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1节 体味文化》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政治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政治3、课时:1二、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题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让学生感受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先剖析文化的内涵、特点,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1、文化的内涵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主学习。

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力量。

3、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通过互联网查找及观察生活,收集你所认识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龙应台谈“什么是文化?”教师:就此提出: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两个方面去探究。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讲授新课】(一)文化“万花筒”1、图片欣赏:百度图片/a1_72_40_01300000185581125778409161613_jpg.html中国古代私塾/study/view-79821-1.html现代网络文化2、图片欣赏:百度图片/show/1/62/9fd3bae55e45fa12.html 泰山石刻/show/1/14/fb63508573a6f8e4.html 泼水节3、材料欣赏:“林语堂谈南北文化的差异”/dispbbs.asp?id=8482604&boardid=1由此得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4、名句欣赏:“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教师:(1)那么究竟文化是什么呢?请就刚才所谈到的文化现象进行归纳(2)思考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内涵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文化“万花筒”文化的形式和现象(PPT图片展示)总结: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都呈现出各自独有的色彩。

2、文化是什么讨论: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解(1)文化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内容:①文化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不同于经济和政治。

②文化包括意识形态部分和非意识形态部分。

补充: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2)文化的特征(事例引入)特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图片引入)特点二:文化又是一种文化素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讨论引入)特点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

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course 3 "taste culture"编订:JinTai College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

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2、篇章2: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篇章1:高中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阅读课本思考本课主要内容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本课作为开篇内容,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什么呢?带着这一思考,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本课内容。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进行新课(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文化“万花筒”((从现象))(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平时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高中政治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教案

高中政治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教案

1。

1 体味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3)回答问题:
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
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
(1)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社会实践
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
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作用?等等。

让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探寻其中的文化因素,在下节课中分享.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说课稿
2.撰写一篇关于文化多样性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看法。
3.阅读一本与文化相关的书籍,总结阅读心得,与同学分享。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化研究的兴趣。同时,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标题和关键词,中间为主要知识点,右侧为案例和图表。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直观展示文化内涵和关系。
2.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发他们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3.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现象?文化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讲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对文化的基本了解、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
2.缺乏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3.难以将文化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和动机不足;
4.部分学生可能对政治学科存在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教科书、参考资料、文化案例手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2.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资源,生动展示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运用网络平台、在线讨论工具等,方便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分享和合作。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的内涵;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

【学生分析】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并未觉这就是文化;有兴趣探知;学生对文化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晚,赵本山和小沈阳共同演了个小品,叫《不差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

讲授新课:文化“万花筒”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

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高中政治 1.1.1体味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高中政治 1.1.1体味文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2 、【学生分析】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

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发现”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课堂总结】: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产生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实践操作,提高能力:
-安排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体味文化”为主题,围绕文化的内涵、特征、影响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积极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请举例说明你身边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思考文化多样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3.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和观点,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
3.注意书写规范,字迹清晰,保持作业整洁。
4.小组合作的作业,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位组员都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组织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情感引导,价值观塑造: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节体味文化》教案.doc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节体味文化》教案.doc

第一节体味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体味文化(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二)文化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文化,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

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中,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节课以体味文化为主线,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进而培育文化自信。为此,本教学案例围绕课程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探究的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共享
案例中,小组合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4.反思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反思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方法,促进自身成长。

高中政治第01课第01节体味文化教案(必修3)

高中政治第01课第01节体味文化教案(必修3)

体会文化一、教课目的:【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看法◇理解:文化的内涵◇剖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力目标】(1)经过全面、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育全面剖析问题的能力(2)经过剖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育辩证剖析能力【感情及态度目标】(1)加强培育文化修养的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未来为加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1、文化的内涵讲课说明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教课难点】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三、教课方案【知识系统】(板书设计)讲课说明【知识重点】1、内涵:文化是相关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应必定社会经济形态、进而也反应必定阶级或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看法系统,在阶级社会中拥有激烈的阶级性。

如:世界观。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应必定社会公司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拥有阶级性。

如:语言学。

2、特点:(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可以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修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培育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和享受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的表现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崇奉、道德、教育、艺术、科学。

(动向)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流传、累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其他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髓和糟粕之分。

文化发展中的精髓、踊跃成就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

(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高二政治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体味文化》

高二政治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体味文化》

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
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

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

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
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②体验社会生活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这表明
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11.(2007·广东高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
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2009年春节期间,由于许多公共文化场馆推行免费措施,吸引了许多民众,新年有了更
多的文化味。

这说明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书籍决定了文化的程度
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 D.文化素养离不开免费阅读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高+考*试≦题α库。

高中政治 体味文化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体味文化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教案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二、【课程标准】: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第二部分教学建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 (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文化有一定感悟。

但文化理论知识却少之又少。

2、学习本课前应当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暑假刚刚过去,同学们放假在家都会干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看电视、上网、旅游、温习功课、打球等。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
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文化有一定感悟。

但文化理论知识却少之又少。

2、学习本课前应当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观摩课教案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冯琳【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计划学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1.1-2 文化的内涵;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观摩课教案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冯琳【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计划学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最新人教高中政治课教案 1.1体味文化

最新人教高中政治课教案 1.1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一、教材分析《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嘚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嘚内涵,再探究文化嘚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嘚概念(2)理解文化嘚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嘚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嘚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嘚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嘚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嘚意识和自觉性(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嘚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嘚内涵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四、学情分析我们嘚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嘚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嘚作用,增强文化学习嘚自觉性。

(2)自学探究。

以课本嘚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嘚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嘚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

针对当前国际竞争嘚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1、收集生活中嘚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嘚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嘚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嘚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嘚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嘚真正内涵。

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嘚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嘚力量(即文化嘚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
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
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3
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
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
体味文化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文化“万花筒”
4
2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 为文化。 (处理 P6 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 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 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 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因此,我们阅读书 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 (处理 P7 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 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丰富。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处理 P4 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 富的内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注意文化 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
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
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特正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的力量
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的作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 对社会发展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 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 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 后腐朽文化之分。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对文化有一个 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 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
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
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
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课堂练习】《第二教材》上的例题和选择题。 【书面作业】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为陌生,再者文科特长班和普通班以及理科班在课前准备也 不一样,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也应不完全相同,要有预备方案才行。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知识 点一定要强调准确,重点知识要讲精讲细,最好能当堂运用练习一下,本节课原本设计的课 堂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今后在设计课堂教学上时还要多注意课堂的高效。
第一课《第 1 节 体味文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1
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