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

合集下载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一例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一例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一例薛素芳;石海艳;杜祥颖;马欣【摘要】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弓猎人综合征(BHS),指在头颈旋转或伸展过程中导致椎动脉机械性闭塞或狭窄的一种罕见临床综合征,其后循环缺血症状多在头部旋转时发生,并在中立位置时迅速改善.在少数情况下,BHS可因椎动脉反复挤压内膜受损继发血栓形成致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作者报道了1例弓猎人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的青年女性病例,该患者以突发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起病,既往无明确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与转颈活动无相关性.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示左侧椎动脉颈部右转时出现血流减弱逆转,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DS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处局部突起,考虑为夹层或假性动脉瘤;转颈CTA示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未见显影;高分辨率MR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区血管内一膜样结构突入管腔.提示BHS临床症状可以与转颈无关,仅表现为后循环区域梗死,可以合并同侧椎动脉范围非常局限的夹层或假性动脉瘤损害表现.临床医师如果缺乏相应的认识,可能会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遇到隐源性后循环青年卒中患者,应仔细分析后循环血管形态改变,必要时行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或动态DAS明确有无合并BHS.【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6)008【总页数】3页(P423-425)【关键词】弓猎人综合征;后循环梗死;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作者】薛素芳;石海艳;杜祥颖;马欣【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影像科;10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也称为弓猎人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BHS),指在头颈旋转或伸展过程中导致椎动脉的机械性闭塞或狭窄,是一种罕见的可以造成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梗死的临床综合征。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9-15T07:38:43.80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付雪婷杨洋[导读]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付雪婷杨洋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因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不足所导致的持续性或一过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觉障碍和走路不稳等[1]。

而笔者将对后循环缺血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

一、西医对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1、病因及发病机制:后循环一般是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系统的总称,主要的功能是向小脑、间脑、丘脑和脑干等部位供血,以使各部位能够正常的发挥作用[2]。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究其主要的原因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段、颅内段是该病理变化的好发部位;(2)栓塞:是本病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其中心源性和动脉源性栓子为主要来源;(3)穿支小动脉病变:尤其是桥脑、中脑和丘脑处的小动脉易发生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2、诊断:本病常见症状为头晕、眩晕、恶心、头痛、肢体以及头面部的麻木或感觉异常、视觉障碍、走路不稳等,同时可伴有构音障碍、Horner征、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

王朝霞[3]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视频眼震图可以在患者出现体征前检测出脑干功能是否异,鉴别出PCIV和前庭末梢性眩晕,对以眩晕为主诉的 PCI 患者诊断价值明显。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发展可以提供直接的证据,主要包括形态学和功能学两类:形态学包括有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功能学包括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等。

椎动脉优势现象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椎动脉优势现象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椎动脉优势现象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沈小平;王士列【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2页(P75-76)【作者】沈小平;王士列【作者单位】332000 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神经内科;332000 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后循环缺血(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改变,包括TIA和脑梗死两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1]。

虽然PCI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与前循环缺血性病变相似,但是目前PCI的相关病因及机制仍不明确[2]。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与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对颅内外血管本身的发育异常,特别是单侧椎动脉优势(VAD)现象对PCI的影响日渐引起学者的关注[3]。

本文将从PCI的发病基础及单侧VAD现象对PCI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1 概念及病因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一些表现为前循环TIA的患者中发现其存在颈动脉颅外段的严重狭窄或闭塞,责任血管相对应的脑组织处于相对缺血状态,当时称之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并由此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概念。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其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由于当时对PCI认识的不足,VBI 概念仍被广泛地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临床上常将许多头晕或眩晕的病因归结于VBI。

VBI成了某些医生的惯用词,不顾及诊断TIA的时间概念,甚至出现了持续24 h或数天的VBI诊断。

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导致大量的误诊、误治。

PCI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与脑梗死。

基于MRI DWI的应用,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患者发现了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后循环缺血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关系

后循环缺血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关系

后循环缺血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关系居克举;郭建一;倪贵华【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09(022)003【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与椎-基底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7例PCI 患者(PCI组)进行颅颈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检查,并与同期住院的非PCI脑卒中患者(NPCI组)进行比较.结果与NPCI组相比,PCI组椎-基底动脉异常率显著增高(50.7% vs 70.2%; P<0.05),病变多在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多发性病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椎动脉一侧优势、椎动脉颈段、基底动脉及前循环病变情况与N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患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部位为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并且椎-基底动脉病变呈多发性.【总页数】2页(P215-216)【作者】居克举;郭建一;倪贵华【作者单位】223300,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23300,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23300,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经颅超声造影在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J], 杨松;何文;张惠琴;张红霞;杜丽娟;田凤兰2.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与后循环缺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边祥兵;林家骥;张森皓;董小楠;刘铁芳;段曹辉;娄昕;吕晋浩3.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血管重建治疗 [J], 李琪;孙杨;王本琳;佟小光4.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 [J], 李金平5.“调营充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DHI评分、BAEP的影响 [J], 张志军;王宝亮;付利然;张士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循环TIA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特点研究

