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课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年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肃、晰”等12个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1.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活动一.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

1、教师:(出示单元页)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为国为家,热爱祖国。

2、教师出示第七单元课文,引导学生关注单元语文要素。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即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面对国家危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情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

2. 感悟周恩来少年时代的立志精神,联系实际,树立自己的成长目标。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简要介绍周恩来生平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 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课文内容和感受。

- 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交流分享-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感悟。

- 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 强调立志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主要内容: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3. 重点词语:崛起、立志、读书、奋斗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立志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短文。

2. 课后阅读- 阅读关于周恩来生平的书籍,了解其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8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8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8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一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学生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

解决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读。

4.检查生字。

大屏幕出示本课生字、词采用多种方式认读。

三、自主、合作学习,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有段几段标出来?你从每一段里读懂了什么?2.小组讨论:自读课文,在小组内汇报读文所得。

3.交流并汇报:⑴学生的读文所得⑴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末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5.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一三岁的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6.让同学们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品读课文,加深理解1.分角色朗读。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六、学写生字1.大屏幕出示本课要学的字,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学习生字情况,教师指导书写。

3.同学之间做扩词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二、精读课文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⑴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⑴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和背景。

讨论个人责任和使命感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的方式进行互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第二章:国家崛起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崛起过程和重要事件。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崛起事件,如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

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视频、图片、资料等方式展示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个人责任与使命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在国家崛起中的责任和使命。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讨论个人如何为国家崛起做出贡献。

分享成功人士的故事和经验。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目标和计划。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对个人责任和使命的理解。

第四章:团队合作与创新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4.2 教学内容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进行团队合作的练习和活动。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评估学生对团队合作和创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行动计划与目标设定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制定行动计划和设定目标的能力。

引导学生将学习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5.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行动计划和目标。

分享成功人士的目标设定经验。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目标设定。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教学流程】一、简介周恩来1、出示图片。

2、简介周恩来:1920~1923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共产党;1925~1949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1972~1975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二、揭题、解题1、读正确题目。

2、解词:之、崛起。

3、说课题的意思。

4、师点明:这题目是引用周恩来说的话。

5、问:谁能用上题目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6、小结:读好课题,用好课题,能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梳理文意,整体感知1、师:到底是什么经历让少年周恩来有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出示初读专题:认真读课文,划一划,周恩来来到什么地方,听到(想到、看到、说了)什么?2、交流:⑴ 下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

⑵ 进学校时想“中华不振”,结合理解“疑惑不解”。

⑶ 帮助学生理解:闯租界时,看到的情景,随机出示结构图,引导学生说事情的经过:洋人、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轧死不惩处、妇女、中国巡警、训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振、赞”等12个字,会写“严肃、默默”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20世纪有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伟人,他心系人民、鞠躬尽瘁,他就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周总理为我国革命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那你知道周总理少年时立下的远大志向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齐读课文题目,解题。

分析“崛起”在课题中有兴起、奋起的意思。

师:中国怎么样才算崛起呢?(生交流想法)小结:课题是周恩来十二岁立下的读书志向,意思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而读书。

二、新授活动一: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3.认读生字出示本课会认字——“崛、范、魏、晰、效、淮、惑、惩、训、斥”的词组及其读音,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指导学生认读多音字“难”。

活动二:探究新知1.问题: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分别是哪几自然段写的?用笔在书上做出标记。

方法:抓住过渡句,以及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关键词语。

小结:要判断文章写了几件事,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来判断,时间变化了,事情也可能随之变化了。

2.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三: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仿照概括第一件事的方法,完成下列表格。

2.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将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聚焦第三件事,能联系相关资料,通过人物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板块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从感受古代诗人的爱国情,走到近现代,去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

之前,在课本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革命伟人,看(视频)。

这是其中一位伟人小时候的照片,猜猜是谁?2.真厉害,你对周恩来有什么了解?是啊,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总理,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有如此成就的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出示词典中解释)“崛起”的意思是?(兴起)再一起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块二、预学反馈,梳理事件1.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伟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就走进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一想: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要有依据哦!2.检查字词(指名1)严肃清晰疑惑光耀门楣惩处训斥苦难为之一振哇他刚刚多音字读得特别准,我们也来读一读。

(惩处、苦难、为之一振)还有一个词比较难理解“光耀门楣”:古时候的大门是这样的,大门上方的横木就叫门楣。

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只有通过读书做了大官,家里的大门才配得上门楣,所以光耀门楣,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光宗耀祖”。

同桌互相读一读。

同桌都读对了吗?真棒。

这里还藏着一个字有点难写,“肃”,笔顺特别容易写错,下半部分要先写外面的撇竖再写里面的撇点。

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打开作业本,第一题写一个“肃”字。

写好了就把作业本合拢。

3.梳理三件事(1)交流: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刚刚看你很快就找到啦,有什么好方法吗?那时间词是?(师圈)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是?第三?还有什么依据吗?(2)小结:抓住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三件事,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第一课时)一、教材解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会写部分生字吗,正确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生畅所欲言。

2、伟人介绍,引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上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

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断句、有节奏地读)。

4、理解课题。

(二)初读感知,字词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最新4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最新4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最新4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的一篇文章,本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的一件小事,反映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文章语言平实,但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好奇心,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有一定的崇拜之情,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和民族责任心。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表达方式;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周恩来等伟人的崇拜之情。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

