间盘的结构 和临床效果;
(4)人工颈椎间盘的适应证、禁忌证; (5)人工颈椎间盘的术后并发症。
讨论方向:
(1)总结当前人工 颈椎间盘臵换 面临的问题;
(2)未来人工颈椎 间盘的发展趋 势以及改进方
向。
文题释义: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经典手术方式,主要通过去除椎管前方的软组织 及骨性组织来减轻对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压迫,从而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近些年临床随访研究发现,术后 颈椎活动度部分丢失、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等情况日益突出,迫切需要解决。 人工椎间盘置换:该手术方案应用人工椎间盘来替换病变的椎间盘,从而解除脊髓或神经的压迫,同时保 留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活动度,维持相邻节段的正常运动,而且还能减缓邻近节段退变。
Corresponding author: Ma Yongsheng, MD,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1941
李游,郑蹦蹦,王佳明,马勇胜. 人工颈椎间盘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24(12):1941-1948. DOI:10.3969/j.issn.2095-4344.2522
improving, and surgical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rapidly. This type of surgery cannot meet the clinical needs. Therefore, tot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surgery comes into being, which can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caused by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than previous one.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rtificial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s, to focus on its clinical effects and structure, and to prospect it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rtific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THODS: A compute-based retrieval of CNKI, WanFang and PubMed databases was conducted for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95 and August 2019. The keywords were “non-fusion technique, artificial intervertebral disc, clinical efficacy,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respectively. The articles related to artificial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were selected, and the latest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s were preferr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s on the market, the research of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s will focus on materials, structures, implantation devices and surgical approaches of prosthesis. The domestic cervical disc will be designed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cervical spine. (2)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uture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surgery will achieve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and it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people. Key words: non-fusion technique; artificial intervertebral disc; clinical efficacy; structure; material; anatomy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研究进展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研究进展
活动u 。P r e s t i g e Ⅱ人工 颈 椎 间 盘 在 P r e s t i g e 1的基 础 上 进 行
患 者在上 位置换节段 出现 局部 颈椎后 凸现 象 ,主要原 因是 患 者术前存 在颈椎 生理 曲度减 少 、消失甚 至后 凸 ,而 手术 中使
用 的 是 生 理 型 的 人 工 颈 椎 间 盘 ,没 有 校 正 颈 椎 曲 度 的 功 能 。 而 颈 椎 主 要 的 运 动 是 屈 曲 ,所 以 出 现 术 后 颈 椎 生 理 曲 度 减
到 了 关 注 ,在全 关 节 置 换 的 患 者 尿 液 、肝 、淋 巴 和 脾 中发 现
有 l 6例术后保 留了节段活动 ,术前症 状得到改 善 ,并且没 有
下 沉 。但 有 螺 钉 拔 出 、断 钉 及 吞 咽 困 难 等 并 发 症 出 现 ” 。
了金属离子” 。P r e s t i g e 假体是球窝状的金属 一金 属假体 ,金 属装置与金属装 置之 间磨擦 就很 有可 能产生对 远处 组织影 响
9 0 % 的 神 经 功 能 恢 复 达 到 了 优 良 ,这 一 个 结 果 与 以 前 报 道 的 A C D F术 后 结 果 十 分 相 似 。 人 工 颈 椎 间 盘 置 换 术 与 A C D F
钛合金附件封 闭。这种设 计可 避免假 体磨 屑外泻 ,从而避 免
炎 症 反 应 。N a d i m 等通 过实 验 发 现 B ya r n颈 椎 间 盘 假 体 在 抗 腐 蚀 、抗 磨 损 及 组 织 相 容 性 方 面 所 进 行 的 材 料 优 化 是最 好 的 。
的 现 象 。 3 人 工颈 椎 间盘 的 临床 研 究
2 0 0 2年 Wi e g f i e l d等改 良了 B r i s t o l 假体 ,除有 l例因术 中去 除 过多骨质失败 以外 ,其余 假体 功能 良好 。但 这种假 体也 是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颈椎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病症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颈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比如长时间地低头看手机、电脑等,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目前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手术治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它通过在颈椎部位置换椎间盘,达到减轻神经压迫的目的。

相比于传统的颈椎手术方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更加精准、缓解痛苦快速、恢复更快,因此备受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二、研究意义随着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们对于治疗方法的效果和治愈率越来越关注,而手术治疗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够给病人带来快速的缓解和恢复,然而目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疗效和长期效果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明。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和长期效果,为临床医生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方法。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年龄在40岁以上的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名。

2. 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0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各50人。

其中,手术组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手术方式治疗。

3. 研究指标:观察研究对象手术前后的颈椎症状、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并评估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长期效果。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手术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和长期效果。

四、预期结果本次研究旨在探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和长期效果,预期得出如下结论: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传统的颈椎手术方式。

