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

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

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苏利文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 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 “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这种环境的真实姑且不论,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期待、去行动、去奋斗,这种行为不仅有其
自身的真实,并伴有真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拟态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另一个是“刻版成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
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成见可
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拉札斯费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 组织的社会行动》(1948)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有 以下三种功能:a.授予地位 b.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c.
传播的要素
传播的要素
1、三要素说:传者、内容(信息)、受传者 2、四要素说:即传者、内容(信息)、通道、受传 者 3、五要素说:拉斯韦尔的5个W(谁、说什么、通过 什么、给谁、取得什么效果) 4、六要素说:即信源、编码、信息、噪音、译码、 信宿)
主义最重要的派别――芝加哥学派,是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
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米
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7年,死后经整理出版了《心灵、自我与社会》
(1934)等著作。米德提出一种关于人类行动、互动和组织的概念性观
点。他认为,人类具有应用符号、内隐反思、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的能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复习重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P7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2.法兰克福学派:P8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由1922年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汉姆、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

马尔库塞就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对人的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3.霍尔的编码——解码: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者立场一致;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再现于再现的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4.民族志: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论述。

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5.衣阿华学派:P59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是传递客体信息的一种方式,课题需要通过命名来实现社会化;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

人可以从行动计划中得到对待金钱、事业和个人成功的积极态度的指导。

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3)方向性他人:通过与对自己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

6.“风筝”互向模式: P79在这一模式中,“精英阶层”通常指一个单方面的政治利益集团;“论题”是指各种为公众所议论的事件,围绕该事件会有一系列的信息(图中用一组X来表示);“公众”是一个与论题有关,或受论题影响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媒介”实际上是表示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等。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拥有多种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传播现象、揭示传播规律、解决传播问题。

以下是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定性研究方法(一)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对各种文本,如书籍、报纸、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节目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

通过对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符号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研究者需要仔细阅读和研究文本,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读。

例如,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文本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运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文本的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

(二)话语分析话语分析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研究语言如何构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它不仅仅关注语言的表面形式,更注重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

话语分析的步骤通常包括收集话语资料、确定分析单位、描述话语结构和功能、解释话语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话语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差异。

(三)民族志民族志研究方法通常用于研究特定文化群体或社区的传播行为和传播模式。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参与,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在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需要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信仰、传播习惯等。

通过民族志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传播现象的深入理解,发现那些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次规律。

(四)焦点小组焦点小组是由一组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组成,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就某个特定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了解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焦点小组的实施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招募参与者、选择主持人、组织讨论、记录和分析讨论结果。

焦点小组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方向。

二、定量研究方法(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以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众传播学研究⽅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眾傳播學研究⽅法導論期末複習資料【題型】填空(20分),判斷(10分),概念題(4個,20分),簡答(3個,30分),分析題(1個,20分)範圍:1、美國研究發展史分為哪幾個階段?三個時期研究特點?⾱弗和格雷將美國⼤眾傳播研究の曆史⼤致分為三個時期:發展時期(19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過渡時期(20世紀30年代⾄50年代)、現代時期(20世紀50年代⾄今)。

特點:⑴第⼀時期の主要研究成果在於描述印刷出版物の曆史和重要媒介⼈物の⽣平傳記,以定性分析和個案研究為主,缺少定量研究⽅法。

⑵過渡時期⼤眾傳播の研究⽅法向定量分析發展,研究⽅法成為需要專⾨學習の⼀項技巧,傳播研究也越來越多の強調使⽤客觀の、定量の、系統の研究⽅法。

⑶20世紀50年代以後,媒介效果仍舊是美國⼤眾傳播研究の重點;同時,關於媒體組織、媒體和社會⽂化の研究也得到了發展。

2、近年來,實證研究成⾵尚,對此怎麼看?⽬前,我國研究者在使⽤實證研究⽅法⽅⾯有以下幾個特點:⑴偏重於抽樣調查⽅法,湧現了⼀⼤批有代表性の研究成果,並且開始運⽤統計⼿段建⽴傳播模型。

