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文学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中最具挑战和最具意义的翻译类型。
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文学翻译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对于深入探讨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提高文学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为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
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和内涵
2.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3. 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翻译质量
4. 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协调好译者主体性和原著的风格特色
5. 如何减少译者主体性对原文的扭曲和误解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选择几篇著名的文学作品,对其中的若干段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同时,本研究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访谈和调查,以了解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影响翻译质量。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了解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进一步探究文学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时,不仅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还要注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确立翻译个性的基础。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这些个体特质将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呈现。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才使得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译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是保持文学作品鲜活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译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作中的鲜活情感和生动意象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对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促进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与情感共鸣的传递。
译者的主体性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起共鸣和联系,从而实现文学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1. 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应该尽量贴近原作的情感蕴含和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情感张力和精神迸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修辞手法、运用特定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手段来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 注入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译者的审美情趣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语言风格,注入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译文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增加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使译文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文学翻译领域的不断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译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作用、方法以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换句话说,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仅仅是单纯地转换语言,而是通过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重新创造出一个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彰显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种互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译者主体性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原著的内涵,把握其中的文化和语言细节,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其次,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著中的一些不足,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最后,译者主体性也能为译文增添一些个性化的特色,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情感和意义。
译者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译者要注重理解原著的内涵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其次,译者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最后,译者还需要发扬创造精神,积极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案和表达方式,不断完善译文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意译和美感。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可以通过调整语言结构、押韵和节奏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原诗的韵律和意味;在翻译小说时,译者可以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译者必须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创造出一篇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论译者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一直未得到重视,其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更是鲜有论述。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发生重大转向,其翻译理论的发展客观地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才逐渐在翻译研究中突显出来。