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更加稳定、持久。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
P r o D i s e . C间盘置换术是 安全有 效 的手术 方 式 , 临床 结果 同于 或高于 A C D F组 。美 国脊柱外科 医师 P a u l Mc A f e e设计发 明了
臻完 善 , 为人工颈椎 间盘置换术 的研究提供 了很好 的例子 。2 0
世纪 5 0年代 , 人们 开始设计 并制造椎间盘假体 , 用于恢复椎 间
节段 间盘 的压力 , 进而减少 临近节段间盘退变的发生 。一直 以
来, 颈椎前路椎 间盘切 除椎 间植骨融 合术 ( A C D F ) 被认 为是 治 疗神 经根型 、 脊髓 型 颈椎 病及 急性 颈 椎 间盘 突出症 的 经典方
法, 尤其前路 钢板 的应用能够有效的维持颈椎序列 的稳定 和椎
率为 9 0 % 。进一步 的研究证实甚 至双节段 的置换 手术也能 维 持较好的颈椎运动 功能 , 改善症 状 。法 国 的 T h i e r r y Ma r n a y 博士设计发 明了 P r o D i s e . C假体 , 其最 初用于腰椎间盘置换术 ,
术 。其 目的意在维持颈椎 序列稳 定 , 保 留运 动功能 , 降低 临近
P C M假体 , 其也 由 2块钴 铬 钼金属 板 和 中间 的超高 分子 聚 乙 烯内核组成 , 外 涂钛 磷 酸钙 薄膜 , 以利 于与椎 体终 板 的 固定 。 P i m e n t a 等” 报道了其最初 的研 究结 果 , 5 3例 患者 植入 8 2个 假体 , 术 后 1周 、 1个 月 和 3个 月 随访 , 优 良率 分 别 为 8 0 %、 9 0 %和9 0 %, 仅 1例术后 3个月发现移位 4 mm, 但无需翻修手
文就其历史 、 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管减压术后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可以有效地 预防相邻节段由于压应力的改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 症。同时降低了由于椎体融合固定带来并发症以及自体 骨移植后过度生长等不利因素,还可以消除由于同种异 体骨移植后感染的风险[7]。
1966 年,Fernstrom[8]将不锈钢假体置放于相邻椎体 间之后,就有了椎间关节成形术这个概念。Reitz 等[9] 随后报道了他们所做的 32 例患者中行 75 个颈椎假体的 置换。但是由于假体的下沉及节段椎体过度活动,此类 置换技术就被限制使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颈椎椎体 假体器械的研发远远落后于腰椎假体。Cummins 等[10] 报道了 20 例患者使用人工颈椎关节,再一次引起了颈 椎间盘成形术的临床研究和使用的热潮。正如众所周之 的 Cummins-Bristol 关节,该套假体是由两个不锈钢金 属块和一个在其间的球状物构成,该球状物在其间的插 槽内,而插槽是由螺钉固定在椎体前侧。该套假体的尺 寸统一、外形较大,并不适合每个人。在对 18 例患者 的随访中,X 射线检查发现 16 例患者的椎体间活动度 得到了保留。为了安装假体,过度的扩大椎间隙空间引 起小关节的松动、脱位是假体失败的原因。还有断钉、
300193, China
gukeliwali@yahoo.