⑵很少采⽤實驗法,即使采⽤,也很少討論變量之間の因果關系,⽽這正是實驗法最擅⾧。

⑶忽視了觀察、訪談等定性⽅法,在很多研究中,這些⽅法僅僅被當做調查の輔助⼿段來驗證調查結果,它們更為重要の功能——建構理論,還未被發掘。

造成理論介紹多,實證研究少,⽽且⽅法粗糙,⼒度和系統化遠遠不夠の現象の原因有:⼀⽅⾯,跟我國の傳統學科設置有關,現有新聞傳播學院從中⽂系中分離出來,受⼈⽂學科影響較深,習慣⽤思辨研究來代替實證研究,沒有認識到傳播學是⾨社會科學,缺少系統嚴格の研究⽅法訓練;另⼀⽅⾯,跟新聞界⾧期流⾏の“新聞無學”觀念有關,“新聞無學”使⼈們通常不重視對新聞傳播規律の總結,因此也就忽視了科學の研究⽅法。

3、理論研究和應⽤研究理論研究,也稱為學術研究或基礎研究,以加深對傳播現象の理解、探索傳播現象中の規律、發展理論和基本知識為⽬の。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概念题(4个,20分),简答(3个,30分),分析题(1个,20分)范围:1、美国研究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三个时期研究特点?韦弗和格雷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特点:⑴第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

⑵过渡时期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方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一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强调使用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

⑶20世纪50年代以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体组织、媒体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2、近年来,实证研究成风尚,对此怎么看?目前,我国研究者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偏重于抽样调查方法,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用统计手段建立传播模型。

⑵很少采用实验法,即使采用,也很少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实验法最擅长。

⑶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方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方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手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

造成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而且方法粗糙,力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的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跟我国的传统学科设置有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受人文学科影响较深,习惯用思辨研究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另一方面,跟新闻界长期流行的“新闻无学”观念有关,“新闻无学”使人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视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也称为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探索传播现象中的规律、发展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的。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一、复习指导思想及原则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是否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历史和现状,认识大众传播的性质、作用、一般规律的特点。

二、考试范围及重点课程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现状、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大众传播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其中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的主体、受众和大众传播的规律是重点。

三、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四、考试题型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与论述题。

其中填空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不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论述题一题,20分;卷面满分100分。

五、复习思考题一、简答题1.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有何影响?4.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5.为什么说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6.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7.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8.电视媒介的特性。

9.一个传播过程主要有哪些要素?10.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12.在一定传播制度下,传播媒介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3.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1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拥有哪些权利?。

15.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16、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17、“休眠效应”指的是什么?18、施拉姆的传播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19、简述大众传播对社会信息环境、人的行为的突出影响。

20、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21、简述大众传播者的概念及。

22、简述我国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23、国际传播的新特点是什么?24、大众社会理论的受众观25、“社会群体成员”受众观26、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观27、什么叫意见领袖28、什么叫议程设置理论二、填空题(一)1.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________、________。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概论期末要点一、重要著作1、《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机构》作者:哈德罗。

拉斯韦尔主要内容:1、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2、三功能说:①环境监视功能②社会协调功能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④【后又加:娱乐功能】2、《男人。

女人。

讯息。

媒介-------人类传播》作者:W·施拉姆主要内容: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功能做了总结3、《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主要内容:对“伊里调查”的结果进行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为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4、《创新与普及》(1962年出版)作者:罗杰斯主要内容: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模式5、传播流程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作者:卡兹(等人)《创新与普及》作者:罗杰斯6、《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作者:麦克·卢汉二、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p111: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优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知情权(知晓权)p178: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关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和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知识沟(一种理论假说)p230: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某种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复习章节:1――12章主要题型:1、填空题4个共15分2、连线题5个共 10分3、名词解释4个共20分 4、简答共2个共30分 5、论述题1个共25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是信息的形式,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所处的群体、组织、社会,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反馈行为的总称。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传播)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知道信息与讯息的区别讯息:有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的信息。