本文引用几个翻译实例,尝试对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出正是由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翻译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这种发挥并不是任意的,它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常常是和其制约因素并存的。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合理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he translator’s role in translation was always neglected and his subjective dynamic role was even rarely discussed. Untilmajor turn happened in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1970s,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as the subject was elevated objectiv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dynamic role of the translator was gradually broughtto surfa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 slator’s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 constraint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ith support of examples. It is 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subjectivedynamics that contributes the smooth accomplishment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owever,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s not unbinding: itwill always be constrained by some factors.The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constraints often exist side by side. H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clearawareness of this and appropriately exert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关键词】译者主观能动性制约因素一、前言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重点一般都落在翻译的本质、译文的效果评价及质量、以及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上。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而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无疑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其一,译者应根据翻译需要斟酌语言表达。
在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中,限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译者必须充分斟酌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尽可能地准确地表现原著书写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不失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美感。
因此,在选择表达方式时,译者的个人经验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其二,译者应注意文化差异的处理。
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原文和译文的语言文化差异,译者需要综合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译文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协调出一个适宜、得体的翻译文本。
因此,译者个人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三,译者应注意节选和增补。
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使译本尽量接近原稿,一定程度上允许节选和增补。
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判断力决定哪些部分应该保留、哪些部分应该替换或省略,并且如果必要,增补一些译者认为对维持原作风格或避免语言层次结构混乱等方面有益的内容。
这样的处理能够强化译者的主体性,但也必须坚持忠于原文的原则。
其四,译者应遵守原作风格。
文学作品有不同的风格特点。
译者需要根据原作的风格特点将它们转化到译文中,以尽力保持与原作的风格感觉一致。
这些风格特点可以涉及到句子结构、用词选择以及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力和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进行合适的调整。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播活动。
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对于翻译的准确性和艺术性都有重要的贡献。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分析
分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过 ‘ 力 ’ 入 到 原 著 中并 加 以 分 析 理 通 暴 侵 解 。译 者 必 须 拿 着 他 自 己语 言 的 、 文化 的 、 史 的武 器 去攻 跨 历 克 关 卡 , 夺 自己想 要 的东 西 。 译 理 论 借 鉴 了侵 人 的说 法并 抢 翻 加 以 引 申 .认 为 翻译 中 的侵 入 是 为 了 使 源 语 更 易 为 目的语 读 者 所 理 解 面 对 源 语 内容 的 更 改 .这 种 方 法 常 被 用 来 处 理 源语 和 目的 语 的语 言 系 统 之 间 的 差 异 ” 因 此 , 者 对 原 义 的接 。 译 受 过 程 就 是 对 文 本 的再 创 造 过 程 .唯 有 这 一 过 程 才 能使 原 文 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 。 因 此 , 理 解 阶段 结 束 时 . 者 所 看 到 的 已不 再 是 作 者 的 存 译 原 作 , 是 掺 杂 了译 者 的 诸 多 主 观 意 愿 、 过 了一 系列 加 丁改 而 经 造之后的半成品 , “ 者的原作” 。 是 译 了
见 排 满 . 言 家 看 见 宫 闱秘 事 ” 流 译 者又与一般读者不同 , 由 于承 担 对 原 文 进 行 传 达 的 责 任 , 者 在 阅 读 时 , 保 全 原 作 完 译 在 整 性 的前 提 下 , 想 方 设 法 地 挖 掘 作 品 潜 在 的 意 义 , 种 阅 渎 会 这 本 身 具 有 极 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为 泽 者本 身 是 历 史 的 人 , 其 因 有 历 史 的局 限 性 。并 且 一部 作 品 的 潜 在 意 义 不 会 也 不 可 能 为 某
能动性 。 Βιβλιοθήκη 关 键 词 :文 学翻 译
一
译 者 主 体性
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解读
对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解读摘要:翻译活动开展时,译者主体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翻译作品的质量,但传统翻译理论中将翻译和译者之间进行了区分。
通常而言,翻译行为属于跨语言活动,是对另一种语言的模仿,而译者需要首先读懂原文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表意来对文章进行翻译。
这一过程中,译者的地位被压缩。
文章结合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尊重翻译对象的基础上,译者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能够有效提升翻译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英语文学;英语翻译;译者主体性引言:翻译行为可以帮助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实现转化,其过程能够有效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并能够推动语言文化的进一步有效发展。
自从五四青年运动以来,我国翻译工作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效果。
翻译行为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长期以来都处于翻译活动的从属地位,这也侧面导致了翻译出来的作品缺乏生动性,因而需要进一步强化译者主体地位来确保翻译作品富有感染力。