后循环TIA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特点研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依 据 影 像 学 特 点 判 断 : 血管壁粗糙 、 不规则 、 失 去 弹性 、 粗细不均匀 , 甚 至 串珠 样 改变 ,有 时 可 见 管 壁钙 化 。 椎 动脉优势( 增 粗 )及 判 断 标 准 : 两 侧 椎 动 脉 直 径 相 差
2 O世 纪 8 O年代 新 英 格 兰 医学 研 究 中 心 的后 循 环 缺 血 登 记研 究 ( NE MC — P C R) 对 大脑 后 循 环缺血 ( p o s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 t i o n i s c h e mi a , P C I ) 的病 因 和 发 病 特 点 有 了深 人 的认 识 , 目前 P C I 已取 代 椎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 v e r t e b r o b a s i l a r i n s u f f i c i e n —
P C I , 它的同 义词 还 有 椎 基底 动 脉 缺 血。头 晕 眩晕 是 P C I —
0 . 3 I T I 1 T I , 或 者 当两 椎 动脉 直径 相 当 时 , 一 侧 椎 动 脉 与 基 底 动 脉 连 接 更加 紧 密 甚 至 缺 失 。 观 察基 底 动 脉 弯 曲 的 形 态 : 在 椎 动脉汇合 点与 基底 动脉顶 点连一 条线 , 偏离 > 1 . 0 c m 为 弯 曲, 并决定方 向, 判定 为 c 型 、 反 c型、 s型 、 正常。 分组 : 椎动脉分组 : A 左侧 优 势 组 ; B右 侧优 势组 ; C对 照 组 。 基 底 动 脉分 组 : c型 ; 反 c型 ; S型 ; 对照。 患 者 入 院 次 日空 腹 抽 取 肱 正 中 静 脉 血 约 7 mI , 采 用 全 自动 生 化 仪 检 测 L DI 一 H、 UA 等 指 标 , 采 用 微 粒 子 酶 联 免 疫 分析法( ME I A) 测定血 同型半胱氨酸 ( Hc y ) , 记 录数 值 , 依 据 病 史 中诊 断 记 录 合 并 高 血 压 、 糖 尿病情 况 , 并 判 定 是 否 有 动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人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防治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人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防治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人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防治赵慧玭n;李慎茂;张广平【摘要】椎动脉狭窄是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尤以起始部的狭窄更为常见.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椎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但是不得不面对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关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的深入,相关的防治方法不断发展.口服药物治疗、各种涂层支架、放射性血管支架与磁化支架等为解决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提供了各种方法.本文就其病因及防治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0(019)012【总页数】4页(P1000-1003)【关键词】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作者】赵慧玭n;李慎茂;张广平【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中心;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中心;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4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脑血管狭窄是其最重要的病因[1]。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在全部脑血管狭窄中所占比率高达25%~40%[2]。

药物治疗无法扭转已经造成的形态学改变,该部位由于治疗技术难度大、风险高等因素不适合行外科手术。

20世纪80年代起,血管内成形术开始用于治疗椎动脉狭窄,方法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等,手术成功率高[2],但术后再狭窄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再狭窄是指原治疗部位复发程度>50%的狭窄[3]。

若单纯应用球囊扩张术治疗,1年内再狭窄率大约是75%~100%;置入支架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比率约为10% ~ 43%[2]。

1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是动脉内膜损伤后修复过程稳态失衡的结果。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始动因素。

支架的机械性支撑消除了血管回缩,但是长期压迫血管壁可导致支架内局部或广泛的内膜组织过度增生,这是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主要机制。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3月第21卷第6期・125・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董玉婉(河南省封丘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封丘453300)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3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31例和未发生组32例。

比较两组患者病灶位置、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史、酗酒史、肝功能,分析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病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0.05)。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及中段脑梗死是诱发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V0.05)。

结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女性、中段脑梗死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点予以关注,并积极实施相关防治措施,以降低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为临床常见急、重症,由多种原因造成脑部血供障碍,导致脑局部组织坏死,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安全叭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治疗效果也较之前有所提升,但临床应用发现,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后存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现象,导致预后效果不良,因此,寻找APCI患者END发生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2~3]o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3例APCI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APCI患者END发生的影响因素。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封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AP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APCI后END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31例和未发生组32例。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原因
后循环缺血是指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液供应不足,可能由以下原因所导致: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重要原因,它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进而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此外,椎动脉起始部也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部位。