信息:信息是对环境中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亮度、无规则的测定。

比较:信息包括讯息在内,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讯息指向具体的事物,信息时讯息的本质,讯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定义: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表达和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P50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美 H.拉斯韦尔①“5W”模式或者“拉斯韦尔程式”:②香农―韦弗模式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①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3、掌握系统模式P55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与人际传播主要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分清属于哪类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传播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媒介与传播学研究一、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轨迹,也反映了传播学研究的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研究媒介本身第二个层面:研究媒介的使用第三个层面:研究媒介的社会效果第四个层面:研究媒介的发展问题<小结>媒介研究的四个层面是步步深入的,又是相互交叉的。

一项研究可能会覆盖几个层面的研究。

二、媒介研究的四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拉斯维尔为首的研究人员从刺激反应观点出发,研究媒体对人的影响,得出结论,媒体对受众影响巨大,并提出了“皮下注射论”。

这种理论认为,信息如“炸弹”,传播者只要将“信息炸弹”射向受众,就会产生预期的全部效果。

后来人们称之为“魔弹论”。

第二个时间段:20世纪中叶广告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与广告有关的媒介研究受到激发,研究视角走向有关广告词效力、受众结构与规模、广告设计、广告播出的时间与频率、媒介选择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告有助于开发受众的消费能力,影响受众的消费指向,但不是决定性的。

就是说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有限的。

第三个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迅速发展和普及,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特别是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日益关注。

许多西方国家耗巨资开展关于电视节目中色情与暴力对儿童影响的研究,有关商业内容的媒介研究也受到关注。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人们对媒介信息的接收是根据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是需要选择的,而不是盲目地被动接受,这就是后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四个时间段:20世界80年代末媒介间争夺受众和争夺广告受众的竞争呈白热化,媒介要生存,就必须花钱去研究受众的价值观和兴趣的变化,了解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了解一切与消费相关的信息,增加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内容。

媒介研究不外乎两个部分: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西方国家,学术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研究内容较为客观;应用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民间,具有商业特点。

大众传播学 期末

大众传播学 期末

<<大众传播学>>期末考试重点提纲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两个方面:欧洲源流美国源流2现代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3(1)拉斯韦尔开创了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传播过程各要素的道路。

他认为,一般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了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即“5w’模式。

(2)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两级传播以及“领袖舆论”概念(4)施拉姆1948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这是传播学领域的的一本教科书。

二 1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与发展:(1)口头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三 1。

符号定义:符号就是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务。

2符号的形式被成为“能指”,符号内容为“所指”。

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

(1)图象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关系表现某种性质的共同性,即看起来或听起来具有某种相似性。

(2)象征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必然联系,它之所以成为某种对象的再现体,完全由于某种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3.图象符号。

标志符号又称信号。

4.符号主要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5.符码分为:(1)逻辑性符码(2)表现型性符码(3)再现性符码(4)呈现性符码四语言符号系统 1。

语言与实际矛盾: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2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报道、推论、判断。

3。

语言传播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对象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五非语言符号系统 1。

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

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

(1)表情和眼神(2)姿态和动作(3)触摸行为2.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个人服装、化妆、使用物品,环境摆设和一些特殊图形等,这里指人体动作以外的视觉符号3.听觉非语言符号:听觉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音响等类别。

大众传播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1. 传播定义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信息共享:信息的交流、交换、扩散2.社会关系:产生、维持、改变社会关系3.双向互动:信息有传播,也有反馈4.意义共享: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2.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活动具有系统性: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6..分众传播3.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共有的现象动物传播的介质: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等动物传播的局限性:被动的后天反应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本质区别: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动物传播转变到人类传播的根本标志:语言的产生4.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口语传播:文字出现之前的时期从吼叫、比划到语言:巴别塔,赛德克·巴莱,青海土族自治区局限性:近距离传播、保存性差文字传播:在结绳、原始图画基础上发展而来象形文字、甲骨文、竹简、薛涛笺《三体》文字能跨越时空、但传播成本高、效率低印刷传播:纸张+印刷术=大量复制麦克卢汉:《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文字从特权阶层走向平民百姓,进而引发社会变革电子传播:超越时空,即时传播自19世纪,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相继问世地球村web1.0-2.0-3.0,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以上四者依次叠加,并非相互取代5.符号:任何事物只要独立存在,和另一事物有联系,且可以被解释,它的功能就是符号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信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号:对象事物的代替物(WC-卫生间),物理性质,指代关系稳定象征符:对象事物的表象载体(白鸽—和平),语义性质,可自由创造6. 象征互动论George Herbert Mead,1934 , 《心灵、自我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三个前提①意义: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社会行动的②社会互动:意义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③解释:意义由人来解释此外:互动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7.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主我(I)与客我(me):主体意识vs.他人期待(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传播学2.大众传播学3.信息4.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