1、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概念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仅仅对作品内容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则毫无疑问其中一些富有英语文化特色的内容难以有效表达出来,同时作者想要表达的意蕴和内涵也往往难以有效表达出来。
因而翻译者实际开展翻译时,应当首先充分了解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结合原著作者的行文特色和思想动态来针对性开展翻译,具体推敲每一个语言特点以及词汇的选择应用,切忌直接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具体翻译时,应当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来深入挖掘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融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用其他语言将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中对于译者自身水平有着较高要求,翻译者必须能够深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底蕴和不同作者的行文风格,能够在文化差异中精准表达作者原有意思,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2、译者主体性在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影响2.1将翻译内容生动化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事件的再次加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对生活中的美好进行赞颂,对遇到的丑恶进行抨击,文学翻译最终得到的译文也是这样的作品。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1. 引言在传统翻译观念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遵从的是“文本中心论”。
人们往往认为,译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原文本和原作者,不得任意增添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因素被忽略。
如今,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英译本基础上,指出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两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由文本、作者、译者、读者这四要素构成。
在对原文本(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审美体验,以创造性的文字再现原文本的精神和实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即,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叛逆,这种叛逆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化或文学性等方面。
3. 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1)。
换言之,在不脱离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译作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红楼梦》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英译本,可看出两译者对原文本有不同的解读,采用了不同的选词、句式、翻译手段等,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 1两译者对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一书围绕贾宝玉所佩戴的一块石头展开,而这块石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反映了译者对原文本整体的把握程度,这一译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从全局考虑的。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够 像读 原 作 时一 样得 到 启 发 、 动 和美 的感受 。 感 ”
( 惠南 ,0 1 8 ) 包 2 0 :6
二 、 者主体 性的研 究现 状 译
收 稿 日期 : 00 9 0 2 1 —0 — 8 作者简介 : 吴海军(93 )男 , 18一 , 湖南邵 阳人 , 沙理工大学 o 级研究生 , 长 8 专业方 向: 翻译 理论 与实践 。
一
、
在传 统 的翻译 理 论 中 , 者 一 般 都 处 于无 足 译 轻 重 的地 位 。翻译活动 只是 文学 创作 活 动 的从 属 性 行为 , 作者 与译者是 主仆 关 系 , 者 必须 忠 实 原 译 于原作者 , 而译 文则必是 原 文 目的语 的 真实 再现 , 译者 的创 造性 功 效被 搁 置 一 边 , 译 仅 仅 被 归结 翻 为是两种 语 言 的接 触 。例 如 以奈达 、 南 、 各 布 穆 雅
对译者 主体性 的 内涵进行 了深 入 的研究 , 出“ 指 译 者主体性 是指作 为翻译 主体 的译 者在 尊重 翻译 对 象的前提 下 , 为实 现 翻译 目地 而 在 翻译 过 程 中 表 现出来 的主 观能 动性 , 其基 本 特 征 是 翻译 主 体 自
觉的文 化 意 识 、 文 品 格 和 文 化 、 美 创 造 性 。 人 审 ”
略的选用 。
() 1社会 背景
不 同的社 会 背 景 , 影 响译 者 对 于 翻译 文 本 会
的选 择 , 至 同一文 学文本 , 者基 于不 同的社 会 甚 译
杨 宪益 把“ 神仙 ” 译成 “m oa , im rl 显然 受 道 教 t” “ 生不老 ” 长 的文化 概念影 响 。而 Hw s 之译 为 ak 将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和个性色彩。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对于保持原著风貌和表达译者个人风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保持原著风貌。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著风貌。
对于一部幽默搞笑的小说,译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幽默感和理解,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领略到原著的幽默风格。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让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观,他们可以通过在翻译中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为作品注入新的灵感和创意。
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可以让读者对原著有更深的感受,从而使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中得到更多的欣赏和理解。
译者可以通过更加流畅和通顺的句子结构,使原著的情节更加生动和紧凑,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而译者则是文化之间的中介者。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通过在翻译中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译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译者主体性应该建立在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之上。
译者在运用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时,应该注意不要偏离原著的意图和风格,从而导致翻译的误差和失真。
译者主体性应该尊重和体现原著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过度突出个人的主观色彩和偏好。
译者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作品和读者。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帮助译者保持原著风貌,使文学作品在翻译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在准确理解原著和尊重原著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中译者是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
