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而要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氛围(即情境),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中探索新知,学会合作,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从而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小学生周围有着丰富的数学生活题材,如购买学习用品、买菜、作息时间等,但学生很少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判断,只有通过把生活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学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位置》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第几组第几个,说出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在学习《认识时间》前,我在后面黑板挂上一个
时钟,注意提醒学生“什么时间上课”,“几点放学”“上课几分钟了”。
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前,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香皂盒、易拉罐等)。
在学习《元角分》之前,布置学生到超市问问商品的价格、看看商品的标签。
在学习《克和千克》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调查每包盐、味精、洗衣粉等日常用品的重量,用手掂一掂体会1克和1千克的区别……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实践,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小学数学中的问题大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
有些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难以接受,但如果赋予生动的生活原型,把昔日的生活情景搬上今日课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一年级有道填空题“与16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不太理解,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一排小房子对学生说:“一群可爱的数字宝宝住在同一条街上,分别是_______,你知道16的邻居是谁?”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情景马上想出是15和17。
“那请学生们告诉老师相邻的意思是什么?”大家异口同声:“相邻就是隔壁的意思。
”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不仅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好不乐哉!又如二年级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的35-19,这位老师是
这样教学的,他亲切地对学生说:“我们的好朋友聪聪有35元(3张10元,1张5元),准备买一件19元的衣服,应该怎样付钱?”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可以先付出2张10元,让营业员找出1元。
引导学生拿出人民币学具演一演其过程,然后将过程表示为数学算式35-19=35-20+1,最后让学生用同种办法思考56-18,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人精神充沛,俨然像一位位购物小行家。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掌握退位减法的简便过程,这缘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生活情境。
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应用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也是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奠基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
”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和习惯。
(一)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如长度、重量、形状、面积、体积等,教材中也有很多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小小商店”“生活中的数”等,利用教材和生活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完《立体图形的认识》,我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并想一想这些物体可以做成其他形状吗?为什么?学生对这一作业很感兴趣,踊跃地发表自己的
想法,有的学生说:“铅笔是圆柱体的,如果做成长方体拿在手里不舒服。
”有的学生说:“篮球是球体,做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就滚不动了,还怎么打球?”另一个学生说:“橡皮擦是长方体的,也可以做成正方体的,但不要做成球体,容易掉到地上。
”这项作业进一步巩固立体图形的特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产实际建立起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二)结合实践,巩固应用技能
常言道: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必须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学习了《找规律》之后,六一儿童节我让学生用有规律的卡片和彩带把教室布置一番,增加节日气氛。
教完《统计》后,我指导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收集数据,制成统计图。
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家测量自己住的房间有多少平方米。
又如我在教完《长方体的认识》后,拿出一个准备好的长方体礼盒(如右图),亲切地说:“陈阿姨开了一家礼品店,明明请她包装一个礼盒,你能算出这个礼盒需要多长的彩带吗?”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大胆猜想和推测,小组合作交流,提出解决策略:长×2+宽×2+高×4。
通过这种生活情景题,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昂的学习兴趣。
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心灵深处就会萌发出一种“数学有用”
的感受,这是做多少数学练习也达不到的。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