栓塞:这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

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由于椎动脉起始部之前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椎动脉血液向锁骨下动脉逆向分流。

颈椎疾病:如颈椎不稳定或颈椎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颈椎错位等,压迫、缩小、阻碍椎动脉,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血流不足。

心血管疾病:如心房颤动、心绞痛等,心脏功能障碍或者循环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后循环区域的血流不足。

动脉瘤破裂:颈内动脉壁薄弱,形成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会涌入脑内,引起外伤后遗症。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可能会导致血液黏稠
度增高,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脑血管病变。

椎动脉优势及其研究进展

椎动脉优势及其研究进展

椎动脉优势及其研究进展[摘要] 两侧椎动脉大小通常不同,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这是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一种血管现象。

但其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尚未充分研究,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优势; 眩晕; 脑梗死; 文献综述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0.04.0421 椎动脉解剖和椎动脉优势椎动脉系统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1/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

在大脑底面通过Willis 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穿颈6至颈1横突孔并弯向后侧,绕寰椎侧后方,经椎动脉沟转向内面,穿寰椎后膜、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入颅腔后沿延髓的腹侧达斜坡,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并经桥脑腹侧的基底动脉沟至脑桥上缘,最后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支[1-2]。

入颅后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

较之椎动脉颅外段、椎动脉入颅后动脉外膜和中层厚度减少,中、外弹力层弹性纤维减少。

椎动脉分支与其供给血管基本呈直角关系。

椎动脉全程分为4段:横突前段(V1),由椎动脉起始处至颈6横突孔[3]。

横突段(V2),位于颈6至颈2横突孔之间。

枕下段(V3),为颈2横突孔至椎动脉穿硬膜处,短而弯曲,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即水平段(V3h)及垂直段(V3v)。

V3h由椎动脉出颈1横突孔,弯向内侧,走行于颈1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由静脉腔隙衬垫;V3v 则向下移行于颈l横突孔内至颈2横突孔,被静脉丛包绕[4]。

颅内段(V4),由椎动脉穿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直至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直径一般3~5 mm。

椎动脉变异较大,两侧椎动脉通常不对称,管腔大小不一。

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 AD)[5],是指一侧椎动脉直径明显大于对侧椎动脉,整个非优势椎动脉全程均匀狭窄纤细,或者两侧椎动脉直径上相当,而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连接更加直接[5-6]。

中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之间的关系

中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之间的关系

中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之间的关系
乔亚男;王默力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2(29)12
【摘要】目的探讨中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I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32例新发中脑梗死中,5例为中脑独立梗死,27例为中脑伴发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行DSA后可观察到椎动脉闭塞者14例,椎动脉狭窄者15例;基底动脉闭塞者6例,基底动脉狭窄者9例;大脑后动脉狭窄者8例,大脑后动脉闭塞者5例;无后循环血管病变者5例.结论中脑梗死多伴发后循环其他部位的脑梗死,且多存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大血管病变,提示临床医生在遇到相关病例时,应重点排查血管方面的原因.
【总页数】3页(P1102-1104)
【作者】乔亚男;王默力
【作者单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5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大脑后动脉区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状态及危险因素关系 [J], 尹书会;王默力;李坤成
2.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 [J], 邓本立;乔亚男;王默力
3.小脑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 [J], 李卫东;黄光;赵涵
4.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 HbA1c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J], 房硕;王建民;胡岩芳;赵晓辉;胡沛霖
5.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估椎-基底动脉狭窄与后循环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 [J], 张宗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刘春霞;黄坤【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以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影像学显示具有椎动脉优势或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152例,依据相关MRA检查标准将以上患者分成单侧椎动脉优势组和双侧均势组.记录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资料.同时根据MRA、MRI影像资料确定两组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基底动脉弯曲严重度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病率.分析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率、弯曲度以及后循环脑梗死间的关系.应用SPSS21.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非参数2检验.结果两组基底动脉弯曲侧、弯曲度0、1、2度的比较,P均<0.005;3度弯曲度,P>0.05.脑梗死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有无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05.基底动脉左右弯曲与脑梗死发生率的比较,P>0.05.基底动脉左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基底动脉右弯曲与无弯曲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P<0.005.左右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左右向比较,P<0.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度与后循环脑梗死发病率的密切关系.椎动脉优势是导致基底动脉弯曲为后循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29)003【总页数】4页(P10-12,96)【关键词】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弯曲;后循环脑梗死【作者】刘春霞;黄坤【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菏泽 27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椎动脉优势(VA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血管发育异常现象,一般认为当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差≥0.3 mm,或两侧椎动脉直径大致相当,而一侧椎动脉(VA)与基底动脉(BA)连接更加紧密时即称椎动脉优势。