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译文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 一.引言 翻译理论和实践是一个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综合体。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这一的话题越发受到翻译学家的极大关注。
译者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始终处于原著,原作者,译著,读者之间。
译者不再是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大家称作“透明人”的角色。
译者是一个具有鲜活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独立个体,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追求翻译目的等整个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越是刻意忽略乃至否认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越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二.译者主体性 针对文学翻译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究竟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翻译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许均(2003:10)凭借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多年的翻译经验将这一问题鲜明地归纳出来,他说:“从目前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看,何为翻译主体大致有以下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文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是翻译主体。
针对这些说法各异的阵营,笔者同意第一个观点:赞同译者在翻译中是具有主体性地位这一说法。
简言之:译者是翻译主体,原文作者是创作主体,读者是接受主体。
主体性是作为哲学概念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所有知识、活动和存在的中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所承载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即将作品从源语转换为目标语的活动。
我们较笼统地把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校对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将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观点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以实现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这种主体性的应用对于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通过将译者自身的主观意识与作品相结合,译者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将作品的艺术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是其独特之处,而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带入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观点,以更准确地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将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文学翻译常常面临着诸多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通过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知,创造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使得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以提高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解决文化异质性带来的困难,以及实现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和再现。
译者在运用主体性的也应该注重与原作的对话,保持尊重原作和作者的原意,以实现一个兼顾原作与译者主体性的优秀文学翻译作品的创作。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1 概述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高,中国与各个国家的交流与联系越来越密切。
翻译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全面展开。
与此同时,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备受关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始走出国门,从而文学翻译也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交流以及文学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优秀的文学翻译会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领悟原文本内容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让目的与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丰乳肥臀》是莫言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莫言用最直白的话语将自己的看到的开心与残忍的画面写进文学作品中。
这不仅使他的文学作品达到了巅峰,也使文学语言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丰乳肥臀》这部文学著作,文学语言与现实语言相结合,莫言将成语与饱含高密东北乡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以及习语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小说语言极其具有地域性特色。
在小说中,煽情语言和暴力性的文学语言也是不胜枚举,莫言小说中暴力语言的体现使文学语言从华丽变得堕落,莫言通过用这种直白的语言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变态以及讽刺。
与此同时,译者翻译这本著作也是有难度的。
鉴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种种阻碍,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译者要充分了解外国目的与学者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更全面的解决翻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向目的与读者传递原文本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近几年来,基于目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性以及应用型文本翻译,对于文学翻译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目的论出发,通过目的论三个原则来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而得出结论,为以后提高文学翻译质量提供借鉴。
2 目的论视角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由于历史经历、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地形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拥有着不同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学作品。
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在此背景下,文学翻译的作用愈加重要,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化之间交流的精髓。
文学翻译既是将源语文学作品翻译为目标语,同时又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实例,从文学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的难点和文学翻译的局限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学翻译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常常涵盖着所处社会文化的时代背景、文化积淀、民族精神等。