Received:2008-05-26 Accepted:2008-07-23
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骨 科,天津市 300193
孙 波,男,1959 年生,天津市人, 汉族,1983 年天 津医科大学毕业, 主任医师,主要从 事关节外科、脊 柱、创伤。
检索文献类型:研究原著 63 篇,综述 16 篇, 述评 8 篇,经验交流 3 篇,病例报告 59 篇,荟 萃分析 27 篇。
检索文献量:总计 176 篇。 3.2 检索方法
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颈椎间盘及 成形术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 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内容、数据不 完整者。
假体的固定:内固定的稳定分为起始的固定和后期 的骨长入假体后所形成的固定。假体和椎体之间的接触 面应该允许相邻椎体之间轴向负荷的传递。广泛的接触 面、提高骨长入的速度及相类似的弹性模量容易促进此 稳定性[13]。长期或者短期的固定应该避免半脱位、假体 下沉或者脱位,从而达到术后的稳定。
假体材料:假体材料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需 要:①关节表面。②假体与椎体之间的界面。滑膜关节 置换技术(髋及膝关节)方面的知识应用到了椎体置换 假体的生产领域。现在的假体表面包括金属-金属、金 属-聚合物、陶瓷-聚合物、陶瓷-陶瓷等类型。此类 聚合物均经过超高分子聚乙烯或者聚氨基甲酸乙酯处 理。金属材料多来源于钛、不锈钢或者铬,通常都是以 合金的形式应用,该类金属可减少被腐蚀的机会。金属 材料的磨损要远远小于聚乙烯。椎体接触表面涂层的材 料应该促进骨的长入,所以现在多选用磷酸钙、羟磷灰 石和多孔的钛质材料。所有的材质对于术后的成像均有 影响[14]。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edi-
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Sun Bo, Chief physi-
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irst
Hospital of Tianjin
2 目的
本文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以及现在 假体的类型、相关的适应证、并发症做一综述, 通过此综述的内容,再进一步探讨微创下置换 的可能。
3 资料和方法
3.1 文献检索 检索人及检索时间:由第一作者于 2008-03
年检索。
检索文献时限: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范围为 1964/2008 , 中 文 资 料 的 检 索 时 间 范 围 为 2000/2008。
文献选择:初检得到 1 897 篇文献;中文 320 篇,英文 1 577 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 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此文无关的 392 篇,内容重 复性的研究 965 篇,Meta 分析 364 篇,符合标 准共 176 篇中英文文献,本文选择其中的 37 篇 英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第 1~10 篇研究了颈椎 假体的发展史,11~20 篇研究了颈椎假体设计 的原理和当前假体的类型,12~37 篇研究了颈
检 索 数 据 库 : PubMed 数 据 库 , 网 址 /PubMed。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网址 。
检索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为“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prosthesis”。中文关键词为“颈椎 间盘置换,假体”。
Sun B, Li WL.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08;12(35):6903-6906(China) [/zglckf/ejournal/upfiles/08-35/35k-6903(ps).pdf]
钉体松动脱出等不利现象。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毕竟为 颈椎间盘置换的可行性打下了基础。 4.2 设计原理和目前的假体 颈椎人工假体主要是保证 正常椎体的活动以及传递上位椎体向下传递的轴负荷 力。因此,当今的椎间盘置换假体的设计可根据假体是 否允许有活动范围和假体相对于邻近椎体的影响来归 类[11]。
颈椎椎体的连接和运动:相邻椎体间的正常运动发 生在一个点,也就是所说的瞬间的旋转中心。同时这个 点的位置由于节段的不同也会有所改变。但是通常位于 下一个椎体上的后半部分。椎体间的运动不是单纯的旋 转,它还包含着一个横向的移动。假体旋转中心的位置 应该模拟自然的位置。假体活动范围的度数不能超过单 轴旋转的度数[12]。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第 12 卷 第 35 期 2008–08–26 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ugust 26, 2008 Vol.12, No.35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与现状
综述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6903

孙波,等.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与现状
椎假体置换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
4.1 假体发展史 既往颈椎手术技术包括椎体次全切加 融合及椎体次全切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1]。融合物包括 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以及当今较为先进的 Cage 和骨 生长因子。颈椎手术的最初目的是通过有效减压释放神 经周围的空间,并且用外科技术获得骨融合固定[2]。融 合固定失败导致假关节形成率约为 20%[3],同时伴有逐 渐加重或持续存在的疼痛、神经失用和/或脊髓的损害。 较为成功的椎体融合可能会避免这些不利后果,但是椎 体间的融合部分丧失了脊柱的活动度。生物力学研究认 为这样会加重融合椎体连接部位的压应力,而此压应力 对于椎体是有害的[4]。临床研究报道,椎体融合术后约 有 2.9%的患者会存在融合椎体相邻阶段的退变,10 年 后的随访,发生率达到 25.6%[5],也就是说即使是成功 的椎体融合固定,约有 1/4 的患者将来也需要因为融合 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而需要做手术治疗。这个观点引起 了很大的争议。如此高的再手术率可能提示此类患者在 做融合术之前,融合的相邻节段已经有了退变。为了证 实这个观点 Goffin 等[6]将创伤后进行椎体融合的患者及 单纯由于退变引发疾病而做椎体融合的患者,均进行了 X 射线的检查,结果发现融合节段相邻椎体都有间盘退 变的表现,也就证明了邻近节段的退变不能只归咎于退 行性变疾患。
通讯作者:李瓦 里,主治医师,博 士,天津中医药大 学第一附属医院 骨科,天津市 300193
gukeliwali@yahoo.
中图分类号: R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225 (2008)35-06903-04
收稿日期:2008-05-26 修回日期:2008-07-23 (54200805260002/ M·A)
孙 波,李瓦里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Sun Bo, Li Wa-li
Abstract: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effectively tackles limited motion range of the neck and long-term adjacent degeneration acceleration following traditional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and fix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history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current prosthesis types, related ind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replacement.
摘要: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前路融合固定后颈部活动受限、远期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的并发症等问题。 文章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现在假体的类型、相关的适应证、并发症等方面做一综述,进一步探讨微创下置换的可 行性。 关键词:颈椎病;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假体稳定;综述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irst
University of Trad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