椎动脉优势不仅是临床上的常见异常现象,而且若干研究均已证实了基底动脉与基底动脉弯曲发生存在着密切关联[1,2]。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陈莉;罗天友;吕发金;许仕全;邓世山;蔡昌平;姚开情【摘要】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 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

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

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

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

(2)PCI 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

(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 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

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

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 PCI) and circuity and tortuosity degree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Methods:A total of 205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were included. An additional 108 subjects were concomitantly enrolled as controls. We investigated by using VCTDSA in all subjects. First,the circuity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ies were observed andangle of these circuity were measured on VR images in both group. Then,according to numbers and angle of tortuosity,tortuosity degrees were estimated. Final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ircuity degrees of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and PCI were an-alyzed. Result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incidence of left and right vertebral artery and basilar artery were found be tween patients with PCI and controls (χ2 =66. 860,PP=0. 000;χ2 =43. 457,P=0. 000;χ2 =19. 203,P=0. 000). The circuity degrees in PC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s,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91. 115,P=0. 000;χ2 =86. 620,P=0. 000;χ2 =43. 371,P=0. 000). PCI has correlation with the circuity of vertebral artery (r=0. 49,P=0. 000). There is a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circuity level Ⅲor higher of vertebral artery and PCI (r=0. 65,P=0. 000). PCI has correlation with the circuity of basal artery (r=0. 25,P=0. 000). There is a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circuity level Ⅲ or higher of basal artery and PCI(r=0. 37,P=0. 000). Conclusion:The circuity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ies may lead toPCI,especially circuity level Ⅲ or higher.【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327-331)【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椎动脉迂曲;基底动脉迂曲;基底动脉延长【作者】陈莉;罗天友;吕发金;许仕全;邓世山;蔡昌平;姚开情【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四川南充 637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16;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四川南充 637000;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四川南充 637000;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四川南充 637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陈莉1,罗天友2,吕发金2,许仕全1,邓世山1,蔡昌平1,姚开情2(1.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四川南充637000;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16)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脑缺血性疾病的20%[1]~25%[2]。

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

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


isBiblioteka ofp at ient sw i
t h ac

te
p o s t erior c i rc ul at i o n i n farc t io nan d bi lat er a lv e rteb r alarte ry /b as i l ar
arte


s y

ve

e s


no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nd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basilar artery severe stenosis/occlusion are often onset with isolated
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nd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basilar artery severe stenosis/occlusion
T1-weighted imaging
T1 加权成像
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NAs
Transient neurological attacks 脑干短暂神经发作
1
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 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 床特点和预后。 方法:检索 2015 年 1 月~2017 年 8 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 患者,收集诊断为急性后循环梗死且影像学显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 闭塞的患者,分析其血管危险因素、起始症状、治疗及病情演变情况,随访 90 天预后,并进行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mRS >2 分定义为预后不良。 结果:共纳入 28 例患者,最常见的起始症状为孤立性头晕/眩晕(57.1%)。53.6% 的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加重≥2 次 9 例(32.1%),预后不良 15 例(53.6%)。预 后不良组高血压 3 级、病情加重、反复加重≥2 次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加重≥2 次组高血压 3 级、高脂血症、孤立性头晕/眩晕起病、预后不 良、死亡比例明显高于加重<2 次组(P<0.05)。基底动脉不显影 4 例,预后不 良 100%,死亡率 75%,基底动脉不显影组死亡率高于基底动脉显影组(P<0.05)。 结论: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多以孤立性头 晕/眩晕起病,孤立性头晕/眩晕起病、高血压 3 级患者病情容易加重,病情反复 加重的患者预后不良比例高、死亡率高,基底动脉不显影患者死亡率高。 关键词:后循环 脑梗死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头晕

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分析

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分析

l a t i o n i n f a r c t i o n
G U O We n — l i n g ,T E NG J u n - f a n g .T h e F i r s t A f il f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
t w o g r o u p s w e r e a n ly a z e d .Re s u l t s T h e r e w a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p o s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

