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的探索潮流之成因P291

1、文学是政治的工具的观念不再获得普遍认同

2、商品经济发展,文学“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3、文学内部:文革后出现的文学创新压力。

诗歌:第三代诗歌

小说:寻根派、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

这些文学变革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现代派小说(命名与西方现代小说“互文本”)

刘索拉(1955~):《你别无选择》1985

徐星(1956~):《无主题变奏》1985

王朔(1958~):《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都市青年的生活,描写他们内心的焦灼、不安乃至幻灭感、荒诞感。现代性主题。

自愿游离于“主流”社会的“愤怒的青年”的叛逆的情绪、生活。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他们表达的,与其说是反“现代性”的“非理性”精神,不如说是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追求人性、自由精神和主体创造性的情绪历史。

先锋小说

马原:一位“叫马原的汉人”讲故事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马原小说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叙事方式的探索。

“我讲的只是那里的人,讲那里的环境,讲那个环境里可能有的故事。”虚构。

“先锋小说”对叙事方式的关注和不断变换,一方面,是在努力寻找一种摆脱意识形态化“中心话语”奴役的途径,为汉语文学言说谋求更自由、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丰富汉语言的艺术表达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叙述行为的强调,表明叙述主体的“到场”,使小说叙事真正成为一种“主体的叙述”。“先锋小说”叙事学革命,为汉语言文学言说的个人化和汉语言说主体的“自我意识”生长,开辟了可能性的空间。

莫言:感官王国

莫言的写作努力使感受冲破日常的、公众的、理性的囚笼,把经验恢复到感官的水平。

生命的原初性感受往往发生在那些理性的时间链条断裂的瞬间,发生在感官与事物猝然相遇的刹那。它使我们忆起了生命本身。

还原生命在时间中的感受,这是“先锋小说”的一个基本愿望。“先锋小说”的写作总是努力开放自己的感官,尽可能的拓展自己感受的空间。

对于“先锋小说家”来说,经验首先是个人性的,时间也只有被个体生命所经历、所追忆,才有意义。每一位先锋小说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存经验,写作则是为这些经验打上了自己个人性的标志。这些个人性的标志,将写作者个人从历史、民族、国家和公众中甄别出来,它为现代中国人个人的“自我意识”的生长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基础。

寻找更加个人话化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苏童:《罂粟之家》《1934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

体现“先锋小说”在历史叙事方面的基本特征:仿写和解构。

余华:暴力与荒诞感

《现实一种》《往事与刑罚》《一九八六年》

既涉及普遍的人性经验,也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经验的最直接的呈现。

90年代后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格非:最善于表现幻想性的主题。

奇特的经验内容和迷宫式的叙事结构,为当代汉语小说提供了特别的艺术经验。

“先锋文学”的根本问题是:现代汉语如何传达现代中国人个人的生存感受?这也就意味着,建立个人化的生存方式和言说机制,是“先锋文学”的根本出路。

如果说,人对于“自我”的意识,即是对于“自我”的记忆,那么,也可以说,“先锋文学”即是关于“自我”的记忆术。“先锋小说”对于感觉的历险和反复不断地讲述那些转瞬即逝的个人经验,就是对那些感受和经验的“强化记忆”,这也正是疗治母语的“失忆症”和民族“自我意识”匮乏的根本手段。我想,也只有从这样的立场出发,才能够真正确立“先锋文学”在汉语写作史上的地位。

“先锋文学”中的自我的形象、“人”的形象,与其说是消解性的,不如说是未完成性的。中国人的现代性的“自我意识”尚未完成,而不是“后现代性”的“老死”。

小说家北村本人的精神事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史上的一个象征性的标志。它代表着现代中国人,尤其是汉语文学写作者的一个内在的精神需求:为自己的灵魂寻找最后的家园。

“新写实小说”:

1989年《钟山》杂志开设一个栏目,《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不同,它在理论上标榜小说写作对日常生活予以关注,并主张以一种写实的态度和手法来表现日常的现实生活。但是,它并非是对从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简单复活。它保留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现实感和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性,也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但其中也杂糅着一些现代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的因素,比如,对现实的荒诞感,平面化的叙事结构(而非“深度寓言”结构),有距离的叙事态度,反讽、戏仿等修辞手段,非人格化的叙事语式,等等。也就是说,它同时也吸收了“现代派小说”及“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和艺术技巧,并对前二者的极端主义倾向有所调和。

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新兵连》《单位》

一斤馊豆腐,小林,老婆,孩子,单位,抄水表老头,保姆

对面印度女人,幼儿园,小学老师,大学同学

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方方:《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