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流传下来的样子吗?
3.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 人哉!
这些离现在才多长时间啊,那精明勇敢的神色仍然 隐隐出现在眉宇之间,又怎么会是一般的山中隐士呢!
4.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 其间,今已显闻。
然而方山子出生于累世都有功劳的门第,应该得到 官位,如果让他从事政事,到现在早就有显赫的声名 了.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 使:假使 显闻:显赫的名声 等:等同,相类似 岂:难道 阳:同“佯”,假装 傥:或许
原名
号的来历
方山子档案 陈慥 字
季常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 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侠士、豪士(喜好自由,仗义) 勤奋,静心(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释然,自在(遁,弃车马,毁冠服,徒步
独念:私下里想
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 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 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 确: 1.俯而不答,仰而笑 。(今)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 成 败, 谓一世豪士。 (昔) 自
4. 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 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细节:第二段,“俯而不答,仰而笑。” 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言外之意是?
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早在十九年前我就和你一样 了。 要对名利成败看淡一点,对生活上工作的无奈或无法 改变的东西,洒脱一点,寻找内心的宁静。 仰笑,体现了方山子的潇洒、豪放及与苏轼交情深厚。
苏轼见到方山子如此态度和生活会有何感
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 极遁世?
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 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 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 间。” 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 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思考讨论一: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苏轼
闾(lǘ)里 陈慥(zào) 矍(jué)然 岐(qí )亭 勋(xūn)阀(fá) 傥见之与(tǎng)
谪(zhé)居 著(zhuó)帽 奴婢(bì ) 精悍(hàn)
整体把握
﹝一﹞写方山子隐居光州、黄州的原因及 其生活概况。 ﹝二﹞写作者路过岐亭时,碰见方山子。 他乡遇故知,两相惊讶。 ﹝三﹞(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闾里: lǘ乡里
宗:尊奉
折节:改变志向
遇:赏识
庵居蔬食:住草屋 吃素食 屋:帽
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 适见焉,曰:“呜呼! 适:适逢,恰好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 矍然:惊讶的样子 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 所以:……的原因 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 妻子:妻子和儿女 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 然异之。
受?
找到知己,豁然开朗,表露赞许和羡慕之 情。向往方山子的隐居生活和超然心态。
探讨
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 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 垒”,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5.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 哉?
但他都舍弃而不取,独独到这穷山中隐居,这 岂是无缘无故而能如此的呢?
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D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 志 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与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 奔跑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他家里只看到周围空空地有四堵墙,可 —————————————————————— 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用兵方法和古往今来 —————————————————————— 成败的道理,自以为是当代杰出的人才。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到这个荒山中受苦, —————————————————————— —————。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做到 的吗?
4、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等同,相似)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神色)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名声远播) 此岂无得而然哉 (这样) 见其所著帽 (戴)
5、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庵居蔬食 (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 鹊起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鹊一样)
岁得帛千匹 (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往来山中)
1、打扮 2、爱好、习惯 4经历 5、淡泊名利 6、居住地及家里成员表现等
家庭 情况
简历(爱好、 少时 经历等) “自我介绍” 稍壮
其“异” 之处
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 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 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 德.
你知道成语 “河东师吼”的意 思吗? 这个成语比喻凶 悍的女性,也用以嘲 笑惧妻的人。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方山子
陈慥 ,字季常 ,别号龙丘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方山子传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使:放纵 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 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 有:同“又” 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 因:趁机 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精悍:精明强干 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 见:同“现”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 岂山中之人哉! 岂:怎么
问题探究2:
苏轼为何写这个奇异人?
引导提示: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 苏轼接触了这个故友之后会作何感想? “同是天涯沦落人”——具有相似的遭遇。 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 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 两人可谓惺惺相惜(即性
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其实,文中有一个细节已经表达出了这层意 思,请找出。——
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 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 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 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 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 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 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 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 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 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 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与?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A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蟹六跪而二螯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 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 C “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 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2、古今异义 遗像 [古义:老样式(都指衣冠等)。
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 环堵萧然(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折节读书
(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3、一词多义
提刀而立 (表修饰关系) 使骑逐而射之 (表顺接关系) (表转折)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表并列) 余知而无罪也 (第二人称代词) 而岂山中之人哉 (的,结构助词) 余既耸然异之 (他,代词) 是二者,余未信之(它们,指示代词)
﹝四﹞(补叙)方山子祖上勋阀和家产富足。
﹝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方山子,光、黄间隐 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 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 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 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 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 所著帽,方屋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乎?”因谓之方山子。
道的高洁品德,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
的感慨。
1、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 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 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 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一﹞叙述:概述方山子 ﹝二﹞他乡遇故知 ﹝三﹞倒叙:描写 ﹝四﹞补叙:议论 ﹝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 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 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 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 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 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 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 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文章结构
2、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 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
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
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前十有九年 (“有”通“又” ) 犹见于眉间 (“见”通“现”,显现) 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对于两人的不同人生态度,请用一句话评价
方山子 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 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情感倾向:
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 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之情。
小结: 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 “侠”“隐”两个字来概括。
在这篇人物传记中,苏轼以其奇特
的构思和奇妙的语言塑造了一个特立独
行的奇异之人——方山子。 通过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安贫乐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D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 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 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 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 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 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 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 折射。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
总结探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方山子的奇异的? 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一 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 二 是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意。” 三是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 四是既富又贵,却弃之如敝履,“独来穷山中”,过 “环堵萧然”的生活。
文言句式
见方山子从两骑 (省略句,“见”前省略主语 “余”) 然终不遇 (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
人莫识也
(判断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判断句)
何为而在此
鹊起于前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呼余宿其家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逐渐长大成人以后,就一改往昔所为而专心读 书,希望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始终没有得到 朝廷赏识重用的机会.
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使动用法来自百度文库使……跟从)

表并列 方屋而高 何为而在此 表转折,却 表修饰,着,地 俯而不答,仰而笑 而奴婢妻子皆有自得之意 表转折 使骑逐而得之 表承接 表修饰关系 而岂山中之人哉 表承接 而其家在洛阳 表并列 此岂无得而然哉 表承接关系 不可得而见 表承接 提刀而立 表修饰关系 余知而无罪也 第二人称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