5 8・
中 国实 用 医刊 2 0 1 3年 1 2月 第 4 0卷 第 2 4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De c . 2 0 1 3, V o 1 . 4 0, N o . 2 4
椎动脉优 势和椎. 基底 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后循环梗 死的发Βιβλιοθήκη 生率与对照组相 比差异有 统计 学
椎一 基底动脉形 态异常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 因素。
【 关键词】 后循环梗死; 椎动脉 ; 基底动脉
Co r r e l a t i o n a na l y s i s o f v e r t e b r a l — ba s i l a r a r t e r y mor p ho l o g i c a l a b no r ma l i t i e s wi t h p o s t e r i o r c i r c u—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关系的临床研究

・ 7 7 1 ・
很 多贫 困生 学习和生活仍 缺乏稳定可靠的经济保障 。再加 上医 3 . 3 建立健全学院的心 理健康教育 和咨询体 系 针 对贫 困生 学 院校的课 程相对 比较多 , 学生学业 比较重 , 在经济和学业 的双 重 压力下 , 他们容易 出现焦 虑 、 抑郁 、 恐惧 等情 绪 问题 ; 其次, 贫
[ 中图分类号 】 R 7 4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2 6 9 4( 2 0 1 3) 0 6—7 7 1— 0 3
椎基底 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研究显示 : 6 1 %的患者左侧 椎动 脉较粗 , 3 3 % 的右 侧椎动脉 较粗 , 6 %两 侧 椎 动脉管径 完全相同 j 。当椎 动脉管径差 异明显时便形成 一侧
素质的培养 , 如何 正确 面对贫 困 、 克 服挫 折 , 如何 化解 心理 上 的 不适应 , 如何进行 自我身 心调节等等 , 这些问题都没有 引起重视 和关注 。他们一方面知道 自己是 三本 医学 生 , 将来 就业压 力很
团体辅导 , 帮助他 们消除心理 问题 , 改善心理健 康状况。对于总
中 国 健康 心 理 学 杂 志 , 2 0 o 7 , 1 5 ( 7 ) : 6 1 2
大; 另一方 面 , 自我封闭 , 不愿意接受别人善 意的帮助 , 甚至因为
贫 困产生对社会不满 的一些极端 的想法 。
3 对 策 与措 施
3 . 1 培养贫 困医学生 自立 、 自强的健康心态
只有 引导贫 困生
而导致对 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 , 消极对待人 生 ; 第三 , 三本 子分达到 3分 , 提示可 能有较 明显 的心理 问题 )的学生 筛选 出

后循环缺血病例汇报

后循环缺血病例汇报

病史摘要
●患者,男,62岁,因“发作性眩晕、行走不稳1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1月前开始出现发作性眩晕、行走不稳, 多于行走、活动时发作,休息后持续10分钟左右可缓解,开始发 作次数较少,入当地卫生院就诊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阿司匹林 肠溶片0.1 qd+阿托伐他汀钙20mg qn),症状无缓解,逐渐加重, 发作次数增加,现每天发作数次,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入我院。 入院本次病程中患者发音清晰,言语流利,对答切题,无肢体偏 瘫,无饮水呛咳,无视野缺损,无头痛,无精神行为异常。
诊断
1.后循环缺血 2.左侧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 3.右侧椎动脉纤细级(极高危)
科室讨论
1、患者诊断后循环缺血,责任血管为左侧椎动脉,症状性狭窄约 90%,药物治疗无效,介入指征明确。
2、椎动脉支架的到位和精准定位是椎动脉起始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关 键,释放支架过程中球囊由于充盈不均匀,或者速度过快会导致支 架移位,所以打压过程要尽量缓慢,以利于球囊缓慢增压及支架的 稳定。
辅助检查
●三大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生化常规:总胆固醇:4.67mmol/L,甘油三酯:1.47mmol/L ,高密度胆固醇:1.16mmol/L,低密度胆固醇:2.75mmol/L。 ●HCY:5umol/L; ●免疫四项、凝血功能:正常范围。 ●甲状腺功能全套:正常范围。 ●常规心电图及Holter未见房颤。
2019年《锁骨下/ 颅外椎动脉狭窄的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颅外椎动脉狭窄的血运重建
粥样硬化性 ECVAS 程度≥ 70%,如果给予药物治疗后仍出现缺血事件, 或者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建议血运重建。
而对于无症状患者,是否进行血运重建尚存在较大争议。如 ECVAS 严 重影响优势侧椎动脉/孤立椎动脉血供,或者合并严重的前循环动脉狭 窄闭塞病变,提供给后循环侧支可能失代偿,对这些无症状患者可考 虑进行血运重建治疗。血运重建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和经皮腔内介入治 疗,目前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方法治疗 VAS 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