1.符号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它拥有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的功能。

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3.大众传播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4.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的镜子式的再现。

(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有很大的差距,但大众传播形成的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这些行为会作用于现实环境,这样,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

)5.分众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

分众不仅体现在受众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也呈现出专业化和分众化的趋势。

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美国学者J·C·梅丽尔和R·L·洛文斯坦,他们在1971年发表的《媒介、讯息与人的新视角》6.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在传播学研究范围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有一下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前者主要研究具体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后者主要研究综合的传播过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7.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它是拉扎斯菲尔德等最早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概念.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期末考试资料

(完整word版)大众传播期末考试资料

大众传媒备考资料整理第一节一、看待互联网1.带来新的不平等(数字鸿沟)2.对智识的威胁。

“信息时代的种种美好许诺不仅没实现,在网络上成长起的、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的一代人,不仅没有更聪明、更开放、更有见识,反而是无知、偏狭、盲目的自我中心。

他们有高度的竞争感,却没有真正的创造力,更愿意在既有的框架内、按照社会规范实现自我”。

我们再也读不了《战争与和平》:思维呈现碎读特性;电脑成为我们的思想。

上网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文本的能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

数字时代使美国青年变得愚蠢,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第二节一、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和主要贡献:拉斯韦尔最早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并作出卓越贡献。

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还首次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卢因把关人的概念拉杂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霍夫兰倡导并亲身实践了控制实验法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第三节一、大众传播时代的呼唤:新的传播环境。

传媒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境外传媒对我国传播市场的冲击、传媒的专业层次提供、传播机构承担的任务和所面对的受众也发生了变化。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传播学的需要。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骨、中国气派的传播学。

传播学伴随改革开放春风已显示出勃勃生机,但是作为舶来品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范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今天传播学界站在建设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的新起点,我们将大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经过思想大师的认真打造,学者认真锤炼和较长时间的历史磨炼,肯定会有凤凰涅盘的成就。

促进传播信息与传播学的国际交流,积极主动掌握传播的国际化。

中国发展模式举世关注,但是国际理论场上敌强我弱的传播态势并没有改变,当今中国承载着国际期待,国际责任,传播安全,这需要用国际视角来处理跨国的传播学,推动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之间更加广阔和深入的对话。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4)跨国贸易施拉姆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相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所处的组织、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

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整理版)一、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以及各个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1.口语传播时代:声音和周围事物环境联系起来能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大。

2.文字传播时代:抽象的信息符号系统,需要物质形态的物体作为媒介来承载或书写,克服声音语言的时空性;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3.印刷传播时代: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的结合,对文字信息进行大量复制和传播;不能传送声音和活动的图像,承载信息量和普及性小于口语。

4.电子传播时代:利用电波作为信息符号的载体,是声音、图像和电波的结合,主要成果和标志是广播和电视,突破时空的限制;信息只能实现单向传播。

5.数字传播时代:实现数字媒介之间数字信息的交互传播。

三.信息社会的概念:信息社会是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的一种社会形态,也称后工业社会。

它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人们所从事的大规模的物质生产。

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信息社会的特点:1.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2.信息和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知识以“加速度”方式积累(知识爆炸);4.多种形式的提供给多种感官的信息。

四、传播的几个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概念题(4个,20分),简答(3个,30分),分析题(1个,20分)
范围:
1、美国研究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三个时期研究特点?
韦弗和格雷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特点:⑴第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