文学作品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以《哈利·波特》为例,这个来自英国的奇幻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众多的粉丝。
然而,如果没有译者的翻译,那么世界范围内的读者就没有机会接触到这部小说。
通过译者的翻译,读者们可以领略到英国文化和传统、英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英国的习俗。
因此,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文学翻译的翻译策略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译者需要将源语言中的意思和文化内涵翻译成目标语言,同时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色保留下来。
为此,译者需要采用特殊的翻译策略来完成任务。
1. 目标语当地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考虑到翻译作品的读者群体。
如果是翻译给本土读者的,译者需要将原文背景、文化特色、习惯等与目标语当地化相对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样能有效地吸引读者读下去,保持阅读兴趣。
2. 考虑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学特色作者语言风格的再现是文学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作者的语言风格翻译,以体现作者的文学特色。
对于一些语言特别规范的文学作品,译者往往可以采用翻译调整策略,将源语言的语言风格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直观的表达出作者的文学特色。
三、文学翻译的难点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其艰难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限制语言限制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难点之一。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
”
标 文 本 还 牵涉 到 影 响译 者做 出 策 略 选择 的 各种 因 素 而 译 者 在 翻 译 活 动 中的 主 体 地 位 也 越 来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在 文 学 翻
,
,
。
) 译 者 主 体 性 中的 能 动 性 能动性指对外 界 或 内部 的 刺激 或 影 响做 出 积极 的 有选 由此 类 推 译 者 的 能 择的反应或 回答 动 性是 指译 者根据 自己的 意 愿 做 出 翻 译 选 择 和 实 施 翻 译 行为 的能 力 译 者 的 能动 因 素包括 译 者 的 翻 译 目 的 译 者 的 文 化 意识 以 及 译 者 的 审 美意 识 文 化意 识 指 的是 译 者 的 种思 维方 式 对文 化的有 意或 无 意 的判 断和 敏 感
,
。
,
一
、
前言
,
“ ”
在传 统 翻 译 研 究 中 作者 中心 论 和 文 本 中心 论 占据 了 绝 对 的 统 治 地 位 ; 忠 实 和 等 值 被 认 为是 翻译 的 最高 标 准 ; 译 坛 的 注 意 力 往 往 集 中在 翻译 的 性 质 标 准 技 巧 和 种 种研 究 方 法 的 争 论 作为 翻 译 文 化 的 创造 者 译 者 在翻 译过 程 中 被认 为 是 完全 被 动 透 明 的 就像 个忠 实 的 仆
jj 毒 辫 赣 辫 鬻 ?爹 蒺≯≥ ■㈣㈣ 鬻 黧 蘸 ㈣黑
j
浅 谈 文 学翻 译 中的 译 者 主 体 性
孔 蓓蓓 宁 夏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75 0 02 1
译 中 译 者 主 体性 是 客 观 存在 的 本 文 从 能 动性 和 受 动 性 两 个方面 来 分 析影 响 译 者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译者主观性一、阐释学的来源与发展阐释学(hermeneutics)最初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和派系,是相关理解、解释以及方法论的学科,历史源远流长,能够追溯到古希腊。
"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ρμνευω),意思是“了解”。
阐释学的发展历经两大突破,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8-1834)和W.狄尔泰在融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和心理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提出来相关准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特征的普通阐释学。
狄尔泰被视为西方阐释学的先驱,他从“历史理性批判”出发,把文化现象中“理解”看作是一个生命(作品解释者)进入另一个生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这个期间的阐释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作为客观方法论、理解论的解释学。
第二次突破发生在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实现了阐释学从理解论到本体论的转变,使阐释学从人文理念上升到一种哲学现象,并发展成哲学阐释学。
二、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1929—)是当代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哲学家、小说家、翻译理论家和教育家,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理论。
他于1974年创作完成《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Babel:AspectsofLanguageandTranslation),此部作品被人们誉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定义了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认为语言一直处于一个永恒的变化中。
《通天塔之后》的第五章详细阐述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四个步骤:(一)信赖。
斯坦纳认为信任是翻译的基础,信赖是肯定过往的认知行为。
译者首先从心理认知上信赖原文,相信原文是言之有物、有意义的。
随后,这个文本进入译者视野,成为待译作品。
正如斯坦纳所说,这种最初的信赖往往要面对来自原文文本的抵抗,以至于译者难以接近原文意义,所以便催生了阐释过程第二步—入侵。
(二)入侵。
译者的第二步具有袭击、掠夺性,“入侵”这个词语本身具有某种暴力性的含义,即译者的“渗入和提取”,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意义被转化为存有意义之前,必将经过暴力侵入这个过程,所以,人类做出的每一种解释都会受到解释者不同的主观意识控制,每一个人在理解与解释作品时,都带着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经验的痕迹。
这样一来,译者从自己的“前理解”出来来解释并翻译文本就需要使自己的认知和经验与原作者的相协调,从而就不可避免入侵、打破原文,而后占为己有。
(三)吸收。
入侵后,译者从原文本那里掠夺的东西,必须经过个人的理解与阐释,让最初陌生、晦涩、抽象的文本在目的语文化的重铸中起重要作用。
斯坦纳认为,吸收可产生出转化吸收和感染两种情况,读者可能被所译文本所主宰或控制,译者的原创力也有可能消耗殆尽,简来说之,在吸收过程中原文本的本色难免有所丢失。
(四)补偿。
斯坦纳在《阐释的步骤》中提到,当译者历经前三个步骤后,这时的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系统又会发生倾斜,阐释行为必须有所补偿才能达到平衡。
为了恢复原文与译文的同等地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阐释,译者就必须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实行调解,例如删减、添加。
原文通过补偿,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译者自身特性的译本。
三、阐释学理论与译者主体性(一).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进程中的彰显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解释应该从两方面阐述。
第一方面,译者作为翻译事件的主体,在原语和译语、原语境所在文化和译语境所在文化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另一方面,主体性是翻译的本质特性。
翻译之前,译者了解原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间位置,并对原著实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体会原作者在著作时的思想。