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讨分析 PI C 与前 循 环梗 死 ( C) 发 病 危 险 因 素 , A I的 目的 在 于加
深对 P I C 的认 识 , 临 床 工 作提 供 参 考 依 据 , 将 具 体 情 况 报 为 现
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 般 资 料 :0 1 1 一1 收 入 我 科 住 院 的 7 . 21 年 月 2月 5例 患
塞 所 引起 的 中 、 梗 死 , 常 见 的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 小 是
响 P I 病 的 危 险 因 素 先 进 行 单 因 素 分 析 , 量 资 料 两 组 间 C发 计
比较采用 t 检验 , 计数资料两组 间比较采 用 检验 , O0 P< .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前 循 环 梗 死 ( C) 者 为 对 照组 。对 可能 影 响脑 梗 死 发 病 的 2 个 危 险 因 素 分 别 进 行 单 因 素 分 析 。结 果 :C 组 与 A I 相 比 , A I患 0 PI C组 年 龄 、 别 、 烟 及饮 酒 史 、 往 卒 中史 、 血 压 、 血 脂 、 尿 病 、 R 、 沉 等 基 本 危 险 因 素 比较 , 异 无 统 计 意 义 ( 性 吸 既 高 高 糖 C P血 差 P>O0 )血 管 . ; 5 发 病 率 , 组 比较 , 异有 统 计 意 义 ( 两 差 P<O0 ) 结 论 : 管 病 变 可 能 是 P I 独立 发病 危 险 因 素 。 .5 。 血 C的 [ 键 词 ] 后 循环 梗 死 ; 循环 梗 死 ; 险 因 素 ; 管 病 变 率 关 前 危 血
3 讨论
后 循 环 主 要 由椎 动 脉 、 底 动 脉 和 大 脑 后 动 脉 等 部 分 组 基 成 , 循 环 的 主 要 功 能 在 于 及 时 给 脑 干 、 脑 、 脑 、 叶 后 小 丘 枕 部 分 颞 叶 和 上 段 脊 髓 供 血 。P I 常 指 椎 基 底 动 脉 及 其 分 支 闭 C通

椎动脉优势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椎动脉优势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椎动脉优势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付娇1,刘利峰1,2综述,蔡志平2,姜波1审校摘要:椎动脉优势发生率高,在正常人群、脑血管病人群均可见,为了探讨椎动脉优势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我们对椎动脉优势及与其相关疾病进行综述。

通过知网、万方、生物科技、PubMed等检索“椎动脉优势”及相关文章,对其特点进行总结。

椎动脉优势发生率高,尤其与基底动脉弯曲、动脉硬化狭窄、后循环缺血性疾病以及围椎基底动脉手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椎动脉优势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明确其发生原因及变化规律,对临床疾病预防、治疗意义重大。

关键词:椎动脉优势;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延长扩张症;基底动脉弯曲中图分类号:R445.2;R543.5;R743.3 文献标识码:A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and related research advances FU Jiao, LIU Lifeng, CAI Zhiping,et al.(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ayannur Hospital, Bayannur 015000, China)Abstract: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tends to have a high incidence rate and is observed in both the normal popu⁃l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and the onset of diseases, this article reviews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and related diseases. Databases in⁃cluding CNKI, Wanfang Data, Biotechnology, and PubMed were searched with the key word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to obtain related articles,and the features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were summarized.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basal artery curvature, arteriosclerosis stenosi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diseases, and surgery around the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The evaluation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has an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and clarifying its causes and chang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linical diseases.Key words: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Basi⁃lar artery curvature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是指双侧椎动脉管径相差较大或当直径相当时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呈直线连接,Tudose等总结了2022年及以前报道的4 623例报道数据显示左侧椎动脉优势(36.1%)比右侧椎动脉优势(25.3%)更常见[1],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仅6%~26%的患者中双侧椎动脉管径大小相当[2]。

椎动脉优势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椎动脉优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比较

椎动脉优势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椎动脉优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比较

椎动脉优势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非椎动脉优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比较王振凤;王怀伟;张裕;朱长东【摘要】目的:比较椎动脉优势TIA与非推动脉优势TIA预后.方法:选取2015-01 ~2017-01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6例,根据MRI及MRA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组(73例)和非推动脉优势组(53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血流改变,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分析其眩晕程度、发生脑梗死等相关预后情况.结果:椎动脉优势组椎动脉硬化斑块数量多、VA内经小,其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量BF、基底动脉弯曲度BL等方面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底动脉理论长度BAL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优势组脑梗死发生率17.81%明显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5.66%,且脑梗死平均面积也显著大于非椎动脉优势组,其差异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榷动脉优势组眩晕程度评分高于非椎动脉优势组,其差异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椎动脉优势者更易发生TIA,且在出现脑梗死、眩晕程度等方面的预后情况较差,严重影响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3页(P82-83,85)【关键词】椎动脉优势;非推动脉优势;TIA;预后【作者】王振凤;王怀伟;张裕;朱长东【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600;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600;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600;赣州市立医院老年科,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发生脑卒中、脑梗死率高[1]。