⑵过渡时期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方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一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强调使用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

⑶20世纪50年代以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体组织、媒体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2、近年来,实证研究成风尚,对此怎么看?
目前,我国研究者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偏重于抽样调查方法,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用统计手段建立传播模型。

⑵很少采用实验法,即使采用,也很少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实验法最擅长。

⑶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方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方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手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

造成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而且方法粗糙,力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的现
象的原因有:一方面,跟我国的传统学科设置有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受人文学科影响较深,习惯用思辨研究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另一方面,跟新闻界长期流行的“新闻无学”观念有关,“新闻无学”使人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视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也称为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探索传播现象中的规律、发展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的。

应用研究,也称为商业研究,它侧重于解决传播实际问题,如媒体经营管理、受众调查等,经常受商业团体、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资助,研究结果一般也只在委托人范围内流传,不对外公布。

4、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较
5、范式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用“范式”这个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它可以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一整套系统包括判断重要研究问题的标准,判断研究与社会关系的标准,以及判断好的研究的标准等;范式也可以指这一整套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即作为一种解答问题的基本模式,包括基础假设、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

种类:实证主义的科学范式、人文主义的或解释性范式。

实证主义,相信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实证主义意味着“将演绎逻辑和对个人行为的所做的精确的经验观察结合在一起,以发现和确定一套或然性因果规律为目的的有组织的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而解释性范式的方法则捕捉人类行为的社会建构和情境化的本质。

实证主义与解释性范式的对比:
6、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
解释性研究。

7、将研究领域缩小到具体研究问题的技巧
(1)参考文献
公开出版的学术文章可以提供启发研究者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通常研究者可以:A.稍有改动。

复制以前的研究计划
B.对以前研究里出乎意料的结论进行考察
C.以前研究的结尾处,作者都会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按照这些建议来进行自己的研究
D.将现有理论或解释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课题
E.挑战现有研究的结论。

F.修补以前的研究缺陷
G.采用新方法研究以前的研究问题
(2)跟其他人讨论
A.听取那些在这个领域做出过贡献或者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的学者的意见
B.听取那些在这个领域内给你想法不同的人的意见,并跟他们讨论可能的研究问题。

(3)选择特定情境
A.将研究领域聚焦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

B.将研究领域聚焦到一个特定的社会或地理范围之内
C.考虑特定人群是否跟研究领域有关,他们之间是否有差异
(4)定义研究的目的
A.研究问题是描述性、探索性的、还是解释性的?
B.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
8、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的区别
9、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一个重要环节,即为了掌握关于研究课题和问题的研究现状而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和评价过程。

10、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撰写文献综述主要从两个方面
第一,总结跟自己所要进行的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即关于自己的研究主题,其他人都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有哪些缺陷?哪些地方值得改进?第二,说服读者相信自己的研究主题值得进行,即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该改进这个研究主题?能够回答那些还没有回答的问题或者提供更有说服离得解释?这也市民却研究意义的过程。

11、文献综述的要求
一份完整的文献综述应该做到:
(一)全面:即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相关的、最具价值的重要文献的结论都涉及了。

(二)逻辑清晰:可以按照前人研究发表的时间顺序,或研究主题“从普遍到特殊”顺序。

或比较前人研究主题的,相似和差异,或研究问题的转移等来组织文献综述。

(三)简洁:文献综述不是面面俱到,也不是复述前人的研究成果,跟不需要陈述本研究主题或领域的历史,因此应该简明扼要的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展现它们的不足之处,力争以最少的文字概括最大的信息。

12、内容分析法在传播学研究中主要体现哪几个方面?
(一)、描述某一段时间内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
这是内容分析最基本的应用领域,它包括:
⑴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
⑵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
⑶通过研究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体现真实世界里的社会观念和行为,即比较媒介现实和“社会真实”
(二)、推断传播者的态度和特征和态度
(三)、跟受众调查结合在一起,估计特定媒介内容和传播效果
13、.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
美国学者克里朋夫给内容分析法的定义是:内容分析法是可重复地、有效地从数据理论其情境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个定义简介的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