在实行翻译时,译者应该用文学审美鉴赏水平、文学审美水平和独立的判断分析水平对原著实行解读后翻译,找到译著和原著平衡点,而在翻译的策略上,译者的主体性更是要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对原著深入理解和解读下,根据自身文化、语言水平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阐释与表达都很好地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1、译者主体性在选择翻译材料中的彰显翻译目的或动机也是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的重要因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学贯中西,翻译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既是满足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生活艺术渴盼的外部需要,同时也是满足其自身自我表达的内心需求。
当时,林语堂将此作品简绍到西方世界,能带给生活在高度“物化”和“异化”的西方读者以新鲜的艺术体验,同时,原作者沈复及其妻子芸崇尚自然、淡薄功名、潇洒真率的生活态度也与林语堂的人生态度和性情相贴合。
萧乾曾说过:“我认为好的翻译,译者必须喜欢——甚至爱上了原作,再动笔,才能出好作品”。
2、译者主体性在理解原文本阶段的彰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作为原文的读者,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该步骤是一个创造性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译者虽然作为读者,但其本质上的角色是能动且富有创造性的,译者理解原文并不是被动地去接受原文,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译者,也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内容、风格等。
任何译者都会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来理解原文,译者的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水平等不但决定其对原文的理解,还影响着译文表达的质量。
3、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表达过程中的彰显翻译,不但是语言文字的简单转化,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层面的交流。
译者的主体意识在翻译过程中会对翻译产生很大影响。
所以,译者必须有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原文,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准备过程。
过度将主体意识介入翻译活动中,不利于对原文的洞悉和感悟。
为了保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有两点尤为重要:(1)不介入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2)避免因感情的投入而对故事中的人物带有偏见。
”(二).阐释学理论在译者主体性中的作用—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1、信赖《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自传体散文。
文章以简单而又传情的笔墨描述了他的爱情故事、人生变故、闲情逸趣、浪游记快等,其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淡泊名利、高雅亮洁的人生价值观。
林语堂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毫不吝惜对它的评价,将文中主人公之一的陈芸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他在“译者序”里写道:“我相信淳朴自得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
”所以,林语堂先生在其译本后记中写道:“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对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
”如此,“信赖”也就建立了起来。
2、侵入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
因为受到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意识,道德伦理的影响和制约,译者无法完全客观地再现原文或穷尽对原文的理解,必须通过“暴力”侵入原本,带着自己的阐释对原文本实行解读,这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时余有表兄王茎臣一子名韫石译文:Therewasacousinofmine(thesonofpaternalaunt)…林语堂先生采取了插入语填补了英语中亲属词汇的空缺,让目的语读者明白所言之事。
这种插入是对原文的一种“进攻”,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译文:Thatnight,themoonwasshinningbeautifullyandwhenIlookeddownatth ecreek,theripplesshonelikesilverychains.Wewerewearinglightsil kdressesandsittingtogetherwithasmallfaninourhands,beforethewi ndowoverlookingthecreek.Lookingupatthesky,wesawthecloudssaili ngthroughtheheavens,changingateverymomentintoamyriadforms…沈复用了汉语言简意赅的四字成语如波光如练、轻罗小扇、飞云过天等,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迷人的月景图。
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表达出原著的意境,还要顾虑到原文用语上的精炼,所以,他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译文结构做了精心调整,用三个短句来翻译原文的一个长句,并增加相对应的主语,这种“入侵”亦很好地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3、吸收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夜,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
译文:Ourweddingtookplaceonthetwenty-secondofthefirstmoonin1780.Whenshecametomyhomeonthatnight,Ifo undthatshehadthesameslenderfigureasbefore.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惯用干支纪年法,因为西方惯用公元纪年法,所以目的语中没有与“乾隆庚子”年相对应的说法。
所以,林语堂先生用1780来替代,以归化的翻译法,给西方读者表现出熟悉的表达语言,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大醉而卧;醒则芸正晓妆未竟也。
译文:Iwasplayingthefinger-guessinggamewiththebride’scompanioninthebridalchamberand,bei ngaloserallthetime,Ifellasleepdrunklikeafish.WhenIwokeupthene xtmorning,Yunhadnotquitefi nishenhermorningtoilet.“辄北”源于中国古代成语“南辕北辙”,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译者直接翻译为“beingaloser”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所理解;“大醉”译为“drunklikeafish”是西方的表达方式,意指饮酒过度,这都是译者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后的效果。
4、补偿倩绘一像,一手挽红丝,一手携仗悬姻缘簿,奔驰于非烟非雾中。
译文:ItwasapictureoftheOldManholding,inonehand,aredsilkthread(fort hepurposeofbindingtogethertheheartsofallcouples)and,intheothe r,awalking-stickwiththeBookofMatrimonysuspendedfromit.因为在“侵入”与“吸收”过程中原文有所损失,所以补偿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其目的是平衡原文与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