四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上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七单元
主备人
教学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 学 时 间
第 1 课时
年 月 日
总 节
教学
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重点
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
课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自主调控区
(我发现第一个故事是周恩来到东北,伯父和他同学闯租界。)
(第三个故事是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
耳闻“中华不振”(1-6);目睹“中华不振”(7-8);立志“振兴中华”(7-8)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座位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租、疑、惑、凡、顾、训、斥、辱”。
三、初读,把握大意。
1.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生:快速浏览。
自主预学,提出问题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师: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合作共学,解决问题
二、初步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章主旨】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难点重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出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二、初次感受课文(一)、通读课文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二)认读生字词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三、精读78自然段(一)学习第七自然段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二)、学习第八自然段(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为什么啊?(教师板书:?)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四、拓展升华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啊!【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引入课文的第三部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立下的志向啊,(周总理)你们是从课文中的第几个小故事中看出来的呢(第三个小故事)真好!那谁能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指导学生坚定的读铿锵的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师:当时校长问他的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只有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他只有十二三岁怎么能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这还得从他刚到东北,听到伯父所说的话说起.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也就是第一个小故事,课文的1_6自然段.三.学习第一个小故事1.这部分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

并读一读.2.学生读书3.指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4.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为什么”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生读“那又是为什么?”5.生齐读这部分四.学习第二个小故事1.师: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决定自己去外面看,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2.学生:读书划。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
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章主题。

2.认读生词生字,理解文章内容。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

2.认读生词生字。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主题。

2.运用课文知识进行思辨。

四、教具准备
1.课文教材。

2.词语卡片。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2. 学习新诗
(1)听读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

(2)解释生字生词
逐句解释文章中的生词生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文学知识
(1)讲解背景
讲解课文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讨论理解
与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内容。

4. 课文赏析
(1)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2)讨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5. 情感培养
(1)儿童成长话题
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要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课堂小结
通过教学内容总结,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谢谢!。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请同学汇报答案,纠正错
题。

组织学生读准课题,学习
补充“崛起”在字典中的
意思,补充周恩来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字
翔宇,他是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
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
学习字词,
清晰、易错读音:3.周恩来忘我工作等资
料。

学生朗读会认的字词,
注意字的读音。

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生
字。

预设:
肃的写法;
“振”里面有一小横;
“效”左边最后一笔是
点;
“凡”与“风”区别,
“顾”最后一笔是点。

“斥”与“斤”的区别。

学生汇报自研任务,关
于词语的意思。

并连线。

预设:划分几件事的段
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
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
等地,自1949年起任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
词的读音。

教师重点指导:“肃”的笔

“赞”左边的“先”最后
一笔变竖提。

“顾”左边最后一笔是竖
提。

指导学生红笔描画重点笔
画,并练习书写易错字生
字。

组织学生汇报,并连线巩
固词语意思。

出示探究任务:默读课文,
教后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共五部分。

一、说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1.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加上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课时,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本课以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为背景,讲述了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背景了解、词句解析、情感体验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 体会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及其背后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读书目的,引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 课文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3. 背景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4. 词句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意义。

-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的立志过程,感受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

-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对周恩来的敬佩之情。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奋斗信念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积累词语,思考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周恩来的其他事迹,准备在下一课时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感受到了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第一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第一课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理解“严肃、若有所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体会“中华不振”蕴含的悲愤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迫切感。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周恩来从少年到老年的系列照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物。

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为他落泪,自发为他送行。

他活着时生活朴素,他离开时两袖清风。

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外交界的佼佼者,他的名字叫——周恩来。

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伟人呢?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解读课题。

过渡:这节课上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相机解释“中华”“崛起”“之”的含义。

明确:“中华”指中华民族,“崛起”就是“兴起、振兴”的意思,“之”是文言词汇,这里可以理解为“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

(2)课题质疑: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评价)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文章时代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提示: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在有疑问的句子旁打上问号。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范、魏”均可作姓氏,可结合同学的姓名进行记忆;“肃”可用组词的方式帮助理解字义;“赞、训、斥”可用反义词字义来解释字义。

“难”为多音字,可通过音、义辨别进行识记。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6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6篇)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 通过学习这篇《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了解少年周恩来⽴志的原因,学⽣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物内⼼世界,深⼊体会⽂章内容。

下⾯是店铺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通⽤6篇),欢迎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教学设计第⼀课时篇1 ⼀、教学⽬标 1、认识8个⽣字,会写12个⽣字。

积累“伯⽗、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凡、风和⽇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能概括课⽂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感受⼈物形象,揭⽰课题 1、出⽰周恩来的图⽚,这个⼈是谁呢? 请学⽣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任总理,是伟⼤的⾰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深受全国各族⼈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的品德、光辉的⼈格深深铭记在全国⼈民和世界⼈民的⼼中。

今天,让我们⾛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的事。

揭⽰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读书》。

2、知道这篇课⽂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吗?题⽬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不知道题⽬的意思可让学⽣采⽤查字典的⽅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的意思。

) (⼆)初读课⽂,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读准⽣字词,读通顺句⼦。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

3、想课⽂⼈物及⼈物⾝上的事,结合课⽂题⽬概括课⽂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思考在周恩来⾝上发⽣了哪些事情? ②⼩组交流课⽂中发⽣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对课⽂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每件事情能⽤⼀句话概括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建中心小学李国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活动组织流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诗人流沙河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向。

2、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下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2.指名学生读课文,纠正自己自读课文时的发音,巩固正确读音。

三、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通过词语卡片,提出哪些生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注意:
(1)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母。

(2)“范、巡”是前鼻韵母。

(3)“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4)学生交流反馈,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2.针对上述问题,提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提示: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
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3.写生字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沉思?? 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理想、抱负、目标)
教学反思与随笔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