TIA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有统一标准,但经部分研究证实,TIA发作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理现象有关,由于椎动脉优势对血流影响较大,血流模式的改变对血管壁产生的机械作用力不对称,不同程度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区域性供血减少,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

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研究

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研究

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研究王庆松;范进;陈林;王俊;向阳;刘艳【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3(15)2【摘要】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在老年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PCI及老年前循环脑卒中患者229例,根据诊断分为老年PCI组(老年组)91例,中年PCI组(中年组)68例,老年前循环脑卒中患者(前循环组)70例.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比检测一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分布差异,分析椎动脉优势与PCI的相互关联,及二者的优势比.结果老年组椎动脉优势52例(57.1%),中年组26例(38.2%),前循环组22例(31.4%),老年组椎动脉优势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前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组有单侧椎动脉优势的危险较中年组和前循环组明显增高(OR=2.154,95%CI:1.134~4.091;OR=2.909,95%CI:1.513~5.592).结论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是老年PCI常见的血管变异,与老年PCI间存在明显关联.%Objective To study the role of 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VA) dominance in pathogenesi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in elderlypatient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nin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CI and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were divided into old age PCI group (old age group ,n=91) ,middle age PCI group (middle age group ,n=68) and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group (n=70) according to their diagnosis .Distribution of lateral VA dominance was deteced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orrelation between lateral VA dominance andPCI and their odds ratio (OR)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lateral VA dominance was found in 52 patients(57. 1% ) of old age group , 26 patients (38 .2% ) of middle age group , and 22 patients (31. 4% ) of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group .The incidence of VA domin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ld age group than in middle age group and anterior circulation group (P<0 .05 , P<0. 01).The risk of lateral V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ld age group than in middle age group and anterior circulation stroke group (OR= 2 .154 ,95% CI:1 .134 -4 .091; OR= 2 .909 ,95% CI:1. 513-5. 592) .Conclusion Lateral VA dominance is a common vascular variant in elderly PCI patient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PCI in elderly patients .【总页数】3页(P158-160)【作者】王庆松;范进;陈林;王俊;向阳;刘艳【作者单位】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610083,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动脉优势的评估 [J], 曹利民;李红琴;王竞男2.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分析 [J], 曹利民;李红琴;王洪生;胡志诚3.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卒中患者单侧椎动脉优势现象对比 [J], 王庆松;向阳;王俊;刘艳4.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分析 [J], 曹利民;李红琴;王洪生;胡志诚5.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式影像学评估双侧椎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一例[J], 颜燕红;惠品晶;刘曼;孔丽娟;胡春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0・
主坐拉经整盘圭垫12生!旦差笪鲞筮!翅£b也』Ⅸ业塑!,』!!1 2Q 12。Y!!:堂,堕垒2
.临床研究.
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
王奕琪 【摘要】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eflebral
artery
dominance)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及梗死侧的关
系。同时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方法13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 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其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分为有椎动脉优势68例(优势组)和无椎动脉优势66例 (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总发生率,后循环各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 率。统计优势组各梗死部位后循环梗死侧与椎动脉优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方向与椎动脉优 势侧的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与否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结果优势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于对 照组[45.6%(31/68)与21.2%(14/66),x2=8.922,P=0.003]。优势组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
infarcts
wel31j
on
the opposite side of dominant VA.42.9%(6/14)BA infarcts
curvature was
were
on
the side of dominant
VA.The
incidence of BA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differences
(左侧、右侧或双侧)。
神经内科就诊,行颈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同时
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排除一侧及以上椎动脉完全未 显影或一侧及以上椎动脉颅内段明显狭窄,排除房
颤、颅内肿瘤、脑外伤,共134例患者入组。疾病诊
断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及突发性耳聋。 MRA及磁共振检查均采用西门子3.0 T磁共振。
curvature
dominance.1atcrality of BA
and separate territory infarcts.and their directional in
observed in VAD group.Result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otal incideuc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were
controls(50.O%(34/68)w 9.1%
(6/66),r=26.768,P=0.000).No

found in the incidence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between BA eurvaturc patients and BA straight
对所有患者的MRA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其是否存 在椎动脉优势将134例患者分为有椎动脉优势(优
势组)及无椎动脉优势(对照组)。MRA对椎动脉
优势的诊断采取以下标准:以椎基底动脉连接处为
原点,向下每相隔3 mm连续3个点进行椎动脉直
径的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椎动脉直径的测量值,若 一侧椎动脉比另一侧大,两侧直径相差>1.2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先天畸形;脑梗死;基底动脉
the corrdation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Study
on
and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仟H^rG yi— Hospital,Hangzhou 3JODⅣ,China(Email:

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现两条椎动脉管腔大小不
一。有报道提示61%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较粗,33%
的右侧椎动脉较粗,仅有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 相同…。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 动脉优势口J,其发生率大于50%p1,很多研究显示
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使椎基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
2.影像学资料分析:(1)椎动脉优势侧:椎动脉 优势患者椎动脉直径较大侧定义为椎动脉优势侧,
底动脉弯曲方向的相关性分析采用x2检验。优势
万方数据
生堡控丝型盘查!!!!生!旦筮箜鲞筮!翘垡h也』!!!堕!:』!!!!Q!!:!!!:箜,坠!
组基底动脉弯曲与否及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incidence and laterality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et.and oblige the correlation of VAn and basal aflery
(BAl curvature.Methods
66 controls.VA relationships VAn group
VAn
in 37
BA
curvature
patients
in VAD grouIX
circulation infarcts is higher in VAD patients.especially io PICA infarct and BA infarct patients.Most PICA irffarcts ocenlTed
on
the opposite side
to
of dominant
VA.The
inei&nee of BA
curvature
Is
higher in
patients.and BA usually bends
the opposite side of dominant VA.
DOI:10.37riO/crux
s岫fificantly controls(45.6%(31/68)掷2t.2%(14/66),x2=8.922, P=0.003),The incidenoes of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territory infarct and BA territory
cm的弥散加权成像或T2像高信号病灶(排除明确
其他性质的病灶)定义为梗死灶,包括新发梗死灶 和陈旧性梗死病灶。后循环梗死部位按血管分布分
为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包括延髓及小脑半球下部),基底动
脉(basiM artery,BA)供血区(脑桥),小脑上动脉 (superior
[50.o%(34/68)与9.1%(6166),f=26.768,P=o.000】。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患者后循环梗死发 生率与基底动脉呈直线的患者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9%(18/34)与38.2%(13/34),×2=
1.482,P=0.223]。优势组34例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中,97.1%(33/34)弯曲向椎动脉优势对侧。 结论椎动脉优势的患者较易发生后循环梗死,尤其是PICA和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PICA供血区梗 死部位一般在椎动脉优势对侧。椎动脉优势患者易致基底动脉弯曲,基底动脉一般弯向椎动脉优势 对侧。
采用x2检验。 结 果
(90.9%)。优势组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高于对照
mm,
图1椎动脉左侧优势患者的增强磁共振血管 造影图,A为基底动脉顶点.B为椎基底动脉连 接点,C为基底动脉走行中离连线最远点,C点 在直线AB的右侧,故为基底动脉右弯
认为存在椎动脉优势”J。优势组共68例,其中男性
43例,女性25例,年龄36—88岁;对照组共66例,
其中男性48例,女性18例,年龄31—86岁。
infarction;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VertebrM artery;Congenital adnormalities;Brain
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记录优势组每例患者的椎动脉优势侧(即左侧优势 或右侧优势)。(2)基底动脉形状:将基底动脉顶端 和椎基底动脉连接点连线,观察基底动脉走行中离 连线最远的点在连线的哪侧,定义为基底动脉的弯 曲方向旧o(图1)。按此标准将基底动脉形状分为左 弯、右弯及直形,记录所有入组患者基底动脉行状。 (3)后循环梗死及其部位:将头颅磁共振中直径>
of Neurology,Zhqiang doriswyq@hotmaiL tom)
q/.Department
Provincial People’s
【Abstract】
Objecf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vea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with
二、研究方法 1.病例资料分析:记录优势组及对照组中每例 3.统计学方法: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
处理。优势组与对照组的病例资料中年龄比较采用 t检验,性别及各类脑血管危险因素比较采用X2检 验,两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及发
生率比较采用x2检验。优势组椎动脉优势侧与基
患者的性别、年龄,存在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cerebeHar
artery,SCA)供血区(小脑半球
cerebral artery,
供一定的依据。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
上部)以及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PCA)供血区(丘脑及枕叶)4个区域。对所有入组 患者的头颅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是否存在后 循环梗死,如有梗死同时记录梗死部位及梗死侧
I issn.1006-7876.2012.07.009
作者单位: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Email:doriswyq@hotmaiL cor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